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09:5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篇(1)

关键词:

企业法律风险;原因;对策

随着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高,企业法律事务的重点应该从时候补救专项风险防范。因此,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笔者以建立企业法律防范机制的原因为基础,探讨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若干对策,为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借鉴。

一、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发展需要将企业风险和企业利益放到相同的高度交易重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价值的实现,进而确保企业持续性发展。企业法律风险,准确讲是企业法律性质风险,是企业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生产经营结果不相符,导致企业承担一定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1]。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因

(一)企业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受其自身发展状况的制约,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工作人员法律认识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管理费用层面的原因没有成立专业法务部门或者聘用法律顾问,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相关法律规定没有足够了解,使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往往扰乱了国家的法律秩序,甚至一些企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缺乏法律风险顾问制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不同范围的竞争,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爆发率更大。部分企业虽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但是多数流于形,并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宪法规定法律顾问必须是经过学习取得企业法律执业顾问资格,被企业依法聘任的企业内部法律事务专业从业人员。纵观我国企业法律顾问来源,多数是企业在律师事务所聘任的兼职工作人员,落后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满足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要求[2]。

(三)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企业若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在发展道路上的各类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法律风险导致的障碍。法律风险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将企业法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计合法环境,实现法律和企业管理的有机整合,提高企业管理对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法律因素困扰,有效化解企业的法律风险和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风险。

三、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原因及对策

(一)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的全面落实,市场经济必须以合法性经营为根本前提。所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前瞻性、计划性和时效性。第一,企业进行法律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即将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企业进行法律风险分析主要针对所属行业法律风险评估与分析、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法律风险评估分析、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法律风险评估分析三个环节进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具体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上[3]。第二,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评估,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控制管理策略。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主要包括法律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承受能力两方面。通过不同手段和方式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预警、降低、转移直至化解,实现法律事务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补救的管理方式。第三,企业对法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两个阶段的实施结果实行有效监控和反馈,保证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时更新,确保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与时俱进且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

(二)确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法务机构,确保法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较高职业素养,引导企业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开展法律风险控制工作。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培训工作,使各岗位员工明确其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依法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四、结语

全面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所以,企业应当根据法制社会的要求,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吕景胜.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8(05):105-111.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需要不断加强,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任何进入市场的企业都面临着法律的风险。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现实要求,而且也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企业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无处不在,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如影相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只有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范围,采取新的投资方式,才能丰富自身竞争力,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强烈危机意识和法制精神,以及健全的企业法制管理机制。而当前的许多企业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层缺乏法律常识以及企业缺少法律风险投入两个方面。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工做人员自身法律素质不高,又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全凭经验进行,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其次,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法治意识,又没有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因此,往往不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法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得企业中的员工普遍缺乏法律风险管控意识。

2.法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管理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同时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发生的机率更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扫除业务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设良好的合法经营环境,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融和,通过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和制度,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减少企业的违法因素,预警和化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法律风险。

3.其他外部法律风险因素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以及企业员工违反一些法律法规,或者企业的内部规定或合同等,都可以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法律风险。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加以防范,而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但是由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使企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

二、加强企业发展建设,构建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1.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是一方面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企业信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企业法律风险往往是可以事前预测和控制的,关键是企业领导和员工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对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金融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企业形成一种依法治企、依法运营的业务流程规范。为了实现以上目的,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企业领导通过树立“法律工作部门是企业高参”的意识,将法律工作部门所提供的法律审核意见当做企业领导决策的前置条件,在进行重大投资、融资、签订合同制定规章制度等决策时,充分考虑法律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让法律工作人员充分的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来。其次,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让法制工作的功效体现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例如,在工程索赔过程中要重视证据,并且要保证该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只有这样的证据才能在法庭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另外,企业诉讼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管辖法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若由本地法院管辖,不仅可以节约差旅费等诉讼成本,而且还会因为法院可能存在保护本地企业的自然倾向而具备更大的胜诉机会,因此,签订合同时要重视有关管辖的约定。第三,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最持久、最稳定的力量,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全体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一种“违法经营是企业的最大风险,遵纪守法是企业的生命线”文化认同,使遵纪守法的经营管理理念,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和宣传教育,以及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法制工作逐步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2.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需要从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下功夫。

2.1.建立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需要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前瞻性、主动性、计划性和时效性。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控制管理以及监控更新来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法律风险评价、企业外部法律环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以及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法律风险分析。其中具体的法律风险分析是重点内容。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处理法律风险的总体指导政策,包括企业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可承受度。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原则,应将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级调整,进而再确定各类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对于不同的风险化解措施和补救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消灭、降低或转移。从而实现企业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此外,风险监控有助于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管理两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及时更新。

2.2.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源的重要组成,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全体员工的行为、加以指导、约束和规范。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中来,从而增强企业活动的可预测性,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此外,仅有完善的制度还不行,还要将这些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狠抓贯彻落实,以确保管理制度得以执行。对于违反企业管理制度或者执行不到位的企业部门或职工,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确保管理制度的全面执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此外,对于大型企业要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进而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其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和责任,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个员工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法律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探讨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以及如何构筑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邵娟梅.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篇(3)

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在税务管理、计算和缴纳税款等方面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等原因遭受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公司税务风险是指公司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公司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虽然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可能承担这种风险,并不一定必然承担这种风险。公司需对自身的税务风险水平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树立依法纳税理念,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分析影响公司税务风险的因素,以防范和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1 创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在防范税务风险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税法,以及相关的经济、财会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税务风险防范的效益。

1.1 适应宏观环境,积极应对税务风险

宏观环境的要求与变化是造成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努力做到

1.1.1 研究宏观环境。外部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改变,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1.1.2 采取应对措施。针对企业面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熟练把握有关涉税法律法规、了解纳税人财务状况与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制定各种应变措施,并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1.2 健全制度基础,防范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度是一切风险防范行为措施的保障与基础。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以提高企业驾驭税务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规范企业理财行为、处理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具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办法,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与监督管理。二是明确责任。将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共同承担企业的税务风险责任。

1.3 建立预测系统,评估监控税务风险

1.3.1 正确评价税务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之事前,应对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手段,对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各种资料,以及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全面、前瞻性的预测,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考虑生产运营、投融资过程中资金收付的风险。通过税务风险的评估预测,为采取相应措施,化解企业税务风险的负面影响打好基础。

1.3.2 适时监控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监控是在对企业未来税务风险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审阅,寻找最易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的理财事项,并对其进行事先的合理策划,以实现税务的零风险。

2 规范税务风险防范策略

2.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规程

2.1.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并由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全方位的进行风险防范。需要在明确防范目标、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前提下,合法地谋求税收损失的最小化;了解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与指标,努力排除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及收入、费用的情况确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各种渠道方法,以及防范税务风险应注意的意外事项。

2.1.2 明确防范税务风险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方案的同时,汇集纳税人涉税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避免陷入法律的纠纷。当出现对政策的理解把握有偏差时,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

2.1.3 预测防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出不同的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案后,除了准确地计算各方案的应纳税额,准确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外,还要对影响税务防范效益的各因素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对影响税务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敏感程度进行分析,防止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

2.1.4 及时评价总结防范措施。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后,经常、定期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纳税方案的执行情况。对税务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正确评估总结,并保留资料存档,为以后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提高全员防范税务风险的素质

2.2.1 增强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在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的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便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只有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才能减少经营决策中的失误,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防范税务风险,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2.2.2 选择专门的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防范税务风险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对具体操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要由专业人员和专门部门进行,纳税人无论是根据自身情况组建专门机构,或者聘请税务顾问,或者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都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通晓税法。二是熟悉财会制度。三是适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2.2.3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税务风险的防范。企业税务风险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理财过程,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理财、运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纳税方案的选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税务风险的防范形成一种风尚。

参考文献

篇(4)

风险防范预案;安全护理;作用

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近年来,我院护理部注重抓护理安全,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在临床护理应用中,起到了以预防为主,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

1 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的背景

1.1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1]。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处在改革浪尖而备受关注的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2]。如因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常规护理中的一点不及时往往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

1.2 在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涉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切身利益,稍有疏忽,难免发生医疗纠纷。加之护理人员编制紧缺,工作量在超负荷运转,常容易被患者与家属指出工作中的不足。

1.3 护理行为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独特的,同时又是具有科技行为的组合行为,其中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具有高风险性,这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隐患[3]。如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诊疗仪器不断问世,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发展的需要。

1.4 在护理实践中,相对于患者强烈的权利意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

1.5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交流沟通能力欠,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和新分配护士,在突发事件中应对能力差。

2 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的要求

2.1 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属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或预先控制。是指在管理工作之前,对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前可以避免的一种方法[4]。我们在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时,为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通过听取医院职能管理科及临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中的要求和建议,多方面多层次分析了解,满足群体的认知、行为及情感要求来不断完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

2.2 护理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可评价的、防患未然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

2.2.1 患者方面包括病情变化、猝死、坠床、摔倒、窒息的防范及应对、压疮的防范与应对、烫伤的防范及应对。如在制订烫伤的防范及应对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从预防热水袋烫伤、红外线照射烫伤、意外烫伤上多方面着手制订。

2.2.2 药物外渗防范方面包括化疗药物、高渗药物的使用。我们要求用药前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正确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尤其是新药;对有疑问的药物,应及时咨询医师方可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射时应确认输液通畅,无外渗后方可注入或输入化疗药物;按时巡视病房,观察药物疗效及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做好记录;严格做好交接班;加强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减轻患者痛苦;一旦发现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汇报医生,局部遵医嘱予以硫酸镁湿敷或寻求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做好患者的解释及心理疏导工作。

2.2.3 遇到突发性药物过敏、药物使用错误的应对。

2.2.4 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及职业暴露防范方面。

2.3 对工作中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苗头、事故隐患每月做隐患分析,护士长例会上通报,引以为戒,然后用文字的形式比较详细地进行表达说明,护理部定期进行考核,落实执行情况,切实做好护理安全防范工作。

3 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的作用

3.1 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制度,发挥了护理部管理职能。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从事一切护理活动的标准,也是安全护理管理的依据。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不仅完善了原有的护理制度,而且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

3.2 能将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安全护理始终。护理风险防范预案以文字形式比较系统地列出了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护理人员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疾病问题需有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能在解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健康问题的各种护理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法给予实施并评价。并且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恪守职业道德,不讲与工作无关的话题,诚信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

3.3 增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护士在工作中懂得安全的保证对患者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患者应受到正确的而且是痛苦最小的治疗,责任心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工作中发现事故苗头或某一“边缘事故”就能保持警觉,认真对照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及时总结经验,修正改进。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3.4 护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自觉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早在1859年南丁格尔就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助患者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身心健康”。工作中护士能将患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事事想到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能站在患者的立场去分析,从患者的利益去思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做好“四勤”,即脚勤、手勤、眼勤、嘴勤,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争取患者配合,使他们尽快的恢复健康。

3.5 护士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上有了深刻地改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和韦纳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可以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和机遇。对于行为的成败以何种原因作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人此后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方向。通过学习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后,护士在工作中遇到护理风险或护理难题时,首先能做到“三问”:自己工作是否到位,患者是否满意,护理是否安全。改变了以往一遇到风险或护理难题就推三推四的不良现象。护士的护理职业化技能也在反复实践中得到了尽快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莉.预防性控制在护理风险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10,5:104-105.

篇(5)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88-03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严,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法律风险的规避和防范,解决好在法律事务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当前企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法律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严重影响着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凡是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有相应的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法律风险有以下四个方面:

1.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合同风险。当前企业经营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有的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违约责任条款欠缺。有的是违规操作,草率签约,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是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科研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与依法保护明显脱节,重研发轻备案、重运用轻保护,不能够遵守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出现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及自身知识产权被侵权的现象。

3.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任何不遵守劳动法规的行为都有可能给公司带来劳动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当前有的企业局限于旧的劳动用人观,口头用工,不签订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忽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出现了滥用试用期,模糊加班报酬、滥加违约金等问题。

4.企业财务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法律风险。诸如,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依法维护权益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外欠款项难以收回,形成呆账、坏账等较大数额不良资产。

企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1.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相对弱化。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综合法律服务机构,未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部分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规范性和经常性长效工作机制。法律服务机构职能总体不强,对依法维护企业权益重视不够,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法律工作与其他事务性工作混同,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解决经济纠纷及法律问题的力度不大,效率不高,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

2.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较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许多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民事、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形势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人员配置不到位,专业素质不强,在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发挥好从法律上进行“源头把关”的作用。

3.法律没有成为一种经营手段,缺乏“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意识。企业重大经营事项决策草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缺乏法律论证和保障。有的企业重大决策和经济活动没有严格和明确的法律审核把关程序,缺乏法律风险防范的工作要求和运作机制。外聘律师不懂企业经营,提供的法律意见不完全适应企业实际,很难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

企业若发生法律风险,往往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可能出现经营性损失,行政或经济处罚或制裁,企业资产、商业信誉受损,从而使企业的业务陷入恶性循环,使投资者丧失信心,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建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企业最紧迫最重要的法律建设任务

1.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的扩大开放,企业将直接面对着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和机遇,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走出去”参与境外竞争与合作,对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对当地的法律规定不十分清楚,对有关国际条约、协议不十分了解,时常引发涉外法律诉讼,造成工作被动;另一方面是企业法律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既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又给国家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的新形势下,能否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对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检验。

2.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当前企业许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与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资产配置链条过长,对下属子企业管理失控有直接的关系。纠纷案值往往很大,案件一旦败诉,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毁于一案,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企业要保障资产安全、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更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作保障。这是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也是依法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企业资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3.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企业竞争的实质,已不仅仅是竞争双方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较量,而且还是法律、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知识产权。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拥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还不能自动形成企业的财产权,也无法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有效的法律手段,通过知识产权查询,使企业创新活动少走弯路,尽可能处在较高起点;通过申请并取得专利权,保护和鼓励技术进步;通过注册商标,有效保护投向市场的新产品,才能使创新成果真正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落实这些改革任务,必然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例如,《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董事会试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重组上市,涉及大量的权利义务继承和上市地监管规则的遵守;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需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依法妥善处理分离人员的劳动关系等等。深化企业的改革,同样需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企业改革发展和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可以说,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当前企业法制建设和依法治企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

三、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1.强化企业普法教育,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注重提高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

2.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配置高素质的法律事务人才。《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为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律工作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企业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全面落实总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机构的各项职责,重视发挥好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特别是总法律顾问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企业法律顾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工作时限,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源,强化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建立法律事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要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引进企业法律专业人才,切实建立一支既熟悉法律,又熟悉企业的专门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进修培训制度,提高企业法律人才的待遇,形成积极性高、素质强的法律人才体系。

3.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加强法律内控体系建设。要依据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工作程序,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风险的分类方法,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

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要突出重大投融资、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积极推进重大经营法律意见书制度,吸收法律专业人员参与,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可行性进行法律论证,提供书面的法律意见,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保障。

篇(6)

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社会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蕴含着大量的法律管控需求,尤其是像石油销售这样一个庞大的行业,大到投资经营决策,小到日常经营管理,行业规范、劳动和人事管理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与约束。因此如何在企业中建立高效可行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指企业根据法律风险的特性,建立由企业决策层、各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识别、评估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的一整套制度和流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一种机制,包括机构人员、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应包括:预防与评估、对经营和决策行为的集中管理与控制、提出防范措施、监督与跟踪、过程控制、预警机制、提示与警戒、补救措施、年度评估、奖惩制度;其也是一种法律管理,是企业内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迫切性

1、法律环境变化要求石油销售企业必须重视依法治企工作。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立法进程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更加注重安全生产、劳动关系、土地管理、反垄断、国有资产保护等方面的法治建设,使法律环境日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应对法律环境的变化,更好地运用法律资源,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防控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石油销售企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2、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是提升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强有力手段

普法教育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政策,国家普法办提出的法律“六进”之一便是法律“进企业”,要求企业加强普法宣传,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守法、用法,但是企业普法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普法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人的思想及法律意识,这无疑增加了普法管理体系建立和考核的难度,并且收效甚微,单纯的普法教育难以使企业人员从行为上和企业管理、企业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应该把法律教育工作作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单元来开展,让受训者参与到法律风险管理的流程中,赋予其识别个人权限范围内法律风险点并加以控制的义务,这样就把被动接受普法教育转变成主动学习,实现全体管理人员主动学法意识、危机意识的提升。

3、石油销售企业战略宏观性和法律专业性是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必然要求

由于石油销售企业战略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在制订企业战略、部门战略到组织目标分解的过程中,一般并没有关于实现各级目标的详细计划,战略的制订组织很难遇见到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而法律部门很难全面参与到每项具体的策划、计划中,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让战略、目标的制定组织和具体策划执行组织有能力预知到法律风险,并获得法律部门的支持。同时,这也是法律专业性的要求,法律具有高度专业性,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一般很难意识到较为隐蔽的法律风险存在,因此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使企业的每位员工意识到自身岗位上的法律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对避免法律纠纷,维护企业利益提供可靠保障。

三、如何建立石油销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一)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健全石油销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围绕利益最大化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法律方法和社会学方法,是管理制度重要有机的组成部分。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理念

企业首先应当树立以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一是事先防范是基础。一个企业在事先防范的投入与事后救济的投入是成反比的。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先防范。事先防范就是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如果事先未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等到法律风险已经产生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再大的“空降兵”,结果也于事无补。二是过程控制是关键。过程控制关系到法律风险在企业运作中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过程控制贯彻并渗透于企业运作的每个过程,关系到企业每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岗位。事先防范做好了,但过程控制没有做好,同样也不行。因此,法律风险的过程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就做好了,事后纠纷也就少了。三是事后救济很重要。虽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目标是将企业的法律风险消灭于未然,但是实际情况中可能并不能完全杜绝法律纠纷的产生。而纠纷一旦产生,事后救济一定要跟上,因为这是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后救济要及时、有效。企业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内部的法律人员应积极并及时的应对,立即采取可行措施,并分析提出最终解决方案。

2、优化制度资源,努力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按照“顶层设计”原则,强化制度的统一管理,用制度管制度,提高制度科学性,维护制度的稳定性、严肃性和修订的及时性。二是强化规章制度实施的检查监督。加大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和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努力做到制度覆盖到位、执行到位、违规处罚到位。三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贯。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的规章制度进行宣传,使与规章制度实施有关的部门和人员能够切实掌握规章制度内容,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二)完善法律防控体系,认真抓好实施工作

规章制度要靠“载体”去落实,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就是有关法律风险防控规章制度的有效“载体”,要切实把这一“载体”应用好。一是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手册,以手册为基础,结合公司机构和职责调整以及风险评估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完善梳理各岗位防控职责和措施。二是全面完成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指引编制,每个岗位人员都要熟知自身岗位的法律风险,对重要涉法岗位强化法律风险防控责任落实。三是尝试开展法律风险防控测试及考核,将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法律风险防控重点,细化防控措施,把法律风险防控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并作为岗位考核的必备内容。

(三)积极应对和处理案件纠纷,全力维护合法权益

减少纠纷的前提是在业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界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严格按照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展业务活动。在进行经济业务活动时,企业往往由于任务重、要求急、赶紧办而忽视法律风险防范,当时并不感觉到有什么问题,但却已埋下了法律隐患,事后解决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积极主导承办的案件,学习和研究案件所涉及到的所有法律问题,借助律师专业力量但不完全依赖于律师。要深入分析案情和所有细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努力推进案件办理朝着有利于我方利益的方向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供电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概述

目前,在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出现了风险之后才进行管理,也有人认为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上级部门的事情,因为它并不是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其实供电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的。

企业税务风险指的是一种税务责任的不确定性,它是因为税法存在着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特别是随着一些特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发生,如果企业出现了重大涉税问题,就会带来很多风险。具体来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目前经济活动环境愈发的复杂和多样,二是纳税人没有正确的理解税收政策等等。

二、目前供电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是在防范心理上对上级电网公司过度依赖: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供电企业是电网公司的下属分公司,它并不是一个独立核算法人企业,那么税务处理和业务核算方面具有统一性、规范性。不在当地抵扣进项税,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只存在预缴关系。供电企业虽然缴纳税种较多但主营经济业务单一,被检查而引起的补税或者罚款等情况出现概率很低。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供电企业就不需要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供电企业的外部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随着其他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如果依然采用这种陈旧的思维,对上级电网公司过度依赖,就无法有效的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加大税务风险。

二是供电企业税务法律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供电企业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着问题,不能够透彻的理解那些变动较大的法律知识和规范性文件。比如很多供电企业不用理解固定资产征收增值税的相关内容。供电企业管理着电力线路,但是税务部门却并不将电力线路纳入到电力固定资产之中。很多情况下,纳税人虽然了解税法法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大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很多的损失。

三是供电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目前在供电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真空地带。在税务风险防范方面,没有明确的防范措施,没有总结评价税务风险事件。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也不能够有效判断各个账务的税务风险,这样潜在的风险就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也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补救。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健全和完善供电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

三、供电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一是对宏观环境进行研究,积极应对税务风险: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供电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那么就需要创建相关的防范机制,成立相关的应急预案,有效防范相关的税务风险;通过建立相应的预案,可以有效反映那些可能发生或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对业务目标以及实施过程进行适当调整,通过这些措施,来对因宏观环境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降低,促使供电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对税务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税务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企业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程度,要知道一切风险防范行为措施的基础就是制度,那么就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构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促使供电企业的所有人员都能够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及时防范。供电企业需要对税务风险进行大力研究,然后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包括十分全面的内容,比如税务风险的防范步骤、注意事项,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影响要素;防范措施的评价和总结等等。税务风险防范并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它关系到企业内部的种种业务,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让风险防范全方位的落实下去。

三是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具体业务管理层面上来讲,要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目前供电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还是将日常核算作为主要内容,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供电企业因为存在着很少的日常税务风险,即使发现账务存在着风险,也不及时清理。在时间和计划管理方面,对于那些重要事项,需要分配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时间来处理,以此来做到防患于未然。供电企业要变革以往那种传统的纳税意识,从整体着眼和考虑。基层供电企业的财会人员需要积极的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对税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

四是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防范网络:目前大部分电网公司在税务处理方面都依托内部集中控制处理平台,对各项税务处理进行统一监控。电网公司需要对税务风险源进行定期的收集和整理,将税务风险源收集整理,通过先进的网络向各个供电企业进行传达,然后供电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的整改。同时,供电企业也需要将发现的税务风险源及时上报给电网公司,来有效化解税务风险。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供电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较强的专业性,有着较宽的涉及面,同时比较复杂和多变,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贾俊梅.浅谈供电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J].广西电业,2006,2(11):123-125.

篇(8)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管理不完善,法律意识不强等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往往会遇到许多法律风险。

一、中小企业法律风险表现

(一)劳动法律关系风险

劳动法律关系是企业内部管理中面临的最重要法律关系之一。特别是随着《劳动法》的修订和《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以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一系列劳动法规的颁布,我国劳动用工关系更加完善,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但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无形间加大,面临的法律风险更高。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随时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风险,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二)合同法律风险

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一方或多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

1、合同签订中。不少企业经营者的合同是部门员工自己写成或者从别处借鉴稍加修改而成,未经法律专业人员审查,容易在细节处出现纰漏,变成危险的陷阱。另外,很多合同签订的场合不是谈判桌而是酒桌,仔细斟酌似乎成了不够义气,等到起纠纷了才知后悔。故签订合同时切记注意细节,逐条理解,消除文字背后的隐患。咬文嚼字在合同中很有必要。

实践中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合同的签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甚至把业务合同章交给业务人员随身携带,签了合同也不审查,致使企业一旦遭遇严峻的合同风险往往猝不及防。

2、合同履行中。企业经营者通常会忽略合同,以为合同签订之后就万事大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合同是完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节点。合同履行中的例如“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否则甲方有权利中止/终止/解除合同”此类条款,如果未征求对方同意,很可能致使对方行使中止/终止/解除权,致使自身损失,或者即使事先征求对方意见,也不注意保存证据,致使纠纷发生时没有证据支撑而造成损失。

(三)盲目担保与挂靠风险

盲目为别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往往发生在“熟人”、“关系户”身上。因为合作关系或者其他原因,不考虑对方的资信状况和还债能力就草草为其做担保,殊不知这往往会成为企业的隐形杀手。这种盲目担保的行为由于对方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致使担保企业不得不承担连带责任。另外有的企业因没有施工资质或者其他合格证书而选择挂靠在别的企业下,以每年缴纳管理费来换取对外签订合同时有资质企业的公章。这也是风险非常大的行为,在挂靠方与外部合作者合同签订、履行至终止的任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被挂靠单位都要承担责任。

二、中小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

(一)法律风险意识不足

在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看来,发展企业关键是开拓市场,搞好和客户的关系,协调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他们极少注意法律风险,不重视事先预防和事中控制。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防范法律风险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只有在发生法律纠纷及风险后才想到要采取救济措施。专业人员介入时间晚,致使作用微小,损失弥补不利。在中国人民大学针对中小企业法律意识的一次调查中,75%的被调查企业在没有碰到法律诉讼前,从未找到律师,只有在碰到相关法律案件后,才想到去找律师,从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二)企业法律培训存在空白与缺失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重视对广大员工的法律培训,对于企业中关键岗位的员工如财务人员、采购人员及业务员等,必要时要进行专门法律培训。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员工法律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只有极少数企业有固定的法律培训制度,从未举办过法律培训的占绝大多数。

(三)企业管理重人治轻法治

许多中小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盘绕,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往往依靠人治,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但现代企业管理,即使是中小企业,也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者权力的滥用,从制度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对策

(一)经营及管理者必须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若要立足,必须善于运用法律规则。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同时培养员工的法制观念。企业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是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企业的经营决策由经营者掌控并由企业员工进行执行,只有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具有法律风险意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能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

(二)建立健全公司内外部管理规范

企业内部的管理规范及劳动人事制度,企业外部的合同管理制度等,都必须严格制定并遵守。针对本单位主营业务,编辑常用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合同范本库等。各个方面都要理顺流程,防范企业系统风险,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长期处于有效防控状态。

篇(9)

第一,控制环境建设。控制环境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础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主要包括管理层风险管理理念,董事会监督,主体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体制、职责和权力分配。在这方面重点是:一是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尤其是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二是建立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风险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利;三是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形成闭合管理流程。

第二,制定目标并层层分解。确定目标是有效进行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也是明确工作方向,落实风险防范责任的过程。企业战略目标确定后,必须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责任落实到位。

第三,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管理层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事项进行确认,并组织风险评估,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度和管理重点。

第四,采取风险应对措施。COSO报告提供了四种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分担。首先尽可能采取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的措施;其次,在无法规避风险时,可选择风险转移,通过保险转移、外包转移、租赁转移、委托转移、出售转移等方式降低风险;其三,当企业需要主动承担风险,或不得不承担风险时,也要采取得力措施,降低风险;其四,也可采取与其它企业共同分担风险的方式,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降低风险压力及损失。

第五,开展风险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风险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咨询、评估、决策、批准、授权、执行、控制监督、审计审核等活动。

第六,加强信息沟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提高获取、处理、反馈信息的效率,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以便管理层做出科学决策。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的重要因素。

第七,完善监控体系。风险的数量和可能性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持续的监控可以使企业明确在下一步的风险管理中应当改进的问题,如监督流程、部门联动、分层监控、持续监控、事后追踪等等,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完整、有效的监控体系。

二、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措施

第一,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离不开员工培训。一是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知识和风险知识培训,促使他们了解企业风险的内容、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企业的危害性,有意识地主动防范企业风险;二是加强专业人员风险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是安全保卫、财务会计、法律事务、经营管理、纪检审计、人力资源、社保医保等业务管理人员,重点掌握风险防范的流程、操作、标准,按章操作,规范运行;三是全员培训,不断充实员工的法律知识和风险防范知识,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从而构建企业风险防范的稳固基础。

第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企业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及要求,根据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流程作为企业内控重点,建立健全有关企业发展战略、资产重组、融资投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财务审计、法律事务等方面的内控子系统,进一步完善内控体制机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从近些年的全球化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这一背景下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发展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带来了机遇,但也有着风险相伴。从国有企业的经营中风险类型来看,终会向着法律风险进行转变,所以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防范就比较重要。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及特征体现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分析从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的内涵层面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企业自身的法律主体没有依照着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对企业造成的法律层面的后果。在国有企业的风险类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法律风险,这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是最大的,并且在发生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化。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特征体现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也有着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是法律因素,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能够让企业产生新的法律风险,也可能会造成法律风险的损害程度加强或者是缩小等。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存在于企业运营中的各管理环节当中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企业承担法律责任,而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他的风险也是紧密相连的,这些都是国企法律风险的突出特征。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及风险成因和管理措施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分析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有着其必要性,由于法律风险是贯穿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全过程的,不对其充分重视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之所以在当前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防范,是因为在整体的防范形势上不是很乐观,一些国企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还比较薄弱,企业必须要能够主动的出击。由于国企发展中的经济利益也是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这就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将法律风险防范力度得以强化,这对国企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的结构没有完善就会造成制衡机制的缺失,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将职责明确化,这样在相互制衡的作用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对法律风险的防护也没有体制的保障。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在法律意识层面的淡薄,比较容易出现违法经营的情况,有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法律。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在内部机制方面没有得到健全,并在管理过程中还有着漏洞存在,在法律事务的管理中缺乏力度以及相应机构的支持,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化,这就比较容易产生经济层面的纠纷。

(三)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第一,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管理效用最大程度的发挥。首先就是在全方位管理的原则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法律风险在国企的经营过程是是存在于各个方面的,所以在制定防范措施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全方位的管理。然后要遵循规范化运作的原则,风险的防范要能对各个部门及岗位等职责作用进行明确,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合理化,然后构建合理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就要在风险管理的动态化原则层面加以遵循,灵活的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对法律风险的防范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构建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国企风险管理要企业内机构和人员加以执行,这就要能够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体系来对法律风险管理运行加以确保。并要对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部门,来形成企业决策层主导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这就在风险防范的效率上有了加强。第三,对国企的员工可实施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将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对法律合同的签订只是一个开始,对合同的履行才是重要的环节,防范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要国有企业经办人员增强责任心,只有加强了这些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这就对人员的履行合同规定有着保障作用,也能防止诉讼发生时败诉。对国企法律风险的防范还需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制定层面得到充分重视,由于国企的经营关系比较复杂化,所以要能有具体化的风险管理制度的规范才能顺利进行,从制度层面着手是比较有效的举措。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国有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保障作用,所以针对国企发展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就要充分重视,对此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实施措施。此次主要从国企法律风险的特征及防范的策略几个层面进行的重点分析,由于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的努力对我国国企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续超.以创新探索法律风险管理新模式[J].现代国企研究,2013,07.

[2]赵若花.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跛腿”[J].法人杂志,2014,05.

上一篇: 一流课程的建设 下一篇: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