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7:50: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设施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设计文脉主义
1.1 文脉和城市的文脉: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它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城市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1.2 公共设施的概念:关于“户外公共设施”,这一词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简略为SF。在欧洲被称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环境设施”或“户外公共设施”。从功能意义上来说,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1.3 城市公共设施文脉设计含义:城市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各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来进行,这是因为:每个城市的生存发展,都要建立在它自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上,失去了历史文脉的城市将会成为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来体现,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通过各种文化设施、建筑风格等区别于其他城市。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首先是来自于我们所看到的带有文化韵味的传统建筑、迅速发展的商业建筑构成的大量建筑群的视觉形象,在此之中,当然也包括了构成城市环境的有特色的公共设施。所以,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加强街区中的基础设施、特色景观建筑物等硬件建设,体现出特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街区个性,是我们城市设计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让城市公共设施的形象符合历史文脉,把能表达城市意象的诸如文化、政治、经济、民俗、审美、艺术等抽象的概念图形化,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形式当中,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对其贴上特殊印记的标签以示与其它区域或其它城市的区别。这种留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城市公共设施文脉的集体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设施形象的塑造,在代代传承中,将主导城市形象设计的历史文脉通过物质形式的文化符号保存下来。
2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脉要求
2.1 结合城市主流文化:首先,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城市的主流文化,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个城市中不同的历史街区,都具有它特定且突出的地方文化和传统历史。而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传达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中,必须通过其恰当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逐步形成与城市的建筑、景观风格相统一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沉积在建筑与环境中,并与它相结合,形成一个由不断传承的观念、文化和审美角度所制造出的“形象集合体”,即一个城市中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集体记忆。它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产生文化的认同感,使城市的风貌与特色在历史的雕琢中不断延续与传承。
引言
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相应的城市化率也逐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很有发展潜力。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从公共设施上反映出来,城市公共设施对城市的形象、环境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因此,必须做好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管理工作,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重视,并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解决。
1、城市公共设施及其规划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娱乐、体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交通等诸多领域,多是由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建设、提供的公共设备或公共建筑,公共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公共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另一特性。
在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时,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1安全性
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是广大群众,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则将影响到很多人。因此在设计时,务必要认真选择公共设施的材料,对其进行严格把关,对其外形、结构都要有安全合理的设计,施工工艺要符合相关规定,总之,尽量避免对公众形成安全隐患。
1.2易用性
公共设施若设计不当,必定会造成使用困难,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该原则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人们使用而考虑的,如设计垃圾桶的开口时,既要方便投掷垃圾,又得注意防水。
1.3审美性
公共设施有其实用性,主要是为市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但其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因此在设计时,审美性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原则,应协调好功能和造型之间的关系。公共设施具有了美感,可加强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从而促进文明城市的建设。
1.4环保性
生态环境问题是新世纪以来全球都很重视的问题,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更加突出环保,在公共设施中,同样应该遵循绿色设计原则,在选材、结构或工艺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要考虑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1.5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某些相关或归属于一类的设施应尽量设置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既美观,又实用,其衔接程度与其内部的匹配关系有很大联系。如娱乐设施附近的照明设施,起引导的作用,保证了人们的安全。
2、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从总体水平分析,国内当前的管理体制还较落后,主要缺陷有二:①政企不分,规划管理部门既起着决策作用,又担任具体建设工作;②内部分设的部门过多,职能相互影响,责任划分不清,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当前,国内在公共设施方面的管理模式有统一管理、分级管理、两者结合三种形式,都各有利弊,统一管理有利于规划管理的统一化,方便集中管理,但单一的管理部门责任太重;分级管理使得日常工作更加方便,同时将工作具体细化,质量上很有保证,但各部分容易发生利益纠纷;两者结合的形式虽可避免以上问题,但其间的矛盾很那协调,如若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规划管理。因此,要采用什么样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具体而定。
2.2缺乏管理资金,效益低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问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增多,质量提高,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必然要有更多的投资,从目前状况来看,这种投资在经济中占的比例较少。而且规划管理所用资金多源于政府拨款、维护建设税以及其他各种事业的附加费用等。此外,公共设施规划管理往往不能拿到全部的拨款,经费缺口较大,阻碍了规划管理的正常运行。
2.3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管理是为了服务市民,促进城市化发展,在进行公共设施的布置时,要注意其系统性,同时要注意各项设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各自特点,从整体把握,以最恰当的方式将所有公共设施布置出来,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品质的目标,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在实际规划中,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发生失衡的情况,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对居住等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此外,在规划管理中,应避免超量或超标的建设行为,因为些行为不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占据了城市的有效土地资源,但公共设施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些设施的缺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其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如看病难、上学难,都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社会稳定。
如今,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发新城,但有些地方将重点工作放到了居民住宅上,从而忽视了公共设施,两者不相协调。新城的开发,旧城居民以及外来人口多往新城挤,由于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常会引起新的问题。
3、如何加强公共设施规划管理
3.1对其体制进一步改革
首先应认识到规划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将政企分开,各自明确划分责任,政府负责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是制定相应的规划制度以及要遵循的标准,并对其规划管理进度进行监督检查,掌握其具体的执法情况,同时做好组织、协调等工作。其次,要合理划分各种设施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此外。还需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起较为统一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社会监督体制,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保证各项工作都有良好的法律保证。
3.2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需稳定原有的资金来源,在经济结构的变动下,资金来源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应该维持稳定或进一步强化;其次,应完善相关的收费机制,公共设施多由政府提供,政府要收取少量费用,并不矛盾,这一部分资金应该维护。但对于其他乱收费的现象,需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划分收费范围,以促进公共设施的规划管理;垄断现象容易引起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效率较低,为避免这一情况,可按照实际情况引入适宜的竞争机制,开展市场化运作。
3.3科学合理的布局
公共设施的布局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水平有着重大影响,在规划时,一定要认真考虑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握好整体效果,处理好各项之间的内部协调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如布局应与人口规模和机构的变化相适应。
4、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城市化速度加快,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其规划管理工作也是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市民需求,以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管理工作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8(25):187-189
[2]赵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5):109-111
[3]毛桂龙[1] 孙凌翔.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2,23(11):187-189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表达
综观世界经典的公共艺术设计,无论是塞纳河畔、曼哈顿区,还是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都与自然、绿色有关,这样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但现今一些城市由于建筑用地、工业设施、尾气排放等问题产生了空气质量下降、雾霾等现象,或因城市管理不善导致城市脏乱差,人们渴求公共环境的优美,公共艺术设计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绿色发展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问题,以期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绿色的目标,主要是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绿色文明。以笔者现居的湖南益阳市为例,作为湘北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的城市,益阳山清水秀,有着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宜居生态的现代化山水城市的优势,市委、市政府也大力投入,着力建设城乡共建共享的绿色文明,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益阳作为一座森林绿化之城,森林拥抱着城市,城市融入了森林,先后获得“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最宜人居城市”等称号,是令人向往的生态家园。特别是2010年以来,政府在全市强力实施“创森”、绿化美化工作,实现了绿化和生态建设上质的提升。2015年3月,益阳又跻身全国卫生城市,这是对城市环保、市容环境的肯定。在公共设施方面,2015年4月,自行车公共出行试点计划正式启动,按照操作简单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了绿色交通的大局面,引领低碳出行新风尚,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提升了市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如今的益阳市,街道宽阔,绿荫蔽空,绿地广场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益阳因此成为环洞庭湖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新城,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该市最亮丽的名片和最具竞争力的指标。
二、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城市规划者应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营造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还应对城市绿色、生态方面多加关注,要对公共设施、城市雕塑、建筑构筑体等形态进行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也是未来公共艺术设计发展、塑造特色城市形象的必然趋势。同时,设计者要加强对公共社会文化精神的关注,要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使自己的作品能与当代环境、当地地域形态等产生密切的关联,使作品的表达能贴近市民,更接地气,并结合承载本地自身的历史文脉,体现当地特色,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意义。公共艺术就像名片,通过艺术的展现,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能够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张名片记住这个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在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品位,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建设中都有很大的作用。结语作为大众艺术的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人与环境、环境与艺术关系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它为塑造城市独有的特征及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指明了城市风格的发展方向,其中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了城市的形象个性,丰富了公共艺术语言,对于增强城市魅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作者:龚力 杨文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据最新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40858个农村乡镇中,有文化站的乡镇34101个,覆盖率达到83.46%,但仍还有675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6.54%。可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根本未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2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设施陈旧,建设面积小,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文献数量少且陈旧,破损严重,因财力原因,极少添置新书,不少还存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
1.3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显著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经费比较充足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积较大;而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非常简陋。如以2010年我国文化站建设面积情况为例,东部地区平均每站面积为1146平方米,西部为263平方米,东西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每站的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为6.61万元,中部0.4万元,中部严重落后于东部,西部的情况更差。
2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1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公平地为城乡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技术可以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使之各种性能组合达到最优,避免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存在巨大差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规范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可以通过城乡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来解决,让农民享受现代文化成果,进而改善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
2.2标准化建设是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量的关键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以标准化为手段,根据地区的差异,集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地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技术体系,统一规范同一地区的建设要求,上级政府统筹引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村寨能享受同一标准质量的文化设施。如安徽省试点村按照“一场(综合文体广场)、两堂(讲堂、礼堂)、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统一新建,改扩建文化设施。
2.3标准化建设是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致使广大农民群众不能有效享受到国家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所带来的权益。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导致各村的文化设施都不相同,相关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度也不相同,致使管理不方便,管理难度较大。而如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就可以解决建设规模、质量参差不齐及较多地方“重建设,轻管理”等导致管理混乱,使很多文化公共设施建成之后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广大农民群众不能享受到文化设施的权利。
(Shanghai Technic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Shanghai 200438,China)
摘要: 城市政府为市民的方便问题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公共场所的如厕难现象依然存在,市中心市民解决方便的途径首选往往还是洋快餐店。要让市民在公共场所能够方便地解决方便的问题,一要从规划入手,并确保规划实施;二可以考虑挖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开放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厕所。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与便利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效果和水平。
Abstract: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for the citizens to go to toilet, but it is still a problem in the public places, and the western fast food shops are the first choice of the citizen to go to the toilet in the downtown are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ilets in the public place, firstly, plan should be mad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ensured. Secondly, the potential conditions should be excavated, and the inside toilets of the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should be opened appropriately if the conditions allow. The completion and convenience of the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show the effect and level of the urban management.
关键词 : 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public facilitie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13-02
作者简介:陈坚(1961-),男,上海人,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与绿化、环境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积极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方案,逐步优化规划结构。而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重要设施之一,直接关系着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建设,提高公共厕所服务公众的便利性,对于提升城市公共卫生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越来越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功能不断健全。但与此同时,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进程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总体功能的发挥,公共卫生间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其基本卫生条件较差。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积极改善城市卫生服务条件,从实际出发,按照当前城市发展规模设置公共厕所数量指标,制定明确的公共厕所卫生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让市民满意的宜居城市。另外,政府在进行公共厕所建设时应坚持“布局合理、干净卫生、景观协调”原则,进一步拓宽公共厕所建设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公共厕所管理水平,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1 当前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数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存在异议,公共厕所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卫生设施条件差,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城市的管理品味的日益提升,公共厕所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市政部门应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从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特点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厕所建设规划方案,着力解决公共厕所建设问题。
应该肯定,政府为市民的方便的问题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有明确的规划规定公共厕所的分布,有较大的投入用于公共厕所的建造和服务,并且还彻底取消了实行20余年的公共厕所的收费。但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在市区的游览、观光场所,现在还时常遇见内急一时难觅方便场所的窘境。而在城郊结合部,还常可见到一些男士背转身对着墙壁或是在绿化带中方便的不雅情景,其中固有人的素质的因素,但急切间方圆几公里一时难以找到方便之所也是回避不了的原因。在一些居民小区,甚至是新建的高档小区,通常不另外设置公共厕所,使得在小区里活动的居民以及来访的客人内急时很不方便。甚至在一些新开发地区,这样的新建小区成片,造成在很大一个范围内没有公共厕所。
笔者曾经去德国游览,当大多数游客需要方便的时候,而公共厕所因星期天尚未开门,当地接待的导游就带游客一次进了科隆的市政厅,还有一次去了柏林的议会大厦,方便加休息。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在上海,如果在公共场所游玩,遇到内急时,除了公共厕所之外,市民的首选常常是麦当劳或肯德基这样的外来餐饮场所。一是标志醒目,容易寻找;二是厕所干净、卫生;三是出入方便、随意,一分钱都没消费,还有“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待遇。
2 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关系城市居民的大事,同时它还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管理对于创建文明城市,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建设也越来越人性化,更加注重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建设标准也更加符合现代文明标准。公共厕所作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离不开的一项特殊公共设施,直接显示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及公民的整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当市民想要方便的时候能方便地找到方便的地方,正是以人为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为了要进一步解决市民公共场所的方便问题,特建议如下:
首先从规划做起。一方面对已有的公共厕所规划必须严格落实;另一方面随着上海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现有的公共厕所规划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公共厕所的分布密度。特别在一些必要的地段,如市中心人流大的场所,或是新建的居住小区,更合理地设置公共厕所。居住小区的公共厕所可以与物业或居委的厕所同时规划、建造。
其次可以考虑挖潜。闹市中心或新建成区域沿街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否考虑开放单位内部的厕所供市民使用?这是解决公共场所如厕难的一条捷径。虽然这会增加单位的成本或管理难度,但也有可能会扩大单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和改善上海城市管理的形象。当然,从政府的管理方面看,对于沿街单位开放自家内部的厕所给路过的市民方便,还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配套和调控,以保障这项挖潜举措的实施。
3 以人为本理念下服务市民基本需求的思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要想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除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外,还要逐步提升城市公共建设水平,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打造宜居城市。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于城市发展,我们一直在说与国际接轨。麦当劳或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或做不好。当上海的市民在南京路、淮海路上突然内急的时候,出路完全不应该仅仅限于洋快餐,市民完全可以有多种便利、舒心的方便选择。
方便的时候能方便地找到方便的地方。这里的“方便”还可以引申为市民在公共场所的各种方便需求,比如累了有坐下来歇息的地方,下雨了有可以临时避雨的地方,再有如各种无障碍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的配置及齐全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公共厕所是城市公共设施中最基本的一类设施,配置不当或不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可能引发不少城市管理的麻烦。主要的制约瓶颈并非技术,亦非成本,而是观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83-01
消费型社会的到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方式是现在都市人们检测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室内公共座椅作为研究对象时,研究方式不能仅限于座椅,更是要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达到设计目标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设计的方法进行改进和革新,从城市化的进程着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无序化,以及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从城市的人文关怀角度来考虑公共座椅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以及关怀。从公共座椅的背景入手,通过调查对比国内外公共设施的区别以及优缺陷,以及现在市面上所需的产品。首先,发现问题。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室内的公共空间,生活这个环节,报告通过对室内空间、室内生活分析,结合室内公共座椅的相关概念、调查研究等,从而发现公共座椅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设计正在经历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物质统一到非物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无论是设计心理学、情感设计、设计理论概念的提出,都表明全面人性化设计成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找到户外公共座椅现阶段设计缺陷,从革新设计方法以及设计风格角度出发,解决问题改进问题
一、公共座椅定义
公共座椅,泛指在公共场所使用的座椅类家具,其涵盖体育场馆、影剧院、报告厅、公共绿地等公共场所所需的室内、室外座椅。公共座椅的基本特征是适应多数人群的需求,多数情况下要求集中使用结实,耐用能抵御一般人在无工具状况时无意或有意的损坏。同时要求维护简单和便于清理。特殊场所还要满足专业要求的使用需求.
二、公共座椅的发展史
椅子,是一个可以提供休憩的工具。从原始社会的人类就有此种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逐渐的在寻找一种省力、舒适的休息方式。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礼仪开始出现。
唐代开始出现椅子的叫法,椅子的形象来源追溯到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唐代以前的“椅”字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至宋,高型座椅开始普及,出现不同的椅子形式。身份地位的不同也体现在座椅上。
三、公共座椅发展趋势
把公共座椅放入公共设施的研究范围之内,与使用环境相结合。对于公共座椅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理论的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原则,生态原则这些原则是主要的设计因素,但是这些问题现阶段仅仅停留在思考的阶段,最重要的缺陷和不足是没有考虑到人文的感受,缺少人文关怀。作为座椅本身来说,其狭义的定义是公共生活所应用的休憩器具,在广义上公共座椅是公共生活中、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和一种以满足是休息为目的的,追求视觉表现及理想的表现产物,也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
1.天然真实。自然元素再次成为推崇对象对“自然”的持续推崇,是人们在当今社会忙碌之后需要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带人们回归最原始的状态。使人们在简单的自然元素中寻找到真实原本的自己。获取心理上的自由。
2.椅的艺术化。座椅的艺术化,是随着人们对新鲜实物的不断接触。对于产品不再满足于仅有的功能,在外观造型上,也逐渐的追求一种形式感。
3.自我与空间强调个性与整体。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对于个性的追去越来越强烈。对空间的需求,个性张扬的年代在追求舒适、便利的同时,不放弃多个性的追求。拒绝呆板的设计,与整体的空间巧妙地结合更能让人着迷。
4.组合式多功能&柔性化模块化。组合式多功能座椅体现了座椅和建筑室内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将给最易带来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人群及人群数量。柔性化和模块化设计,柔性化模块化表现为座椅的设计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与个性化、柔性化制造相结合,通过几个基本的标准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设计与不同色彩,营造多样化的需求。
5.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打破传统加入新的设计方法与新型材料,赋予产品不同的活力。不同的材料与制作赋予产品的属性。国外非常注重艺术造型,往往在接到两旁设置的座椅呈现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并体现这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
四、研究的主要意义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中图分类号:C973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一事一议”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为例,截止目前,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申报“一事一议”项目累计40个,涉及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人畜安全饮水、公共设施等方面。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受惠于民
一是有效扼制了乱收费现象,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逐年增加,甚至超出农民所承受的能力。导致的原因主要是兴办农村各种公益事业。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有效扼制了种种集资等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是专款专用,村级公益事业资金有制度保障。“一事一议”制度明确界定,由县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对项目验收合格后,各项目村凭发票、领条、项目合同申请资金,再统一将资金下拨到各乡镇指定专户。项目村必须将收支明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禁让该资金变相的作其他用途,保证专款得以专用。
三是充分发挥村民民主议事,确保公益事业建设的实用性。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由过去只负担不议事转变为先议事后负担,充分保障村民在公益事业建设上的发言权。公益事业最为关注的是群众,采取大家提、大家议,是否有条件办、是否可以办,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目前,村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就是村级道路的修建。俗话讲“要想富,先修路”,村级道路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是“一事一议”融洽了干群关系。“一事一议”既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扩大农民管理自己的权利。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都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一事一议”为民办实事,顺民心,合民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村民意见统一难。由于村民各自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受这些局限性的影响,各有各想法、各有各的观点、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些“一事一议”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平均给每户村民带来好处,一些不受益或暂时不受益的村民提出反对。例如,在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樟木口村老婆源组道路扩宽一事上,因道路扩宽要占用一农户的林地,就利益上发生矛盾,致使道路改扩,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二是村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意见统一难。一些村委会把“一事一议”当作一种形式走过场,仅村组干部形式上在办公室议议,没有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参与,基本上是“一言谈”。在这些问题上,即使有个别村民提出意见,村委干部是敷衍了事,听不进村民的意见。。
三是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部门职责不够明细化。目前,项目实施进度基本是财政所人员跟踪,由于财政所人员数量有限,加之不是专业人员,对项建设的指导监督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推进的效率与质量。
三、做好“一事一议”工作的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参与积极性。 “一事一议”制度能不能实施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素质,取决于村民们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实施“一事一议”制度,是尊重和保障村民决策、管理、监督等民利的重要途径。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民把实施“一事一议”制度作为维护自己民益、为自己办好事业的重要途径,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二是调整民主议事制度。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外出务工无法参与“一事一议”的实际情况,“一事一议”议事会议的议事主体采取以户为单位形式,受益群众每户只需派一名代表参加。如有全户无人在家的要求以书面形式或电话方式季托他人参与,代表各家行使议事和决议权。议事项目必须征得过半数或2/3以上到会代表签字认可才能执行,并形成书面会议记录给予公示。
三是强化“一事一议”监督管理。 必须坚持“一事一议”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接受财政监督,由乡镇长、财贸领导、财政所所长分别审批,防止套用资金现象发生。成立监督小组,对“一事一议”运作的全过程及后继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对不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事要及时提出,及时纠正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对运作中的资金,及时将财务情况在村委公布栏进行公示。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要确保“一事一议”的有序推进,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使“一事一议”有法可依。对未经批准农民出资出劳的,违法政策规定强行农民筹资的或强制农民出劳的及村干部有不廉行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等有关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查处擅自改变用途,截留、挪用资金,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未经村民议事套取“一事一议”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的刑事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财政所)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一、前言
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它的公共方式所依赖的并不是艺术的风格、样式、流派,而是一种集体或群体的空间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重视为市民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场所”,以人为核心,研究人的需求和行为,体现人的尺度,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使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人工景观、城市文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案例:成都市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南河边,是一座生态环保艺术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
整治前,活水公园这片地属于居民用地,无任何公共设施,人与环境的关系因“锦江”这条成都人民的母亲河的污染而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垃圾泛滥淤塞河道,河底翻着白泡,空气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等。它危及到公众的生活与生命安全,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政府在府南河综合整治,将原住居民集中安置后,这片土地被征集为公共事业的国有规划用地。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一个立足环境,改善生态条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针对居民心理反应的生态型环保公园。
整顿后,活水公园绿草茵茵,细水长流,空间环境多姿多彩,巧妙奇特,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缓解工作压力、和睦近邻亲朋关系,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双重的需要。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成为成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成都市最重要的休闲公园之一,在提升城市艺术形象、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设计师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园林中起的作用,来提高整体环境品质、创造优质公共空间和地域特色文化,营造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氛围。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情感、审美和心理因素,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
(1)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符合人行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性化公共空间,使空间为公众使用和享受。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顺应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文化、行为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统筹安排。活水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群所具有的不同需求爱好和行为规律,考虑到在不同气候、时间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考虑到人们在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因此,活水公园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如表演、休闲、观赏、交谈、儿童戏水等。
(2)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总是要经过情感“镜头”的特殊折射,从而渲染上主观的情感色彩。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所有公众可达和共享的,具有与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甚至触摸和攀沿其上,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情感空间在城市中的表现与需求尤为明显。设计师用情感创造空间,使更具内涵、更具感染力的公共空间无处不在,从而吸引公众积极、直接地参与,并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生理的需求,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共享。活水公园里不管是象征农业文明的水动力水车造型,还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设计,都考虑了视觉元素的亲合力,这些造型在场景中发挥各自的“表情”,表达性格与情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感染力甚至震撼力,引起人们的关注、联想、赞美,能唤起人们的激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3)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反应和接受,而是积极和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创造。审美意识的重心是追求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关心公共艺术中诸如材质、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对人审美活动的影响,也要考虑其“深层的东西”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些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是我们的人性化设计应该提倡的方面。活水公园整体造型像一条逆水而上的游鱼,具有与人类相关的生命意象。它把府河里的水抽到的太阳神鸟广场处的池子即“鱼头”部分进行预处理,然后流经“羊肠小道”,水流在石雕池进行充分曝氧后,再流入“鱼身”部分的人工湿地净化,最后慢慢流入各景观区,可供孩子们嬉戏,供大人们观赏游玩。水环境把整个场景和谐的融合起来,营造出能够与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有生命的“人性空间”。
2.以“人机工学’为空间的基本尺度,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
公共艺术集中展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公共设施的建设、社区共同区域的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模数化的设计、艺术的形式以及公共精神的导入,为市民大众开辟和经营出更多具有亲和力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舒适方便的公共空间。活水公园结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人与物进行和谐、紧密联系,使整体环境趋于生态和谐化,提高了生活环境品种,营造了绿色人居环境。它用艺术的形式将关怀、关爱之情,物化在一个个亲切的造型之中,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尺度的设计上避免纪念性、对称、庄严、高大、冷漠,每一设计都强调与人的亲近、亲和;在选择材料时也表现出了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尽量避免人造物,多采用本地产的各类石木,卵石等原生态的环保材质。而座椅、儿童戏水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则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3.突出个性和特色,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公共艺术是有气质的,不同的公共艺术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或严谨、或轻松、或张扬等。但是如今的公共艺术设计普遍雷同,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塑造独一无二的景观,并不是标新立异,从表面上寻找突破点,更重要的是从大背景出发,从公众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人们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活水公园设计的鱼形跟大地艺术有关,介入了公共遭际遭遇的水污染问题,它内置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公众进行水生态的环保宣传,提升了水生态保护的全民意识。它用艺术造型语言告诉人们水是具有生命的,污水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装置,最后还原成具有生命活力,对人类有益的净水,使人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中完成对文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2)城市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多种内涵,并以直观的形象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体现时代精神和主流文化。它不仅集合了设计的使用功能、场所、地域特征的差异性等诸多因素,还反映了设计师个人的文化修养及美学取向。同时公共艺术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长期作用下的产物,除了受客观环境、外部条件的影响外,还要受礼制、玄学及古代哲学的影响。活水公园在它的建设时期,农耕文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在中国同时存在,各种文化并置。设计背景虽然复杂,但文化视野是宏观的,它不但结合了区域文化的现状,与国际整个大文化环境也是关联的。设计师将四川特有植被及太阳神鸟、川西建筑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来,浓浓的人情味和民族特色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现实文化传承和精神自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