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11:0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74-03[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德育课程国际比较研究”(JG14CB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邴竹(1991―),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级在读硕士;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仅仅加强高中生的智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传授其理论知识,培养其政治素养,又要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由于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在教学方式上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导致了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发展不平衡和“三观”扭曲的不良结果。
(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也只是仅仅注意到了课堂的教育作用,却忽视了其他的隐性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对显性教育的有效补充,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把学校课程教学和隐性教育融合起来,那么我们就把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隐性教育也会因此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1]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了教师、家庭、学校规章、社会实践等思想品德教育隐性资源的利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目的来看,都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培养政治素养,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生不久便要走入社会,单凭书本上的知识,可能会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人际,会使他们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外化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内化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加上学校和社会对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使他们的实践行为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发展不平衡
德育是重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德育也一直摆在学校教育甚至社会教育的第一位,在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也非常明确地把“德”放在了首位。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的学校还是“重智轻德”。应该说,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度不可谓不高,投入也不可谓不大,但学校德育却不尽如人意。显然,造成学校德育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知识时代的到来,“学历社会”的影响等都将德育与智育刻意地分割开来,或者认为知识丰富了,品德自然会好起来,这些都是片面的观点。学生的智力是发展了,但却忽视了品德的发展,造成了智育和德育发展的不平衡。
(四)学生的“三观”扭曲
学校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但实际上,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是有偏差的。他们对一些辱骂、打架、盗窃等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是拉帮结派孤立其他同学等,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扭曲的“三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学校方面体现为教育观念腐朽、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社会方面体现为不良风气盛行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家长和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教学观念腐朽
学校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传授者的角色。虽然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高中的课堂上,面对“高考”的压力,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其次,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估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应该基于学生的综合表现。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仅仅依据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评估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书本化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三观”方面的教育。由于很少有专门的活动机构或者组织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渗透和解析,因此,学生可能会对书本的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要作为考试的内容,更要让学校和学生自身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会从内心接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3.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为达到认识和改造受教育者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或者说,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对受教育者采用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2]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传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社会方面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的风气和环境对高中生影响很大。例如,高中生模仿大人抽烟、打架、喝酒,盲目追星,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还有一些学生有崇洋的心理等。社会的大环境对高中生影响很大,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难判断对与错、是与非,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
(三)家长方面
在生活中,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鲜有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现在的高中生整日被各种考试和培训班所包围,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学生的活动大都是父母和教师安排好的,例如,周末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的补习班,还有书法班和奥数班等,表面上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很重要的一点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家庭教育里,家长强制孩子学习理论知识,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却不代表他们认同这些知识。
(四)教师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存在问题。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总是轻易地被一些“主科”所替代,正因为教师本身没有重视思想政治课,所以学生也就在潜意识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被忽视的。就现在的高中课堂来说,这种“替课”的情况比比皆是,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展开。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相应地可以提出在学校部分加强校园环境熏陶、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社会方面整顿不良风气、加强媒体的舆论导向、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以及在家长和教师方面的解决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是主要实施教育的场所,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都在这里进行,因此校园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要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可以从学校建设的细节入手。例如,在学校食堂里贴上有关节约粮食的标语,这样每次学生去食堂吃饭,都会在无形中加深对节约粮食的认识。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如果看到学校每个角落都是干净整洁的,即使欲图方便,也会不好意思随手乱扔垃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自然也心情愉悦,可以轻松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优化。
2.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状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延续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高中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除了书本上的内容,我们还要重视对高中生情感、理想、态度、审美情绪以及行为的引导。这样,高中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发展。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必须根据高中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而调整方式方法。在新的思想政治课堂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方面
1.整顿不良社会风气
“社会环境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好坏。”[3]高中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时期,是人生的成长阶段,也是性格的形成阶段,如果不对社会环境加以正确引导,高中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大方向的引导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政府部门要对大环境的构造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引导高中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例如,取缔学校旁边的网吧、歌舞厅,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让他们了解这些场所的弊端,从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
2.加强媒体的舆论导向
我国的媒体有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和热情,深入体会新闻所传递的正能量,使学生将法律、道德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真正地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3.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模仿行为阶段,因此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这样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榜样的力量加以具体化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这些具体生活的准则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三)家庭方面
加强家庭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和生活老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家长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作用,才能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里,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刻意要求孩子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要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这些知识,做到知行意合一。
(四)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自身的形象气质、知识层次、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等,都在无形中引导和熏陶着学生。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其他一切教科书都无法企及、无法代替的教育力量。所以,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具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展现个人魅力,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学生便能在无形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1重视专业技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现如今的高等院校,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教学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失衡,前者所占的比例过大,后者几乎是形同虚设。而且高等院校对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的解读是,高等院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让学生们多多学习专业知识,强化自己在专业技术上的能力。学生们的毕业标准是由他们专业技能学习的程度以及职业的资格证书决定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样的解读是不太正确的,需要赶紧纠正。毕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弥补严重的失衡问题。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些古板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于老师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不仅要控制课程的进行节奏,还要保持住自身的教学热情以及内容的熟悉度。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这个课程就会变得相当枯燥,不光学生的知识获取度不高,老师的情绪也会受到极大打击。所以,应该从教学方法着手,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1.3西方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融合一般都会产生冲突,特别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西方功利主义的融合,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就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使学生这个未来发展的动力回到正确轨道,我们要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2改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及方法
2.1平衡教育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在教育中的地位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为了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拥护党和国家以及专业技术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不是一个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需要长久的坚持的工程。并且高等院校的领导阶层也要加强思想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领导好教学的队伍,确保思想政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在真正意义上的素质化。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理论上可行的措施,在实际中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如果能联系生活中一些实际现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触动,得到精神上的共鸣,还能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特别是,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了,对于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了,所以老师们的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的范畴,可以有所创新了。适当的引入一些新闻时事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对课堂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从浅层次来看,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知识传授效率。从深一点的层次来看,这些时事新闻又何尝不可作为政治的教学实例呢,而且还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2.3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情感的联系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部分的改革,关于思想教育方面也改进了很多。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明古国,被称为礼仪大邦,所以在国民的素质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非常重视,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党和国家提出了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两大战略,把国家的教育事业放在了发展的首位,始终坚持的教育观念,并加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学们是社会未来的栋梁,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逐渐增多,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是不断地完善,我国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学校都在贯彻党的指导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下足功夫,完善理论方面,为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尽一份力量。
但是就算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小有成绩,其中还是存在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阻碍。笔者结合我们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众多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的成果,总结出以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国家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但是因为社会变革涉及的程度和范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问题。
1.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充斥全国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存在众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环境十分不稳定,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一切的事情瞬息万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总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处于不断的修改之中。如今社会主体思想存在多元化的特点。而社会则具有不定型性,不成熟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2.消极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影响中学生的思想
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成熟性造就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而市场经济又影响到了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众多的方面都受到了消极的影响。社会衍生出了各种腐败和消极现象。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比如说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等对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观都有影响。这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上面的难度。拜金主义和极端的个人崇主义的存在使得众多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侵蚀,极易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改变,变的“自私,自我”,受到“金钱”的扭曲变的“功利化和势力化”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停地的侵蚀学生的思想,使得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存在重大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教育之中欠缺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出健全的灵魂为主。在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做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完善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做一个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但是现在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不到这众多的内容。由于现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十分不健全,而教育中又过于的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等事情,所以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动机的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缺乏人文关怀。
1.教育目标定位失误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目标企图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些词语或是话语太过专业,使得众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这些过于高深或是抽象的政治术语或德育要求让学生们云里雾里,根本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多的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对他们的期望,而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总是要进行胡编乱造,甚至养成了很多的说空话和假话的习惯。
很多教育者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透彻地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存在的教育地位并不是很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作用带给学生,而是只追逐试题的答案,答题的方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追求高分,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这个弊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沦为空话。
2.教育内容编排不合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是,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观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千百年来具有思想的人们总结出来的各种宝贵的真理或是大道理,但是这些高深的道理缺乏具体化和真实的案例,使得同学们在理解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够靠着死记硬背,完全不能够理解,其中到底是在说什么内容,因为不明白,同样也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理论与实际相脱轨,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1.过多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品德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存在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虽然制定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但由于高考这一最终的衡量标准,制定的德育目标很难通过试卷来界定,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学习的重点最终放在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中,很少去探究知识背后包含的德育价值,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塑造。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具体的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去背诵,要求学生会做题,学生很难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别说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很难真正落实德育目标
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正常的是一个教学班一周两节课,但由于时间紧,在这两节新课当中,教师不是在紧张地传授知识,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课时去安排学生感受和体会德育的内容和要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对于教学目标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现在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很多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表现在教案和导学案上,没有落实到教师的心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思考如何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导学案时也没有把这一学习目标纳入到自己的学习范围中,所以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教育。
4.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德育课程无法进行
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自身对事物的感知以及从中所获得的感受,从而才能获得心灵上的体会以及行动上的改变,有时需要离开课堂走入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课外课程无法进行。如在讲文化生活“体味文化”这一框题时,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去展览馆或博物馆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在一些小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场所,所以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就显得很乏味。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德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在传授知识时应兼顾德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要求把知识教育摆在一个不能替代的位置,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知识把握与德育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德育渗透二者并不冲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育的发展,而德育的渗透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一方面要准确讲明金钱的由来,即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这是在加强对货币知识的系统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对待金钱的思想和行为。
2.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及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进而获得德育教育,促进品德形成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时间有限,但可以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高中四本教材的内容,每一本都离不开对生活现象和内容的感知,所以把所要进行的品德教育落实并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会,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深化,也会达到较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如每一年的清明节,各个高中都会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墓,政治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是对课本《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含“爱国主义”这一内容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所以有了生活这一大课堂,思想政治的德育教育就可以有无限的延伸。
3.加强培训和学习,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想实现行动上的转变,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造成思想政治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只有德育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更好地进行智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其培养出的人才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所以要解决思想政治课上的德育问题,必须做到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德育,是要落在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德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90-02
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个专题的时候,从来没有质疑过对一些已经成文的说法还能有进一步的思考,头脑中就是固定思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笔者渐渐觉得对这两个基本要素,我们也是有深入讨论和研究的必要的,这对加强我们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理论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一、相关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换句话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是指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还包含兼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同时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空间里对一定的特殊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活动的教育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教育影响的影响对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受教育者。
主体与客体。哲学上的“主体”是特指个人和社会集团,个人和社会集团能正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富有一定的创造力;哲学上的“客体”是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对象,有可能是指人,也有可能是指事物,总之“客体”是实践的对象和结果。主体与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两者构成了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
主体性和客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各自体现出来的属性。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客体性是指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与此同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客体性又更多地倾向于一种被动性。
二、当前理论界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
(一)单主体说
“单主体说”,学术界的观点认为它包括“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教育者主体说”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实践活动里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承担者、发动者以及实施者,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者和受动者;“受教育者主体说”这一观点认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因”,而教育者则只是发挥着“外因”的作用,教育者成了客体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又或者说教育者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充当中介的作用。
(二)双主体说
“双主体说”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支配并且相互制约。
(三)双向互动说
双向互动说认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里,教育者的地位非常重要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实践活动中的受教育者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接受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互动、相互交流、形成合力。
(四)主体际说
主体际说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互动相互交往并且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实践活动,在这个转化的公式中可以看出“主体―主体”的关系存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而这种关系被称为主体际关系。
三、关于主客体关系主要观点的简要评价
就“单主体说”而言,“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都简单片面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果肯定会阻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主体说”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还过分夸大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现实工作中,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他们的思想状况,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满足不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这一观点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受教育者主体说”则片面夸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盲目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则很容易导致实践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也很容易架空教育者的作用。
“双主体说”这一观点,虽然从表面上看既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也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但是,这种并列的横向的表述却并没有很好地显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及其特殊性,所以这种观点其实是很难揭示出二者关系的区别或联系的,也无法揭示两者的本质。从教育者角度来说,“双主体说”使得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扭曲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定位不准自己的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模糊甚至淡化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使得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对自己的职责也不能很好地履行。与此同时,“双主体说”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两者都是主体就势必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性。但是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成为主体的话容易让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接受教育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忽视教育者的教授与引导作用,受教育者也容易形成不合理的需求,最终影响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正确制定和教育方法的合理选择。
“双向互动说”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一差异性主要是一种横向水平上的差异性,且存在于两者的教育和发展上。而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存在着相互转化的情况。因而,这种观点和前面的两种观点比较,实则是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不过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观点简单粗糙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成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活动过程和接受教育过程,并且“双向互动说”认为教育活动过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接受教育过程则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观点没有把握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质,也没有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次矛盾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的后果是实际工作中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步调不一致难以协调,因此“双主体说”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主体际说”是很多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影响也比较大。该说法承认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同时也强调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平等与互动沟通。首先,“主体际说”承认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性,这对于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激发教育者实施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主体际说”也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性,这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同时也很好地尊重了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被激发和充分展现,同时,这一观点还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充分考虑在内,尊重和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要求,有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丰富个性,继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因此,“主体际说”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这一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结论
就笔者自身而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和关系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这个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是僵化的教育者,更不是不作为的教育者,而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者,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把自己放置于教授者的位置,而是在过程中也能将自己置于接受教育的地位,即能积极向教育对象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者是带有客体性的主体。同样的,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教育对象,而这个教育对象也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象,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把自己放置于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教育的位置,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能积极地自我学习,主动学习,这个时候教育对象便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是发挥着主体性的客体。
我们不能将主客体和主客体性相互混淆,主客体属于实词,而主客体性属于属性类的词,实词和描述事物属性的属性词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能将它们看作等同的,也不能在使用时将其认为是可以替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属于实词,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与客体性是属于属性类的词,属性类的词一般用于描述实体的相关属性。我们学习和理解它们的区别、联系和用法时,一定要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去理解,这样就能很清楚地辨别属性问题和实在的主客体问题了。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争论很多都是由于没有将主客体与主客体性区分清晰和用法混淆。随着不同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会有相当多的学者提出很多新颖和有建设性的意见。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各方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就应该将其置于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能将实践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要素特别是“人”这个要素看成是静态的,更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人”在各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在实践的状态下去理解和把握,就不会把是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弄混甚至是等同了。这对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更好把握这门学科指明了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设置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氛围建立疑问,常年执教思想政治的老师可能都有体会,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由问题构成的特殊课程。问题中套问题,大问题中还有小问题,甚至小问题中也有小问题的存在。这种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很不利。只有巧设疑问,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顺利完成既定的认知任务,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般来说,要设置这样的疑问,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谋篇布局,把握处理好教材前后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每篇教材都有一个内在联系,先讲哪个问题,再讲哪个问题,这是教材的纲要,教材编纂者不可能把不相关的问题挪到一起。我们的设问就应该在这样的关键处下功夫,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来加以概括,否则,就会人为地肢解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那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维系,这是一种既费力又不讨好的苦事情,也是一个大家难以接受的事实。
二、设问要掌握火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认真处理好该设问与不该设问之间的关系
设问要注意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滥设问、乱设问。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设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于是凡事都想设置问题,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问得学生瞠目结舌。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根本达不到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求新知识的预期目的,问得多了反而会扰乱学生学习心境,从而诱发学生的烦厌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对抗。例如,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我播放了根据歌曲《三个和尚》改编的动画,屏幕上出现的生动画面、明快的色彩、滑稽的动作及几个木桶鲜明的对比,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时机马上设问:“为什么这里出现了奇怪的不等式:1+1小于2,甚至1+1+1也小于1?从哲学角度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三、问题设置一定要有难度和坡度,要立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想一想才能回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带着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去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当然,增加设问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超越这个界限的设问都是不成功的设问。设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即注意问题与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层次区别,不能都停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使教学活动和学生能力发展沿着一定的阶梯逐步上升。一般来说,低年级的设问要直观和表层一些,一般以掌握知识为准;高年级就不同,经过两三年的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因此难度要大一些。例如,在高二学习“价值与价值观”内容时,我播放了《腐败之链》和《揭秘高考替考》两个视频片段。播放完毕,我首先设问:“看了这两段视频片段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对腐败分子和极端利己主义者深恶痛绝,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接着设问:“刚才每个同学都坚持了怎样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视频引入和巧妙设问,学生由内而发地去认识两个标准,自觉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升华。
四、设问要注意科技因素和德育因素的渗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既注重人文精神的灌输,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做到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一课涉及消费心理、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德育教学中就是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教授恩格尔系数时,我先让学生用心想想自己家里的消费支出,然后请同学到黑板上用圆形统计图画出自家的食品、教育及其他的支出情况。然后设问“你对自己在家里的消费支出比例有何感想?”通过对比和思考,学生重新认识到了自我在家庭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认识到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消费观,珍惜劳动成果,珍爱家庭,反对浪费,反对享乐主义。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放在首位,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的问题。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及动机,以此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享受快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生的特点
当下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过于抽象化、理想化,不注意一般性思想教育,过于热衷于政治层面教育,从而使教育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从青春期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1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高中生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心理发展极不平衡,自我矛盾型的高中生,内心冲突激烈,持续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不稳定,新的自我无法整合。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高中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1.2旺盛的求知欲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
1.3渴望尊重与理解
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高中生这一年龄刻意追求的。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高中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
1.4交友与友谊的需要
高中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他们渴望多交友,有了心里话愿意找同龄人诉说。
2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观念认识不足
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和人们观念的束缚,学生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课程来应付,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识记到考试的学习方法,并完成好课程,避免出现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现象,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一系列问题。
2.2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挖掘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等,理论效果强,具有新时代的意义,也具有抽象的学习效果,因为学校和家长,甚至学生都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不够,存在着误解。因此教师难教学,学生难学习,教学质量不高。
3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确立的科学常识,也要顺应环境的变化。当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教师要致力于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并改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策略: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呼吁新观念,新观念产生新实践,要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3.2更新学习观念,全力挖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高中生思考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思考人生,规划未来,并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转变,消除思想的疑虑,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教师要为学生的考试而进行教学,改变教师教,学生背的局面,教师要实现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人们所接触到的东西也多了,思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当今时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目前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涵,它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凝聚力。必须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让企业文化帮助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特征
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载体就必须具有能够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包括很多方面,它要能够与企业的思想匹配起来,有承载、传达、形象、相配的特征。承载指的是这种载体能够与企业思想政治的目标内容一致,帮助企业思想的传递,并且这种传递作用是非常特殊少有的;传达指的是载体能够帮助企业的思想政治的传播,让思想政治被企业的员工认可理解,并能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鼓舞,不断为企业做出贡献[1];形象指的是载体通过其自身手段将抽象的企业思想政治具体化的传播;相配指的是载体传播出来的思想内容与企业思想政治传达的一致,没有矛盾的地方。
三、企业文化成为载体的可能性
结合笔者的研究,笔者发现企业文化能够成为载体有以下原因:1.企业文化易被接受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决定了企业文化是能够被企业员工普遍接受的。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它与企业的思想、目标、精神等具有一致性。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传达出的思想、行为准则是与企业文化传达出来的有着相似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既涉及到政治层面又涉及到管理层面[2]。而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感染员工,让员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坚定员工的信念,能够朝着企业的目标迈进。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思想政治的载体,对员工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导向。2.帮助思想政治与管理的有效结合在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时,会采用一定办法,企业的文化构建离不开宣传,往往企业会通过杂志社、电视台等媒介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文化精神。当然,构建时也会举办一些展会、研讨会,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学习探讨,明确企业精神。最终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标语、厂歌等,然而,这些简单的文字却传达出了企业的内涵。最终所构建出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娱乐等各个方面起到导向作用,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重要意义[3]。而若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包裹在企业文化中一同被传递出来,就能够在各个环节中对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政治的渗透,这种渗透是非常有效的。
四、发挥企业文化载体作用的办法
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笔者发现,为了发挥企业文化的载体作用,可以提出以下办法:1.动态企业文化的推动很多企业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动态文化活动,例如学术讨论、教育培训等,这些活动对员工的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有很大作用,然而,不要忘记的是,可以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的渗透,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让员工接受思想上的洗礼,能够对企业文化有着很好的认可,有明确的道德观、价值观[4]。当然这种渗透工作需要对企业文化有着很好理解的人进行策划,而渗透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强迫式的灌输,要尊重员工,坚持以人为本。2.静态企业文化的推动静态的企业文化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企业内部的一些景观,这些景观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内涵,能够进行员工心理的渗透,例如如果企业内部景观是干净整洁的,就会让员工工作时产生舒适感、认同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见,企业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重视起文化景观的构建,进行布局时要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让员工心情愉悦,可以认真规划企业内部的山水园林和景观道路,保证其审美性[5]。也要在企业内部设置一些企业的文化标语牌这样的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物品,营造出人文氛围,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3.推行社区文化的建设除了动静态企业文化的渗透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行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渗透。进行社区文化的推行时,要以员工为本,秉持着服务员工的理念,了解员工生活上的情况,通过构建社区文化,解决员工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企业进行社区文虎构建时,不能浮于表面,要关注员工的内心状况,现代人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的话容易产生精神焦虑企业要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员工放松身心,保障员工的愉悦感,充满能量,能够应对每天的工作。4.打造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形象塑造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打造出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能够代表企业的精神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进行熏陶。企业要找清企业文化的定位,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这样能够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6]。打造出的优秀的品牌形象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与凝聚力,让员工齐心协力维护企业的品牌。5.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想要培养一支较为优秀的职工队伍,就必须要建立起企业领导职工全部都参与到其中的庞大的政工体系,对于企业文化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设是以提高员工的群体意识的系统,将培养员工的价值观作为工作的核心,同时最终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要不断追求企业文化的民主化和社会化的作用方式,结合好文化管理的手段,不断发展较为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用企业的价值和不断发展的理念,不断打造出较好的文化背景,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包裹在企业文化中一同被传递出来,就能够在各个环节中对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政治的渗透,使得员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企业的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审美的情趣等,从而不断调动员工内心的文化需求以及动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这样的影像效果,对于之前传统的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成效也会显得更加明显和突出。6.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断培育企业现代化的理念,不断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将企业自身的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一个较好的平衡,这就需要依靠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可以对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一个很好的体现和控制,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主张是以人为本。人士在现代企业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在对物与人的实际处理过程中高度突出人的地位,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需要重视,一方面也需要对其进行约束,在强调认为情怀的过程中,也突出了对精神的重视,企业的文化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文化,分别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是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和管理的,是相互统一的整体。物质文化是这三个文化的开展基础,制度文化是这三个文化得以发展的保障,精神文化是这三个文化得以实现的动力和导向作用,从而不断的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依据各个要素在整体的系统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其科学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结构。这样才可以做到最好的整合作用,最终实现对整体功能的规划和处理,从而做到对企业整体素养的不断提升,这就使得企业的整体政治思想不断融入到日常的经验和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将企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最大的作用发挥,起到了较好的实时性作用,真正做到文化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应该是能够帮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的,而企业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企业文化容易被员工接受,并且它还能够帮助企业的思想政治与企业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因此它拥有了成为载体的可能性。为了有效发挥出企业文化的载体作用,可以从动静态企业文化推动、推行社区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品牌这几个方面进行方法的思考。希望文章提出的办法能够得到管理者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雯雯.企业文化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载体功能[J].中外企业家,2017,(14):164-165.
[2]张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研究——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7-62.
[3]周为.企业文化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129.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提升学生本专业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足够的重视,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教程。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大专学生只有在大专阶段接受到
了相应教育才能够保障在毕业后踏入社会时良好地与人交往,为就业增添筹码。试想,一名大专生在求职时没有具备与其年龄相符的素养,即使其专业技能再高也不会被录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足够重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大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近几年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书中用到的案例比较老旧,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应该具有高职院校特色,根据学生未来会从事的职业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案例方面,教材中多是社会新闻中出现的人物,学生在平时看电视或网页新闻中就能够了解,自然无法提升积极性。
2.教育目的不明确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并不会对教学目的准确掌握。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部的要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影响不大,因此并不会投入太多精力。高职院校强调的是技能证书所需能力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门辅助型学科,只会对学生在求职时产生影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锻炼以及未来升职等方面效用不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育优秀人才,院校与教师多数都没有真正掌握“育人”的内涵,无法让这门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
3.教学缺乏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切实落实到学生实践中才能够体现出其意义。但由于这门课程与专业课程差别较大,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设定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会将建设经费花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并不会专门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程加大投入,让其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展开。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1.提升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很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会被作为基础性课程展开,教师本身不注重此类教学,在教学中不会投入较多精力,只是将教材粗略讲解,在期末考核时也会尽量选取简单题目,确保每位学生都不会挂科。在教师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必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门重要课程,也不会在此方面投入精力。因此,教师与院校都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的重视,通过自身重视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程度。
2.制订完善教学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设置完善的课程制度,不能纵容学生随意逃课、旷课,并且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加强管理,让学生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理应通过各项措施完善教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考核机制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表现方面的得分也加入期末考评之中,可将期末总得分设定为考试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30%。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奖惩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
在实践性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等部门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干预。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对于状态异常,学生及时展开心理治疗,端正其思想。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危机干预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院校还应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的教学理念始终处于教育界前端,避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呈现出落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因人制宜、因时而变的一门学科、工作,教师只有将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才能够确保教育的有效
性。另外,院校也可以聘请相关类型专家来校演讲,帮助学生端正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必要课程。对于大专学生而言,思想的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踏入社会是否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师与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改进的课题,相关人员还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来提升大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将来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参花:下,2013(06).
艺术专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几乎各个大专院校都开始尝试开设艺术专业,招收艺术专业学生。如何对这日益扩大的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失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生热衷于在专业上出人头地,喜欢在外面出风头和赚钱。学校方面也片面的强调专业方面的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得学校很少顾及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培养,造成思想政治教学的缺失。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和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建设思想教育阵地、加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艺术高校公认的难题,但是各个艺术院校在党的领导下,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艺术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把校园文化看作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认可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力量。国家加强艺术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秉承崇高的育人理念,以班级管理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艺术院校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专业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艺术院校教育工作的法宝。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各艺术院校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艺术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后盾,先进的教学条件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外部环境,随着党的教育方针地落实,各个艺术院校集中力量,狠抓教学,积极探索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新途径。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艺术院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前导,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为基石,以坚强的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学校其它工作的发展
从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大专院校的工作法宝。我国的艺术院校也逐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艺术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党委挂帅、多部门协助、院系负责具体实施和组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艺术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教学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院校在学校开展了报告会、影视展播、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爱国学者来校讲学等活动。同时,每逢爱国纪念日,艺术院校也会根据学生的特长,举办各种活动。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根据自身学校教学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艺术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艺术院校的工作重点。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艺术院校把办学的方向瞄准迎合市场,一切向钱看,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薄弱。部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数量不足,有些院校300到500名学生才配备了一名一线辅导员,而且这些教师和辅导员出身思想政治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并不多,心理学、社会学背景的教师更是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是本校毕业生,这种缺乏交流的氛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缓慢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上,部分艺术院校长期以来授课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课一般采取小班授课,一个老师负责的学生不多;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均采取大班授课,且多为照本宣讲,教材陈旧,没有新意,学生也是被动接受,在课堂上也不向老师提问题,没有师生互动和讨论的环节,整个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