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4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学科德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不断调整,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小学教学的工作中,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使用不同方法或者教学策略将德育渗透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说,老师不仅只是简单的教学生知识,还要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个时候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行影响,并通过学生接受程度和在生活进行体验与实践,以此形成社会发展中需要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案
1、将课本中的德育素材挖掘出来进行渗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素材包含在其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德育素材提出来,并将其渗透给学生[1]。例如,老师在讲“学校图书馆前,有一个方形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边每边各摆放12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这个花坛一共要多少盆花?”这道题时,就可以将问题中存在的德育内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从小要有爱心,不要破坏花坛里的花草树木。老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花坛里的花朵好看吗?你们喜欢它们吗?如果你们喜欢它们的话,那么,以后你们就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不要随意的去践踏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就会记住老师的忠告,从而,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形成一颗有爱的心。2、根据课堂实践,使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现如今,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娇惯下成长,所以,会让小学生形成自私的性格,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2]。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学生画正方形,一组学生画三角形,然后同学之间将其进行组合并剪下,看有几种组合方法。在这过程中,就是看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默契,如果一方有困难,看另一方学生是否会进行帮助,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可以找到问题答案,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可以让小学生摒弃掉自私的陋习,学会互帮互助,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3、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渗透到课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被各个领域所应用,大到科学实验,小到衣食住行,它无处不在我们身边[3]。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外生活当中。例如,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妈妈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少用几分钟?通过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让学生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不应该对父母耍小脾气,应该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所以,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渗透到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三、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好的道德教育或者根本就没有在道德思想上受过教育,那么,即使这个学生学习再好,他长大后也会变成一个缺少思想道德观念的失败者[4]。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道德观念是老师教学的首要目标。数学虽然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严谨学科,但是,它却有着很多思想道德观念在教材里面。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德育在无形之中渗透给学生。一方面,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意识,让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变强,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小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更专心的去听讲,提高数学成绩和思维逻辑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渗透是当前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其设计一套道德教育教学方案,将道德教育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从小就可以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人师表,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道德修养,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从小形成道德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翠群.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2):128-129.
[2]唐仁钧.润物无声育心无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1):62.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 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分析综合,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3、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容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投影所出示的一个粮仓:
农民伯伯想计算粮仓的体积,怎么办?
生答:先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再计算上面圆锥的体积
【评析: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圆柱体积怎样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V柱=sh
【评析:对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自然复习,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渗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出问题。
(1)、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哪个圆锥体积大?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评析:利用两个圆锥体积的对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新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准备
(1)新的数学知识总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你认为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几何体比较容易?
(2)讨论:怎样转化成圆柱?
(3)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是随意选取吗?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经历从猜测——实验——证明——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实验
(1)出示思考题:
比一比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大小相等吗?
量一量两个容器的高相等吗?
动手实验后,想一想你手中圆柱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思维有序,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总结归纳,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实验
【评析: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3、汇报
(1)多数组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少数组的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出现几倍关系的都有。
4、小结
看来,我们不能从理论上将圆锥转化成圆柱,但通过实验,大家从偶然的现象中发现一种必然规律:多数组选择这样的两个容器有什么关系?
若在等底等高前提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V锥=1/3sh
“sh”表示什么意思?“×1/3”呢?
5、归纳。
我们得出了圆锥体积公式,你能完整叙述推导过程吗?
【评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倾听,对不同的意见善于归纳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自己的实验猜想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引申
大家对用实验方法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有什么质疑?
引导生质疑:是否准确,有无误差?
师介绍: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但实验必定不科学可信,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方能广泛应用此规律。
圆锥体积公式的逻辑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更(祖冲之的儿子)就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证明,而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证明,比我国晚了十二个世纪,
【评析:精心创设的质疑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时揭示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数学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巩固提高,拓展运用。
1、求一个圆锥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什么?求什么?
2、怎样改变第一个条件,也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R=2 d=2 c=6.28
【评析:圆锥体积计算较为繁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干净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 还有什么问题?
五、延伸提高
1、测量开课时的两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检查它们体积谁大谁小。
其余学生测量手中圆锥体积。
【评析:再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开课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养成做事有头有尾的严谨思维习惯。】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是30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0立方厘米。
(3)圆锥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
(4)把一个圆柱钢材6立方米,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3、思考:
(1)教室长12米,宽6米,高4米,怎样放一个圆锥,体积最大?
(2)我们研究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等底等体的圆锥与圆柱高有什么关系?等高等体的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下节课研究。
投影:
等底等高V锥 =1/3V柱 等底等体h锥 =?h柱
等高等体S锥 =?S柱
(4)发散: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现象有一定规律?
作者简介 徐晓唯,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校长,特级校长
说到学科德育,老师们往往既容易回避,又难免尴尬。回避的原因是很多老师认为,学科教学有自己的学科目标和学科内容,一堂课要兼顾教学和德育,往往顾此失彼。而所谓的尴尬,往往是一堂以“环保”为核心主题的语文课,看到孩子们课堂活跃,理解深刻,情感体验充分,但下了课,废旧纸屑总会出现在不该有的地方,知行不协调。那么学科德育的突破点,有效的策略在哪里呢?
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2013年,我们学校启动了“跨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的项目,想在学科德育实效性上做出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跨学科德育的前提
跨学科德育是一个综合教学改革的项目,要落实和推进这项工作,教师是关键。必须鼓励每一个教师都是跨学科德育的实践者。但是,对教师而言,什么是跨学科德育,怎样跨学科,教师群体如何协作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项目推进的难点。因此,落实和推进跨学科德育的前提,就是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学校要在教师团队组织与设计跨学科的问题上提供必要的支撑。
教师如何协作推进跨学科德育,这是个首要问题。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成立项目组,项目组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学科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形成共同的德育主题,根据德育主题,确立参与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初期项目组的成立,既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探索,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形成跨学科德育可操作性的经验。
第二步,项目的推广普及。跨学科协作的核心是联合,作为学校层面,项目组可以定人、定时、定内容开展有序的活动,但是,推进到全体教师层面,如何成立更基层的研究单位,如何确保跨学科德育项目能够可持续的推进,这是一个基础管理问题。从可持续性推进跨学科德育,彰显学科德育价值的角度出发,学校可以确立以年级为单位,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联合的协作方式。
具体到基层组织方面,每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就是跨学科德育的基层项目组长,他们需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篇目,确立每个学期的德育主题,并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德育发展的过程,初步设立跨学科德育学科。首先是确保语文教师年级团队能够共同研究教材,提炼德育主题,确立德育目标;其次,在语文教师团队研究的基础上,由年级组长进行跨学科联合动员会,对语文团队确立的德育主题和德育内容,进行年级组层面的讨论和沟通,从而进一步筛选某年级跨学科的学期整体方案。
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德育的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既不要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脱离教学实践,同时又不完全受限于教材的计划安排,可以重组、重构部分教学内容,但不脱离学生的学期课程要求。比如某些课时可以根据实际选择的需要进行课时进度的调整,某些学科可以在活动内容、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调整,避免教材本身的彼此孤立。
当然,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全体教师,都需要对跨学科德育有一个认识、了解、设计、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学校的培训来完成。可以通过项目组先期经验的教学展示和经验分享,跨学科德育的专题讲座和文献阅读,来做好教师前期心理和思想上的铺垫和培训。
二、跨学科德育项目设计的要点
进入到学科设计,是教师的专业领域,任务活动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学生活动的拓展,教师们都有丰富的经验。而跨学科德育的设计不仅局限在单一学科的目标达成上,更重要的是思考不同学科活动最终达成的项目目标的设计与规划上,因此,对跨学科德育项目设计,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学科德育设计的要求。
(一)确立德育主题
德育主题是跨学科德育目标的核心概念,也是跨学科设计的枢纽。德育主题的形成,从语文学科的课文起始,要提升到德育主题,要有一个梳理、提炼、加工的过程。
第一步,要对课文的德育主题进行提炼。比如,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讲述了美国12岁男孩麦克有一天在网上发现有人呼救,通过交流得知呼救的女孩苏珊来自遥远的芬兰,她生了一种怪病,正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发作了。网上呼救不是恶作剧,也不是开玩笑。在确认之后,麦克紧急向美国救援中心打了电话,将情况告诉中心,而美国救援中心和芬兰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系,半个小时之后,苏珊得救了。对于这篇课文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力量、人道主义救援就是可以提取的德育主题。
第二步,对这个德育主题的适切性进行评估。一般来说,评估的依据主要是两个:是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比如环保、健康、传统文化、人文关怀、公民道德等,这就要求确立的德育主题要有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否适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因此,选择的德育主题要有利于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体验和发展。
第三步:对德育主题进行再加工。可以给确定的德育主题设计一个有趣的名称,主题的名称要能被学生喜欢、理解,这样会大大增加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增加学生探究主题的热情。在确定主题名字的过程中,要明确主题的来源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方面的主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主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便于主题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主题教学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二)构建学科知识地图
所谓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围绕跨学科德育主题,将所涉及的学科以及课题,通过简要的图示进行内容和逻辑的构建。学科知识地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清晰呈现一个跨学科德育项目教学逻辑和架构。一般来说,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连接箭头的方式,表示出各学科教学的先后顺序。
(三)制定跨学科德育目标
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发现,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又有适合各自德育的特色。比如,语言学科在德育内容的承载上会更为丰富,科学、美术、信息、音乐等在知情表达和行为实践上是非常好的载体,数学在问题框架、思维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作用,等等。制定好分学科目标之后,可以使用布鲁姆的目标核查表,进行目标核查,力求通过不同学习活动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四)跨学科德育活动设计
跨学科德育活动的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流程:启动、实施和小结(拓展),这是从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内化行为发展的一般顺序。
启动阶段。主要通过一定的情景或活动,抛出对德育主题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动机。
实施阶段。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德育载体的递进关系,以及学生德育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把握,有序地加以落实和实施。
小结阶段。通常是对跨学科德育有一个汇总、实践或者分享的阶段。
三、跨学科德育实施的基本要素
在具体设计分学科活动的过程中,要有系统地考虑和设计,并要有加强资源整合的意识,要围绕德育目标积极寻找、挖掘、利用好有效的资源。
(一)时间安排
跨学科德育项目实施的时间穿插在课时当中,学校既需要根据阶段和学科内容的顺序确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同时跨学科德育在时间安排上,也一定要取得共识。
首先,根据跨学科德育设计的学科顺序连续安排课时,保障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的认知、情感与过程的连续性,这样,德育的效果才最佳。比如,《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个跨学科德育项目,参与联合的是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语文学科的课文是《壶盖为什么会动》,课文学习和了解发明家瓦特受烧水时壶盖会动的现象启发,最终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而为了铺垫学生对瓦特观察时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师邀请科学教师进行联合执教,语文学科通过学习课文,达成语言文字表达与阅读的要求,并提升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科技对生活带来的变化,而科学老师通过组织实验观察、猜想和验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进而了解壶盖为什么会动的道理。通过联合执教,既解决了语文学科学习中科学原理的认知障碍,又通过相互配合,推动德育主题的提升。
其次,如果条件不成熟,在课时安排的连续性有困难,而且涉及的学科数量也会影响整体时间安排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能够在1至2周的时间内有序完成。当然,这里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各学科教学内容进度的差异。往往大部分不同学科在课时安排上并不能相对集中时段,而这正是要求设计学期跨学科德育总表的目的所在。一旦开学初,商议确定的跨学科项目,就需要在之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要尽量以学科学习的坡度以及学生所必须的基础水平和要求为参考。比如数学、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有课程内容的内在单元体系或者逻辑体系,在考虑跨学科德育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总之,要让跨学科德育得到有效地落实与开展,无论是对于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还是对学生的学习与体验,以及增强学期跨学科项目的整体系统设计,时间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资源整合
资源是跨学科德育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课程教学形态转型的重要基础。可以看到,课文《上海火车站》本身是想通过上海火车站的发展表现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篇课文的时代性已经落伍,但老师们可以联络资源,通过实地参观浦东机场,模拟驾驶等方式,通过浦东机场志愿者的讲解和介绍,更直观的感受上海的变迁。
跨学科德育资源一般有三类:人的资源、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
人的资源。在跨学科德育的设计中,虽然教师的团队智力因素以及学科资源的整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学生方面的资源。学生已有的基础以及支持学生进行探究体验的技能基础,对跨学科德育设计尤为关键。比如《垃圾分类》的问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知,已经掌握的网络搜索、信息收集、整理与制作PPT的能力等,都是方案设计非常重要的预设因素。
另外,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某些特殊的需要,某些专业领域需要有更为多元的志愿者加入,教师要善于整合和利用这些志愿者资源。可能来源于有关的部门或者大学学校,也可能是同行老师,甚至是家长志愿者,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项目团队做出细致的调查和资源整合。
空间资源。跨学科德育需要有学生的体验与实践,要直接和间接学习的结合。这样,空间资源就成为非常丰富的选择。从社区到社会,有不少资源可以方便教师进行现场学习的设计,通过现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跨学科德育的主题有更为支持的理解。
可能提供支持的空间资源:
机场 公园 快餐店 商业广场
博物馆 动物园 植物园 医院
工厂 消防队 领事馆 养老院
大学 邮局 体育馆 社区中心
幼儿园 公安局 图书馆……
对空间资源的选择,可以来源于教师,也可以来源于学校、学生或者家长等。积累和挖掘空间资源,对于增强跨学科德育的实效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间资源。关于时间资源可能比较难于理解。其实,如果将其再扩展一些近义词,比如时机、时段、时事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以《你了解“雾霾”吗?》为例,这个标题就非常符合时机的要求。雾霾是目前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惶恐之余,更需要的就是清楚的认识和防治雾霾,并且为有效地降低雾霾的影响做好学习和宣传。也正是生活中各种信息渠道的影响,学生对雾霾问题既有相对比较丰富的感知,同时也存在诸多的思维误区,开展这样的跨学科德育,了解雾霾的科学界定,了解雾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并且通过阅读与制作,在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将学习成果及时地为环保健康宣传提供支持,这无疑扩大了德育的实效性效果。
可见,跨学科德育的设计也要倡导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只有如此,才能合力为学生的跨学科德育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做出应有的支持和推动。
四、小结
通过推进跨学科德育,对跨学科德育的实施有以下几点特别的体会。
第一,尊重学生,是跨学科德育的基本准则。临近毕业季,通过美术和英语的联合,回味和老师共同渡过的五年小学生活,通过彩铅花卉的设计,通过英语《Thank-you Message》的表达和共鸣,最终,让一封封可爱的教师感恩卡化作祝福和眼泪,感动了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老师。让学习触动心灵,让学习表达情感,这是德育的追求。
这次调研活动由课题组长张红带队,课题组八个教师(班主任)参与了调研。调研共涉及9个班级。调研主要采取听课、观摩主题教育活动、观察师生精神风貌和卫生状况等形式,调研过程中组织了班主任为主的座谈会,收集到大量、具体的一线德育信息。
一、主要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适当的德育目标设置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最基本保证。调研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些班级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他们把德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梯次,把爱国、爱党、爱人民、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13个一级德育目标,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具体目标,为全校教师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明确了方向,得出了“爱国先爱家,爱家爱父母;爱国先爱校,爱校爱集体;爱国先爱人,爱人爱自己”的结论,在德育目标设置上做到了化远为近、化大为小,提高了德育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目前,主题教育活动仍然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较为注重通过小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交流,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任务以外,较为普遍地组织开展了“孝道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系列活动,不仅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同时为形成育德育工作特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利用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德育途径得到不断拓展疏通。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的精心教育,学生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德育元素的点位刺激,使学生容易形成稳固的品德心理特征。小学的活动课德育目标更为清晰,紧紧围绕奠定良好品德基础为核心进行德育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科特点,常常贴近重要德育内容确立主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特别是单无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中小学德育最有利的途径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1、德育目标体系研究有待于更多的更高程度的重视。大部分班级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在这方面有较高程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的班级,德育目标体系研究工作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2、学科德育渗透缺少统筹,难以形成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在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完成方面缺少统筹,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力度足够的刺激,学生们有得于心的情形很难出现。
3、班主任工作缺少有效指导,培训实效有待提高,学校内部对于班主任的业务指导,也多限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主要依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学生品德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由于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培训,许多班主任在应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等问题的方法不多,思考不足、能力不足。
三、对今后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把研究制订科学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作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列入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日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出层次清晰、内容详细、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通过长期持续的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实现优良品德形成、巩固、发展。要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德育工作的评价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2、重点研究小学阶段德育内容和主线,动员和引导教师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奠基内容和主线进行研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打好基础;通过班级的交流与学习,汲取先进的经验、学习科学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有效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3、学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一是要求学科任课教师都承担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任务。二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统摄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通过各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德育渗透,统一各学科德育渗透指向,形成合力,使学生尽快形成稳固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优良品德生成奠定基础;三是把部分学科作为德育渗透重点学科,强化研究实施工作。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其资源应当是极富德育价值,又易为儿童、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学科德育渗透体系中应当承担更多、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4、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方向,通过分步骤、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有效解决目前面对的重难点问题。我们建议由本校的班主任承担主讲任务,提高班主任队伍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今后,要恢复德育(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工作,为班主任在上述问题进行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创新,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拓宽德育的渠道,形成德育的新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在教学学科中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对祖国、家乡以及科学的爱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学习习惯,树立起克服困难的精神。新课标对此予以了重点关注,那么怎样来落实和贯彻以上所谈的内容呢?我们浅谈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分享。
一、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爱科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结合教本中的图、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材料、数学史料和具有影响力的数据等等,在教学老师的编排能力下把崇尚科学、热爱祖国和家乡等内容,符合逻辑的渗透其中,进行诱导教育。例:低年级数学“准备课”时,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一些插图或者画面改编成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故事内容涉及一些崇尚科学和热爱祖国的实际内容,实现无声到有声,静态画面变为动态故事的转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如:教学8、9的认识时也可以如同上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各民族团结教育。在实施“读数、写数”教学时,可以有介绍一些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实施“应用题”教学时可以结合题中反映出的日常生活各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比较,进行五爱教育。高年级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如:第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计算知道东西相距5200千米,还可补充有关我国地形的数据,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二、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是进一步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即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生存工具,也是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时提前观察一下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带人课堂,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应该介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使学生明确已学过的“加、减、乘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在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除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向学生介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知道原来学的万以内数还不够,需要更大的数;实施“比例尺”教学时,可以渗透依据比例尺能计算图距和实距,及依据比例尺可以绘图,和在比例尺相关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还可以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对现代媒体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比如,网络、幻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要仅仅抓住学生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更加浓烈,在开阔眼界,巩固知识的同时,把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以身示范渗透规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较大。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风范和言行举止去不断的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简单朴素,语言要清晰,有逻辑性,不能语无伦次,板书要工整规范,教学态度要温婉,有耐心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正能量的烘托下受到自然地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听课精力集中、、不溜号,思考题意时重点句、字要圈画出来,完成作业要及时、正确;五、六级不但要求在听课的效果上要达到一定程度,而且还要养成熟记笔记的习惯,对于数学应用题型的计算,要学好利用线段图来对题意进行分析,对数量关系的内容应当理解准确,做到活学活用,用最简单的解题思路处理应用题型。对于在数学科目学习较好、作业完成及时、课上听课认真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为数学科目学习的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奋力赶上。所以说榜样与要求至关重要,不管是师生榜样还是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科目任课教师都要负起责任,逐步培养起学生严格、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用于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并培养出善于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优良习惯。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强县。
1.构建网络,强化基础。用1年时间,理顺学科管理
网络体系,实现学科管理规范有序。
2.打造特色,凸显优势。用2~3年时间,每个学段重
点打造2~3门特色学科,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
3.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用3~5年时间,逐步消除薄弱学科,形成各学段学科相对整体全面发展,在全市有3~5门学科有显著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科德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科校本主题教研;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学科教学各种竞赛;加强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打造特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科类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个层次划分学科类型。
(一)幼儿教育: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
(二)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初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五)职业高中: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等),专业课。
四、学科建设工作要求
(一)对各校的要求
1.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分管校长要定期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
2.各校要按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如有不对口不达标要及时调整。
3.对青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培训活动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
4.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提出要求,使教师形成较完备的文、理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质、学科能力定期进行考核,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合格的教师尽快达到合格。
5.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完善其指导、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制度。
6.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
(二)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要求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各教研组都要为学科建设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积极付出行动,以便提高学科能力。各学科教研组每星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
2.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
3.要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资料库、典型教案库、高质量习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4.发动本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求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使整个学科全面发展和提高。
5.各教研组要切实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备课。备课要立足于“学生学”,为学而备课,为学而备练,倡导“学案式”备课。要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日)和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要备新课程目标、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要备学生、备训练,重点在于备“学”,要做到不备课不能上课,没有集体教研的课不能上,不要求备课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务必讲求备课的实效性。
(2)授课。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要先学后教,为学而讲。倡导不练不讲,有讲必练,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提倡课堂教学三三制(自主学习占课堂三分之一、师生互动三分之一、训练操作三分之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作业。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及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能力。教师要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提高。
(4)辅导。要明确任务,着重辅之以导。要坚决防止教师把自习作为课堂的延续而独霸课堂现象的发生,坚决克服那种不辅不导而任由学生“自由”的状况,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5)考试。要加强管理,考评并重。做好日清周结,单元过关。注重考后分析,落实每一项,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总结反思、查缺补漏,避免为考而考。
(6)反思。这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各教研组都要形成制度,要重视教后和考后反思,要通过反思,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研组要做好学科“青蓝结对”工作,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青蓝结对协议书”,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使本学科尽早地成为优势学科。
7.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各学校教研组,加强检查、督促,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全县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考评办法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三)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要求
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和层次,建立和完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我县教研片区划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片区学科中心组的管理,充分发挥片区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小型学科片区教研组。
(二)巩固发展学科建设网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建立县、片、校的人才资源库,构建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功能,切实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集体研究,共同提高。
(四)组建全县小学和初中学科大教研组。整合全县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得力的学科核心教研队伍,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考试的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每两年对我县的名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学校每年要对高三、初三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对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各学校每学年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新招聘的教师每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小学以小考内容和要求、初中以中考内容和要求、高中以高考内容和要求组织考试,并把考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考试成绩报县教研室备案。
(六)发挥名师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
(七)建立各校特色教学活动和示范活动项目的申报、申办机制,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八)广泛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采取有效措施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平台。
(十)加强备课组建设。初中分年级分学科组建备课组、小学分低段和高段分学科组建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十一)各校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县教育文化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快,教育也在进行着现代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育问题随之而出,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教与学”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分析“教与学”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教与学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注重于教师的“教”,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学”,科学平衡两者的关系至为重要。我们知道,为了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方案。在新课程方案中,对“教与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要求,要求教者以人为本地实施教育,要求学者有尊重生活的学习态度。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中,师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自身的引导、启发作用,以生活为基础、以兴趣为途径,营造“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氛围。所以,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行为是教导与学习,因此,表面上教师与学生是对立的关系,但实际上教导与学习是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为了促进教导与学习达到一种最统一的境界,从而形成最佳的结果,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高度和谐、融洽。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教”与“学”的关系最合理、最紧密、最和谐,产生出来的教育结果也最好。
所以,“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表现出来。我们探讨的焦点回归到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明确“教”与“学”的统一关系,并能科学处理这种关系,这对良好完成小学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教与学的途径
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就要予以建立和巩固。但是,怎样建立,怎样巩固?这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和解决的。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即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然后反复练习,最后进行考核检验。不难看出,这种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的作用,片面强调“教”的作用,两者完全失去平衡,根本不能体现出两者的和谐。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和谐关系,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的主体作用等。其建立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良好“教与学”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是唯一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因此,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教”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改变以往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在思想上尊重学生,在心理上视学生与自己平等,积极主动地谋取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学生就愿意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贴近教师、亲近教师,愿意尊重教师的“教”,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出“教”的价值。同理,因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的“学”也从被动变为主动,更容易发现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查遗补缺。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上良好“教与学”关系的重要基础
(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良好“教与学”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数学重视逻辑与思维能力,没有好的逻辑与思维能力是很难学好数学的。换句话说,要学好数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很好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达到了“学”的最好效果。无疑,这时的“教”与“学”是最完美的。
同时,小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启蒙阶段,尤其是数学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目的顺利达成。总之,数学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良好“教与学”的重要条件。
(三)多元化数学教学是良好“教与学”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知识积累,整个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严重制约了“教与学”的实际收效,而且还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最近几年,随着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断被颠覆,逐渐融入了启发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实践教学等模式,极大丰富了“教”的形式,而且更具人性化、科学化。结果表明,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功缓解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矛盾,而且促使二者更加和谐统一。因此,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良好“教与学”的关键。
(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是良好“教与学”的助推剂
单位:XXX
课题:《雨下得有多大》
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3课。本课将引导学生研究天气的一种重要现象——下雨,并制作和应用雨量器。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讨论、制作、测量,学会浅显地看云识天气,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中的要求。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云和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他们经常经历刮风下雨的天气。他们带着对雨的不同认识,带着对雨的不同问题来到班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对下雨时的情景有较为鲜明的印象。再者,通过本单元前两课《谁最关心天气》、《测气温》的学习,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已有了一定了解,对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也有所了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测量工具来收集一些数据,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后面的《观察与测量》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自然现象“雨”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孩子还在雨中嬉戏玩耍过,但是对科学探究中的“雨”恐怕就知之甚少了!以生活经验引领探究过程,以动手操作带动学习兴趣,会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是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2.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4.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教具准备:塑料瓶、喷壶、水、抹布
教学重难点: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能划分雨量的等级。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你们知道那些和雨有关的词语呢?还知道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清明》等)
3、根据词语能判断雨的大小吗?根据诗句能判断雨的大小吗?
4、生活中你怎么判断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
5、大家想的这些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
6、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雨量
1、谈话: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2、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
3、谈话:我们知道了雨的大小用雨量表示,雨量是多少可以用毫米表示,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
4、接着出示雨量器:它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科学家把这个仪器叫做雨量器。
5、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组成的结构图。给学生介绍。
三、探究雨量器的制作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该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 那么我们就来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吧。
2、首先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按怎样的步骤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3、在同学们制作之前老师为大家展示几种简易的雨量器希望能对大家一会儿的制作有所帮助。
4、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强调安全及制作的细节)
5、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6、展示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7、今天我们亲手制作了一个雨量器,你想用这雨量器做什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雨量器来测雨吧!
四、雨量器的使用
1、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2、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有没有关系?
3、容器摆放的位置不同会影响降雨量吗?(屋檐下可能会挡到雨水进入容器,还有当雨量太大时,打在水泥地上激起的水花,可能会溅入容器内,影响雨量的测量,所以摆在空旷的草地上搜集到的降雨量较准确。)
4、测降雨量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
5、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天气预报又是怎样来界定雨的大小的呢?
小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可淋湿衣服,泥土地面全湿,但无积水。
中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可听到雨声,低洼地有少量积水。
大雨:指24小时内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雨声激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积水不退,水沟流水很快。
五、降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降雨与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降雨的很多知识,知道了每种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降雨的优点为我们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降低、遏制降雨的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学生的自我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观察、猜测—制作雨量器—讨论研究方法—测量记录—实际应用。
在“水的表面张力”一课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给学生展示了一组露珠、水滴的图片。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露珠、水滴的特点,特别是形状特点。可是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表扬“形容得真好”。“形容”一词将学生的思维走向、活动重点引向“用什么来形容露水、水滴呢”,因而接下来出现了“像水晶”“像项链珠子”“像星星”“像钻石”……学生说得好,但回答基本没有了科学味。因此,当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些水滴像珍珠”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马上追问:“你从哪看出它像珍珠呢?”“是颜色、形状、还是质地?”……学生说“像珍珠”“像项链珠子”,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形状;说“像水晶”“像星星”“像钻石”,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露珠、水滴的亮度、透明度……学生虽有感觉,但不够深入,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具体说出“哪里”像,让学生的观察进一步贴近事物的本质。
科学课上的表扬,其作用不仅是肯定、鼓励,它更多的会对学生接下来或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导向作用,当教师表扬学生观察真仔细时,学生就会更仔细地去观察;表扬学生声音洪亮时,学生就会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很洪亮;表扬学生描述很准确时,以后他就会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因而,科学课上的表扬,措词应该客观、具体。
二、表述事物(或现象)时措词的严谨性
在“常见的动物”教学中,教师给出了多种常见的动物图片,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它们的特征。老师可能是考虑到自己面对的是刚刚开始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整堂课语言极为幼稚,“猫咪”“狗狗”“小白兔” ……实际上,心理学家认为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不要附和孩子“猫猫”“狗狗”之类的词,更何况是在科学课堂上。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表述时措词的不严谨性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通俗地说“看”,而不是用“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时,随意地说“写”……
教师表述事物或现象时,措词的严谨性还表现在科学术语的使用上。例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不能叫做“溶化”;不能把B类的迁徙说成鸟类的迁移;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能把小生命都叫“虫”……这些平时习惯性的说法要格外注意甄别,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刻意纠正。
实际上,如果我们养成注意表述措词的严谨性后,会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这对提高教师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严谨素质都很有帮助。
三、引导探究时措词的合理性
在三年级“压缩空气”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压缩空气,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每组一个瘪皮球,学生利用打气筒和气针让它鼓起来,然后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刚刚变圆的皮球有什么特点,再往里打点气,然后捏一捏、拍一拍,皮球又有什么特点?活动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汇报时,学生也说到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可是当老师提问“气打得多、球就变硬,球的弹性就好。这是为什么呢?”时,课堂一片寂静。
“有什么特点”是基于观察的活动,学生对“有什么特点”完成较好;“为什么”是进行猜测或解释的活动,当老师提问“为什么气打得多,球的弹性就好”时,学生无所适从,思维陷入盲区,因为他们还根本没有注意到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因而,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必须谨慎合理地使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词。例如,在以上案例中,当学生两次给皮球打气、两次捏球拍球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说明什么”(皮球鼓起来了,还可以继续往里面打气,说明什么呢?――空气可以被挤压、被挤紧;气打得多,球的弹性也变好,说明什么?――空气被挤压、被挤紧后,有弹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5-01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地事儿,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学生对科学教材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寓学于乐
小学科学教育要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不能在自己的学习中有探究意识,关键是对探究有没有兴趣,对质疑有没有兴趣。探究的开始首先是产生质疑,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要给予小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向老师请教的方式,探究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可能很低级,但老师都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容许出错,教师自己不能嘲笑、挖苦、讽刺学生的探究,也不能允许其他学生有这样的行为,而要以激趣为手段,营造活跃、轻松、开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2)让探究贯穿在课程始终。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本身具有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经验的特点,是很容易引起小学生探究兴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教学的生命力,就是要贯穿结合课程内容和小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让探究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并贯穿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教科书上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灵活运用多种探究方法。探究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掌握多种探究方法。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需要,教会多种方法,比如在课外活动的在实验中探究、观察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体会中探究。只有掌握了各种探究的方法,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进行下去,探究的兴趣才能得到满足,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就自然培养了。
二、促进科学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经验背景,个性特点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在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活动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教学 。教育心里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只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2)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猜想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由一种成就感;即使学生猜想的不正确,但在老师的指引下,也会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让学生明白仅靠猜想是不够的,要进行实践探究。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本身具有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经验的特点,在教学中 ,通过强化教学实验环节,可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般的教学实验要先经历充分的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很多理论知识要搞清楚,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实验,这些前期的知识储备会很自觉、很主动的完成,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另外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了理论知识的原理和产生过程,满足了好奇心,并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这些都是很好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
(4)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课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提供了多样的课题,教学素材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先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文字、图片、影像、音频等多种资源融入课堂,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学生通过活跃的动态画面,拉近了思维与现实的距离,形象更生动,利用学生掌握,让身临其境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翔实的教学内容,更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