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与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0: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技术与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技术与经济

篇(1)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狭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广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将农业新成果、新消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的一种专门活动。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二、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2、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3、在新科技成果推广中的创造作用;

4、在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作用;

5、在制定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由于地方财政和领导重视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性无法高效实现。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机构臃肿,设置分散;二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年龄结构、知识层次都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队伍青黄不接,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差,不能主动接受和运用农业技术。

3、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很好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推广效果差。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现代农业经济与科学技术应用密不可分,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现代农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创新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一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资源和环境的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二是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当地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利、财政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2、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行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一是放活经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内容全程化。

3、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完善推广经费保障政策。一是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三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5、抓好科技示范,做好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政府必须加强引导,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展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一部分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的农业企业过渡,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6、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素质尽快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需要。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技术接受能力和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孟俊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7;10

篇(2)

    第三,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推广方法。我们的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方法要高度重视起来,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把其中的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中。基于此,笔者在这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费用共担模式,另外还可以采取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服务于农民。

    第四,我们要坚持农业科技的培训。作为基层的农业管理部门要把这项任务作为长期性来看待。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采用经常性的培训来增加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现场指导培训相结合,另外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并不断地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篇(3)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4)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财政支出的紧缩、事业编制数目的减少,目前河南省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河南省是国家粮食核心区之一,在中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对弥补农技力量不足显得十分必要。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可行性

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有较高的硬件水平,如必要的办公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机械设备等,在参与农技推广过程中,可以把农民和推广单位有效地联系起来,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方面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弥补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层”问题,可以有效地承担农民技术推广服务的重任。

(一)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能够克服在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兼业化弊病,集中精力专职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动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率。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材料反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集成应用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及加强管理,每667m2土地比分散经营农户提高10%以上。

(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通过批量购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节省农业生产成本。据初步统计,生产资料批量购进使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5%左右。

(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使大批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或进城务工,或在流转出的土地上从事种植业管理,增加了收入。据调查统计,一个4~5口人的农户,将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每年除获得土地租金及惠农补贴收入6000元以外,还可获得打工收入4万余元,比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年均增加收入3万多元。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主要方法探讨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民科技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是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业一线从事生产劳动的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市场的信息比较灵通,可以通过高产创建、科普示范等方法让农民直接看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为农民随时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参与农民科技培训有助于减少农技中心在推广过程中的复杂程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二)农业项目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近年来,农业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如粮丰工程、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棉油高产创建、高标准粮田建设等。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体系建设薄弱,农民直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当前河南省正处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家正出台相关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各类相关新增补贴也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府部门公开招标的形式参与实施农业项目,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农业经营者的各项优势,也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农业项目的实施效果。

篇(5)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为低下,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因此,需要各乡镇建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1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科研机构研究出的有关农业技术,通过授课或者讲座,和农民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民对农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将相关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同时,应用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民劳动的时间,降低农民的疲劳程度。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目的和原则

2.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目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以往传统的劳作方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水平,可以使农民对生产知识有所掌握,从而将农业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劳作中,大大提高劳作效率,提高总体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与进步[2]。

2.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原则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够将自身的想法强加在农民身上,让农民自主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通过实验示范,然后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技术推广;在推广农业技术时,要注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3]。

3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原因

由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着人员力量不足,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因此,要充分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使农业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

4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4.1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技术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有效途径,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农民技术培训。可以针对农民对于农业技术了解不足以及农业技术使用的相关问题,开办培训班,使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相关问题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开办培训班的过程中,要把农业技术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使农民有整体的认识,知道如何进行操作。通过这种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方式,使农业技术得到推广,最终使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4.2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技术推广试点工作

要想使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就需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同意在自己的田地上建立试点。在农业技术的帮助下进行耕种,以及后期对于田地的管理工作等。通过试点使农民看到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然后按照试点的工作模式对自己的田地进行管理。通过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劳作,使农业技术得到大幅度的推广。

4.3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服务模式,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时候,可以签订一份有偿的服务协议。可以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土地质量及种植的农作物进行统一的管理,比如,可以统一进行种植、统一进行收割等。对于规模较大的田地,采用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的效果,使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有全面的认识。

5结语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生产经营组织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使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八届全国人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R].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21-01

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基本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研究并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先进的推广体系模式

世界各国农技推广主体各有不同,其中主要包含了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相关科研院、所、以专门大学为主体的教育单位、农民自发性组织的农会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等几种类型。

1.1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采用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即以日本在农林水产省经营局设立的普及处、都道府县的农政部下设的普及教育部为主体,结合农业科研与教学,形成政府系列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再结合农协组织的服务体系,构成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提供农业技术、农村生活改善、青年教育、妇女能力开发、农业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环境保护等技术服务。

1.2 新西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新西兰施行的是政府商业化机构、学校和科研机构、农协、私人机构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西兰农业生产特色,即:绵阳养殖技术、耕作技术、肉牛饲养技术、奶酪业生产及加工;农场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等方面。

1.3 德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德国采用政府、农业委员会与私人机构联合推广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其中将农业技术应用研究、教育培训、农业经营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家庭贫困与营养等纳入到农业技术服务的内容之中。

1.4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美国实行的是政府、农学院与私人机构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广泛,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包括了诸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家政服务、以及社区开发等重要内容。

1.5 我国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有四类:一是示范带动型,如农业科技示范园(场)。二是指导教育型,如科技特派员和农业部实施的科技入户,通过定点指导推广农业技术。三是参与学习型,如农民田间学校,通过组织有相关需求的农民学习某方面专业技能。四是商业开发型,如农资连锁经营,依靠优质农产品开发及物资服务,带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 充足的推广经费供给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基本都形成了在财政预算、拨款等方面长期而有效的拨款与监督机制,对农技推广工作在资金上给予了充分保障。

中央政府是美国农业科研单位与推广工作的主要投资者。早在1914年,就以法案的形式确定了农技推广相关配套经费的划拨和使用规范[1,2]。日本的农技推广工作的各项配套资金,是由中央政府与各级基层政府共同划拨,国家将相关资金以“交付金”形式划拨给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根据一定比例追加配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日本中央政府每年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约占日本全国农产品总产值的0.6%~0.7%,约占日本全国农业相关预算总额的1.5%[3]。作为法国主要农业推广机构的农业发展协会,其主要运作资金的20%来自于政府,来自农业产品税的资金约占20%,其余资金主要由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企业及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体,农户的分摊额仅占5%左右[4]。

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将科研院、所、专业大学、政府机构紧密的整合起来,通过建立完备的资金保障计划,形成有资金保障,有科学研究,有先进推广方式的农技推广体系。

3 政府的主导地位

国外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基本上都相对弱化了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量引入了社会力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使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加立体化。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对农户进行不同领域的、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对于农业推广经费,各个国家都有着严格的经费划拨措施和规定,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经费保障。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不但鼓励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而且还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使得各项经费能够充足、高效的推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4 启示

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

国内推广模式更具有中国特色,其先进性对于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不难看出,上述模式成功的要素一是提供直观的效果,便于模仿,让农民眼见为实,增强信任度;二是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三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四是“技物”结合,以高经济收益拉动需求,加速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庆堂.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319-320+322

[2]许先.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4):127-131.

篇(7)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篇(9)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篇(10)

中图分类号:S2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1-1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械化程度还不够高,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一是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要均匀分布;二是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病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机械插秧所选择的秧苗一般是带土移栽,秧苗的年龄在15~20天,叶龄在3.5~4叶龄之内,秧苗的高度在12~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秧苗就不会露头,就不能够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天气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水稻农田中的灌溉水利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水稻农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不能够做到自如地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水深得不到有效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4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解决水稻插秧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加的农业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农民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作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之下,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素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6).

上一篇: 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景 下一篇: 医疗机构卫生管理条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