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4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试论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英语作为国际间语言交流的媒体已成为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是明确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好英语除了可以直接用英语获取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最新发展信息外,还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上述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贯彻教学大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良好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面,然而绝非大学教育的全部。加强大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在于改进课堂本身,同时,还可以调动一切可能的非课堂教育等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为贯彻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这对大学生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把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战胜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这一教育不是靠陈词滥调、空洞说教,而是利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向人生目标迈进。例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时可以提出两个思考题:Why did Francis Chichester sail round the world alone?What’s the meaning of his adventure?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个已经到了人生暮年,身患癌症的老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利用简陋的工具战胜了自然,证明了人的力量,赋予人们新的自豪感。
2.处理好教学和测试的关系。测试和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测量,语言测试本身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不能代替教学。为避免应试教育,首先,CET考试应按《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对语言技能的测试,如口试应考虑纳入评估手段中。其次,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推动《新大纲》的贯彻执行。如阅读技能的考试仅用单项选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另外,CET考试题型应多样化,这有利于减少应试教育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由于教育对象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适用于全体对象和各个不同时期对象的科学方法根本不存在,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外语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外语教学越来越突出交际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归纳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倡导启发式教育,废除灌输式教育,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但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提升语言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
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2、选题过难。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形神论”的角度,对高校武术教学中诸要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形”与“神”的关系。以期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使高校武术教学达到真正的“形神合一”。
二、“形神论”的基本论点
“形神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形——与神相对,指可被感知的实体、外形、外在表现;神——与形相对,指内在的精神、事物之统领、艺术审美之极高境界。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形、神关系的论述多见于养生哲学、古典美学、武术理论和气功理论之中。
三、“形”与“神”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的开放性动态系统,影响和制约这一系统的因素多、变化大、随机性强,各要素之间关系十分复杂。运用形神论的观点处理体育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可较好的理顺系统中各种纷繁复杂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而能较好把握系统的状态,使其向优化方向发展。
高校武术教学系统所有要素的“形神”,最终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做不到这一点。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自己显得“神”气十足,而学生却无精打采;有的教师把场地器材布置的“神”灵活现,可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并不高。要真正处理好系统诸要素的形神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各要素中哪些属于“形”,哪些属于“神”,以及各要素间的形神关系;其次,要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
四、体育教学系统中诸因素形神关系的分析
体育教学整体系统是由学生、体育教师、教学内容(教材)、场地器材(教学的硬环境)、教学过程等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运转是否和谐与诸要素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否恰当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学生的形与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反映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的“形”指其外在的表现,包括: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体育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以及良好的姿态等;学生的“神”指其内在的素质,包括:对体育的认识及其内涵的正确理解、体育学习的内驱力、对体育科学知识及运动技能的渴求、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及对健康体魄的追求等。
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四有”人才,在其自身“形与神”关系的处理上,必须强调“形神兼备”。对于在校学生,主要任务是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品质,传授健身技能,使其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从外表看,似乎“形”方面的要求较多,其实不然,因为“形恃神以立”,学生只有有了内在素质的“神”,才可能产生良好的外在表现的“形”。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和激发学生的“神”,绝不可用“管、卡、压”来强迫学生表现出所谓的“形”,否则必将导致学生厌烦体育学习的后果。
学生的“形、神”受以下因素影响:①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师,有时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更为重要)的言传身教以及为人师表的垂范作用;②体育课堂常规的贯彻;③教学内容的选择;④全校及班级体育活动的氛围;⑤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总之,影响学生形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自身的“形与神”对学生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形神”的修炼。
2.体育教师的形与神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整体系统中,起着调控作用,是诸要素之“魂”。体育教师的“形”是指其外在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衣着服饰、授课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手段、运动技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体育教师的“神”是指其能力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运动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根据职业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好自身的“形与神”的关系。
首先,在“形”的方面,教师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由于职业特点,体育教师和学生接触面最广、时间最多;因此,他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看来也应是最合标准规范的,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性。①仪表风度是其“形”的初级表现。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谈吐,清脆、果断、洪亮的口令,健壮的体魄以及“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的姿态,整洁、象征生命活力的运动服饰,都会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②教学艺术性是其“形”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精炼、准确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描述,幽默恢谐的语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来充分展现当代体育教师的风采。③运动技能是其“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最基础要素。一个运动技能较差的教师是很难让学生“服气”的。教师要“以身立教”,必须重视自身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和提高。现在,一些中青年体育教师出现“吃老本”现象,他们不注意运动技能的进步提高,这将对其“形”造成极大的损害,必须加以警示。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体育教师的美德,是“形”之最高表现。它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形”。
其次,在“神”的方面,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努力“炼神”。武术教学以身体运动为媒介,特点有:在户外进行、受外界干扰较大、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真实的我”、偶发事件多等。这就给教师在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①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教育能力是教师“神”之统帅。②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教师“神”之筋骨。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教师“神”之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师展示体育技能的前提,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一个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的教师,是不可能表现出应有的“精、气、神”的。④心理、行为素质和组织、管理、领导能力是教师“神”之辅助。体育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是复杂的动态系统。
3.教学内容(教材)的形与神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它的“形”指可视可见的体育项目,包括:项目特点、技术结构、技术复杂程度等;它的“神”指蕴涵在教材之中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审美价值等。首先,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在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方面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其次,健身价值方面,武术追求的是壮内强外,体现的是劲;再次,武术具有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第四,在审美方面,武术讲求的是刚柔并济、动静相间、形神兼备的传神美。不同教材存在较大的“形神”差异,在选编教材时须考虑“形神兼备”。对于那些“有形无神或少神”的项目不应作为主要教材或尽可能不选为教材。
现在,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把握的还可以,而对教学内容的“神”掌握的却不尽人意。特别是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两大方面,大多数教师不以为然。这也是武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难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认为武术教学就是要增强学生体质,其他的都是别的教师的事,没必要管;二是教师自身这些方面的修养不够(如审美修养),知识匮乏,做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欲发挥体育课程在教育中的巨大功能,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4.场地器材(教学的硬环境)的形与神
场地器材即体育教学的硬环境,是体育教学得以实施的条件。其“形”指场地器材的布置和利用情况;其“神”指合理程度、美观、安全等。在处理场地器材“形神”关系时,首先考虑的是“神”的问题。因为场地器材布置利用的合理与否、安全性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美观大方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会对学生的审美修养有直接的熏染、陶冶作用。这里的“合理程度”是指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是否考虑场地的大小、形状、方位以及与器材摆放和教学队形是否协调,器材利用率如何,器材布置是否便于教学等;“美观”指整体的和谐、教学环境的清洁,而不是指外形上的好看,就像浓妆艳抹之人并不一定有内在的美;“安全”指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有无危险隐患等。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注重场地的利用和器材的布置,认为只要学生能活动开就可以了。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美观,在堂课中利用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器材,让学生搬来进去;而安全因素更易被一些教师忽视。因此富于“神”的场地器材布置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绝不可等闲视之。
5.教学过程的形与神
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是指武术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形”是指队形和队伍的调动等体现出的直观感觉;“神”是指学生学习的气氛、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师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的形神属较高层次的要求。它是在以上四方面形神关系把握好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出来的。此时形神关系的处理,最好是形神兼备,若不能兼备时,应存“神”弃“形”。如:教学过程的队形不能成为制约学生感受体育乐趣的枷锁,因为,只有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才会体现出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气氛才会高涨。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纪律和队形整齐,要求学生每次做完动作后都必须规规矩矩的站好;特别是有上级领导检查教学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做法只能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压抑,让学生厌恶体育学习。
教师精神状态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起着直接的影响和调控作用,一个精神萎靡,对学生的行为不理不睬,甚至把器材一发,自己旁边一坐或几个教师云山雾罩地侃大山、谈生意的教师,是不可能上好体育课的;这些行为会对体育教师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提起了“神”,其他方面的神和形才能体现出来。对于青年教师,开始时应在形上下功夫;因为“神是在形的积累基础之上出现的”。
6.武术教学整体系统的形与神
武术课程教学整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一整体系统中,教学质量以及素质教育的效果属于“神”,组成武术教学系统诸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属于武术教学整体系统的“形”。
武术教学整体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形神”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统一于学生的形神这一最终目标上。教学质量的高低,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都与武术教学系统内诸要素的形神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处理好系统中诸要素的形神关系,才能使系统的形神完美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汪梅.论武术套路与创造力[J].搏击·武术科学,2007,6(4).
一、研究背景
大庆精神,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回首过去的50年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创造奇迹、再铸辉煌。新时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正是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印记。
评价大庆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着石油人的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还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精神激励着像铁人王进喜、王启民那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石油人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和蓬勃发展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永远鞭策年轻一代百折不挠、奋发图强。
二、文献综述
目前没有直接关于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研究的相关文章,但是有将“大庆精神”引入高校思想教育方面的论著。笔者在知网对相关论著进行检索,其中硕博论文19篇,学术期刊(1961年至2016年)42篇。在这些发表的论著当中,薛惠芝、崔静的《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阐明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同时在专业课及公共课中也要贯穿包括爱国主义的人文素质教育。贾文涛等在《试论大庆精神对大学生的育人价值》一文中详细阐释了大庆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减少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用大庆精神育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需要。《新时期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指出,大庆精神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被时代赋予了持续、创新、高科技新的意义。这些文章虽没有直接论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但是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具雏形,为本项目提供的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
三、研究内容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重点是阐释大庆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重点突出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重点寻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叉点,难点是总结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大庆精神科学方法。
四、分析和讨论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励人民色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大庆精神作为一个能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民族精神,其根本内涵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它体现的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自1962年大庆油田建立至今,这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形成阶段,大庆精神在会战时期孕育诞生,体现了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的精神;第二阶段,即油气开发建设中的成长阶段。主要体现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即新时期继承弘扬阶段。新时期,大庆精神被烙印上新的时代印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弘扬大庆精神的精髓,使之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奉行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的提高,坚决抵制技能至上的功利观念。学校要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学生今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只看就业率的激进的短期行为。努力将提高学生就业和全面育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各类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上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在课后,关怀学生的生活、情绪,注重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授、榜样、熏陶等途径内化为自身的胆量、魄力和人格的^程,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压力不退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单单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方面的技能为目标,更不是为了提高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而教学。应教授在《外语教育语言学》中提出了要从多个角度重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教学原则。因此,系统、交际、认知、文化和情感原则应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原则在外语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教学原则的变化都反映出我国外语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的气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英语教学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它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重传承优秀文化,其中就包括像大庆精神这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道德觉悟好,思想境界高,人文素养强,有理想、有信念又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责任。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为人的道理和不断学习、敢于质疑的宝贵品质。教师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积极参加教学研讨,钻研专业知识,撰写教学论文。“上为之,下效之”老师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大庆精神对于每一位外语教师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熟悉是因为,教师们也是在一直学庆精神中成长;陌生是由于大庆精神自身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大量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教师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课堂是让学生体会正能量的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的语言便利,大量阅读国外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书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五、反思与建议
在课题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不足:①研究初期,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负责人及时调整,加强过程管理,项目成员注意总结平时整理的材料,保证资料的积累贯穿始终。②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英语教学学时有限,大庆精神课上讲解后没有巩固时间。出现问题后立即调整原有计划,在第二课堂和课后练习中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巩固。③本项目组的成员多数为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应天华.外语教育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改革的深度和范围都在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推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源就在于,社会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倡导面向全民、全面发展、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
XX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疑是个肯定。XX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问题。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虽然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但受到经济因素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市场混乱、教育评价系统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对于儿童音乐修养及音乐学习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但不可否认, 因为目前音乐培训市场鱼目混珠现象存在, 也使深圳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选取了部分小学及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对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并对如何解决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为深圳市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趋势
社会音乐教育在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个体人的音乐素养被认为其社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欧洲存在大量的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教育,师从于私人音乐教师学习音乐是西方音乐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绝大多数人的音乐素养的形成并非是学院式音乐教育的结果,而是来自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既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普遍的音乐教育现象。
苏振兴、成露霞(河北师范大学)在《论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一文中对古希腊社会中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有所描述:古希腊有关音乐教学的一记载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当时是希腊人学习音乐最主要的教材,因此荷马成了希腊人最早的音乐教师。吴跃跃在《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概况》中写到: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增进市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对加拿大的社区音乐教育、街头音乐艺术、社会音乐考级、华人音乐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体现出加拿大对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视及投资,几乎每一个社区都有艺术中心,教堂在社区市民音乐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街头音乐艺术更是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者认为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可以用三句
话来说:“人人需要音乐,音乐满足每个人”;“音乐教育多元化”;“社会音乐教育以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从中借鉴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在《80年代音乐教育大讨论中的六大热点》中写到:音乐不必去美化学校生活,而应以各种音乐会和音乐活动去影响校外的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并把校外音乐文化的各种活动(报道、展览和演出等)纳入学校工作中。
2.2国内研究趋势
目前,有关于深圳的社会音乐教育研究资料几乎没有。有关其他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有:曾遂今在《音乐社会学》中写道: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两方面均密切相关,音乐社会学一词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则明确标志出音乐与社会相联系的内涵。曹理在《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一文中通过对梁雷的音乐成长历程的描述,让家长和教师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并指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音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促进效应。舒泽池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写到: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主要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其次是人心思“文”,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重视文化品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形式。冯效刚在《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文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在音乐院校和普通学校以外进行的音乐教育,如文化馆(站)、群艺馆、青少年宫、音乐厅等进行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包括群众音乐辅导、教学和组织,以及音乐表演的教育模式。王萍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对两种音乐教育的差别和两种音乐教
育在普通大学里可能的混淆及其后果进行了论述,提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必须妥善加以区分。长春大学的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启示、早期音乐教育的优越性、社会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陈雅先在《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中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但音乐学习带有很强技术性的特点又常常导致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内容的弱化。
因此,正确处理音乐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现音乐学习的技术性与音乐文化的人文教育的交融,是社会音乐教育研究的着眼点,亦是社会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孙继南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办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遍、广泛性,它在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张力元在《人民音乐》(XX,l)中发表文章《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社会音乐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改革开放的大步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罗
静(XX)在《重庆市少年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陶馨(XX)在《武汉城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高畅《管窥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甄妍妍《枣庄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胡园飞《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综合阐述了我国及各省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3、参考文献
[1]李凤英《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中国音乐教育XX,8
[2]舒泽池《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人民音乐XX,12
[3]张力元《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人名音乐XX,1
[4]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XX,6
[5]薛艳萍《关于吕梁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音教网XX,2
[6]李景忠《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之我见》深圳市观澜中学网站XX,3
[7]白雪《浅谈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民营科技XX,12
[8]甄妍妍《枣庄市杜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硕士论文XX,4
[9]张英豪《社会业余音乐考级研究与思考》硕士论文XX,4
[10]魏豪扬《音乐学院参与社会音乐培训的市场机会》福建论坛XX,
[11]桂平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文艺 XX
[12]陈燕 长春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X,2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研究目标
希望通过研究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产生借鉴,为丰富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同时,通过我的研究引起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关注,从而为最终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建设良好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大环境创造条件。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共采用了两份格式的问卷,一份针对学生和家长,另一份针对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后,由调查对象以书面形式答卷,问卷收回后,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调查结果。在统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借助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 office 中的 microsoft excel 和microsoft word 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再结合人工分析,找准问题所在。除了无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法,还对有关人士采用田野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叙述和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以保障本文调查内容的真实有效。
1.3拟解决关键问题
本选题以学校音乐教育为立足点来审视社会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社会音乐教育,以便促进社会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对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文从音乐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现状调查、数据调查、分析问卷为核心,运用音乐学科教学论理论,结合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和哲学、音乐文化学等知识,通过资料梳理、文献考查、问卷与谈话调查、技术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思辨、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在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以及非量化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研究论题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比较、集中不同层次所涉及的问题,最终形成本论题的认识结论。
2.2技术路线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2.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开办的如火如茶,学生和家长们也整天奔波于各个学习班之间,忙的不亦悦乎。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深圳市琴行培训机构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社会音乐教育只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为情操服务的原理,琴行培训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如此;学校音乐教育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忽略了人刁’的培养。本选题从学校音乐及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同角度审视怎样更好地使社会音乐教育有力地辅佐学校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预期发表学术论文1-2篇。
三、论文大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分析
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
4、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
5、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三、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1、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社会文化背景
2、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研概况
2.1 调研地区
2.2调研对象
2.3调研方法
2.4调研目的
3、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简述
四、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1、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主要问题
2、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五、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1、明确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2、对社会培训机构和考级组织机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3、贯彻素质教育,取消导向性的政策
4、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5、完善社会音乐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钢琴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受到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和家长的青睐,钢琴教学、培训越来越普遍。无论是专业音乐学院的钢琴教育,还是师范类高校或者职业院校开设的钢琴课程,由于其秉持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指导理念和教育目标,因此在整个钢琴教育领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却又互不相容,钢琴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并不符合现实中钢琴教育需求普遍性发展的时代特色。因此,不断提高我国钢琴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质量和整体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这对于我国高师钢琴教育业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高师钢琴教学现状
钢琴课是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一些院校还开设了钢琴小课、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等课程。通过对高师的钢琴教学与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钢琴乐曲所涵盖的内容,缺少深入研究;在内容上,学生们只是学习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钢琴音乐,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局限性;在方式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缺少自我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同时不太注重教学实践,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二、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设置。就传统的钢琴教学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演奏技能,对于音乐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秀作品的欣赏缺乏重视,这导致了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缺乏合理性,如果钢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作品欣赏,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十分不利。
(二)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说教,这种方法不仅不会调动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还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少,课堂氛围较为死板,对于演奏作品中蕴藏的内涵,学生也不能够自主思考,这些都会导致钢琴演奏变为机械的练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师钢琴教学创新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制定钢琴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出发,使得教学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改革。首先,钢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其次,应该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这里所说的音乐素养不单单指的是对学生的演奏技巧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钢琴相关理论知识,赏析大量优秀作品,能够从这些理论和作品中发现钢琴演奏规律,找到不同作品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并将这些东西有效的融合起来,丰富自身,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目的。第三,钢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思考。
(二)创新教学内容。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是完善教学内容。首先,高校应该根据目前钢琴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发展,丰富现有教学内容,在选择钢琴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其针对性,循序渐进,实现时代和经典的结合。其次,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就目前的授课情况来看,高校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奏能力,缺少理论知识和作品赏析教学环节,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完善教学模式。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法是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自主思考,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多与学生沟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潜能充分被挖掘出来。
(四)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高校钢琴课堂也应该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网络、多媒体等展开教学,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讲授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贝多芬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把握创作的背景,学生在演奏《月光曲》时,自然就能够将乐曲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四、结语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念深入分析与研究,将其完全渗入到钢琴教学与学习当中,并以此作为促进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重要标准与前提,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从而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师范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98-0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9月,全国已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线路总里程约为1184km,全国已有28个城市获得批复建设,在建总里程约1500 km。至2020年,线路规划总里程将达6 100 km,轨道车辆将超过3万辆,急需大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下简称城轨车辆)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均有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并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予以分解。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城轨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轻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客)等企业现场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明确了企业对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城轨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特别是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行车安全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精神风貌,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逻辑关系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含招聘录用期、成长发展期)、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包含个人品质、个人能力、职业素质)、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评价、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等。经对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得到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要素如表1。
三、目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想政治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吗,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
四、城轨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设计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而不能简单的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加减法。
2.为达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采用更多关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协同工作,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系列呈现建设成果。
3.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开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强化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和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
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城轨车辆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校内教学集中6~8周、每周16学时(12+4)进行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模块)的教学,既符合现场情境,又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贯彻实施以证代考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2年校内教学,1年以现场实习为主的校外教学。总之是在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1,(63).
[2]刘丽芳.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5).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的统一。从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职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形象、提高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校的文化品位主要校园建设来展开。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 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态分层和特征
第一是物质文化形态及其特征,此层为表层显性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有外观性、实用性,给人以感受性。第二是制度文化及其特征,是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第三是行为文化及其特征,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表现,是体育本身构成的文化,它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特征。它有功利性、自主性、流行性、群体性、多样性、表演性。第四是精神文化形态及其特征,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校园的向心力凝聚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具有教育性、导向性和感染性等特征。
3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它对改变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和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展示学生的形象、提升学校的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对素质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可以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
4.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社会群体。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性、教育性、感染性,因此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运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克服困难、挑战极限、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体育比赛和竞争较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加强道德修养。另外,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为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供了条件,通过群体比赛,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4.2增强学生体质,维护学生健康。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建设祖国。校园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利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
4.3 开发、增强学生智力。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条件。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利示范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比赛利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活动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4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当今社会处于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运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体力、智力和能力的竞争,是最富有竞争性的领域。体育运动以其竞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参与,成为学生认真学习、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最好课堂和演练场。在运动场上,学生在体育规则的约束下,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每个人不怕艰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必须用自己真实的才能展现出高超的技巧,表现自己超人的“本领”,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美。体育运动把人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惊喜和痛苦等情感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在这一个过程中,人们懂得了如何去克服惰性、战胜自己,如何去为理想拼搏进取。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是一个不满足现实、追求发展、不断创新的特殊群体,进取的行动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掌握上,而体育运动正是培养他们进取精神的催化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4.5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对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同时还直接是关系到能力素质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带来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日趋完善,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勇敢、坚强、机智、果断、开朗和热情,这也是其他活动形式所不及的。
4.6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行为尤其是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实际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每个人在体育运动中有一定的位置,或真实或模似地扮演一不定期的角色,无形中充当了社会角色的扮演,因此,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社会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形成健康人格,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担负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7培养学生健康的审判观念与审美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各个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体育雕塑、体育建筑、体育场地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8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如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博学创新精神等等,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校风、学风的有机成分。这样,当大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沉浸于充满生机和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使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校风、学风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参考文献:
[1]马红玲.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活动[J]. 山西财经文学学报,2002.2.
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之前要对人文教育进行正确把握,本文所指的人文教育渗透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促进其全面提升人性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教育。它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教育与引导,核心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在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的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讲究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而且人文性要大于工具性。语文教学要求被教育者通过学习首先要掌握读写识记的水平,其次,要通过阅读理解,对文字中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进行很好的领悟,从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文层次和人格特征。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含义
1、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流传着数不清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不仅仅拥有极好的文采,更为主要的是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品读。语文教学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学作品,领略文人的风华与精神,并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培养自我的人文修养。
2、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汉语作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它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无论在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魅力。语文教学正是一个领略汉语文化的良好阵地,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汉语的精髓,不仅可以为以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充分的沟通打好基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验到汉族人民独特的语言感受,也可以通过学习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养成良好的学习与阅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事实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并不仅仅限于课堂,它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学习与阅读的良好习惯,而这些能力,往往也可以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上促使学生通过读写识记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名家名篇来感受他们身上那些常人不具备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习惯和精神的培养也是除过语文课堂之外的其它教学方式所不能赋予给学生的。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方法探求
1、通过课本进行培养。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多位汉语语言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审定的,涉猎范围广、立意创新度高,相对于初中的语文教材,它在继续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读写能力之外,更多的强调他们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以及所传达人文精神的领悟与探索。基于此,语文教材是一个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递进的层次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指导他们进行阅读理解,把握中心意思,其次,共同讨论,畅谈阅读感受,这种讨论过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再进行引申教育,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通过语文教师进行培养。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人人文因素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容善良的心态、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热情真诚的为人处世方式以及博学多艺的才能等,她的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得到,而这种潜在的培养方式的效果往往大于日复一日的说教。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一方面扩散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播效能,另一方面,积极地互动能够使教师准确的察觉和捕捉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
3、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进行培养。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来达到更佳的培养效果。多媒体教学是当下我国素质教育推广中使用范围较为宽泛一种教学手段,它结合多种媒介于一体,能够将音频、视频、图形、文字进行综合表现,如果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准确的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就能够使人文教育的培养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内容与相关的影视资料、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灵活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思考,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还会更为准确的体察到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可谓是一举多得。
结束语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语文教师都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首要关注点,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也丧失了语文教育的灵魂和本真,是极其错误的。鉴于此,我们要督促高中语文教育相关负责人以及
各个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从现在开始,把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思维中抽离出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课本、语文教师以及课外课内多种形式相结合,加大力度来提升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水平,促使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能够以端正的人生态度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涉及到科学、文化、心智教育三大方面,如何打通这三大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包含多样,既有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也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数字短片形式。基于此,笔者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出发,针对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本科生数字短片制作实践活动的开展,试论数字短片制作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大学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与推动。
一、数字短片制作的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短片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搜索引擎百度中键入“数字短片”会得到8,130,000个结果。对数字短片制作内涵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数字短片制作的定义也不一样。笔者认为,数字短片制作与其他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如借助网络、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在短期内进行播放数字影视内容,其本质是数字技术的集中体现,集合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信息技术,如手机媒介、移动媒介(如公车、地铁);就播放长度而言,从几秒到数十分钟不等;主要表现方式有DV短片、微电影、手机DV、动画DV等。
数字短片的优势与当代全球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的趋势是不谋而合的。在数字短片制作过程中,必须将所涵盖的图形图像、音响音像等素材进行离散化,转变成独特的信息符号,最后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化处理予以表现,这与当代全球大数据化的进程是相符的。
从制作方式来看,目前常见的数字短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有短片全部用计算机技术予以处理,剔除了任何实拍的素材。如虚拟交互现实的三维动画片等。第二类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对所实拍的素材予以后期加工与制作。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再现、提升实拍的全部镜头,如音乐MTV、商品广告等。第三类是追求真实性,强调实拍技术。数字短片的所有镜头内容都来自于实拍,且不经过任何后期的处理,以表达对镜头中生活真实性的尊重。
二、综合性大学数字短片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应培养综合素质高、有较高市场适应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共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指掌握较多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起到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其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字短片制作在高校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数字短片制作涉及的方面众多,比如艺术、人文、科学技术、审美、情感体验等,学生参与制作过程,能感受到强烈荣誉感、责任感和认知感。
虽然数字短片内容较短,却折射出学生在短片制作过程中的成长历程。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均能得到集中体现,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在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本科生数字短片制作的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育人导向功能。同时,在数字短片制作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构建精诚合作的团队操作形式。因此,对教师自身创新指导模式的促进、师德的弘扬与光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现实意义。笔者自2010年起,每年牵头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数字短片使用于毕业典礼,每次制片都处于时间紧、经费少、要求高、压力大的状态之下。如何在规定的期限内运用基本技能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笔者认为,必须对作品的背景、构思、情感表达有所了解,在本体艺术操作原则的前提下,针对实践对象的技能程度、整合能力、时间节点等实际现状,构成若干个小型临时组织。
如在笔者执导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作品《毕业歌》当中,首先是在人员团队组成上做文章。在主要技术人员的选择上绕开由兴趣构建的社团组织,锁定在具有数字短片制作基本技能的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团队,分剧本创作、导演选定、演员选定、分镜摄像、合成制作五个块面实施。所有团队人员的筛选,均在校团委发动二级学院本科生参与的调查和面试基础上。在实际操作中,依靠专业技能相对优秀的学生作为团队主要的依托和骨干力量,激发学生浓厚的艺术创作激情,把制作过程演绎成陶冶情操的过程。
其次,在人员团队组建完成以后,由教师项目制作计划书,其主题包括剧本创作、导演组形成、演员选定、分镜摄像、后期合成制作五个块面。在创作思路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或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或大量聆听音像资料,或大量搜集角色信息,找出各自的攻克难点,各组需先感受其自律性要求。如在剧本创作时,需深入寻求最合适的故事题材,构建剧情发展的大致框架结构。导演组的任务是找出所有动情点及调度非常规手段完成内容的表现形式。演员及场景的选择,也是对导演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检验。分镜摄像要注意钻研构建独特、完美的影像风格,营造叙事与隐喻相融合的美学意境。此外,还要通过场记的安排,把剧本中同一个场景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拍完,以节约制作成本。
在团队拍摄《毕业歌》作品过程中,师生团队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学生团队负责在短期内突击完成开拍前外联、道具、服装、化妆等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则主要负责艺术与技术同构中的驾驭状况、技术搭配、人员的调度问题等。这样的配合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指导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上尽可能用青春的语言、健康的审美表达方式完成预期目标。
最后,在《毕业歌》作品制作过程中,也强调了互相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影,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制作团队。从个人知识储备的情况来看,他们当下所掌握的知识信息还处于向拼贴、表演、组合装置等合谋的流动状态下,在短时间内勤于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后期编辑中,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是Premiere和AE,这两款软件各具优势。短片的剪辑工作是在Premiere中完成的。因为多次运用长镜头,在整部短片剪辑的节奏控制上也须讲究过渡细节。短片色调定位为鲜艳、饱和度较高,但实际拍摄出来的画面颜色难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学生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在AE软件中对短片进行整体的调色,以确保短片的饱和度和色彩平衡。
上述做法,仅是笔者在指导学生短期制作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校园数字短片的制作实践因为软实力和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得作品呈现的效果不尽人意。但在参与短片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修养会随着短片创作过程而提升,这种实践型艺术教育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
三、综合性大学数字短片制作的作用
其一,数字短片的制作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制作数字短片的过程中,如何构思镜头,以及对剧本的重要环节进行修改都取决于学生。在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学生从懵懵懂懂状态起步,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熟练剪辑各种影片片段、加入各种艺术风格的数字音乐的程度。这种创作过程,无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其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数字短片并非是独舞、独唱、独奏等艺术形式,其完成往往是团队合作方式。如何创建一个合理、科学、高效的数字短片制作团队,是摆在学生面前的头等大事。学生往往因为各自所学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组建团队。如需要拍摄唯美校园短片的核心团队就涉及到舞美、化妆、灯光、音乐、剧本、特效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创建团队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恰恰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
其三,普及艺术教育,推广高雅艺术。充分利用好综合性院校知识背景多元化的优势,在制作中能获得意外的创作构想和可行性。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以具备数字短片制作基本技能的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团队基础上,同时吸纳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审美评判意见的发表及事务性合作。因为有不同知识背景人群的参与、思考和实践,使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融入各种思想,使为内容服务的艺术表达具有相对完美的形式。自2010年起至今,笔者所在高校共创作了《我的二十分之一人生》《人生若只如初见》《毕业季》《散作满天星》等6部作品,这些作品在校园网、人人网、校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予以推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其四,促进受众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短片制作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艺术脉络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学生时代美好流年的回忆中,而是逐步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性反思,渐显其艺术和思想观念的自由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制作实践中,学生的艺术观点和主张也得到一定的延伸,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成长中的文化自觉意识。短片制作实践使制作团队成员得到了一种自我人格升华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定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数字短片制作、传播与应用越来越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无论是校园文化传播、校友聚会、开学及毕业典礼等各种场合,数字短片制作均能发挥强大的功能,成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