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5 18:0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常用的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常用的研究方法

篇(1)

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它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判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我国工业场所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废水的排放,废水中常含着许多具有毒性的污染物质,若是缺乏处理或是处理不当就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中的各类生物的生长会产生不良影响,危害到接触污染物的人类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要根据不同化工产业排放的不同废水污染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各类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将化工废水中的具有毒性的难以自然降解的物质进行处理,减少因化工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避免产生社会危害。因此,人们都致力于开发出新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

1. 现有常用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我国化工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不同的化工产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不同,且一种废水中所含有毒物质有时不只一种,大多都是多环芳烃、有机物质、重金属化合物等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质;废水中盐分含量一般大于1%,能抑制水中生物对有机物质的降解;废水排放的量及废水中有毒物质的量经常变化。为了将这些有毒物质除去,在废水处理中常常使用以下几种处理技术:

1.1物理法

滤过法、沉淀法、气浮法和吸附法等是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实现固液分离,从而去除废水中的颗粒性物质,操作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废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无法清除,因此多用于预处理以及深处理当中。

1.2化学法

化学氧化法、混凝沉淀法、微电解技术等是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通过各类化学反应,达到清除废水中的各类杂质、解除或减小废水毒性的目的。化学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反应,如利用氧化剂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氧化,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变成较易于降解的物质,解除或者减小污染物的毒性,这种方式适用于污染物为还原性强的废水的处理。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对废水处理的效果影响比较大,常用的较好的氧化剂有臭氧和氯气,处理废水污染物的能力较强,但是成本花费高。混凝沉淀法是利用化学投放具有凝聚作用的化学物质,对废水中的细小颗粒及胶体沉淀去除,同时对废水的颜色、微生物和较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清除,然而这种方式对废水的pH值、温度、水量等要求较高,多用于预处理和深处理。微电解技术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电化学作用,使污染物性质发生改变。电解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具有消毒作用的・OH和活性率,可进一步清除废水中的细菌。微电解技术多用于生物难降解的废水,而且利用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废物利用,但是微电解技术的研究还稍显不足,还只能对特殊类别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和理论。

1.3生物法

常用生物法有投放优势菌法、共代谢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转化,使有机物变性、失去毒性,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投放优势菌法是选用降解能力较高的菌株,将其投放到废水处理系统中,让其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共代谢法是利用微生物的协同代谢,使不能直接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与微生物降解产物形成共基质条件,将不能直接被降解的物质降解,促进废水的处理效率。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絮体形成的活性污泥,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生物膜法是利用生物膜,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氧化,从而将废水进行处理。生物法的成本比较低,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是岁废水的pH值、温度、水量的要求较高,且单独使用生物法的技术处理难度较大,一般会将其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

1.4综合技术

综合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结合使用。生物法常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化工废水处理的效果,这里主要探讨物理法和化学法的综合使用。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等是常用的综合技术。萃取法是利用污染物在水中和萃取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其从废水中分离,从而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离子交换法利用水中的离子和离子交换剂相互反应,使有害离子物质从水中去除。膜分离法是利用半透膜,对废水中的分子进行过滤,进行反渗透,去除水中的固体物质和胶状物质,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选择性较强,花费较多,易于发生再次污染。

2.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2.1物理法的进展

目前,人们研究用磁种的剩磁,将其与混凝剂一起使用,增强混凝剂吸附作用,提高颗粒性物质的去除效率,接着用磁分离器使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开始运用。人们还研究利用声波技术,通过控制声波的频率而对有机物实现分离。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对有机物进行分解,等离子体可通过高压脉冲放电或者辉光放电产生。

2.2化学法进展

在化学氧化法方面,对光化学氧化、电化学氧化、声化学氧化进行研究,在光化学氧化方面进展较大。紫外光催化法是一种光化学氧化法,利用紫外光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氧化,已有成功运用的实例。湿化氧化是利用高温高压,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可以用于处理高浓度的难降解废水,在国外已有应用。超临界水氧化法是利用水的临界点,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处理能力强大,被视为最值得研究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2.3生物法的进展

自然界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降解能力比较差,利用高效优势菌菌株选育对细菌进行筛选,选出高效优势菌,可以提高细菌的降解效率。而为了提高高效菌的浓度,利用固定化生物技术,将筛选出的高效菌中的降解活性物质进行固定化,保持菌株的高效降解能力。

3.总结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化工废水进行处理,但是单一的方法难以实现废水处理目的,常常需要多种技术结合。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科学地结合各类技术,发展新的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减少除了成本,解决难降解物质的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被化工产品生产污染加剧,人类健康也日益受到危害,保护环境越来越重要,把控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抓起,废水处理环节尤其重要。目前多达几千种的常用药物被我国制药企业生产,对于常用药物的不同类别,在药品原料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收有差异的,故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着很大的水质和特点上的不同,这就在处理医药化工废水上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多种处理方法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废水处理。

一、医药化工废水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处理化工废水难度特别大,尤其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过程中排放的结构复杂、生物难以降解和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质。在生产常用药的过程中,一般有四大类型的废水:一是排放在主要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二是排放在辅助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三是平日工作中的冲洗水;四是生活中员工产生的污水。

化工废水有其基本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副产物多,水质成分复杂,反应原料中多为环状结构化合物或溶剂类物质;二是污染物在废水中含量高;三是有毒有害物质多,特别是精细化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的危害很大;四是有很多生物难降解物质。

目前我国化工废水的达标排放仍然不理想,研究低成本、高效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来处理化工废水,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二、国内外常用的医药化工废水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法

过滤法、气浮法和重力沉淀法等是常用的物理法。过滤法主要是减少水中的悬浮物,用有孔状的粒料层将水中的杂质截留,在过滤处理化工废水中,微孔状虑机和板框过滤机是常用的工具;气浮法是先生成吸附微小气泡,然后通过微小气泡的附裹携带将悬浮颗粒带出水面的方法;重力沉淀法是利用重力场的作用,将水中具有可沉淀性能的悬浮颗粒达到自然沉降,这一过程固液就达到了自然分离。这三种物理处理方法管理方便,工艺简单,但是在去除可溶性废水方面有很大局限,还需寻求另外的办法。

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去除水中的无机物杂质、有机物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主要有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和化学混凝法等。

化学氧化法通常是在化工废水中投放氧化剂对有机污染物氧化去除的方法。经过化学氧化还原的废水,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将转化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达到了废水净化的目的。常用的有空气氧化和氯氧化。空气氧化的氧化能力弱,主要用于含有处理还原性强的物质的废水,氯气是普遍使用的氧化剂,主要用在处理含氰、含酚等有机废水。

电化学氧化法是通过在电解槽中,在电极上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被去除,在电解槽的阳极废水中的污染物失去电子被氧化,在阳极水中的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可放电生成氯气和氧气而间接地氧化污染物,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阳极的氧化作用加强,使电解槽的内阻减少,一些氯化钠被加入到废水电解槽中,进行电氯化。近年来在电氧化和电还原的新型电极材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成本高、能耗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化学混凝法是通过在医药化工废水中投放能够产生凝聚和絮凝作用的化学药剂,使胶体形成沉淀,然后被去除;主要的作用对象是水中的胶体物质和微小悬浮物。水温、水质、水量、PH值等变化对该方法影响较大,对一些可溶性好的无机、有机物质去除率低。

3.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有机物降解转化的过程。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医药化学工业,污染物的成分也变得日益复杂,如果仅仅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很难达到治理的标准。如果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能够被合理的利用,那么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就可以进行转化与稳定,达到无害化。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大类型:厌氧处理是指在废水中没有分子氧的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过程。研究表明,水解产酸细菌、产甲烷细菌和产氢产乙酸细菌是完成厌氧过程的三大主要类群细菌。好氧处理分为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是将生物膜和废水接触,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和氧化的过程。活性污泥法是处理废水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的方法,活性污泥就是微生物絮体,活性污泥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代谢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的,能够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三、最新的非常规废水处理技术

最新的非常规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有磁分离法、紫外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磁分离法是将磁种和混凝剂投放到医药化工废水中,在磁种的剩磁和混凝剂的同时作用下,医药化工废水中的颗粒相互吸引并凝结长大,悬浮物的分离加速,然后有机污染物将在磁分离器的帮助下去除。紫外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是在300~400nm的紫外光照射下并利用二氧化钛半导体催化剂,形成羟基自由基和产生光电子空穴等强氧化剂的能力,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将适宜降解特定废水的高效菌株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手段筛选分离出来,保持其活性并且能够反复利用。

四、总结

有效处理医药化工废水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对造福人类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处理医药化工废水的过程中,可以多想办法、多走路子和多组合利用处理,更大的提高处理废水的效率。目前,虽然出现了不少新式的处理技术,但是成本高、能耗大。另外,一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还要考虑到,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尽量、尽快想办法解决,使新的突破能够在医药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上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中学高年级尤高中多采用。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二、系统性。三、启发性和趣味性。四、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并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机动性。五、要运用好板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19-03

一、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蛋白质科学的研究是热点和前沿。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由两个独立机构描绘出来,分别发表在《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上,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终点,相反,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放在每一位生命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了解基因的功能,即所谓功能基因组学。而蛋白质组学则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欲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了解蛋白质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手段是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大高校在生命科学学院基本都开设了《生物化学》必修课程,该课程阐述了蛋白质的相关基本知识,然而,对于从事蛋白质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以及有志于今后从事蛋白质研究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课程对蛋白质知识的讲授满足不了科研的需求,因此,在本科高年级进行《蛋白质化学》的授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蛋白质化学》教学体系初探

目前,开设《蛋白质化学》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开设了这门课的高校,其教学体系也各有侧重,这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立足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教学实际,想要在短短十周内覆盖蛋白质化学的所有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对这门课程的体系设置所采取的总体指导方针是:立足基础、把握重点、推陈出新和结合实际。具体课程体系安排如下:

1.蛋白质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蛋白质结构的理论篇和方法篇。理论篇中,主要对《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提升。之所以要复习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蛋白质结构的相关知识是所有蛋白质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无论是分离纯化还是分析鉴定,又或者是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都需要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不遗余力地强化和巩固。而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的掌握确实不够扎实,从氨基酸的英文三字母缩写,氨基酸在缓冲溶液中的带电性质,到二十种氨基酸对二级结构的贡献等,都需要强化记忆。在方法篇中,主要介绍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和高级结构的研究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除了经典的Edman降解法之外,还有目前科研常用的质谱法,这两种都是直接测序的方法,另外介绍了更高效的间接测序法:基因测序法,也称重组cDNA技术,即由重组cDNA的序列倒推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最新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激发学习的热情。蛋白质高级结构的研究最有效的两种手段是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法,这两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不同,也各有其优缺点。除此之外,对结构已知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也可能会用到一些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手段,如圆二色光谱(CD),主要用来研究缓冲环境、配体、离子等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细微影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信息的有效搜索和了解,对该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对蛋白质数据库的了解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便利的网络资源让蛋白质数据库的接近不再困难,如何有效查找相关信息成为学生的必修功课。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国际上最完整的也是最常用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包含了约7万个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信息量丰富且查找方便,是蛋白质研究者的利器。PDB数据库中的蛋白质信息可以下载并进行脱网研究和分析,这就需要一款可以查看和分析蛋白质结构的软件,Rasmol软件满足了这种需求。Rasmol软件是一款免费的小巧软件,却可以达到准专业级的水平。对于普通从事蛋白质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款软件是非常实用的。我们在课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这款软件,也深得同学的喜爱和赞赏。

2.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在对蛋白质结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个非常实用的环节: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可粗分为两大块: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方法。在蛋白质研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中,首先应该掌握的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它们是研究蛋白质的必备武器。这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重点介绍了两大手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层析。电泳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它既可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亦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在了解基本的电泳原理的基础之上,明确各种电泳方法适用的对象以及各种形式的电泳所能够起到的效果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层析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层析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各种层析方法的原理不同,所能达到的效果、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从而选取有效的层析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所在。蛋白质的分析鉴定手段也很多,有跟分离纯化相关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的方法,也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由于ELISA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所以,教学过程中还要简单介绍一些免疫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总体而言,在教学中,这部分的重点是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明白各种实验方法如何被正确运用到实际研究工作中去。在缺乏配套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段、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运用成了笔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此,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每讲一种实验方法,就配套一两篇中英文文献,文献的内容以相应的实验方法为主,并解决了某个科研问题。文献的接触以中文文献开始,慢慢过渡到英文文献。借助文献,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相关实验手段的实验流程和所能解决的科研问题,也能深入理解实验方法对科研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了学生学习蛋白质实验手段的盲目性。此外,文献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接触最新的科研领域,拓宽了专业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篇(6)

【关键词】药品生产,无菌制剂,灭菌方法,设备

1 前言

药品是用来治疗、预防、保健的特殊产品,药品中任何有害微生物的存在,都将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无菌药品就是要求药品内没有任何活体微生物的存在,灭菌就是应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把物体上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及芽胞全部杀灭,从而确保药品中没有活体微生物,有效、安全、稳定的保证疗效。本文就几种简单灭菌方法进行了阐述。

2 药品生产中的无菌制剂

药品生产中规定的灭菌及无菌制剂主要包括:注射用制剂、眼用制剂、植入型制剂、创面用制剂以及手术用制剂。

2.1注射用制剂:注射用制剂就是指由药物制成的专供注入肌体内的一种制剂,例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主要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由于注射剂为直接注入人体内部,因此对注射剂本身以及注射用溶剂、附加剂和各种载体辅料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都非常严格。

2.2眼用制剂:眼睛是人体最敏感部位之一,现在人们对眼用制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常用的眼用制剂类包括滴眼液、眼用膜剂、软膏剂和凝胶剂等。然而普通滴眼液及眼用软膏均有各自的不足,普通滴眼液使用方便,但用药后药效维持短;眼用软膏剂能维持较长疗效,但可能会造成视野模糊。近年来研发的眼部给药系统主要研究如何改善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并且能更好的持续、控释给药。

2.3 入剂与其他无菌制剂:植入剂又称植入给药系统,即经手术植入或经针头导入皮下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控制释药制剂。早期植入剂需要手术取出释药载体,近年来研究的载体材料大部分为生物降型聚合物,以此制成的植入剂克服了手术取出载体的困难。

其它创面用制剂以及手术用制剂均为无菌制剂。创面用制剂包括用于溃疡、烧伤部位的溶液剂、软膏剂和喷雾剂等,手术用制剂包括止血海绵剂和骨蜡等。这些无菌制剂均需要在无菌条件下制的,且所用的基质、药物、器具、包装等均应严格灭菌。

3 常用灭菌方法及其设备

3.1干热灭菌:主要方法是干热空气灭菌法,可用于除去热原物质。主要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玻璃容器、金属制品、石蜡、油脂类(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耐高温的化学药品。常用干热灭菌设备为干热灭菌器(柜、锅)、隧道式烘箱、净化双扉干燥烘箱等。

3.2湿热灭菌:主要用火焰灭菌法和热压灭菌法,一般适用于耐火焰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物品、用具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灭菌。常用灭菌设备是手提式、立式、卧式和自动程序控制式热压灭菌柜、卧式圆筒形灭菌罐、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柜、快速冷却灭菌器或消毒器立、多功能安瓿检漏灭菌柜、大输液水浴灭菌柜等。此方法灭菌能力强,最有效,应用也最广。

3.3辐射灭菌:辐射灭菌包括电磁波辐射和电离辐射,电磁波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波辐射只能使电子处于高能状态,不能使原子电离,故放出能量低、穿透力弱,对微生物作用不及电离辐射强。最常用的辐射灭菌是γ射线辐射灭菌,然而在研究放射线对微生物作用的同时,还应了解其对药品本身的性质和成分所产生的影响,以评价辐射物品的安全性。此方法适宜于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灭菌过程中必须要控制辐射剂量。常用的辐射灭菌装置包括三部分:辐射源、设有防护壁的照射室、材料搬运装置。 3.4气体灭菌:常用的气态杀菌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甘油等。适用于环境消毒以及不耐加热灭菌的医用器具、设备和设施等的消毒,亦用于粉末注射剂。采用环氧乙烷时,还应考虑泄露实验。选择气态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时需要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主要的气体灭菌设备有高效臭氧发生器、环氧乙烷灭菌器及甲醛、臭氧熏蒸等。

3.5过滤除菌:过滤在生产中主要用于驱除杂质而使产品的纯度得以提高,过滤精度相对较低。过滤除菌在医药食品工业生产中应用很普遍,而除菌过滤还兼除热原,这就需要按灭菌要求的高低选择过滤介质。过滤除菌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气体、水等的除菌。如一些无菌原料药、冻干粉针生产除菌。主要过滤设备为微孔滤膜滤器及垂熔玻璃滤器等。

4 结论

可根据药品生产被灭菌药品制剂的特性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尽可能选用最终灭菌法灭菌。无菌制剂原则上是制剂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绝对无菌既是无法保证也是无法用实验来证实的。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且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合理的灭菌方法以及研究、开发先进的生产设备,对提高无菌和灭菌产品质量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丽.无菌制剂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灭菌问题及方法.河北化工,2010(8):54-55.

[2] 李龙迪,李敏,李小燕.关于无菌制剂无菌检查方法验证的探讨.新疆中医,2010,(01):34-36.

篇(7)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

所谓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就是将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新型技术应用到临床,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帮助疾病的诊断及病情检测,为治疗提供确切依据。生物化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结构、化学组成、及生命体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1]。主要研究组成生命体的各种蛋白质、核酸和相关酶类的化学组成、结构、代谢、遗传等方面。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分析患者机体相关化学指,以此来判断病情、病变程度等等。

2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多,也日渐成熟,在临床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还有近年来逐渐发展的高效液相层色谱法、生物传感器等等,下面对临床常用技术一一介绍。

2.1光谱吸收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发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发是目前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光谱吸收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吸收程度不同进行测量的一种定量定性分析技术[2]。光谱吸收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物质辐射能的吸收与该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有关。

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此法应用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的吸收特性为原理的定性、定量方法。测定时须设立空白对照,边长1cm的石英吸收池,可同时测定几试样的吸收度该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准确性和重现性较好。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待测元素灯所发出特征谱线,该谱线穿过试样,试样原子化会产生原子蒸汽,蒸气中待元素基态原子会吸收该谱线,使之强度降低。最后是利用辐射光减弱程度,求得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因背景对辐射光强度的吸收,会对测定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要将背景吸收对实际测量值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在最后结果分析时考虑背景吸收因素。应用火焰法时需选择适宜谱线,加入适当络合剂。

2.4电化学分析技术应用电化学的电位、电流、电导等基本原理及现代的实验技术,测定物质组成及化学含量大小的分析方法。该法具有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测到10-10mol/l到10-12mol/l的物质,广泛适用于生物化学检测。

2.5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其主要形式就是火焰光谱法和荧光分析法。火焰光谱将被测物质处于火花的高温气态作用下,使被测物质离解成原子或离子,然后激发其解离粒子,发射光谱谱线。此时发出的谱线的强度与被测物质在被测样品中的含量成正比,可用标准公式来确定其具体含量。荧光分析较火焰法灵敏度高,利用荧光的强弱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其测定含量低,可进行微量分析,并对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进行测定。但是,荧光分析测定限制条件较多,要求苛刻,常常需借助特殊仪器进行。

3 发展与展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其发展是极为迅速的,自动化生化仪器逐渐普及加上临床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临床上血气分析,钠、钾等离子含量的测定,最常应用的就是离子电位选择分析法,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可以做到准确诊断,而且节省检查时间[3]。其缺点是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应用较局限,还并未普及到更多指标的测量,但相信这项技术的研究会越来越进步。

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分子诊断学的方向迅速发展,而且正在不断深入探究,寻找更加灵敏,特异性更高的诊断方法。随着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患者的检测结果会趋于准确、快速,不管是指治疗质量还是预后判断方面,都会更加完善。

随着现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不断的深入研究与进步,现在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临床的电泳技术、高效液相技术、和生物芯片等会慢慢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将推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的重大历史性变化。

参考文献:

篇(8)

2.过滤过滤的目的是清除水中固态废弃物、悬浮物及大型水生生物等。常用的过滤器有:机械过滤器、压力过滤器、砂滤器等。

3.沉淀水中的悬浮物容易吸附在鱼鳃上,使其呼吸受阻,同时使水体的混浊度和粘滞性增大,对鱼苗孵化不利,故常设置蓄水池先进行沉淀处理。

4.吸附多孔性的固相物质,如活性炭、硅胶、浮石粉等,能吸附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用高分子重金属吸附剂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水体净化新技术。吸附剂的粒径在0.3~1.2 mm,用于吸附水体中的Cu2+、Zn2+、Pb2+、Cd2+,而并不产生水的二次污染。

5.泡沫分离技术向水中通气,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被微小的气泡吸附,浮于水面形成泡沫,可去除水中溶解物和悬浮物。但此技术不适用于淡水,只能在盐度大于5‰的半咸水和海水中使用。以此原理设计的泡沫浮选分离器市场上已有售。

6.磁分离法利用电磁原理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进行电磁分离,是目前较新颖的水处理方法。

二、化学方法利用化学反应来处理水中的污染物或悬浮胶粒。包括凝絮、中和、络合、氧化还原、消毒等。

1.凝絮用无机或有机化学试剂,使水中的微小颗粒及胶体凝聚成大絮凝体,加速沉淀。常用的凝絮剂有铝盐(硫酸铝、铝酸钠、碱式氯化铝等),以及高分子絮凝剂等。

2.中和改善水的pH值。常用生石灰或石灰水使水呈中性或弱碱性,还能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改良底质,并杀灭病原体。pH值过高时,可采用草酸、醋酸等弱酸中和。

3.络合最常用的是EDTA,主要用于清除水中过高的重金属离子(如Cu2+),特别是那些鱼贝类敏感的重金属离子。

4.氧化还原一些含氯消毒剂、臭氧、双氧水、高锰酸钾等可以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氰离子、硫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或消除毒性,还可以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臭氧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除去水中有机物、铁、锰、臭味及色度等,但因它对细菌具有极强的杀灭效果,以致水中的有益菌也被杀死,故只用于较特殊的地方。

王博君等、朱福庆研究了臭氧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认为育苗水经臭氧处理后,水中的细菌得到了有效抑制,亚硝酸盐大幅度降解,能减少换水量;谭洪新等[8]分析了臭氧在水族馆水处理中的应用,认为臭氧消毒在大型海洋水族馆中已得到普遍应用,而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河蟹育苗、刺海参育苗、鲍鱼育苗等。

5.用其它消毒杀菌剂常用的有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硫酸铜、敌百虫、甲醛、有机染料、双链季铵盐、中草药等。以杀灭水体中的致病生物为主要目标。

三、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和自养性植物(如绿色藻类、高等水生植物)改良水质。其原理是这些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残饵及水产养殖动物的代谢产物),有助于防止残饵与代谢产物积累所引起的水质败坏。

1.光合细菌光合细菌是一种以光作能源、以二氧化碳或小分子有机物作碳源、以硫化氢等作供氢体,行完全自养性或光能异养性的一类微生物的总称。只要有水和光存在,不论环境中有氧或无氧,均能生存繁殖。光合细菌能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水中投入光合细菌后,有益菌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种群,抑制了病原的繁殖。光合细菌的研究和应用在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已相当普及。在国内也有报道,罗氏沼虾、中华鳖、加州鲈、对虾的养殖中应用光合细菌,具有改善水质、减少病害、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作用。光合细菌亦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它对鱼类有较好的助长作用。

2.芽胞菌丁 雷等在养殖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芽胞菌,待其生长繁殖后测量各项水质指标,结果显示芽胞菌能够降低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

3.放线菌上海玉垒环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一种高科技微生物产品,称“玉垒菌”。这是一种放线菌。翟士君等曾用S30对温室养鳖池净化水质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在鳖的饲养前期使用效果很好。宫兴文等把S30与光合细菌结合起来使用,并采用无砂养鳖模式,认为S30主要集中于底质,而光合细菌多分散于水中,故能维持养鳖的良好水环境。

篇(9)

引 言: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油脂行业对生产废水也加强了治理力度。但是目前报道的处理工艺与设备多半适用于大型油厂,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油厂却因资金、技术、场地、成本等原因难以采用这些处理工艺设备。笔者通过对目前常用的油脂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提出适合中小型油厂废水处理的工艺。

一、污水水质水量

中小型油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油脂废水,该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和乳化油等油脂含量极高、金属和有毒物质含量低的工业废水,其COD、BOD、SS含量均很高,但可生化性较好,废水的排放多为间歇排放,水质水量波动较大,PH值也不稳定。

二、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针对中小型油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并能以最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达到预期处理效果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选择原则如下:

(一)针对中小型油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选择抗冲击负荷,调节能力强的工艺,并要求工艺成熟可靠。

(二)尽量采用经济节能型的工艺及设备,减少处理设施的数量;

(三)选择对操作运行人员的水平要求不高的工艺,同时减少运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运行费用。

(四)选择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少,以节省土建费和设备费,从而减少总投资。

三、预处理技术

油脂废水常用的预处理技术有:隔油、气浮、混凝破乳及水解法。

(一)隔油

隔油池为自然上浮分离装置,常用的有平流式和斜板式,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上浮分散油和部分悬浮物,可能除去的最小油滴粒径为100-150μm。通常进入隔油池的废水,含油量越高,油粒径就越大,利用隔油池处理的效果就越好。虽然隔油池对分散油的去除效果非常好,但对乳化油的处理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要向油脂废水中投入破乳剂,将乳化油转变为分散油再进行处理,就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常用的隔油池中,平流式隔油池占地面积大,废水停留时间长,除油效果差。目前采用多层波纹板隔油池,缩短油粒上浮距离,避免返混,提高了除油效率。

(二)气浮

气浮与隔油的最大区别是,隔油是依靠自然上浮,而气浮则是利用微气泡,实行强制上浮。常用的气浮方法有: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和机械碎气气浮。植物油脂厂中目前采用的废水预处理方式多为溶气气浮。采用气浮去除油脂时,通常先投加混凝剂,中和或改变胶体粒子表面电荷,破坏乳化油的稳定性并形成絮凝体,投加混凝剂可使气浮法的除油效率提高1倍[1]。

(三)混凝破乳

混凝破乳是在植物油脂废水中加入破乳混凝剂,该混凝剂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解离后,能同时发挥粒子间吸附架桥与电中和作用,将胶体凝聚而沉淀。与一般的混凝剂药剂相比具有优异的脱色功能,一次完成破乳与混凝过程。但是单靠使用破乳混凝剂进行废水预处理,则存在破乳混凝剂投加量大,聚析以及沉降分离的时间长,设备占地面积大等问题。

(四)水解法

生物水解法是对油脂废水进行厌氧预处理的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油脂废水。生物水解法能够去除油脂废水中的有机物,该工艺将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始终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该方法操作管理较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小,目前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脂废水的预处理。

四、二级处理技术

(一)厌氧处理

厌氧工艺既可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也可以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应用范围广。目前常用的厌氧处理工艺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床(AF)和厌氧复合床(AFB)等,厌氧处理后出水COD浓度较高,仍需进行好氧处理,提高出水水质。

虽然厌氧处理工艺在国内植物油厂废水处理中已有多项工程投入运行,但目前国内已有的生物处理工艺大部分还是好氧处理工艺。究其原因,一是厌氧法存在启动时间长,操作管理复杂等缺点;二是对于中小型油厂,生产规模较小,因此废水处理工程也较小,工艺产生的沼气量少而无法利用,处理较为困难,因而有专家建议在目前油脂废水处理中采用厌氧工艺还需作周全的考虑[2]。

(二)好氧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时目前植物油脂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多的工艺,目前油脂废水处理中,好氧处理工艺较多采用活性污泥法、SBR法、生物膜法等.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对COD 的去除率一般为80%,BOD5 为90%[3],用来处理含脂类废水时一般难以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主要原因:一是游离脂肪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差,含酸废水酸化时,游离脂肪酸会形成黏滞的难以过滤的沉淀物,即使在相同pH 的溶液中,滤液中仍含有极限溶解度所允许的黏质,给水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传统活性污泥法中,大部分微生物对中长碳链脂肪酸及油脂的直接分解能力低,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抗冲击能力差,并且容易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因此不适用于中小型油厂废水处理。

2.SBR法

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即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几年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处理技术。SBR 工艺集厌氧、好氧、沉淀处理于一池,它具有工艺简单、经济、处理能力强、耐冲击负荷、占地面积少、运行方式灵活和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等优点,对于浓度高、水量小的废水处理比较适合。

3.生物膜法

目前国内处理含脂类废水时使用的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多采用生物膜工艺,现有的生物膜工艺包括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和生物流化床等,其中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最广泛。

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生物膜系统处理效果优于活性污泥系统,其COD、BOD 和油脂去除率分别可达97%、99%和82%[4],出水水质可达到废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在相同的污染物去除率下,生物膜系统的运行管理更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并克服了活性污泥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污泥流失问题和污泥上浮现象。但生物膜法对脂类、SS、色度的去除有限,所以废水在进入生物膜工艺前需要预处理。生物膜法工艺主要适用于含脂类废水水量不大、场地较小的情况[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预处理技术中,隔油、气浮、水解法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方便,可用于中小型油厂的废水预处理,在二级处理工艺中,好氧处理中的SBR法和生物膜法适用于中小型油厂的二级处理。中小型油厂在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同时将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与油脂回收结合起来,以达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段艳平,代朝猛,曾科,等.含脂类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28(2):18

[2]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篇(10)

    2亲和层析应用的常见方式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缓冲液以利于目标分子与配体的结合。将处理好的样品上到亲和层析柱上,与配体无相互作用或作用弱的分子从柱子上穿出;然后通过更改流动相的pH或添加竞争剂,使目标分子与配体解离从而被洗脱下来。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可以通过紫外吸收、荧光、质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亲和层析的分离过程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和药物分析中样品的分离和预处理。另外,除了可以利用亲和层析的吸附作用来富集目标分子外,同样也可以利用亲和层析来去除样品中影响分析的分子。如在蛋白组学的研究中,可以用亲和层析柱先去除白蛋白、IgG等高丰度蛋白,再研究低丰度蛋白[2]。

    3凝集素亲和层析

    凝集素是一种非免疫来源的蛋白质,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类型的糖基,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3]。凝集素亲和层析以偶联了凝集素的基质为固定相,常用的凝集素有伴刀豆凝集素A(ConA)、麦胚凝集素(WGA)、榴莲凝素等,它们能识别不同的糖基,广泛用于分离和鉴定糖蛋白、糖肽、糖脂、寡糖[4]。

    4硼酸盐亲和层析

    硼酸盐亲和层析以硼酸盐为配体。在碱性条件下,大多数硼酸盐衍生物能与含顺式二醇基团的糖或糖蛋白结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临床实验室一直将其用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定量。糖化白蛋白以及一些载脂蛋白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研究[5]。T.Suksrichavalita等利用“点击化学”(clickchemistry)的方法合成了新的硼酸盐,可以用于分离糖蛋白如卵清蛋白和RNaseB[6]。将硼酸盐和凝集素共同偶联到基质上,可以更好的用于分离糖蛋白[7]。

    5免疫亲和层析

    免疫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抗原、抗体之间高度特异性的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方法。以抗体为配体,免疫亲和层析可以用于分离纯化激素、酶、多肽、病毒等[8]。在临床实验室,该方法已经被用于分析乙酰胆碱酯酶、联苯胺、IgG、胰岛素、转铁蛋白等[9]。以抗原或蛋白A/G为配体,可以对抗体进行纯化。

    6金属螯合亲和层析

上一篇: 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 新能源技术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