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5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阅读教学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进行阅读,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阅读的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任务阅读。提倡“熟读深思”法,就要一改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多读多思,自己进行感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可采取四步读书法,即初读—再读—精读—熟读。以此四步,学生可以边读边质疑再到解除疑惑,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同时对于重点词汇进行重点的理解,充分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书就是要学生去读,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而不是靠老师给讲出来。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提倡“启发诱导”法
实践证明,启发诱导讲课能达到识事、达意、掌握表达形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主人公不了解,不知道他们为何会联系到一起,这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清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启发时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否则会导致启而不发,不但不会对理解课文有帮助,还会有偏差,浪费时间。
三、提倡“精讲巧练”法
精讲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让学生学得容易学的明白;巧练就是要有明确目的出习题,出典型题技巧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做题的技巧和规律。精讲精练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四、提倡“内容和语言统一”法
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自觉通过语言文字去正确理解思想内容。在做语言的分析时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因此,不能忽略作者对某些词句的独具匠心的用法。一定要注重语言以及修辞,不能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五、提倡“读写结合”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吸收的话那么写就是表达。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写的结合。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认真去体会作者的思路意境,这样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以从范文当中学习到各种文章的不同的表达方法,写作时就有所借鉴,有所依照。
阅读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范文,学习文章的构建方式、优美的措辞、多样的表达方法,利用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到:初中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并运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教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巩固教师引导作用
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阅读为主,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线索和主旨,同时通过体验文章所创造的情境,品味语言的描写方法,并实现对文章的评价和赏析。这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研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和文学之美,从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其次是利用速读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线索,提取必要的信息;再次是运用精读的方法研究语句的使用特色,衍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实现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升华。
2.指导学生制订计划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多于269万字,并且还需要对名著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积累。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实现文学的积累。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开设阅读课,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学校或当地的图书馆、互联 网进行文学作品的收集和阅读。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阅读作为起点,让学生首先实现个人的独立研读、理解和文章的自我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并以笔记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另外,学生还可以对阅读的内容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并以此获得多元化的理解和感悟。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自己也应当投入到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思维的多向性和多元化进行文章的全新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文章形式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进行有机联系,同时利用类比、演绎和联想的方式,总结归纳出全新的理解思维,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
二、学生自行培养阅读习惯的措施
1.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其中就包括了培养他们阅读图书、浏览报纸杂志的习惯。针对这一点,教师无需限定学生的阅读范围、题材和内容,只要不是低俗或有损于身心健康的内容,教师都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或方面的图书报刊等来阅读,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的积累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
2.通过阅读实现积累
如果学生只是阅读,却不积累,那么阅读得再多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转瞬即逝。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的习惯。笔者一般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将平时阅读到的好词句、精妙用法、新颖观点都进行记录。这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进而提升阅读的效果。
另外,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创作,最开始时可以仅仅是几句话的批注或心得体会,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让学生提高阅读积累,并以此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3.实现课外拓展阅读
即便教科书中的文章和诗词再经典,学生也不可能仅凭这些内容实现文学能力质的飞跃。因此学生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多元化的文学样式,并在无限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最爱,从而得到阅读的深入和能力提高。
除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推荐阅读资料。比如针对课文的内容推荐《彷徨》《雷雨》,或者按照当代社会的小说潮流推荐《幻城》《三重门》,再或者根据社会或影视剧热点推荐《我们仨》《平凡的世界》等。
总的来说,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朝夕之功,这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谨遵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加强学习业务知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大胆创新,充分挖掘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
从初一开始,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特别注意,难易一定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习起来没有成就感;过难,学生就会丧失兴趣和阅读信心。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他们选择难易不同的读物。而且阅读材料的内容必须多样化,故事、传记、历史、地理知识等都能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抓好课堂教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哪种课型,我们都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才是针对这些目标考虑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阅读有多种目标,包括寻找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提高阅读技能(read for skill)、获得语言知识(read for language)、增加生活乐趣(read for enjoyment)等。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来说,其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read for skill和read for language两种能力,这是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在初中阶段,从初二下册及初三的教材才开始出现较长较难的阅读材料,在处理这些文章时,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的阅读要在精确性和速度方面逐渐加强对学生的要求,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尚有欠缺,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想方设法的去设计一些新颖的课堂活动来完成阅读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课堂带来活力。
三、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期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记得我在英语周报上发现这样一则事例,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五、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我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这种教学设想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越深刻,教学难度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英语阅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仅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
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最后,每天的英语课我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我的良好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可总结为:语篇为盾,兴趣为矛;形成发展,阶段侧重;授人以渔,鱼渔共享;大局意识,超前培养。
一、语篇为盾,兴趣为矛
语篇就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有一定主题内容的一段连续话语。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从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不同侧面同主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关注对文章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通过掌握语篇教学中形连和意连认识到语言形式、上下文和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关键作用。如通过总结归纳连词在阅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章情节发展的预测能力并掌握快读技巧。语篇是信息的载体,而文体是语篇的载体,文体能表现文章内容的分布情况和规律。在阅读中,熟练掌握各种英文文体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识别文体的类型,迅速检索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大意和进行逻辑推理。
二、形成发展,阶段侧重
整体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阅读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但需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含义不是指语言知识的累加,也不是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而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
课文整体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理解,包括预测、指导、阅读、思考、理解五个环节。
第二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出发,围绕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包括发现、自查、问答、讲评、练习五个环节。
第三步,抓住课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对课文内容实施综合性作用,包括归纳、总结、具体化、情境化、运用、点题这几个环节。
三、授人以渔,鱼渔共享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采用“替换”、“设问”、“图表”、“解释”、“选择”等手段指导学生推断词义。
比如训练学生快读技巧可以用“空缺跳读法”,它要求学生阅读所给予的词语和浏览选择题,通过语篇联想来了解短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_____telegrams are paid by _____ _____ _,that’s to say that every word costs money._____ _____ try to use toy as _____ _____ as possible. Little words like _____ _____ disappear。
_____ _____ shortest _____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as form an Irish writer _____ _____.Paris and sent _____ _____ to his publisher to see _____ __ thought of his new book,The message _____“?”._____ ___ bake _____,saying”!”.
1.The best title to this passage is:_____.
A.The shortest Telegram in the World
B.How to Use the Language of Telegrams Correctly (√)
C.How to Save Little Words in Telegrams
2.From the example in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writer ______ in telegrams.
A.was against using small words(√)
B.thought it necessary to express one’s idea clear
C.was for the use of as many words as possible
3.People always try to use few words as possible in telegrams because_____.
A.they hate to use small words
B.they want to save money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达成情况,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没有老师的任务引导,一味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的语文课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问的好处是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知水平提升到新的未知的认知水平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寻找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便是习得收获的过程,它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而要对估计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考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一番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要有序列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成了一个被动应对者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解之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育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二、营造氛围
我国古人早就重视情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孟母三迁、断织教子便是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氛围,必须紧扣教材,把学生带进课文,做到四个“入”:“入文”,进入课文,感知教材,熟悉课文的字、词、句、篇,获得真切的、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入境”,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事之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入神”,深入课文,发现钻石精金,采撷珠宝,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遣词造句的精彩;“入化”,从课文中提炼出要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逐步转化为能力,得到学习的窍门。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学生年少,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对生活充满着热望。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画的色彩、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并涵养美感。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着独到的作用。对音乐的选择,要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听觉、视觉的联动,在这种联觉通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指导学生表演,强化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就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加之教材难度加大,相应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难运用一般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语言则是法宝,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事实也充分证明,只要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理趣、有感染力,语言情境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以同座或小组为独立单位,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议论的一种教学对话行为。语文的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堂讨论获得了比其他人文学科更多的话题材料和谈论衍生物;语文的能力训练与学生的言语智慧的直接关系,规定了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以“言语”为中心,而“言语”的主要习得方式非“发言”莫属。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讨论的“可操作性”和“必操作性”。
讨论是课堂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但是,可能出现的讨论的泛化和失控,使它也成为了教学效果最难以保证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多重角色,认真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1.组织设计议题。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水平编制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话题和谈资,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向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备课点。
2.指导、调控讨论。教师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几件事: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倾听和发言;二要关注话题的扣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单位(同座或小组)的暂留观察,掌握讨论的进度和质量,发现新的讨论素材和教学生长元素;三要适时介入,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或补充信息以助讨论深入或转折。
一、阅读前准备(pre-reading)
1. 精心选择材料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英语知识。因此,除课本课文外,教师还应选取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课外短文,一般生词量在1%~5%左右,文章不宜太长,否则容易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反之,如果阅读材料太简单,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 灵活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well begun is half done”,阅读材料选定后,教者应精心设计导入问题,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如果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快更准,阅读也会变得轻松。如在教学《The Moonlight Sonata》时,教师问:“Do you know Beethoven?”“ Do you like his music?”“Which music do you 1ike?”“Do you want to listen to the music?”“OK.Close your eyes.Let’s 1isten to the Moonlight Sonata.”此时教师放磁带《月光曲》,将学生带入《月光曲》的美妙境界。
二、阅读(while-reading)
1. 阅读中多媒体或图片的使用应适当
目前,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上公开课时也在大量使用多媒体,但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辅助教学,而不能主导教学,应适当使用。
最近欧洲和北美洲学生的读写能力下降,引起了教育者极大的关注。在英国16岁的少年中,有30%只有14岁的阅读能力。尽管原因还要进一步研究,但图片、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最近甚至出现了“关电视一周组织”,号召青少年关电视一周来多读些书。
同时,笔者认为大量直观图像的使用,反而抑制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比如一节课下来,学生眼前是一大堆花哨的图像,那么真正的课文印象反而不深。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以意群或词组为单位的阅读习惯,并限时阅读,以减少指读、回读的次数。关于生词问题,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另一方面如果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构成影响的生词可忽略而过,即使要查字典,也应在读完文章之后再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专注、快速阅读的习惯。
3. 渗透语法教学
目前,有些教材淡化语法,认为语法规则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有些资料的练习却“钻牛角尖”,过于强调语法。笔者认为这两者做法都有失偏颇,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只是不必在一些细枝末节的语法现象上“钻牛角尖”。
另一方面,阅读中渗透语法知识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人曾问“疯狂英语”学习法的创立者李阳:“英语的语法规则太多,记不住怎么办?”他回答说:“不要死记那些规则,要将这些语法用例句来表示,然后记住这些句子。”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语法和阅读的相互关系。
4. 扩展学生的词汇知识
“词汇是构建语言大厦的砖瓦”,没有词汇的阅读是难以想象的。学生在阅读时肯定会遇到生词,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不但要讲解这个词的基本意义,还应讲解其在文章中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读懂句子的“弦外音”,达到准确掌握句子意义的目的。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1. 评价阅读效果
学生读完文章后,要及时地测试阅读效果,可采用提问、复述课文、讨论文章细节和写读后感等方法。
2. 总结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略读、跳读、猜测词义、理解大意等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出针对性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如对数字、日期、人名、地名等可用查阅的方法,与查阅内容无关的信息、尤其个性生词要很快掠过,以免影响阅读速度。
3. 应用于实践,发展其他技能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习惯对于每个人尤其是小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不仅应该“乐学”,而且应该“会学”,也就是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重视加强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做到以下几点。就是读课文前的“导读”、“预习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文后的“生字”、读单元后的“回顾、拓展”、读“读读背背”,等等。划: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用铅笔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疑惑的问题划出来,这样可以引起注意并加深思索,提高预习的功效。查:就是借用工具书(如词典、字典)、资料书或上网等,查明弄生了的形、音、义,新词或难句的含义,疑惑的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等等。为此,特别设立以学生为组长的网络组,负责搜集打印语文资料,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思:就是细读课文后,对提示、课文内容、练习题进行初步思考,了解课文思路。主题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了解课后缘习的内容。联:就是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同类课文联系起来,或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摘:就是把在预习或学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警句摘录抄写下来,进行知识的积累,写在随堂本上。除此之外,每天阅读课之前,背诵摘抄一首古诗并记在积累本上。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点拨提升,特别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11斤教师讲,还要听学生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进入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提高阅读技能。
1.从课题处质疑。例如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我提问:“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脚’字时脑子里会产生什么疑问?”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学生争相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有的问:“老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有的提出:“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等等。能抓住要点和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再次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针对疑问深入思考,并运用合作的方式,与同学共同探究学习。
2.从文章的重点句处质疑。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这些重点句子入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既能帮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文章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如《搭石》一文,学生抓住“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一句提问,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