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6 10:12: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

篇(1)

心理学领域的博士团队

“心理学科是首都师范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当时只是一个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系了。”方平告诉记者。目前的心理学专业已经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

方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北京市教育“十五”重点项目“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和北京市教委“十五”项目“促进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研究”,并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的二级课题。50余篇,著作3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郭春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发展》、《心理与行为研究》,《应用心理学》编委。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二级项目,科技部国家攀登计划专项二级项目和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主持的“建构性记忆的脑功能研究”获得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经费资助。40余篇,一项相关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锦红教授,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主持北京市项目“工作记忆不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长时记忆中图形特征提取的ERP研究”。参加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2002年,他研究的“不同方向视觉运动追踪的特性”获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以这3个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李新旺,蔺桂瑞等2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心理学研究人员紧密团结在周围,这些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其它高校引进的。“我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五六岁,很有后劲。”方平告诉记者。

接力棒跑出的辉煌

1956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的林传鼎教授到首都师范大学担任教务长,并在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担任教职。同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的郝德元教授也回国加盟到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两位先生对我们心理学系的构建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的贡献是今天心理学系发展的基础。”方平说。

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到来,使得首都师范大学的智力开发和心理测量统计两个方向的研究水平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举行了大量的心理测验,心理统计、智力开发的培训班。特别是在我校举办的心理统计学的培训班,北大、北师大心理学10年前的骨干都曾经在这里接受过培训。”方平说。

1984年,首都师范大学顺利拿到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授权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一辈的教授相继退休,但是随着郭德俊教授的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科焕发了新的活力。“由于他的到来,使得首师大的心理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发生的变化,从培养衔接来讲,弥补了研究生培养的脱节现象。”

“从1997年到今天是我们专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方平说。

1997年,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9年,学校购进了脑电仪、眼动仪、情绪多导仪。“由于我们购进了这些机器,视觉的脑神经机制、视觉加工的脑神经机制、言语的脑神经机制等一系列研究得以开展,促成了今天的研究方向的确立。”

2000年,心理学系成立。

2001年,“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下设人类记忆过程、视觉信息加工、统计与测量,情绪与动机、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6个分实验室。实验室现有面积3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人民币700万元,购置了ESI-128导脑电记录系统、Eyelink眼动记录系统,Curry定位系统、Bbpac16导电生理系统设备。目前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北京市级项目近30项,已经形成了人类认知过程与神经机制、青少年动机与情绪发展、心理测量的理论与应用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比较熟悉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发放了实验室开放基金40万元,已经取得~定的成果,在权威核心杂志15篇。

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取得了北京市重点学科的称号。学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认知过程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国际心理学界和神经科学界等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动机研究方面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元分析及结构方程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改进作出了贡献,心理发展与咨询方向紧密结合实际,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005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审中,首师大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得全国第7名。

目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科共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及北京市项目18项,同时,自2002年至今172篇,著作30部,建立研究基地3个,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其中北京市第4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在地方高师中,我们学科是名列前茅的。”方平自信地说。

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术发展

“我们是以学科建设来带动学术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实现学科的快速发展。”方平说。

2000年,心理系一成立便制定了一个发展战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要促进心理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基础心理学。经过6年的努力,“基础心理学布局已经完成,人员搭配也已经完成,研究方向基本固定。”

2006年,心理系引进的人才主要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所以很快满足了发展与

教育心理学人员搭配的需要。

“从2007年开始,我们又做出了决策,重点补充应用心理学。”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形成了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以及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以心理学大的方向为背景,在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培养一支队伍。”方平告诉记者,“我们系的脑认知神经科学,视觉加工、情绪和动机研究这三个方向在国内是有一定特色的。”

在学科发展中的支柱性人才,方平等心理系的领头人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进。从事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李新旺教授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下引进的一位优秀人才。“从开始接触他,到最后引进到我们这里,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方平感叹着人才引进的不易,“他来了之后,在生理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平说,“另外我们系的情绪与动机研究目前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方向是郭德俊教授从北师大转到首师大工作后带来的。”

“我们还要加强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知名教授的引入力度,而且已经物色了一个教授。但是……”方平向记者透露着,话锋又一转,“有些人才可以挖,有些人才是不能挖的。有些人才挖了过来,不会影响原单位的学科发展,而对于我们的学科能起到一个加强的作用,这是一种良性的人才挖掘,而不是恶性的。如果把他挖走了,原单位在这个方向上全部垮掉了,国家的投入也付之东流,这种人才挖掘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所以不能随意挖人才。”

现在,方平打算成立几个研究所,以适应现在科学研究的特性,通过研究所带动科学研究。“比如一方是研究记忆的,一方是研究情绪的,如果以系为单位来组织会议,可能一方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不感兴趣。如果凝炼几个方向并成立研究所,组建一个学术团体,不带有行政色彩,可以利用所的名义召集和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方平说。

人才培养是首位

方平告诉记者,在采访的当天上午,他们几个系领导刚刚开了会,讨论学科发展的大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今后专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的共识。”

现在,心理系正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们鼓励教师在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上与国外同专业的教授合作,展开研究,以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加深教师的专业造诣,使教师可以尽快地吸纳本专业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洞悉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们鼓励教师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以保证教师可以从多渠道、多层次了解到学术的最新动向。”方平说。

“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地了解全球目前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使教师在专业视野上既具有国际眼光,同时立足本土文化和国内的专业发展方向,以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最终使教师在学术上有全方位的发展。”

“我们学院是学校里出国最频繁的。”方平笑着回答记者关于国际交流的提问。“不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联系上,更多的是高层次的合作研究,这是我们系的特色。”目前,心理系正在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儿童的社会性作用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心理系合作“多动症儿童的视觉加工研究”。

迄今,心理学系同美国的伯克利大学、西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肯塔基大学、巴佛罗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累计出国学习访问的教师21人次,参与国际国内会议共计140余人次,主办和参办国际国内会议3次,邀请国内外心理学专家来校讲学27人次。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一流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与国际先进的实验室接轨,培养一支先进的研究队伍。”方平告诉记者。

营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一直以来,方平都强调学术带头人和教师的包容性。“因为我们都是探求真理的,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专业的发展。”因此。方平主张学术带头人应该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在学术上,我们有不同观点,可以当面说,各抒己见。”

在心理系有一个教授委员会,有事共同商量,统一决策。“在这个委员会中,我就不再是副院长的身份,大家都是教授,我们谈论问题都是为了学科的发展。”方平说。

作为学术带头人,方平一周有15节课。在心理系,每一位教授都有类似的教学任务。“我们多上些课,为年轻老师腾出时间,进行专业上的发展。”有些年轻老师进入心理系工作后因为发表文章的压力会产生困惑。学术带头人会首先稳定他的情绪,然后给他提供科研环境,给他介绍比较好的研究方向,或者让他参与到课题当中,使他逐渐地确立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因为很多博士原来都有方向,来了以后不一定与学院的研究方向吻合,还要做一些方向转移的工作。

一些年轻人在心理系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岗位。像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负责人才30岁出头。“大力启用年轻人,这是我们的经验。这对年轻人在工作当中锻炼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些工作保证了教师们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因为他们看到了工作的前景。”方平说。

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在心理系也有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对于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或者国内会议,院系给报销相关费用。”方平说。

积极贡献社会

篇(2)

方向一:感知觉研究

这类研究多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研究。这类研究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情况等。但近几年在这类研究的人数减少很多。

方向二:思维研究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该方向研究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解决作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篇(3)

目前,北京大学的女性学专业下设5个研究方向:

女性学方向:致力于妇女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探索中国女性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与体系。

女性社会学方向:致力于女性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的探索与创新,并对中国女性若干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女性心理学方向:致力于女性心理学研究体系、框架、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在发挥传统心理学研究优势的前提下,努力运用女性学与性别研究的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解构心理学领域的老问题、发现新问题。

女性史学方向:致力于女性发展史、妇女运动史和女性学说史的研究与探索。

篇(4)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篇(5)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篇(6)

分类号 B84

1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创新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优势资源。因此,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同志的论断那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知识创新是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中国科学腾飞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

2 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用严格、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以及社会、自然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科学。它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它研究的基本主题是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有史以来人类企图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对人类心理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已成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育、医疗、工业、军事、司法和航空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教授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心理学知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最好例证之一。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调查结果也证明,心理学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培养心理学人才,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 国家对心理学的需求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一是社会的“时代交叉”十分明显,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量的劳动力还在农村,与此同时,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虽然还不发达,但是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在局部地区达到较高水平。二是人口的“时代落差”十分巨大,西部农村人口仍处于农业时代,东部城市人口普遍处于工业时代,大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开始享受知识经济成果。研究发现,这种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背后是各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因此,提高人们综合知识能力是缩短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措施。

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从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体制内的变革不断深入,使得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求更好地理解个人决策的认知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突与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好地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需求。

4 心理学发展的国际前沿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心理学一方面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其内部各分支领域分化综合。这种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的发展特点,既拓宽和深化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也促进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当前,心理学主要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4.1 认知心理学

目前,以信息论为先导,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IT产业,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对机器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真实背景下研究复杂众多的信息如何能为人所知、被人所用、人与机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及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和电生理方法、脑功能无损伤检测方法、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认知模型、计算模型和神经模型建构的数据和理论的整合,探索复杂认知行为的神经学和遗传学基础,成为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人类行为的极端复杂性源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神经科学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人类复杂行为的脑机制并不能归结为若干分子事件或不同脑结构和功能的集合。生物心理学研究将行为水平研究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及相关的微观领域,揭示脑与行为的关系,阐明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心理行为因素如何调控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以增强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且研究个体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新生儿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婴儿表现出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另外,在社会老年化的今天,研究越来越关注人在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及情绪动机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年龄阶段向两端延伸,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个体是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系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采取生态学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4 组织行为心理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及交易方式,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问题。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势经济文化与弱势经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组织的管理与经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青少年社会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产生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如国际间人才竞争本地化、跨国管理与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我国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等。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另外,还要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及其与脑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基本主题。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向微观发展,探索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和遗传基础;另一方面向宏观发展,研究人与复杂环境(包括信息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认知,追求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5 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需求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前沿,按照国家知识创新的要求,并结合心理所的基础和优势,对科研目标进行凝练和提升,确定了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应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的评估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行为干预方法;探索智能(创造力)发展规律及其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

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复杂信息环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为高新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发展提供工效学基础;研究汉语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及计算模型,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核心技术。

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全球化冲击下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对行为的影响,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论,构建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转型期组织变革及行为适应机制,建构社会预警系统,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企业变革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面对世界科学技术更为迅猛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我们必须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抓住机遇,推动我国心理科学加速发展,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Yang Yufang

篇(7)

一、 民族心理学的概念

由于民族心理学是舶来品,所以我国对民族心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民族心理学概念主要指对共同心理素质的界定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各民族受自己本民族历史发展,社会风气、语言文字、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品行等民族烙印。

二、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民族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民族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德国,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起源也很早,很多学者在20世纪10年代就发表了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的相关文章,陈大齐在1919年发表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1924年李子光发表了《论民族的意识》等。民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本领域之一,中国民族学界对于民族学概念的研究主要受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的界定,“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我国学者主要研究的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

2、民族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不明确。民族心理学是民族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是一直是学术界所讨论的问题。在民族心理学最早的研究中,被认为为是侧重于心理学科,认为民族心理学归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于心理学,但是他的的研究对象是以民族为基础的,认为民族心理学属于民族学的范畴。对于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研究内容上侧重点不同。民族学学者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看的,主要重视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仍然是研究者讨论的热门话题,这说明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界定中属于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的心理的素质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微光方面来看的,主要重视的是个体心理与个体成员之间的研究。

第三、研究缺乏现实实际。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出现了研究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事实。大部分研究者只是纯理论的研究,只是为了研究而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深入到实际的地区进行实地的调查。而对于研究的模式,并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照本宣书式的采用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理论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

1、立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要紧跟实际,充分的去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习惯、信仰等各方面,更好深入的进行理论与实际方面的研究。如果研究的论题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那么论题是毫无意义的,各种努力都是徒劳的。

2、加强民族心理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交流

民族心理学既属于民族学的范畴,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制定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时,必须了解民族成员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的摸透他的行为,较好的预防不好的行为的产生,制定有效的对策。加强民族心理须与心理学的联系交流,深入地区进行民族研究,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产生和民族的心理活动都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加强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做指导,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理论又是对实践进一步的检验。这方面民族学的前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但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方面还是相当的薄弱的,对与民族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等方面都没有较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我们既要参照外国的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体系,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论:其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中国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民族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以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为主导,参照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不仅研究民族成员的行为还研究民族成员的心理,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预测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

参考文献:

[1] 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05.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0):185-191.

[2] 孙东方,常永才.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8-12.

[3] 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篇(8)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宏大叙述;多元方法论;反本质主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是产生于发展后期,在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和女权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较之前的两种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有其明显的理论特色。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以“强调性别差异”为主,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主,而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则跳出了之前研究的局限和框架,注重实际研究。它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否定宏大叙述,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解构,建立局部的、分散的理论体系,从而完成了对实证主义取向和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超越。

1反对宏大叙述

在史学上,宏大叙述这一概念和西方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紧密相连,它隐含着某种使世界观和认识论深化、权威化和合法化的本质,把人们的认知套在一个固有的框架里,可以称之为“游戏规则”,使人们在认识方面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人们的话语活动都受到宏大叙述“游戏规则”的制约,或是人们依靠这种“游戏规则”来进行自圆其说。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这个游戏规则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甚至反对,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叙述危机”,而“后现代”就是对这种危机的一种描述,利奥塔为后现代下了一个简单定义,那就是:对一切“元叙述”的怀疑。这样,就产生了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便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以往的实证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和现象学女性主义心理学所构建的理论正是所谓的“元叙述”,因此他们反对宏大叙述,反对传统的涵盖一切的不合实际的观念。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局部的、分散的理论体系。在以往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建立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体系,尽管他们追求消除性别歧视,但是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在本质上还是“元理论”,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本质并无二致,只是把认识本源由男性主义转为了女性主义。

2否定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

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是指在西方传统的价值观里,以主体和客体来区分主观和客观、主动和被动的一种绝对思维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德里达分析,在西方传统的思想体系里,人们普遍追求一种声音,无论它是来自上帝还是真理,只要被人们普遍所接受,那么这种声音便成为不受质疑的“真理”,从此以后,这种声音便成为传统思想体系的中心,同时还成为一种维系人们思想认知的认识系统。而这种声音也可以置身于系统之外,成为人们认知的出发点和中心。那么,既然它可以置身于系统之外,这些系统又都是“中心消解的”,那么系统便可以随之瓦解,因此,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对立关系便都失去了基础,不再成立。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研究者吸收了这一理论,她们认为,传统的“男性主义”主流心理学与西方的“宏大叙述”都是一回事,都是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这里的二元对立不是性别中立。在西方的传统认知系统里,她们所认为的男女对立是指强壮与柔弱、理性与情感、勇敢与懦弱的对立,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自发的把女性置于卑微的地位,视男性为中心。这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学特征来自于父权制文化,是传统的男性价值尺度在文化上的反映。因此,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核心便是“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将矛头指向这一核心,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打破了传统的男性统治女性的模式,使女性主义心理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本质,这一思想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中,还存在于现象学女性主义心理学中。主流心理学信奉生物决定论,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者以男性及男性的生理特征为标准,女性及女性的生理特征则违背了这一标准,因此他们认为女性的地位由她们的生理特征所决定。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自然和人性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既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普遍相同的。她们否定本质主义,并且从多个方面去研究女性主义心理学,不仅看到了性别差异,也看到了女性之间在种族、文化、阶级等方面的不同,她们分别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去研究女性主义的特殊性。研究方向不再单一,而是转向了多样化,为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多元方法论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跳出了单一的研究模式,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和现象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文化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认为这两种心理学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性,只代表了一些白人异性恋妇女阶层,而忽略了黑人妇女、同性恋妇女等这些处于边缘境地的妇女。在他们看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本质,每个人都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不应该只进行一种研究,而要进行多元化研究。使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更为科学、实际和客观,更具有普遍性。多元方法论后来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成为其一大特点,为其后来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在当时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女权运动的影响和作用下应用而生。同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也完成了对实证主义取向和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超越,走出了消除性别歧视和抹杀性别歧视的模式,颠覆了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走出了本质主义,为女性主义心理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其研究方向更为多元化,研究对象更具普遍性,使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雪,孙迎,王国芳等.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J].心理研究,2008,01(4):14-19

篇(9)

所谓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指的是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以人为主,进行人物心理中的研究,比较重视强调研究主体的心理积极性,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有关人文的主要特征,并且还非常重视关于主体中进行群体的研究分析,比较重视问题的表现,注重相关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还非常重视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以人为研究主体进行心理变化与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当前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教育现状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坚持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中将这方面实施的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有很多的教育方向已经逐渐的偏离的航道,严重缺乏对其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教学应用。

2.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人格心理学与主主体心理学都过于的强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学生过分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轻视了心理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教育为主,并且严重的缺少对于其自身教育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这样的心理学教育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来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的形式,当然这种教育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并且在教育的同时教师经常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助,但是在学生方面对于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4.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利用考试的形式,形式上比较单一,并且在考核方面也只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的理念以及主要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很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管是上课记笔记还是在考试前进行整体的复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通过最后的考试,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教育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1.优化心理学学科对于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俄罗斯心理学来讲,不管是主体心理学还是人格心理学,学生都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需要熟练的掌握这些心理学基础才能很好的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并且这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基础,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俄罗斯心理学教育中,他们只是在介绍本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条件,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若是没有丰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这方面的学习会非常的困难,所以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2.强化心理学应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的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的教育主要方向为人格教育中,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为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其他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调整在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不断的融入关于心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选择式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格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将人格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断的改善教育中只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生活中实际心理教学方面的教育,缓解在教育中人格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在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优化关于这方面评估的方法。

3.强化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采用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建立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还要重视心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的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主要的形式是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中不断的融合实际的生活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等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进行分析评估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强化心理学教育中的评定方式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关于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为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也包括实践方面,但是实践的比分比较少,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学的教育并不是非常的有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在这个方面的考核方式强化,将实践的部分进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学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在这方面心理学的教育,还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促进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育质量。

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并且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教育形式上的优化,因为心理学是一种自由性比较大的教育学科,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刚,高申春.主体心理学及其对人本主义的优越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93-196.

[2]鄭发祥.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现状与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4,03:195-199.

[3]王光荣.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12,06:944-948.

篇(10)

一、认知神经心理学概述

(一)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兴起

现代认知神经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认知神经心理学就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该领域已取得诸多成果,研究范围涉及人类认知功能的方方面面,吸引了愈来愈多研究者的目光,成为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前沿。

早期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当时的神经学家通过不同方式研究由脑损伤导致的口头或书面言语能力的降低,从中得出有关完整的语言加工处理认知结构的推论。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当时的研究者无法找到假设存在的认知功能处理单元在大脑中的定位,遭到了很多批评,加之行为主义崛起,并主导了当时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退居幕后。然而,到了20世纪50―70年代,由于信息论、人工智能和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认知革命”来临,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科的统治地位被,而现代意义上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则以神经心理学为基础,在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精细的实验方法后,迅速发展起来。1979年在牛津大学第一次举办了完全致力于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会议,并以深层阅读障碍作为大会主题。1984年《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创刊。

(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定义及特点

1、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通过研究特定的认知过程在人脑中的实现来了解人脑的结构和认知功能,如阅读、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物体识别和问题解决等。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过程,而认知神经心理学则以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脑损伤导致的选择性认知功能障碍和保留的认知加工环节来推断正常人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神经心理学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并与其它学科的研究继续交叉重叠,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如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精神病学状况,包括妄想症、幻觉症和虚谈症等,形成了认知神经精神医学(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2、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特点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相较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来说,有其独有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1)个案研究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针对个案,而不是群体。从理论上来说,一个认知模型,包含n个认知处理单元和m条连接这些处理单元的路径,假设脑损伤可以造成处理单元或者路径相对独立的损毁,那么由此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情况就是2(m+n)种。可以发现,即使m和n不是很大的数值,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情况也会是异常复杂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发现两个脑损伤患者出现完全一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那么,如何将个案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群体,从而得到关于正常人的认知模型的推论呢?研究者提出了“普遍性假设”:假设大脑神经功能完好的人在认知系统的结构方面不存在质的差异,即认为对于人类共同具有的一些基本的认知过程来说,个体间的功能结构差异不大,没有质的差异。在普遍性假设的前提下,保证了认知神经心理学个案研究的可行性。

(2)认知模型的模块化

1983年,Jerry Fodor的《心理的模块化》出版,对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认知系统的模块化假设成为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最基本的观点。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成分协同完成的,这些成分称为模块。认知神经心理学认为认知系统不仅在功能上是模块化的,在脑结构上也具有模块化的特征,即大脑定的神经组织承担相应的认知功能,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这些模块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认知任务。当这些脑神经组织受损时,会引起相应模块认知功能的障碍,但并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功能。

(3)独特的无创伤性研究手段

认知神经心理学有其独有的无创伤性研究手段,并同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行为实验研究及认知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脑结构和功能的了解与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最重要也是比较独特的是使用神经功能成像技术,这也是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最令人兴奋的发展之一,对认知神经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神经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的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另一类则是在确定神经活动的空间位置能力较强的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PET,主要是因为fMRI相较于PET来说,提供了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允许被试进行较长时间的测试,也无须注射放射性示踪物质。目前,运用近红外检测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廉价,不需要限制被试的头部活动。这项技术的最大局限在于探测深度,仅能得到深入脑内2-3cm范围内的数据。

上一篇: 煤矿安全管理责任制 下一篇: 宣传与营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