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18:0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2
Basic Principles of Medical Assistance Act
WANG Hairong, SHUI Linfei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dicaid law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starting point for the entire Medicaid law activities should meet with a clear orientation, generally reflect and adapt t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all Medicaid laws and regulations, with greater stability, prospective standar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dicaid law should include fairness, government-led principle, to protect the content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edical needs.
Key words medical assistance; basic principle; reconstruction
“医疗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那些因为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公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它通常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针对贫困人口的患病者实施的恢复其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救治行为。
目前,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国家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进行指导,同时,各地方政府在考虑到当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医疗救助规范性文件或地方规章,对医疗救助资金筹集、基金使用与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医疗救助立法提供了相对丰富完善的制度资源。但是,我国目前仍没有制定统一的《医疗救助条例》,甚至没有制定《医疗救助条例》的上位法――《社会救助法》。可喜的是国务院于2014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该办法原则性地规定医疗救助的对象和范围、方式和标准、程序和衔接等,但未将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作为规定。
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医疗救助法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贯穿于全部医疗救助法律规范,是整个医疗救助法律活动(包括医疗救助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并对具体规范起到补充作用。这里的医疗救助法应作广义的理解,是指与医疗救助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救助法》和《医疗救助管理条例》中,特别是在《医疗救助管理条例》中,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将得到直接的体现。
1 地方立法中关于医疗救助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虽然在我国理论界对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并未作更多的研究,但是在各地政府的地方立法中,关于医疗救助法基本原则的表述众多,综合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医疗救助应遵循道德的总原则,如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原则,二是医疗救助的水平,三是医疗救助实行的形式,四是医疗救助与其他基本社会保险衔接的问题,五是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原则。
2 医疗救助法确立的基本标准
一方面,医疗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另一方面,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了我国的医保体制。因此,在确立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时,必须注意与社会救助的普遍性原则相区别,并注意与基本保险制度的衔接。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有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应满足以下标准:
(1)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作为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一项法律准则而非国家政策,因此必须具备明确的导向性,为医疗救助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提供准则和依据,对医疗救助法的解释和实施进行指导和制约。具体来说,首先,对医疗救助立法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制。立法者在制定医疗救助相关法律、法规时,应首先确定制定这部法律的指导思想,然后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确定该法律的具体规范。其次,对医疗救助法律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制。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对相关法律主体有直接的约束力,是其进行法律活动时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可以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对具体法律规范未规定或未规定明确的予以弥补。最后,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具有指导作用,即可以成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适用和裁决案件的依据,特别是在面临规则相冲突或规则调整不力的情况下。
(2)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大体体现和适应医疗救助法律体系中所有法律、法规的本质要求。首先,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医疗救助法律规范特有的原则,其他法律规范共有的基本原则,如平等性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等不应该纳入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之中。其次,医疗救助法应是贯穿于整个医疗救助法律体系的始终,是所有相关法律规范所共同遵循的原则,而不是某一部具体法律的具体原则。那些只体现医疗救助部分法律规范的原则,如医疗救助的筹资的基本原则、医疗救助监督管理的基础原则等,都不应上升为医疗救助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3)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前瞻性。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是医疗救助法律规范中最高层次的较为抽象的行为准则,它不仅是其他具体行为准则立、改、废的依据,而且体现了医疗救助法律规范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医疗救助法的基本原则不能轻易更改,应在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制定,使其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前瞻性。
3 医疗救助法基本原则的重构
3.1 公平原则
国际卫生组织对各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公平、效率、透明度、可及性和适用性”五项衡量指标。公平意味着制度进入的平等性(即制度进入机会平等)和患病后得到国家或社会同等的医疗保障服务(即医疗服务的结果平等)。但这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是尽量缩小人们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差距。
医疗救助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设计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基本措施,故公平原则理应成为其基本价值追求。在医疗救助立法中,公平原则主要应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医疗救助权。虽然只有达到医疗救助制度规定的条件的公民才能获得医疗救助,但不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位,只要达到了医疗救助的条件,都应当获得同等的医疗救助待遇;即使是违法者或违反道德者都不应对其设置限定条件。其二,救助待遇的平等享有。即对所有的符合救助条件的公民在救助力度上都应同等对待,平等地享受救助待遇。
3.2 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是否公正、有效率地满足和实现公民的各种需求和利益是衡量和评价政府责任是否到位的标准。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贫困人群在患病时有权获得医疗救助;而保障具有人权属性的健康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在医疗救助法律体系中,政府主导原则主要表现在:其一,制度供给责任。政府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已有的地方立法经验,对医疗救助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规划,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具体的制度设计等。这样才能将救助各方应当享有的各种正当性的利益诉求“制度化”“标准化”,并最终实现“法律化”;才能使医疗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二,资金给付责任。应明确政府作为医疗救助的主要出资主体,并明晰各级政府的责任,完善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和分担机制。其三,实施具体事项和监管的责任。政府不仅应直接参与具体救助的发放、救助机构的建设、救助服务等,还应对上述行为进行监管,除此外,还要对社会捐赠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以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其四,宣传和教育的责任。政府应通过宣传改变观念,使公民认识到医疗救助权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消灭贫穷是全社会的责任;同时,通过宣传使公民了解医疗救助的范围和程序,使有需要的人真正地享受到医疗救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承担临床教学的师资基本上是专科医师[1,2],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或者没有真正吃透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知识。根据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1 从宏观上把握全科医学基本原则
让学员从宏观上明确全科医学基本原则的真正内涵是学员能否把全科医学基本思想运用到医疗实践中的关键。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科医学概论》中介绍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引导学员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更全的背景上去认识人的健康与健康问题。例如,在讲授以家庭为单位照顾这一基本原则时,首先要让学员以家庭为背景了解人的健康问题,即明确家庭的存在对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双向作用:正向作用主要是指家庭所拥有的各种有助于维护家庭健康的资源。在家庭或家庭成员发生健康问题时,这些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反向作用是指家庭的存在也可以导致某些疾病的遗传和在家庭内的传播等不利于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同时,还需要明确家庭健康问题与家庭成员健康问题的不同概念,前者主要是指针对整个家庭的健康问题,即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和家庭危机,后者指的是个人的健康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健康照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适当的医疗干预,控制各种不良的家庭因素,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具体的家庭生活周期维护、家庭结构与功能评估、家庭危机干预都是围绕上述目的进行的医疗活动。从更大的范围上讲,还应当让学员明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健康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考虑家庭健康问题时,需要把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联系起来。
以家庭为单位照顾是全科医学的专业特征。从宏观上认识家庭与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员掌握以家庭为单位照顾的具体方法和临床技能。
同样,在讲述以社区为范围照顾这一基本原则时,也需要让学员从宏观上认识社区与社区居民健康的关系,如社区的环境、人群特征[3]。这对于学员掌握如何根据社区特点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2 运用参照性方法,准确领会全科医学基本原则
不少学员在学习以病人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时,把握不住其真正的内涵。其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可操作的临床技术。比如,在采集病史时要采取开放式的问诊,要移情于病人;在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时,既要关注病人的疾病,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状况,尤其是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病人的生活环境;在实施对病人的干预前,要让病人参与,使医疗活动成为医患互动的过程。掌握这些要领的最直接方法是找到与之相应的学习参照点。通常,学员对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比较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示学员:理解病人为中心应当与以疾病为中心对照起来,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认识健康问题比较局限,而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则比较全面。让学员明白,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既要了解疾病,也要了解病人,而了解病人可以为病人健康问题的正确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可以为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诸如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系统整体论与还原论等都可以运用参照性学习方法,使学员更容易掌握这些概念的特征。
转贴于
3 把全科医学基本原则渗透到医疗过程的各环节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是全科医学中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学员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把它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却心中无数[4]。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具体健康问题时,进行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健康问题评估和处理计划制订都应当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去分析。要分析健康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以哪种因素为主;在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时,既要从生理学去考虑,也要从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去分析;为病人制定处理计划时,既要采用生物学手段,也要考虑心理调适和对社会不良因素的干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员对病人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评估和处理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程序。
以预防为导向也是全科医学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医师如何做预防[5]。这就要求教师分别把三级预防的实施对象和预防方法结合具体疾病讲清楚,比如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应当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干预、糖尿病筛检、糖尿病预后评价与干预的方法及实施对象讲清楚,使学员对三级预防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把三级预防应用到医疗实践中。
4 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
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实质内容是社区卫生与临床医疗的结合。通过这概念的学习,要让学员明确基层医疗不能照搬综合性医院的医疗模式,而要充分考虑社区的特点(如地域、人群的特征)和社区卫生的特征(如社区卫生规划、社区诊断、社区卫生评价等),即基层医疗既要遵循临床医疗的基本规律,又要引入诸多的社区卫生元素。学员在明确概念后,才能全面掌握基层医疗中的基本程序,如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筛检、社区特殊人群保健、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残疾病人的社区康复等[6]。
连续性照顾也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概念。掌握这个概念,应当让学员明确连续性照顾的三个最基本内涵:生命周期的连续性照顾、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照顾和健康照顾责任的连续性。在医疗活动中,有两项服务是最具有连续性特征的,一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周期性健康检查,二是慢性病的病情流程管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周期性健康检查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监控的设计思路和慢性病病情流程表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把连续性照顾讲深讲透。其实,慢性病病情流程管理有其基本模式,一是科学设计观察指标,包括疾病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的检查项目和主要治疗方法(药物及非药物);二是连续性记录的方式及不同指标观察周期设计;三是阶段性病情小结及治疗效果评价。按照这个基本模式去讲述不同慢性病的连续性照顾,有利于学员掌握和运用慢性病病情流程管理的方法。同时,必须让学员通过具体的周期性健康检查方案和慢性病病情流程表的设计,深刻领会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意义,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工具实施连续性照顾。
要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更好地引入全科医学概论中的基本原则,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①临床教师必须吃透全科医学概论中的内容,准确把握其真正内涵;②要把理论性概念具体化,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③要让学员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深刻领会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7]。
参考文献
1 迟宓宓.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03, 5(6):383-384.
2 梁惠琦. 《全科医学概论》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华夏医学,2008, 4(21):736-737.
3 王敏, 王家骥. 广州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9(8):702-703.
4 赵洁, 单炯. 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教学开展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2A(11):203-205.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47-01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履行行政职能需要,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综合财政计划。简单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从源头预防腐败等,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编制医院预算的基本原则
中央部门预算是整个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宏观政策、政府施政目标以及中央部门履行职能等联系紧密,因此,中央部门预算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笔者所在的中日友好医院是卫生部直属医院,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部门预算的编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在法律赋予部门的职能范围内进行。如我院收费要按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测算等。支出方面,支出预算要结合医院的发展计划、职责和任务测算。
(二)真实性原则
部门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
(三)完整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要体现综合预算的原则,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对单位的各项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一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四)科学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1)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预算支出的方向要科学,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2)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科学,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每个阶段的时间,既要以充裕的时间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也要注重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3)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预算的编制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测算的过程要有理有据;(4)预算的核定要科学,基本支出预算定额要依照科学的方法制定,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要对项目进行遴选,分轻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五)稳妥性原则
部门预算的编制要做到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六)重点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
(七)透明性原则
部门预算要体现公开、透明原则。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
(八)绩效性原则
部门预算应建立评价制度,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医院预算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医院医疗改革与不断发展,不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医院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医院提高经营水平的需要,也是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医院的预算不仅要按以上基本原则来编制,关键还在于实施及管理。
利用预算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称为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提高管理控制水平,提升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能够有效地完善医院内部控制
根据现行的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各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核、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等。医院实行预算控制,具体表现为反映在预算期内医院各项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的一整套业务报表和财务报表。医院实行预算控制可以做到对预算期内的经营状况和成果心中有数,对各项业务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预算执行的差异分析,及时反映医院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或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以预算为尺度,定期考核工作业绩,相应地给予奖励,从而健全医院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
(二)医院增收节支,是可持续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必要补充
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医院向既定目标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完善医院经营管理,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一项十分必要的方法。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使医院围绕既定目标,组织医院的各项收入,安排各项预算内的每笔必要的开支,使医院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增加医院的积累。可以说,成本核算与职工的挂钩,促使职工自觉和主动地增收和节支。而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医院要求职工按医院既定的发展目标去干,二者相互补充和完善,使医院不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科学管理医院的重要手段
1.帮助医院改善未来的经营状况。通过编制预算,以预计年度经营计划的财务效果和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尽可能地事先预见许多潜在的困难,从而防患于未然,帮助医院改造未来的经营状况,降低风险。
2.优化资源配置。医院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方面的配置预先作出的规划,把涉及医院总体目标的经济活动连接在一起,使影响目标实现的各因素都发挥出最大潜能,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重要的方面。
3.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能促进医院文化建设。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每位医务人员的责任得到加强,并对自已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加深刻了。通过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树立起理财的价值观念,而理财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院职工对社会及医院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预算管理的实行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它是全院职工的智慧结晶,它培养了全院职工当家理财的能力,使医院职工围绕预算目标努力工作。
总之,预算管理是医院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城镇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研究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坚持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保险基本保障项目,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利用医疗服务,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坚持严格管理和改善服务并重,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优化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服务;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配套实施,鼓励探索创新。
二、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范围
(三)要根据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积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范围。允许各类为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门诊部、诊所、医务所(室)等机构)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四)在坚持医疗机构定点资格条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条件。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符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设施配置基本标准,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内部运行,有明确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范围,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掌握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规定,具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要求的基本条件等。
(五)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规定程序及时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出的申请及有关证明材料,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单,供参保人员选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根据参保人员选择意向确定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同步审查,均符合条件的要同步纳入定点。对由定点基层医疗机构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继续定点。
三、切实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
(六)要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进行逐项审定,明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要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家庭病床建床标准及管理规范,制定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明确家庭病床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范围。参保人员发生的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符合出入院标准的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支付。
(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公平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向辖区居民提供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建立健康档案以及慢性病和精神病社区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中按规定应免费提供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个人不再额外支付费用。
四、完善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的引导措施
(八)参保人员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要有1-2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保人员可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设的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定点。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直接与社区医师签订服务协议的定点管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允许参保人员到定点零售药店直接购买非处方药和持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处方购药。
(九)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的住院和门诊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可探索按病种确定定额标准,由统筹基金和参保人员按比例分担的费用结算办法。
五、加强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与服务
一、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会计是随着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也是信息处理系统,现代会计核算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财务会计主要从事确认,计量,核算工作,确认资产负债的增减,对收入费用进行归集匹配,定期形成财务报表,全面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状况,使决策者和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可以获得决策相关的信息。
会计活动为组织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但财务会计相对于决策还有局限性:一方面,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核算方法,这些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对整体上规范财务会计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正因为会计假设和会计估计的存在使一些会计数据容易被粉饰。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的专业性强,绝对数字既不能体现出效率,也不能看出发展的趋势和轨迹,非财务人员对报表中的问题很难识别,单纯会计数据很难成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财务管理恰恰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财务会计的不足,财务管理是基于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更侧重于适应财务环境,协调财务关系,不同于财务会计,这些内容并未被在工作中被普遍应用,但却能更主动的对数据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依赖财务会计归集生成的数据,财务管理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又有极高的要求,所以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财务会计一贯滞后,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应用。财务管理除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不同行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以下就医疗行业进行分析。
二、医院现行财务管理状况
1、国家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财务制度改革随医院改革走过很长的一段路,从最开始的计划经济,由财政全额拨款,到后来医疗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医院财务活动既要符合医疗行业的特性,又要符合会计自身发展的规律,现阶段医疗改革一方面区分不同医院在国家医疗体系中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对不同性质的医院采取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另一方面对重点医院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财务管理要求,要求公立医院医院财务工作向一个更细化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2、医院自身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完善。就一个公立医院来讲,一方面医院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医院的收入还有一部分直接或间来源于政府,收入和费用不能完全配比,一些收入以收入之名,实则不但不是收入,而且是医院将负担的亏损,收入流失,支出超标,费用摊销不合理,成本计算形同虚设,从而导致不能真实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不能实现有效财务监管,严重威胁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对资产,收入,成本方面的问题尤其重视,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侧重有目共睹,这也预示着,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将更多的涉及财务管理。
三、医院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同步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并行是多元投入资本进行监管的需要。现代医院改革引进其他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以迅速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要,基于投资方对资本回收的需要,必然要求对医院的财务活动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财务会计倾向于以历史数据进行反映,注重对成本费用按期进行归集,但这种归集,并不利于投资者了解医院的现实财务情况,投资者更希望知道的不是医院曾经付出多少钱在医院设施上,而是倾向于知道医院的现有设施可以带来多少收益,医院的投资未来可以产生多大的现金流用以支持医院的借款。适当的负债比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效率,则对现金流的预测和投资回收的核算就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所以说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并行,是医院引入负债所必然要求的管理项目。
2、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并行是确定医院扩建方向及规模的需要。医院近些年的医疗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提供更多医疗服务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效率。全国各地都在加速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医院的扩建并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就会造成本已稀缺的资源过度使用,医院对自身在本地医疗行业的位置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还要对医院要达到的扩建后的结果有一个清晰的预期,最重要的是对医疗需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些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数据和分析。
1、加强宣传,教育为主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尤其重要,要坚持“加强宣传,教育为主”的原则,常抓不懈。
2、科学管理,抓好落实要坚持科学管理的原则,抓好具体落实,严格把关,决不出现漏洞。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三、具体措施、要求
1、学校要加强《食品卫生》及常规卫生知识宣传落实,使师生掌握基本卫生常识。
2、上好卫生课,坚持每年的卫生体检制度,做好疫苗接种。
3、注意饮用水的管理工作,有食堂的学校要坚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病从口入。
4、坚持学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制度,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5、学校校医药不断提高素质,能够胜任简单的处置工作。
四、事故处置办法
1、发现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迅速送医疗室、医院进行处理。
2、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3、保留有关事物、食品,以备卫生部门取样检查。
4、迅速排查中毒师生名单,检查他们的身体,及时报告给卫生部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医院会计制度是否合理影响着医院经济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是否健康。各项经济活动是医院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要认识到医院的会计水平对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此时我国的医院制度要进行改革以及深化。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形式多种多样的今天,医院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理念影响着医疗机构的竞争。
二、医疗会计制度改革以及医疗会计新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一)医院会计制度性质存在这一定的不明确性
目前,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将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以及预算会计制度这两种类型。从医院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来讲,医院的会计制度要采取预算会计。然而,在开展实际会计工作中,医院往往会选择记账处理这一种核算处理方式,然而这一种核算处理方式是以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且与预算会计里面所规定的收付实现制存在冲突,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种情况。
(二)医院会计内部核算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
由于医院的会计内部核算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并且与会计管理基本原则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医院会计制度》规定了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然而,在医院内部成本核算过程中,如果资产不计提折旧,此时就会出现资产虚增以及专用基金账户出现了负数等相关情况,最终会影响医院内部成本控制的质量以及准确性。
以前的所实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具体内容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符,具有冲突性。特别是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
(三)当前医院的会计制度缺乏一定的公益性
目前,医院的会计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在公益性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公益性会计科目的基本内容没有为医院提供相关的公益性会计信息,这就使得医院的公益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医院特别是那些非营利性的医院具有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等,然而医院没有形成完善的补偿机制。除此之外,目前医院的会计制度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公益性补偿机制。然而,医院需要执行的功能就是公益补偿的功能,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具备了社会公益性的公共资源,所以医院要面向社会,为社会公众提供一定的服务。现阶段,在医院的会计制度中,由于没有资本化处理社会公益基金,仅仅作为一般费用来处理,从而不能够将公益行资金体现出来。
三、医院会计制度具体改革以及会计新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此时会计信息质量在不断下降以及会计制度为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不断弱化,所以要对医院的会计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
(一)提供绿色会计的模式以及做好资源成本管理
绿色会计这一手段可以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以提高。绿色会计主要是指单位在计量所拥有货币的时候,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并且要明确判断其重要性。在日常的会计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追加补偿财务信息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资产形式来进行,从而可以保证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
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医院所拥有的、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使用年限预计超过一年等物资。在管理这些固定资产的时候要做出明确的界定。
在医院资产中,固定资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作人员要重视管理固定资产的质量。医院在核算固定资产的时候要按照医院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来作为其基本原则。在管理固定资产的时候,应该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选择折旧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了无形损耗以及有形损耗。医院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要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损失以及折旧费用。医院的会计工作人员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并且要将折旧计入到各期的成本中。
四、革新医院会计新理念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会计改革机制
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科学的、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改革制度,从而可以保证医院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完善会计改革机制的时候,要以医院的发展为基础。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会计改革制度,从而有利于医院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提高
在建立科学的、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保证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才可以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信息,最终为医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医院在选择会计工作人员的时候要按照吃苦耐劳、道德高尚作为其选择的基本原则。通过选择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可以为会计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将医药分开
当前,医药分开是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规定要将药品加成的现象逐渐取消,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医药分开。在传统的医院经营模式中,一直存在这以药补药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使得医疗药品支出变得不合理,并且也给医院的会计核算带来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存在这多开药以及开贵药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整个医院的运行机制。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以及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变得非常重要。通过改革医疗会计制度不仅可以适应医疗市场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适应投资多元化的要求。目前,现行的医疗会计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因此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最终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探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J].财经界,2011,(11):90-92.
1 医学工程科的现状
1.1 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各医院年度设备采购经费逐年递增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国内某医院从1987年设备采购经费仅600万元左右,到2007年则高达6000多万元。
1.2 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增加
表现为材料、生产工艺、维护和维修复杂;评估选型和采购决策困难;计量和质控要求严格,否则,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1.3 学术和管理界已高度重视该学科
2002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姜远海主编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一书;2007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杨虎主编的《临床医学工程教程》一书;同年,中国医学考试网公布了《2007年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基础);(3)专业实践能力;(4)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知识和医疗设备管理)]。
2 临床医学工程学主要内容
2.1 临床医学工程学基础内容
2.1.1 临床需求与论证
临床需求主要包括购新、维修及医疗器械的改造升级等,不论那一种需求,都有必要对其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论证,其中学术效益是根本。就学科建设而言,可以把学术效益看作春天播种的种子,实际上也就是能否解决特定学科建设及其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问题,同时兼顾医院整体发展的问题;经过夏天的辛勤劳动,到了秋天你才能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两个果实。
2.1.2 选型与评估
主要是一定要保证所采购医疗器械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为此对计划购置的厂商的医疗器械产品要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评价;同时,对医疗器械的安全防护、节能性和配套性等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2007年10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就城市医疗机构卫生装备评估选型推荐了第二批32品目362种规格型号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选型与评价时可供参考。
2.1.3 采购计划
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有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医疗器械购置计划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其程序应当包括: (1)使用部门提出申请;(2)收集产品信息初步汇总;(3)分析研究产品信息确定方案;(4)拟定方案提出预算;(5)综合平衡确定计划。
2.1.4 产品标准
医疗器械产品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有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YY)和产品注册标准(有国产、进口两种);国际上一些非营利专业组织的相关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欧盟和美国标准也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1.5 集中招标采购
可参考《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6 安装、调试与验收
(1)安装与调试:主要内容一是使用环境的技术要求;二是安装调试的程序(验收合格后进行;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要做好安装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试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调试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多操作,多熟悉,尽快安排 “考机”;安装调试完成,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应予签收;医疗设备的保修)。(2)验收:一是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验收资料的准备;验收人员和部门的准备;制定验收方案;建立验收记录和验收报表;做好辅助设备的准备;验收工具的准备;对于进口医疗设备需申请商品检验;对于进口计量设备需申请计量检定。二是验收的程序:包括:开箱;清点;查验外形;检查机内组件;重点检查精密易碎部件;在验收过程中,所有与合同要求不符的情况都应当做好有关记录并拍照、录像以备索赔。
2.1.7 维护与维修
(1)维护:一般指周期性地对特定的医疗设备进行的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 ),这一系列周期性的科学维护工作主要包括: ①操作性能测试及调整;②电气安全测试;③外观、控制部件及内部清洁、、更换易耗元件。(2)维修一般可分成下面三种情况:①保修:新机带的,或新机过保后买的,过保后买的则可能采购成本非常高,且服务情况也无标准可言;②自修:一般大型设备较难,主要由图纸、密码和备件供应所引起;③第三方维修:目前,医疗器械维修的社会化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成本较低但风险较大。
2.1.8 报废
要确定标准的技术鉴定程序和分级审批程序。
2.1.9 信息和档案管理
(1)按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归档;(2)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医用耗材、体外试剂、病房用具和医疗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管理,管理原则是按I、II和III类进行,以确保医疗质量。
2.1.10 计量
加强医学计量监督管理是卫生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手段。医院应将计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于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严禁使用,强制检定器具损坏修复后必须进行计量检定。对于设备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
2.1.11 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设备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伤害事件分一般伤害与严重伤害。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机体结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
2.2 临床医学工程学要求
前面简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医院的发展,对该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标准是基础,计量技术是手段,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是目的。内容包括:①例行强检;②验收检测(新设备);③状态检测(日常工作之一);④稳定性检测(日常工作之二);⑤维修后检测(日常工作之三)。(2)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设备正常和有效运行。(3)积极改进医疗器械的现有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现有性能。(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的新功能的基本原则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5)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上述要求,往往受人员水平、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的。
2.3 临床医学工程学高级阶段内容
2实施医院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时,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公益性,第二个原则是代表性和科学性,第三个原则是动态性和实操性。只有在把绩效积极与管理结合起来以后,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医院的工作质量,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工作的失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工资分配应当做到科学合理,使业务突出人员得到应有的报酬,减少人才的流失,从而带动医院的发展。
3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管理的具体过程
在对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BSC)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关键绩效性指标(KPI)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管理,但是这两种方法最具代表性。
3.1BSC的管理方法
BSC的管理方法对于医院的绩效管理提出了具体框架和指标体系,不仅包含了财务与革新学习,而且还包含了医院内部运营与客户,提出财务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指结果指标,而其他3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前置指标,当然也可以称作驱动指标。该评价系统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平衡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较好的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性绩效。首先,财务指标与工作人员的收入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想要增加收入,不仅需要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尽量的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其次,客户指标主要是指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一旦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变高,那么财务指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医院应当想办法增加患者忠诚度,同时使患者了解各项医疗费用,从而大大的降低患者投诉率;再次,内部运营性指标主要是涉及医院的看病流程,需要不断的优化看病流程,提高医院床位的利用率,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的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并且做好患者的随访服务;最后,革新学习指标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可以促进其他的提升,不仅可以优化看病流程,还可以提升患者的信任度,最终提高财务指标水平。
3.2KPI的管理方法
KPI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重点强调把绩效与医院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指导体系,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当前绝大部分的医院主要是应用BSC的管理方式。
4充分了解绩效管理内容,实行同工同酬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管理人员应当对绩效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了解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工资分配关乎到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利益,因此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应当全面考虑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科学性,如果考核方案不合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会使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热情,绩效考核必须包括奖惩制度、职位晋升以及加薪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在大多数医院由于身份的不同,工作人员在工资待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另外用工形式不同,工资待遇也不一样,尤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人才流动性较大,不少医院合同编制的医务人员不足一半,有一大部分的临时工。所以医院应当尽快的解决这一状况,实行同工同酬的工资分配制度,以此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改革与总额预付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三项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医疗救助、商业医保为辅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由于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机制固有的道德风险及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必然会引发医保基金超支风险,因此时刻防范医疗保险基金超支风险是一个长期任务。修订三个目录、加强医患双方医疗行为监管、改革支付方式、打击违法行为都是防范医疗保险基金超支风险的具体手段。其中改革支付方式又是医疗保险改革的牛鼻子,能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一些弊端:凡是符合三个目录的药品或医疗检查、服务项目均应支付,诱导医疗服务供方出现重复检查、分解收费、大处方、高档医疗或过度医疗等行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也是重数量轻质量,对医疗效果几乎不监管。医疗服务性价比严重失衡,最终即损害参保者利益又大大增加医保基金负担,埋下超支风险隐患;既恶化医患关系又加剧医保机构与参保者矛盾,因为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服务购买者具有政策的垄断性对购买的服务质量必须负责,从现行政策制度看参保者只能在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法律既规定“雇主必须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又规定“必须按照属地原则购买我的”,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没有竞争性,与“必须买,买谁的我不管”的竞争机制截然不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大力探索推行包括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制度等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改革,由过程控制转向结果控制。所谓总额预付制度就是依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付金额,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等因素确定下一年度各定点医疗机构支付预算,结余适当奖励性留成,超支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担,各地在制定总额预付制度政策时基本执行上述原则。从理论上讲,总额预付制度具有强烈的内在约束力,加大对医疗机构的制约力量,对降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幅和抑制超支风险有实际作用;从各地实践效果看也的确如此,也达到了初步的预期效果,但其简单粗放管理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二、总额预付制度环境下的各方行为博弈预期
总额预付制度作为约束力量必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行为和医生的诊疗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医保基金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行为,利弊皆有,这也是总额预付制度的必然效应。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与医保基金机构之间的矛盾和双方自身行为的矛盾。具体表现形式有:
1.医院会自觉加大费用控制力度防止总额预算超支,大量结余可能会有少部分奖励性留成,但同时将影响下年度总额预算;大量超支会增加下年度总额预算额度但也增加医院惩罚性支出。主动节约或贸然超支行为完全取决于医院的净收益,医疗机构与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因矛盾而加大博弈力度,并且会调整市场战略,开发非医保业务,减少总额预付制度对医院经营的影响,极端情况下会使总额预付制度因失去靶向而失效。
2.医院的费用控制行为必然通过内部核算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传导对医生的诊疗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医生会自觉控制费用防止超支处罚;另一方面为增加收益而增加自费项目(尽管新农合有自费比例限制),向病人转嫁费用。
3.与按项目付费条件下的自由诊疗行为相比,费用控制条件下必然诱导产生有限诊疗行为,而有限诊疗行为与病人医疗需求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引发医疗纠纷风险。
4.大量结余或超支都不符合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初衷或基本原则,尽管有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指导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做出较科学的预算,由于医疗行为内在高度随机性导致宏观上的所谓合理预算未必能满足微观个体的合理需求,因而参保者与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