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技术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7 15:30: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的技术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的技术方法

篇(1)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这种考虑,我将学生分成协作小组,由他们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有我不行。让孩子们多看其他同学的优势,只有把全组同学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同学取得成功。在“创作图画”的教学中,有1个小组的同学以有关“美丽的家乡”为主题创作图画。他们确定主题后,就进行了分工。由知识比较丰富且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由擅长美术的同学进行版面设计,最后由信息技术技能较高,操作速度快的同学负责操作。由于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效率。最后,在本节课的评价中,这个组的同学作品并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最高评价。在总结本课时,我请这个小组同学发表成功感言,他们4人一起走上前来,告诉大家,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的目标是尽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快完成任务。因为全组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我相信,在他们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会有自信、欣赏、愉快、陶醉的情感体验,因为他们成功了。

二、学以致用,学科整合。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立体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首先讲一个“影子的故事”,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一个小学教案,是在小学三到五年级当中开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Excel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的影子与其他季节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是在综合的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自我孤立,为技术而学技术,必须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于其中,并尽可能地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其它学科的现代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教学“写字板”时,可以将语文或数学或其它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范例及练习使用;在“画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可与美术科中的有关知识结合,介绍色彩、画画工具、画画技巧等知识,同时可与数学中的有关作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有机整合;在编小报内容中,让学生尝试写作,把自己的文章编辑到小报中。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

三、边讲边练,先讲后练。

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占3/4的时间,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 边讲边练式的特点是,教师把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由学生自己操作来完成相同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有三个:其一,由于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教师已经实现了的,教师的操作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操作,缺乏创造性;其二,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可能导致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生却消化不良;其三,由于一堂课的任务被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所以会出现教师随时中断速度较慢的学生未完成的操作,也会影响学生对下一个任务的学习。 为克服边讲边练式的弊端,又有了先讲后练式,其特点是教师把整个任务操作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就是学生记不住操作的步骤,有些学生不会操作,完不成任务。 要完全克服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的缺陷,可以采用另一种课型――基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28-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更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等需要利用到计算机这个载体。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它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种领域,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工具。人们常说,21世纪不懂计算机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所以我们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呢?信息技术教师又该怎样让学生在少硬件的条件下尽快地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呢?

根据平时学习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求共勉。

1、讲授教学法

根据“课前复习――讲授新课――课后总结――收集反馈”的模式执行教学设计。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课讲授新课这前,我们将上一堂课所授内容一一回顾,如大多数学生还存在不解之处,就再一次详细讲解;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安排课后个别辅导。新课讲授完毕后,留几分钟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全面掌握课堂所授内容。

2、任务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每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方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务,比如学生练习指法时,完成了所有字母键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录入速度应达到多少以上;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任务,比如学生学习汉字输入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段文字的录入;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如学生学会画图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完整的画,要求主题鲜明,色彩协调,充分使用画图技巧。完成任务的形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学生都相同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的任务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如学生学完指法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80字/分以上;中等的学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50字/分以上;而稍差点的学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20字/分以上。

3、展示教学法

通过实物的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课堂上可以将坏了的鼠标、主机、显示器等打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卡、硬盘向学生展示,既体现了“废物利用”,又能使学生从实物中得到感性认识,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我们要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出发,用简明、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兴趣教学法

学习兴趣是人们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发动机。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留白迁移法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堂上我不是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成为教职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以下简要针对初中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应用分层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期间,假如老师应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很容易使那些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良好的学生又会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长此以往,成绩较差的学生会由于无法听懂教师讲课内容而厌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由于已经学会而不停讲课。所以,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需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设定,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将学生划分成高、中、低三个层面,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为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其二,教职人员应细致分析教材内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使其同学生的自身水平相吻合;其三,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分册设计,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发挥的余地,就比如说在进行图表知识讲解期间,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各项操作,并进行灵活应用,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找寻出其中包含的隐藏数据。这期间,就会涉及图表的排序、图表类别的选取等细节操作。教师在设计分层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先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把数据信息变化成图表,然后让成绩一般的学生依据信息的特征选取相应的图表类型,最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整体创建图表的任务,并发掘其中的隐藏数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图表的制作中,让学生获取成功感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

二、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把需要讲解的内容穿插入学习的任务中,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互相交流等行为,在教师的辅导帮助下完成设定任务,找寻处理问题的途径,并潜移默化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讲,其较为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类别:其一,利用成果进行驱动;其二,利用情感进行驱动;其三,利用生活进行驱动。利用成果进行驱动就是为学生展示一些良好的信息技术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情感进行驱动就是为学生创建情感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生活进行驱动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缩减学生对其的陌生感。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分享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讲,教职人员应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科学,对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是难以理解的. 而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极大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开启数学之门. 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圆形知识接触频繁但又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家的水龙头管道,为什么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呢?你有没有见过其他形状的自来水管道呢?自来水管道在学生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生不会感到陌生,所以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会马上充满兴趣地进行思考与讨论. 这样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不会很突兀,学生也不会感到很陌生,也会饶有兴趣的参与思考活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地激发,从而带着兴趣去学习,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二、以实践操作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所以实践动手操作的导入方式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其集中到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教师可精心准备教学方案与道具,在“认识底和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实践操作,如利用剪、接,将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接成大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各自的拼接结果;而教师则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正所谓: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小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与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多操作,引导其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培养其探索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导入方式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但需要所教东西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利于其兴趣的激发,才能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一般也是其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从而更加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月饼,并创设中秋节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中秋节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月饼吃,一个小朋友吃了月饼的四分之一,而另一个小朋友想吃的更多一些,那么她可以吃多少呢?引导学生试着动手切一切月饼,并思考开放性的答案,可知结果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这样,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对如何分割月饼也会更感兴趣,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更乐于学习数学,并引导其树立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等设备的导入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乌鸦喝水》的flash视频,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提出:乌鸦喝到水的原因是水增加了么?如果水没有增加,那水面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并在其热情高涨的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体积与容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篇(5)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随着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三、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篇(6)

关键字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70-01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发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①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2000的图形功能;⑤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3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4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CA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68-03

1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技术领域里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个大的方面,原理是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是提高,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多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此类课程,教学内容都偏重于基本原理方面,而对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硬件,尤其是软件的应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熟悉多媒体硬件的灵活应用,很显然,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中开设此课程后,十分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分成三个大的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多媒体基础部分。通过这个模块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概要、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多媒体硬件系统及输入输出设备、超文本与Web等。

第二个模块是多媒体软件应用部分。通过这个模块使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其中的内容有图形图像及动画素材的制作、数字音频和数字视频的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等。

第三个模块是多媒体的前沿技术与综合技术。通过这个模块使学生掌握目前多媒体技术的体系和标准、发展动态、应用领域等。其中的内容有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的检索、流媒体技术、视频点播(VOD)和交互电视(ITV)、多媒体会议系统、虚拟现实、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系统、Internet中的多媒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等。

2 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在多媒体教室,通过PPT演示文稿、多媒体作品制作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网上答疑、在线测试、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在实验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入课程设计的概念,分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实践训练。

2.1案例教学法

为了突出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数据压缩、声音文件制作与处理、视频文件制作与处理、图形图像制作与处理、动画制作与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与处理等教学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提倡一种引导式的教学,灵活方便,绝列不能死板地把知识点与软件应用的模块单列她灌输给学生,讲究应用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讲授多媒体软件应用部分时,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多媒体软件应用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比如,在讲授Photoshop案例教学时,通过编选一些更典型、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如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照片修饰等来介绍其主要功能;在讲授3ds max案例教学时,通过室内效果图的设计来介绍其使用;在讲授Authorware案例教学时,以制作一堂生动的课件为案例介绍其使用等,就比逐条介绍其功能效果好的多。

2.2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化教学可以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也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以在课后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是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教学系统,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优势。

设计开发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下载、网上答疑、提交作业、作品展示、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在线测试等功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

2.3课程设计的引入

多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课程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音频文件的摄录与编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编著工具、网站开发等内容汇编在一起。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多媒体应用的无穷魅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提高了专业技能,获得运用科学和工程知识解决多媒体信息处理的技能,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技能、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等。

2.4综合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其无处不在。在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中,改变常规的手写方式,要求学生一律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来完成,让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超链接实验结果”的方式,充分体会超文本、超媒体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作品等,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提交,在提交作品时要求学生进行压缩处理,使学生对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及其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3 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

3.1保障教学和实验条件

多媒体制作工具与其他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除微机外,还需要配置各种视频源设备、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采集卡和各种输出设备等,尤其是软件版本每年都在不断更新。根据教学的需要,每学期前都会将学生上课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安装到位。由于数字多媒体信息需要非常大的存储空间和较快的处理速度,在安排上机机房时都是将本课程安排在微机配置最高的机房中,并且在上课 时,外网随时开放,使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下载自己所需的素材。

3.2注重学生实践

为了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就能够真正掌握多媒体制作这一技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就非常重要了。使学生的实习和最终作品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思考融入作品中,使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自然地完成课程的学习。

具体方法如下。

(1)在每学期的课程设计课堂上,布置学生课程结束时需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作品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平面设计作品或是拍摄的视频作品,还可以是关于某一主题的多媒体素材的编辑结果。让学生从学期开始就选择作品的主题,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通过对更多的多媒体文件处理手段的学习,撰写并随时修改作品脚本。根据所选定的作品主题去收集大量的相关素材。让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标明确,能够通过使用所学工具软件最终完成一个多媒体作品。

(2)在课堂上播放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对该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多媒体编辑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尽快了解多媒体工具能够提供的功能和如何有效使用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自己作品时借鉴往届同学作品中的可取之处,注意其瑕疵。

(3)对于多媒体编辑所涉及到的各种软、硬件环境的安装和设置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达到使学生在实验室外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能够进行环境安装和设置的目的,使得学生对软件的安装不再陌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环境也有一定的了解。

3.3有效的考核方法

篇(8)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的光电子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颗璀璨的新星。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学和半导体电子学结合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学科。

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加快,为光电子器件的实现提供基础。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材料由电子信息材料、微电子信息材料向光电子信息材料转变。光电子技术不仅使信息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照明、军事、生物医学、光电探测、光电储存、高精度光谱分析等领域,因此光电子技术受到了研究所及企业的广泛关注,促使很多高校开设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1]。光电子技术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作为新兴的尖端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正需要高校不断地输送人才。如何培养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优异的人才,是当前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热点话题。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革[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通过电子教案、模拟交互过程、网络多媒体教学[3]、仿真工艺过程等实现的。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电子教案和形象教学的教学方法,利用其简便、虚拟、灵动等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广泛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探讨该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形象教学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帮助。

1电子教案教学

2001年,国家教委关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中电子教案已经普及。电子教案已作为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电子教案与传统板书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就是电子教案不仅教师自己上课要看,而且内容要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也能看到。电子教案包括了教师上课的全部板书、板画及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动感情景。结合电子教案和黑板书写,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美妙、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增强学习效果,所以电子教案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用于黑板教学。电子教案使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节约时间,从而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进而巩固所学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利用电子教案可以清晰地展现一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

在传统教学和电子教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障。充分利用电子教案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电子教案为辅助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点拨、启发等方式来实现,这是电子教案无法替代的。

电子教案除了向同学们展示书本中的内容,还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课堂。从光电产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中提炼出与课本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在利用电子教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电子教案和现代教学设施,只是轻轻地点击鼠标,面对着屏幕讲课,最终不能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所以,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电子教案作为一种途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4]。

2形象教学

在光电子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逻辑推导内容较多,要求以大学数学为基础,并具备物理学、光通信、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致使部分学生对其缺乏兴趣,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教学,深入浅出地分析知识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教学就是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用语言重新表述,通过形象、趣味性的比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光电子技术课程中雪崩光电二极管为例,其机理就是发生雪崩效应。在雪崩二极管中的雪崩效应抽象而且不易理解,教师可基于对雪崩二极管机制的理解制成生动、辅助理解的PPT图画,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生活知识对知识进行类比。比如登山时,决不能顺着山边向下扔石子儿:(1)有击中他人的可能,从而对其生命构成威胁;(2)有可能引发雪崩。虽然一枚小石子只能撞动几块差不多大小的石头,但当有足够数量的石头翻滚起来时,就可能会使大块的岩石松动下滑。最终,这一颗小小的石子就能引发一场雪崩。上述比较形象,学生也容易掌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99-01

一、电脑美术设计课程背景与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与绘图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美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美术设计行业依靠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在素材搜集方式、设计手段及方式、资料整理及相互交流方式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转变。随着美术设计领域的转变和发展,美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刻处于改革和完善当中,课程的教学正朝着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素材搜集能力、计算机辅助美术设计能力、融合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和交流能力的综合型美术设计人才的目标发展。

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重学习、轻设计”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传统的手绘美术设计与信息化时代下的计算机美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认识到或没有像学生传输电脑美术设计学科的高度综合性和集成性特点,致使学生从课程学习的开始便没有形成与电脑美术设计学科构架相符的科学技术、艺术、哲学、文学、心理学综合一体化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而是仅仅跟随教师和教学大纲从学科分割出来的平面设计、三维美术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室内美术设计及建筑模型设计等几个行业分支的软件操作上认知和学习,既没有注重课程教学中对不同的行业分支领域之间的共性、联系、区别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也没有切实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导致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均于电脑美术设计行业生产实际脱节。上述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更新速度过快、现代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与传统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之间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框架及实质的认知等方面引起。

二、新时期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通过对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亟需改进,主要应从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优势互补、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实施课程教学、多学科交叉教学、多途径的创新设计教学等几个方面实施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

(一)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优势互补教学

电脑美术设计学科是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化艺术设计类学科,传统美术设计与现代化的电脑美术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是制约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因素。电脑美术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思想与传统美术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现电脑美术设计与传统美术设计共有的创作规律和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术设计中绘画工具和绘画手法、协调方式的锻炼途径,以及电脑美术设计中的程序应用方式和优点。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传统美术设计理念和规律的同时,明确电脑美术设计方式相比传统美术设计更加精确、省时、省力的优势,着重学习和锻炼数字化、科技化的设计技法。

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实施课程教学是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整合教学的精髓所在,其本质是规律、思维与工具、技法的相对独立及相互关联的问题,真正优秀的人才应同时具备出色的设计思维、技法及工具操作能力,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审美能力、构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符合传统美术设计中色彩、比例、透视、结构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二)多学科交叉教学

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不仅是狭义上的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融合,还是哲学、心理学、科学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型学科。一般的电脑美术教学仅仅培养和锻炼和学生对电脑、软件等工具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及美术等设计形式的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内涵层面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调整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将计算机设计和软件操作等工具性教学、美术设计技法等作品表现性教学与内涵性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合理穿插设计以调整教学框架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广阔、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中成长和发展。

(三)多途径的创新设计教学

针对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重学习、轻设计”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更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理论和实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创新风格的竞争性人才。

设计与创新皆源于生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入行业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案例和作品中思考和学习,并适时组织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部分如平面设计、三维美术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室内美术设计及建筑模型设计等方面结合相应的案例、作品及自身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创新性地解决不同的设计问题。另外,教师也可借鉴一些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如脑力激荡法、心智图法等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形成对图形、符号、数字等的敏感性和想象力,为美术作品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之,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刻处于改革和完善当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朝着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素材搜集能力、计算机辅助美术设计能力、融合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和交流能力的综合型美术设计人才的目标改进。

上一篇: 经济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 下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理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