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6 10:5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业化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工业化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0 引言

建筑业由于其涉及行业广、参与单位多、提供就业岗位多等原因,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建筑业也被称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行业。然而,建筑行业受到投资金额大、生产周期长、施工风险大、组织管理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近些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滞缓的现象,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善。

建筑工业化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三个环节的融合,有效地实现了建筑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视角出发,以建筑工业化内涵和意义为基础,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主体的制约,并构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主体的协同机制,以期为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

关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效率的提升、集成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建筑工业化各参与主体的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贺灵童等(2014)通过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思路[1]。孙凌志等(2013)从技术、政策、成本和社会认知四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技术保障机制、政策推动机制、市场动力机制、社会认同机制,运用协同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运行模式 [2]。亓霞等(2015)从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市场力量、技术进步4个方面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和国外成功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方法[3]。

虽然上述学者们对于我国建筑工业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建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和参与主体进行分析阐述。从宏观角度来说,政府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积极调动对于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具体的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预制构件的生产单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互相制约因素的研究是在建筑工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微观体现。

2 实施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

由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所涉及的领域和参与方众多,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市场、企业实力、社会参与等各行各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其推进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完全均衡、矛盾完全消除、冲突完全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专家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综合集成的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利益的驱使,从而导致不同实施主体的制约因素。

政府的鼓励支持和行业的政策法规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能够有效地打消企业的发展顾虑,从而促进企业的建筑工业化理念的贯彻执行。然而,对于政府来说,由于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其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在于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政府股利政策力度的欠缺。

设计是建筑从建筑理念需求到具体实现的首要步骤,也是构件生产和建筑施工的前提。因此,设计单位是指导生产企业制造预制构件和施工企业开展施工的基础,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具有引导性意义。设计单位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建筑设计与建筑工业化施工的脱节,从而导致施工和生产企业在建筑工业化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利用预制构件实施难的现象。

预制构件的大量生产是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行业施工的最大区别所在,也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效率提升的重点体现。预制构件的生产单位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生产单位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预制构件的质量的难以达到施工要求,导致建筑工业化实施效率的降低。

施工企业是建筑行业的核心所在,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具有动力性的意义。施工企业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在于施工能力与建筑工业化的需求不匹配,降低了施工效率;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过高,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理念在施工企业中的执行,制约建筑工业化的推进。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范围主要受到政府、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施工企业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各参与主体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实施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都有一定的制约。

3 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

以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内涵和意义为基础,针对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制约,利用系统分析、协同体制、系统动力学等科学研究思路,构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指导机制。政府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实现的关键,对于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指导机制,积极制定建筑工业化行业标准,提升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水准。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建筑工业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建筑工业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设计单位前提机制。模块化设计是建筑实现工业化施工的前提,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基础。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同时,应当考虑生产企业的构件预制和施工企业的快捷施工,为建筑工业化的具体实施提供合理、便利、高效的建筑设计。

生产企业基础机制。预制构件的生产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步骤。生产单位应确保预制构件生产的科学规范、预制构件施工的确实可行、预制构件使用的安全有效。

施工企业动力机制。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命脉所在,对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起着助推器的关键作用。施工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革新、工序改进等手段,形成施工流水作业线,以质量高、速度快、产量大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整体施工成本。同时应当以抓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契机,提出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施工理念,提升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施工作业能力。

4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对改变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作用,是建筑业革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视角,以建筑工业化推进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基础,提出各参与主体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并构建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以期为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行业是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实现建筑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关系着建筑业的兴衰,也是关乎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建筑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建筑行业也已经朝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国家也在1963年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建筑工业化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紧缺问题,缓解了市场压力,但同时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很多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这些都是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摆在建筑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瓶颈。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什么?建筑工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也就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

建筑工业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因为建筑工业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首先,建筑物的建造变得简单。以前的建造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和建设,而实现建筑工业化后,房子的建造像制造汽车一样,把房屋的各种配件(如结构、装修、水电等设备)都预先在工厂内生产制造好,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力。其次,劳动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施工效率。因为建筑所需的各种配件已经预先在工厂中制造好,就避免了工人在严寒酷暑环境中的作业负担,大大的消除了笨体力劳动。最后,机械化的操作,加快了生产进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每天一层楼”的盖楼神话。

建筑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业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实现建筑工业化其实就是要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这其中就涉及了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现代建筑工业化标准生产之间的巨大矛盾。再者,我们的建筑行业还未能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发展,在施工中总是会发现很多施工过程与设计图纸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减慢了施工进度。最后,工地的组织管理部门也没能形成统一的效能反馈系统,很多部门都是管理自己部门的业务,未能形成有效共识,很难做到有效沟通,大大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策

上面提到了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与传统建筑行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巨大矛盾,我们就从建筑行业的独特性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加以一一剖析。

首先,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与建筑结构配件的独特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仅仅局限于商品混凝土标准化生产、土石方施工以及机械化施工等低层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等拼装式、整体式建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建筑设计与建筑构件生产的脱离,也是制约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在我们国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及建筑物构件生产是相互脱离、彼此独立的。这就造成了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中,每个设计者对施工生产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生产者按图索骥,只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稿子进行按图施工,这就有可能造成每个生产出来的建筑物构件不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而造成重大的成本浪费,甚至造成返工,进行重新浇筑,重新施工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建筑行业应当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从工程的图纸设计和建筑施工都进行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避免施工与设计者设计意图的背离,从而形成了连续性的建筑施工过程,为标准化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针对目前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加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困境。就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相互脱离的现象来说。这无疑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设计与施工的相互脱离,无疑造成了施工过程的不连续性。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设计与施工、以及产品加工之间的不连续性,才造成了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结构的断结。因此,实现工艺设计与施工组织一体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前提。这里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并不是剥夺了设计人员的权利,而是施工方基于设计人员的设计,实现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从产品的研发和加工生产,再到施工现场的拼装,竣工都实现了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

而建筑行业建筑构件的特殊性与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生产技艺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渗入来加以改变。无论西欧发达国家,还是北美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建筑工业化无疑是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为依托的。为此,进行建筑加工的产品工艺升级已经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科技,对建筑物其他构配件的生产工艺加以升级,和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才是保证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论:

虽然建筑工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建筑工业化依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实现的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而已,而是要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为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晓燕,王欣,仝小芳《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2008,37( 2) .

篇(4)

一、引言

所谓建筑工业化,指的就是根据大工业的生产模式,对建筑业进行改造,使它从原来的纯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包括: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产业化、施工过程全机械化以及组织管理规范化等,并将上述各种途径融入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得劳动生产率明显得以提高,加速建设进程,加快工程成本水平下降,以及提高建筑工程的|量与实际效用。对于当前因为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较高而导致的工业化建筑难以广泛普及的现状,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愈来愈全面地普及工业化建筑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二、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1.国内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规模建设的发展时期,工业化建筑方式建设所耗时间较短、效率高,是当前时期下建筑工程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建造模式。但是,国内工业化发展遇到了瓶颈期,成本方面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态势,各种工业化体系成本增加量显著上升,对于不同的工业化体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与传统现浇体系相比,工业化体系平均成本要增多200至500元每平方米,成本差距这么大,使得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工业化建筑难以全面普及与推广。本研究认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非常显著,然而人们只看到的是工业化建筑的成本高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却很少看到工业化建筑的服役年限问题,综合成本观念并未形成。人们并未对市场对工业化的优势性能以及品质给予清晰地认识,对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增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目光不够长远。

2.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而言,其发展主要是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发挥其主导地位,政府可以不断的将资金与技术进行集中,实施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传统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建设模式完全被工厂化建设所替代。以美国为例,在工业化实际发展历程中,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建筑补偿机制,使得工业化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畅通、规范、有序。对于工业化建筑成本而言,对于不同生产方式以及属性的成本,如基础成本、改造宅基地成本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成本E,均完全一致,由工业化而造成的成本不同点一般主要集中于建筑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方面,其中工期变短而造成的人工成本以及资金使用率等指标的下降,恰恰弥补了工业化导致的成本增量。对于欧美这样的国家而言,其国内人力成本保持较高的水平,通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实施,工人在现场工作或者操作的时间显著减少,加快了劳务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劳动力成本水平下降,从而很好地控制了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

三、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分析

1.材料费用增量

工业化建筑建造需要增加某些材料来确保构配件正常的安装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预埋件、PE胶条以及防水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预埋件主要有吊环、套筒以及调节件等方面的内容。吊环以及调节件是组成构件安装中的辅材料,构件拆分设计对套筒的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防水胶以及PE胶条则能够很好地对建筑节点防水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使用量则受到工业化结构体系的选型以及节点做法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材料增加费同工业化建筑体系技术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存在较好的关联性。

2.构件生产费用的增量

对于工业化建筑构件而言,一般需要在工厂之中按照严格的生产工序和流畅开展生产活动(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根据如下图1所示的生产工序及流产图可以看出,工业化建筑构件在工厂内的生产需要经历台模加工及安装、钢筋及注浆管加工、钢筋骨架及网片绑扎、注浆管以及安装预埋预留、侧模安装、工序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以及成品堆放等10道工序。模具的类别与周转频率均会对构件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生产成本增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模具类别与工业化的前期拆分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对建筑整体预制部位的把握对预制体系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的模具数量也随之而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之中不同类别的预制构件的数量越多,构件的类型也就随之而增多和变得更加复杂,那么模具的成本也就会随之而变高。

3.业化建筑的运输费用增量

工业化的建筑构件需从工厂运输到达项目建设地,增加的运输构件所需要的费用与运输效率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工业化建筑构件的运输效率受到构件运输距离与构件重量以及大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工业化构件设计初期,需要着重考虑构件的大小及其重量,在常规的设计过程之中,一般控制构件的重量约为5t之内,其长度均控制在5米之内(按照实际工业化建筑项目之中的经验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确保工业化建筑构件可以高效地运输至施工工地之中。除此之外,工业化建筑构件生产的厂址选取与项目所在地之间的距离关系也显得非常重要,距离效率越高,其成本增量则越低。下表1中所示的为某个区域十字型标准楼型测算的运输费用增量表:

4.现场施工费用的增量

工业化现场施工的费用增量主要包括机械费、人工安装费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机械费用控制主要体现在塔吊的布局以及选型的经济性上面。合理的塔吊选型需要与工业化构件的设计过程相结合,构件的数量与重量对吊装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影响,构件设计得过多吊装效率显著降低,若构件重量设计过大,那么远端构件可能不能很好地被起吊,这均会对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构件拆分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构件的数量以及重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面。建筑工业化的节点施工与传统的现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常常也需借助其他工具来辅助工程项目施工,新的施工操作方式使得工业化施工部分的人工成本也随之而显著提升。

四、结论

篇(5)

工业化建筑的理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引入我国,但目前利用工业化理念的建筑却很少。笔者认为有两大主要原因制约了工业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一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并不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先进是施工技术,两者均不能满足工业化建筑的需求;二是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建筑成本甚至比传统施工还要高。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应将重点放在探索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上。

一、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

日本学者形象的将工业化建筑概括为像制造汽车一样来建造房子,才能实现提高建筑行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资成本。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工业化建筑理解为: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建筑行业,不断实现其向集约型成产转变。如果将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加入工业化建筑理念,那么取得的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以PC外墙施工为重点讨论对象,深入探析工业化建筑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1]。

(一)PC墙板结构

1.PC结构:是指专为建筑施工而生产的成品混凝土建筑构件,其关键节点采用现浇工艺,使整体建筑结构性能与建筑结构内部的电气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2.PC墙板结构:PC墙板是预制混凝土墙板的简称,它不起承重的作用,仅作为外墙维护。PC墙板的优点是耐久性比较好,起到了保温隔热的作用,同时有效的防止了外墙渗漏;PC墙板是成品混凝土构件,装饰装修非常方便,施工进度很快;另外PC墙板的厚度小,能增大建筑物的有效使用面积。

但PC墙板也有其局限性,施工时如不在外侧贴面上采取加固措施就比较容易出现外鼓现象,其不适宜用在抗震区建筑的外墙施工中。

3.与建筑物主体连接方式:按照外墙施工方法分为外挂式和侧连式。

(二)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

1.PC外墙安装流程:PC外墙安装施工工艺的流程可按图1进行。

2.PC外墙安装施工:PC外墙安装时,要用螺栓先将钢管斜支撑与墙板进行连接,再与现浇混凝土构件进行固定。临时固定后再利用不同长度的钢管斜支撑对构件进行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的调节,这个工艺需小型千斤顶的配合才能达到精确度的要求。

(三)PC外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PC外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主要可分为PC外墙与梁板连接、PC外墙与结构柱连接两种[2]。

1.PC外墙与梁板的连接

1.1梁板顶端:在PC外墙顶端预留U型钢筋,并通过混凝土浇筑将其与梁板钢筋紧密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预留的那部分钢筋负责在PC墙板安装完毕后将梁板钢筋进行绑扎。但是这种方法施工不方便,浪费人力和工时。

改进措施:PC墙板顶端与框架梁的连接方法采取固定的线作为支撑,在墙板上部的内侧预留U型钢筋,并将其插入梁内,再通过混凝土现浇的方式将两者连接固定。这种施工方法连接方便,连接后整体结构性能较好。

1.2梁板底部:PC外墙和梁板底部的连接比较普遍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其一:利用高强度灌浆料将梁板底部与楼板相连接,并结合焊接方法。这种方法基本能够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其二:在PC外墙顶端预留一部分钢筋,方向竖直,底部则预先埋设套筒,利用灌浆技术将两者连接。待连接完毕且位置确定精准后,再进行PC墙板的灌浆工作。着中国连接方法适宜用在各种PC构建中,整体性能较好,且墙板和楼板之间不易产生缝隙。唯一缺点就是套筒费用较高。

2. PC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

PC墙板的两侧可预留U型箍筋,在PC墙板和楼板之间设置一个暗柱,通过浇筑混凝土将外墙与暗柱连接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前,要将PC墙板和暗柱的箍筋通过钢筋连接,连接两者的钢筋要竖直。同时要重视焊接的质量,也要注意不要损坏内侧保温板。

总结连接方案:PC外墙板和附近框架梁连接时可与侧面预先留置的钢筋进行整体浇筑; PC外墙下端利用高强度灌浆料结合焊接的方法与楼板进行连接;而PC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则可通过现浇技术实现连接。按照这几种施工技术进行外墙施工,不仅简单快捷,而且质量有保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震功能[3]。

二、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一)两者对比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工业化PC外墙施工成本,笔者选取了某市某住宅小区15#楼实际外墙施工与假设外墙施工(PC外墙)进行对比,现分析如下:

1.实际外墙施工成本:由于篇幅限制,笔者选取15#楼一个比较标准的楼层第五层的外墙施工成本进行计算,综合单价分析如表4所示:

2.假设PC外墙施工成本:我们假设15#楼第五层采用工业化建筑模式来进行外墙施工,除外墙使用PC墙板,其余部分均同实际施工相同。并且假设PC外墙是距离施工小区20公里的某厂家生产的,那么经计算,假设PC外墙施工的综合单价分析如表5所示:

3.结果讨论:PC外墙生产的综合单价包括很多方面,主要费用产生在模具定制、钢筋混凝土、运输费用以及人工管理费上,另外也包含利润和税费等。

(1)PC外墙安装直接费用产生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安装工程的费用,pc外墙的直接费用产生主要是PC构件的生产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安装费用等。PC外墙施工的配筋要比现浇整体式多一些,如图6所示:

(2)施工工期对比:假设的工业化外墙施工周期要比15#第五层的实际外墙施工周期缩短了两天。因此表明工业化建筑具有工期短的优势,因工期缩短也相应的节省了管理费。

(3)施工费用对比:采用PC外墙施工增加了一部分运输费和安装费用,但是PC外墙施工费用的优势可提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PC外墙是由工厂生产的,在施工现场采用吊装的施工方法,这样就节约了一大笔人工费用。

第二,PC外墙生产厂家有特别定制的钢模版,模具的周转率要比现浇式施工的周转率高很多,节省了很多材料的费用。

第三,PC外墙施工时,预制构件要与外墙一起进行浇筑,省略了外墙墙面抹灰的程序,同时也省去了内墙面抹灰的程序,节约了抹灰的费用。

最后,因PC外墙是预制混凝土墙板,与普通剪力墙比较,节约了很多临时的施工费用,如水电费、设施管理费等。

通过以上对比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PC墙板生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模时,钢模具的周转次数通常都能达到300次左右,加上合理科学的布置相应生产厂家的地理位置,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的成本要比普通建筑施工的成本低很多,能取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值得大范围推广。

三、结束语:工业化建筑是建筑行业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提升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也能节约资源,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不二选择,是我国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技术亟需突破,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才能不断推进其发展,促进其进步。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化PC外墙施工的经济效益,总结出工业化建筑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相关学者共同研究,为我国工业化建筑的长足发展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建筑在适应时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使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而工业历史建筑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城市转型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也使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关注愈来愈多[1]。2012年,杭州成功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国内首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同时伴随运河申遗,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成了杭州运河复兴与新型空间开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历史建筑有机更新的一种新模式。

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概况

1.1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杭州运河沿岸,因其独特的城市格局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城市空间的意义[2]。如图1。随着创意的春风在运河沿岸旧工业建筑上吹起,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有杭丝联166、L0FT49、运河天地、西岸国际艺术区和177创意园等,同时不同文创空间也创造了运河新型的创意景观[2]。

1.2杭州运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条件

(1)杭州运河工业遗存,是杭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城市更新中,杭州运河旧工业遗产亟需改善与更新,这给运河旧工业建筑复兴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工业厂房改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2)解放后建设的工业厂房多数属于大型企业,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通高的内部空间布局都是改造的有利条件。(3)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低碳经济的推广,进一步催生了时尚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旧厂房随即成为这种产业的首选。

1.3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的杭丝联概况与现状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杭丝联,建于1957年,占地几百亩,层高5~7m,设缫丝、织造、印染三大车间,其外墙采用清水砖墙,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杭丝联建筑造型简约,一排排的锯齿状屋顶,营造了强烈的秩序感。改造后的杭丝联是集聚创意商业、展示、创意办公、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创意空间。再利用文化创意空间除了多家创意设计工作室外,还有数家休闲娱乐等创意商店,如“也许”Bar馆创意咖啡馆,位于园区入口处,如“杭丝联”的丝巾设计室,以LOFT的空间形式,充分利用厂房层高的优势,将小面积再创造,从而使其各功能空间都达到了奢华空间的感受。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以满足不用业态的需求,每个使用空间都经过专门设计,与创意业态相协调。创意园内还有一个室内小花园,内设小池塘,种有绿色植物。如图2。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

2.1环境要素

2.1.1与运河历史风貌相协调杭丝联位于杭州运河历史风貌区内,其改造更新较好地与运河整体历史风貌协调共生。运河文化是不同时期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包括运河的船运文化,近代运河的工业文化以及运河的生活文化。杭丝联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主要通过具有创意性质的新业态置入方式,保留了原厂房的外部形态,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立面改造工程,一排排锯齿状屋顶以及留下岁月痕迹的墙面让人依稀能看到建筑的过去。2.1.2与杭丝联基地环境协调延续了基地的历史性,同时基地的历史特质也催化文化创意空间,在基地的处理中,增加了入口的标示,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对铺地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墙面上自然生长的藤蔓植物,使杭丝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共生。如图4。杭丝联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基本保持原状,新的空间赋予原有历史形式之下,以非常谦卑的姿态融入到原有的历史形式中。

2.2美学要素

2.2.1造型美学原杭丝联在外观造型上,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再利用时没有做大的改变,建筑所呈现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被保留,清水砖墙构成的建筑立面和岁月遗留的痕迹现在仍依稀可见,只是添加了花池和雨棚等,且与建筑原貌相协调。如图5。2.2.2空间美学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将旧工业建筑空间活化,打破原有空间自我封闭的性格。改造后的文化创意空间,为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城市空间,改变了杭丝联原本只作为工业生产功能空间的命运[3]。杭丝联166通过连结社区、公众记忆、城市文化与生活,为杭州运河打造开放的设计与创意交流平台。自2008年启用以来,通过举办多元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公众参与,将原本低频率使用的空间活化。改造过程中,将原本厂房的大空间隔成大小不一的小空间以供不同的需求使用,在其间设置中庭,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如图6。再利用后空间动线由原来的单调的单线变为富有趣味性的多线,直接暴露原有的斜梁结构,形成具有独特秩序的室内空间。如图7。

2.3技术要素

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通过增加中间隔墙,形成中间走道,两边功能空间的格局。如图8。室内采用设备外漏的方式塑造空间,结构系统延续旧有材料,或以新材料替换损坏处。2.3.1功能结构原杭丝联空间特质为单一通透的开敞式大空间,设计通过一些隔墙,划分成大小不一的若干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厂房较大的层高与锯齿状屋顶,让空间在竖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改造中,有些做成了LOFT空间,有些做成了中庭空间,使文化创意空间与原有的功能结构协调共生。再利用空间内部结构系统通过依照过去主构架,在新的空间中被延续使用,只对部分进行了加固修缮,精美的梁顶与T型柱,直接于空间中。而正是通过这种对原有结构的保留,并与新加固的结构相结合,且直接于空间中的方式,使得在进行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时可以感受建筑的结构之美。如图9。2.3.2工艺流线原杭丝联生产区,主要由缫丝、印染、纺织三大车间组成。现一半区域保留,仍作为纺织车间,另一半则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原有的缫丝、印染工艺,需要高温挑茧和高温印染,同时需要进行水中作业,这导致了生产车间为一高温、潮湿的环境。在杭丝联设计之初,通过锯齿形厂房北向设通透的高侧窗的方式,让生产车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性能,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工艺需求,并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其中创意展示空间、创意中庭空间、创意办公空间正好需要通风、采光性能较好的开敞空间。在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生产线。走进纺织区域,能清晰地听到纺织机的机器声。杭丝联文化创意空间中设置了杭丝联历史展示空间,通过图片与原有器械设备的设置展示杭丝联的前世今生,让公众可以感受杭丝联的历史。原有设备的保留,在文化创意空间中随处可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的元素,让创意空间多了一些记忆的联系。在杭丝联166中,入口的机器构件展示,以及位于创意区中间的展示区,设备都起到了协调新旧之间的关系,将原厂房的历史痕迹贯穿于整个文化创意空间中。如图10。原工厂的灯具用现代简约的灯具所取代,新空间的空调系统被隐藏于锯齿形屋顶之中,保证了新的设备不对历史建筑造成影响。2.3.3建筑材料杭丝联改造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局部置入砖石、木材、玻璃、钢架等营造创意氛围的新材料,强调新旧美学协调[3]。

2.4情感要素

adnArcihtectrue歌德评价一个有整体感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客观形象上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4]。2.4.1与公众生活协调改造后的杭丝联,将原本与外界隔绝的生产性空间转换为城市共享空间,吸引更多的市民来这里体验创意文化,同时感受曾经的工业气息。杭丝联166中,保留了部分纺织空间,至今仍在运作,可以让人们记忆这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激活了这一原本衰败的地块与周边落寞的街区。2.4.2与体验心理协调杭丝联166作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引入具有文化创意的新业态,以合理开发形式达到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形成新型的城市空间。文化创意空间是集聚创意办公、创意休闲和创意商业等新型业态的文化创意体验的场所。杭丝联166,通过不同创意业态的布局,给疲于单调重复的人们一种新的感受。结合杭州本土文化,善借旧工业建筑文化,创造一种穿越时代的文化体验。行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工厂内,感受着现代创意的春风。比如在空间布局上,特意保留了工厂纺织车间,既用于生产也用于展示,在节点位置设置联系空间的山水庭院等,这些构思与设计满足了游客与到访者文化创意体验的心理需求。

3总结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文化创意空间,是旧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城市用地扩张有限的情况下,再利用也成为新型城市空间开发的一种模式。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将消极的城市空间成为新的城市活力点,成为激活城市空间的触媒。杭丝联运河旧工业建筑从环境、美学、技术和情感四个要素进行保护与再利用设计,通过原有建筑形式与风貌的保留,原工艺流程的保留与延续,特殊结构与空间的保留与再利用,新型创新业态的置入等方式,使得杭丝联的历史既得到延续,又获得新生。再利用的杭丝联是在一个或多个单一的空间里实现多样化。它既作为一个整体也囊括了多元的因素,原始运河工业遗存与新兴前卫理念的碰撞(创意文化)将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印记,也成为激活运河的新型触媒,形成运河创意景观。改造后的旧建筑其本身所记录的“实时历史”价值也会更加有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协调性可以使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命且更具特色,这也是避免城市“千城一面”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还可以有效避免商业化复制[5]。

参考文献:

[1]曹智林.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深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徐赞.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孙倩.基于台北市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篇(7)

(一)招投标竞争问题

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使得招投标竞争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与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最低价中标的方式成为主流。为了获得项目,施工企业使用尽量压低标价的方式,有时候甚至出现投标报价比工程预算、工程成本还低的现象,导致利润低、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等问题。

(二)资金周转问题

1.项目投入大,战线长

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具有较长的周期,并且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另外,施工项目并不仅仅在一个地区进行,具有较大的地域跨度,影响了资金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下属企业账户较多、资金利用率低,导致母公司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及时调度,增加财务费用,阻碍企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2.资金垫付现象严重

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的市场上不良竞争与恶意压价等多种问题,施工企业为了发展有时不得不接受“无形规则”,例如资金垫付。为了把握住施工的机会,施工企业只能进行资金的垫付。在工程款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能自行拿出资金保证施工的进行。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进行垫付的资金应得的收益减少,在工程完工后,该部分资金很有可能不能技术收回,变成拖欠款。

3.保证金交纳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建设单位一般会将能否进行足额保证金的交纳作为判断施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工程承包的依据。为了避免施工企业违约,建设单位通常会要求施工单位在投保前交纳投标保证金,中标后交纳履约保证金。金额大约为中标价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履约保证金资金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关于保证金的交纳比例、方式等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现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阻碍资金的运转。

4.资金筹措方式不足

施工企业在融资上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从债权融资来看,建设单位长期不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债务压力不断增大,负债率持续升高,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资金发放时并不青睐施工企业。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利润率不高,在税后所剩下的资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缺口。这种局面导致施工企业不仅不能从银行获得资金,也不能进行社会融资,资金筹措存在困难。

(三)缺乏统一资金管理

施工企业项目比较多,并且相对分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调配增加了难度。虽然该类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且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资金的使用、开支制定了一些计划,但是由于工程具有跨地域、周期长等特征,施工企业不能对每个项目部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导致资金管理不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降低资金使用与管理计划的可控制性与实际操作性,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经常发生银行账户过多、备用金不能妥善管理、工程结算延迟等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

(一)精细化资金管理的特征

1.全员性

在资金精细化管理中,施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处于主体地位。精细化管理主张有效落实责任、进行刚性管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关注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将重点细节作为着力点,提高研究与把握细节的系统性,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的执行能力,保证目标能够被快速实现。所以,精细化资金管理需要施工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

2.外延性

外延化即为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要与生产与施工中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将以往的资金管理中的优势部分与现代精细化管理思想进行结合,最终整合成效率高、新颖的管理方式。

3.现代性

精细化的资金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该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每个项目之间进行联系与沟通。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软件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策略

1.融合信息化管理

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资金的效率与质量。由于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比较强,项目比较分散等特征,所以在进行资金管理时使用分级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同时具有明显的缺点。企业的总部很难对下属单位与每个项目部的资金核算进行监督管理与有效控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计算机,提高资金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针对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使用科学、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对资金管理的程序与细节进行有效优化,减少甚至避免资金管理中的不当做法,尽量减少资金管理产生的费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现存的缺陷,并且逐渐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水平。

2.实施集中管理

在精细化资金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施工企业应该集中管理资金。具体措施包括:设置资金结算中心,负责统一规划、筹集、使用与管理资金;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对每个项目部与下属单位的资金进行集中调配与管理,防止出现资金闲置、私设账户等问题,保证财务账目能够对所有收支情况记录在册;使用分级审批方式对资金的支出进行管理。集中管理资金,能够将本来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由企业总部来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资金的集约化与规模化优势,加快资金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对资金预算进行定期编制,分析一定时间之内的资金收支情况,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对出现资金收支的项目进行落实与执行,保证资金能够被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并且能够实现内部经营活动的协调。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管理资金的运行,对项目进行监督。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情况及绩效考核等问题也不能被忽略。

4.强化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针对企业内部与外部拖欠的有关款项,要逐个进行清查与管理,并且加大拖欠款项的催收力度,保证资金能够安全回收;指派专人进行拖欠款项的催收工作,确保责任的落实,并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人员形成激励作用;对于长期被拖欠并且情况相对复杂的款项,要求助于法律,进行欠款的追讨。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资金产生的压力,可以利用保理、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并且加强对保证金催收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投标工作中,应该将合同与招标文件作为依据进行投标保证金的支付,并对支付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在中标后进行保证金收回?r,要按照招标文件中制定的时间与方式进行。

5.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来源

篇(8)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1日

税收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例如我国出台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即是顺应市场和时代的产物。对此,我国多数公司将税收筹划提上工作日程,对于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产业来说,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关注税收政策,努力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企业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眼下我国税收政策的重点放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上,笔者认为,这是解决重复征税的有效途径,会给企业带来实惠。作为特殊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同样会因为此项政策的实施而减轻税负,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说,还需要进行一些完善和革新来解决当前面临的许多现实难点问题。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1、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施工企业转变为增值税纳税人,其财务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施工企业财务入账金额会变小,不再含有营业税,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机械设备以及物资等,只要取得合规票据即可抵消进项税,从而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增加利润。在施工企业账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变化,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购进材料,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不再是借: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等;贷:应付账款,不再是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也有所变化,由于减少营业税金及附加中的营业税,从而减少了成本费用,增加了施工企业的利润。

2、对建筑施工企业税负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产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税负由原3%转为11%,增加了税负,但是从长远来看,施工企业进行合理税务筹划,可以减轻税负,例如新购的材料成本可按17%做进项税额抵扣等。可以说,营改增是否可以减轻施工企业税负,取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工费占据较大比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工工资大幅上涨,此费用无法用于增值税的抵扣,施工企业会增加税收负担。另外,根据我国现状,施工企业购取材料的渠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一线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分包企业资质良莠不齐,经常很难取得正规的专用发票。再者,企业原没有取得专用发票固定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其费用成本只能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难点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度大小,取决于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其最核心的难点是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其次是如何确定征税的类型和税率。

1、地方政府放慢改革步伐。地方政府由于改革引起的收入减少所造成的退缩心理是阻挠税改的因素之一。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规定,建筑施工行业适用11%的税率,营改增试运行期间,需要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稳定,税款收入仍归原试点地区分别入库,财政减收额度由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但是地方政府受到税收减少的影响,税改退缩心理有翘头趋势,放慢了营改增的改革步伐。

2、建筑施工企业征税类型的确定。增值税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包含消费型、收入型和生产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采用何种类型一直是争论地方。如果采取收入型的增值税,不符合简便征管的原则,如果采用生产型的增值税,税率无论是17%还是13%都会加重建筑施工企业的负担,若采用消费性的增值税,对于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将是很大的负担。

3、建筑施工企业征收税率的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征收税率的确定是改革当中的难点,是另行规定税率,还是与生产企业统一征收一直没有确定的说法。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建议

所谓税收筹划,既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节税,是企业通过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采用优惠条款,通过理财、投资以及经营等活动减轻企业税负的合法经济行为。税收筹划具有超前性、综合性、选择性、合法性以及收益性等特点。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避税有悖于税法宗旨,而税收筹划合乎税法宗旨。税收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为了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制定多套纳税方案,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纳税。站在法律角度,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但是依法纳税也是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在企业内部树立税收筹划意识,顺应“营改增”的大潮流,采用合法手段获取自己的权益,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

1、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税收筹划范围得以扩大,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抵扣进项税额,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制定允许应税劳务结算制度。与此同时,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保证其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财务部门应确保增值税抵扣凭证不与现行法律冲突。另外,施工企业财务应当防止资料丢失,妥善保管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调整施工企业内部之间提供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内部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有相关机制予以平息,应税劳务的定价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甲、乙两家施工单位同属一家施工企业,乙公司承担甲公司货物运输任务,运费按照每吨200元,但是实施“营改增”后,在不考虑税金以及附加的基础上,乙公司税负每吨上涨四元,涨至七元每吨,扣除每吨三元的税负,乙公司税负降低了,如此一来,在不超过税负下降幅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提高运费,设立双方都能够同意的价格运行机制,实现税负科学、合理的转移。

3、建筑施工企业合理划分部门。目前,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业务重叠现象,在实施“营改增”后应当合理拆分运行,另外,对于那些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兼营行为,应当将其分成若干个子公司,并且依据兼营项目进行逐一核算,将税法赋予的权利进行最大可能利用,使得纳税人的角色得以改变,降低施工企业税负,从而摆脱高税率缴纳税费的现象,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重复缴纳的影响,例如教育费附加、城建税以及印花税等。

4、充分利用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营业税来说,增值税减税政策较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面临的税务环境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对增值税条例的熟知程度,灵活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劳务方面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应当对报价做出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执行政策后,税负不降反增的现象出现。另外,对于自身的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实时动态调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筑施工企业会受到很大影响,施工企业需要依据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科学、合理进行税收筹划,降低在营改增政策大环境下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施工建设项目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第二,建设周期长,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第三,经营形式多样,如总承包、转包、分包等;第四,工程造价高;第五,异地施工工程占较大比例。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可调节性,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依据工程的完工进度进行确认;二是营业收入的确定与税率的选择是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重点,营业税及附加税是建筑业的主要税种等。就目前来说,建筑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工程款拖欠现象经常发生,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难以周转。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成本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纳税筹划,这也是由施工企业的纳税特点所决定的。为了保障流动资金的充足、降低纳税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已十分必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

二、税收筹划的原则

(一)遵纪守法的原则

企业无论进行何种经营,都必须坚守遵纪守法原则,坚决打击税务工作中的偷税和漏税等行为,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税务税收政策,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其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在经营过程中遵纪守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

(二)节约资源的原则

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含物资资源,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源,即节约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保证施工企业生产产品质量合格、可以正常经营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节约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时而出现偷工减料、扣发人员工资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不属于资源节约的范畴。建筑施工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方面,可以通过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实现,只要员工个人有能力,就尽可能多地将各种工作交其办理,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物资资源节约方面,可以尽量减少招待费、应酬费,采取能免则免、能少则少的办事原则。

(三)可支配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税收筹划中,税款的缴纳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缴纳税款而不进行任何税收筹划,企业的经营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为了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益,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留有足够的可由企业支配的资金。

(四)权衡利益和风险的原则

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款与企业的规模大小和资产多少呈正比例关系,并且无论何种税收筹划,利益和风险都是并存的。风险有大有小,但是一定是时刻存在的,如市场风险、税制风险、债务风险等。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将利弊轻重权衡好,需要足够重视节税风险和收益,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的时候,一些行为会无形中增加企业税负,从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一些费用混淆,会计科目不能得到合理使用,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税费支出超出税前扣除标准。又如,建筑施工企业将发生的会议费等都列入业务招待费;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新技术的折旧费用都列入工程施工等。尤其需要着重注意国家规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限额,不能出现混淆现象,避免对公司所得税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发生,就需要从对所归属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入手。例如,可以将半成品的试制费、设备的调整费及新产品的设计费等纳入技术开发费项目;依照税法规定,会议费可以在所得税前全部扣除。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设置明细的会计科目来严格区分涉及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项目,从而避免混列会计科目对所得税税负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对企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筹划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通过改变企业组织形式来进行税收筹划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样。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可以先选择适当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组织形式、注册地址及集团公司的汇算清缴等方式。如此一来,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个纳税主体可以互相协调、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减少整个集团公司税负的目的。其次,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整合企业内部的新材料等,努力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一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实现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最后,依据国家税法规定,收购亏损企业时,同样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盈利应当缴纳的税款可以用收购企业的亏损额来抵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行业内的亏损企业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三)合理确认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

依据我国税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按照完工工程量或工程进度进行收入的确定。企业多种税款与工程结算有直接关系,如企业所得税、企业缴纳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城建税的数额。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一般工期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好几年,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竣工的项目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地确认相关的工程结算收入,在税法允许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延迟纳税期限,以便实现无息使用缴税资金。

(四)重视对成本费用列支的税收筹划

建筑施工企业缴纳所得税税额的同时还受企业成本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成本如何进行列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首先,要及时进行库存盘点,将物资正常使用或损耗部分及时列为费用,对库存盘亏或盘盈及时找出原因,对所有发生的成本及时进行规整入账。其次,应该采用预先列支的方法将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损失列入费用。最后 ,应该适当缩短损失、列支费用的摊销期。

(五)对经济合同的筹划

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签订各种经济合同,并且合同中的很多条款都有可能对企业税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前,需要综合考虑合同条款,对经济合同进行筹划。例如,土地转让合同中重视转让办法、对建筑材料费和建筑施工费的区别、对总分包合同中价格的确定、合作建房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及代建合同房合同,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税收支出,对经济合同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税负最小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鹰.信息化形势下施工企业财务管控刍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1(02).

[2]陈仕莲.关于施工企业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上一篇: 防汛应急宣传 下一篇: 财务工作对公司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