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47: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标准农田工程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我国土地整治改革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2]。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一系列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设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农田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产出高质量的粮食[3]。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体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的措施使农田达到集中连片、高量高质、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新型基本农田,是保证粮食与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高产量和优质量的前提,同时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可预计的损害起到较强的抵御作用,为农田的安全形成一个“保护网”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学手段。广东省因地势、天气原因每年出现洪涝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广东省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为此,多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水、村、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改进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农田建设,能有效抵抗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创建新型农业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行农田责任制,将农田承包给个体。这种经营方式是土地利用结构较为零散,阻碍了农田规模的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应该利用现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建设集中连片的农田模式。
2 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概况
2.1 广东省建设区划定形式
2.1.1 划定原则
广东省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分原则是以国家土地资源部颁发的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文件为方向,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划定原则划分为:集中连片、将农田进行集中化管理;重点整治土地潜力较大、取得效益较为明显的区域;将国家及各地区基本农田示范区作为参考标准与之相衔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为前提进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2 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专家咨询交流会。其主要内容是将广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力度、基本农田的连片性、土地开发价值4个因素作为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虑范围,并合理划分了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体比重。农田连片性占重点建设区划分指标体系的40%,财力支持占25%,粮食生产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潜力占20%(潜力因子分为潜力一级、潜力二级、潜力三级跟别对应的量化标准是100、80、60)。
2.1.2.1 连片性
连片性农田进行集中管理,是我国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方面。该研究以广东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参考,结合县域行政界线与相邻基本农田融合起来[8]。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进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将带有公共边的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再将空间距离100m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过程的前后都要仔细核对面积、图斑个数等相关数据,保持数据正常化。
2.1.2.2 粮食生产能力
高产量、优质量的粮食出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而,将地区粮食的生产能力考虑到划定重点建设区重点范畴内。广东省于2009年将其中的40个县(市、区)评为粮食大县。
2.1.2.3 财政支持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资源,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发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资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广东省近几年对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潜力
确定耕地整治潜力级别可以直接引用广东省颁布的整治规划文件中的结果数据。
2.2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现状对土地利用的调查信息为基础,结合土地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结果对其进行评估、核实;要对基本农田保护片边界进行综合确定并将其编号、记录,提取农田保护片的地类图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据农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农田质量相对应的等级信息,并按照规定录入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落实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基本农田的划定成果。通过对广东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举措的具体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点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广东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带与北方的平原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这些条件的观察和分析,是为农田施工建设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的途径。在施工前,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规划。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勘察结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总之,在高基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该充分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3.2 农田建设要积极对接其他的基础设施
农田建设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农田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服务。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拥有的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尽量避免对其造成不良的扰动和影响。在高基准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落实到位,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
3.3 注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农田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应该做好工程验收以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与项目以及立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调动全体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同步的监督与管理,将施工方与监理方的质量检验资料分类建档进行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工程变更问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程变更一定要坚持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进行工程变更。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各种细节的管理,及时进行备报案等整理工作,将工程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的总体达标。
参考文献
[1] 沈明,苏少青,陈飞香.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2]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
[3] 邓建中,周惠红.基本农田保护分布图的编绘及标志牌的制作――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J].地矿测绘,2012,28(3).
[4] 张满红.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
[5] 吴曼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制作的技术质量实现[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刚.GIS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间道路通行能力明显增强,田间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增强,农田机械耕作条件大幅度改善,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
1.1 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来共完成93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过大力开展高标项目区空心村复垦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点9 527hm2,促进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布局,项目区新增粮食产能15 099万kg,蚌埠市粮食连续五年丰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蚌埠市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新建和改建农田排灌、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农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而且规范了基础设施占地,提高节约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标准农田的基础设施占地率平均为6.4%,低于国家规定的8%。二是改善了农田机械作业条件。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修或改建田间道2 218km2,硬化田间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产路1372km,使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到100%,极大改善了农业机械化交通条件;新增机耕机收面积10.7万hm2,占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90%。三是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蚌埠市5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面积10.5万hm2,占建成总量的88%;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8.1万hm2,占建成总量的68%。新建、改建各级灌、排(渠)管道、排水沟、灌溉两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农用桥6 235座,新建、改建机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类水闸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输电配线42.59km。四是提升农田防护能力。蚌埠市93个项目区共建造防护林134.20万株,新增农田防护面积11.8万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9万hm2。不仅在防御自然灾害、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涵养水分、净化大气、减少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优化了农田景观,为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蚌埠市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推动机械化耕作和适度规模经营,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培育和l展了20个新型农业经济体,同时流转土地7 873万hm2(通过问卷调查涉及项目区),其中农业企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5 927万hm2。如2014年度固镇县连城镇良种场高标农田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完善了项目区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达的田间道路,部分企业和个人对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满意,先后流转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园和绿色有机蔬菜大棚,产品远销南京等地。
1.3 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蚌埠市5年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受益人口达866 830人,通过怀远县、固镇县调查问卷统计:蚌埠市农民新增土地租金0.91万元,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劳务收入3 504.73万元,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增加收入75 475.65万元。
在提升农民满意度方面:蚌埠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工程质量监督、项目验收及建后管护利用等工作,把农民意愿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农民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满意度。蚌埠市在怀远县、固镇县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查问卷活动,通过6 299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农民对工程建设质量情况满意度为97.03%,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满意度98.44%,农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农民总体满意度达97.40%。蚌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了项目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5项制度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内容纳入各县区政府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三是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巡查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动态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巡查计划》。四是建立重点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或进度异常的项目及时开展联合专项督办。五是建立信息报备制度。为更好的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线监测监管工作,建立了信息报备平台,定于每季度第3个月的25日,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报备和维护工作。
2.2 建立市级土地整治专家库 规范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评审和验收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农、水、林、财、交通、审计、工程等行业专家,建立土地整治评审验收专家信息库。
2.3 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一是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单位,对项目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将审计工作贯穿项目建设始终,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过招标确定复测单位,开展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复测工作,复测合格的项目再组织市级验收。三是对高标农田项目建设中的部分单体工程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针对大型农桥(单跨6m以上)及田间道路(砼),要求必须提供第三方质量检测报告,有效认定高标项目单体建设质量,为验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2.4 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大数据建设 在项目申报、验收等方面坚持“以图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项目信息和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在一张图上的分层管理和即时跟踪,形成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大数据,满足多类别多层次管理需要。
3 建议
(1)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与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相结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支持贫困村脱贫致富;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发展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美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高标准农田项目要实行综合整治。根据本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差别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锦上添花”,鼓励开展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景观优化,生态良好。
(3)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凡.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7).
[2]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3(3).
[3]王洪波,程峰,张中帆.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
[4]夏方舟,严金明,刘建生.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4(3).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示Q范项目建设,项目区形成了“农田、灌溉设施、防护林、农田作业路、农机”五配套及“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大力推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项目区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47.4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5700.6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科学规划为核心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各地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实现有机衔接,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委托给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同时旗县农发办抽调业务骨干协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在实际工作中,以旗县为单位,按照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政区划统一规划,选择土地资源潜力大,集中连片,可供多年连续开发的区域作为项目区。在单项工程规划设计上因地制宜重点抓好主要建筑物布局规划、项目区沟渠配套规划、田间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林网建设前期规划,所有项目区的井、管、线、林、路等单项工程都有规范性的设计图纸,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软件,采用GPS定位,利用航拍和谷歌地图,结合CAD制图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现状图、林路规划图、管灌设计图、井位图、低压线路图、高压设计图、竣工图等均出于一张基础图,使单项工程与整体工程内在统一,形成整体,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
(二)科技推广是关键
项目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各项目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的科技推广工作,将高产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组装进来,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加大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确保示范区高效利用。敖汉旗重点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用优质品种,以高产耐密型玉米浚单20、郑单958、豫奥3等品种进行推广;(2)推广应用“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推广机械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大小垄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围绕项目区农作物类型与特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具体要求,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切实加强应用性技术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性培训。在项目实施中,尝试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投资整合,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0.4万亩,投入项目资金18万元,用于地膜补助。同时,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重点突出建好“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区”两个关键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引导。
(三)在建设中强化管理
各项目旗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把关,提高立项水平;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严禁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建设计划;三是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四是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管护,保证竣工项目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六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七是加大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积极推行资金公示制。通辽市科左中旗、奈曼旗针对建设期短,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实行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专业监理公司、项目区乡镇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1)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开发旗(县)农发干部在施工时期,坚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工程质量,实施现场管理。(2)专业监理公司监督。监理公司参与项目工程全过程监理,包括项目质量、数量、验收、决算等,并定期提交监理报告和档案资料。(3)项目区乡镇干部监督。每个项目区乡镇干部都安排专职干部参与施工管理,积极协调施工环境,现场监督工程质量。(4)项目区群众代表监督。在项目村组选择威望高、品行正、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使施工队置身于群众代表的监督。这种 “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建设高标准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何实现由单户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一直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热点、难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合作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喷灌控制面积为基本生产单元,以每年每亩300元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的方式进行管理、生产。二是农户协商、合作经营。由暂时不愿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喷灌圈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选派有威望的社员统一管理。三是公司承包、规模经营。由公司承包土地,农民来公司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稳定获得土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挣得日工资50-80元。组织形式的变革,为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9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农民认识不到位
少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认识还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部分耕地难以调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无偿投入和群众筹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群众筹资部分约占30%左右,其比例偏大,标准偏高,加上项目区群众外出务工人员多,投劳折资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亩投入标准低
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推进,全面推行膜下滴灌、渗灌等高标准节水技术措施势在必行,但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自然条件差的新建项目区需要的工程比自然条件好的平川地区多,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而新建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实力不足,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同时,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造成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项目建设实施难度加大。
(三)项目管护运行制度不健全
新项目区配备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时间的推移,如何做好项目工程运行管护,确保各项工程设施能够发挥长期效益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一项课题。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向农民宣传,还要向主管部门领导宣传,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投资。
(二)提高标准,降低门槛
根据各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经验,现有投资标准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建议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对一次性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规模,不强制要求连片面积万亩以上,对有条件的、确需改造的中低产田项目区,连片面积达5000亩以上即可。
(三)加强建后管护,改变生产方式
制定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项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项目设施管护合同》。根据实际,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如对水利基础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根据所在位置,落实到直接受益农户负责。建议增加公益工程(如机耕路和防护林)的维护经费,延长管护经费的报账期限。
(四)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应参照有关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因区制宜确定建设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比如中西部地区,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实现“水、田、林、路、机”综合配套,重点建设内容应是节水灌溉、农田防护林和改良土壤,地面建筑物应与新农村面貌建设相吻合。
文献标识码: A 1.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设计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规划设计与当地群众意愿的关系在农田整治实践中往往产生矛盾。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意愿是将现有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进行维修加固,不赞成新修沟渠道路,也反对废除现有的沟渠道路,最终的结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现有的沟渠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来的布局,重新开创建设的则更少。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更需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便于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需对现有田块的灌排道路设施重新进行组织,这就可能带来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规划方案和农户习惯的田间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良田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便利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如果不注意推动现代农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盲目推动现代农业 经营和农户沿袭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动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农户个体偏好的耕种意愿的潜在冲突,不利于保 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避免这些潜在的冲突,在规划设计方案制 定环节,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所谓的 “先进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能够让群众接受。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释、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先示范后推广。如果是群众心存疑虑、不理解、不接受的,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其沿袭 目前的田间管理、耕作经营方式。
2.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们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各级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由于国家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虽然当地政府比较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一)全面完成2012年度项目的扫尾工程。2012年度项目从去年10月份开始组织实施,由于去冬今春多雨水天气,总的工程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春节过后,我们及时组织施工单位抢时间、战天气,增加施工人员和机械台班,克服一切困难,要求务必在春耕前保质保量完成所有项目。经各方努力,项目在4月中旬已竣工,并于5月中旬完成了县级自验,7月份市里将组织市级验收。2012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268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10万元,建设村、高标准农田2.0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11万亩。共完成新打机电井22眼,衬砌渠道76.55公里,渠系建筑物配套6450座,机耕路29.16公里,改良土壤1.1万亩,农田防护林0.04万亩,技术培训250人次,仪器设备4台(套),科技示范推广0.3万亩。通过对农田进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应的要求,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71万亩,新增和改善有效除涝面积0.3万亩,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98.5万公斤,油料4.95万公斤,成为项目区乡镇的粮食核心产区。
(二)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示范点。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租用500亩左右农田,以合作社加农户形式运作,采取集约化经营方式,打造高标准现代生态农业及产、供、销一套龙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统一进行平整田地、修筑机耕路、新建深水井、开挖衬砌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棚蔬菜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扩张,使其成为我县高标准示范农田上的一朵奇葩。
(三)切实抓好省委书记挂点扶贫村的脱贫帮扶工作。村是天河镇第二个省委书记挂点扶贫的村,也是省、市、县“三级书记”挂点扶贫村。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强卫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县农发办及时跟进,深入村摸民意,查实情,共商扶贫计策。一是确定发展路子,根据村山多、森林覆盖率高、草场丰富的特点,将山羊产业确定为我们重点扶持的产业。二是构建科学的发展模式。结合去年帮扶的原省委苏荣书记挂点扶贫的村的山羊产业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管理上的不足、发展的局限性等情况,根据天河镇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实际,确定了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长效机制,避免“返贫”现象发生。成立天河镇山羊产业专业合作社(包括原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覆盖全镇,不仅带动村村民发展山羊产业,还带动整个天河镇村民发展山羊产业,整体推进扶贫工作,逐步将山羊产业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新建、常林两个示范基地,同时,巩固老基地。在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栏舍,实行科学化饲养和规范化管理,使基地成为种羊调配、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的平台。三是高位推动帮扶工作。单位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带领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帮扶现场,与镇主要领导和村民共同研究扶持发展之计。组织天河镇和养羊代表外出奉新县学习养羊技术和管理方法。
(四)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帮扶工作。在帮扶镇屋场村建设工作中,帮扶工作组深入帮扶点,与村委会干部、理事会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座谈邀请了村委会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村民代表,通过座谈,全面掌握贫困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贫困现象,找准致贫因素,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扶贫帮扶对策和建议:一是继续完善村部建设。二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立项对荷包江山塘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大坝加高培厚,每个村小组打一口抗旱井。三是结对帮扶。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四是力争立项对养鸡、养猪产业上进行帮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今年项目财政投资已达30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到2万多亩。项目大,涉及的乡村多,将会出现人手不够的局面,技术力量和精力难以满足工作的正常需要。二是经费不足。随着项目的增多,勘测、检查、用车、公务接待等各项开支也越来越多,而项目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不准随意挤占挪用,现有的预算经费缺口较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的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实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2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扩大基本农田面积
第一,在坚决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资金能力,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及质量。第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调查、潜力分析,结合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并确定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第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合理补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有条田不平整、农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数过高等现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应优化耕地沟、渠、路、林网配置,通过农田整理、沟渠整理、农村道路及养殖用地复耕,田坎系数降至20%以下,调整零星地类,完善田间路和生产路的布局,道路尽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减少道路占地和桥涵闸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第一,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设施水平。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第二,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土壤肥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条件,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发挥耕地最优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3治理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为原则,强化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改善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林网空间配置,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肥、有机肥,营养平衡施肥技术;杜绝对环境有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有效控制农药及农用化肥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农业用地综合整治
3.1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庄河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庄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园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积连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庄河天然的水资源优势,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农田林网;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质量耕地等级,同时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补给区域,保证基本农田总量有增不减;推进低效果园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建设,促进农用地的综合整治。
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力争建设优质稻示范县,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种植优质水稻、果蔬。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创建绿色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农村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地区水果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水果的发展与旅游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建设集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水果主题生态观光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产业化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乱的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进行村庄格局调整,鼓励农民腾退宅基地,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改变农村居民点分散、无序发展模式,推动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庄迁移到中心村,并及时复垦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村庄,建设特色魅力新农村。
4.2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独有特色,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土地刚性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下的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结构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各部门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对散乱、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合理确定的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时序,工矿废弃地、盐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也可以作为增减挂钩拆旧区,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加大对拆旧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快复垦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操作,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入应优先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庄河市拥有6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对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台地开发、缓坡式开发等土地开发模式,尽可能少破坏原始地形,以免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土壤条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区域,优先推进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将临近城镇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养地,可以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的未利用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保障措施
科学严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应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同时扩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严格把控土地整治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系统,做到“一张图”管理,注重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规划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11年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存量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和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总任务4.1万亩,其中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0万亩,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朱寨镇1.1万亩,敬安镇1.0万亩,张庄镇增量项目1.0万亩。项目涉及湖西农场一、二、三分场;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张庄镇姚楼、卓洼、朱桥、袁庄共十六个行政村。
项目总投资4289.1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804万元,群众自筹380.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190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806.9万元,县财政配套95.1万元。
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336.4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整合资金16.43万元;朱寨镇项目总投资1030.51万元,其中财政投资924万元,群众自筹92.4万元,整合资金14.11万元;敬安镇项目总投资998.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整合资金74.24万元;张庄镇增量项目总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
二、2011年度项目工程计划完成情况
2011年度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按照项目规划和省市年度计划批复内容,土建工程通过公开竞争招标,择优选取了机械化施工处、铁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汉源建设工程公司、力信建设工程公司、铜山市政工程公司、庆安建设有限公司、华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立弘建筑工程公司、利通水利建设安装工程公司、荣祥建设工程公司等十一个施工企业。土建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按照合同要求于12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节水工程、科技推广、土方工程、农田林网植树等均以不同方式与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签订合同,按计划内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安排在湖西农场,涉及一、二、三分场等3个分场,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完成投资132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6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570万元,财政配套30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5.12万方,新建电灌站6座,改建电灌站10座,中沟桥8座、维修中沟桥1座、小沟桥20座、节制闸1座,生产桥10座、渡槽25座、支渠闸10座、分水门757座、跌水22座、过路涵214座。架设输电线路1.16公里,修筑防渗渠27千米,新修混凝土路10.6千米,砂石路18千米,农田林网0.85万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4000亩,技术培训1200人次。
(二)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朱寨、敬安二个镇,涉及朱寨镇阎集、阎寨、黄井、甄庙;敬安镇大韩口、袁大庄、宗楼、刘庄、郭楼等九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改造2.1万亩。完成投资2028.7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764万元,群众自筹176.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88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837.9万元,财政配套44.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22.05万方,大沟桥2座,中沟桥35座、小沟桥83座、跌水35座、过路涵687座,新打机电井130眼,配套井房40座,架设输电线路6.83公里,新修混凝土路18.3千米,砂石路90.87千平米平,农田林网1.3232万株,技术培训1000人次,示范推广面积5300亩。
(三)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
增量资金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张庄镇,涉及姚楼、卓洼、朱桥、袁庄等四个行政村。完成中底产田1.0万亩。完成投资92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40万元,群众自筹84万元。财政投资中,中央财政42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99万元,财政配套21万元。项目完成土方12万方,新建电管站1座,改建电管站2座,新打机井81眼,配套井房18座,中沟桥7座、小沟桥44座、维修桥4座,跌水68座、过路涵110座。新修混凝土路5.8千米,砂石路69.43千平米,架设输电线路3.0公里,节水工程500亩,农田林网0.766万株。
三、开发成效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开发成效显著,首先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通过科技措施增加了项目区科技含量,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沟78.25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新打机电井211眼,新建电灌站14座,改建电灌站12座,配套建筑物2325座,修筑防渗渠44.46公里,架设输电线路7.99公里,修筑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通过项目建设,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硬化、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示范田。项目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3.1万亩。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1726.3万公斤以上。
(二)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促进高效农业相结合,通过工程配套、科技示范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高效化,优质化。张庄镇新扩钢架大棚1000余栋,敬安镇新扩设施蔬菜2000余亩。项目区共新增蔬菜面积10000余亩,以年亩产蔬菜3000公斤计,年新增蔬菜生产能力2550万公斤,按蔬菜每公斤平均市场价1.2元,年可新增蔬菜种植业产值3060万元。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园。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内外三沟开挖疏浚、生产道路砂石化、农田林网更新,项目区形象焕然一新,不仅实现了格田成方,田地平整,沟河相通,道路相连,交通便利,林网整齐的高效农田,而且增强了项目区排灌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防风固沙能力,减轻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小气候明显改善,项目区已呈现出了生态和谐,景观优美的生态农业园的新景象。
(四)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科学生产水平。
2011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依托市农科院、市土肥站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充分利用省科技示范项目及土地治理科技推广资金,大力加强项目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努力提高项目区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流的科技含量高、质优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项目累计建设节水示范区500亩,新技术示范推广0.93万亩,推广节水灌溉、双膜覆盖、大棚无公害高产栽培、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项目区农民2200人次,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
四、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着力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和高产出效益,以增效富民为目标,创新机制,走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跨跃。
(一)科学论证,提高项目建设规划水平
为了高标准定位农业开发项目发展目标,坚持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聚集组织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项目区。为此,县政府多次组织县有关部门深入湖西农场、朱寨、敬安、张庄等镇深入调研,并依托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认真编制出《省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方案和2011年项目入库原则,考察筛选入库项目,最终确定2011年度农业开发项目投资重点区域,组织编制年度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及实施计划,并对省市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修改完善。为保证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立项之初,我市还组织人员到各项目村召开农民立项意愿调查会,面对面地宣传农业开发政策,征求项目区农民对年度规划方案的意见,着力夯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出基层干群盼开发、要开发、干开发的浓厚氛围。通过在项目区开展立项和工程建设公示,农业开发工作得到了项目区广大干群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不仅充分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和“公平、公正、透明”的立项原则,而且也使项目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控制管理,是建设好农业开发项目、使用好农业开发资金的关键所在。在计划管理上,开发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对确需变化的,严格按照县级管理权限抓好计划调整和设计变更工作,对少量涉及工程数量、规格型号变化的,认真履行相关手续,报请业务主管部门、监理批准后,方可实施;对超过县级审批权限的土建工程招标节余资金实施计划,在上报省、市批复后,及时组织再次招投标。走科技推广管理上,组织召开各科技推广单位与项目镇村干部见面会,让双方面对面地确定科技推广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根据科技推广内容落实好品种发放、技术培训的时间,安排专人对科技推广单位实行调度,督促他们加快实施进度,保证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按时完成。
在土建工程建设上,始终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坚持“事前与检、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质量控制要求,实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监理制,业主、总监、旁站、群众代表共同监督,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施工期间,县开发局实行每周一召开监理、施工单位负责人调度会制度,对上周来的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点评,对施工中出现的不好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对下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县开发局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督查小组,组织了10名业务人员不定期地到各个标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全面实行工程质量跟踪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而且减少了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效地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上,委托市招投标机构进行统一招标,按照最低评标价法确定施工企业,及时与中标企业签订施工合同,保证了管灌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建成的管灌工程已在相关村设施瓜菜生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工程验收上,实行单项工程验收与整体工程验收相结合形式,采取验收组、监理、项目区镇政府三级联合验收制,对单个建筑物、砂石路等工程对照施工合同、设计图纸、竣工图表进行逐一丈量、卫星定位,对不达标工程提出限期整改意见,经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将完工工程移交到有关村组,增强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心,杜绝了撒手工程想象的发生,提高了工程效用的持久性。在林网工程建设上,首先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采购林网苗木,选用质优价廉的企业进行统一供应;其次是采用拍卖、承包的形式落实林网管护主体,按照在“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好浇水、培土、看管等工作,充分调动一家一户农民的管护积极性,以尽量克服持续干旱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提高成活率。在档案管理上,对照省市档案管理办法,整理完善档案资料,做到项目计划、施工合同、监理资料、报账手续、定位图表、移交管护等档案资料与现场实物相互衔接,保证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在整体形象建设上,对项目区全面进行沟渠疏浚和土方整理的同时,把标牌、标语、标志工作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专人负责“三标”的工作,将“三标”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各项目区内设置过路龙门、立柱宣传牌,在所有建筑物上贴农业开发标志和编号,制作管护制度、竣工公式牌等,不仅起到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功效,而且对农业开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扩大了项目建设影响力。
(三)科学规划,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项目规划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资金效益的前提,我们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坚持做到从项目区实际出发,项目建设符合生产发展实际,建设内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一是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县2011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在规划上,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项目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主导产业特点,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制定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明确重点,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针对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在水利措施上,针对项目区防洪标准不高,灌溉排涝能力不强的情况,在湖西农场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区上,新建电站6座,改建电站10座和新修27公里防渗渠。在田间道路建设上,主干道实现硬质化,既方便农机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又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四)突出重点,提高开发效益水平。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以实际出发,围绕影响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障碍,优化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工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一是重点加强排灌沟河疏浚整修,提高项目区排灌能力,项目累计开挖疏浚中小毛沟78.25余公里,完成土方49.17万方,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排涝不畅的问题。二是重点加强排灌工程配套建设,做到灌水能控制,排水有出路,沟、路、渠交叉配置建筑物。累计新打机电井211眼,配套桥、涵、闸、站等建筑物2351座,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灌溉问题,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是重点加强生产道路建设,2011年项目累计新修砂石路223.3千平米,混凝土路34.7公里,不但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解决了蔬菜外运和销售问题,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五)综合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水平。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仅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不但难以达到建设标准,而且也难以发挥项目区的最大效率。因此,我县以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注重整合各方资金,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其他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开发机制,较好发挥了农业开发项目集聚效应,取得了明显效果。累计整合农委、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的支农资金近1000多万元,吸引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投入2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项目区的建设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密切配合,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
2制定农田林网建设模式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
2.1指导思想
以实现项目区农业现代化和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标准为依据,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以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强防护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兼顾经济观赏效益,实行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带、网、片、点结合,建设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现代农业项目区绿化体系。
2.2建设标准
根据省、市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的有关标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的特点,项目区的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必须高于普通农田的林网建设要求,具体标准如下:网格大小以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林带(即主林带)要求每20h耐有一个网格,经济树种或灌木(花)为主构成的林带(即副林带)要求每6.7一13.3h时有一个网格。绿化一盖率项目区的绿化覆盖率要求达到3%以上。绿化覆盖面积的计算按每行林带Zm宽乘以林带实际长度。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主林带、副林带标准与比例主林带必须由乔木树种构成,宽度达到lm。副林带可以由花灌木或经济树种构成,宽度至少0.sm。主林带长度要求占全部林带长度的30%~40%。树种及苗木规格项目区绿化苗木要求选用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合格大苗。乔木树种苗木高度至少在Zm以上(米径Zcm以上);花灌木苗木冠幅至少在0.sm以上,高度0.6m以上;经济树种(果苗)苗木(特殊经济林树种除外)须采用2一3年生良种合格苗,一般高度应达到lm左右。绿化资金投入绿化资金应达到项目区总投资的3%一5%。
3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我市地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条件较好,有利于多种树木的生长。但由于灾害性天气较频繁,土壤立地条件不一,同时我市又处于人口密集地区,人多地少,对农田林网建设的树种选择和建设要求带来一定难度。根据上述农田林网建设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因地制宜采用“自然网格法”、“通风结构”设计原则,提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包括标准田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以构筑田字型林网大框架为基本格局的模式,具体分为:A.乔木生态型模式;B.乔灌复合型模式;C.经济效能型模式,并分别确定绿化地段、主副林带配置、适宜林种、树种搭配、株行距、适用范围等。三种基本模式可以单独采用,其中以乔木生态型模式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主要林网模式,也可以因地制宜把几种模式混合组合使用,使我市农田林网建设更趋多样化,营造出功能各异、景观丰富、各具特色,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兼顾的农田林网建设新格局。
3.1乔木生态型模式
绿化地段项目区主要道路(指宽度sm以上)及主要河流。主、副林带配t在主路和主要河流两侧设主林带,不设副林带。宜采用树种常绿树种可选择杜英、深山含笑、浙江楠、袖、樟树、女贞、湿地松等。落叶树种可选择中山杉、银杏、黑杨、光皮树、喜树、香椿、柿、枣、垂柳、马褂木等。树种搭配纯常绿乔木树种或纯落叶乔木树种,也可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各50%。株行距单行林带:株距2一3m;双行林带:株行距为2一3mxlm,按三角型方式种植。适用范围稻区、棉区(果蔬区)。
3.2乔灌复合型模式
绿化地段项目区主路、支路(宽度sm以下)、沟渠、河流。主、副林带配里在路两侧和主要河流两侧设主林带(乔木树种);在支路、沟渠及小河流一侧(南北向种东侧、东西向种南狈四)设副林带。宜采用树种乔木树种可选择女贞、杜英、中山杉、银杏、深山含笑、枣、柿、佛香抽、光皮树、樟、湿地松等。花灌木可选择桂花、珊瑚、木模、海桐、小叶女贞、红叶李、桅子花、金桔、石榴、柑桔等。树种搭配主林带采用乔木树种和花灌木间隔设置,乔木树种一般占50%以上,副林带可采用花灌木或以花灌木为主适当配置乔木。常绿、落叶树种比例60:40为宜。株行距乔灌复合林带株距为2-2.sm,按乔灌间隔方式种植;花灌木林带株距为Zm。适用范围养殖区、果蔬区。
3.3经济效能型模式
绿化地段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路旁、河旁规划一定宽度(一般sm以上)的绿化用地,种植纯经济林树种。宜采用树种批把、柿子、银杏、象牙竹、大枣、香椿、佛香抽等袖类、金桔、杂柑类、桃、梨、果桑等。树种搭配一般宜纯林为主。株行距按树种不同确定株行距,一般为3mxZmo适用范围棉区、稻区、养殖区.。
4措施与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农田林网
建设高标准实施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项目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必须有林业的参与,林网建设主要是生态防护工程,也是形象、经济效益工程。各级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要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在总体规划及论证时要有林业技术人员参加,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好。
4.2搞好规划,出台政策,确保农田林网
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绿化用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基础。要改变过去在规划时重道路、水利设施,轻林网建设用地的倾向,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证满足林网建设必要的用地。林网建设乔木林带宽为lm,花灌木宽0.sm,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规划。建设经济果竹林带,实行“谁种、谁管、谁有”政策。
4.3建立苗圃基地,确保林网建设工程用苗
目前我市及周边地区生产苗木品种较为单一,大苗缺少,造成目前林网建设树种少、规格偏小。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定向培育的苗圃。为了能就地及时提供符合规格要求的良种壮苗,避免大调大运,确保造林成活率,根据宁波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五”计划,超前做好工程造林用苗,建立苗圃基地。基地除重点培育必要的大苗外,还要积极开展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和推广工作,逐步丰富林网林种、树种的多样性。
4.4增加林业措施投入资金的比重,确保林网建设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