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09:5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总体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文化总体规划

篇(1)

1.校训精神对校园公共雕塑精神内核的影响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核心,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代代清华学子治学的目标和方向,指引着他们前进。校训体现的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通过大学师生的行为物化出来的教风、学风、校风,且代代延续相传。校园雕塑必须把大学精神凝练进作品中,校园雕塑有了大学精神的内核,才能让师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学校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大学精神代代相传。每所大学的校训都不一样,每所大学公共雕塑的精神内核也都不相同,只有深入理解校训精神,才能使雕塑作品准确传达出这所大学的精神。

2.历史传承对校园公共雕塑文化内涵的影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其中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精神。一所大学的建校发展史是这所大学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去追忆、怀念。历史积淀深厚的高校非常重视校史景观的建设。公共雕塑是校史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物质化、形象化,具有可视性、可感知性的特征。地方性大学所处的地域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被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在地方性大学中较为普遍。无论是高校本身的历史传承还是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公共雕塑的文化内涵。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校园公共雕塑更富有文化内涵、文化感召力,更能唤起师生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激情,从而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创造新的历史。

3.特色定位对校园公共雕塑主题内容的影响大学的特色定位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远景发展作出的预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前瞻性。定位准确能够使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准位置,特色鲜明能够增强大学的竞争力,提高其综合实力。校园核心公共雕塑应该围绕大学的特色定位来构思主题,强化大学的特色定位。只有清楚了解大学的特色定位,才能使校园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与校园文化步调一致。三峡大学是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水电特色是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构思方向,因此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应该紧紧围绕水电特色展开构思,或以水电文化为内容,或以治水名人为主题。

4.总体规划对校园公共雕塑规划布局的影响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过多地改变地形地貌,只能利用地势、山体形态和湖水资源依势而建,显山露水可以使校园更富有山水景观之美。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因素和人本思想,那么雕塑设计者在凸显这些文化和思想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依地势设置景观雕塑,以点连线形成文化景观带和文化长廊,以线带面营造浓厚的文化片区。因此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对公共雕塑的规划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总体规划还要满足功能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好教学区、办公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这四大功能区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有机结合,既要注重分区配置的逻辑性,又要重视使用的方便快捷。因此公共雕塑也应该相应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依照不同的功能区设置不同类别和功能的雕塑,以满足各功能区的功能要求。

5.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形态设计的影响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建筑、校园雕塑、广场、绿化、湖泊、道路、喷泉、小品等,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公共雕塑的依存载体和背景。校园雕塑的背景可以是远山、绿化植被,也可以是建筑。以天空、远山为背景的雕塑更显挺拔、雄伟;以绿化植被为背景的雕塑更显优雅、富于生气和活力;以水系为背景的雕塑更显灵动,雕塑与水中的倒影相互呼应,和谐一体。可见景观背景对雕塑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校园雕塑必须和校园景观环境相协调,校园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的体量、色彩、材质、风格等形态设计内容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不注意景观环境的影响因素,设计的雕塑将会缺乏美感,显得突兀而与环境格格不入,毫无视觉和精神的舒适性可言。

大学校园公共雕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公共雕塑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理念校园公共雕塑能传达区域文化特色,弘扬校园文化理念,优秀的校园公共雕塑对校园文化理念的凸显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理念一般来说是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了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通常体现在校训、校徽、校歌等校园标识系统中。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的雕塑作品能够集中反映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情,这些雕塑在展现高校的地域人文关怀、传达校园文化理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三峡大学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是屈原的故乡,三峡大学的校训“求索”便来自屈原的《楚辞》,三峡大学的校标是“三峡索源”。三峡大学通过深入研究三峡区域文化,梳理宜昌历史文化渊源,提炼出了校训和校标。三峡大学校园内树立的屈原主题雕塑,在展现三峡大学的地域人文关怀、传达三峡大学的校园文化理念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2.校园公共雕塑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水准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艺术、人文、制度等精神或物质的形式多角度地建设、多方面地呈现校园文化。公共雕塑是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缺乏公共雕塑的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的校园。校园公共雕塑通过对校园品牌形象的塑造,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水准。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集中地,与社会相比,大学更圣洁、更高雅、更美好、更有序,因此大学校园雕塑不同于城市一般的公共雕塑,它更圣洁、更高雅、更优秀。高校需要通过优秀的雕塑来实现高素质人群的文化和审美交流,来体现大学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这种高层次的雕塑作品,能更好地反映出大学的高素质、高水平。公共雕塑还为高校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使高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对科学文化的热爱,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篇(2)

以“土地法学”课程为例,不应从纯法理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而应该以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为导向,分析每项法律、制度、政策产生的背景、实施状况,要让学生明白在“土地法学”这门课中,包含了土地管理的文化,如土地产权保护文化、耕地保护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科学合理规划文化、可持续利用文化。

(一)土地产权保护文化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权属主体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可见土地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在“土地法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物权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土地产权的保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土地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碰到与土地产权相关的问题时,切实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产权保护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耕地保护文化

耕地保护意义重大,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保护;二是耕地质量保护;三是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耕地的数量,还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数量保护是基础,质量保护是关键,生态环境保护是升华。如何加强耕地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并且把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推动的,耕地保护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强调土地管理工作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清楚了解保护耕地不仅是耕地数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及耕地生态环境建设。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今土地管理工作的主题,并且已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了优先战略的高度。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面临着禀赋的差异和供给的瓶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控,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粗放趋势。在农村,耕地粗放利用、撂荒及非农建设现象也层出不穷。粗放利用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缺失。因此,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非常重要,这是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要真正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应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减少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四)科学规划文化

目前,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严格遵循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双保”方针,体现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但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预,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在修编过程中,对规划目标的平衡也是科学性的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但是其执行必须是严肃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严肃认真地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一种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才能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利用文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高目标。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做好前述四方面的工作,即要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经济效益可持续、社会效益可持续及生态效益可持续。这三种效益同时贯穿于土地产权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之中。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相对比较宏观,统领土地管理的各项文化,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

二、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

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可以贯穿整个专业课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外,还可以由有学生向学生传播、由学生向外界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从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这四个途径是逐渐递进的。

(一)案例教学

教师在“土地法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方便教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土地管理文化的总结。另外,采用案例教学,其教学的过程相对比较生动,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将其中蕴含的土地管理文化传授给学生,可以将土地管理文化更加具象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些案例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视频、音频类的。

(二)情景模拟

课堂的案例教学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基础阶段,是对具体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层面,而课堂情景模拟则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情景剧,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逐渐上升到理解层面,同时也是土地管理文化开始向外传播的阶段,主要是在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传播。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的继续指导与点评,及时纠正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出现的认知与理解偏差,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理解。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主题多与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流转、耕地保护及土地违法调处相关。

(三)校园文化推动

篇(3)

1、校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两个方面。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核心

目的:诠释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凸显其地域特色,创造有自身特点的学校人文精神和校园环境。

核心: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把握,校园历史的传承

3、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3.1.1 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

利用坡地、河流、湖泊、树林等,并将其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在建筑物内部营造绿化生态环境,尽量运用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提高校园单位面积绿化率,创造生态效应。例如浙江大学新校区湖心岛的设计中,以树林、灌丛以及大量色彩鲜艳的浆果类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鸟类将其作为栖息地。再如牛津大学城虽然没有刻意的规划和制约,设计师们以高素质的整体环境意识不断修缮、完善现有空间和景观风貌,自觉维持大学城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使这所从12世纪发展而来的大学成为人们心中的大学典范。

3.1.2 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

可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布置空间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等。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将市花白玉兰作为校区内部分人行道的道路植栽,点缀校园风景的同时也传达了特有的城市文化。

3.2 延续性原则

3.2.1 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

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与拓展,应在强化校园总体特点的同时将景观设计与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有机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校园的整体形象与个性化特点。例如浙江大学新校区景观环境“一环、两线、三岛”的空间脉络结构设计,“一线”即前期规划中所强调的步行区车行环线道路空间;“两线”指前期规划中注重“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浪漫相结合”的规划思路;“三岛”指分别代表“科技与创新”、“自然与生命”、“求是校风文脉”的人工岛,湖心岛和名人岛。既和校园前期规划相吻合,同时也突出了新校区的文化特点和校园精神。

3.2.2 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达到四季常春,四时花香的效果,使植栽景观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令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从而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园区。

3.2.3 与校园的历史文化相吻合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历史,校史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学习氛围和人文精神、场所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景观设计应注重对校园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拓展,将独特的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使得校园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营造出具有个性的大学。

3.3 可参与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背景较为相近,生活方式较为简单,因此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主要空间;此外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因而校园景观设计应当注重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3.4 人文性原则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客体。因而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在景观中的渗透和传递。例如位于无锡太湖风景区的江南大学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势,将道路空间或与河流相伴,或穿过建筑临河,体现了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环境特征,校园部分街道采用了江南水乡街道传统的石板铺装形式,校园规划也结合基地原有的河道建造了典型的水乡环境景观,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延续了江南地域文化。同时,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在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借助校园建筑、雕塑等反映校园历史,传达校园精神。

3.5 注重景观小品的设计

3.5.1 点景

运用点的集聚性、焦点性和灵活性,结合地形变化突出景观的中心和主题,营造出活跃的空间氛围。作为校园标志性的点景设计要做到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位置明显,雕塑类点景设计除了其具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外,还应与环境协调和呼应。

3.5.2 线景

利用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和运动感灵活设计校园道路、长廊、栏杆、河流线状景观,和校园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的同时凸显其个性化特点,达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意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为了避开高速公路采用立体分流的道路设计,原有高架下的公路隧道如今被学生利用各种手工彩绘装点的色彩缤纷,形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道路涂鸦景观,显得别致有趣。

4、校园水体景观设计

遵循节水原则和生态设计,体现亲水性设计理念,构造与校园环境相融合的水景。

4.1 静态水体

静水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借助湖泊的开放性与幽远性营造深邃的意境和开阔的视野。例如北京大学沉淀了深厚文化意蕴的未名湖,已经作为“湖光塔影“的一部分成为该校的标志性景观。

4.2 动态水体

动态水具有的活力和动感给人一种欢快的心情,为校园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息。由于水体易污染,在设计中应考虑对水体的净化,建造生态护堤,同时提倡学生自觉保护校园水体。

5、总结

大学校园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它不是单一的建筑体设计,而是大片建筑群的集合,它的用地规模虽然较大,但功能结构比较单纯。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园林环境,在于校园场所精神的建构,在于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大学得以健康、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校园文化精神得以沉淀、延续和传承的基础。此外,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将导致在以后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融入更多现代因素、科技因素以及人文因素,校园景观设计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th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key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t u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rand education, enhance the cohesive affinity of the campu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campus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同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校园景观在设计中成了亮点。园林景观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学习和居住的同时,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1 校园景观对学校的作用

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作为校园景观强调的是对师生的作用。 校园景观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对外展示了学校形象,同时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景观所提供的信息、理念和环境构架象征着现代高校教育的理念。因此,校园景观在学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校园景观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精神。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安排与组织,使环境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环境景观化的处理,使校园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的同时,也能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

1.2校园景观反映了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景观化校园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

景观化校园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文脉是指“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通过环境再创造,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新旧景观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

1.3校园景观是校园形象最为经济的解决方案

许多校园在改造时,原有存在的东西,花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重新建造,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当今,景观化校园强调改良,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地形、水面及校园的景观造景、借景,利用有限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景观,做到崇尚自然,有独特的绿化特点。因为自然是个性的源泉,强调自然即强调特色。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达到塑造学校品牌、铸造校园特色的目的,体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校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许多新建成的大学校园整洁美观、各种设施条件都很完美,但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表面是很美,但是师生对环境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生态性的景观规划的理念

就新建大学校园的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来说,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已经破坏了校园环境。

2.2建筑与景观的脱节

一个优美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各种要素和谐统一的场所,建筑与景观相互影响,相互统一。但是一些新建的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脱离于规划之外,缺乏对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呼应。建筑与景观各自表达,最后营造成一个缺乏联系统一的场所。

2.3对校园景观中文化的忽视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过多的关注设计手法的创新与借鉴,忽视了景观的地方性以及校园的文化性,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中国优秀的园林文化传统如何继承,是摆在景观设计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大学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方面,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出来。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3.1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

从空间结构入手,在校园中心区形成第一层次的景观,由各个组团圈合形成第二层次景观。各建筑物内部庭院形成第三层次景观。具体说,单体的建筑风格和校园景观设计要服从于总体规划布局,并同时设计,使其协调呼应,统一而不呆板。

3.2绿化、美化、生态化

应开展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相结合的立体绿化,避免土壤和水土流失,应提高绿化率,发挥植物最大生产率的角度考虑,不宜建植大面积的草坪,在满足造景的前提下,尽量以乔灌木代替草坪,根据土壤特性、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植物配置。

校园景观设计应实施生态园林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让大学生牢记我国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高等院校的建筑、小品、绿化、道路等的具体设计中,规划师和园林式应教给人们具体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3.3文化景观特色化

校园景观设计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具有全方位特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体现出来,但因每个学校的历史学科文化的不同,应注意以下几点:突出办学宗旨与校园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空间上的体现,特别是校园空间的格局以及开放空间的形态,园林建筑的风格以及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文化特色景观突出的物质形式要体现在本校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色彩及小品等内容形式以及功能分区规划布局。

4 结 语

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规划师和设计师的重视,校园环境是多种文化知识渗透交融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因此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形象,又要独具特色,把高等学校校园规划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高校景观理念的转变,大学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景观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也将日趋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志疆.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在各类学校中都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虽然对于其定义众说纷纭,但是对于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起到正面和积极的激励作用这一点上却是大体一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是高校办学资源中很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样作为高等院校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在育人上的独特定位,其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作用外,更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6年以来,随着100所国家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的战略实施,国内高职院校围绕培养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传统的“德育、智育、美育”的作用外,越来越注重凝练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和中职转变过来的,本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育人体系。这就造成了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翻版。并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上脱离实际,盲目地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或者沿袭过去的中职学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高度和内涵。

2、未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

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完善的未来发展战略,但是有关校园文化的长远规划却少之又少。近年来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也通过招标的方式,聘请专业文化公司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并未将其纳入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当中,也没有让师生广泛地参与该项目,势必会造成花了钱,做了很多的LOGO和文件,但是由于没有广泛的参与基础,最后没有效果。

3、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层次太低,且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1]

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活动多了就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成绩。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层次较低,文化内涵不足等现象。同时高职在育人方面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只是注重对于学生工作中需要的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软实力则不是很关注,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4、校园文化建设保障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就业这类硬件建设,至于校园文化这类软件建设工作则缺少相应的组织支持、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真正的空中楼阁。

5、对校园文化的新载体网络应对不足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逐渐成为校园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和传统的方式有着极明显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对此却应对不足,没有针对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学业。

三、新时期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对策:

1、凝练适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大多是面对特定区域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与区域企业互动,从而形成校企互动模式。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要是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农林水为特色的,其在发展的时候就关注和这些行业的对接。只有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精神,引导高职学生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2、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教育力量,对高职生的思想健康和知识技能均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立足于院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院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对院校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全面塑造。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院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就要针对整体办学方向、发展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3、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高职由于其地位的尴尬性,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晰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性。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4、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不力的问题,应该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三方面入手。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专项划拨大学生文化活动经费,同时要严防这些经费被挪作他用。同时各院系、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相关政策吸纳社会、企业和个人资金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5、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应该全面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动态,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在日常的教育当中要增强大学生上网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并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但是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全面去否认网络。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积极推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养。

6、强调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结合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各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必须和企业接轨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关于这方面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些年就在不断探索和企业的合作途径,主要是通过组建订单班的形式,引入企业全过程参与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学生通过暑期实践的形式提前熟悉企业的业务运作,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减少了试用环节。

四、结论

高职校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劳动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在校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对于学校的发展有利,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1]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11.

[2]吴敏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

篇(6)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基地概况

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于2009年11月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皖发改社会〔2009〕1238号)。新校区选址位于淮南市山南新区南部,中轴线东侧。南部为合淮阜高速路入口,北靠拟建的奥体中心,西临山南新区城市主干道,东侧规划区域内有天然水渠。用地形状为矩形,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长约1060米。规划校园面积3000亩。按照“一次规划、总体控制、分期安排”的原则,新校区建设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采取代建模式,概算投资约15亿元,拟建设一个集生态、人文、数字、园林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区,将为安徽理工大学突破历史和空间局限、谋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办学基础。

2.景区划分及景点布局

按照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总体布局为“一轴、一环、三带”。楚文化博大精深,风格鲜明,在民族精神层面上,表现为“创新进取、兼容并蓄”,而在民族文化层面上,则表现为“文采斐然、自由浪漫”。设计通过“一轴一环三带”的景观布局,将其与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营造严谨而不失活泼,沉稳对称与自由飘逸相结合的校园景观,就犹如楚地图腾凤凰一样,既有着叱咤风云的浩然正气,亦充满异彩纷呈的迷人风采。

一轴:“精神轴”―― 创新进取、兼容并蓄

在校区的中心部分,以建筑布局轴线为基础设置一条贯通南北的景观主轴。在校园景观和文化氛围上统领全局。

因主轴上多为厚重大方的建筑群,景观空间皆处于其中,故多采用对称、规整的线条营造稳重大气的主轴景观,风格与建筑和谐统一。

同时,通过以凤为主题的雕塑、景观小品等,展现了楚地文化经高度概括后的精神要义――创新进取、兼容并蓄,并使之与安徽理工大学的“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紧密交融,打造一条集楚民族精神和校园精神于一体的主要景观轴线。

一环:“生态环”――自由浪漫 缤纷灿烂

一环为景观绿环,围绕校园中心教学区,沿校车环道周边绿地及天然水渠设置景观。不同的道路设置不同的骨干树种,凸显各自的特色,整个绿带草木丰茂,水林相映,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片舒适的绿色空间,展现生态校园环境。

一带:“迎宾带”――祥云瑞气

此带位于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共享带”,面向城市,开放交流。自然流畅如祥云般环绕的道路铺装,配搭色彩各异、高低错落的植物造景,构成大气、热烈的迎宾景观。

二带:“活力带”――彩凰逐霞

流畅飘逸的设计构图犹如振翅翱翔的凰鸟,散布在清凉宜人的林下空间中的休憩平台,便是那华美的凤翎,与那色彩艳丽宛如彩霞的花带,共同组成“彩凰逐霞”的主题景观,在尽情表达蓬勃向上的校园活力的同时,侧重展现楚文化“奇瑰壮丽、浪漫飘逸”的文化特征。

三带:“文化带”――青凤衔丹

通过对基地内原有水渠形态的改造和优化,“青凤衔丹”的主题景观依水徐徐展开,舒展的线条与绿意盎然的色彩,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份优雅与清新,同时,“水利万物而不争”,亦暗合“博学、奉献”的校训。

此外,楚辞、老庄典故提炼而成的景观点缀于文化带中,为广大师生提供心灵交流场所的同时,亦充分传承了楚文化 “源远流长、涵盖多域”的精粹。

整个校区作为一个整体,刚柔并济,优势互补,科教与人文相结合,从而使校园表达出严谨与浪漫的双重特质。这是“中庸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3.具体景观节点分析

(一)人文景观:

1、主入口广场:校园主入口广场铺地采用形似“中国结”的地花,象征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团结一心。巨石卧于广场中心绿岛之中,上刻校训:” 团结 奋进 博学 奉献”,给进入校园的人群留下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

2、历史印记:沿校园景观主轴设置“历史印记”的主题景观,分别以“矿石雕塑”“新笋铜雕” “鼎盛河山”三组雕塑寓意安徽理工大学的“初生”“、发展”及“现状”。

3、凤舞广场:在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及公共实验楼所围合的绿地中设置大型广场――凤舞广场,以满足师生停留、疏散的使用需求。广场中心设置主景雕塑凤鸣楚天,充分表达了安徽理工大学“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亦暗合楚文化“创新进取”的民族精神。

4、求知廊:在图书馆两侧,我们设置了“求知廊”,利用两组刻画古代圣贤求学不倦的故事的浮雕景墙,激励广大学子在求学路上坚定前行,自强不息。

5、生命泉: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活力的象征,在公共实验楼南侧,我们设计了一组大型动感喷泉,在表现校园活力的同时,亦寓意着“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

6、求索道:校园南侧,轻盈灵动的河水犹如凤翎般自西向东流淌,沿河设置亲水步道,于道边设置一系列探求真理、思考人生的主题景观,屈子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故将其名为求索道。

7、濯缨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千百年前,屈原在他的《离骚》中记载了渔父的这段引吭高歌,我们在校园东南侧地势低洼处设置人工湖,名为“濯缨湖”,在满足蓄水功能的同时,教育学子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8、君子园:竹,乃树中君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的品德当为广大学子之楷模,在核心功能带西侧绿地以竹为景打造主题景观“君子园”,营造优雅高洁的内庭空间。

9、桃李园:而在核心功能带东侧内庭,我们栽植桃李等树木,寓意桃李满天下,同时为学生交流休息提供静谧的空间。

(二)旧校记忆:

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校园,文脉的传承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设计时,通过对新校区部分景点设置重现旧校景观,表达了对校园历史的尊重。

1、新笋铜雕 置于主入口通道中心,成为组成“历史印记”主题景观的一部分。

2、西区秋景 重现旧校区西区每每秋风萧刹、风扫落叶之时,行走于落英缤纷之间所独有的风味。

3、夏荷映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新校区湖畔的青莲依然摇曳生姿,令人心旷神怡。

4、石桥冬雪 快雪初晴,石桥上覆盖着白雪,闪耀着温润的光芒,恰如白玉飞虹,横跨清泉。

5、紫苔千仞 旧校区原有散置的景石,在新校区组成主题景观千仞园。

6、红楼记忆 将旧校区红楼前喷泉、罗马柱、特色花钵等小品移至新校区行政楼前庭,营造特色景观。

4.竖向设计

篇(7)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应有师范特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显现出重要的地位与功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机制是一项多因素、多维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既要突显出师范特质,同时也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向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过渡,校园文化建设随之也要体现出应用型特征。探索合理、协调的校园文化机制,是加强和推进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构建师范院校文化机制,使之走向良性发展态势,同时,也可以推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更好促进师范院校的综合性转型发展。

一、加强领导小组建设,形成科学联动机制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校园精神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构建校园文化机制的过程中,要使校园文化显现出师范特质,体现师范院校人文精神。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各级部门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参与,学工部团委为核心管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严格监督,制定相关制度政策。

二、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成合理资源匹配

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凝聚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实践心血。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内容都应该有自身的特色,树立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就是体现出师范性。学校中各类社团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科技活动的大力开展,形成一股“师范”文化,调动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术思维和提升素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将师德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创造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促进师范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建立全程督导,形成健全组织制度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相互发生作用的系统工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需要全程督导,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保障制度。为了使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全程督导。学校应设立相应的督导机构,定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展开检查,并作出适当调整。在开展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要遵循师范特征,把师范技能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决定着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如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优秀社团文化活动评选方案》等,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方向上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科学、良性方向发展。

四、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形成完善保障体制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开发利用各项人力和物力资源,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师范院校应加大对活动经费的投入,确保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师范特色,将培养合格教师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第一,在人力和物质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第二,在各项资源的分配方面,协调资源最大化利用,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第三,学校要提供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机会,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直接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让广大师生员工感受师范大学的文化内涵。如河北师范大学的“孔子行教塑像”、安徽师范大学的“陶行知塑像”、华东师范大学的“塑像”等。总之,建设师范院校校园文化,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合理有序的运行机制,才能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始终围绕着教师教育特色展开,传承师范院校传统的文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王微.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9).

篇(8)

一、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内涵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其作用自不待言,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莱利•莱特(LarryLight)所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2]同样,校园文化品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吸引力的外在表现形态。学校要和谐发展,必须有一种凝聚人心的校园文化品牌。这一品牌背后代表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理念,更体现一种精神。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能动、持续的教育力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还说过:“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需以和谐发展为理念,传承中华精髓;以强化行知思想建设,创造人文环境;以展示个性魅力,凸显办学特色,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建设,促进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是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增强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意义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培育则是保证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品牌为导向和依托来传承与发扬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对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理念、提升大学软实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深化大学教育理念国内外不少名校都有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千数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化宣言。由此可见,“求真”这一类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指向了教育的本质———不仅培养人,塑造人,更要培养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的“真人”。学校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其历史的厚重感升华为一种校园精神,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文化氛围,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受到它的熏陶和同化,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潜在地支配、制约、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行为习惯。大学文化品牌的作用,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从各方面深化大学教育理论,构筑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使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客观上自然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校园精神。

(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如同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生命力一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也应该有生命力。所谓具有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指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学生潜在人格的发展,校园文化品牌精神将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成型。就生命力本身而言,学习上体现为健康心态和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但在精神上,则倡导“理性选择”及“高尚人格”。换言之,我们应该将勇敢、自信、诚信、道德的人格塑造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进步。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如果仅有热情和能力,没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做支撑,也难以不断超越自我。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就精神层面而言,在社会道德日益滑坡的当下,尤其需要“精”与“纯”。大学文化品牌的培育应该将其放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中去思考,通过品牌培育的长期战略规划去进行精心呵护和全力塑造,并充分考虑品牌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成效,以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春风化雨般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视行为将不利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更谈不上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三)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大学软实力“软实力”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大学的软实力是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的精神、文化、制度等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包括大学影响力、文化力、公信力、精神力和话语权等。[3]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一所大学的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品牌的力量,不仅熔铸在大学的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还使学校能更好地拥有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能够得以凝练和提升,进而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以品牌的力量和效应带动和促进学校识别度和影响力的提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拓展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从而使软实力的提高成为推动高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培育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对策

篇(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育人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将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有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谈谈行业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校内校外结合的综合工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成为彰显品牌特色、拓展生存空间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自觉地对接产业,服务企业,走依托企业、突出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着眼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列入高职院校的整体规划,渗透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来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物质方面优先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实验室、实习车间等。我们要营造职业环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职业氛围。在精神方面,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化、特色化、经常化、规范化,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益。

二、走出去、请进来,搞好校企文化对接

校企文化的对接主要是指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是指高职院校为适应企业需求而主动吸纳企业文化。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载体,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新来的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生产实践,还要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参与到企业的课题研究。基础课教师要经常到用人单位走访考察,了解企业文化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园受到来自企业的文化熏陶。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符合企业需求的准职业人,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2.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如湖南石化职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邀请长岭炼化公司技术开发处的有关人员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学院邀请合作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从企业聘请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三、体现行业文化,培育专业文化,彰显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所以其校园文化必须带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体现行业文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将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优良道德传统和行业规章制度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如我校石化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安全生产令”“事故处理三不放过”“三勤、三细、三个坐不住”等行业道德传统和职业守则。每年新生入校,我院开展“劳模进大学校园”活动,邀请数名长岭炼化公司的全国劳模、公司劳模到学校召开劳模报告会和劳模文化专题研讨会。我校还从企业聘请校外辅导员、兼职导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改革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了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各个专业还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培育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问题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充分体现行业特色,让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得以充分物化,形成视觉冲击力,营造培养职业人的浓厚氛围。如我院的行业特色是石油化工,学校大门的设计与加油站有几分类似,既体现了行业特色,又寓意深刻。

四、突出能力本位,注重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必须突出能力本位。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群的需要。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实验、安装技能竞赛、维修服务等活动,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逐渐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管理文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要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如进入教学楼,刷卡登记;进入实训实验室,统一穿工装,备安全帽,严格实训操作规程。实习、实训环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按章操作、令行禁止、训练有素。强化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按时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增强学生对学校纪律的认同感,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作为企业的“准职业人”,在学校内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将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强化而优化完善。与此同时,它将对促进产学研方面的友好交流,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是2009年立项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GA2009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1.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较低。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面:实体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认识的提高,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上已有所投入,新建、改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体设施、校园雕塑、报栏橱窗、校园园林式美化、绿化等。这些硬件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些学校出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性文件,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师生日常行为的规章制度和条例,这些为校园文化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面――观念文化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学校目前尚未形成全体师生较为认同的、有特色的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观念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就更是缺乏形成的基础。

2.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少学校目前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制度建设,也没有一套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而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有的学校虽也有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也有培养目标、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都挺齐全,但流于形式和口号,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实施的细则,没有深入人心和付诸行动。学校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专业优势也就无从显现。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学校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倾向。固然,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标志,起着一定的环境育人的作用,但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部分学校热衷于追求校园面积的庞大和建筑的标新立异、追求奢华的建筑外表以满足虚荣之心,但漂亮的图书馆内藏书陈旧且量少,气派的实验楼内设备简陋而落后,这又怎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呢?一些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就是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作为校园文化集中反映的育人理念、价值追求、为人处事等离现代教育思想对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而学生素质品位、知识结构、文化修养、艺术鉴赏、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修行还相当欠缺,这些无不显现着学校观念文化的滞后和教育本原目标的缺失。

二、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往往把招生、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就业等环节当作真正的大事来抓,把面向市场,培养用工单位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当作几乎是最现实而唯一的培养目标,这对于职业院校来讲,有它务实和合理的一面,但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这样的办学行为无疑显得偏颇和狭隘。事实上,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的狭义目标无法兼此重任,只有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极其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它可以渗透于人的血液、骨髓中,固化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里,从而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笔者一向对社会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功利性提法和做法不愿认同,以为这一本末倒置的“经典”口号(遗憾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要么是对“文化”一词内涵的无知和曲解,要么就是对文化的无情亵渎和轻视。大至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小至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发展的影响都是不能低估的,因此,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尤为重要和迫切。

上一篇: 医美美学培训 下一篇: 一流课程的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