时间:2023-12-01 18:0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质量管理核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质量已涉及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等多方面,成为医务人员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医疗费用高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是突破单纯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效应的质控,而成为与经营管理、科技管理、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由于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医疗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首要任务。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1.1 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1]。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
1.2 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2]。
1.3 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 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1.4 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4]。
1.5 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 (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
2 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 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2.2 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7,8]。
2.3 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
2.4 加大医疗质量分级督导工作的力度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大医疗质量监督的力度和频率,督导医院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形成质量-效益型的医院发展模式。对有明显医疗质量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有严重医疗质量问题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严肃处理,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责。要把质量管理细则规定的质控措施,逐级公解、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公正严明地奖优罚劣,视医疗质量的优劣,在奖罚当事人的同时,连同有关领导一并奖罚。对医疗质量优胜单位,重奖员工,更重奖领导;对质量差的科室在批评处罚当事人的同时,加倍处罚科室主要领导。
2.5 加大医院质量管理社会监督制约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将针对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质量问题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医疗服务也不例外。这种监督制约将逐渐从软制约(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向硬性制约发展(法律和经济制约),从而使这一社会制约层次具有群众性、法制性和经济赔偿的性质[10]。
参考文献
1 王正洪.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8;5(4):348-349.
2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卫生政策,2005;(1):27-28.
3 赵宁志,郭爱勇.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
4 雷志勇,郑静晨,王发强,等.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0):604-605.
5 尹曦华,李争,翟鸿雁.加强医疗质量监控 提高医疗服务效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79.
6 何招,朱君亚,罗启莱.美国医院质量管理概况与借鉴.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2-13.
7 段蕴铀,杨千湖,钱阳明,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探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07-209.
8 颜雨春,高世明,王衡,等.构建医疗质量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索.中国医院,2003;7(7):23-25.
9 赵宁志,郭爱勇.新时期医疗纠纷的成因与防范对策.卫生政策,2003;(10):144-145.
10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最终发展的严重阶段。目前,我国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达0.9%。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大部分患者就步入了心功能进行性恶化的过程,患者症状加重,身心极度痛苦,日常活动力的下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对100例CHF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观察其对CHF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CHF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1.4±11.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CHF患者按NYHA标准分级,其中心功能I级12例,Ⅱ级40例,Ⅲ级30例,Ⅳ级18例。所有观察对象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各种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及护理程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健康指导 针对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计划,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知识的教育,利用宣传栏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和小组学习等方法向患者家属介绍心力衰竭的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1.2.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耐心交流沟通,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失望情绪,提高自信心。给予安慰和鼓励,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尽量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以便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1.2.3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包括低糖饮食,根据身高、体质量、劳动强度等计算热量,限制钠盐的摄人量,减少膳食脂肪(减少总脂肪摄入量,并减少饱和脂肪酸比例),适当补充蛋白质及钙质,多食蔬菜和水果。
1.2.4药物指导 反复对患者讲解,说明长期用药的目的,指导患者按时、定量、正确用药,详细介绍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及治疗效果,督导患者规律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
1.2.5运动干预 当患者心功能改善后,应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减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栓形成和性低血压的发生。告知患者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运动过程中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加心脏负担。活动以散步为宜,注意避免一切重体力或强度大的活动[3]。
1.3判定标准
1.3.1依从性评价标准 从是否坚持规律用药、保持良好生活行为、合理饮食、低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定期复查等五个方面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综合评价[4]。出院后随访3个月,仍能够遵照以上5个方面者为完全依从,坚持3~4个方面者为部分依从,坚持2个方面及以下者则为不依从。
1.3.2生活质量评定 量表内容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5个方面。根据量表统一标准进行评分并记录,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见表 1、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是多年来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点,患者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很高。虽然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心力衰竭各个阶段的药物治疗均能提高成活率,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出院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病情反复再次住院。
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对相关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等,此外还有药物副作用因素、经济负担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差不仅影响到了临床治疗效果,还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研究中护士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通过进行一系列整体护理,心理疏导,教会患者避免疾病的诱因和观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告知其服药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正确饮食、适量运动,出院指导均促使其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治疗与护理中,提高了自我护理及病情的自我观察能力。
本文发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对CHF的认知水平,增强战胜信心,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CHF患者护理后无论是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还是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
参考文献:
[1]代德辉,陈青云.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11-1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们收治的48例厌食症儿童,其中男26例,女22例;1~岁13例,占27%,4~岁24例,占50%,7~12岁11例,占22.9%;有其他基础疾病的12例,36例没有明确的疾病诱因,全部患儿以缺乏食欲、消瘦、体重下降或不增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中比原先体重减轻25%以上的19例,减轻15%以上的23例,无明显体重减轻,但有明显食欲缺乏的6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48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用胰岛素(1~岁4 U,3~12岁4 U)于饭前15 min 皮下注射,1次/d,多潘立酮片,0.3 mg/kg,3次/d,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3岁,5 mg/次,>3岁10 mg/次,3次/d,口服。同时对家长以及患儿进行喂养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治疗。对照组则仅予以行为和心理治疗。
2 结果
治疗组用药1周后24例病人中有23例厌食明显改善,食欲增强,进食量明显较前增加,19例体重有所增加,有效率为95.8%,对照组:11例厌食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5.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5.23.0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519(2015)23-3682-02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特别是当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仍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线和重点,可以说医疗核心制度是医师进行诊疗活动的最基本的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2],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好与坏,也会间接影响医院的美誉度和品牌效应。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推进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环节控制的全过程监督,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作者认为以核心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医疗质量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树立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理念
1.1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
医院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常存在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部分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和术前讨论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病历书写规范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问题,导致医院经常发生医疗纠纷,整体医疗质量堪忧的情况。为此,在医院层面应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培训,将核心制度印制成册下发,做到人手一册。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与医疗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定期邀请院外医疗质量管理专家、法律人士来院就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与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促进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素养的提高,增强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医疗安全责任意识,把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落实到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程依法行医的良好习惯。
1.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
“三基三严”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院可采取医务人员个人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相结合、三基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全员集中培训考核与重点人员分层分批次考核相结合等方法,让医务人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科室还可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科内业务学习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加强临床技能操作的现场演练。医疗核心制度可同步嵌入到“三基三严”训练中一并考核,在此基础上核心制度考核还可采用“时时提、天天学、周周问、月月讲”的方法,促进医务人员在掌握临床基础的同时熟练掌握核心制度。相关考核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与医务人员个人积分考核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实行奖优惩劣。
1.3加强纠纷案例分析,强化核心制度执行力
医疗纠纷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善,制度落实不严,人员素质不高。医院在对人、财、物进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应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特别是针对医疗纠纷,应强化案例分析,通过流程回溯、根本原因分析等方法,查找纠纷问题根源,发现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整改落实。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对医疗纠纷要持公开透明的态度,不掩、不捂、不盖,每例医疗纠纷涉及的科室都要参与根本原因分析,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医疗过程各环节严格按核心制度规范来执行落实,做到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
2建立医疗核心制度执行量化考评体系
2.1科学制订核心制度考核标准
[3]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医院全面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全面监控、加强沟通、整改到位等措施贯穿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是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4]。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医院应根据医疗服务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及院内规章制度,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将每个节点按照实际工作中落实的难易程度及在整个核心制度中所占权重加以量化,并以百分制形式制定出每一项医疗核心制度不同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还可根据医疗实际情况的不同,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核心制度考核评分,实现对医疗质量进行全程、实时监管。
2.2将核心制度纳入医院综合考评体系
医疗核心制度是维系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制度,医院应把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医院综合奖惩和科室质量考核挂钩,制定奖惩细则。实行月度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督查结果与月度医疗质量考核相结合,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有较大缺陷的进行扣罚;同时医疗核心制度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核心制度督查结果同步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按绩效考核指标予以奖惩。核心制度的督查结果还可与个人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进一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自觉性。依托考评体系中的奖惩杠杆,医院逐步引导临床科室加强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管理,真正做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位。
2.3健全核心制度落实监管体系
在医疗质量控制理论和实践中,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环节控制和过程监督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5]。医院可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部门和临床科室质控小组3个层面组建医疗核心制度监管小组,形成三级管理构架,同时把全院各临床科室按网格划分,形成若干个网格,监管团队的成员可根据网格进行责任分工,按层级对接,分片监管,以防止督查有偏差。监管小组应有计划的制定核心制度督查进度表,确定每个网格每月督查1~2项核心制度,网格之间督查内容相互交叉,做到每个网格督查全覆盖、核心制度内容无遗漏。
2.4注重核心制度抽查的重要性
要了解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的效果,在定期督查的基础上抽查更能反映出医务人员核心制度落实的实际情况。医院的医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应经常深入临床一线对重点科室(如ICU)、重点人员(如新进人员)等进行抽查,对科室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检查。院领导、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早会,了解医务人员对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和执行情况。通过抽查发现问题,加以整改,避免因医务人员思想懈怠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
3持续推进核心制度落实信息化建设
3.1不断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掌握和调控医院运行的网络中枢,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系统、临床管理系统、医技管理系统及其他辅助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完整、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医院管理、运行指标、临床应用等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准确的生成相关统计报表进行自动分析,为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加强核心制度监管,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环境[6]。完善的信息系统既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又能给监管带来更多便捷,有利于工作的快速跟进和推动。
3.2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质量监控
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核心制度是否落实,在病历中能够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可实现病历质量网络实时监控,根据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关键环节设定控制规则,如可实时对围术期各项制度、危急及时处理及规范记录、有创操作、高风险诊疗项目操作知情告知及规范记录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运用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质控反馈渠道[7]。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质控,可及时发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有效降低了病历质控的人力要求,提高病历质控的普及率、效率和公平性。
4加强临床资格准入和医疗技术准入的监督把关
严格控制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没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的人员,不能独立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技术准入,按照医疗机构相应级别开展适宜的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对科室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需进行严格的效果评价和临床实践,确保实际运用中切实体现出技术或项目价值,服务好患者安全。面对医院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繁重的医疗工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往往思想上容易产生懈怠,从而忽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8]。医疗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避免或杜绝医疗差错与事故的重要制度,也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应长期坚持,持续抓好。只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每一个诊疗行为上,医疗质量才有根本保障,医院才能够屹立于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服务市场中。对于医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应共同推进,互促发展。医疗质量无止境,核心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落实两个要点,处理好二者关系,医院的质量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通畅、长远。
参考文献
[1]曹德林,仇永贵,王丽.我院引入PDCA循环监管医师交接班制度的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34-35.
[2]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3]周宗庆,雷慧菁,洪小燕,等.核心制度量化考评体系对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指标的干预[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5):373-374.
[4]谭天林,欧兵玺,廖世川,等.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25--27.
[5]叶承莉,任家顺,张沁宏,等.实时质量考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9):918-920.
[6]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制度化管理是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的基础。虽然我国尚无院前医疗急救法律法规,大家期盼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仍未出台,目前无全国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急救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急救中心应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的工作特点及工作性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工作制度和各级人员职责,还必须制定并执行院前医疗急救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主要包括: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流程,转运患者及特殊情况处理的规定,长途转运患者的规定,医疗急救特需服务管理规定,院前医疗急救病历管理规定,院前医疗急救护理查对制度,院前医疗急救消毒隔离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措施与处理预案,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等。
2 加强管理,成立质量控制组织机构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应与急救中心组织机构相一致,由中心领导及各科室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建立中心、科室两级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对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使这一管理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成立中心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科室质量管理组,明确机构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重点深入调度科、急救科和车管科进行现场督查,对科室的工作质量标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检查。
3 科学管理,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质量标准
3.1 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评价方法
标准化是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的基础,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质量标准,标准化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急救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质量标准已迫在眉睫,急救中心应根据院前工作特点及工作性质,结合急救中心评审有关标准要求,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新技术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融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为一体的质量标准。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必须制定120电话受理评价方法、处方点评管理办法和病历质量评价方法,重点做好120电话受理和患者现场救治工作。
3.2 中心与科室签定绩效考核责任书
急救中心既是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公共卫生机构。近年来实施绩效考核,必须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与分配办法,制定各科室绩效考核责任书,并与科室签定绩效考核责任书,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测评,考评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激励和引导全体职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并要求科室落实绩效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急救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在责任书中明确科室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包括科室管理、学习培训、行风廉政、业务工作等,主要技术指标为救治有效率≥9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一次性灭菌物品合格率100%、常规器械消毒率100%、每班救护车消毒率100%、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危重患者处理率100%、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3%、日常急救途中病死率≤1‰、回车率≤3%、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5 min、甲级病历率≥90%,处方合格率≥95%、满意度≥93%。
4 落实到位,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监控
4.1 加强教育,调动质量改进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使急救中心全体人员提高认识,熟悉各项规章制度,急救人员要注重院前医疗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遵循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质量标准,积极参与到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中。
4.2 加强领导,加大质量管理的力度
中心领导、中层干部应经常深入科室,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两级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对质量控制做到全程动态管理,正确运用前馈控制、过程控制、终末控制,实现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
4.3 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
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监控是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工作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必须落实到位,并将与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监控相关的重点制度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如把好人员准入关,未取得执业证的医务人员不能从事临床工作,未经岗前培训的急救人员不能单独从事临床工作;抓好工作流程的管理,保证呼救电话受理、合理调度、及时派车、赶赴现场、现场抢救、途中监护治疗、医院交接等工作环节质量。
4.4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的检查
科室对照绩效考核责任书做好自查工作,中心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委员会按月进行抽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按月在绩效考核会上通报,通过绩效考核以促进质量管理。
5 强化责任,实施绩效考核
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委员会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每月对各科室进行一次考核。考核评价对质量管理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十分注重做好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考评工作,每次考核均要求考核人员严格执行标准,不徇私情,考核结果与科室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科室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与措施。
综上所述,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通过重点抓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质量标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监控、实施绩效考核这五个重点环节,将显著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并不断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收稿日期:2012—07—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03
现代化医院正常、高效运行离不开医疗设备的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工作。规范合理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质量管理体制作为支撑,还需要质量管理体制的科学应用。我院近年来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之中,大大增强了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现将我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一、新时期的医疗设备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1)新时期医疗设备管理
随着医院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疗设备种类的逐渐增多,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控制工作日渐重要和复杂,如何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成为医院日常运行的一大问题。医疗设备是医院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规范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是现代化医院日常工作中亟需完善的问题。
(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文件时质量管理体系,此种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基本的、通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构成,体系将客户的想法和利益作为中心,重视管理工作中领导的核心作用,倡导全员参与,强调过程控制,重视工作体制的持续优化,主供双方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我院遵循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核心思想。
二、质量管理体系在现代化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1)医疗设备管理程序设定与完善
医疗设备管理程序的设定与完善工作是医院医疗设备整体管理工作实施的核心与支撑。我院根据医疗设备实际应用和管理状况,制定了如下的设备管理程序:医疗设备使用科室提出设备使用申请院内各级负责人员及组织对科室提出的申请查证和审核若审核通过医疗器械科负责设备采购工作设备采购完毕由专门的安装调试人员负责医疗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相关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出入库登记使用科室负责设备日常管理及保养设备维修科室提出报废申请报废审批设备报废、下台账。
程序中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医疗设备的登记入档需要等到采购完毕、检查外包装及设备外形与基本功能、清点、调试安装、试运行这一系列的工作完毕之后,才能正式登记入档。
(2)医疗设备采购控制程序控制
在整体医疗设备管理程序之下,设备采购程序是整个程序的起始和关键所在。我院在医疗设备采购程序中新增了对设备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评价和管理项目,主要程序管理如下:审查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资质状况填制专门的供应商及经销商基本情况登记表提取设备样品设备生产现场考察供应商及经销商历史状况调查评估供应商及经销商信誉度调查与评估筛选和整理合格供应商及经销商名单建立和维护双方合作关系采购标准及数量实际采购流程实施。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门的组织和负责人做好记录并随时跟进。
(3)监测设备管理程序控制
监测设备与计量设备的管理程序中的所有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负责人和组织及时跟进并做好记录。我院监测设备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如下:建立并完善计量和监测设备台账制定监测与计量设备检测计划依照原定计划进行设备测定标注并记录出现状态异常的计量与监测设备计量设备与监测设备存档全程跟踪和记录。程序的编制、调整及执行必须严格依照院内规定的监测器具检定周期及规范模式进行,且原定计划与规范需经医院高级主管审核批注之后方可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组织实施和监理。
(4)医疗设备管理程序评估与改进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程序文件都需要不断评估和持续改进,这是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全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综合提升医院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院自引进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之后,每年、每季度都会依照近阶段医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对我院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程序文件运行和实施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相关部门注重设备临床使用反馈,切实改进医疗设备管理程序文件。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我院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之后,结合我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一些列的管理程序文件,目前正处于良性运行阶段。
医疗设备的购置申请、申请审核、采购方案、招标方式、合同签订及设备安装调试、登记建档、日常管理、报废流程等多个环节都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控制规范,保证了医疗设备从购置到使用,直到报废全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加强了医疗设备管理全程中全体人员的参与度及相关组织机构的核心领导力,切实做到了“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目标。
四、总结
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是当代医院日常运行的一大问题。医疗设备是医院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规范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是现代化医院日常工作中亟需完善的问题。我院遵循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我院医疗设备整体使用及管理状况以及医院整体运行发展状况,将患者的想法和利益作为中心,重视管理工作中领导的核心作用,倡导全员参与,强调过程控制,重视工作体制的持续优化,制定并完善了一些列的管理程序文件,提出“患者为中心、过程控制为方法、管理持续优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核心思想,大大增强了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我院近年来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院内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增强医疗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博,刘希娟,钱琳琳等.浅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1):42-44.
[2] 郭红路.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19):2255-2256.
[3] 陈鑫,于洋,汪德清等.ISO15189质量体系中的关于医疗设备管理具体实践[C].//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0年第四届输血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350-352.
拥有优良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多年来,部队医院围绕提高医疗质量引入各种管理理念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为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就是以现有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目标,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不同环节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管控,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目标的过程。
一、普及管理知识,营造质管氛围
针对医院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管理知识老化、管理技能匮乏、单一,医护人员重专业轻管理的现象,医院可以通过请管理专家进院开办讲座,或者派人外出去兄弟医院学习取经的办法,不断丰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及科室医务人员的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使他们在新的起点上切实认识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并把学到的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管理实践的第一线当中。
在掌握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管理培训。一是建立科室,主要领导管理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法规及科室制定的医护操作规程。二是执行落实,促使各级管理和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程序,营造人人知晓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人人遵守质量管理制度的文化氛围。为吸引、鼓励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积极开展有科主任、护士长及各类医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的制度法规学习月等活动。还可以在不同科室举办质量制度培训班,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频发合格证书。同时,要把合格证书与医院的晋级、晋职、岗位竞聘等结合起来。
二、健全组织制度,完善保证体系
要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实效,必须从组织的角度进一步完善质量调控、监督、考评体系,健全、完善院、处、科三级质量管理层次,并在顶层完善院级管理委员会。目前,各医院普遍设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学术、感染管理、药事管理等顶层院级组织;科室层级建立了临床、医技、护理工作质量考核小组;结合当前需要,许多医院还设有医疗安全、医疗抢救、输血管理和病历质量小组等机构,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了相互支撑互相协作的质量管理支撑体系。从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角度看,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进一步修订和严格执行已有的工作规程、职责、考核方案或实施办法。
除了医院自身的各种组织外,引入第三方参与医疗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是完善质量管理的有效举措。由于第三方与医院内部没有利益上的瓜葛,中立性强,因而能够有效监督和评价医疗质量。第三方评估与监督主体可以是部队患者、社会人士,也可以是第三方医院。吸收患者参与医院质量的评估与监督,可以获得患者对诊疗、手术、护理等专业服务的满意度。引入社会力量监督,其方式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填写意见评价表、接听专门开设的投诉电话等方式进行。通过社会人士的意见反馈,对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安排指定的部门定期收集社会监督员反馈的意见,交由相关部门针对问题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邀请第三方医院进行评价,重点是组成医疗专家组从专业角度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模拟评审,协助医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监控整个过程,狠抓重点环节
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医疗基础质量管理核心的重点,因此提高医疗质量最终有赖于各级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业务能力,一是狠抓医疗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贯彻落实,督促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医疗护理文书规范等进行操作。二是要重点管控诊疗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诊断、治疗、护理工作,尤其要注意特殊病人的特殊环节。在诊治环节坚持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在护理恢复阶段重点抓好查房、病历、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施行日有检查、周有讲评、月有奖罚的管理方法;实时动态管理,把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全面检查与个别抽查,全院检查与科室自查结合起来。对各种考评指标实行逐级分解,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做到任务到科,责任到人。三是抓好终端医疗质量。搞好终端医疗质量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考评体系, 要选取关健指标,把诊断的效率和质量作为重点测评因素,综合考虑床位使用率、诊疗时间的长短和诊治效果。
四、顺畅干群沟通,激发参与意识
理念、技能、组织和制度均是构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元素,然而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当前,激发医护人员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有两个途径。一是构建个性特点显著的医院文化,通过多种潜移默化的活动和方式影响医护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大力增强医护人员的凝聚力。二是建立医院内部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辟一个内部交流模块,使各级医护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实现无隔膜的交流,从而有的放矢优化管理环节。三是可以利用院内其他媒体资源,以医护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医护人员认同医院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提升医护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四是充分尊重医护人员合理要求,设身处地关心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除了创造应有的工作条件之外,医院管理层还要关心医护人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增加医院管理层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陈伟宏,罗呜云,李一钢. 综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1995,2(4)
[中图分类号] R197.32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62-01
Prepare case file writing process in quality control,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gulate case file writing, improve the case file writing quality. Meaning Convenient medical personnel memory the case file writing basic norms and“ core medical system ”. ResultsThrough training after execution, our college each post-anesthesia case file writing quality obviously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procedure applies to level 2 hospital medical staff.
[Keywords] Medical records; writing; process; meaning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病历书写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的重点。崇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和13个《核心医疗制度》[2],将病员从首诊至出院全过程编制病历书写流程,旨在进一步提高二级医院病历书写质量,供同行参考。
1 编制依据标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 方法: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时间顺序和核心医疗制度,结合医院历次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家组督导、检查中病历存在的缺陷,将病历书写过程程序化。
2.1 病历书写流程:(见图)
2.2 组织培训: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结合13个核心医疗制度,对照流程讲解“下一步”,强调病历书写时限,规范书写格式,不断提高内涵质量。
2.3 健全院、科质量管理组织,加强科室质量管理,院级和科室质控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在科运行病历进行重点质控。规范交接班本、术前讨论记录本、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等。
3 结果:医院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组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全员质量责任,并通过对全院医务人员分期培训,医务人员人人知晓核心制度。每月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历进行检查,甲级病历率分别上升0.45%和0.72%,本院各临床科室病历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4 结论:通过试行,本院医务人员全员知晓核心制度,全院病历书写质量得明显提高。本流程是我院质控科首创编制。二级医院管理方法和水平仅适用于同级医院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195-0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国有大型综合医院在医药卫生体制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而医院质量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加强核心医疗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以更加优异的医疗质量服务于全国人民是做为公益事业的国有医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1 保障群众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只有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履行好医疗服务,也才能真正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好。
2 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需要科学的制度来保障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工作中,必须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使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体系的建立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使用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科学的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没有科学的制度作保障,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的承诺也必然是毫无力度。医疗核心制度是医院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医疗实践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明确医务人员岗位职责范围,规范了医疗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的重要的作用,是构筑医疗安全大厦的基石。通过落实核心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注重用药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切实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群众负担,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 核心医疗制度落实需要贯穿医疗工作的全过程
核心制度的落实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贯穿于医院医疗工作的始终。在医疗活动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核心制度的落实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医务部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制作成册,下发给每一位医务人员,要求认真学习,并且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
3.1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三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医疗服务是高尚的事业,也是严谨的工作。医疗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病人,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谈话告知制度,做到入院后、特检特治疗前、会诊前后,输血前,手术前,麻醉前,病情变化时,有纠纷苗头及出院前均有谈话,必要时有签字。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和理解,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对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热情、耐心、准确的答复,不得推诿敷衍,严禁使用“不知道”、“不清楚”或用手势表示回答,遇到疑难问题或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果不满意时,工作人员应逐级向上反映及时疏导、化解矛盾。
针对当前医院各专科越来越细化,中青年医务人员过多注重专科知识,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不够问题。加强初中级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为核心制度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3.2突出重点,加强环节管理,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服务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为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安全管理,长期以来,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制度。做好核心制度落实,重点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管理。
进一步落实首诊负责制。实行首诊负责制是杜绝推诿病人的有效办法,门(急)诊各科室是实施首诊负责制的重要部门,接诊医务人员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做好各种诊疗记录,不得拒看、拒收病人。遇有重危病人做特殊检查时要陪护到位,遇有诊断不明或需会诊时,应及时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对因病情需要,确需留察和住院的病人,要协助病人办理相关手续,并做好交接工作。
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要强化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重危病人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明确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科主任是医疗质量的第一监管人。在科主任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科室医疗质量制度的监督、管理、落实,加强对医疗质量的把关。强化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的落实,特聘请老教授督导医疗质量,通过检查在架、出院、死亡病历,查找问题,进一步规范病历文书的书写。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制度落实年”活动,完善落实核心医疗制度,规范医疗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医院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医院工作流程必须从病人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从病人”。医院要积极制定质量控制标准,逐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组织,健全医疗规章制度,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一、实施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管理
在执行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医院以国家卫生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守则、常规、指标等为依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的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包括医疗质量标准,教学科研质量标准,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行风考核标准,后勤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财务工作考核标准,质量、安全、效益年活动考核标准。通过标准化质量管理,在基础质量方面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医疗服务诊疗行为;在环节质量管理方面加强关键环节、重点对象的自我控制和监督管理;加强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及时查找医疗缺陷。通过明确目标、完善制度,以考核制度管人,各科室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与约束,医院目标、质量管理有规章、有考核标准、有奖惩依据,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必须要有一套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且要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到位,否则是空谈。建立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各科室设立质量管理监控小组,全方位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及科主任领导下的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强化环节控制质量,提高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院部职能科室对所属的科室或分管的工作进行考核,按时间规定,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汇总、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作出奖惩处理意见,呈报院务委员会。院领导班子对分管的工作进行考核。三级质量管理系统要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层层负责、逐级把关、落实到个人,形成一个全院、全员、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其成功运作与否,与最高管理者密切相关,需要最高领导者的重视,由最高管理者推动,医院最高管理者应对医疗质量体系的形成和有效运行负责,包括:制订符合本医院发展、适应医疗形势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规定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形成和控制措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管理者应充分考虑质量形成的社会和环境因素。
质量改进没有止境,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对质量管理系文件也要适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持续改进。在内审中发现,有些不合格项正是由于体系文件与实际操作相脱节,或程序性文件指导的不合适,因此,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内涵,如何编制出适应性广、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作业文件,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还应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
加强医院的质量管理,还要加强医院的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与质量意识和质量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总和。
医院质量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真实内涵和核心,质量文化是重在以质量和人为中心的文化,质量文化为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医院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员工队伍素质大大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为医院不断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三、落实医疗质量监控管理
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诊疗水平对医疗质量的影响较大。必须在整个医疗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建立监控机制,进行有效监控,才能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在科室自我约束方面,要实行总管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三级质量管理。所有病人的诊疗都要实行三级负责制,并通过病历记录体现落实情况。医技科室实行重要辅助检查结果逐级审查制度,逐级把关,及时控制医疗缺陷。各科室医务人员采取自我控制,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做到质量自我检查、自主管理,及时发现医疗缺陷,在科内及时纠正。
另外,在院级宏观监控方面应做以下几点。
1.加强临床科室质量控制。临床科室重点抓好住院病历质控,每月由各科质控人员或科主任轮流对全院住院病历进行病历审查,量化评分,评定等级;医技科室主要考评诊断符合率和报告发送时间;门诊、急诊科、手术室等科室考核医护制度落实情况;药剂科对临床合理用药、门诊处方规范书写进行检查;财务科对合理收费进行检查。
2.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对在职临床科医师轮流送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对短期培训班学习尽量多派医务人员参加。对分配、调入人员执行招聘人事制度,进行上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对各级医护人员每年进行临床技能考绩,主要包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临床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新技术的掌握等情况。
3.坚持院领导行政查房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加以解决。
4.医务办、护理部定期进行医院质量状况分析,每月对各科室主要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作为评价全院医疗质量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