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48: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40-0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学自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第一,克服对创新意识的错误认识。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每一个新的发现,独特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否有创新性意识,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在于这一问题对于他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创新,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运用教材,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带入课堂,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本领。
第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激发出求知欲,必须避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的局面,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间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地促使学生总结。学会总结是一种综合素质好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联系紧密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 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启发方式,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溶于启发教学之中。在进行新授课的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新奇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给出特例,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或注意变换题目条件,引申出另外的定理或推论。这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机会。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式引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材料,解决相关问题,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创新之人,为学生的创新之船导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学习型的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解决问题,也要与学生做朋友,向学生学习。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语文教育观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赵州桥”、 “电脑管家”等内容具有创新性,“曹冲称象”、“怀丙和尚捞铁牛”等事件具有创新性, “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李四光”等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提示这些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承认学生智力的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要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教师要抓住学生一些惊奇的表现,因势利导。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有学生问:威尼斯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教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自己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倡导自主学习,播撒创新意识的种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倡导自主学习,撒播创新意识的种子。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掌握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多元化,学生崇尚自我,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完善学生的不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支持“另类学生”的创新举动。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发展证明,创新大都是合作的成果。自主学习与合作合作学习要有机结合。
三、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教师要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意识生长的土壤。
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环境对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要有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教材的悉心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的学生,有开放的思维,就会闪烁出创造的灵感。
2、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有选择权。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独立地学习。要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学会说“不”,表达说“不”的理由。
3、要多鼓励学生,绽放学生的激情。老师要亲切和善,使学生消除疑虑;要激励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激发学生的信心,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就会产生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人和物的感情同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要鼓励想象。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读科学幻想之类的书,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应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再创造,学生解读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文章作出不同的反应。
四、拓宽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挖掘创新意识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教师要让学生把语文课本的知识学扎实,还要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联系,然后延伸到课本之外。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1、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并进行展示竞赛。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收集信息,并组织交流。3、出版剪报、手抄报专栏。让学生剪贴、手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68-01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
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创设氛围,诱发创新
实践提示,在积极活跃的创新气氛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来,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如果班级里没有创新的气氛,就难以让学生投入到创新过程中,只会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失去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中,应当尽力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只有在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会放下心理包袱,敢想、敢做、敢说、干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发展创新思维。
三、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四、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1)31×7+30×4+28 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要想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萌发创新、积极创新、勇于创新的环境,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并对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灿春.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编辑部邮箱,2011年11期.
[2] 刘海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吉林教育,2011(19).
下面着重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树立批判意识
格方曾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然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没有产生怀疑,就不会去积极思考,就很难点燃创造的火花,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见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怀疑,不断探索,树立批判意识,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敢于同权威挑战。
二、诱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活动空间,即思维场。思维场的出现,需要教师去创设,在创设思维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
2.导入要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
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4.导入要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
教师在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更容易开展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巧设情境,培养侧向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得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的“信息差”,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去。在指导学生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是,可以创设这样的意境。
学生能否用配方法求出(1)(2)的最小值?如能,请求出结果;如不能,请寻找有效解法。此时,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开动脑筋,主动演算,企盼找到结果。一段时间后,由学生报出自己的结果,从中发现学生的结果不尽相同,接着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待到“火候”到时,教师向学生明确指出:当解决问题遇到卡壳时,可改变思维角度,正面受阻就侧面推敲,时解决问题的通途,时创造的重要契机,如采用侧向思维,问题容易解决。
2.精心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意识
(1)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例.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与O,M、N、P、Q分别是OA、OB、OC、OD的中点,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出一式多种的答案,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又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努力造就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付艳.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会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但是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未必就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知识积累方式的科学性与将知识从量转化为质的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当然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扎实基础知识,并对于这些基础知识赋予创新的意识。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创新的环境
教师在完成相应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使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大胆地质疑,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求新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创新环境的形成,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创新
创新意识,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会学”就是要求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当然,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生问:“为什么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一样重?”教师应首先表扬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类似这样的有价值的发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义,发表新见解。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在学生进行创新质疑的过程之后,要让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机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
学校教育以前的单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越来越看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有创新教学理念做指导
教学理念是指导老师完成课程和教学的重要指导思路,如果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那么相应的教学成果和水平也不会很低。对于教学来说,作为重要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知识的进度。而对于目前的国内小学教育来说,迫切需求一批有着扎实基本功和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来引导小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创新教学理念来支持。作为重要的小学数学课程,如果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很轻松,并且很容易取得成绩和发展。所以,需要老师在进行授课时,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和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和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一些简单的例题结构模型作为实例,再通过生活的一些常识,比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楼房为什么大部分是长方体结构呢?为什么三角形这个立体结构特别坚固呢?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自己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
二、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答案,永远比老师告诉的答案印象深刻。良好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能够很好地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思维是知识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挖掘出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的训练,让学生针对同样题目,进行不同方位的思考,从而探寻出多个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多角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同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思考和锻炼,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面积”这个数学问题时,就应该把学生的认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首先去联想到什么是面积?面积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在黑板上准确地画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再通过整个教室的面积让学生感觉和认识到“面积”的学习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平方公里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知道祖国的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公里,通过学习,认识到祖国的国土面积辽阔。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的乐趣,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面积”的奥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和比较,最终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在学习中不断地去拓展学生的
思维。
三、强化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想象力是培养创新力的重要源泉。针对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资源,重点培养和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来,因为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作为基础,良好的抽象模拟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应该重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能轻视和打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要循循善诱地去进行指导和纠正,避免由于想象的丰富创造力带来的错误而对学生进行批评。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和探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新时代的老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和
技巧。
参考文献: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基本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不断地促使其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教学“潜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一则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内容为:某天一位经过坟场的工人,因为天色黑暗,一不小心掉入了墓穴之中,为了能够从墓穴中爬出来,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可由于墓穴太深,怎么爬都无法成功。于是他选择了放弃,等待救援。然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又有一个醉汉不小心掉了下来,那醉汉为了能够爬出墓穴,也像那个工人一样,竭尽全力地向上爬。这时,工人对醉汉说:“别费力气了,没有用的,还是等待救援吧。”搞不清楚状况的醉汉突然听到工人的讲话,以为有鬼,便大叫一声,竟从墓穴中爬了出来。虽然这只是一则故事,但它同样能够反映潜能的力量所在。当故事讲解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醉汉为什么能够从墓穴中爬出来?学生们也能容易理解醉汉因为把工人误认为鬼,而受到一定的刺激,反而将自己的潜能发掘了出来,轻松地从墓穴中爬了出去。通过这样问接性的讲解,这一节内容就很容易得到深入的开展,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进行开来。用故事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培养创造了空间。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高中体育,也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这一号召。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相P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分析
从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培养是为了以后能够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普遍化、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发展上来讲,创新意识是其他一切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体育教学,并创新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提炼自己的体育潜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变革、思想变革的导火索,学生才能够点燃创新与变革的火箭。
二、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
创新意识培养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教学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验证。高中体育教学属于户外教学活动,实践机会也更多,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相应的条件,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核心。传统的高中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体育发展史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档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文化学习课程的压力,一切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要求开展的,对体育教学还不够重视,教学核心的制定更是偏离了教学本质,因此,必须树立以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核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创新意识培养而开展。高中学习生涯中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在体育课中放松身心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抓紧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推动作用。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开展体育创新课堂的基础,也给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起到了标榜作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意识,然后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课程安排进行培训和优化,以创新教学为主要参考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注意是规范,而与约束无关,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标新立异,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工作。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同样具备层次性、递进性。在向创新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课程过渡之前,要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适应期,之前学生的体育课一直都比较自由涣散,如果突然将学生召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一定要事先进行规划,例如,第一次的课程可以给学生预留25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第二次预留20分钟,第三次预留15分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适应慢慢被统一管理的体育教学课。在学过程中,要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实施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更有创新的体育活动,注意增加竞争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对学生提问,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提问的类型要有创新性,例如:羽毛球还可以有哪些发球和对打方式,然后邀请回答者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