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1:3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型现代农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农村题材报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广大农民朋友从新闻报道中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到致富经验。在农村题材报道时,一定要选择好报道对象,要知道,农民是最烦空洞说教的,最信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夹角的平原地带,耕地面积325万亩,辖区内水面面积高,境内江河多,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东北水稻。多年来,该地区上马了不少水稻加工厂,由于种植旱田的较多,种水稻成本高,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导致水稻少,满足不了水稻加工厂的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的调整,这种种植结构已经不适合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引导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是政府和电视媒体该做的课题。
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对搜集来的众多素材加以提炼,挑选真正意义上的典型,用典型来传递致富的窍门,用典型来剖析具体的疑惑,用典型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首先电视记者选择政府出台的《全市水田发展实施方案》作为宣传的切入点,然后跟踪县、区举办农业田间博览会、专家讲座,宣传开发水田的比较效益,随着干部和技术人员进村屯、到地头、坐炕头,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谈经验、讲做法、论效益,进行算账对比,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的良苦用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种植水稻的高产出、高效益。
各级有关部门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发送手机短信、举办电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召开座谈会等有效形式,深入集中宣传发展水田的好形势和好机遇,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贴政策进行宣传,电视报道还多角度、多侧面报道绥滨县为调动农民开发水田,实施新打水田井每眼补贴1000元、新建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每栋补贴1000元,对购置水稻插秧机等农机具给予重点补贴的消息。把金融部门,对水田户贷款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从政策上扶持,为水田生产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用电视这种普及率高的方法宣传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调动了农民开发水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串地难、打井难、任务落实难等各种问题迎刃而解,促进了水田开发工作顺利展。方法选对了,观众感觉真实可靠,农民朋友会心服口服,也就达到了宣传效果。
县、区农委、水务、农机、农技等部门人员组成水田生产宣传工作组,由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分别深入全市水稻乡镇、村屯,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水田种植面积,让每一个村屯都有一批水田开发能手,让每一户都有一个水田开发明白人,通过多层次、大范围的宣传发动。巧抓典型,正确引导,对搜集来的众多素材加以提炼,挑选真正意义上的典型,用典型来传递致富的窍门,用典型来剖析具体的疑惑,用典型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
电视策划抓住政策引导、典型说话的系列报道,使农民从“要”为“我要干”,使水田开发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为了培养现代新型水稻种植农民,实现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还选择典型为“样本”,把他们的致富经历和经验介绍、推荐给广大农民朋友,策划了一组“水稻种植大户农民样本”系列报道,先后推出了《念活致富经,拓宽小康路》、《扩大水稻种植,带来农业巨大变化》、《种水稻富了咱农家》、《综合场吹响了土地集结号》等一个个鲜活的新农民“样本”,形成一定声势,收到了良好效果。
由于电视进行了典型系列报道,让一个个生动典型说话,引导农民朋友认识了新形势、思考了新方法、寻找了新路子,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今后,我国将通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等形式,鼓励有志青年报考大中专院校的种植、养殖专业。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要从娃娃抓起。从2005年春季开学起,我国有1400万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资助。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农村学生将享受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还将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受政府的补助。
延伸阅读:农业部今年将通过农广校等教学机构,招收10万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采用业余培训方式,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
关键词:走向市场
《意见》原文: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目前,我国有2.4亿多农户,1.24亿公顷耕地,户均经营规模不足0.5公顷耕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获取信息难、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不经济、交易成本高。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在推动乡风文明、改变村容村貌、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有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营活动受限等问题。中央和省级财政将专门安排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将被重点解决。
延伸阅读: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成员数量已达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454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4.1%。
关键词:回乡创业
《意见》原文: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愿望的增强,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镇,到工业企业务工。经过城市生活的洗礼和现代工业理念的培育,部分农民工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成为农村发展生产的带头人,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得到保障。一方面要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2007年将着力推进十项制度建设: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完善就业服务培训制度,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认真执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立农民工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
延伸阅读: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31个省区市颁布实施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有2537.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有2367万人。
关键词:公共服务
《意见》原文: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我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长期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这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改善这一状况,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还要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定期开展在岗培训或轮岗培训,增强其服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注重教育、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需培养现代知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1、高素质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发展农业现代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掌握。然而,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习惯,阻碍了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和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新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认可。因此,在此进程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就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制约其他素质发展,而这个基本素质的基础则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管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都需要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农民必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措施,最终都是由农民来完成它。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与否。
3、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是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其最终结果是要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民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规避市场风险,使农村生产力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需提高农民素质
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依然不高。在很大一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高龄人口,而大部分中青年劳动力则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甚至出现后退的趋势。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和优质劳动力外流已成为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文化素质水平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必然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也直接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障碍,难以承担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
2、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不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能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农民心理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守旧。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农民在心理素质和观念上存在一些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障碍。
4、高科技农村人才外流。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出“高龄化”、“低质化”,甚至“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样,由于农村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使得田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的荒田荒地;其次,由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农民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真正做到公平教育。其次,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为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
2、注重技能培训,推广现代科技。
现今,要充分利用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村居民学校等为民服务机构,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吸引农村科技人才回归农业生产。
要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更要吸引农村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以吸引外流的务工农民以及其他农村科技人才回归,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要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
由于农村生产资源的差异,我们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当地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摘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以及农民素质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培育过程不科学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对美国、德国、韩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进行借鉴分析;从制定全面培育内容、建立创新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监管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101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64
收稿日期:2014-09-0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3ZDAXM002)
作者简介:吕 佳(1980-),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创新管理研究,(电话)13813720270(电子信箱)joylv@ntu.edu.cn。
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都必须依赖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步较晚,仍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根本问题,积极地向国外学习成功的经验,找到适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效率和劳动力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于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1.1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的农民不同。首先,他们有较大的职业选择权,可以自主地选择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职业;再者,新型职业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并具有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和经营的潜力;其三,新型职业农民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的职业农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益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相同;其四,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培养方法,使得农民学会相关的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并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观念,使得传统农民和其他农业工作者能够转变成有技能、有稳定收入、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培育的对象是传统的农业工作者和有意向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培育的目标为培育一批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对于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和培育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必须有较大的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同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的主力成员、种养殖大户等,同时还有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学生、乡村干部,以及农民植保员、信息员等。以期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素养、懂经营管理、明法律政策、通组织营销的实用型人才。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体是多元化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农科院校共同培育的格局。政府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和技能化,企业经营者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文化培育等工作,也有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农民自身为了快速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也会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更强。与一般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农业创业能力、现代农业观念等;在培育形式上,它是以农民的生活特点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农民时间、地点等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
1.3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农业不同,它将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销售和管理中,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是一种科学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的最新农业发展阶段。
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农民培育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从农民技术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培养,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历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
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2014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在2003~2010年间培训了800万人,“百万中专生计划”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队伍。
2.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2.2.1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1)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村居民难以接受到高质量的知识、文化和技能培训,由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比为84.4%;而高中、大专的受教育人数每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表1)。同时,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还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较大,如上海为8.6%,北京为13.5%;而西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如贵州、甘肃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超过10%(表2)。
2)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农民所掌握的与现代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较少,同时现代化机械的使用率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使其熟练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才能真正形成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队伍。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5%以上,美国也已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引入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仅仅是48.8%,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2.2 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人才较为缺乏,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呈现出失衡的状态。首先,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由《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知,1978年我国农村就业人员中,92.4%的人从事第一产业,而2012年年底农村就业人口中,只有65.1%的人从事农业工作。
同时,农业从事者的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失衡的状态。相关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口是主要的农业劳动力,而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较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壮年农村劳动者,因此老龄化的现状将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找到良好的解决对策。
2.2.3 培育过程缺乏科学性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较为单一。农民的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大相径庭,但是目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的培育模式无法根据个人的特性来展开,因此实效性较差。同时,培育农民不同于学校教育,它还受到时间和地点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需要培育模式的选择必须更具有科学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但是,财政拨款的过程较为缓慢,资金注入也十分有限,无法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农民的培育,这也就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变得更加困难。
3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步比我国要早,发展也较为迅速,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进行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
3.1 美国
美国农民培育体系的建立,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推动力,其核心是形成农业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推广工作三者并举的完善的科教农业体系。在农业教育方面,公立大学、农学院、社区大学等部门将会选择恰当的时间开展农业培训课程,以课堂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育;其所选取的培育对象主要是青壮年农民群体以及有意愿从事农业工作的人群。在科研工作方面,农学院和各州的试点站则主要负责农业科学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会全力承担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资金;数量巨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农业人才储备,为农民培育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在推广工作方面,完善的技术推广机构也提高了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并有效接触到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
3.2 德国
农民培育工作在德国是关乎国家兴旺的大事,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农民的职业教育,并对其提供大量支持,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专业化、个性化,同时具有较高的质量。
1)“双元制”模式,促进德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德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双元制”的模式,即以学校和企业两者为主要培育主体,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育的农民,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企业中开展农业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需制定培育方案,两者共同承担培育经费。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加,农民所接受到的理论培训将会逐渐减少,相应地实践技能培训占比将逐渐提高。“双元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也促进了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持证上岗,保证农民接受系统职业培训。德国对于农民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人们必须先接受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再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取“农民从业资格证书”,最后才能成为“农民”。同时,德国法律规定,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不少于三年才能正式入职,且入职期满三年后需参加统一考试,才能获得“绿色证书”,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德国“绿色证书”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对于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多元合作,确保培训体系科学发展。德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合作的模式,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统筹和协调工作,并对民间企业、私人协会进行领导和鼓励,使其参与农民的培育工作。这种政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加大了农民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还形成了科学的、全面的培训体系。
3.3 韩国
韩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较为健全,且层次清晰分明,分为“青少年农民”、“农民后继者”和“专业农民”三个层次的教育;同时,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私人协会等都根据自身特点对农民开展了不同侧重点的培训课程,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清晰的分工,多方共同合作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4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同时向国外学习成功的经验,提出培育高质量、高素质、有文化、懂经营、晓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4.1 制定全面的培育内容
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必须具有全面、系统、科学的培育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通晓现代技术,熟知农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形成农业安全环保的观念,并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完善必须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来制定培育内容。
第一,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的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农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田间实际操作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第二,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法规教育,帮助农民充分了解惠农强农政策、认识国家政策法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增强法律意识;第三,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环保教育,现代农业要求是“绿色农业”,所采用的化肥等原料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让农民认识到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第四,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场经营管理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成功转型,掌握市场分析、农产品开发、品牌建立等多种经营管理知识。
4.2 建立创新的培育方式
要在传统的培育方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找到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现状的培育方式。
第一,培育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选择培育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如采取“轻理论、重实践”的培养方式,在田间为农民进行现场的专业技术指导;第二,培育方式要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接受培育的农民同样也要从事农事劳作,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农民的农闲时间开展培育工作,如在冬季时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聘请专业的教授和科学家来进行讲解;第三,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培育方式,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的建立使得农民能够快速地获得最新的农业信息资源,同时,远程教育平台也能够提供在线专家答疑,形成培育主体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知识共享。
4.3 加强培育的监管力度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培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是正式的培训机构,且具有合法的培训资格,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培育方式能推陈出新。其次,要对培育的教师等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促进其不断进步。其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来提高监管效率,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询问或问卷形式了解农民接受培育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完善培育体系。其四,试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上岗,学习德国的成功经验,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考核,要求其持“绿色证书”,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
4.4 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够掌握经营管理知识、通晓法律法规政策、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因此,为了储备一批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
1)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较强,从小对其进行专业的知识培养和道德培育,有助于其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鼓励教师深入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
2)加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同时,还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等方式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而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性新型职业农民。
3)政府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需要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拨款、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使得适龄者能够接受必需的教育。例如,可以设置专项培育基金,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财政预算中。形成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中心,配之以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5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且监督管理力度还未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力求培养出一批“熟练农业科学技术、通晓经营管理理念、掌握农业基础知识、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齐 国,杨 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4.
[2] 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6.
以邹平县为例,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13家,市级以上53家,县级以上105家,资产总额543亿元,固定资产185亿元,销售收入603亿元,出口创汇32773万美元,上缴税金17亿元,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示范带动能力增强,农民增收显著。
1.立足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引导粮棉、畜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以韩店镇为中心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迅速,西王集团、三星集团年可加工玉米288万吨,年销售收入达315亿元,出口创汇13747万美元,上缴税金7.6亿元。西王集团食用葡萄糖、玉米油、无水葡萄糖、麦芽糊精生产规模为亚洲最大,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为“中国糖都”和“中国玉米油城”。以众康食品为代表的省重点龙头企业4家,年屠宰加工能力达407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益佳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6.6亿元,出口创汇5100万美元,带动了邹平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产业迅速崛起,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鲜菇生产能力达12000吨,年产优质菌种菌袋8000万个。
2.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生产订购合同、产品销售合同等订单农业,积极探索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减小市场风险,增加规模效益,实现多方共赢。2012年,福康、久久、众康、新雨等肉鸭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喂养、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进出)养殖合同10580份,收购合同肉鸭4980万只,带动农户8100余户,回收率达100%。食用菌研发生产企业芳绿农业科技牵头成立食用菌发展协会,协助组建食用菌合作社5个,有力地带动了邹平县九户、孙镇、魏桥、西董、临池5镇(办)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邹平县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
3.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增加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品牌化运营,邹平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打造知名品牌。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目前,邹平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10家,其中无公害认证企业2家,认证无公害产品3个,基地面积5.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8家,认证绿色食品27个,面积105.5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家,认证有机产品38个,面积1024亩。
二、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目前,邹平县在工商部门注册并在农业局备案的合作社27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4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38个,畜牧业104个,农机服务24个,林业3个,渔业5个,其他服务业3个,入社社员1.7万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生产经营内容多、环节多,涉及蔬菜、生猪、奶牛、家禽、农机、蚕业、林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养蜂、渔业、水利等多个领域。“邹平县九户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邹平县魏桥兴灿农田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
1.鼓励合作社联合,打造一批大社强社。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联合,聚集、整合农户劳动力、资金、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有效解决了分散采购原料、经营和出售商品经营效益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发挥了资源集聚和群体优势,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邹平县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快速、规范,目前共有奶牛合作社32家,奶牛存栏10000余头,全部进入养殖小区,部分合作社建立了标准化养殖场,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收奶、统一调配饲料,与蒙牛、得益等大型牛奶生产企业签订鲜奶供货合同,保障了鲜奶销售。仅此一项,农民纯收入达3000万元。
2.创新管理模式,激发社员主人翁意识。鼓励农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合作社内部管理,积极参与村集体各项事务,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如例,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成员带头、农民自发成立,前身是蔬菜专业协会,2007年12月正式注册为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7%,露天蔬菜种植面积7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60%,主要种植品种有香葱、甘蓝及胡萝卜。产品以订单销售为主,其中400亩香葱与本村蔬菜脱水厂签订销售合同,380亩甘蓝与胡萝卜与济南圣泉食品公司对接,社员每亩增收8000元左右。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公共资金不断积累,社员积极参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出资8万元铺设地下灌溉管道,1000亩耕地受益,出资4000元为村民购置音响设备一套,健身器材3套,满足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社群关系和谐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提质增效。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经营主体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例如,台子镇无花果种植大户成立无花果种植合作社2家,种植面积500余亩,其中大棚面积60亩,观光采摘面积200亩,苗木储备达30万株,初加工生产车间500平方米,50吨无花果冷冻库一座,注册“滨圣”商标,产品主要有鲜果、冷冻果 、干果、茶叶及苗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
三、积极培育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培训指导,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目前,邹平县已申报注册家庭农场19家;专业大户共1063户,其中种植大户297户(粮油生产大户143户,设施蔬菜大户137户)、养殖大户752户(养猪大户218户,养牛大户53户,养羊大户57户、家禽大户412户)、渔业大户14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众康、福康、西王、君晖、长丰、芳绿、台子高效农业、嘉业、南洋花卉、好生十里花卉)。
2011年,在沿黄高效生态示范园中,流转土地200亩,建立了泥鳅繁育基地,建成高标准生态泥鳅养殖池12个,年产泥鳅70吨,年产值4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今年6月底,邹平县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6.8万亩,其中,转包4.9万亩;出租1.6万亩;其他各种流转形式总计0.3万亩,涉及农户1.4万户,签订流转合同1.2万份。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规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档案,促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探索完善仲裁程序、仲裁方法和仲裁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调处纠纷能力。2013年上半年,受理群众上访案件27起,及时处理好因土地承包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25起,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国家加快新型农村、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建设中,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把控风险,又如何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等诸多问题摆在银行业的面前。近两年,某市在新农村、新城镇、现代农业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针对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银行对某市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就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市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规划也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一、某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目标规划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某市拟在未来几年内分别建设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若干个,城镇化建设主要包括某市六大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新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拆迁安置等项;现代农业项目目前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农林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使传统农业项目逐步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一)新农村发展目标
某市新农村建设拟在未来几年内建设的多个新型农村示范村,重点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的农村社区之中,集中管理,按照社区管理模式集中提供市政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将集体土地集中管理,形成大规模科学的集中种植,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鼓励农民到工厂工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实现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共同上升的双赢。
(二)城镇化发展目标
某市城镇化建设涵盖了土地综合整治,安置房建设,新城区建设,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山水城市,努力打造旅游、宜居型城市。将工厂集中至产业园区集中管理、将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大力推进新区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三)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某市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建设大型的蔬菜基地、采摘园、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类产业。在实现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建设大型的现代农业项目,一方面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扩大地区经济产值,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得到使用。
二、其他城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经验
在其他省辖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均临的或然性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土地处理和人员安置等。在资本金方面,其他城市采取了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或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吸引民间投资,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方面,其他城市引入了“空间换空间”的土地发展权计划,将废弃农业区中的建筑拆除,一部分建成高档住宅,一部分转换为可耕农地;亦可采用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将土地置换;或者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工业建厂、集中农业开发等,在保证农民权益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价值不断增值,土地的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银行业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面临的状况
我国银行业大多集中在工业发达,城市建设成熟的热点地区,相对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地区和城镇基本都是由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供金融服务。
银行业要想为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主要考虑就是资金的风险问题。经济发达地区自不必说,而相对于产业建设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满足银行风险要求的底线,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得保障,需要更有实力的资本介入,使政府更多的行使监管职能,让社会资本大力介入,达到政府、银行、企业三共赢。
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主要问题: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区域的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所有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以及其他工业、服务业等都将依托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而变动。在整体规划下才会衍生出其他小型项目的规划,所以市政府出台城市和区域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尤其是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在总体上控制住城市的发展,在合法、合规的体系下良性循环。防止乱开发、乱建设,防范在利益驱使下违规投资,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创意农产品和农业活动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发展创意农业,既能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能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区经
济发展。创意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创意农业的内涵、特征
1、内涵
创意农业的提法源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过去人们对创意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领域。在目前时代,市场需要创意,农业同样需要创意。近两年,人们对创意农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创意农业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专家学者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一是创意农业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这种提法是比照创意产业的定义,结合农业自身的特点给出的。二是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不仅仅是创意农产品,还要创意农耕文化活动、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链条,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三是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充分应用美学、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四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境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综合上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农业概念,创意农业的内涵就是将科技、文化、知识产权、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财富。具体说,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2、特征
(1)创意农业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创意农业是是创意灵感在农业中的物化表现。它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它能够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科技性,许多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创意农业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去积极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引擎作用,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创意产业强调用新的理念,激发新的发展模式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塑农业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的全新模式。创意农业绝非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要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功能。(3)创意农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传统农业的产出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产业链条短、市场需求单一,因此附加值很低。而发展创意农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并加入文化、科技等资源,将农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营销、配套设施开发等融为一体,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因此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创意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4)创意农业是对特色资源的再整合。创意农业并不是要对农业资源再创造,以发明一种新的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对现有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的再发现和再整合的过程。这一整合过程依然以原本存在的资源为载体,通过加入新的辅助资源,重新开发、设计、包装,使其具有独创性,从而使其具有新的市场。
二、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于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基本构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立足北京自身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创新和特色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着力点。而创意农业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不仅可以带动郊区特色产业的形成,还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层的了解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带动创意农产品的消费。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北京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第一,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市民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为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资金和社会投入充足,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具备了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第三,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创意源泉。第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特征明显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培育出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物质载体。
三、京郊创意农业发展实践
1、创意农产品
首都高端消费市场要求农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普通农产品注入科技、文化内涵就会身价倍增。具体来看,京郊农产品创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废物利用型,将农业或生活的废弃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制作成实用品或工艺品。如门头沟麦秸画、蝶翅画,大兴的蛋壳画,平谷桃木工艺品,通州区的熏蚊草等。(2)用途转化型,通过改变某种农产品的常规用途,赋予其新的创意。如延庆豆塑画,色彩斑斓的盆景蔬菜、盆景水果等。(3)形色创意型,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外形和色彩等方面的创意,就产生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如大兴的“金猪西瓜”、“水晶西瓜”。依托北京当地农业资源而创意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成为国内外观光游客的挚爱,促进了农民增收,更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夺目名片。
2、创意农耕文化
农产品需要创意,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耕作活动同样需要创意。当科技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引擎,在赋予农业深刻内涵的同时,农业已不只是一种产业经济,而是一种高度的农业文明展示。在京郊密云、顺义、怀柔和房山进行的玉米迷宫种植试验,通过不同时期作物生长的变化,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利用玉米秸秆种植“迷宫阵”,建造适宜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场所,使市民、青少年体验农业文明,接受农耕教育,进行旅游观赏,将“都市”与“农业”真正融为一体。同时,提供相关产品的销售、农作物采摘等多项服务。以“玉米迷宫”为主题开发多种休闲和旅游产品产生的直接收益约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民。此外,各种农业主题公园,比如南瓜园,把世界各地、各种色彩的南瓜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仅可以体验农产品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起到教育和示范的功能。
3、创意农业产业形态
北京郊区通过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创造出超出传统农业几倍、几十倍的价值。如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将生态循环农业的设计创意做成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大产业;怀柔区的虹鳟鱼一条沟是以虹鳟鱼、金鳟鱼、鲟鱼等冷水鱼养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集烧烤、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爬野长城、骑马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景区;昌平区小汤山农业园区利用科学技术将南方生长的水果引种京城,使北京市民吃上北京产的香蕉、火龙果;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火盆锅盛宴;顺义区万科农业园将土地租给城里的市民,圆了城里人的农夫梦,农民也实现了从生产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我国创意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总体而言,我国创意农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新、奇、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创意农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2)北京创意农业取得一定效益,具有一定规模。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京郊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京郊创意农业的大发展,满足了市民多样化产品需求,为北京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好去处;一大批用头脑经营、靠文化创业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用文化激活传统农业魅力;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受益。(3)北京创意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意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产品不够丰富。二是创意农业企业的创牌意识不强,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三是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政策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创意农业要求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深度开发和优势产业的保留、提升,培育出丰富畅销的创意农产品,创造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2)加强创意农业品牌建设。品牌化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促进创意农业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的创意农产品和农业产业需要知名品牌,要注意与市场接轨,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农业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3)推动创意农产品标准化。建立健全创意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创意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创意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秦向阳、王爱玲、张一帆、周连第: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2] 任荣、刘树:京郊创意农业的发展思路及方向[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现代化需要职业农民去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去实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关键一环,同时怀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给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怀化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1.1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利条件
一是,“一极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怀化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就给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三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怀化已经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并行公办学校与民办教育机构协作的农民和农村后备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积累丰富的经验。
1.2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阶段,2013年洪江市作为湖南的10个试点县之一参与试点,2014年麻阳、靖州加入试点行列。2015年后,又有通道等县市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2015年全市完成培训4450人,2016年培训总任务3700人。总体而言,各县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区重视,有些不重视,有些政府扶持,有些不扶持。做得比较好的,如通道等县市区在组织机构、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培训课题选择、培训目标、培训质量等方面都是做的比较好的,深得上级部门的认可。
2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怀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关政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等,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怀化现有职业农民数量不多、素质不高、基础不牢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平时只顾低头种地,不闻外界时事,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缺乏参训热情。
2.2 考核监管不到位
一是,过去的绩效考核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部分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为了追求“高效”、“数量”,往往采用蜻蜓点水般浅层次的培训,培训质量没有保障。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上有待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标准不统一、欠科学。
2.3 农民培训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
一是,农民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农口专业的教师大多年龄老化,且多数人已退休或接近退休,能授课的青年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课件制作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二是,实训教师严重不足。
2.4 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一是,现有涉农教育资源分散在农广校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党校系统、电大系统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不同教育机构之中,彼此分离,缺少沟通,没有共享,未形成合力。二是,实训基地不足,而且存在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2.5 培养模式存在偏差
一是,培养理念上,将职业农民培养等同于技能教育、等同于农民工培训。二是,培养内容上,重技能训练轻技术教育,重技能培养轻技术创新。三是,授课方式落后,目前农民培训仍以面传口授为主,培训手段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3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规范。
3.1 优化激励机制
一是,优化激励政策,加大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力度,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数量。二是,设立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奖励与扶持基金,对于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者,提供一定创业扶持资金,对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C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2 加强考核管理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对省、省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绩效考评结果要作为下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因素。鼓励各地探索由第三方进行培养效果评价的模式。二是,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学员座谈、实地查验等形式,围绕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创业孵化、跟踪服务、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学员满意度测评。做好培训总结和宣传,按照农业主管部门要求,按时上报总结等相关材料,并配合做好督导检查和验收工作。以避免培训监管机制不到位,短视等现象。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以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3.3 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每县要根据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师资纳入师资库,对入库师资要严格把关。各地要分级建立师资库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考核管理机制,原则上选派入库师资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并对入库师资实行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及时清退不合格师资。鼓励优秀师资在全市范围内授课,发挥好入库师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培养、选聘优秀实训教师。借鉴铜仁的经验,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职业学校可在不突破核定编制的前提下,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或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并可暂缓教师资格的限制。在参加人事、教育部门组织的公开招聘考试中,考试考核合格的即予以聘用,被聘用者三年内应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不予聘用教师岗位或予以解聘。鼓励企事业和科研单位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对兼职人员在同行业职称评聘中优先评聘,其任教情况作为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与普通高校合作,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师资。
3.4 整合教育资源
一是,整合职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各类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沟通,构建多层次、多向度职业农民培养的立交桥。这方面通道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县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举全县之力,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用于职校新校区建设,将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三校建在一起,实现教学和生活设施公用,师资共享,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二是整合各县市区实训教学资源,建立市、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训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弱化的问题。目前,怀化市已有三十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每个县市至少都有2-3个,但各自独立,没有共享,这样,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又不能满足更多的专业实训。三是鼓励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开放性公共实训教学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实训教学。
3.5 创新培养模式
一是,更新培养理念,不但要培养农业实用技术,更要注重培养职业农民的技术素养,不仅让职业农民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还要让职业农民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和改进创新的能力,还要注重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育工作,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培养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四是,采取“走出去,进来”的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让农民能站在现代农业至高点上看世界,思考和制定自身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又好又快地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效与农民的增收。走出去是把农民送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去学习别人好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理念。“请进来”是把声誉较好、规模较大、发展的潜力较强的涉农企业请进来,把优质的产品、先进模式及超凡智力引入怀化,使怀化的农民在发展自身农业产业的同时与大型的涉农企业的发展进行无缝对接。形成大企业带动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产业的大进步、大发展。继而走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从而打破“小农意识”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限制。五是,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由先前注重培训数量变注重培训质量。农民田间学校将以农民为中心,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田间为课堂,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田间学校将按不同的专业设置培训课时,结合农时生产,以节为单位,1节含有3-4个课时,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设置为1:2或1:3,围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由学员提出,培训中心的老师负责指导或集中培训。培训中心的老师解决不了的,还可以请教上级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努力做到课题围绕生产设、教师围绕学员转、理论围绕实践走。
3.6 推行精准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