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7:50: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职业精神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它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世界,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医学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科学追求、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理想等;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人文理念、人文准则、人文理想等。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5月22日加入了推行“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并向全国医师发出了“学习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希望《医师宣言》所倡导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成为每个医务人员对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和心灵深处价值取向的行为戒尺。《医师宣言》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三项基本原则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十项职业责任即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临床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
医学高等教育是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具有高级医学知识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医生,以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步。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医学生掌握医生执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致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界已意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远未达到成熟和取得应有的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兴汉提出医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医学和医生职业道德品质良性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新生较为关注医患关系,提出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之后在医生执业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行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刘志飞等的《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李雯等的《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马菊华等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这一研究仍未形成合理体系。总之,我国医学界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医学界对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没有形成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合理教育模式,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正确认识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对提高医疗行业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阐明医学生职业精神与医生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在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以下问题: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医学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行业特征不明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安排少,且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医学院校缺乏专门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考核标准体系[2]。鉴于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树立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观念;其次要加强专门职业精神培育师资的建设,配备职业精神培育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时加大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最后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依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要素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后继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建构完成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医师职业精神说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把医师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内在动力,使之形成一种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保持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和精神,改变和纠正目前医疗领域利益至上、医患关系紧张和重临床诊治技能、忽视关怀和照料患者的困局。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4],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5],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任务之一。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培养敬业精神,使其终身受益,还可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58-59.
[2]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围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2007,20(3):7-1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63-02
近年来,医学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不仅成为医学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医学的使命应该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医学技术是为生命健康服务的基础,而医务人员的品格修养、道德水准更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医学知识技能是医生执业行医的基础,而医学职业精神则是医生执业行医的灵魂。
医学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取得了极大进步,但医学的飞速发展导致过度推崇医学的“技术性”,削弱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本性,以致在现实中对医德低下的指责、对天价医疗费用的抱怨以及医患矛盾纠纷的吵闹声不绝于耳,而且在医学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技术怎么运用、如何实施以及使用限度等问题,这些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医学技术自身能判断的。
回顾医学发展史,很多医学史家也是极力反对把医学划为纯粹自然科学范畴的,比如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威尔肖早在1849年就指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也说过“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使人适应他的环境”[2]。当然这些医学史家把医学性质看作为社会科学不是降低医学的技术属性,而是强调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属性,人文关怀在医疗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轻视了对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发展其实也是丧失精神性的。
医学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由其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性质所决定,即在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而成。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发展。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是连续的过程,医院也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发挥职业道德的自律作用。多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大都致力于以上价值观念的输入,卫生部在1988年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主要包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廉洁奉公以及严谨求实等基本规范。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加入并推行由美国内科学委员会等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的《医师宣言》这一医学职业精神。2005―2015年,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医师宣言》指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其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3]。
虽然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前提应是患者首先信任医生有能力为其治疗疾病,但是伴随着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医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内外医疗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授David J.Rothman提到,随着医疗实践的改变,美国医学职业精神面对的新问题是群体执业和为陌生人提供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而医患信任问题在我国非常复杂,涉及医疗体制、政策,医院文化,医务人员职业操守、沟通能力以及解决纠纷的机制,等等诸多方面。目前,患者选择信任的医生首要考虑的是医学技术原因,大量患者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就医,同时由于患者对医学技术的局限和疾病的不确定性缺乏科学的认识,并对于医疗存在结果导向的评价,当结果不如意时,尤其是在巨额负债、患者死亡的情况下,便可能发生各种信任危机甚至违法暴力伤医事件。[4]相应地,医生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风险,存在防御性医疗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医患间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法律固然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以法律的精神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和患者的正当权利,同时也通过对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施以惩戒,以保证正常的医疗活动得以合法地进行。在强调医学法律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品质,赢得患者的由衷信赖。[5]
医学伦理也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尊重患者是其最本质和核心的要求。[6]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而不是只把患者作为获得经济效益的客体,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的意识在国内的医师群体中被逐渐强化,这是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只有在健全的医学伦理意识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在有序、规范、文明的秩序下更好地发展。医疗行为的对象是患者,需要处理好与各种患者的交往。正如医学史家西格里斯所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医学职业对从医人员的人道、爱心及奉献精神的要求等远胜于其他行业,而且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医生都按照这种职业精神的要求践行医学这份崇高的职业。现代医学职业精神要求医师具有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患者交往的能力。
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传统医德强调伦理道德的因素,表现为更倾向于通过医务工作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及个人的仁爱之心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征,在其本职工作岗位上会有良好的行动表现。道德品质是医师外在行动表现以及对职业环境正确认知的基础。医师面对的患者,拯救的是生命,其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需要更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此外崇高的职业理想也是医师在各自岗位上不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医师职业精神体现出的是医疗行业对公众的承诺,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不能忽略个人的恻隐之心对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影响。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应该站在社会公正的高度,考虑医疗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医学从业人员有公正的品格,并且具有社会正义感,尽量将机会和资源优先给予最迫切需要、最应得的人。[7]医学职业精神要求的不仅包含尊重关怀患者、维护患者利益,还包含把全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体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医学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从传统医德确立的“医乃仁术”的仁爱原则,到人与人彼此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关爱是理想的人际关系,也是医患关系的理想愿景。但是传统医德思想不以患者自主决定为核心价值,而以对患者有利为首要目标。例如告知患者实情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不利的话,医生常被要求不告知患者实情,对患者利益的判断是以医生和家属为准,有时不能体现患者的最大利益,这是问题所在。例如在尊重患者自主性的同时,如果在患者的决定明显失当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取舍。医学职业精神虽然主张尊重患者的自主性,尊重自主性已经被很多学者奉为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时医学职业精神也要求从业医务工作者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严格训练,保证医学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在医学实践中医务工作者需要有医学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它要求整个行业置患者的利益于首位。
在医学实践中,医务工作者也需要有精神的引领,有价值的支撑以及道德的坚守,这样不仅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很好地发挥职业素质。
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技术化和专业化的行业,无论是在技术上、伦理上还是医疗实践活动中都更趋向于高度的专业自治,这就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具备专业的医学职业精神。此外,在当前强调和谐医患观的时代背景下,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也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实施诊疗活动,精湛的临床技能需要良好的沟通意识与技巧的辅助,方能在临床医师岗位上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和状态。
参考文献:
[1]于芳,徐玉梅.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评价研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7):54-56.
[2]艾钢阳.医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
[3]Collier R. Professionalism:the "good doctor" discussion.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12,184(10):E517-818.
[4]David J. Rothman,David Blumenthal.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10,(65):236.
1.2医院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医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的医院有各自的文化特征、经营理念、发展愿景等。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与医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终极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员工是医院文化建设之本,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医院文化品牌的建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工作者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处处树立生命至上的原则;医院的管理者在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的制定以及环境设计方面营造浓郁的人文精神,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温馨、无缝隙的服务,将有利于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医院的文化建设。
1.3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患者一旦在医院挂号或入住病房后,即与医院形成了一种信托关系,医院方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维护患者的健康、促进患者的康复。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医务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医德素养有所下降,逐渐背离了“医者仁心”的初衷;加之先进的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和系统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患交流变得程式化、简单化。医学伦理专家宁丽红等[2]认为以上因素容易导致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从而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疗活动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沟通、给予患者必要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爱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
2.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在医学教育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道家、儒家、佛家、墨家思想中都有许多关于慈爱护生、天人相应的思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些朴素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乃仁术”、“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仁爱救人”、“济世活人”的思想处处闪现着充分尊重人是完整的、身心统一的个体等人文精神的光辉。医学活动与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家庭的和睦、甚至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医学生应对生命充满敬畏,在踏入医学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应该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医学院校要与时俱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契合点,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利用和升华,鼓励医学院校学生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学习我国历代优秀医者大爱为怀的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逐步树立医学生仁爱的思想,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建立和提升。
2.2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肩发展的现代医学教育观医学科学专业知识和社会伦理人文知识是医学教育体系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专业知识旨在探索预防和治疗疾病技能的规律;人文知识专注于满足个体尊严、价值、发展、完善。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的人,医学教育需要培养出能服务于人、解除人类病痛、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医疗专业工作者,基于此,医学教育较之于其他高等教育应更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学教育需要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杜绝医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医学人文教育被忽视、削弱的倾向,使医学生不仅具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更具有体验、领悟和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力,促进积极向上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巩固。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高等教育始于人文教育阶段,历经二三百年的科学教育,正是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发展轨迹,人类文明才有了今天这样辉煌的篇章。长期以来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之圣洁和荣誉的历史责任。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是社会对医学生寄予的急切希望。因此,以道德理性教育为核心,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两翼的人文教育,对于启发医学生寻求人生的意义,完善自身个性,发挥自身潜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从古到今都需要得到人文精神的孕育。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等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和需要。
1.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1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当今时代,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容易使大学生趋向于用世俗媚俗、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眼光看待世界。漠视人文精神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育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本质为引导人们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引导人们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丰富人文底蕴,促使人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高[1]。
1.2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
中国古代提出的“医乃仁术”便早已具备了人文关怀理念。20世纪末以来,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美国也将“人文素质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为教育核心学科”[2]。近年,我国对人文素质教育也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与实践。虽然人文教育在某些历史时期出现了偏移,但当今的回归意味着其将是不变的主题。医学的研究对象、服务对象是人,决定了医学工作者必须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而人文素质教育便是关键,人文素质教育必然是医学教育的基石。
1.3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职业素养
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其伦理道德修养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树立高尚的医德,首先就要培养高尚的个人道德修养,即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让良好的医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医学生就不会是一个“医疗机器”,而是一个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同情心、理解人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医生”,医学生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专家”,而是成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1.4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当今医学发展呈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整体趋势,现代医学既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依靠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润,应该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否则,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会成为医学整体发展的瓶颈。因此,医学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有赖于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2.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高中阶段实施文理科分班制,重理轻文,使得进入医科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加之医科学生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又严重地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致使一些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应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进入临床实习后,病案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病句等随处可见。有些学生对患者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不能有效地与患者沟通等。这表明,医科大学生学历达到本科层次,但在语言表达、文学艺术、人文精神修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却较为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实施专业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片面追求纯技术的提升,严重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人不见了”的现象,医学教育是“育人”而非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
近几年,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约占总学时的8%,明显低于美国的15%-25%,体系偏窄而且内容单一,课程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英语、体育也占去了不少学时,法律、德育、伦理学、心理学等只有一小片天地。而现时国外医学教育早已形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模式[3]。
3.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了一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构建了一个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编写了一部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修养教科书,建设了一个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培养了一批既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
3.1转变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人文知识,也不是让学生把课本读懂即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时被庞大的专业课程所占据,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比例低,只占总学时的8%,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要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医学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程学时,增加人文学科比例,除了法律、卫生法学、医院管理、道德、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美学、艺术欣赏、摄影、绘画、书法、医疗保险、医药营销等选修课,灵活安排学生感兴趣、喜欢的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从而优化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医学知识、能力、人文素质结构的新框架,构建独具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实现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转变。
3.2提升教师素质,发挥言传身教。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文化素养、语言特征、行为气质、风度仪表都能以有形或无形的因素直接感染、示范给学生。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学校应当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引进具备丰富人文素质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同时,教师自身应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提升整体素质,切实将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教育学生,从而逐渐培养医学生对人文问题的关注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品德修养、个人情操同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其人格魅力时时熏陶、同化着学生。
3.3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强化社会实践。
应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临床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充分挖掘临床课程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观念,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尽早安排接触患者,通过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关怀;体检时要求动作轻、熟练,尽量少改变患者,从而减轻不适,让学生在细微之处不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人才是否优秀很大程度取决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带学生到出院患者家随访,不仅使其了解某种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也可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想患者所想;组织上街义诊,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3.4教学辩论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已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时代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而辩论法教学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辩论法教学,突破了传统讲授法的模式,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之中,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开阔思路,同时加上氛围的影响,壮大了他们的胆识,使平时不爱说话者也跃跃欲试。因此,其人文素质在这一系列的连续过程中提高是必然的。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实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使医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医学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质,树立医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辩证思维观念,才能够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常以“关爱生命”、“健康至上”等为主题,这些内容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内容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还有其传统上的特点,即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带有传统性的校园文化,比如,每年新生入校时,医学院校的校园里总会回荡着气势磅礴的医学生誓词;比如医学院院校的讲台上,教师的服装总是象征着职业特征的白大褂;比如,华佗、张仲景的雕像在中医学院的校园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
示范与辐射功能学校形象和优秀人物对医学生有着示范心理作用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自控能力较弱,最易受他人及环境的感染,因而也最具可塑性。在医学院校,学校常常有目的地把培养出来的名医、名师以及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的治学态度、职业道德、生活方式等优秀的品质,或以名人塑像、纪念亭等人文景观的形式,或以视频、讲座等手段向在校医学生宣传,塑造学校的光辉形象,让学生感到自豪,营造一种使人振作,催人向上的强烈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促进医学生社会化角色的转换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和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同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的学习、工作目标,促进医学生价值取、个体角色扮演的社会化。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学会主动或被动去扮演未来医生的角色,肩负起社会对医学生更高的期望,在学习中实现医学生社会化的转变。
规范医学生行为,督促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学习期间的医学生,受到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的同时,他们的行为、思想也受到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发挥这种约束功能的是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制度文化、共同认同的道德规范以及具有特点的文化传统,它们共同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进行广泛的约束。根据医学科学特点制定的医学院校实验室规则、临床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具有规范医学生行为的功能,使之强烈地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医学生置身于高雅的校园环境中,深厚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生成长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在严谨务实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在积极进取的校风中,就会逐步克服现代大学生浮噪、好高骛远的作风和与这种环境不协调、不和谐行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上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激励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的产生当前,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渐演化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大降低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得医务人员“白医天使”的形象严重受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校的医学生必然受到大量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的职业崇高感丧失,并对所选择职业的认同感下降,更难以树立起从事本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学校风气、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本校特色、历史积淀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能尊重校园人的个性特点又能给予校园人不断成长的空间,从而产生凝聚和激励作用,这种作用使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进而创造出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医学生耳濡目染,增强从事医务工作的光荣感,激发医学生的专业精神,确立为医学事业而奋斗的职业信念。正如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院士所言:“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3]。”总而言之,营造医学院校特有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蒋丽 单位: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4.2.2良好的思维力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成分构成的,4个成分缺一不可,职业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职业道德行动[2]。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3]。社会主义护德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护德原则[4]。
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护士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影响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护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医院、爱病人、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病人秘密等方面[5];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职业道德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生的实习阶段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6],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习护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实践。
3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护士热情、对工作敬业,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别人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7]。日本富士虎之门整形外科病院的第一条院训就是“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8]。2010年1月22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护理基础,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改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9]。由此看来,中国护理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首先就要使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护生实习期间初次深入接触医院和病人,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其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3.2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st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1020年)》以全国护理工作回忆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0]。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实习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3.3慎独精神的培养。“慎独”来源于我国古代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行事,坚持原则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11]。“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很多护理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由护士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护士是否具有慎独精神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慎独”原则,另一方面,目前实习护生慎独意识普遍不强,更突显了培养其慎独精神的重要性。
3.4职业礼仪的培养。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12]。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13]。有调查发现,88.7l%的医生认为护士职业形象将影响医护质量,19.35%的医生对护士目前职业形象的看法为“一般化”,1.62%的医生认为“不满意”,护士形象状况与病人的需求、医师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14]。而实习护生作为医院的间接组成部分,其职业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形象,在实习阶段对护生进行职业礼仪培养,既可以弥补了护生校内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护生自身素质,维护护生自身和医院形象。
4护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在护理发展史上,从1983年起,就有一门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后经过重新考虑,护理道德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也在1995年被淘汰[1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注重实效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院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也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9年3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进一步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③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美国的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学校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德国的医学院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16]。
4.2国内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和专业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甚少[17],而且目前护理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市场经济、患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护理教育中“重专业,轻道德”的影响[18]。在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护理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没有调查结果来反映香港本科护士对职业道德准则的认知情况[19]。因此,加强我国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好做法。
5展望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逐渐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的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苏爱华,张玲,万学英,徐迎春.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美[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1S):66-67
[2]孙云霞,傅增智.带教情景的建构与实习护生的道德认知[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8,24:155-156
[3]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08-509
[4]刘彩英.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J].内蒙古中医药,2005,9:52
[5]吴美琴,刘喜梅.导师制运用于护生带教[J].CHINESE NURSIN G RESEARCH,2005,3:556
[6]王斌全,商临萍,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1):80-81
[7]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5,19(9):1704-1705
[8]王亚琴.《日本医院护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11:42-45
[9]冯蓉.我们今天怎么做护理之五我的人生、我的专业、我的职责我做主(中)[J].当代护士,2010,11:4-8
[10]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及对策[N].护理学报,2010-11-27(133)
[11]段成花.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7-58
[12]李玉,侯继丹.加强护生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率[J].吉林医学,2009,30(24)
[1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20)
[14]李玲.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103
[15]Fariba Borhani, Fatemeh Alhani, Easa Mohammadi and Abbas Abbaszadeh.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 the role of nursing instructors [J]. J Med Ethics Hist Med, 2010, 3:3
[16]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21):30-3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the role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s important.Because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s late,the development is not perfect.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nurse,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discipline.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cultivation of nurses in our country,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Nurse; Humanistic spirit; Cultiv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39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专业其重要性日渐突出。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是对自我成为生命整体和谐的理想人或获得理想人性价值观念的永恒追求[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上,即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患者的需求和权利以及患者尊严和人格的关注和关心,它是一种对护理行业追求真善美过程的认识,同时也是一种实践人道化、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规范[2]。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的年龄、病情、性情都不相同,而且当他们来就诊时正是其精神、形象最不堪和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这些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护士人文精神对护理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我国护士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加强其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策作一综述。
1 护士人文精神培养现状
1.1 重专业而轻人文精神教育 既往在医学的教育和实践中存在相关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患者面对机器、医生再面对机器提供的图像数据来看病,医患关系逐渐疏远,也限制了医学发展及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学已经偏离了关怀照顾的职业内涵;无法充分认识到护理人文的重要作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各种护理技能的积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熏陶;也缺乏对临床护士继续人文教育的管理战略。轻视人文和社会科学,忽视护士的责任感、美德等的培养,人文精神所提倡理想人格、高尚情操等将成为一句空话[3]。科学的影响是双面的,比如网络发明,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新问题。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进入生活世界的科学技术越多,必然导致更多的道德、法律和其他社会问题,科学和技术本身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智慧来解决,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人文和科学的交流[4]。
1.2 职业倦怠引起护理人员人文精神减弱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不能行之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患者冷漠、工作无热情、情绪不良、身体机能衰退以及各种身心症状。在我国,医院人员编制往往短缺,护士工作毫Υ螅再加上生活、学习、家庭的压力,最终会导致部分护士职业倦怠,从而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影响医疗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的护士并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但护理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护患关系不理想,护理差错不断,患者不满意,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5]。
1.3 临床带教不能满足人文知识理念教学需求 部分带教老师的护理理念较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人文精神在护士培养过程中的至关重要作用,有的带教老师甚至认为护理工作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只要听从于医生医嘱,护理技术合格就行了。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新入职护士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定的怀疑,会挫伤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医院,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临床护士存在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另外,尽管很多医院逐渐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开设了相关培训,但有些培训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仅仅是开设了人文类的课程和培训而已,而忽视了怎么教,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误解[6]。
2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医乃仁术”,医学往往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联。护理发展至今天,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之必需,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为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7]。“以患者为中心”与“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比,前者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在新医改这样的大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是医院品质提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最密切,“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关乎到医院的形象,因此加强护士的人文精神培育是医院人文精神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
2.1 有利于完善护士个性人格 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一些倍受身心困扰的患者,首先强调的应该是人性的关怀。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应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倡导人文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人文精神在以人及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上和整体护理显示出高度一致性,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具体的实践和应用[8]。护理人文强调关怀人的情感,是护理的灵魂,慈悲之心引导引导护理人员对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经受的痛苦给予极大的同情,对无助的患者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针对护理人文特征,护士也就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人[9]。
2.2 有利于维护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技术活动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即护士与患者通过特定的护理服务于接受护理服务而形成的专业人际关系[10]。在医务人员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友好、健康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良好照顾的基础[11]。在护理工作及护患沟通中,患者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患者想了解并参与医疗过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健康问题,而不是都由医生或护士决定等[12]。由于护患间对患者自利的认识差异,护患间会出现不少新的伦理问题,需要对诸如尊重、信任、尊严、权利等这些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予以关注。毫无疑问,护士如果缺少或忽视人文精神意识,不对上述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护理工作就难以收到实际应有的效果[5]。
3 加强护士人文精神的对策
3.1 适当增加人文培训课程比例 护理人文精神的教育,重点是教如何做人,使护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而言,一方面,学习人类文明的成果如希波克拉底的人文科学理论;学习护理先驱南丁格尔的事迹;学习中国传统的尊重生命的文化,讲究仁爱,反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明确选择医疗行业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关心及爱护。另一方面要M行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以及道德和伦理教育,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及义务,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利及人格[13]。除人文课程外,所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和实验室,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场所,所有的课程都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育[14]。例如进行护理个案分析时,就要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概括,学会合作学习和互帮互助,学会语言沟通和信息交流,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人际关系和语言文字修养的提高。当我们在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时,不但要学技术,同时要学会尊重、关爱患者,养成严谨的作风,这无疑有利于护士人文精神的提高。
3.2 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21世纪初,Branch等提出利用临床重大或有意义的事件、主动型学习和教师角色模范3种人文实践的教学方法。经过持续改进,护理人文实践的培养策略形成了4个一般原则:构建人文的学习氛围;掌握一定的人文教学方法,有经验可选择使用多种方法;“诊断”护生的问题,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具体目标的实现,使用有效的教学干预措施重复干预[15]。可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训练方法。与此同时,这需要护理人文精神教育工作者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引领实践的教学能力,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士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视学生为朋友,注重情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在教学中把护理学科对人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范例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临床场景,视教学模型为“真人”,让学生分别进行护士和患者角色的扮演,营造和谐的护理人文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护理对患者身心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人文精神[16,17]。
3.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护理人文精神最终要体现到护理实践中主要表现在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护士实行人文护理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这不仅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同时还需要有慈爱的人文精神、高尚的护士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为患者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关怀。因此,护理实践活动是培育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指导护士了解并实施人文关怀,进而使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从周围的人及身边的事入手,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护士主动学习人文精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求带教老师技术精湛外,还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因素,如保护隐私、安慰等[18]。这也要求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护理临床教师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和传播专业知识的双重使命,他们的思想、言论对新入职护士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环境下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护士才会对护理人文精神产生坚定的信念,人文关怀能力也才能得到提升[19]。
3.4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专业教育中 当前环境下,服务于患者不仅需要正确、完整、系统的现代护理知识及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使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化的服务真正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目前在护理实践这个阶段存在过分强调护理程序和技术上的精湛,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应用。患者很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等都可以尝试通过人文方式来解决。例如,患者在治疗上拒绝合作,其原因可能为情绪不稳、经济困难等,也有可能是医护的治疗或行为有缺陷,患者对医护不信任等。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护士都应该要有明确的人文意识,用人文的精神去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使自己的护理行为更加符合人文精神及科学的要求。根据各专科的特点,每个护士要参与到护理规范护理理念的制定中去,使其作为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的依据,培养科室护理的团队精神及协助能力,防止损害患者的利益,维护护理工作的圣洁,保持护理这一片净土[20]。
3.5 营造人文环境与氛围 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体现人情味、尊重患者,以关心患者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运用人性化服务,即让患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基本保证。如医院环境要安静、明亮,利于患者的视觉感受;病房温馨、清洁、舒适;可以推行鲜花服务,给患者送上一束鲜花祝他们早日康复,既消除护患间的陌生感,又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护患沟通交流的环境[21]。
护理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一致性体现在“以人为中心”及“以人的价值为中心”。护士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如此才能不断完善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护理医疗改革,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从而更加有利于护理行业的长远发展。护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的理念,切实维护患者的尊严和权利,注重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实现医学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真正的一体化。只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护士的人文精神,塑造高品质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人文精神应用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上,提供最温暖、最任性化的服务,最终使患者受益,这样也才能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8-82.
[2]闭夏静.新形势下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40-41.
[3]盖晓丹.人文教育与医科护理教育相融合的深层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9-10.
[4]刘小兰,陈行龙.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95-96.
[5]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6-8.
[6]贾佳.加强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医学,2010,39(18):2442-2443.
[7]胡斌春.新医改形菹禄だ砣宋木神培育的思考[J].护理与康复,2012,11(4):303-304.
[8]任芬.浅谈对整体护理发展的哲学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8):2253-2254.
[9]李惠玲,周可真.中国哲学视角的“同情心”与护理人文精神之耦合[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269-271.
[10] Abbasi M,Farahaninia M,Mehrdad N,et al.Nursing students’ spiritual well-being,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care[J].Iranian Journal of Nursing & Midwifery Research,2014,19(3):242-247.
[11] Adam D,Taylor passionate care: Empowering students through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9):1242-1245.
[12]渠淑洁,董塔健.两种不同视觉下的现代医院护患关系的改善与维护[J].大众科技,2014,16(10):126-129.
[13]王新,李娟.护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维护[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4):311-312.
[14] Tiew L H,Drury V.Singapore nur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bout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care in practice:a qualitative study[J].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2012,30(3):160-169.
[15]杨连招,叶凤,杨祺,等.护理实践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7):15-17.
[16] Pesut B,Reimer K S.Situated clinical encounters in the negotiation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plurality: A critical ethnograph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0,47(47):815-825.
[17] Curtis K.21st Century challenges faced by nursing faculty in educating for compassionate practice:embodied interpret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data[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3,33(7):746-750.
[18]张丽萍.人文精神培养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115-116.
[19]赵丽红,赵小平,张丽芳,等.PDCA循环法在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