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5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近年农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 Willer[1]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 700万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洲,约1 200万,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含12个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列支敦士登、爱尔兰、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约有805万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800万;亚洲有机农业发展快速,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315万;北美洲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245万;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105万。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位于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2]。全球1/3的有机农业用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国家。
2.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现状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Organic Monitor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550亿美元[2]。根据SOEL-FIBL 2009年度调查,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其中德国是欧洲有机农产品最大的市场,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机农产品重要的生产者和出口者。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试验探索阶段,因其产量低,效益少,当时的文献大多是对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农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世界各国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场皆已具备直接加工和销售的能力,尽管有机产品售价高出普通产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却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机农业的发展的研究,逐渐由探索怀疑的态度转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广。现在北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都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检测机构,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每一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
1.北美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美国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90.0万,占全美耕地总面积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000家,占美国220万农民的0.5%,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锋等[6]、唐其展[7]、马细兰等[8]对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机农业的标准、有机食品的认证、标签、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陆婧等[9]介绍了美国有机食品是通过直接销售、天然食品专门店、超市连锁店、有机餐馆和自助餐厅食品服务消费进行销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国有机农业是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同时还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加拿大2006年有机农业面积达54.6万,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约有3 555家有机生产者,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有机产品零售额共计10亿加元(1加元约合6.22元人民币,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总额的1%[11]。许勇[11]指出,加拿大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达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统一的要求。任生亮[12]对比了中国与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信息网。加拿大的有机食品主要通过传统商店、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和露天市场进行销售。
2.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德国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95.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权等[14]、潘永圣等[15]介绍了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第一是农户直销,农户直销中分3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德国有很多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提供各类产销信息、技术资料,刊登各类公益广告等。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将有机食品推广到外食市场,特别致力于各级学校餐采用有机农产品,并办理各种推广活动、提供教材等[16]。张华建等[17]指出,德国现代化水平高、区域性强,政府采取补贴、强化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把关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借鉴德国经验,中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明确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检测监督,建立农业协会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法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法国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55.0万,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有机农业经营者总数达到111万名。严会超等[18]对法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及发展有机农业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和实际,提出了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及加强政府扶持和资金支持等建议。法国有机农业食品销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 专业市场和大中型超级市场等方面组成[19]。
(3)意大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意大利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111.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韩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农业的历史渊源,有机农业重要组分是谷类和畜牧产品,但是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产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榄油和果酱。意大利有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销方式和专卖店销售。
(4)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荷兰2008年共有2.8%的农业用地用于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资料、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情况及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政府对有机农业农场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实行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以防止产销不平衡情况的产生。
(5)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奥地利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32.9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奥地利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为6.27亿欧元。王宝锟[22]介绍,为了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专门推出了一项“有机作物生产区计划”,在全国共设立了113个有机作物产区。有机商品超市是促进有机农作物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带动了有机农作物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导,积极推动加强有机农业与销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下游产业保证和扩大了有机产品市场。
3.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日本2006年共有0.5万农户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有机农产品数量是48 172t,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0.16%,共有4 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产量的0.16%[23]。方志权等[24]介绍了日本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一是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二是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协组织配送;四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五是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六是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罗芳等[25]从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其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他们通常会设立运输站,使差不多3~10个家庭的消费者都可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作者从转变思想与观念、建立网状的有机农业协会、完善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陆建飞等[26]提出,随着日本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一个运销流通公司来统一进行所有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可以规模化运作,有计划地建立销售点和销售网络,但要维持这么庞大企业体系的运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2)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韩国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超过14 235,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韩国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 0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长[27]。刘权政等[28]介绍,韩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对有机农产品进行促销,政府通过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贸易费用进行支持的办法发展有机农业。
(3)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 300,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29]。郭荣[30]综述了中泰两国有机食品认证、生产方面的区别以及泰国有机食品生产现状,介绍了泰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途径:一是有机农场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机农场;三是大型有机农场直销进入国内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
三、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有机农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法律法规,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17];其次要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把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31]。
2.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中国应建立各级有机农产品管理中心与运销组织,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实行地区间的相互配合,采取产销联合、定点销售、开设专卖店等办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体系[24],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26],同时要开拓灵活多样的有机食品零售渠道,重点加强消费者服务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销售保证策略的建设[32]。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植保工作者,在植保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时刻用先进理论指导具体的植保实践,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防治是植保中心工作,提到病虫害防治,首先想到农药。农药是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生态及其他生物都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伤。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趋利避害,是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
在控制重大病虫害时,既要减少产量损失,又要注重产品质量,施药者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谐植保”三个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植保工作的时代要求。
一、树立“公共植保”理念,推进重大病虫害防治
“公共植保”是指植保工作的运行管理层面,一是植保信息和技术服务是公益性行为,二是重大生物灾害预防治理是政府行为,三是植保行为的依法管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相对其他产业比较落后和薄弱,对重大生物灾害如东亚飞蝗、吸浆虫、条锈病等,单靠一个部门和一家一户很难防控,必须纳入政府行为范畴,为农民免费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动用行政资源,进行全社会的动员,并对植保行业进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重大生物灾害。
二、坚持“绿色和谐植保”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绿色植保、和谐植保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但防治技术要有效可行,而且还要对环境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天敌安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污染,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天敌生物,科学用药控制药害和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因此,在防治技术上要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技术,使用农药上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和低毒化学药剂,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时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并尽量降低剂量和使用次数,按照科学的施药方法施用,从而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今年延边州政府提出,对已经成立或已进入创办规划的专业农场,要基本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对需要贷款的专业农场,可以先利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他项权证贷款等办法解决贷款;不具备上述贷款条件的,由州林合牧业担保公司最后兜底,解决其贷款问题。
要坚持两个原则
即农场风险最小化原则和农民利益最大化原则。首先要降低专业农场的经营风险。通过开展政策支持,确保专业农场的快速发展。要转变观念,大胆扶持专业农场发展。农场生产经营稳定了,流转土地的农民才能得利益;其次要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办农场不是为了“归大堆”,不是为了培植几个暴发户,而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强化和发展。下一步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租金,让农民的土地收益越来越大;通过政策约束,使专业农场有超额收入时要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农民;帮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开展创业。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各县(市)要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强力推进专业农场建设工作。县(市)、乡(镇)都要派干部下到农村,做专业农场的联络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乡(镇)政府要把发展专业农场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加大对农民和党员干部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流转土地,离土进城创业;教育党员要敢于带头创业致富,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积极踊跃的创办专业农场,让农民得实惠,让自己获利益。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1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流的人才必源于一流的教育。我们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地完成和平崛起,最终要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成功又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以农村人口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我国,要切实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出路。而要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一般来说,中老年教师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往往难以适应和首肯,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上也存在某种抵触的心理,在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就使我们更加关注农村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促进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紧、培训机会少、经费较有限等现状,尤其是农村中老年教师,在参加传统的教师进修和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上往往显得分身乏术,力不从心。那要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在我理解,在当前网络教育盛行的形势下,通过网络展开学习不失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网络学习是借助互联网的一种多维学习形式。确切的说,它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利用网络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它在基础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网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是时空的自由性,只要有一台能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我们就可以展开网络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在职教师在参与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冲突的矛盾。况且网络学习还具有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等优点,我们可以根据所需自主选择学习,并能与学习伙伴和指导教师在网上展开良好的互动。
二、培养农村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方法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学习技术。针对农村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弱的特点,建议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信息与传播工具应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技术:信息查询技术、信息整合技术和协作交流技术。
1、信息查询技术
信息查询技术,是指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与存储的技术,分为基于目录的信息查询和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查询这两种查询方式。如,雅虎的中文官方网站()、搜狐()、等都是基于目录的查询工具,根据主题分类体系和树状的结构式目录,可以逐步选定子目录,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而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查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则是利用自动搜索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短语或词组进行快速的信息查询。农村的中老年教师应当掌握好这些信息查询技术和技巧,以便从网络上快速的搜寻所需的教学资源。
2、信息整合技术
信息整合技术,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查询到的信息与素材,按照自己的设想,使用相应的软件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或研究当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农村的中老年教师只要能运用好Office软件包就可以完成一般的信息资源整合。这个软件包提供用于文字录入和编辑的Word、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PowerPoint、制作电子表格的Excel、制作网页的Frontpage等软件,可以为多数教师应用于备课、教学、成绩统计和网络课程制作等方面。当然WPS也可以用于文字处理, Authorware和Dreamweaver也可以分别应用于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网页,对于农村的中老年教师,此类软件可作为参考。学无止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尽量多地掌握常用的工具。
3、协作交流技术
协作交流技术,人的学习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顺应与同化的过程。网络环境恰恰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工具。具体来说,网络条件下的协作交流方式有四种,即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即时信息工具和博客。电子邮件(E-mail),是以数字化信息方式通过网络发送和传递的信件。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电子邮局网站(如:,等)进行简单注册即可获得自己的电子邮箱;电子公告板(BBS),又名论坛,留言簿、布告板,它是网络上自由讨论、交流信息的开放广场。教师可以访问各种教育论坛,结方交友,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有腾讯QQ和微软的MSN,经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体验即时在线交互所带来的便利,安装常见简易的视频设备,即具有视频对话等功能;博客(blog),又名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很多优秀教师都在网上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通过访问,可以了解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无疑对我们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学校和舆论还应当多关心、鼓励中老年教师,使他们树立掌握信息技术的信心,并且在中老年教师实际掌握信息技术程度的基础上递进开展培训,通过定期举办的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使大多数的农村中老年教师逐步地掌握好这些基本工具的运用。
三、促进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形式
在掌握了这些必要的基本技术以后,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进入到网络学习当中。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案例和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高级学习形式,可以将教师的在职学习与研究引入到新的天地。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学习必须具有场景性,网络课程、视频案例和虚拟社区都不同程度的提供了真实的模拟空间,促进教师反思自我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中老年教师平时进修培训机会不多,听取观摩课、示范课机会少的问题。其中通过了解网络课程和视频案例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师分析、评价各种网络媒体的能力,更好地选择应用适合自己学习与教学的媒体。虚拟社区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另辟交流途径,是当前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有效方式。
1、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分为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网络课程一般由教学内容、媒体导航、学习工具、虚拟实验、协作交流、教学环境和诊断评价等系统构成。它是一种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超链接的结构,对教材内容经过教学设计,以多媒体及网页形式制作的教学软件,可在互联网的网页浏览器中运行。这里作为参考的有浙江师范大学的精品网络课程()和福建电大()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展开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网络课程,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先去网络上搜索网络课程的模板或直接购买模板,然后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直接在模板里编辑学科内容就可以形成简单的网络课程,另一种方法是对于有一定网页制作能力的教师,只要通过FrontPage或者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工具就可以很方便地构架出网络课程的雏形,因为一般的网络课程的页面只是一个普通的框架网页。对于教师自己制作的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或者同行也能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或者交流过程当中,从而更好地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教学视频案例
教师专业化研究者认为基于案例库的“案例”式教学法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首选。教学视频案例,作为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教师培训工具,必将导致教师培训领域的一场革命。实践证明,以案例法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可以很好地将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题,不同的情景对各层次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提升,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捷径,也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方法。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相比,更能真实的记录描述课堂发生的真实故事,与课堂教学实录相比较,在对课堂教学焦点问题的针对性方面更强。首先,我们应通过收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案例,然后提倡或者组织教师观看和学习,从中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等等,这对平时较少有机会实地去听取优秀教师授课的农村中老年教师来说是个不错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学视频案例,可以真实地再现课堂的方方面面。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制作自己的教学视频案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一般由案例问题、案例片断、案例评价和相关资源构成。案例问题一般包括案例聚焦的问题、教学法问题,以及新课标下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案例片断一般指课堂上真实的视频记录的片断,也包括背景的介绍和教师课后反思。案例评价主要来自同行和专家的评价,也包括课后学生的反馈。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研究的需要添加其它某些因素。制作视频案例其实是一个信息和理念整合的过程。通过制作视频案例可以使得教师在掌握一定信息整合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教学体系,寻找课堂教学的冲突,并以研究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目前来说,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也是促进我们农村中老年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法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于绍兴市人民医院ICU科老年脓毒症患者20例。10例在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强化血糖控制、脏器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辅以HVHF治疗,男8例,女2例,年龄54~89(平均71.72±15.32)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12.24±3.59;HVHF参数设置: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前稀释法,通路为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流速度250 ml/min,置换量6 L/h。使用百特BM25血滤机。置换液为总医院配方。滤器为聚碳酸酯(AN69)膜,24 h更换一次,持续72 h。另10例患者(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72.01±13.57岁,APACHE Ⅱ评分 12.97±3.03)为与HVHF组配对的性别、年龄和APACHE Ⅱ评分相近,因经济原因未能行HVHF治疗而其余治疗措施相同的老年脓毒症患者。1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
1.2 入选标准 APACHE II评分≥8分;年龄≥60岁,脓毒症诊断符合:凡临床上具有细菌学证据或高度可疑的感染,并符合以下前四条中的两条即可诊断为脓毒症:①体温>38℃或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或需要机械通气;③顽固性低血压(液体复苏≥500 ml,收缩压
1.3 体外单核细胞培养及处理 HVHF组和配对组治疗72 h后抽取静脉血5 ml,以枸橼酸钠抗凝,用Ficollhypzue细胞分离液(美国Pharmacia公司)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调整细胞数后置于48孔悬浮细胞培养板中,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在37℃、5% CO2孵育箱中体外培养。孵育6 h后加入10 U/L内毒素(LPS)(美国BD公司)刺激,在孵育48 h后以1 500 r/min 4℃离心收集上清液,-80℃冰箱保存。另10名健康对照者抽血予同样操作。
1.4 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 TNFα和IL6 ELISA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验按照说明书进行。
1.5 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 mRNA表达 HVHF组和配对组治疗0、72 h时相点抽取静脉血5 ml,并以枸橼酸钠抗凝。用Ficollhypzue细胞分离液(美国Pharmacia公司)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用Trizol试剂(美国GIBCO公司)提取细胞总RNA 。按常规方法建立RT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采用Promega公司试剂盒,以βactin的扩增作为内参照,引物序列(TREM1:正义链:5′CGG GAT CCT AGT GCA CAG GAA GGA TG3′,反义链:5′GCT CTA GAG GAC ATT CTC GTG GGT TCG T3′;βactin:正义链:5′TCA CCC ACA CTG TGC CCA TCT ACG A3′,反义链:5′CAG CGG AAC CGC TCA TTG CCA ATG G3′)由上海申友公司合成。扩增产物取每个反应体系10 μl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电泳结果与βactin的电泳结果相对照,采用凝胶图像处理系统(GIS)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计算TREM1与βactin光密度值。另测定10例健康志愿者。
1.6 统计学分析 测定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HVHF治疗对老年脓毒症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 mRNA表达影响 老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F=17.27,P
2.2 治疗后老年脓毒症外周血单核细胞对LPS刺激的反应 在体外培养并以LPS刺激的单核细胞中,TNFα和IL6分泌水平HVHF组显著低于配对组,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见表2。表1 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 mRNA表达(x±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P
3 讨 论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重症医学科内老年人常见的危重症,致死率高达50%。HVHF在老年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有学者提出HVHF可能参与重建机体免疫内稳状态〔4〕,新近一些研究亦有证实HVHF可下调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5,6〕,但也有一些好转老年脓毒症患者Toll样受体持续高表达。因此,目前“清除炎症介质”与“下调Toll样受体”学说尚未能完全解释其作用机制。
Bounchon等〔7〕研究发现TREM1与未知配体结合,在LPS、细菌或真菌的协调刺激下,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和趋化因子如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的持续分泌,髓过氧化物酶的释放,渗出相关黏附分子的上调;而抑制TREM1功能,可有效降低血浆TNFα及IL1β水平,防止休克和死亡的发生,对腹腔内注射LPS,盲肠结扎或穿刺伤构成的LPS休克小鼠动物模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Bleharski等〔8〕亦进一步证明,TREM1与未知配体的结合和Toll样受体能协同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使TNFα、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释放增加5~20倍,同时可抑制抗炎症因子IL10的释放。Gilob等〔9〕通过siRNA干扰所得TREM1基因沉默小鼠细菌性腹膜炎模型的研究发现,TREM1基因完全沉默时,小鼠对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变得迟钝,死亡率增加,但比正常小鼠对致死性LPS耐受性增加,而TREM1部分沉默的则显著有益于该模型小鼠的生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TREM1在急性炎症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又对机体具有不利影响。因此,通过任何一种手段调节TREM1的活性状态,使其维持在适度水平,对于脓毒症的治疗是关键的。
本研究发现老年脓毒症患者TREM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说明 TREM1可能参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炎症介质的过度活化反应过程。经HVHF治疗72 h,老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配对组,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分别孵育,以LPS刺激,在48 h测定上清液炎症介质TNFα和IL6水平,结果显示HVHF组炎症介质水平显著低于配对组,但仍高于健康对照,说明TREM1下调可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综合上述,老年脓毒症患者在过度炎性介质释放阶段,免疫细胞表面TREM1表达显著上调,加剧炎症反应。HVHF可能通过清除大量炎症介质,稳定内环境,从而反馈调节单核细胞TREM1水平,使其维持在适度水平,即能产生一定炎症介质,使机体对感染源保持相应炎症反应活性,而又非过度激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尹永杰,赵淑杰,王奭骥,等.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8):178890.
2 Klouche K,Cavadore P,Portales P,et al.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improves hemodynamics in septic shock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without modifying TNFα and IL6 plasma concentrations〔J〕.J Nephrol,2002;15(2):1507.
3 Bounchon A,Dietrich J,Colonna M.Cutting edge: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n be triggered by TREM1,a novel receptor expressed on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J〕.J Immunol,2000;164(10):49915.
4 余 晨,刘志红,郭啸华,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3;12(1):29.
5 王少东,张杏泉,吴学豪,等.CRRT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调节〔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4):19258.
6 茅尧生,吕 铁,郑建鹏.不同置换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Toll样受体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0):104751.
一、仁和区农业现状
仁和区位于川滇交界,是生物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农业发展潜力。近年来,仁和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资源比较优势,为农民打开致富门。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农业增速后劲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仁和区所辖乡镇横跨攀枝花市南北部,全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享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学客观地了解仁和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经济学中计量分析方法对仁和区近年来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测算。为了准确衡量仁和区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对全区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二、评价方法
-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综合评价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攀枝花市农牧局网站、政府公众信息网的统计资料,得到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原始数据。本文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四、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它把各种因素划分为一个有序层次,将同一层次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比较,形成一定的权重数值。在两两元素比较时,采用“1-9”级及其倒数标度法判断各要素相对重要性,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五、一致性检验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表示,当CR小于0.10时,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六、数据标准化
本研究采用标准值法对二级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确定了不同指标的标准值。
七、结论分析
一、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赖迅速增加,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突出
近年来,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是以农业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代价的。2003―2013年,全国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增长了39.76%、29.62%和25.12%,同期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增加了8.01%、12.62%、34.01%、72.07%和17.51%。2003―2012年,全国农用柴油、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33.9%、33.3%和49.7%。(1)目前,中国农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分别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2)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资源、农业要素低效利用的状况近年来虽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全国化肥的综合利用率仅在30%上下,与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粮食1公斤,发达国家已达1.2~1.4公斤。(3)中国有机肥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不足40%。
长期超强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资源、超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加重,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加大,农业对环境污染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的影响日趋凸显。2012年底,在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中,基础地力较好、耕地质量被评为1~3等的占27.3%;但耕地质量被评为7~10等的也达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4)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已成为中国耕地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5)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超标、有机质含量下降、农膜残留增加、部分地区地下水漏斗问题日趋严峻,在相当程度上侵蚀着食品安全的根基。
(二)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迅速加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从近年来中国部分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和净利润的变化(见表1)可见,就总体而言,中国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净利润却增加不多,甚至在波动中有所下降或为负。2003―2013年,中国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棉花和规模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增加了118.15%、130.27%、133.12%和134.28%;但三种粮食平均、规模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仅分别增加了71.1%、13.7%,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分别减少了26.60元和404.84元。2013年两种油料平均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仅相当于2003年的12.4%,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甚至为-102.27元。与2003―2008年比较,2008―2013年5年间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的总成本上升更快,净利润下降更明显。
考虑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的提高,将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和每亩净利润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出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的变化。2003年,中国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棉花的每亩净利润分别为34.31元、78.56元和461.28元,规模生猪每头净利润为79.19元;2013年分别变化为72.94元、13.25元、-214.98元和103.91元;2003―2013年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规模生猪每头净利润分别上升了38.63元和24.72元,但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的每亩净利润却有明显下降,2013年每亩棉花的净利润甚至为-214.98元,比2003年降低676.26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中编入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甘蔗、甜菜、桑蚕茧、苹果、散养生猪、规模生猪、大中城市蔬菜等15类农产品,2008―2013年5年间仅有苹果和大中城市蔬菜每亩净利润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66.9%和51.6%;其他13类农产品每亩(头)净利润均有所减少。其中甜菜和稻谷减幅较少,分别减少3.4%和34.3%,其他11类产品每亩(头)净利润减幅均在50%以上。2013年大豆每亩净利润仅相当于2008年的18.9%,小麦、油菜籽、棉花、烤烟、桑蚕茧、散养生猪每亩(头)净利润均为负,分别为-12.78元、-98.30元、-214.98元、-37.30元、-3.63元和-106.15元。可见,近年来中国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不增反降。考虑到同期物价水平的上涨,问题更为严重。
如果考虑每年国家用于抗旱防涝等救灾支出对维护农产品增产的影响,则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生产的社会成本还远远大于微观经营主体层面的生产成本。
如果把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的变化放到更大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则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和机会成本增加的问题更为严重。如2003年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702元,2014年上升到2864元,增加了308.0%,年均递增13.6%。2013年,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2609元,分别相当于种(养)4.05亩稻谷、4.90亩玉米、5.96亩油菜籽、2.28亩棉花、7.16头散养生猪、9.92头规模生猪的收入(包括净利润和人工成本)。
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提高、效益和比较利益的下降,为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进入农业、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了障碍,也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素产出率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三)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紧迫
在中国和美国,玉米均为第一大谷物。比较两国玉米生产的成本、收益状况,对于考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表2可见,与美国相比,近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总成本上升的趋势更为强劲;尽管两国每亩玉米净利润均呈较大的波动趋势,但就总体而言,美国每亩玉米净利润增加的趋势却较中国更为鲜明。自2003年以来,中国玉米价格和生产总成本高于美国的问题日趋突出。2003年中国每50公斤玉米主产品总成本和平均出售价格分别是美国的1.15倍和1.52倍,2013年分别扩大到1.92倍和1.94倍。
2003―2013年,美国每亩玉米主产品净利润增加了96.7元,中国仅增加了14.74元。相对于美国,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可见一斑。需要说明的是,自2003年以来,虽然美国玉米生产的每亩净利润一直低于中国,甚至在2005年前连续几年为负,但美国庞大的农业补贴系统仍为美国玉米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6)相对于美国,中国农业补贴的水平低得多,这种情况加剧了中国农产品对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劣势,也容易削弱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业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在总体上呈现长期趋势性上涨和短期波动性加剧并存的特征。特定时期特定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往往是两种趋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对国计民生影响越大、国家提供价格支持保护越多、国内外市场开放度越低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的主导性就越强,价格波动性就越弱;对国计民生影响越小、国内外市场开放度越高,甚至市场规模越小、产地集中度越高、因而越容易形成垄断供给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主导趋势就越强。这种价格波动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或波动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粮食等部分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的实施,都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极端天气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农业产业链垄断势力的强化及其向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转移,农业组织结构的加快转型及由此带动的农产品市场运行方式的变化,往往是加剧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7)此外,国际农产品和能源、金融等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及其影响向国内的传导,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或波动。从当前经济形势和中长期趋势来看,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波动加剧的主要原因,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因此,今后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很可能继续呈现长期趋势性上涨和短期波动性加剧并存的趋势。并且,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今后实行目标价格制度的农产品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变化将会呈现出波动加剧的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增加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也对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其与能源市场、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性上涨,也为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埋下了伏笔。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是这种长期趋势性上涨的结果。如2013年越南米到中国南方地区的销售价格约为每公斤3.20~3.60元,较国内早籼米价格低0.2~0.4元/公斤。在国内价格稻强米弱的背景下,许多大米加工企业把低价进口的越南大米作配米,以降低大米出厂价格。(8)2014年10月,国内市场早籼米、晚籼米和粳米的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3.84元、4.14元和4.56元,泰国大米的到岸税后价仅为每公斤3.14元,明显低于国内。(9)2014年10月第三周进口棉花中国主港到岸均价折合人民币进口成本每吨11912元,低于国内市场价格2909元,低于国内市场价格19.6%;按滑准税计算,折合人民币进口成本13770元/吨,低于国内市场价格1051元/吨,较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低7.1%。(10)
如果只是个别时期、个别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问题尚不甚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现象日趋普遍,在不少农产品上几近常态。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更为典型,如到2013年底,小麦已连续5年、稻米已连续3年、玉米和大豆自2003年以来国内价格均高于国际价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2014)。由于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下跌,特别是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14年又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差距最大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2015)。
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导致相关农产品进口压力明显加大(11),推动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扩大,也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供给和价格的波动向国内传导“增开了窗口”。这会:(1)挤压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价格上涨空间,加大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2)侵蚀国内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效果,容易导致中国增加农业补贴的效益大量外流;(3)增加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和稳定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困难,容易加重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加与国内积压滞销并存的现象。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国内自给率下降,不只是国内需求缺口增大所致,而是在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背景下,农产品进口增加与国内积压滞销现象并存发生的结果。中国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难以吸收社会资本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甚至不得不在较低的利润水平下“苟延残喘”。这与相关农产品进口对市场的挤占和价格的打压密切相关。这些情况说明,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已经空前紧迫,时不我待!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与大多数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最高关税水平与绝大多数国家相距更大;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实行的关税配额量大,配额内关税多在1%~5%,配额外关税最高仅65%,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倪洪兴,2008)。因此,中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难以有效抵御来自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关税“防火墙”作用有限。近年来,中国虽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但许多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对部分农产品的支持已接近入世承诺上限,进一步加大支持面临上限约束。2014年,由于实施转基因管理及进口与库存配比销售等措施,中国玉米进口得到一定控制,进口量较上年同比下降20.4%;但作为其替代品的高粱和大麦进口却增势迅猛,较上年增加778万吨,增加了2.3倍(课题组,2015)。
(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
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创新日趋活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明显提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公司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公司、植保服务公司、农业技术研究所等新型服务主体竞相发展、各显神通,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者,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创新,为农业乃至农业产业链增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参与全球价值链、构建国内价值链和推进价值链升级提供了重要载体。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甚至价值链片段化、碎片化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价值链领导型企业不稳定、对价值链治理的主导能力不强也是突出问题;甚至在宏观农业政策的设计中,重生产、轻服务,重产中、轻产前和产后环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农业发展中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盛。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涉农企业和农业组织不断增加,但大多处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低端,难以进入其关键环节和战略领域,全球农业价值链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大多掌握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跨国公司手中。顺应国内农业市场空间迅速拓展和市场需求结构迅速变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内涉农企业致力于构建国内农业价值链,并力图向区域和全球范围拓展,形成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全球农业价值链。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这方面仍只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在农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和关键领域形成有效的进入壁垒,进而在农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领导型企业并不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农业价值链面临着与全球农业价值链对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少数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具有管理权和控制权的国外跨国公司很容易凭借其核心技术、资本实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信息化和市场营销手段等优势,在较短时期内迅速蓄积起对中国农业价值链战略环节、关键环节的控制态势,进而导致中国农业价值链管理权和控制权失守、价值链领导型企业被边缘化或被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等。这种现象在中国大豆产业链、价值链较为典型。(12)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受到过度挤压,价格受到明显抑制,定价话语权显著减弱,产业控制力严重削弱,产业调控难度明显加大的问题迅速凸显(倪洪兴等,2010)。1995年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2003年和2014年,大豆自给率已分别下降到42.9%和14.6%。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往往是从以低价进入为切入点的贸易控制起步,转向通过参股合资进入加工领域,进而通过低成本并购形成对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态势(姜长云,2011);甚至将这三阶段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及与此高度联动的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上“兴风作浪”,加剧国际农产品市场进而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为进行贸易控制、参股合资,进而低成本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契机。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过程中,比较青睐的领域往往集中在农产品、农业加工品、农业投入品的现代营销体系,农村金融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业种质资源开发,食品安全和农业品牌、销售渠道等领域。由此不仅容易导致中国农业价值链升级面临国际分工地位被“低端锁定”的风险,容易将中国的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组织推向农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还容易加大中国维护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导致中国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容易因农业价值链管理权和控制权失守而遭遇“屏蔽”。
二、农业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趋势
(一)对农业或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加速分化
自2004年以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11年超过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11年超过6%;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9%。到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分别达到28844元和9892元,连续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也对农产品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基本的趋势是:
1.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多元化持续推进
近年来,农村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城市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稳中略降;但农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城乡居民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均呈增长趋势,城市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城乡居民人均家禽消费量稳中略增,城乡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增长后趋于稳定。由于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8%,今后城镇化率很可能继续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同时考虑到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不足农村居民的一半,城市居民人均蔬菜、食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消费量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据此可以粗略推算,今后中国城乡居民对粮食(主要是口粮)的消费总量将呈下降趋势,对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总量将呈加速提高趋势。从国内外经验看,城乡居民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等养殖产品消费总量的扩张,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动物毛皮、内脏、骨、血等养殖业副产品需求的增长,会带动社会对饲料粮需求进而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因此,在2020年前甚至更长时期内,农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总量将呈增加趋势,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也会加快推进,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在总体上将呈增大趋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将带动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张。
2.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加快分化,消费市场进一步细分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化,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日益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趋势,专用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优质化、体验化食品日益成为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重点,甚至在产品功能之外对农业生活、生态功能的需求也日益成为农业需求的新增长点,农业发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内涵和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体验功能也将日益受到重视。这也导致创新供给,引导、凝聚、激发农业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如许多地方通过激活农业的景观功能,引导和激发农业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的影响也在迅速深化。2020年和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很可能分别将达62%和70%上下。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395万人,较上年增加50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3%。同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1%,分别较2003年增加39.5%、提高3.5个百分点。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导致生活方式转变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影响日益深化,加剧农业需求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安全化和优质化趋势。
(二)要素成本提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出现趋势性减弱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比较利益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农业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和农业发展的粗放经营。以三种粮食平均为例,2008―2013年间每亩总成本的增量为463.77元,其中对增量贡献较大的主要有①人工成本增量254.69元,占54.9%;②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127.34元,占27.5%;③土地成本增量81.74元,占17.6%。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带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用工成本迅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效用的上升,也是推动农业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越来越多,带动农地租金迅速上涨,成为推动土地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期,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用工数量由7.69个减少到6.17个;但劳动力日工价则由21.60元增加到68.00元,增加了214.8%。劳动力日工价的提高,成为推动每亩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不仅如此,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日工价的增速,还明显快于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13)在三种粮食平均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中,机械作业费、种子费和化肥费是增量最多的三大块,分别增加55.95元、24.79元和24.82元,分别占总成本增量的12.1%、5.4%和5.4%。进一步分析,每亩化肥费的增加基本上由化肥投入的增加与化肥价格的上涨平分秋色;每亩种子费的增加主要由种子价格的提高所致,但每亩种子用量的略增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再从棉花来看,2008―2013年,每亩总成本增加1097.53元,其中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成本分别增加832.76元、161.96元和102.81元,分别占同期总成本增量的75.9%、14.8%和9.4%。在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中,增幅比较大的主要有机械作业费、化肥费、排灌费和种子费,分别增加45.47元、24.49元、23.49元和16.49元。同期,棉花生产每亩用工天数由23.09天减少到19.44天,减幅达15.8%;棉花家庭用工日工价和雇工日工价分别增加了214.8%和139.7%,用工价格上涨成为推动棉花生产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将棉花每亩总成本的增量结构与三种粮食平均进行比较可见,越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工价提高对总成本增加的影响越大。
进一步来看,将规模生猪与散养生猪比较,2008―2013年,规模生猪每头总成本增量353.02元,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增加263.07元和89.36元。相比之下,散养生猪每头总成本的增量为536.85元,超过规模生猪52.1%;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增加了244.89元和292.07元,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量略小于规模生猪,但人工成本的增量超过规模生猪达2.27倍。在规模生猪和散养生猪中,精饲料费的增量分别达到281.36元和299.38元,均超过各自全部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而且精饲料费的增量均主要来自精饲料价格的提高,精饲料量的增长影响较小。相对而言,散养生猪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量略小于规模生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散养生猪有更多的生活废弃物可资利用,如剩饭剩菜。从散养生猪与规模生猪每头用工成本的比较可见,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抑制用工成本上升对总成本增量的影响。
近年来,在农民收入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虽然农民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仍呈增长态势,但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能力已经呈现趋势性减弱。2008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仍占40.9%,2013年已经下降到31.8%。(14)随着农业对农民增收相对贡献能力的趋势性减弱,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否则,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兼业化将会迅速普遍化。
(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迅速推进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对发展农业生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微观层面,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往往表现为农户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相对于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也对新型服务主体的发育及其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各种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还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如在部分地区,农资经销商向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商转变,甚至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实现由卖产品向卖设计、卖服务转变。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新亮点。
在中观层面,农业发展的区域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也对推进农业生产业的发展及其集群化、网络化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拉动。如由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迅速推进(姜长云,2011),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步伐明显加快,导致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扩大,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对农产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这在粮食方面尤为典型(姜长云,2012)。如2003―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17640.4万吨,增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安徽、山东、江苏、河北7省,合计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66.2%,这7个省份基本在秦岭―淮河以北或淮河沿线。2003―2013年这7个省的年末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35.3%下降到34.4%。(15)但这7个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却由41.7%增加到49.3%。
三、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启示
(一)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未来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前文分析可见,尽管近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形势较好,但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已经比较严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做、可不可以缓些做的问题。应该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今后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着力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升级,并将其放到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农业更好地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中国农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走向衰退的恶性循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物安全的难度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甚至保障农产品当前的有效供给,也会以损害中长期有效供给能力为代价。
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今后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提升农业价值链和附加值,增强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能力的客观要求。否则,农业发展很可能因为农户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陷入农业经营普遍副业化和兼业化的轨道,导致农业后继无人和老人农业普遍化的问题日趋严峻。失去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很容易落空。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统筹考虑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的变化,注意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从前文分析可见,今后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的提速,对农业或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加速分化,因此引导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日趋重要而紧迫。今后鉴于在总体上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显著加大,农业政策选择和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必须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前瞻性、细分性研究。通过科学引导消费,抑制农产品需求的非理性增长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从当前来看,中国大陆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经位居亚洲国家或地区前列。引导居民适度减少食用油消费,不仅有利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优化农业、农产品供给结构。此外,应基于对当前或长远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客观研判,科学平衡对不同类型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的支持保护力度,防止畸轻畸重,导致某类农产品供求的松平衡建立在其他类型农产品供求失衡的基础之上,形成农业资源利用的浪费,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
所谓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简单地说,就是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给略小于需求的一种状态。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而言,综合考虑农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资源可得性,紧平衡应该是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因为它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张合成,2015),既避免了因农产品供求平衡过松即供大于求,导致农价下跌和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受挫;又可以避免因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农价上涨,市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紧平衡状态下,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基础往往比较脆弱,容易因环境的变化由平衡转向失衡。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求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优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不平衡是经常的,平衡是暂时的。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是通过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在动态波动中实现的。我们可以说,紧平衡是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调控中理想的“期望值状态”;但如果把紧平衡说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常态,则容易引起误导,让人误以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特定类型的主要农产品上,中国主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都是可以自动实现的。
实际上,主要农产品供求在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态,更多地只是强调由于农业发展可用资源的有限性,主要农产品供给只能在总体上基本满足需求,甚至供给还可能略小于需求,要注意引导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任何时期、任何种类的农产品供求都是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社会资源或农业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源供给向特定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过度倾斜,可能导致其供求处于松平衡状态;但其代价却是其他农产品供给可用资源不足,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供求紧平衡不能实现。比如,当前在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实际上处于松平衡状态;但这种粮食供求松平衡的实现,却是以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难以主要依靠国内实现紧平衡,必须大量依赖进口为代价的。如2014年,尽管棉花、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均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转换农业发展的动力结构,着力推进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
要在重视农产品供求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提升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农业发展有效引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推进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促进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升级,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2)推进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农户等传统经营主体的改造,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更好地增强农业竞争力。(3)完善农业生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其激励机制,积极发挥其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生产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农业的服务外包和分工分业,不仅为解决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背景下“谁来种田养猪”、“如何种田养猪”提供了有效出路,也为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升级、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和提升农业价值链,提供了重要途径。推动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要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与促进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普通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普通农户为主力军、新型经营主体为生力军、新型服务主体为引领支撑,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鉴于当前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甚至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甚至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按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其成为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协调的领导型企业日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力已经由生产者转向购买者。流通环节日益成为农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品牌、科技、销售渠道、市场运作、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无形资产对构建农业全球价值链的作用不断提高(张辉,2006;蒙丹,2011)。顺应农业价值链由生产者驱动向购买者驱动的转变,支持涉农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品牌制造商、高新技术或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协调,成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对于提升农业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科技的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创新驱动能力;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方向
鉴于人工成本增加成为当前农产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推进农业机械化应该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大型机械化的发展,对于节约农业发展的人工成本,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的经验证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农业机械越普及,大规模农户的经营优势就越突出;大规模机械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为大规模租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面向小规模兼业农户推进农机作业承包提供了动力(速水佑次郎、神门久善,2003)。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以大型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的用工投入,促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并降低风险,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减少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耕地破坏问题,加强耕地质量和农业环境治理。近年来,导致中国耕地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如深耕深松作业不足,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多数农民使用小型农机具耕地,耕作层较浅,浅耕、旋耕面积占机耕面积的比重超过六成。长期采用这种浅耕作业方式,导致土壤理化性能变差,有机质流失,肥力下降。加之,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在养地方面增加投入。(16)要改变农民对耕地重用轻养的问题,必须促进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当然,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并非发展大型机械一条路。如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专用灵巧、简便实用的小型机械或许更有用武之地。
自2004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向大型农机倾斜的态势日益强化。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问题。从当前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趋势来看,促进农业机械化提质增效升级,除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外,一个重要方向是支持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我们对安徽金寨、颍上两县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链全程机械化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农机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还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效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姜长云等,2014)。为支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议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调整为农机服务补贴政策。借此,规避农户分散独立购机导致的农机闲置和资金浪费,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的资源配置效益,弱化机械作业费上涨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
注释:
(1)本文资料凡未注明出处者,均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3》或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相关资料整理。
(2)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农业部网站2015年2月17日。
(3)国新办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举行会,《中国网》2015年4月14日。
(4)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8日。
(5)乔金亮:“中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70/% 耕地退化超4成”,《经济日报》2014年12月19日。
(6)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尽量与生产决策和当期价格脱钩,补贴额的计算基于历史单产、播种面积或收入水平;各种补贴充分互动形成农民收入保护网。如通过直接支付为农户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通过目标价格和目标收入补贴帮助农户抵御农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联邦保险费补贴和收入补充计划则协助农户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7)此处主要讨论农产品名义价格的变化,不讨论农产品实际价格或相对于工业品、服务品的价格变动。参见姜长云(2011)。
(8)佚名:“2013年稻米市场回顾”,《中国粮网》2014年1月15日。
(9)佚名:“2014年10月稻米市场监测报告”,jsagri.gov.cn,2014年11月6日。
(10)佚名:“2014年10月第3周中国棉花市场周报――国棉价涨跌互现 外棉价格反弹”,agri.gov.cn,2014年10月21日。
(11)如2013年中国大米进口量较大,尤其是走私大米大量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国际市场特别是邻近的越南进口大米价格较低,导致大米进口压力加大。
(12)2004年在中国发生的大豆危机及其后在中国大豆产业链发生的连锁性事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参见顾善松(2006)。
(13)相比之下,2008―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由1340元增加到2609元,增加了94.7%;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8898元增加到51483元,增加了78.2%。
1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的成绩
近年来,淮阴区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带动,高效农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
1.1 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淮阴区区镇村三级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淮阴区紧紧围绕淮阴区十亿元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做到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带动辐射不断增强,积极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淮阴区高效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成为淮安地区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县和高效农业展示的新窗口。
1.2 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日趋显现
经过几年努力,淮阴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丁集、刘老庄为中心的日光温室黄瓜、草菇基地;以袁集、渔沟等乡镇为中心的辣椒生产基地;以棉花庄、凌桥为中心的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吴城、码头、韩桥、老张集等乡镇为中心的订单蔬菜基地。目前,淮阴区丁集日光温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渔沟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市级认定,刘老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省级认定。目前有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基地成为淮阴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高效农业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近年来,淮阴区先后整合中央及省财政支农资金、省级扶贫奖补资金、高效农业奖励等资金建设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高效农业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高效设施农业考核实现连续6年排名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单位”,荣获省“设施园艺先进县(区)”称号。此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淮阴区先后建成了渔沟芦华村、袁集双庄村200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码头镇玉坝村500亩订单蔬菜科技示范园;棉花庄大福村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高效农业的新
亮点。
1.4 农产品的档次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淮阴区紧紧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强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培育成我省第二个国家级生猪品种“苏淮猪”;丁集“淮安黄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核准。目前,全区新建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全区有多个农产品进入市区大型超市。以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绿源蔬菜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里将采摘下来的蔬菜称重打包,发往市区的各个超市销售,仅2011年该合作社销售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
1.5 高效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增多
近年来,淮阴区发展高效农业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淮阴区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投入资金扶持了江苏同玉禽业有限公司、江苏润通食品有限公司、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凌桥米业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单位,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带动和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了一体化经营水平。此外,淮阴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如依靠淮安天益食品、淮安丰尔丰斯农业发展公司、苏州南环蔬菜有限公司、连云港如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订单
蔬菜。
2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2.1 高效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高效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其生产需要基础设施配套。但总体来看,淮阴区高效农业的基础设施与高效农业发展较好的山东寿光等地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是投入资金不足。近年来,淮阴区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虽然基本能按中央政策和法律规定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比重,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整合有限的财政投入发展高效农业。但数额有限,不能适应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着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淮阴区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亮点不少,但许多仍是“小盆景”,形不成“大花园”。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高效种植业面积偏少,到2011年底,全区年新增6.2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左右。二是设施农业发展差距大,到2011年底,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三是高效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周边地市相比仍有差距。从目前来看,淮阴区目前无论是高效种植业面积、设施农业、还是今年新建高效种植业的占比数,均处于江苏省中低水平。不少乡镇发展高效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高效农业项目多为农民自发发展而成,因而呈点状分布,分散经营、面积小、不成规模。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大、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也很低。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龙型”经济发展缓慢,以富民经济小区、农业现代园区为载体的“园区”经济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绿色、有机产品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带少,专业乡、专业村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农民、农业的生产需要尚不完全适应,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未进入产业化经营,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的开放度不高,外向度差。
2.4 相关部门的支持不够
一、审计发现农业发展项目实施的存在问题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农业发展项目的审计力度,这也是民生工程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计,各地农业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认真总结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问题造成的危害,便于找准审计突破口,也便于提出好的审计建议,促进规范农业发展项目建设,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虚造花名册套取项目资金,侵害农民的利益
农业发展项目直接与农民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是改善中低产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唯一途径,实施办法通过改良土壤、增加肥力、良种改良。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虚造农户花名册的形式,把本应按照计划补助农户的资金套取克扣,农民无力改变耐以生存土地条件,耕作产出依然如故。
(二)需开发票套取项目资金,项目建设成了“走形式”
农业发展,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各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农业科技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手段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项目单位在科技推广过程中,虚开发票套取资金,部分科技项目做表面工作“走形式”。
(三)工程项目缩水、项目建设质量差
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基础设施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都还很薄弱和落后,如田间道路、水利。农业项目近年来不断加大坡改梯、耕作道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总以交通条件差、成本高为由,加上有“从工程上套点资金”的打算,工程项目存在严重缩水,部分项目工程质量差,建成几个月已经不具备相应功能,甚至有的就没有发挥过功能。
(四)项目建设不按规定程序滋生腐败
农业项目有大有小,100万元以下的居多,有德单位以项目小借口,不经过招投标建设程序;有的项目部经过集体讨论,直接由领导做主给关系户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存在“一言谈”或“暗箱操作”,这样滋生了“行贿受贿”腐败行为。
(五)项目验收走过场
项目验收是农业发展项目建设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验收全面考核建设成果。可个别单位项目验收走过场,有的项目资料造假、验收资料造假。
二、农业发展项传统的审计方法
我们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审阅发、访谈法、问卷法、实测法、观察法、核对法、详查法、计算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
在农业发展项目审计中,首先对资金和项目的财务核算资料、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招标投标、合同竣工验收等资料进行详细审阅。其次,根据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利用审计抽样技术,对确定的重点内容进行抽样详查。最后了解和检查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利用问卷调查涉农补贴的受益者是否足额收到补贴,核对、计算项目效益指标的实现程度。
三、创新农业发展项目审计理念的思路
从农业发展项目资金使用、分配、配套等相关规定看,资金的投入方向、资金整合、资金分配是审计中的关键点,但项目建设能否发挥效益是重中之重,审计人员应该创新审计理念,实现有力的审计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