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教育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培养符合标准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高师中的课程设置水平。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课程开展已经进入到全新阶段,这就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关系密切。《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之中都强调了学生、社会所产生的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语教师能够从专业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为此,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训的载体,所以保证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加强其专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若想形成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支撑。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现阶段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2]。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师范性不够在英语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培养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综合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如加强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属于学科本位模式,在诸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以综合性大学为模仿对象,进行课程设置。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语言结构进行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以有效应对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功教学。但在诸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这一师范性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忽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中对学习者的社会认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程度不够。2.实践性课堂设置重视度不足。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需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借助实践方式获得经验与规律。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分析如何教学,可以提升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达到一种情景式互动。实践性课程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对理论的践行,因此能够对教师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基于对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课程以及具体设置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除了正常的毕业前夕的教学外,较少能够与中小学之间形成连接,因此,教育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也并未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安排,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课程体系设置不足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缺乏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教师。英语教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其难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上的缺陷使其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整体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不足,这就直接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3]。另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综合效率较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较差,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整体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呈松散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4.课程结构内缺乏科研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将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等作为主要目标,在对英语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因此课程结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注重自我反思与认知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其重点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缺乏长远意识,要将其科研素质培养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职前教育离不开对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一旦学生缺乏科研素养就将失去研究兴趣,忽视学习与工作中对问题的积累和研究,最终导致失去探索兴趣,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的教学,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设置课程目标应凸显师范特征。在进行专业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专业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也应当具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将教育科学类课程纳入到专业课之中。同时,应当重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4]。教育实践验证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也应当具有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以及职业技能的能力,更加应当具有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普通文化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做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开展了数据调查与分析,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所形成的比例情况如下:学科专业课程可以达到35%,普通文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能够达到25%,教育实践课程可以达到15%。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教师专业课程所能够达到的比重之中,教师专业性特征则比较明显[5]。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应当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最终才能够确定合理结构比重。针对上述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专业化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更加表现出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与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化需要。总而言之,结合英语教学以及跨学科特点以及社会性特质的需要,就应当以教育为基础并实现全面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上的提升,借助语言教学等的综合发展,促使个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2.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教师职业属于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职业,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简单将他们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更加体现的是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应当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看重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还应当从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掌握变化与适应的能力。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做到随机应变。这种实践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对知识的简单技术操作,而是需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获得的。换言之,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就代表着要在教育实习引导下,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课程检验。从某种角度分析集中实习模式的实践效果不如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效效果好,通过分散实习与检验,更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反思、再次实践、再次反思的模式。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自我良好发展。3.真正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课程建设。在实现教师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态度进步。专业态度属于教师主体针对自身职业的理智型的判断与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属于价值观的基础,更加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师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师的身上不断开发社会所期待教师应用的伦理、智力以及情感层面的素质,并促使教师可以在自己学生身上培养形成这样的品质。因此,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资的过程中,应当借助隐形课程优势,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发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利用环境及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适应专业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化认知,注重对教育理念的接受与创新,并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名创新者、决策者。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认识到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专业态度与专业身份进行融合思考,这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感的重要表现。一旦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标准,则无法形成对自身的一种认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4.科学设置形成教研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根本是应当能够实现英语教师的教育。现在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不断深化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师能够在系统性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之中对所有理论进行深层次发展。这也是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进行职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需要知道,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其中缺少学习主体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现出无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例如赫斯特曾经提出,关于理论基础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问题[6]。从本质上看,并不能够形成确定性的方案。从开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方面同样具有内在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种种素质,就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内容,更加无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素质之中包括了学生实践行为相关要素,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在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质则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能够真正获得职业上的乐趣,可以充分感受职业方面的尊重。例如实践已经证明了论文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任何完整性的写作行为都能够在思考行为上与实践之间相连接,并反思实践行为,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反思理论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师在校学习阶段、接受职前教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其专业教学有效性。从课程设置出发,加强其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促进课程结构优化;从基础能力出发,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工作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师范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铭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王子猷.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莲.新课程标准与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1—202.
[3]刘丽,张勋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43—47.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二、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
1、提升英语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国内所有中学英语方面教学都已经进行了相关课程改革。中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从前教师重视单词与语法相关知识的讲解,忽略中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英语基础单词及语法与英语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单词和语法是构成英语的重要成分,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这些,才能够灵活使用英语。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英语进行工作与生活,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更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新课改下,只有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编排与中学高度对接才可以实现英语的实用价值逐渐提升。
2、培育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是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综合人才。而在中学展开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与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尽管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之中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起到关键作用。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还来源于教师,只有教师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生才能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态度。可见,中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大量新型教师,而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就是为中学提供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只有高校之中的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编制与中学英语高度对接,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新型复合人才。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
现阶段,国内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制定的课程还是从前常规的课程,内容缺乏新意,而且目标模糊,与中学当前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无法满足当前中学新课改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需求。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整体编制之中,主要是教育类型的课程出现问题。
1、专业性不强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其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育。英语教育方面的专业不仅仅只有英语,或者教育,其可谓是英语与教育并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学院当前开设的课程就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英语教学方法,以致于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
2、缺乏教育针对性
当前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开设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内容还沿用从前的理论,根本没有联系国内各阶段学校进行课改的现状。并且教材中缺乏对实际中学当中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践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缺乏教育针对性。有调查显示,66%的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认为自己所学到的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都缺少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很少有课时能涉及到英文板书、书法、歌曲、游戏以及简笔画等技术培训,对于这些内容很多高校都将其列入到学生自行拓展的范围之内,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英语板书极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现象。
4、未能与新课改做好衔接工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没有把中学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开展标准列入到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之中。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之中的内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连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都没有听说过。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依然是接受着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与理论方式,导致其完全与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脱节。
四、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深入探索
1、调整教育目标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曾经下发过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第二是要有宽广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具有相关知识,第四是具有高素质,第五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改具有的特征,将这些目标与时代特点高度整合,确立明确的英语教育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毕业于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母校现存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他们都普遍认为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学习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逐渐对其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其内部各学科的比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均衡。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实践类型的必修课,将一些理论型的课程变为选修,同时,增加一些如板书、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3、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自古以来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所秉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传授给学生,所以,所有教师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学生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英语教育学院就是中学从事英语方面教学教师的培育摇篮,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中学英语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见,教育学院的教育观念是多么重要。当下,高校英文教育学院一定要融入新课改的最新内容,充分认识到如今学生才是中学教学之中的主体,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学院也要围绕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开设一些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和提高业务能力等特色课程。
4、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非常看重实习与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开设的实习与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的原因,由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常会遇到因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课件不会做,无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缺失增加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加强学生专业与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高效对接。
结论
综上可述,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以后都要从事各阶段学校的英语一线教学。当前,义务教育都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其课堂开展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亦或是教学理念都区别于从前。但是想要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必然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必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进行变化,以应对中学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综合转变。
作者:韩婷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二、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
(一)专业性不强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英语教学的专业,其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性进行培养,又要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育。英语教育方面的专业不仅仅只有英语,或者教育,其可谓是英语与教育并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学院当前开设的课程就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英语教学方法,以致于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运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
(二)缺乏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都缺少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例如,很少有课时能涉及到英文板书、书法、歌曲、游戏以及简笔画等技术培训,对于这些内容很多高校都将其列入到学生自行拓展的范围之内,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英语教育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英语板书极差、不懂英文歌曲等现象。
(三)未能与新课改做好衔接工作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没有把中学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开展标准列入到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之中。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之中的内容和形式等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连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都没有听说过。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依然是接受着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与理论方式,导致其完全与中学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脱节。
三、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深入探索
(一)调整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曾经下发过统一的教学大纲,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第二是要有宽广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具有相关知识,第四是具有高素质,第五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改具有的特征,将这些目标与时代特点高度整合,确立明确的英语教育目标。
(二)优化课程体系
曾有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毕业于高校英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母校现存的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他们都普遍认为高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占比太少,三年多的学习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逐渐对其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化,调整其内部各学科的比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占比均衡。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实践类型的必修课,将一些理论型的课程变为选修,同时,增加一些如板书、英文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增加实习与实践环节
高校英语教育学院非常看重实习与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开设的实习与实践课程占比较少的原因,由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能力方面的缺失。其在中学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常会遇到因能力不足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课件不会做,无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堂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高校教育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这一缺失增加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加强学生专业与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之中英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高效对接。
综上可述,高校英语教育相关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以后都要从事各阶段学校的英语一线教学。当前,义务教育都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其课堂开展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亦或是教学理念都区别于从前。但是想要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必然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专业必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等各方面进行变化,以应对中学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综合转变。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地认为,只要懂得某一门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就能够胜任该学科专业教师这个职业。但实事并非如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有些专业知识很好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却很难将其掌握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他们还需要有关该学科教学知识。
一、PCK理论及其对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是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提出。他认为,教师需要一种知识,它是一种关于特定学科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PCK理论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PCK作为教师职业所特有的知识形式,是指向“如何教”的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类课程作为高师课程的特色,是指向“如何教”的课程,体现了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是培养未来英语教师PCK的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师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于PCK,它由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各种知识有机整合而成。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师范课程实施的,所以师范类课程是培养教师养成并拥有PCK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师范课程与教师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鉴于师范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那么设计出合理的关于教师知识的结构,就是制定出科学的师范课程的基础。
长期以来,PCK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甚至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同样,对英语师范专业而言,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英语教师所特有的、影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英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掌握了英语知识就能当好英语教师,他还必须具备英语教学法等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对英语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不仅需要英语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还需要知道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等。
二、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未突出师范性
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于2000年4月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并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大纲》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但《大纲》并未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专门的指导。
以安徽省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共同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而设置,占到总课时的66%。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基地,“师范”是其办学特色。由于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高师英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没有显著差异。F师范学院虽然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语言学、文学等课程,但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仅有“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这种课程设置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英语教师的培养=英语专业知识+“老三门”。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师范生以后要从事英语教学这个事实,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院校长期处于一种“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师范性未能得到体现。
(二)英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低,未突出专业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这三大板块已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并形成了传统,但各校和学者在对其称呼和表达上略有不同,如:公共基础课程也被称为普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教育专业课程又被称为教育类课程、教育科学课程等。相应地,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包括语言技能类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教育类公共课程三类。
以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依据本科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四模块课程结构,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拓展)所占比例最高,占总课时的66%,也就是说师范生在4年之内近2/3的时间要接受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方面的训练。进行文化教育是用来培养外语人才的人文精神,因此外语教学也被逐渐称为外语教育。这种从单单“训练语言技能”到培养“人”的转变表明了了外语教育开始具有了“历史使命感”。但培养英语教师“如何教”的英语教育类课程却被严重忽视,只开设了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占总课时的2.7%,且开设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形成合理的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使师范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从而必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低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在教育实习中,通过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检验师范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情况;二是使师范生了解中学英语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发展动态和教学模式,促进师范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法课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把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以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届教育实习工作为例,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共八周,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大部分同学迫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选择了自主实习。由于时间紧促,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教育见习和毕业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一起。这样仓促的时间安排,是对教育见习环节的忽略,不能真正发挥教育见习的作用。实习期间,由于部分实习生教学理念相对陈旧,难以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导致部分实习基地的领导和老师对教育实习有抵触情绪。其次,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无法细致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师范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更无法满足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需求。
总体看来,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善,没有给师范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能力培养,有些高师院校甚至连最基础的教学法课程都没有开设。由此可见,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英语教育类课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PCK理论对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启示
通过建立进一步凸显PCK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结构,使得英语师范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让英语师范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实践,积累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学感性认知,经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观察、反思和体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PCK。
(一)增加英语教育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比例
应根据PCK理论的要求,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第一,课程课时整体上不能超出4年所规定的学时;第二,注意均衡各类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高师英语教育的双专业性。我国学者黄葳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的比例关系应该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0%,学科专业课程占40%,教育学科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 。根据黄葳的研究结果,结合本研究中对高师英语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界定,英语教育类课程应该占到25%左右。
(二)丰富英语教育类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
我们在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中,除了要增加课程比重外,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确保能够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PCK知识来源。PCK包含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理解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那么,首先,应该增设包括英语教学大纲、语言测试与评价、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研究、基础英语教学动态研究等理论的课程。第二,适当开设一些关于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比例要控制在5%左右。第三,应增设增强有助于英语师范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对英语师范生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训,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密切结合起来。
(三)调整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安排
对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应该如何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即从大一开始,英语教育理论课程和英语教育实践课程同步开设。大一、大二的英语教育类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每周进行一次教育见习,将师范生置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如担任班主任助理、组织课外活动、召开家长会、参加教研活动等,全方位获取实践经验。让师范生在广泛地接触学生,了解学校,了解教学,体验教师岗位中,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认识,培养师范生对教师工作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形成师范生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大三起,开设教育技能型课程,除了必要的技能理论课程外,每周还要结合微格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进行一至两次的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同学之间互相进行教学观摩等对于师范生技能的形成,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当然,教学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范生才能基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对所学和所实践的知识主动进行筛选,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才会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突出师范生实践体验的课程实施
我国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大四安排一次集中实习。课堂教学和一次实习就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根据Hashweh的教师教学建构理论,英语教育类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应有所改变,进一步突出师范生的实践体验,以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机会和主观体验。首先,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组织教学典型案例观摩分析、定期围绕专题组织讨论等方式。第二,推进英语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发挥英语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对英语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反馈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韩刚.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陈昆.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谢赛,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 教育科学,2010,(5).
高职院校要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家型幼儿园教师”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目标,一个普通的高职毕业生,要想成为专家型或研究型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性不是很大。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理论够用,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一线幼儿英语教师,而不是英语专家和科研家,具体而言,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是:
1.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人才,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为此服务。如果说,我们也能培养出其他方面的人才,如,为艺术院校输送新生,培养出了舞蹈家、书法家、作家、钢琴师等,但这都是我们教育的副产品,而不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所真正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所以我们所有课程都为学生成为“现代人”,成为“有幼儿教育才能的人”服务,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幼儿教育专业素质服务。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课程都是为学校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为促进学生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发展服务的。
2.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型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给学生开了不少的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甚至还开设了与科研有关的课程,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理论家或专家型教师或研究型幼儿教师。我们开设这些课程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教育技能服务的,这些技能有: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技能、观察幼儿的技能、师幼互动的技能、反思能力等。能组织好幼儿园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好的幼儿教师。
3.有幼儿英语教育特长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标准的英语语音、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英语渗透、能够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把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工具组织幼儿的各项活动的幼儿教育人才。为此,我们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英语语音、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园英语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英语游戏活动设计、专业课程英语、英语主题活动交流等一系列的与幼儿生活和活动息息相关的英语教育课程。八年来,我们大力打造特色课,不仅编著了一系列的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书和参考资料,还形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幼儿英语教学法》为核心的课程群,着力培养普、专结合的有特色的幼儿英语教育人才。
课程设计的内容: 根据行业人才的需求,打破学科本位的藩篱,以人为本,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创新体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内容上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但是我们并不受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我们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但能力所涵盖的并不仅仅是知识 + 技能,学生需要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育观念逐渐为更多的高职院校所接受并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性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课程内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及整合性,从注重学科完整性、单一岗位技能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多元整合性课程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以幼儿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形成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特长。”即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幼教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英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标准的英语语音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技巧。在课程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为目的; 遵循时代性和前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原则; 建构与教师知识结构相适应的幼儿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改革单一、拖沓、冗长的长课型,提倡丰富、短小、精炼的课程组合;改变脱离幼儿园现实教育生活,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改革原先的六科教学法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和幼儿园的整合活动不相符合的现状,开设学前素质教育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同时配备双语教师,在六科教学法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整合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用双语实施教育,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幼儿园的双语整合活动。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改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紧密结合幼儿园真实环境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在大学与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从考核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原先的技能课上课教师考试,改为教考分离,请校外专家对学生现场考核和点评。理论课考核从知识点考核逐渐过渡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英语课考核由注重能力的笔试考核和现场听说能力考核及幼儿英语活动模拟授课等考评方式。以考试促改革,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课程设计的特色: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加大国际间的交流,确保课程设计与国际同步发展
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操作型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幼儿园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将学生的见实习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保育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设计和组织、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
2.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见、实习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见、实习,规定了学生见、实习的内容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方案,而且在组织完教育活动后还要写教育活动后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能更快地从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3.让学生向一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学习,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多次请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到校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动态。
4.课程“幼教化”和“特色化”。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加大产学研的力度,普及课程“幼教化”的基础上,实行学生的“特色化”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5.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基本功强了,一是增加学生面试择业的资本;二是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能力。不但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还把基本功训练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条件之一。如学生在第三年需要参加学院组织的七项全能考试,只有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毕业。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共同性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特长发展是以共同性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对下降为前提的,那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最基本的素质有哪些?这些素质的度该如何定?其依据又有哪些?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这些问题研究得不透,就会有严重的后果。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清,基本素质的度不清(或高或低),都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幼儿园的要求,或者学生的特长发展将成一句空话。
2.艺术技能、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的底线。现在的教师和课程管理者,都有有意无意地想拔高某一方面要求的倾向。所以必须弄清楚未来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各科知识技能的底线是什么,否则,每个学科群的教师都强调,各自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或者至少是重要的,进而影响到教育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课程设计;培养方案;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
一、引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莫言在两会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提出的改革方案必定又会掀起另一场风波。由此可知,对于基础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那么对于发展国家的高校来讲,这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讲,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着自己的前途,作为一名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前途。Nunan(1988)曾提出课程设计具有决策、实施、检测与评价、研究和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意义。束定芳(2004)也针对课程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国在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教师没有正确对待课程设计、大纲制定以及培养方案。罗尧成(2006)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本质很难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无法将知识结构进行内化,课程体系陈旧老化、经验化等问题。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Long首次提出在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肖燕、吴念(2006)也强调了在外语教学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课程设计尤其在外语类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李虹(1998)认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改革热”,课程逐渐开始转向一个可观的趋势,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分析
陈坚林(2011)认为,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依赖于课程的结构设置。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对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向复合型素质人才方面发展。从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成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不仅需要掌握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同时也应培养学术兴趣,这就需要将学科知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课程结构来看,其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且对应学分分别为12、10、6、8分。其中,实践教学是唯一一门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课程,不可或缺,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总之,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全面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导向,不可忽略其合理性。
(二)课程与学习需求
对于课程设置者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需对学习者的目前知识水平和需求方面加以考量。就目前课程设置而言,李倩(2014)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但仍有近40%的学生认为这两者不太一致。应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实际上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之间却出现了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上。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实践性课程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短;同时还指出目前的实践性课程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实践性课程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石慧(2010)认为,对学习者需求方面而言,教育体制应包括四个模块:知识学习需求、能力需求、授课方式需求、教学实习需求。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可知,学生最终将成为一名教师,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成为基本需求之一;同时,学科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均与未来工作有紧密联系。“改革热”后的授课方式应多样化,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与技能。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课程主要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及目前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然而,课程设计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应从这方面着手,在发展中寻求进步。
三、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受诸多因素影响,归结起来为以下两个方面:课程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课程环境
当代社会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课程设计的目标,进而决定了跨学科课程综合设计的必要性。因此,课程目标、跨学科综合、社会需求等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起着制约性作用。课程目标不仅对教材的选择,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目标成为基础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严格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显示,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是一个集众多学科为一体的培养或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作为驱动学生掌握技能、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该培养目标,创设有意义的学科。另外,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具有专业指向性,未来会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众所周知,作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还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打造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新的课程观对以往的课程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大部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本科所学的都是英语专业,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前者调查数据显示(李倩,2014)40%的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对于英语专业的教育硕士,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们更应从专业的角度,把握好本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其中也反射出认知科学的观点。王寅(2007)认为,我们应该在认知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感知需要的技能,进行学习和推理,与其他领域事物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学科发展,适当地将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整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控制技能,这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计。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体现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该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不能顺应社会需求。实践性课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时间短缺且只是流于形式,对英语专业教育硕士而言,这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实践课程的形式太单一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知,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社会需求,保证其实践机会。高校可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教学实践,使其真正接触课堂教学与管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应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计除了提高英语教育硕士的社会实践外,还必须考虑不同时代对英语教育硕士需求的差异。作为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必须有其不可替代性。除了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之外,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以及教育能力。现在中学中普遍存在英语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并偶然。为什么在中学中仍然会存在教师学识渊博,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这样看来,我们的英语教育硕士继续深造似乎显得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关注如何培养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教育中的缺口弥补以往课程观存在的不足。
(二)人文环境
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人文环境也是重要的考查因素之一,其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设计者。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课程设计还必须遵循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继续深造,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汪洁(2014)认为,课程设置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多样性,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心理特点,确定课程需求和该门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计划,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学习能力不同,满足学生就业、继续深造以及个人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锻炼政治思维。另外,学生的个性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这对将已学知识进行内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的教学观已全面深入到高校,模拟教师角色、自主学习、多种观点讨论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贴近教学过程,全面感受并将知识进行内化,转换生成自己的经验,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讲授还是主要的习得知识的方式。虽然新的教育观推崇多样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加适应并乐于接受教师讲授。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教师对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的把握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通晓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除了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多方面的复合人才,尤其是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研究证明,教师虽然对所教的课程理论研究很到位,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欠佳,这说明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课程设计要想提高其价值,还必须创建有潜力的教师团队,帮助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某一个群体或者个体手里,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何小微(2007)认为,在课程设计的规划和设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学校的管理层,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苍白。一方面是管理层人员并非一定是该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他们对该领域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专业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层对课程设计改革的执行情况会出现偏差。各高校管理层的传统观念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他们一开始接受改革,在后期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现实条件以及经费等问题而中停。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何以能制定较好的课程?
四、结语
课程设计对学校以及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在认识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并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课程设计进行改善,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各方面需求的培养;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以个人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全面考虑在课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受益,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
作者:唐莉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3]陈坚林,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4]何小微.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李倩.全日制英语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7]李虹.论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J].Ed-ucationExplorationNo.3,1998.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石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0.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加,对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各种友好往来,已融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面临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已使英语成为国际间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英语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规模开始迅速扩大,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日益增加,据了解,目前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已有1000余万。小学英语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师资培养、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为了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总结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开展小学英语教学?
答: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制订新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根据过去小学开设英语课的经验和这次研究的结果,制订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按照这个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小学英语的评价应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不允许对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排队,并作为各种评比和选拔的依据。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充分利用远距离教学手段和英语教学音像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利用英语音像媒体。
从2001年上半年开始,中国教育电视台将播放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系列节目,以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并制作部分小学英语电视教学节目,2001年秋季开学起定时和滚动播放,同时提供相应的音像媒体,供小学组织英语教学选用。问:如何解决小学英语教材?
答:目前国内已有相当数量、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教育部在组织专家,按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现有教材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将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2002年秋季开始,未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小学英语教材将停止使用。新编小学英语教材须报教育部立项核准。鼓励研制开发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软件。
问:开设英语课需要大量英语教师,请问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
答:目前要重点搞好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解决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急迫需要。可开展转岗培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在职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合格后,可转岗从事英语教学或兼职承担英语教学辅导工作。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教研室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另外,加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师范院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模和能力。要继续办好中等外语师范学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英语专业班。中等师范学校要开设英语必修课。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可改建为中等外语师范学校。
为吸引优秀小学英语教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鼓励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小学任教。
英语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要积极利用英语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和录音带等资源,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开展教学活动。
问:是否2002年秋季,全国不分地域,所有城镇以上的小学必须都开设英语课程?
答:要求从2002年秋季起,城镇以上的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要防止不讲条件,不顾教学质量,搞一刀切推进,也不应畏惧困难,无所作为,要看到从小学学习外语,对拓展学生视野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讲求实效,稳步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是否开设英语课及开设英语课的年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中,要保护和支持日语和俄语等其他语种的外语教学。
一、职教英语课程改革依据
1.政策、文件
国家教育部职称司[2008]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的第七条也明确指出文化基础课程要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定位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来设置。
2.职教英语课程大纲、标准
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对象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3.社会及学生的需求
英语作为文化基础课之一,其社会性需求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涉外事务的增多,社会需要掌握一定英语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看,他们的需求也十分强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就业和终身发展。此外,还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职业学校学生也有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的需求。
4.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得学生的整体人格得到发展。因此,课程改革要更多关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英语课改要立足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是指从重学科知识到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根据上述依据和职教英语教学的现状,职教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应该包涵如下内容:(1)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修养;(3)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教英语课改的具体实践
1.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材由原来的重视语法和习题的考级教材换成针对江苏职教学生特点和需求编写的英语教材。此套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选用和职教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职业模块的特色是内容的选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依据,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拓展模块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层次性和多元化,为部分学生的继续升学做好了准备。
2.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职教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翻译法”为主变为“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实地教学”等。由于情境的设立和任务的明确,英语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轻松活泼的,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从“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变为“主动参与的循环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促进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评价制度的改变
教学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方式也由传统的试卷分数变为口头与书面(量表或试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如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小组学习时集体成绩要重于个人成绩)、能力和知识相结合、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不仅同学间比较,更侧重于自己学习成绩的纵向比
较),不求人人进步,但求人人成功。
4.教学资源的拓展
身处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英语职教课改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加快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探索方向。作为通识教育重要支柱学科之一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邵华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即打好语言基础;二是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即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殷和素认为外语教育应该承担起人文主义教育的重担,而非仅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尤其是引进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应该贯穿在外语教育过程的始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将英语转变为文化内容的媒介与载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文化,在认知社会与文化过程中体会语言的具体应用。许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来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应将其逐渐转变为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知识的工具和媒介。如何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有效地输入文化成为亟待解决与研究的问题。借鉴哈佛大学“红皮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全面客观地理解和对待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基于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现状,开设一门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会面临如下几个现实困境:
1.课程实施主体: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队伍中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者比例为77%,有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比例为8%,与其他学科博士化已经普及的学术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王守仁指出学历层次不高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势在必得。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发展语言能力,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大学生具有时代赋予的许多独特性,如何改革传统的说教方式来传授知识,教师任重道远。学生除了学分达到要求外,没有更多的应试压力,一些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用课堂教学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受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师者的个人魅力,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黄坤锦提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和特定要求,需要有能力胜任的教师,适合于学生知识背景同质性高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陈坚林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在各自的层面上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设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可见,培养与稳定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之一。
2.课程接受主体:学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在课程实际操作环节,无法回避课程目标及对象。目标,不言而喻,应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紧密相关。而学生,则是多元化、差异性的集合,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专业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面向高校中的全部学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课程,学生在年级、年龄、专业背景、兴趣、能力与对课程的期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华南理工大学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为例:课程的目标对象集中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此现象的产生也反映了课程设置与高校各年级学习计划与任务侧重的显著不同。图2显示目标学生所在学校所体现出的理工科高校基本特点。男多女少,比例差异较为突出。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的典型差异性为教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带来启示。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及构思课程内容时应将学生的需求加以充分考虑,并力求在差异性中寻找一致性,但课程的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之间确实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作为教育者在开设课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差异性中的一致性。
3.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监管。洪艺敏提出,要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需要对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缺少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从科目的设置、选课形式、教学模式、考察方式等环节都与传统的“选修课”如出一辙。学生对“选修课”的固有观念也直接影响其选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韦玮曾言:“我国众多高校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但比较多地关注课程种类及数量,缺少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缺少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当前,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专职教师,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专业课”上,而对选修课和有待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重视程度偏低,致使通识教育课程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特征和价值。图5学生的满意程度显示,此通识课程还有待完善,通识课程的全面实施与健康发展尚需关注、研究、落实与发展。
二、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模式探索
谌启标曾指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保证,一般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正式课程指学生在课堂所需修习的规划科目,学生学习过后通过考评获取学分;非正式课程是由大学、团体、个人等兴办的课外活动。正式课程涵盖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生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应仅仅被视作一系列课程内容。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和实践,但在我国全面贯彻这一培养模式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对于“美国社会与文化”这门以英语授课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而言,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需侧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思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学生应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反思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常规选修课程的关系。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考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估等四个方面对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进行实践与改革。
1.课程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当其落脚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时,体现为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结合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的设置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发展与情感,立足于文化的传承,发挥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体验与理解,立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准确定位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通识课程。黄俊杰指出,“常运用西方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本国之人文社会问题进行验证,于是,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遂沦为西方理论之非西方注解。”在西方文化依旧强势的今天,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利用语言这一纽带,通过一手资料与信息,更加客观地、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与文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避免全盘接收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入侵与冲击。
2.课程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史与人文社会备受关注。课程运行中可着重针对上述内容展开讲解,可以以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如UncleSam,SaladBowl,Puritans,Flappers,RosietheRiveter,Homerville,WSAP,IvyLeague,GettysburgAddress等)为切入点展开话题讨论;可针对具体领域进行专题研讨,包括美国教育、美国金融、美国政治、美国文艺与体育、、节日礼仪等,也可落脚现今美国社会问题,诸如频繁的校园枪击案、弗格森事件等了解美国现状。蔡映辉指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知识化倾向,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实践与理解能力。“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将着眼于文化差异的理解及语言文化的实践表达,加深学生的异国文化体验,通过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