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2 15:44: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而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只知道死读书,应付考试,而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是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浅、文理渗透差、缺乏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直接面学生,其言传身教起着示范、榜样作用,自身的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等等,都会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全新的教育理念,丰实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超凡的创新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一、高尚的师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具备正直高尚、富有魅力的人格;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等等。具备这些高尚品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楷模,学生社会性格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育和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教育人,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用创新的精神带动人。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敬业精神,努力尽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大学生成为创新实用人才。

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由此教师的学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讲授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将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节奏整体控制的情况下,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化教育,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课、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理论知识传授应结合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的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掌握创造性思维与技巧,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教师有了创新能力,自然能将创新意识渗透进课堂。同时,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力,促使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开辟社会实践渠道,举办能让学生接纳社会、增长知识和阅历的活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教师为了备课、搞科研而经常熬夜、逆时而作,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也迫使部分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这是高校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保持平常心态,精神愉快,为人处事心胸开阔,坦荡乐观,减少不必要的心理烦恼和压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2)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概念内涵,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综合素质能力是指一个人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等各要素的总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就具备了生理、心理、行为举止、精神涵养等方面特点,它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职业发展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

二、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

(1)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一个优秀员工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其考察员工的主要内容。企业之所以看中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是因为这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遵守职业操守、热爱企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依法工作、注重个人修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2)责任感。目前,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个体本位思想日趋强化,很多大学生只想企业满足个人需要,却缺乏奉献意识,事业心不足,却会为企业而忘我工作,这必然导致企业发展受阻。(3)开拓意识。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缺乏有胆识、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如果具备较强的开拓意识,即使其他素质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仍然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如果没有开拓意识,即便是知识能力较为突出,终归也难免流于平庸。(4)动手能力。近年来,从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已经十分普遍。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应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需要,通过实际的专业技能为企业发挥光热。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具备这方面素质,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的就业优势。(5)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内容,但学习能力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习能力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

三、企业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德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儒家经典诵读、大学讲堂等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使其正确认识到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担负社会责任。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使得大学生自愿接受德育熏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引发思考,懂得社会责任与个人事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2)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种途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人才。一是改变过去复制性的教学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发明,肯定学生的自我职业策划,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当改革以往考核大学生的方式,增加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试内容。三是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实现科研、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强,大学教育与企业实践工作不适应,这就使得大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在实践操作上具有过硬的本领,那么必定会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对此,高校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大学生置身于社会之中,利用社会活动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辟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专业成长的舞台,逐渐形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态势。(4)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者应在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基本技能(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自制力、抗挫折力、解决问题能力),身心健康基本能力。在大学教育中,教育者应着重以多种职业能力竞赛、知识培训、能力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发展职业发展潜力,更好地实现就业发展。(5)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原动力,高效教育者应着重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如果学生对某种职业工作产生兴趣,那么必然会以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取得突出的成绩。反之,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就很难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就很难取得成功。高校应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兴趣爱好情况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分析、职业规划引导等工作,促使学生真正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找准自我发展的企业与岗位,从而更好地选择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一定要与企业需求标准相契合,只有基于企业需求视角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才能造就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者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

篇(3)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提升青年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民办高校作为新时期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有效实践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探求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成了时代赋予民办高校的重要要求与崇高使命。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1],这就意味着素质在具有家族遗传的先天性的同时更具有后天通过教育而得来的可塑造性。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较高层次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等等。如何立足时代需要,主动探索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路径就成了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确立思想内核

教育的成功与否核心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是否先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民办高校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路径的思想内核。以往民办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大多是重理轻文,重视智育忽略德育,重视技术培养与灌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这些理念显然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人才的时代需求。因此新时期民办高校要想拓宽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路径,当务之急是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这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科学创新为核心的思想内核。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综合发展。首先德育是灵魂,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有了提高才能在综合素质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智育是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所在。智育的提高不仅仅要求民办高校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和技术,同时更要积极培养其科学和创新能力。科学创新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思想内核,创新精神更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此外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体育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应该具有强壮的体魄,另一方面更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美育是综合素质的外在延伸,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有创造美的能力,更要具备甄别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依托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大学生实践综合素质的主体。在现阶段高校依然以传统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紧紧依托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做到专业课、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三位一体。“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2]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大多以专业课为基础,注重专业课的设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重要路径就是整合课程教学的资源,在原有专业课的设置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往往因为自身问题的制约,注重开设一些实用性的学科,忽视了对这门基础课程的设置。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当加重思想政治课的比重。改进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除了坚持已有的专业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更要注重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人文科学类的选修课。人文学科是以培育人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从人类文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民办高校不仅要增加人文学科选修课的比重,在实践中明确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适当增加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比重,确立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文精神自始至终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践教育整体的优化配置,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三、加强社会实践,营造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又一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由于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往往长于理论学习,却忽视了生活中的社会实践能力。民办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从根本上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纳入大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当中。主动沟通与联系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便利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桥梁是民办高校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

如果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外在机制,那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是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外部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是一种示范更是一种熏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相互的,只有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一所学院的灵魂,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4]民办高校更是要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较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做表率、树榜样。加强学生的学风,在校园中抵制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思想,树立浓郁向上的学术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大学生提升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搭建良好的平台。文化兴校、文化润校、文化养校是当今民办高校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之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新路。

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民办高校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的民办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应该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科学创新为核心的思想内核。在内容上依托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做到专业课、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三位一体,构建丰富完善的的课程体系。在行动上加强社会实践互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综合素质关乎这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如何更加有效的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积蓄力量,提升综合素质将是高校人不断思考与探索,不断丰富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辞海》,第320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第3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篇(4)

摘要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 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经过十余年的素质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当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院90 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研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0-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为着力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德育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勤奋、诚恳、有责任心等等。智育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与不足

90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享用者,经过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这一代的学生究竟具备了哪些优良素质?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又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本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分别抽取了拥有2800 名学生、五个专业的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经济管理系的一、二、三年级1000 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23 份。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3,0.92,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1 德育素质

调研表明,大学生普遍表现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目的趋于务实又缺乏目标的价值观。在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35.7%的大学生认为是事业有成,仅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仅6%的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学生关心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个人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多少”这一观点,82.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献爱心;仅有7.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调研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代90 后大学生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讲信用等;但对与身边的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43.2%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很有诚信。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60.7%的学生承认身边学生中经常有一些不文明或违纪的现象出现。然而,当问及您对待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时,只有43.7%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不满,20.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2.2 智育素质

大多数老师表示90 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许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调研对象中,仅有33.2%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45.5%。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人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0.1%。对我国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仅有36.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您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的可以,英语、计算机技能掌握的一般。一项有关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差,缺乏进取心,充满挫败感;10.9%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发展潜力不大;66.5%的学生虽然综合素质欠缺,但较有发展潜力;只有18.9%的学生自认为综合素质良好,且具有进取心。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多年来重理、轻文,教育教学以业务知识教育为中,但是往往会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尤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3 身心素质

一项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高校在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调研中,近4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尤其是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时,只有30.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偶尔参加锻炼”的占45.1%,“几乎不参加运动”的占10.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59.9%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偏激易冲动;大学生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时,近半数以上选择逃避、放弃。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莫名空虚、时常有紧张感、逃避现实、喜怒无常。这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2.4 可持续发展性素质

在大学生调查中,问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近五成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16.7%的学生表示有创新的意识,但不善于付诸行动,5.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创新能力,15.2%的学生“具有一点创新意识”,毫无创新意识的占10.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看待问题时缺乏主见,且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调查中,如何评价自我的学习能力,25.9%的学生自认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22.4%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学习一般,感觉自己很失败,完全没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占3.1%。在问到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时,近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只有2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学生不清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3 提高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建议

3.1 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在思想政质上,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信仰和专业化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教师是否掌握了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一般能力结构上,教师是否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身心素质结构上,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品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研方式都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经过调查,有些院校教职工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继续学习能力不足,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待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行业、企业联系,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急需加强。以上种种都可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情操,做好学生表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知识、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等措施,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最根本因素。

3.2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学生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学程教学过程,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必须性和实用性。

3.3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它以文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敦促其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或者定期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寓于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也可以以校内板报、广播站以及校内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宣传协会等为载体,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敦促全校师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共建文明校园。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1-02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实行学分制理应成为高校的一种选择。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的地方,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及其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提升途径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亦称学时制,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规定,统一标准与管理,以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对应的教学时数来安排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学年制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人才规格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业后缺乏适应性、创造性与竞争力[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学分制作为一种反叛、代替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通过克服学年制的缺陷、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先在西方高校出现并得以完善的。[2]其雏形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而后19世纪末在美国大部分高校推广过程中吸收了英国特色的导师制,可以说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3]

学分制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在弹性学年内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的学分总数,进而指导和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学分制包括三个核心组成模块: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培养模式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变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特点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4]由此可见,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学年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理解为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与学年制培养模式相比,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延性

学年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比较单一,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延伸到其他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质表现层面上,不再只是某一方面特征表现或品质要求的简单表述,而是多重素质的集合总称。这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较以往体现出较大的延伸。

2.层次上的二元性

基于学年制培养模式体现出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注重发展学生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成为了该教学培养模式下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在学分制语境下不仅有基本素质构成,例如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作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较低层次标准,也有事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殊素质构成,例如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考量,层次明显,在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素质的培养。

3.功能上的协同性

学分制背景下,综合素质构成中的各单项表现指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功能上的协同性。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为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践创新素质的养成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发展。各项素质指标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能够优化和整合这些力量,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发展上的动态性

在学年制单一、固定和呆板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变动是极其有限的,发展上表现出相对的静止性,知识技能素质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很难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考察体系之中去的,而学分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构成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更高、更宽和更综合的要求,新的素质指标将不断被纳入到构成中来,具有发展上的动态性。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若干问题

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新形势下,尤其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也越来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思想错位

教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5]学分制背景下,一些高校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远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思想错位,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是口号多、行动少。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状况却不令人乐观,其在心理和道德认知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其实践创新素质亦是相当缺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了幻影。

2.教学课程设置越位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是核心,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教学课程设置越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学校通过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编来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往往设置权重较大的理论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一些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相比,很多不考研、不考公务员、不考编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诉求就无情地被忽视了,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也被强行剥夺了。在这种越位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素质未能引起高校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空有理论,实际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素质和能力太差,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和机会。

3.教学评价标准缺位

此处的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内容将直接引起大学生对于相关素质模块的关注,因而健全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学业标准几乎被视为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素质,例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的评价标准或缺或无,未能建立起科学、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尽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有很多,但实际的运用却着实有限。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注重提升知识技能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成绩貌似提高了,但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4.教学指导失位

教学指导的主体主要是指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中国情境中由于高等教育传统的缺失与中断,本科生导师制遭遇更呈形式化,甚至远离了牛津传统导师制的本质。[6]在经济效率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上升,教育更加批量化,而本科生导师的数量增长有限,导师制师生比过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是几十个学生,因而其指导只能流于形式了。另一方面,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了对科研的考核,导师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应有的教学指导。两种情形的双向作用下导师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指导极其有限,因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较以往而言改变甚微,综合素质有质的提升也就不现实了。

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

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理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中出现的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纠正,可以完善学分制的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可归结为四点:

1.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在现行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只有教学思想回轨到正确的位置,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种子才能真正有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学分制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回轨,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发展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的培育和提升,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2.教学课程优化,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

学分制中现存的课程结构亟待优化,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亟待构建。教学课程优化,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7]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教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名存实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分制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远远是不够的,更要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设定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比例,着实扩大大学生实际自主选择空间,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而且还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标准缺位使得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学分制背景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是必要的,构建综合、全面、立体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客观、有效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包括体、智、德、绩和能等在内的学生评价内容,科学评判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全面化、实质化方向升级,大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向综合化迈进。

4.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教学指导的失位,这一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在增加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缩小导师制师生比例,使导师的教学指导加强,指导发挥到实处;另外,要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纳入到考核之中,合理考核导师的科研情况,让导师更加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端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动机,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甫,杨艳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00.

[2]姚利明.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

[3]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6):8.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机制逐步成熟,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人才成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目前就业市场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经验型、应用型和学习型等类型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出拥有博学知识、道德高尚、创新意识、快速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性的角色日益快速转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已成为用人单位招揽人才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目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从目前工科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来看,工科大学生仅是在知识的记忆和备考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并不深入,只停留在通过考试的阶段;且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点大部分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导致知识理论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希望工科大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为单位创造价值。然而当代工科大学生在钻研知识以及知识创新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严重影响,表现的极为缺乏;在高校方面,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处在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欲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缺乏。

3.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的下降

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失。工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对于社会出现的各种价值观难以有正确的判断,在价值取向方面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在市场竞争及公共文化环境背景下,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发生变化,在精神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利益,在物质的价值取向上崇尚高消费。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虽然他们痛恨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科大学生身心素质下降表现在:首先,当代工科大学生大多数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由于高校对工科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对宽松,往往工科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有些同学(特别是男生)有吸烟、喝酒、贪恋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必然会严重影响工科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工科大学生生理、心理两方面都不够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情况下,工科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工科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工科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工科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苦闷、焦虑、烦恼、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工科大学生因为感情,学业、工作不顺心等情况还出现了自杀现象,反映了工科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二、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策略

1.重塑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观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以培养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工科人才为目标,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将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的培养作为核心,将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将其他素质的要求,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立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学校首先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保证改革不迷失方向。要给学校定位就必须先明确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必须始终明确工科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在“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工科人才”的结合部。所以我们始终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2.对工科课程与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优化

(1)调整课程设置

工科院系要认真研究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当前工科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教学环节。要改革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首先就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突破口。课程设置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需求情况,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因此,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加深对工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其内容主要有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工科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另一种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而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把握的关系,既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薄弱环节的培养,如我校就要重点对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性素质的培养,多开展一些创新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二是要处理好高校内部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需求与局部要求之间的关系,要针对不同年级、民族、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工科大学生,在开展好校园文化整体建设工作的同时,对不同个体特征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要有所兼顾,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我校不同年级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在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把握整体、满足个体,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如标语、展板、校史陈列馆、文化石、雕塑、佩戴校徽、传唱校歌、校园广播、校报、日常教育等,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及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工科学生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素质是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动力源泉,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就要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创新动机,并多层次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实践创新积极性。

(1)坚定创新的信念

创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创新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很大的艰辛和磨难,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的坚持,就会在创新遇到困难时松懈、放弃,不能成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创新的信念,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

(2)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借助国家、湖北省的一些科技竞赛,通过对有兴趣参加的同学进行训练,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不多

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在理工类院校中,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在工科院校的学生应当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参加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创新水平的学科竞赛,比如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大赛、模拟联合国等。

(4)对有困难的学生给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老师应当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对在创新过程中有懒惰习性,无法坚持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监督和纠正,训练学生勇于探索、刻苦追求的精神。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不畏艰难、用于探索的习惯,拥有坚忍不拔的个性,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所斩获。

(5)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课堂教学、社会活动等校园生活中,时刻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的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机会等启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机会和平台。

4.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

从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来看,较之于传统的学生评价,最突出的部分在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样关注其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情况。但评价方案中体现出的仅仅是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和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根据工科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做出动态性的评价。在评价中没有就学生未来发展状况做出价值判断,无法体现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各校对于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各校的评价方案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寻找各种有效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试图形成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做出评价。

(1)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量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能够防止主观性,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对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量性评价的方法,如,“学习态度与能力”中的“学业表现”可以根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阶段性考试与考查成绩表评定。对采用量性评价方式比较困难的评价指标,则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公民道德素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东西,是难以简单量化的,可以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评价,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定。

(2)注重表现性评价

而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式,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表现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为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大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类型进行,如演示、实验、表演、作品展示等。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点符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想。

(3)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

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评价内容的公开化,评价方式的规范化,客观的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革教学环节的缺失,有利于及时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更加明确的提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相欠缺的培养内容,可以便于协调改善培养方法。

(4)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和申诉制度

可以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统中,加强督导检查。建立评价监督与申诉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和部门,对于评价过程的操作情况和评价结束后的结果处理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充分地了解评价的实时情况,有效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评价结束后,评价机构和部门应进评价的操作过程分析,并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教训,严肃对待评价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撰写评价工作报告。

对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向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举报或提出申诉,要求对不诚信的行为做出惩罚。若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给予的答复和处理措施不当,可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进一步的申诉。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平等权利。

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侧重点和关注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以及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相关领导、教师积极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争取加快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工科人才,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涌金,于永明,范庆瑜,毕晓光,刘秀丽,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为目标构建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

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8)

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等艺术文化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能够开发其智力。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属于独特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其主要起源和发展在校园环境之中,而校园实际上属于一种封闭性的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实现相关教育发展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形式素养。作为教育发展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教育对于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道德教育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营造也将影响校园的风气形成,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特点,从而实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运用以及空间上的保留,发挥校园文化中存在的导向性作用和教育,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音乐社团或者乐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际的交往能力。例如,可以开办音乐相关的主题性晚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与实践之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参与音乐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自身,充分地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和音乐方面的修养

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能够不断地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加地了解经典类的音乐,在不断的感受过程中了解到中西音乐发展历程以及表达思想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我国的民间音乐与西方经典音乐的实际内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音乐品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和音乐,随着人们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认识方面的不断变化,因此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能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同时还能够在学习中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神文化,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乐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3.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音乐方面的艺术感,利用音乐旋律和形式等,让学生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无限风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促使学生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审美取向方面的扭曲,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建设能够让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复杂的信息,实现理性与个性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 晔.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02).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层次分析法;综合素质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mprehensiv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2—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1]。而衡量大学生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条件又包括许多方面,要完全定性或者定量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因此,考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使判断目标量化,可以定量研究决策。

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考虑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其方法可分为4步:

①分解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收集数据,构造对比较阵;

③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④计算组合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2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2.1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指标体系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其一般层次分析结构由上向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本文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层(A),根据教师对大学生素质的一般感受,选择大学生思想素质(B1)、知识素质(B2)、身心素质(B3)、能力素质(B4)为准则层。同时考虑教师对学生素质的感受细化,构成包括政治素质(C1)、法纪素质(C2)、学风表现(C3)、学科知识(C4)、专业技能(C5)、科研能力(C6)、身体素质(C7)、心理素质(C8)、创业能力(C9)、组织能力(C10)、交际能力(C11)、活动能力(C12)和实践能力(C13)等13个指标的方案层。从而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2 建立对比较阵

从图1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第3层,其中1—9比率标度法(见表1)。

由相关教育专家对各影响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

2.3 计算权向量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2]。

其计算过程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

B=(bij)n×n,bij=aij/■akj,i,j=1,2,…,n;

②wi=■■bij,i=1,2,…,n;(1)

③?姿max=■■■;

其中:(Aw)j为Aw的第j个分量,

w=(w1,w2,…,wn)T。(2)

2.4 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利用公式(3)对每一个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不满足需进行修正。

CR=■

公式(3)中,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具体数值为表3。

2.5 计算组合权向量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根据以上方法建立模型,并计算出13个方案层指标组合权重向量w依次为:

0.3819,0.0852,0.1141,0.0286,0.0089,0.00804,0.033,0.099,0.066,0.0608,0.0208,0.0139,0.009。

2.6 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将组合权向量带入公式(4),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Z=■Wi·Qi(4)

其中:

Z为大学生综合评价值;

n为目标因素的个数;

Qi为各目标因素的实际评价值;

Wi为各目标因素的合成权重值。

由计算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参照表4评出的大学生素质等级,供教育管理者参考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3 结束语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因此该方法除在本文中应用外,也可在其他不同领域如经济、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合适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科技创业月刊,2010,(11):133—134.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5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实现此目标,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素质即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1]。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2]。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自然特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属性,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或即我们通常而言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道德水准、人格信仰水平降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因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当前,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相关知识缺乏,对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导致许多中小学把一些与高考无关的如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砍掉或削减教学内容和教育时间,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3.心理素质不稳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各种思潮的流行和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惩,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三、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环境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传媒把世界各地的消息送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关心国际社会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东西方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社会主义模式的变化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同时,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频繁,接触的面已超越一般时空限制,使其暴露于各种文化和各种社会意识的交叉、冲突、交锋下。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念态度、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等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生活的洗礼,他们的素质也正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大环境,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小环境。尽管学校环境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但是学校环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由于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教育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具体来讲,就是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校风、系风、班风、学校文化氛围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为使孩子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家庭承担传授民族的语言,培养一定生活能力,训练道德行为,陶冶爱的情操,学会待人接物等任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全面关心孩子,注意其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塑造等。为每一个青年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是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环节。

(四)个体自身的原因

社会现实生活、家庭氛围、校园文化等对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一般性的输入,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是外部影响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化过程,任何外在刺激都会化为乌有。尤其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道德选择能力,他们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需要,主动追求实现业已认定的理想素质。主体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认识、交往意向、自我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影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显重要。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

(三)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四)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上一篇: 土壤保湿的方法 下一篇: 教育心理学同化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