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保护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7 10:1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渔业资源保护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渔业资源保护措施

篇(1)

二、开展执法行动。

一年来,随着我市渔业工作的深进开展,全市的渔业资源日渐丰富。为有效的保护好我市的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近一年来,我市渔政执法职员不畏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作风,共查处炸鱼×起、毒鱼×起、电力捕鱼×起,没收非法渔具×件。打击了违法捕鱼的气势,维护了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同时积极贯彻实施渔业捕捞许可制度,依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治理等工作。

三、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25

盲目的渔业模式、水体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状况急需要解决。因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积极保护渔业资源急不可待。

1 河北渔业情形

河北的主要河流分为2大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向东一直注入渤海。其中滦河更是重工业发展城市唐山的母亲河。目前,秦皇岛市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该市做出一系列措施对渔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河北渔业资源丰富,例如:对虾、扇贝、螃蟹还有各种淡鱼、海鱼等等。但目前河北省的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众多方面,从而鱼类种数下降,鱼类的总数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渔业资源的行动刻不容缓。

2 河北鱼类资源的影响因子

2.1 客观原因

环境因素,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大多依赖于重工业,煤矿、钢铁、化工厂等,然而这些企业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河北有多个县市临海,有秦皇岛,唐山的唐海,曹妃甸等。地处入海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势必要给周边的河流海洋带来影响,鱼群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和质量会有所下降。

2.2 主观原因

不合理的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减少,有些渔民不遵守相关制度,在休渔期仍然大肆捕捞,使得鱼群没有时间进行繁殖后代,种族得不到延续。而且,有些渔民为了一己私利,使用的渔网的网孔过小,不能使小鱼钻出,因此鱼群总数越来越少。

兴修水利工程和农业污染是使水体不洁净的主要因素。在兴修水利过程中,水库水坝等改变了鱼群原有的生活环境,鱼群的正常繁殖不能进行,使得渔业资源减少。

3 河北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3.1 不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

人员方面,有关的渔业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高素质人才,专业知识并不强,所以管理水平相应的也不高。而且,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是相差甚远。其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强,治理的方式单一化,并不能对那些违法捕捞,违规打鱼的渔民进行很好的批评惩戒教育,二次犯错的记录很高。

3.2 不科学的捕捞方式

渔民的素质不高,捕捞许可证的不严谨的发放都直接间接的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更有甚者,多个渔民持相同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显然,政府等相关部门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渔民渔船不符合相关条例规定,买进新的渔船后,仍持旧的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要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3 不完善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整体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最主要的是渔业资源的执法费用欠缺,国家政府的方面应该加大在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投资。

4 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对策

4.1 其他国家管理渔业资源的借鉴

向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学习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保护现有渔业资源不受破坏。要制定明确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法规、法律等;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惩戒非法捕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情节严重者,要用法律武器制裁。

4.2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不断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修订休渔计划,调整禁渔期,让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运用法律对渔业资源进行保护,一旦发现违法捕捞,严惩不贷。再有要增加高素质的渔业资源管理执法人员数量,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4.3 从渔具上控制捕鱼强度

从渔具上限制捕捞强度,这样保护鱼苗,从而使得鱼群得以繁衍。控制渔网的网眼大小,严令禁止鱼苗当作鱼饵。建立鱼类种群基因库,控制每人捕鱼量,保护珍稀物种,人工放养鱼苗,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4 加快渔业资源产业转型

改变原有渔业类型,努力向人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学习美国的休闲渔业,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河流周围环境,又保护了渔业资源,还可以增加渔业资源管理的经费。

篇(3)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2

1 预警原则在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海洋Y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专属经济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开发,是当前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面临着很大压力,由于过度捕捞使得很多鱼种濒临灭绝。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管理进入了370.4km专属经济区,中国渔业作业范围大大缩小,加大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压力。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中国与日本,韩国分别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来解决海洋的共同渔业问题。2000年又签订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规定双方按照规定进行作业,并接受双方互相监督和检查。并要求在过渡性安排水域进行作业的渔船每年要减少1/4,4a以后全部退出对方水域。随着3国协议的生效,中国渔民逐渐从传统作业渔场退出,进行中国近海作业,大大减少了渔民作业场地,迫使部分渔民寻找新的出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将预警原则纳入到相关法规中,将有效防止海洋渔业资源的继续恶化。

2 预警原则在我国专属经济区适用构想

2.1 加强监测力度

当前,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已经建立了《海洋生物资源法》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对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在我国未来制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可以将预警原则作为一般性的规定纳入到法律规定中,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出台之前,可以先将我国现行的《渔业法》进行修订,明确规定预警的具体措施,如休渔制度,渔船报废制度,预警参考点和捕捞许可制度等。

健全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是保证海洋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在现有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大对海洋监测体系的研究,获得更加详细、准确、科学的监测资料,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也要更加详尽地掌握。还需要拓宽检测工作的领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生物与赤潮以及海域功能区的监测,将我国专属经济区海洋渔业环境的监测更加细化,将海洋真实地描绘出来。要加大对专属经济区域海洋生物的监测频率,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和密度,使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

2.2 建立完善的海洋渔业预警体系

专属经济区的海洋管理包括多个部门,如海洋局、交通部、环保部等。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预警监测和管理,可以在下属部门设立专门的海洋环境预警体系,明确其职能,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在建立独立预警监测部门后,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海洋检测预警体系工作的政策运转。为了扩大预警原则的推广范围,可以在近海海洋渔业资源问题严重的地方进行试点使用。如在胶州湾或者福建沿海等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结合当地海域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对预警措施使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警措施。可以设立预警参考点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禁渔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加入预警原则,根据试点的实验效果逐渐向中国各个海域扩展。

2.3 加大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预警原则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海洋生物管理中,必须对海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对专属经济区中的生产开发等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对这些开采活动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防止这些开采活动对海洋渔业产生危害。对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具体人类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海洋渔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海洋生物因为自然或者人为因素而受到威胁。

3 结束语

篇(4)

分别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的北部湾渔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广东270份,占全部问卷的78%;广西59份,占全部问卷的17%;海南16份,占全部问卷的5%。由于三个省的情况差异较大,采用加权统计方法,以综合比值来表示调查结果,计算方法[3]如下:三省综合=广东省内被访人员结构比例×广东省问卷占全部的比例+广西省内被访人员结构比例×广西省问卷占全部的比例+海南省内被访人员结构比例×海南省问卷占全部的比例

二、调查结果

(一)被访者的职业结构

被访者主要为使用不同类型渔具的渔民,占总体的91.44%,此外其他渔业相关人员如基层渔政人员和渔业服务行业人员占8.56%(见图1),被访者的职业构成合理。

(二)被访者对当前渔业资源状况的判断

被访者中,认为差和较差的占全部的70%以上,认为好的仅占7.78%(见图2)。其中,广东省的被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当前的渔业资源状况是差的,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的被访者中认为差的分别只占8.47%和12.5%;认为较差的人员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占27.04%和27.12%,海南省则占62.5%;认为好的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占25.42%,但广东和海南两省都不到5%。可见当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再进行有力的保护,渔业资源将继续衰退。

(三)实行休渔制度的必要性

关于实行休渔制度的必要性,被访者中82.39%认为需要实行休渔制度,12.41%认为不需要实行休渔制度(见图3)。其中认为需要实行休渔制度的被访者在广东、广西、海南分别占82.59%、76.28%和100%,而认为不必要实行休渔的被访者在广东、广西分别占11.11%和22.03%。这说明休渔制度已经为大部分渔民所接受,实行休渔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资源恢复,使渔民增产增收。但也造成了休渔期内部分渔民生活困难,需要有关部门在协助渔民改善生产生活上出谋划策,促进渔民对休渔制度养护资源的认识,获得渔民对休渔制度的认可。

(四)休渔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效果

实行休渔制度目的就是保护和恢复当前衰退的渔业资源。就休渔制度是否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而言,广大被调查渔民从自身生产实践体会出发,认为实行这项措施“很好”和“好”的分别占12.77%和37.99%;认为“一般”的占39.72%;认为“较差”和“差”的分别占6.64%和2.89%(见图4)。其中广东省被访者中认为“很好”、“好”、“一般”的分别占9.63%、35.92%和45.56%;广西壮族自治区为25.42%、45.77%和13.56%;海南省为18.75%、43.75%和37.50%,三个省中选择“较差”和“差”的比例较少,其中选择差的在所有的选项中占的比例最少(见图4)。这表明了休渔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在主观上是有效果的。但实行休渔制度以后,资源是否改善或者衰退,尚需结合捕捞产量统计和渔业资源监测结果来判断。

(五)休渔对渔民生活的影响

在两个月的休渔期内,实行休渔的渔民是不能出海进行捕捞作业的,所以在这两个月内渔民没有收入,生活会受到影响。调查表明,实行休渔后,51.32%的被访者生活水平出现了下降,36.24%的被访者生活水平未受影响,甚至还有10.96%的被访者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见图5)。其中,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分别有52.59%、44.07%和56.25%的被访者认为生活水平出现了下降;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分别有39.63%、20.34%和37.50%的被访者认为生活未受影响;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5.59%的被访者认为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被禁止作业的拖网、围网渔民的生活受影响大,而从事钓具、刺网和笼壶作业的渔民则不受禁渔影响,由于竞争的减少,休渔期间产量有所增加,使生活得到改善。

(六)休渔作业类型的合理性

休渔制度包含的渔具类型是否合理,也会影响到渔民对休渔制度的支持程度。被访者认为拖网、围网、张网三种网具最应在休渔期被禁止,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5.07%、68.12%和62.03%。其中拖网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分别有75.56%、69.49%和87.5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禁止;围网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分别有67.78%、64.41%和87.5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禁止;张网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分别有62.22%、59.32%和68.75%的被访者认为应该禁止。传统上,拖网、围网、张网这三种网具对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因此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这三种渔具实行休渔是合理的。其他被认为应该禁止的渔具排名如下:陷阱(45.22%)、刺网(44.64%)、耙刺(39.68%)、笼壶(37.68%)、杂渔具(33.04%)和钓具(32.46%)。在休渔制度中并不要求钓具和刺网进行休渔,可以全年出海进行捕捞,但它们可能会对产卵群体造成压力,造成下一世代的补充量大幅度下降,阻碍或减缓了渔业资源的恢复。

(七)休渔时间的合理性

很多渔民职业适应性较低,除了渔业生产外缺少其他赚钱门路,休渔时间的过长导致其生活困难。制定合理的休渔期,既可保证休渔效果,又不致影响渔民的生活水平。经过了10年多的实践,渔民已经适应了2个月的休渔制度。在被访者中有64.77%的人认为2个月休渔期最合适(见图6);其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被访者比较支持2个月休渔期,分别占总体的63.34%和83.05%,而海南省的支持比例只占25%。还有16.72%的被访者提出实行3个月休渔期,主要是海南省的被访者,占到该省总被访问人数的68.75%。这部分被访者认识到,延长休渔时间,有利于资源的快速恢复,最终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回报。

(八)休渔期的调整

现行休渔制度中规定,12°N以北海域(含北部湾)休渔时间为每年的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经过了10多年的实行,渔民早已习惯了休渔制度中规定的时间,有52.32%的被访者选择了6月1日~8月1日这个时间段(见图7)。其中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被访者选择6月1日~8月1日这个时间段分别占到52.97%和61.02%;而海南只占12.5%,他们则认为在6月1日~8月16日这两个半月中实行休渔合适(56.25%)。休渔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幼鱼资源不致破坏,使得幼鱼在快速生长的月份得到充分的保护,形成强大的补充群体。就哪些月份实行休渔保护幼鱼而言,亦出现相当人数的不同看法,如5月1日~8月1日、5月16日~8月1日和6月1日~7月16日等。目前仍需对南海鱼类的生长发育特性作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休渔期。

(九)渔业资源保护措施的比较

仅仅依靠一种方式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显然不太合理,所以在实行休渔制度的同时应实行多种相应的配套管理方法,有效地提高渔业资源养护水平。三个省区的被访者认为实行休渔制度、人工增殖放流和投放人工渔礁比较有效,分别占70.72%、66.67%和53.62%。其中实行休渔制度在三省区的支持率分别达到69.26%、71.19%和93.75%;人工增殖放流的支持率分别达到68.15%、59.32%和68.75%;投放人工渔礁的支持率分别达到56.30%、52.54%和12.50%。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42.37%的被访问者认为需要减少捕捞船只,广西壮族自治区32.20%和海南省68.75%的被访问者认为需要对网目尺寸进行控制。休渔制度是国家实施多年的措施,具有较好的效果,所以成为渔民首选的管理措施。而投放人工鱼礁和人工增殖放流属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项目,项目的实施,可更有效地保护幼鱼,提高幼鱼成活率,增加鱼群补充群体的数量,加快资源的恢复,所以受到广大渔民的欢迎。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减少渔船和控制网目是最有效的管理措施,然而并不被渔民接受。减船迫使部分渔民退出捕捞作业,以渔业为生的渔民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渔民转产转业上下功夫,增加渔民就业途径。控制网目则会暂时导致渔获数量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可以改善渔获质量,提高捕捞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和普法工作,使渔民认识到捕大放小的长期利益,主动遵守渔业法,杜绝滥渔酷捕的违法行为,达到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三、影响休渔制度实施的因素分析

(一)休渔期管理问题

1.管理内容

休渔制度的长期目标是通过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以改善渔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渔业资源恢复到可持续的程度之前,渔民的生活水平仍趋于下降。多年的过渡捕捞已经造成渔业资源衰退,并且现有的渔船总数高于当前资源适应的作业容量,渔民在非休渔期收入未见明显增长,受到渔需物资和燃油价格上涨影响,当前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有的地方以前在休渔期这段时间产量最高,而实行休渔后,渔民失去了两个月的最佳捕捞时间,收入大打折扣。沿海渔村的耕地少,渔民接受文化教育少,从小就开始从事渔业生产,对其它工作难以适应,所以在休渔期很多渔民处于失业状态,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解决休渔期部分渔民的生活出路,是有关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休渔制度经过十年的运作,使渔民看到了渔业资源保护的效果,已经接受这一管理制度。当前需要做的是,细化休渔期内的管理工作,明确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水平。

2.管理手段

按规定,北部湾的所有中国省、市、县、镇和村中所有的休渔渔船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休渔[4]。但据渔民反映在休渔期内有渔船跨地区进行捕捞作业,被管理人员抓获后以罚款的方式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休渔期变成了渔老板的黄金捕捞时间。原本是统一休渔的渔民,有人却能在休渔期内进行作业,而管理部门却没有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制止,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降低了休渔效果,也令小部分渔民对休渔制度颇有微辞。此外,部分渔民反映,在休渔期间有使用非法渔具进行捕捞作业现象,如电网作业。这些非法渔具都是对资源有极大破坏的作业,但管理部门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进行制止,甚至有的地方仍是以罚代管,使得这些非法渔具继续存在,尤其是在休渔期间出现,影响了渔民对休渔制度的支持力度。

(二)转产转业问题

要使渔业资源得到充分恢复,必须降低捕捞强度,让一部分渔民退出捕捞业,所以近几年政府一直致力于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现在捕捞从业人数过多,政府只以报废渔船补偿的方式对转产转业渔民进行补助,大部分没有渔船的渔民可以参加免费的转产转业培训,但仍有许多失业的渔民找不到新的工作,生活越发艰苦,只能重操旧业,亦影响了他们对休渔制度的支持力度。

(三)渔民文化程度问题

篇(5)

山东是一个渔业大省,省内有黄河水系,海河水系,淮河水系,自流入海的河流等,直接入海的有小清河、胶莱河等。渔业是山东省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但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抓紧治理的阶段,水体污染在威胁到水体生物正常生存环境的同时,直接影响到渔民的的经济收入与淡水渔业的正常生产。为此,笔者将在以下几方面介绍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之间的关系与治理渔业水域污染的方法。

1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场之间的关系。

渔业水域的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外源性的,也就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自然污水,这方面的污染是最主要的,它带来的污染一般都很严重,给水体造成不可恢复或很难恢复的破坏,将导致渔业的直接减产甚至绝产;另一个是内源性的,渔民在进行渔业生产时产生的污染,例如在一个鱼塘进行多年的渔业生产养殖就会产生遗传性的疾病,还有就是多年进行养殖喂食的饲料和药物在水体中富集也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都会给渔业养殖生产带来危害。在2006年的监测中,在山东省的各大水域的入口监测的结果显示,水体中的氮、甲、磷、高锰酸盐、石油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等的超标,在渔业生产季节在各大湖泊进行布置监控点监测,检测结果显示,湖泊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严重的地方主要在活泼和河流的入口。在近些年来,各大湖泊还经常爆发蓝藻和水华,湖水呈现恶臭与缺氧状况,很多鱼类因为缺氧而大规模的死亡,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些都是水体污染的严重后果。

但是如果拥有一个好的水体,不仅可以使渔民拥有更多的渔业资源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可以改变水体坏境,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因此,治理水体污染已经迫在眉睫。

2治理渔业水域污染的有效途径

既然水域污染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那么我们致力水体污染工作也要从以下几何方面入手:

2.1 加强资源保护: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普及环保知识和渔业保护知识,组织进行渔业保护经验的交流会,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渔业保护条文与环境保护计划,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时调查、评价以及预测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强化渔业资源的保护,设立渔业生产保护区,使渔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改变工业发展模式并且加大惩罚措施:现在我们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给坏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工业发展模式。通过改变工艺和方法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严禁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大力加强工业发展。现在的有些不法分子无视法律和政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向自然界的水体中排放一些含有有毒有害的废水,这类的水体污染是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一定要加大惩罚力度,使他们不再肆无忌惮地排放。

2.3提倡生态化养殖:生态养殖和清洁生产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改变了传统模式的渔业生产,必将为渔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我省的水资源,渔业资源,鱼类特色品种,养殖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渔业养殖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创造自己的优势品牌,推动渔业生产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提高传统的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使用无公害饲料喂养鱼类。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与有机饲料的使用,倡导渔业生态养殖。合理开发水域和各种渔业资源,恢复各种珍稀鱼类的生态平衡,提高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调整渔业养殖的结构,做到渔业养殖的生态化,无害化,可持续化,高效化。

2.4提高增殖放流: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和公众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湖泊和江边去放流野生鱼类。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野生鱼类的数量,从而大大改变了水域的净化。在增殖放流的同时还要定期实施禁渔期,来提高渔业资源的恢复度。同时,政府和社会公益部门要多组织这种增殖放流的活动,并将这种活动转化成一种社会常态,形成一种完善的运行机制。

2.5 生态治理水域的环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被用于渔业生产。渔业水域的治理通常需要清淤和换水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这两种办法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代的生物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水体中养殖不同的鱼类来解决水体的污染,这种防治方法叫做生物防治,它无需使用化学药剂,所以这种方法及经济又方便。同时,合理在水中种植一些水草既可以治理水富营养化,又可以为一些鱼类提供饵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些反硝化细菌,这种微生物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把一些有机物脱氮,这让人们看到了生物治理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设计出完全靠生物方法来进行水域环境治理的方法。

2.6加大水域环境保护的宣传:渔业水域的保护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深入人们心中,只有人们心中都有了保护环境的这道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这方面还要加大宣传和教育。

篇(6)

科技力量是国内各行业发展的强大助力,是推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渔业经济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要素之一,其发展情况将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水域辽阔,是世界上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我国渔业经济的有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在内销层面和国际贸易层面均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渔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令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1]。

1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1.1渔业经济总产值

渔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情况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渔业经济总产值是渔业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从渔业经济总产值出发,对渔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结合2015—2017年的实际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渔业产值为11328.7亿元,而渔业经济总产值包括渔业产值、渔业工业产值、渔业建筑业产值和渔业流通以及服务业产值,2015年的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2019.94亿元。2016年国内渔业产值为12002.91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3662.29亿元。2017年国内渔业产值为12313.85亿元,而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4761.33亿元。虽然渔业经济总产值为多项产值的集合,但仅对2015—2017年的渔业经济总产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

1.2水产品产量

水产品作为对渔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农产品,针对水产品的产量进行分析有利于规划渔业经济发展。为与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相关数据产生一定联系,针对水产品的数据分析将围绕2015—2017年的数据进行。结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达到6699万t,比2014年增长了3.69%。2016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较2015年增长了3.01%,实际总产量达到了6901万t。2017年我国水产品的产量比2016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总产量为6445万t,实际产量降低了6.61%。虽然我国水产品产量在2015—2016年增加,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2017年的水产品产量有所降低。为了稳定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水产品产量进行管理[2]。

1.3生态资源环境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2017年的水产品产量较2016年略微减少。就国内渔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虽然渔业经济仍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但是国内渔业基于自然资源、廉价人力资源得以发展,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后,后续水产品产量将难以维系国内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并未得到缓解,主要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利用渔业资源获取经济利益时,没有意识到渔业资源的有限性,相关捕捞工作的开展没有受到严格管理。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导致国内各地区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域污染给国内水产品的养殖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部分区域因水污染程度较深,导致当地的水产品养殖业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4]。

2我国渔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2.1渔业养殖结构单一

依靠科技力量,当前国内相关捕捞工作的开展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过度捕捞情况时有发生。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水域内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渔业资源是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渔业资源减少会对渔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从国内渔业养殖存在的问题来看,受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求的影响,渔业养殖以贝藻类为主。仅在20世纪末,我国贝藻类养殖规模就比之前扩大了5倍,但鱼虾的养殖规模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这表明国内渔业养殖结构单一,给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2.2深加工发展滞后

目前,国内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且多数水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加工设备老化比较严重,这表明国内水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滞后。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仍有不少社会民众认为渔业养殖工作主要是积累渔业资源后进行捕捞,进而加工为食物进行售卖。这样传统的认知极大地限制了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也使渔业资源的利用率长期处在较低水平且停滞不前。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对此进行验证后可知,捕捞、养殖作为渔业的第一产业,目前其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占54%;渔业深加工是第二产业,其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占32%,这一比例较低,说明国内渔业深加工发展滞后[5]。

2.3竞争力不强

国内水产品深加工发展处在滞后状态,导致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绝大多数为粗加工品和半成品,而其他国家出口的水产品绝大多数为深加工产品。仅从水产品加工水平存在的差异来看,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存在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不仅如此,分析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种类可知,我国对外销售的水产品种类单一。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渔业养殖技术亦处在滞后阶段,导致我国渔业养殖工作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极易出现疾病,给渔业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产量,造成我国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将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在渔业生产中,首先,应针对渔业市场的特点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进而基于市场预警机制为相关企业、渔民提供必要的市场参考信息,引导相关企业、渔民结合市场的需求开展养殖工作,进而推动渔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其次,针对现阶段国内渔业养殖结构单一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先进的技术对渔业养殖结构进行相关调整,进而扩大国内渔业养殖规模。在扩大渔业养殖范围的同时为渔民传授先进养殖技术,是确保养殖范围扩大的重要前提。在市场预警机制、渔业养殖范围不断扩大、渔民掌握先进养殖技术的前提下,有利于实现渔业产业结构优化[6]。

3.2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

水产品深加工的有效落实能够有效助力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水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产品深加工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促进国内渔业与科研机构紧密联系是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的前提。渔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能够促进渔业转型为高科技渔业,对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使水产品因深加工工作的开展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7-8]。

3.3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就是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为了让相关保护措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统合相关政策十分必要。相关审批政策是现阶段必须实施的一项管理措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能够有效减少过度捕捞等不良现象[9-10]。为了确保海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施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非常有必要。在海域使用审批政策与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海洋资源能够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4结束语

虽然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整体发展,但是为了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在促进国内渔业经济的发展时,应当重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渔业资源、海洋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同时统合必要的政策,引导渔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能够让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石胜男.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东蚕业,2020,54(5):121-122.

[2]石胜男.浅析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J].广东蚕业,2019,53(12):11-12.

[3]张甜甜.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7):68-69.

[4]冯浩.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8.

[5]徐时政.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55,66.

[6]王春华.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16(8):13-15.

[7]李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36):323.

[8]张译丹,祖岫杰,刘艳辉,等.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314,316.

篇(7)

2、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鱼的过度捕获、传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管理、捕捞失控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由于不适当的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以及排污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沿海除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外,其它生物资源也未得到应有保护。如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70年代还有30种,到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

3、近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中国近海日益受到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海港、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或事故排污的污染。80年代初期,每年排入沿海海域的工业废水达4.5亿吨,生活污水约15亿吨。其中以陆源污染为主。污水入海量以进入东海沿岸的最大,次为南海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

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东海近岸区和渤海部分海区的港湾和河口污染较为严重。石油污染不仅能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浏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养活动。1980~1995年间我国海域发现有一定规模的海面溢油事件115起。因污染对鱼虾产卵、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

重金属的污染主要见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近几年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其发生的次数、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增加趋势,对渔业造成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7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灾害380起,平均每年20起。90年代后,平均每年30多起。

4、特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珊瑚生长极为缓慢,造礁率仅为1~3mm/a,一旦遭到破坏,再行恢复很难。但由于挖礁制作工艺品和烧制石灰,我国的珊瑚礁资源破坏严重。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既是海岸屏障,又是鱼虾栖息繁殖场所的红树林,由于大规模围垦造田和肆意砍伐,面积锐减,全国现存红树林只有2万hm2。同样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滨海滩涂湿地,也在大规模的围垦下严重破坏,累计丧失滩涂湿地约100多万hm2,相当于原有滩涂湿地的一半。很多岛屿上的天然林和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开采鸟粪、过量捕鸟、过分采石和工业废物的倾倒已经使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1、海洋的开发要统筹规划和管理

海洋拥有生物、化学、矿产、动力及海洋空间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处于同一环境之中,在开发利用时涉及众多部门,彼此既紧密关联,又互相制约,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全局观点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安排海洋的开发和管理,制定海洋的开发规划,监督执行有关海洋的法规。

2、加强海洋环境及资源的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环境复杂。资源储量还不是很清楚,这给海洋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及地质等基础情况的调查研究。当前调查研究应以近岸和浅海大陆架海域为主,也要组织适当力量对大洋进行考察。为今后开发大洋公有资源做好准备。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除对各类资源储量进行清查外,还应重视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调查和研究。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分析和预报,以便顺利地和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

3、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逐步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

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必须坚决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的种类,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对其中某些种类要采取禁捕和增殖的措施,以恢复资源。对于尚有一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使其持续利用。对于与邻国共同捕捞的对象,则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加以保护。

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广阔的浅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发展养殖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力。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步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

1)加强海洋污染监测。根据中国海洋环境及资源的特点,划定各海区所属类别、范围及界线,进行监视、监测。对已污染的海区,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更应注意是否产生污染损害。

2)控制陆地污染,实行对陆源污染总量控制。应确定沿海排污口和可接受的排放量水平,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可采用污水处理措施,消除和减少有可能在海洋环境中富集到危险水平的有机卤化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以及引起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或赤潮的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开发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方法,减少水道和港湾产生污染海洋环境的径流量。

3)控制与管理海上活动引起的海洋污染。应要求海运企业或海上活动作业者具备防治油污染和核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和设施。在港湾地区设立收集船上废油、化学品废物和垃圾的设施,逐步禁止在海上倾弃和焚烧危险物质。

5、加强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篇(8)

中图分类号 S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9-02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ishery Resources to Decline of Lhasa River

ZHANG Chi GONG Jun-hua ZHOU Jian-she PAN Ying-zi LI Bao-hai *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Lhasa Tibet 850000)

Abstract Protection status and facing problems of Lhasa River basin were described.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ing of hydrobios resources in the Lhasa River was the worse environment caused by water pollution,water project,over fishing,introducing fish species from abroad.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A new type of management suiting the Lhasa Riv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rack illegal fishing.Water pollu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and the operation of water project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ecology.Als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al should b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nd the study of fish reprod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ydrobios resources and water ecology.

Key words Lhasa River;fish resources;protection

1 拉萨河鱼类资源的现状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三大支流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左岸,贯穿整个拉萨城区,周边人口稠密,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流域位于北纬29°20′~30°15′和东经90°05′~91°09之间,全长551 km,面积32 471 km2,占雅鲁藏布江流域总面积的13.5%,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最大一条支流。受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拉萨河水流迂回曲折,河谷深切,河面狭窄,落差较大(总落差1 620 m),河源海拔约5 200 m,汇入口海拔3 580 m,常年水温较低[1-2]。

由于水流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拉萨河鱼类组成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拉萨河流域的鱼类主要有3目5科14属共计24种,其中外来物种主要为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upio)、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等10种鱼类;本地物种主要为裂腹鱼亚科的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以及高原鳅属(Triplop hysa)的6种鱼类,e科的黑斑原e(Glyptosternum maculatum)1种[3-4]。这些土著鱼类的种质资源,在生态、人文、经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依据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拉萨河流域的渔业资源考察结果与陈 锋等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系统论证了拉萨河渔业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发保护拉萨河流域的渔业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鱼类资源衰退的原因分析

2.1 水质污染和城市扩张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

当前拉萨河流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2个方面,首先是城市周边农田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其次是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染水系,尤其临河地段部分餐饮企业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入河道,导致水体污染。2008年以后,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拉萨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迅速扩张,沿河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破坏了河流原始的生态系统,严重威胁到了栖息地内的鱼类资源。相关资料表明,2005―2010年间拉萨河内鱼类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相同河段、相同季节,2005年采集到11种鱼类,2010年则采集到7种鱼类,并且鱼类个体平均体重下降明显,鱼类资源数量衰退严重[5]。

2.2 过度捕捞严重破坏鱼类资源

拉萨河属于山区峡谷型河流,水源主要以地下水和天然集水补给为主。水位变动不大,除洪水季节外,多数时间河流的流量相对较小,水浅,比较适合网捕、电鱼等小型便捷的捕捞方式。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大幅增加,消费市场对野生鱼类的需求逐年增加。2014年拉萨鱼类市场价格调研中发现,黑斑原e的价格由2003年的15~20元/kg上升到目前的900~1 100元/kg,10年期间增长了50倍,其他裂腹鱼类的价格也达到了40~50元/kg,价格增长速度明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捕鱼者大量使用电鱼、密网捕鱼等灭绝型的捕捞工具和捕捞方法进行捕捞,从而导致拉萨河内鱼类资源急剧降低,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其中黑斑原e种群数量变化最大,如2000年拉萨河内黑斑原e资源还很丰富,平均体重较大,而到2010年时该鱼已较难捕到,捕捞个体也呈逐年减小趋势,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2.3 外来鱼种入侵危及土著鱼类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大量外来鱼类流入拉萨河流域,流域内的鱼类群落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14年6月13日放生节期间项目组调查了药王山市场的放生鱼类销售情况,当日市场销售的土著鱼主要有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拉萨裸裂尻以及部分高原湖泊鱼类。外来鱼类物种主要有鲤鱼、鲫鱼、鲶鱼、泥鳅和少量乌鱼,其中500 g以上鲤鱼放生最多,达到10 t以上,100 g左右鲤鱼2 t以上,另有部分100 g左右的鲫鱼以及泥鳅、鲶鱼等其他鱼类。这些鱼类基本上都会流入拉萨河流域内,进而人为造成了外来鱼种对拉萨河流域的全面生态入侵。2010年以来范丽卿、丁慧萍等在拉萨河流域周边的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进行外来物种调查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占据了拉萨河流域湿地的主要生存空间,对土著鱼类的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6-7]。

2.4 法律监督管理不力,执法难度大

拉萨河从源头始,至彭错、色日绒、绒麦、直孔等地,于曲水县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流经多个县区。流域内绝大多数地方交通不便,缺乏专用交通工具,无专项执法经费,渔政管理人员不足,对水生野生动物执法专项检查次数少,难以管理到位,使过度捕捞、无证捕捞、酷渔滥捕屡禁不止,鱼类资源屡遭破坏。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管理,增强渔业资源环保意识

目前没有专门渔业执法部门,急需各级政府成立相关渔业科室,专人负责,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沿江城镇生活污水管理,严格监控拉萨河流域内的工厂,严禁污水、废水直接注入拉萨河,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控制捕捞强度,将资源环境保护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渔业生态环境平衡。

3.2 经济发展与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并重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发展经济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为前提。拉萨河鱼类的繁殖季节一般在3―9月,因此在当地鱼类繁殖期间应禁止捕鱼,制定休渔期、禁渔区、禁用毒、电等方式捕鱼,在黑斑原e的主产区拉萨河墨竹段,达孜段进行重点监控,建立黑斑原e种质资源保护区、常年禁捕区及产卵场保护区[8-9]。另外,根据本区藏族同胞热爱放生的民族习俗,制定合理法规,正确引导民间放生,保证增殖放流效果,慎重对待引种,避免引入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生态生物学竞争,保护野生鱼类的种质资源。

3.3 加强对地方特有鱼类的驯化繁殖与人工增殖放流

据报道自治区畜牧总站水产科自200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亚东鲑、黑斑原e、尖裸鲤等地方经济鱼类人工繁殖方面的攻关,同时在拉萨河流域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对拉萨河鱼类资源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0]。自2012年以来,自治区农科院的水产科研团队也开展了本地裂腹鱼和黑斑原e的驯化繁育研究,但由于驯养繁殖基地设备简陋、规模小、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科研能力水平远落后于内地。因此,的水产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向相关主管部门争取更大的支持,加强与内地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拉萨河内黑斑原e等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人工驯化繁育,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以达到资源修复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吴宇,朗杰.拉萨河纪行(上)[J].中国(中文版),2005(4):26-31.

[2] 摆万奇,尚二萍,张镱锂,等.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2,34(9):1761-1768.

[3] 张春光.地区的鱼类及渔业区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278-285.

[4] 陈锋,锋.拉萨河鱼类调查及保护[J].水生生物学,2010,34(2):278-283.

[5] 洛桑,旦增,布多.拉萨河鱼类资源现状与利用对策[J].大学学报,2011,26(2):7-10.

[6] 范丽卿,土艳丽,李建川,等.拉萨市拉鲁湿地鱼类现状与保护[J].资源科学,2011,33(9):1742-1749.

[7] 丁慧萍,覃剑晖,林少卿,等.拉萨市茶巴朗湿地的外来鱼类[J].水生态学杂志,2014,35(2):49-55.

篇(9)

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是中小型河流,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1]。内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因此应做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是自然水体的原始生产者,多数藻类是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是航道整治阶段,因新建堤坝、旧堤坝拆除、水流发生变化等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时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减少。待工程结束后,水深相对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1.2 施工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是许多鱼类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浮游动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与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一起,各占有重要位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一样,在航道整治阶段,因施工影响而使其数量减少,因工程结束逐步得以恢复。航道整治前,碍航特征为急、浅、险,整治后水流趋于平缓,流速降低,则泥沙含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1.3施工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动物是长期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较大的影响是直接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挖泥和抛投过程对其影响较大。底栖动物随着挖出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地转移到深水区抛泥,使挖泥区的数量明显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覆盖而死亡。喜浅水急流的种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死亡,少部分适应性强的种类则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由于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水下炸礁、疏浚、抛泥都是人为地改变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仅改变了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整体底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

1.4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方式较为相似。由于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较强,在疏浚机械或施工船舶的扰动作用下,鱼类将会被驱赶出施工水域,因此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如果影响底质面积较大,则将对施工后的底质和生境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内河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对暴露于设计水深之上的岩石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予以清除,对渔业资源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与疏浚和抛投工程相比,水下炸礁在对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方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水下炸礁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炸礁是施工中用来保证设计水深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工艺通常为打孔(8~10个孔)、起爆、清除,一次起爆药量8~12 kg,所采用的炸药多为防水硝铵炸药。现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参照“辽东湾双台子河口利用水中放炮进行石油地震勘探(使用4 kg硝铵炸药)”的相关试验结果,预测水下炸礁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炸礁对水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炸后,爆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重金属的变化状况。爆破未引起江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原因是调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爆炸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不会产生明显的溶出现象。因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二是有机物的变化。COD和TOC的浓度是江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直接反映。结果表明,这2项均有所增加,但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三是水下爆炸对江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和悬浮体的增高,如在某水域长期进行水下爆炸,产生的高浑浊水团由于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和沉降作用,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资源。

2、施工期水生生物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2.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作业安全,减少影响

篇(10)

abstract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ordinarily includes dredging works,reef blasting,revermene works,spit catting works,aids to navigation,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mong these,the dredging works and reef blasting will make some influence to aquatic eco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constructing to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benthos and fishery resources,especially the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ef blasting to aquatic ecosystem,and the constructing to the habitat of rare aquatic ecosystem and to the migration pathway,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reventing,alleviating,restoring and compensating,the measures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 protectingwere put forward to avoid and allevi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to aquatic ecosystem,so a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of the 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key words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aquatic ecosystem;effect

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是中小型河流,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1]。内河航道整治使自然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因此应做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2-4]。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是自然水体的原始生产者,多数藻类是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是航道整治阶段,因新建堤坝、旧堤坝拆除、水流发生变化等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时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减少。待工程结束后,水深相对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1.2 施工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是许多经济鱼类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浮游动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与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一起,各占有重要位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一样,在航道整治阶段,因施工影响而使其数量减少,因工程结束逐步得以恢复。航道整治前,碍航特征为急、浅、险,整治后水流趋于平缓,流速降低,则泥沙含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5]。

1.3施工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动物是长期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较大的影响是直接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挖泥和抛投过程对其影响较大。底栖动物随着挖出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地转移到深水区抛泥,使挖泥区的数量明显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覆盖而死亡。喜浅水急流的种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死亡,少部分适应性强的种类则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由于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水下炸礁、疏浚、抛泥都是人为地改变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仅改变了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整体底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

1.4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方式较为相似。由于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较强,在疏浚机械或施工船舶的扰动作用下,鱼类将会被驱赶出施工水域,因此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如果影响底质面积较大,则将对施工后的底质和生境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内河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对暴露于设计水深之上的岩石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予以清除,对渔业资源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与疏浚和抛投工程相比,水下炸礁在对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方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水下炸礁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炸礁是施工中用来保证设计水深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工艺通常为打孔(8~10个孔)、起爆、清除,一次起爆药量8~12 kg,所采用的炸药多为防水硝铵炸药。现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参照“辽东湾双台子河口利用水中放炮进行石油地震勘探(使用4 kg硝铵炸药)”的相关试验结果,预测水下炸礁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4.1工程炸礁对水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炸后,爆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重金属的变化状况。爆破未引起江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原因是调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爆炸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不会产生明显的溶出现象。因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二是有机物的变化。cod和toc的浓度是江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直接反映。结果表明,这2项均有所增加,但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三是水下爆炸对江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和悬浮体的增高,如在某水域长期进行水下爆炸,产生的高浑浊水团由于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和沉降作用,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资源。

1.4.2工程炸礁对水生生物及水产养殖的影响。一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长期生活于高浑浊水团中的生物,其鳃部会被悬浮物质充塞而呼吸困难,影响发育,甚至引起窒息死亡。此外,水体中悬浮物长期过量会妨碍生物的卵和幼体的正常发育,破坏鱼类及其他动物的栖息环境,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动物的饵料。二是对鱼类的影响。据资料记载,4 kg炸药在浅海水下爆炸,距爆炸中心20 m以内,对150 g左右的鱼类致死率可达100%,而在40 m左右致死率可达33%,50 m以外则是安全区。另据国家海洋研究部门对海上石油勘探表层除泥对海洋生物影响的原体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深8~20 m,单次起爆用药量8~10 kg的试验条件下,在距爆破点50 m范围内出了鱼、贝等死亡,内脏破裂;在50~100 m范围内,鱼贝类出现精神忧郁,皮坏死、内脏损伤、发育慢或停止发育等现象;100 m以外,对鱼贝类生存无较大影响。因此,参照该试验的结果并在施工中采取毫秒延期爆破方法,炸礁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范围保守起见可确定在400 m范围以内。由此可见,对于鱼类及其他活动性强的游泳生物来讲,爆炸的直接杀伤作用影响较小,除少部分致死外,大部分将迅速出逃,游迁其他水域。调查进行炸礁点周围有没有鱼类索饵区、产卵场、越冬场,整治的河道是不是主要鱼类的重要洄游通道,对于有洄游性鱼类通过需调查鱼类的洄游期,炸礁要避开鱼类集中的栖息地和洄游性鱼类的洄游期。三是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水下爆炸可使位于爆炸中心附近的贝类及其他底栖生物当场毙命,除强声压致死外那些致昏而处于半致死状态的底栖生物,在遭到由爆炸激起的大量泥沙石块掩埋之后,也难逃窒息死亡的命运。由于爆炸量相对集中,沉积物破坏面积相对不大,而且施工时间控制在枯水期施工,底栖生物的资源量处于较少的时期,因此这部分影响不予考虑。四是对养殖区的影响。调查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养殖区,为避免施工活动对捕捞区产生影响,建设单位务必加强施工组织安排,将施工期控制在枯水期内,且应在施工前与有关村镇密切联系,充分协商,做好作业区内捕捞网具的迁移工作[6]。

2施工期水生生物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2.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作业安全,减少影响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非特殊情况施工期不得延长,尽量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施工作业。选用装载能力大的运输船舶,降低船舶往返频率,减少水体扰动、悬浮物增加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程度。为确保工程爆破作业安全,减少炸礁(石)震动对江上作业船舶与人员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拟定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要求,起爆药量应控制在所引起的爆炸的地震速度在规程中所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并在施工过程对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掌握合适的一次爆炸的用药量。其次在导爆方法上,尽量采用导爆索串并联的传爆网络和毫秒延期爆破方法,以减少冲击波、飞石及淤泥对周围水环境、生态环境与水产养殖区的影响,切实做好安全爆破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类,特别是珍稀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建议正式施工前应先以少量炸药进行试爆,对需炸礁的河段分段进行,实行点炸,起到在施工区域内驱赶鱼类以及珍稀水生生物的作用,尽可能将鱼亡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建议航道整治作业避开鱼类产卵孵化高峰期及珍稀鱼类的洄游季节(一般为4—6月)。

2.2设置拦网,实行监测,采用生态修复措施

施工单位在与当地渔业部门协商的情况下,可考虑在炸礁和爆破作业前一天,在距炸礁点和爆破作业点中心上下游400 m处分时设置拦网,炸礁和爆破作业后撤网。在航道整治过程中,需开展全程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炸礁、抛投对水环境、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作业方案,防止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中建设方应主动与作业点附近的渔民就作业时间进行协商,以减少渔业资源损失。施工过程中发现珍稀水生动物,应立即停止。如发现有因施工行为而误伤的珍稀水生生物,应暂停施工并报告渔政部门共同处理。可采用河道、河型多样化的生态修复措施,设置人工产卵床,建设人工产卵场、栖息地和回游通道,以及人工放流等措施缓解。内河航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的胁迫主要是生物生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变,因而修复措施以河流生态水工学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为主[7]。

3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全球-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c]∥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陈会东,王志勇,周斌,等.顺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r].天津: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2005.

[3] 崔树彬,刘俊勇,陈军,等.论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5(21):16-19.

[4] 崔树彬,王现方,邓家泉.试论珠江水系的河流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5,5(9):7-11.

上一篇: 英语教育课程 下一篇: 足球基础入门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