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3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电商扶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创造致富新门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93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60万人,年均减少11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6%下降到17.7%,但是仍然面对着下一个五年460万人口脱贫的艰巨任务。
2014年国家级贫困县名单里,总共592个贫困县,陕西占了50个,近乎十分之一。“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仍然是我省重要的民生工程。西贫困人口呈现地域性分布,且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上。尤其是陕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生存条件艰苦。政府可以帮助改善居住环境,但是难以改变生活环境;政府可以派专家、请教授普及农业新技术,但是无法为其解决由于交通、市场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农产品的大量滞销。由于没能提供更适合他们脱离贫穷的道路,使得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陕西省结合本省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摸底分析,掌握了多数农民不是真的想背井离乡,离开亲人,是迫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对食品安全、生活品质更加关注,要求日渐提高。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方式凸显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电子商务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产业散、小、杂是我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的主要特征。优质产品并非缺乏市场,却因规模过小、主体偏弱、品牌缺乏,导致难以有效切入流通渠道体系,议价能力也不强。农村电子商务就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跨境贸易”。它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及消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陕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比如“户太八号”葡萄、眉县闻名天下的猕猴桃,陕南的各种茶叶、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陕北的红枣、土豆等。特色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实现“走出去”。近年来,陕西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持续优化,陕西农村电子商务走在了西北五省的前列。
(二)电子商务是打破农村市场困局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局限在省域内,无法进入大市场、实现大流通,致使生产与销售脱节,导致农民仍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持有劳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而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提是市场。电子商务不但可以对接更广泛的市场,更可以准确对接市场。通过大数据和农村电商,为农村脱贫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然后再研究怎么样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将农特产品销售出去。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告别“丰产后谷贱伤农”的传统经济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亦有利于改变农村发展面貌。
(三)电子商务是解决贫困人群就业的需要
电子商务产业从生产、包装、印刷、仓储、物流配送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可以为城乡贫困群众开辟就业增收新渠道。农村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创收的渠道,而且也是改变农村扶贫方式的重要举措。
电子商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创业成本低,入门门槛不高,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群众提供了新的创业就业平台,有利于增强其创业创新能力。
(四)电子商务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大幅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畅通商品下乡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买难买贵”问题,进一步催化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很多县开始了电商扶贫的试点工作,电商扶贫正在掀起热潮,电商扶贫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发展电子商务,让互联网为我省的精准扶贫发挥重要作用,恰逢其时。
(一)政府积极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近两年来,陕西加大电子商务扶持力度,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政策,积极部署,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及市场导向、优化环境、稳步发展等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将电子商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部分县市专门成立农村电子商务机构,负责全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的积极行动,为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加快建立自有平台
陕西与阿里、京东以及苏宁合作的签订,标志着陕西电商从阵势上逐步迈向电商强省的行列,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已进入全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布局之中。在引进电子商务巨头的同时,陕西积极促进本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陕西逛集网应运而生,极大地弥补了农产品上行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达到了扶贫的目的。
(三)参与范围广,农民积极性高
农民群众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各地多次举办电子商务峰会、电子商务培训,电子商务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各级电商协会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各地动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贩运商、产业大户积极开展网络销售;督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店为群众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新农人”网商,如土豆姐姐、柿饼哥、熊猫伯伯等。通过典型示范,农村封闭落后观念得到转变,电子商务开始深入人心,有效调动了大众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积极性。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在电子商务促进精准扶贫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成绩不菲,不但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就业,提升了农村生活水平。但是,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理念存在误区
电子商务知识缺乏。广大农民和多数企业管理者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匮乏,尚未充分意识到抢占网络零售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电子商务突破传统交易的制约因素、提高经济效率等优势认识不足。
认识存在误区。2014年以前,中央和国务院没有安排农村电商工作,陕西农村电商徘徊不前;去年以来,从上到下都在抓电商,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出现从徘徊不前忽然转向贪功冒进现象,好多地方大干快上。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想明白怎么干,硬着头皮干;有的地方妄图短期内就将电商发展到什么规模,有没有条件都要上,违背了经济规律,很有可能形成一批烂尾工程。
(二)缺乏统筹规划
部门各自为政。农村电商线长面广,商务部门一家难以有效统筹各个部门的资源项目,于是出现各部门纷纷上马的情形,各自为政较多,协同不足,出现散乱。同时,由于农村电商被视为最后的蓝海,各大电商企业加速“跑马圈地”,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各个电商“水火不容”的迹象,让人忧心。
产品缺乏策划。陕西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有好的农产品,但缺乏包装策划。例如陕西苹果很有特色,产量也很大,但内部却有多个地域品牌各自为战,需要运用以一带多的运营模式,形成集群效应,从而带活整个陕西苹果产业。
标准体系不健全。陕西没有制定农产品统一收购标准,农民没有按照标准来培育农产品,这样不利于收购和出售,也不便于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农特产品品牌。
(三)物流仓储滞后
物流配送止步于乡镇。因农产品经营主体大多分散在农村,虽然靠近原材料基地,但配送难度较大。目前陕西物流配送网络一般只延伸到县城,部分地区可达乡镇,大多数乡镇没有物流公司,对于绝大部分处在乡镇以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来说,要从事网络销售,物流配送成为主要瓶颈。
物流配送成本高。因保鲜、防破损要求,土特产品包装费用大,加之物流运输服务费偏高,导致农村电商单店存活率低。据调查,同样重量的农产品从陕西农村区县到上海的物流费用是上海到陕西区县的两倍还多。
物流冷链仓储设施配备不足。农产品网络交易多为现货销售,产品鲜活,而物流过程中缺乏冷链仓储设施配备,容易导致买卖双方遭受不必要损失,也容易引起交易纠纷。
(四)人才资金匮乏
电商技术支持不足。陕西农业市场主体现有管理团队知识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子商务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经营主体虽然也开办网店,但由于专业水平低、网上营销能力不强,网店运营效果不佳。同时,大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给予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不高,难以招来电商专业人才。陕西各区县从事电子商务运作的人员月基本工资低,很难留住电商人才,人才流动频繁。
网店运营成本高。目前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是以企业对消费者、个人对个人模式为主。经营利润较低,网店开办成本较高,成为一些农业市场主体进入电子商务渠道的拦路虎。据估算,在“天猫”开设一个专卖店铺,其中保证金、每年管理费、租用仓储设施费用、雇请人员费用、网络费用等需20余万元。
(五)基础条件薄弱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目前,陕西农村网络主要是中国电信,比较单一。在关中地区,农村网络村村通已基本形成,但网络信号差、速度慢,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求。在陕北、陕南等边远山区,尚没有网络设施,更多的农产品仍然依赖传统交易模式,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效益减少。
农村电商缺少自建平台。当前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农村电商流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这些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地方政府或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商的时候也容易受制于人。一些农村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将当地农副产品加以整合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山阳县仿照浙江遂昌的“赶街”模式,以大秦岭为品牌号召力,建立陕西自己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逛集网”,引导全国消费者在自建平台上购买陕西的农特产品,但当前影响力还有限。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对策
陕西省电商扶贫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山阳等地有关电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创造了可以复制的经验。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物流和信息网络条件方面,陕西省诸多地区尤其是秦岭一脉县域与山阳有着相似之处,甚至各方面均要优于山阳。借鉴山阳电商扶贫经验,对推动陕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规划
首先要改变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运用“互联网+”积极打造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同时,要把思路放长远,积极建设陕西电子商务强省,利用陕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进而打造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在摸清陕西省产业发展状况、电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电商扶贫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科学制定全省电子商务扶贫实施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物流快递、道路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与陕西省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政府通过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加强组织保障;通过建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引进电商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来实现要素保障;积极实施奖励和优惠政策,健全监管机构,完善责任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质量监管;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完善道路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落实配套服务。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精准评估、正向激励、惩戒约束三项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措施。保障方面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人才保障、转变工作作风五个方面,特别提出强化县级主体责任。
(三)加大要素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省级财政甚至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逐步加大农村通信、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明_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优先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保障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贫困地区农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除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外,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助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扶持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参与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农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四)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政产学研机制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网店店主和扶贫对象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网上销售人才。同时充分挖掘在外大学生、成功人士等资源,以期克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的制约。深挖居民“乡土”情结。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呼吁在外工作和学习的陕西人,宣传陕西的农产品,并在网上推介、售卖陕西农产品,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
同时,政府部门要呵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知识文化的农村大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商务管理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农村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入合作,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电子商务协会之间的职责,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五)加强产品建设,树立区域特色品牌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使陕西省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议对陕西省农特产资源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按照其市场需求分类梳理,统筹纳入电商销售体系。如水果类的大枣、苹果、猕猴桃等,山货类的茶叶、木耳、香菇等,干果类的核桃、板栗、柿饼等,蔬菜类的魔芋、香椿、山野菜等,中药材类的西洋参、天麻、五味子等,传统食品类的油泼辣子、豆豉、辣椒酱等,手工业类的剪纸、传统布艺等都可以纳入电商销售资源中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网上供货质量及包装标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网上销售农特产品。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立具有标识性的品牌,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区域公共品牌,增强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企业在市场对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中的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农村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赵国良指出,团省委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百县千材万名英才”项目必将为全省农村电商培育工程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机遇。全省各级团组织要站在“互联网+”的浪潮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与商务、农业、阿里巴巴等部门、企业的合作,抓住电商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建设青年电商孵化中心、举办电商创业大赛、开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等工作为青年提供更为系统、有效地创业服务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青年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创业潜能,持续推动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助力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
在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下,电子商务逐渐走进农村,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得到升级与改造。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生产与经营分散现象,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低下,流通环节增较多,交易成本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就需要政府与国家的介入,通过相应的扶贫工作,改善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产业单一的现状,促使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地发展。
1.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政策支持不够强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由于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农村电商不能在时限内得到较好的发展。另外,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网络环境与网络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加之农村复杂的地形,使得农村基础条件得不到保障,网络环境较差,电商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1.2专设农业网站较少
我国农村电商还处于起步阶段,独特的网站信息还较少,使得农村信息反馈机制、机制缺乏,使得农村电商发展较缓慢。同时,很多农村地区地形较复杂,且交通堵塞,使得物流发展滞后。再加上标准化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农产品不能得到标准化的管理,常常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也影响了农村扶贫工作效果。
1.3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在现阶段,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还较低,很多农民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并不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不能正确地利用,导致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支持程度不足。另外,农村地区还缺乏不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导致农村扶贫工作发展缓慢。
2.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的特征
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开展,是电子商务在农村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政府在构建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时,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并对电商农村扶贫模式特征进行了解。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特征具体如下:(1)多样性与独特性。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构建角度,将电商划分为不同的扶贫模式。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运作方式与运作内容上,不同的农村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农产品,相应的扶贫模式也存在差异,体现出鲜明的特征。(2)服务性与盈利性。电商农村扶贫模式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发展,并促使自身利益的增收。通常,农业企业电商扶贫模式对利益的需求量最大,而合作社电商扶贫模式次之,公共机构电商扶贫模式的利益需求量最小。同时,公共机构电商扶贫模式也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价值,与之相比,合作社电商扶贫模式稍差之,而农业企业电商扶贫模式服务性价值动机一般较小。(3)电商与农村扶贫的有机结合。电商农村扶贫模式主要是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础,开展的农村扶贫工作的模式。在这种农村扶贫工作背景下,利用电商网络经营方式,与农村扶贫工作进行有机整合,能够有效拓宽农业的经营范围与经营形式,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3.电子商务农村扶贫模式构建原则
电商农村扶贫模式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模式构建中,要多多借鉴成功的农村电商扶贫方式、国内外现有电商扶贫方式,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农村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为着眼点,系统、科学的建设农村扶贫工作模式;系统性原则是指电商农村扶贫模式,要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农村电商扶贫工作的需求,并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组织机制与系统运行机制;目的性原则是指电商农村扶贫模式,其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目的,并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有效解决农村经济落后的问题;适用性原则是指电商农村扶贫模式设计,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扶贫模式,充分体现出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特征。
4.电商农村扶贫模式构建流程
4.1信息化农业服务
在构建电商农村扶贫模式是,需要通过网络化环境,在相应的电子商店、农业网站中农业信息,进行网络营销,让农村电商直接与客户在网上进行商业洽谈与网上签约,并实现网络采购、网络销售,使农业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同时有利于农村电商的供求信息查询与产品信息,并对产品形象、经营主体形象进行宣传,为农村市场的开拓创造有利条件。
4.2服务性农业中介
构建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还包括开展农业或农产品的服务中介,通过中介信息方所提供的中介服务,帮助农村电商与客户双方获取相关的信息。同时,中介服务也可以提供必要的第三方网站,通过网站交流平台为各交易方提供交易服务。在构建农村电商扶贫模式中,建设好农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经销商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营销渠道间的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整合的关系。
4.3协同性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模式构建中,还要将供应、产出、销售三个重要的环节有机整合起来,联合构建一项集现代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电商平台,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带动供应链上游及下游各企业得以同步发展。在构建电商农村扶贫服务平台的时候,要充分整个网络价值链,并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开展系列协同性的电子商务,使各商务信息能够在网络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中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连接起来,打造成更具经济效益的价值链。
5.加快农村电商扶贫工作的对策
在开展农村电商扶贫工作中,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地组织各种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活动,通过提升贫困地区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让电商在农村中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当然,政府还要注重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电商扶贫环境,不断完善电商中介的建设,对电商中介各环节加强扶植,包括物流业、金融业、交通业等,使中介环节更加高效,并强化管理网上支付工具,帮助农民进城标准化生产及品牌营销。农村电商市场发展带有相应的局限性,且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使得电商扶贫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在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开展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电商人才进入农村,与对应的学校取得联系与合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地方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还要进行电子商务知识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农民认识计算机网络并学会操作与应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使农村产业发生转型,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愿望。政府在构建电商农村扶贫模式时,应该遵循相关的原则,并结合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特征,加大政府投资与政策支持,通过强化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引入农业中介服务建设,加大电商人才培训,构建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电商农村扶贫模式,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农村电子商务与供销电商转型[J].中国合作经济,2015(05):39-40.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通过金融扶贫创新,整合金融扶贫资源,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诸多农村地区已经脱离贫困。但是也要意识到,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格局仍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金融扶贫发展格局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在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信贷扶贫、产业扶贫以及对口帮扶。信贷扶贫是普惠金融阶段最主要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以r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是由政府直接制定相关产业规划,通过政策、资金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产业建设之中,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专项产业,比如畜牧业、中药产业、茶产业、水果产业等。对口帮扶指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有责任帮扶贫困地区,给贫困地区一定的经济和产业支持。
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存在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等方面的问题
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在现阶段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政府、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贫困农户是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基于一系列政策优惠和行政行为,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提供给贫困农户;国有商业银行则在政府的指导下,依据相关政策向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扶持。但在这个过程中,三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和沟通存在不畅,易造成主体之间“缺位”与“错位”。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来看,政府利用主导地位和政策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农户发放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整个流程缺乏市场导向,造成扶贫资金边际效益和规模效益无法更好发挥。从政府和贫困农户角度来看,政府强调“外援式”的资金引入,贫困农户将资金注入当成“免费午餐”,利用相关信息不对称来谋取贫困农户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政府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定位。从国有商业银行和贫困农户关系来看,贫困农户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抱有谨慎态度,国有商业银行对贫困农户的信用也持怀疑态度,双方对信贷的要求都无法全面满足,信贷过程中风险系数较高。
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一般的农村金融扶贫路径是:政府以政策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农户进行贷款,政府给予国有商业银行财政支持和信誉担保;国有商业银行将相关资金贷款给贫困农户,帮助贫困农户扩大生产;贫困农户在资金的帮助下扩大产业规模,从中获取到足够的利益,并将部分利益让渡给国有商业银行。至此,农村金融扶贫流程和路径圆满完成。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扶贫路径充满坎坷和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贫困农户在资金扶持下仍无法获取到充足利益,造成相关的资金扶持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要求下,迫切要解决农村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迫切要求贫困农户实现脱贫。但事实上,现有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规模经济尚未形成,投资回报率极其有限,脱贫并非易事。根据我国《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中所述,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为26.4万亿,在各项贷款中占比28%,且贷款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贷款的效率和盈余相对较低。其次,目前贫困农户将主要贷款用于政府产业化发展,政府制定的扶贫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造成贫困农户在短期之内很难获取回报,不利于提升信贷资金的回报率。最后,贫困农户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具有“小、频、急”等特点,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农户这些需求,一旦错过最佳的资金注入期,信贷的回报率就会受到影响。
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农村金融扶贫一直都具有行政性和无偿性,政府开展农村金融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并不以投资回报作为主要考量,这也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中的信贷服务并不以市场为基准,而主要出于行政目的开展相关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金融信贷服务诚信制度不健全,市场契约精神匮乏。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带有一定无偿性,一些贫困农户借助信息不对称,存在骗取扶贫资金现象,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农村金融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不足。另外,我国农村地区资源市场流转制度不健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进行资金贷款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并且抵押物要具有足值性、有效性和变现性,但贫困农户的抵押物选择有限,部分抵押物难以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一旦信贷资金无法回收,相关抵押物变现能力较为薄弱。我国农村产权制度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产权不清晰、产权不完整的现象,造成商业银行和其他利益主体存在极大矛盾,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对相关农村扶贫进行资金扶持。
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格局
引入“多元多层”主体格局。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过程中,要将更多主体引入到农村金融扶贫中,并且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金融扶贫活动。应将一般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引入到农村金融扶贫之中,目前农村金融扶贫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相关责任,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有限,并且受政策干预较大,引入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助于加强农村金融扶贫的市场化行为,相互配合之下更能形成“多元多层”主体格局。提高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扶贫的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围绕商业银行信贷产品进行创新。
发展“互联网金融”路径格局。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的严峻考验。现有的扶贫路径,主要依靠政府制定产业化项目,根据相关项目开展邀请贫困农户进行参与,并通过产业化经营获利后摆脱贫困。由于政府制定的产业化项目具有周期性,贫困农户从中获取的利润并不丰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路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构建互联网金融路径,通过搭建网络销售渠道助力产业化项目发展,缩短产业化项目的周期,让贫困农户能够较早地获取到相关利益,从而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支付、物流、信息、产销”的网络金融服务,彻底解决贫困农户的信息匮乏、物流成本以及销售渠道问题。一旦贫困农户能够在产业化项目中获取到足够利益,农村金融扶贫的路径也就获得了畅通,并且能够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
打造“信用+契约”制度格局。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资源流转市场建设,并且培养贫困人口的契约精神,从而保证双方能够诚实守信、互惠互利。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都需要在农村地区宣传金融知识,并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一旦存在失信行为就应该严厉地惩治,以此来打造良好社会风尚。另外,针对农村地区的产权建设,也需要格外重视。基于良好的产权归属,能够形成良性的借贷关系,并且能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政策研究”(项目编号:HB17FX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电商扶贫是“互联网+”时代扶贫脱困的一种全新模式
所谓电商扶贫,就是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一种信息化扶贫模式。阿里研究院的《电商赋能弱鸟高飞——电商消贫报告(2015)》也提出了电商消贫的定义,即通过建设和安装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和培养电商生态和电商意识,建立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从而促进贫困人群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开展创新与创业,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最终改变贫困人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电商扶贫主要采取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直接帮扶贫困家庭,帮助贫困户直接以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增收,如帮助贫困户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开办网店达到减贫脱贫效果。二是通过当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能人、大户、专业协会与地方电商交易平台等,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三是通过电子商务规模化发展,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良性的市场生态,当地原有的贫困户即便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电子商务产业链,也可以从中分享发展成果。如果说授人以“鱼”的救济式扶贫、授人以“渔”的开发式扶贫是扶贫“1.0版”“2.0版”,电商扶贫则是扶贫“3.0版”,是与各方跨界营造渔场,扶贫不仅需要让贫困户掌握“捕鱼”的本领,还需要“营造渔场”使之丰饶,以电子商务解决市场对接问题,让贫困户的好“鱼”卖出好价钱。
一是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赋予了使用者低成本对接市场的能力。从传统思维来看,贫困地区要么缺少资源,要么交通闭塞,要么产业落后,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其中贫困的根源更在于无法有效对接市场,无法纳入新的社会分工。电子商务恰恰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逆袭”通道,与传统模式相比,电商扶贫最大的不同在于赋予农民前所未有的对接市场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对接广域市场克服本地市场局限,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农民实现增收 。
二是让消费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商品选择能力,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据商务部领导介绍,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可观, 100个县中75%位于中西部,亿元淘宝县中,移动网购消费增幅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有21个。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偏远山区,远离城市,市场不发达,贫困农民购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非常困难,而网购可以在网上海量商品中自主选择,通过农村淘宝网店高价卖出自家农产品、低价买进所需农资及生活用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群众收入,而且还在于通过互联网的理念,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生产和思维习惯,在思维层面和社会方式上向现代社会转型。
三是通过打造电子商务的全产业链,让贫困户参与到网上产品种植、产品包装运输、快递物流等全产业链中,实现就业增收。贫困地区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市场需求信息不畅通,生产水平落后,虽然有大量优质、特色农产品,但在产品向商品转化时普遍在销售渠道狭窄,产品品牌方面存在发展滞后和不足,产业开发收效甚微。而依托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农户)与市场(消费者)的链接,这为农村产业扶贫带来了重要机遇和极大发展空间。通过借助电商的网络系统,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流通向精细化、高效化发展,使贫困人口离市场更近,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同时,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可以为当地产业开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信息引导,反映的是当地市场潜力、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结构转型的可能,可为市场主体产业开发方向的选择提供备选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电商扶贫的实践探索和政策创新
从实践层面看,电商扶贫是电商平台、政府和民间草根积极实践的产物。一是2012年以后,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爆发,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开始根据本地实际探索电商脱贫的路径,涌现出了如甘肃成县、吉林通榆、黑龙江明水、甘肃陇南等一批电商扶贫的县域先行者,为县域电商扶贫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目前已有山东、甘肃、河北等多地印发电商扶贫文件,将通过“平台+园区+培训”
等方式,整合贫困地区优势产品对接市场。 二是各大电商平台的电商下乡战略为县域扶贫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至2015年上半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有用户1972.65万个,共有卖家29.27万人。截至2015年9月,农村淘宝已覆盖22个省份147个县市,包括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京东集团在京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三大模式,发挥京东电商平台优势,以电子商务手段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三是政策创新。从“互联网+”、农村电商、“双创”、物流快递等一系列电商政策的推出,以及“五大平台、三大集中、六大行动、十大工程”等扶贫体系的形成,电商扶贫在基层实践基础上逐渐上升到政策层面,政策框架体系日渐清晰和完善。2015年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公布了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200个示范县名单,中央财政计划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对口扶持,发展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其中2015年的20亿元专项资金将全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资金的使用重点向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倾斜。在新公布的200个示范县中,中西部县区占82.5%,贫困县占比超过43.5%,尤其是赣南、黔东、陇南、陕北等革命老区成片上榜,希望通过财政资金的引领、鼓励,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商领域,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在顶层设计上为电商扶贫发展明确了思路。
三、“十三五”扶贫攻坚期电商扶贫的政策思路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领扶持作用
电商扶贫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力,这其中政府在电商扶贫当中的规划引领作用非常关键,政府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前提是要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政府而言,应专注于补充“市场失灵”的缺陷,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进公共服务,并在基于市场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扶贫主体的资源,以实现跨界合作和机制创新。一是积极出台落实电商扶贫的系列政策。电商扶贫作为新的扶贫模式刚刚起步,需要一系列政策推动,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应加快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补齐电商扶贫在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在组织协调上发挥整合合力,形成主要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联动机制,使各级部门在政策上相互配合,保证扶贫绩效。二是加快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为政府和贫困农民赋能,为精准扶贫提供更高效的服务。通过设立扶贫对象数据中心,创新信息渠道,加强扶贫宣传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率和信息化率,保证精准性。通过互联网整合各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提高扶贫效能。通过推动电子政务、电子村务、便民服务、电子农务等建设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拓展服务内容,使贫困农民在享受远程办事及服务的同时,加快与信息化对接。三是加强和完善扶贫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重点县的“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邮政网建设和三网融合,加快从信息服务到电商应用的拓展,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继续构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夯实电子商务扶贫基础。
引进培育并举,加快完善电商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电商渠道下沉的市场发展机遇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政策红利,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合作,积极借鉴扶贫开发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推广,利用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政府扶持契机,探索电商下乡和精准扶贫有效结合的新路径。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健全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积极建设具有辐射作用的县域电子商务平台,围绕网销网购、在线支付、设计包装、人员培训、咨询服务、设备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补贴扶持;加强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在贫困县(市)依托当地小卖店、合作社、村部等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便民服务等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二是注重品牌化建设,从梳理和整合本地优势产品资源入手,构建本地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服务体系,支持多平台销售,鼓励当地特色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各大电商平台建设县域特色馆,加快培育县域农、特产品品牌,实现品牌化或电子商务化营销;三是以建设电子商务园区作为政策载体,聚合电商发展要素,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本地电商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吸引贫困人口进驻园区,并为其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办公等方面支持,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困。
强化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培训
一是搭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扶贫人员的培训平台,包括县、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二是以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有志于立足农村创业人员为重点,充分利用各大电商等资源,如阿里的“万名电商培养计划” “电商扶贫培训进乡镇”等活动,为贫困村培训电商应用人才和合格的信息员,确保每户贫困户家中都有人参加电商实用技术培训,做到贫困群众对于电子商务学懂、会用。三是充分发挥“领头羊”的示范效应,贫困地区的熟人社会特点尤其有利于电商扶贫,积极鼓励宣传先行者的脱贫事迹,有利于成功模式的复制和致富知识的扩散,从而大大降低农村电商扶贫的难度。
积极引入电子商务金融扶贫
精准电商扶贫方案落实,确保电商脱贫基础牢固
今年年初,扶风县委、县政府抢抓电商发展机遇,提早谋划,把深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列为电商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把握精准、助力扶贫,强化服务、聚焦上行”的原则,科学制定《扶风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方案》《扶风县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扶风县2017年电商扶贫工作计划》,着力解决农村电商发展瓶颈,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引擎。上半年,全县硬化贫困村庄道路228公里,92个贫困村网络、宽带通信覆盖率达到了100%,38个物流公司、40个快递企业、400余个快递代收发网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1-6月份全县网销农产品交易额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苹果、猕猴桃网络销售2万吨,销售额8000多万元,有效增加了果农的经济收入。
精准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确保造血脱贫能力提升
一是开展电商专题讲座,助力观念转变。4月份,邀请陕西省电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省经济学会会长、西安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张鸿教授为全县300余名扶贫干部开展了“互联网+创新思维与扶风县电子商务突破发展”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进一步转变了大家的思想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明确了工作思路和举措,为实施电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展电商知识培训,助力就业脱贫。按照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题培训安排,逐镇逐村开展电商扶贫培训16期,培训群众1600多人次、贫困户320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节支增收脱贫的积极性。截至6月底,宝鸡友云电子商贸公司、宝鸡秦花电子商务公司等77户县域电商企业已吸纳受培训贫困户就业168人。
三是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助力创业脱贫。依托人社、妇联、团委等就业创业项目,召集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和有意向开办网店的贫困户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加速电商创客由虚拟走向现实,不断做大扶风电商总量。今年1-4月份,全县新开办电商企业2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贫困户开办电商企业5户。
四是开展电商产品培训,助力产业脱贫。去年,因部分果农对电商农产品规格、质量、包装、安全等要求认识不够,存在以次充好、物图不符等现象,导致退货较多。对此,我们组织对天度、召公等苹果生产大镇实施电商农特产品专题培训,指导农民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和农产品追溯生产,通过农产品分等定级、品牌包装、物流配送等专业化运作,确保了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向农民宣传电商订单式种植,引导贫困户由“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最终实现把“农产品卖给最需要它的人”,进而获得最大收益。结合县情实际,大力推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引导贫困户种植电商热销产品,发展产业脱贫。全县约2600余户贫困户种植苹果9600亩、800余户贫困户种植猕猴桃5000亩、120余户贫困户种植黄桃230亩、50余户贫困户种植布朗李子180亩,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脱贫政策的落实。
精准电商助残扶贫行动,确保残疾人脱贫不掉队
一是摸清底子。县电商办积极与县残联对接,从贫困残疾人信息库中筛选学历高、年龄轻、工作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网络操作特长的11名残疾人,确定为电商助残扶贫对象。
二是上门培训。邀请电商讲师对电商助残扶贫对象进行一对一上门培训,宣讲电商知识政策,培训开网店、办微店的操作技能,鼓励他们实施电商创业,目前已落实有意愿残疾人8人,5人已开办了网店。
三是捐设备。组织电商企业自筹资金,向有开办网店意愿的瘫痪贫困人员程运山、低保人员段志成捐赠电脑、展柜及部分网销产品,免费开通宽带网络,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增收脱贫。
四是助推销售。积极联系将残疾人权宽勋开办的“挂面权大叔”网店与秦花电子商务、“扶风印象”等平台进行资源连接,增加其网店访问量,使其日发货量达到120件,预计年可增收1.5万元。
精准电商扶贫体系建设,确保电商脱贫持续发力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三有一能”的目标,聚力电商扶贫体系建设。目前投资500万元的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即将建成,投用后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个;投资500万元的集网络销售、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扶风服务中心已建成,带动贫困户就业30人;投资300万元的京东集团扶风服务中心已建成,带动贫困户就业20人;在8个镇(街)建成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8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员就业93人;在92个贫困村建成村级电商扶贫点92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员164人就业,辐射带动200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未来三年内,计划将再扶持200名贫困人员开办网店、微店200个。
精准凝聚电商扶贫力量,确保电商脱贫取得实效
积极组织成立扶风县电商协会,鼓励协会义务承担脱贫攻坚重任,凝聚电商企业扶贫力量。宝鸡友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各贫困村收购蔬菜、红薯等10万余公斤,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陕西天使芳菲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63户贫困户开展苹果、猕猴桃、李子订单种植,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扶风六盘山果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指导天度镇晁留村35户贫困户开展绿色无公害苹果种植,并负责产品包销。据统计,目前全县39户电商企业已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130万元。
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脱贫户为重点,引导和鼓励电商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商服务平台,注重农产品上行,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二、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的要求,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行政推进、基础配套、网店服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村级示范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坚持精准到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电商服务中心为龙头,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为重点,建立对脱贫村的定向培训指导、电商创业孵化、农副产品营销帮扶机制;重点改造提升脱贫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脱贫户电商知识普及培训培育脱贫村电商市场主体,实现脱贫户网上代购代销、便民服务的通畅运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两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管理
增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引导更多的电商服务资源进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农产品品牌设计、包装、运营、网上营销、广告传媒等电商服务资源。要进一步增强村级服务站网络购销、缴费支付、存取款项等八项功能,鼓励村级服务站引进更多电商平台,增强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加强全区村级电商服务站运营管理和培训,防止出现电商运营和管理盲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物流配送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流通效率。通过技能培训让脱贫户、村民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提高电子商务在镇、村的普及应用。
(二)加强电商培训
指导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村电商培训机制和模式,按照电商中心集中培训和下乡进村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扩大电商培训工作的覆盖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区、乡、村工作人员,要以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国家、省农村电商扶贫政策解读、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和县域农产品上行模式、电商平台多元化等相关课程为主;对返乡创业青年、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村级服务站人员及对农村电商感兴趣的其他人员的培训,要以普及电商基础知识、网购平台介绍、网上购物流程、农产品销售、电商交易安全、手机APP软件操作、电商扶贫成功案例等相关课程为主。对人口相对较少,交通不便的村,一要指导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安排农村电商知识水平较高的电商服务人员到其村级服务站进行上门培训;二要协调当地村委会多组织村里人员到村级服务站参加电商精准扶贫培训,争取让更多的留守人员学会基础电商平台的代买代卖、如何运用手机微信朋友圈销售农产品和如何开微店等知识,三要提升专业电商技能培训,培养县域电商运营人才。
(三)打造唐尧优品平台+社群模式,赋能村级服务站实现城乡双向流通
打造县域电商平台唐尧优品,以网络平台+线下社区连锁店为支撑,有效拉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通过唐尧优品平台有效整合县域农产品、流通商贸品、生活必须品,打造1+N+60的营销模式即“一个平台N服村级(社区)服务站服务60万人口。通过集采、共销、统仓统配模式降低工业品下行成本,拓宽农产品及生鲜产品流通渠道。
(四)依托统仓统配优势,打造1+N二级生鲜配送物流体系
1、电商物流仓储中心依拖唐尧优品服务平台打造城乡社群生态,以商贸流通带动物流,打通县域内物流壁垒,完善乡村末端网点布局。有效整合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在县域内建立社区店和唐尧优品电商服务站,布局物流快递、生鲜配送、商贸流通配送,满足社区居民及村民的生鲜产品、快递收发、生活必须品等需求,将社区店和电商服务站做为末端配送网点,优化配送网络。
2、继续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基础,结合邮政现有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交通运输部门的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各种运输资源,积极解决物流服务在农村服务能力较弱问题。对于快递物流的盲区,成立专业的物流团队,打造1+N”的二级物流快递共同配送体系,即“1个县级物流中心,N个村级网点物流集散站点”,通过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和乡(镇)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向村级居民提供自提服务和双向物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渠道资源对接,助推农产品上行
1、对接政企资源,助推农特产品的上行,惠及村民及种植户,让脱贫户直接受益。
2、引进各大电商平台,为服务站对接产品资源和拓展农产品上行渠道,使村民实现双赢,增收致富。
(六)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
1、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帮助农民解决生活所需,通过集中采购和集约生产来实现面食菜品的质优价廉,确保生产源头绿色安全,建立采购、储运、加工、配送、销售、外卖一条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打通从田头、工厂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农户(脱贫户)就业。
2、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发展农业、林果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经营机制,通过“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对农副产品进行初加工、包装提升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溢价空间、拉动农民增收。
3、结合我县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差、农业技术能力低,无经济基础等特点,以低门坎、易实施为准则,鼓励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谷物、豆类等易种植、易管理的农作物。以“民生厨房”为枢纽,实行订单式种植,保证价收购,保障食品安全。打通产、销、冷链物流链条,制定扶贫机制,助农脱贫增收。
(七)优化品牌营销,加大宣传力度
1、多渠道推广。加强“唐尧山下”全媒体宣传推广,重点聚焦新华社、农民日报、日报、电台等传统媒体,辅以新兴媒体的活动推广。以农活体验、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为推手,通过网站、线上宣传、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以品牌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为抓手,谋划“唐尧山下”品牌营销体系建设,线上以“唐尧山下”微信公众号、微店等为切入口,线下以旅游景区(酒店)售货点、超市销售点、社区售货点等方式推广。
2、文化带动推广。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辅助,在宣传文化的过程中,开展品牌宣传,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文化底蕴。
3、政府助力推广。结合省市县各级政府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品牌的推广与宣传,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推动品牌全面发展。
(八)突出“三专”建设,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制定扶贫产品冷链物流储运销售体系建设的支持性政策,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组织扶贫产品供应商开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培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增强扶贫产品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加大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动员和指导消费扶贫产品供应商建立线上专区、专柜、专馆,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扶贫新平台;按照”聚焦扶贫产品、逐步提高比例、实现持续发展”的思路,确保扶贫专馆、专柜销售扶贫产品金额不低于专馆或专柜总销售金额的30%并逐步提髙;推进县域内扶贫专馆和专柜的所有交易数据与社会扶贫网对接并接受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和线下线上产销对接、直播带货等活动,协调电商中心与知名电商合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确保不发生大规模农产品滞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具体由县商务局牵头负责组织和推进实施,各乡镇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办公室,配备电子商务专兼职人员,加强电子商务工作力量,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电子商务综合工作。选拔培育村电商带头人,落实村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
(二)注重配合协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构建了线上线下紧密联系的网络平台商务模式,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其发展速度始终处于高位,规模与市场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国内电子商务的巨头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逐步向农村等细分概念市场渗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已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广泛实践,事实证明,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生产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立足本地的优势资源,将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较低成本进入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仍在不断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新方式,但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信息资源掌握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网络运用技能、地域特征、信息化水平、个人或组织的参与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为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1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了农业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现代化
农村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农产品销售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农产品的质量;二是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且农产品的质量是可控因素,而如何进行农产品的品牌推广与销售渠道的拓宽,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过去,网络信息未有如此发达,农村信息传播能力较差,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与渠道,无法使农村丰富的农产品向更大的范围推广。在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农产品品牌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拓宽了产品的宣传范围与渠道,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度。农民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塑造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销售。
2.2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农民开阔眼界,借助电商平台,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提升信息获取的能力,及时掌握市场上的农产品需求及动态,从而对农产品的种植与培育提供导向信息。农民还可以立足本地的地域优势发展形式各异的特色农业,建立起规模适度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推动城乡要素的交换与配置,有助于实现城乡的经济互补,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3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后,各地纷纷颁布相关扶贫政策,农村电子商务也成为农村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颁布为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农民能够在产品信息、推广及品牌建设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良性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来说,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它们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从而依托其产业优势实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高农村的创收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2.4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大学生往往选择去发展前景更好的大城市就业,农村地区面临大学生流失的现实,这也致使农村经济缺乏人才支持,陷入越发贫困的境地,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农村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当前,已经有许多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使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人口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电子商务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3.1进一步落实农村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
政策扶持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造良好电子商务发展外部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针对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制定与落实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升电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电商扶贫工作之中。其次,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资金扶持力度。农村电子商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需要政策保障之外,还需要资金的扶持。因此,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民,可以通过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简化贷款流程的方式提升他们开展电子商务创业的热情。最后,还需要提高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准度。在当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要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精准”是电商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如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对象、如何精准选择电商扶贫方法、如何精准确定电商扶贫的范围等问题,简言之,也就是“扶谁、怎样扶、扶多少”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电商扶贫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中,充分结合现有的扶贫政策与计划,保证扶贫政策的连贯性。另外,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精准识别出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脱贫的人员,再对这些人员进行细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创业扶持,帮助他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对于那些没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可以依托电商企业,帮助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实现脱贫,从而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溢出收益。
3.2借助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电商平台建设
农村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已是毋庸置疑。如何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是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借助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融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打破了媒体间的平台限制,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媒体资源实现互融互通,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范围。将融媒体与农村电子商务相结合,能够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及个体电商创业者进行市场营销策划与宣传,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融媒体的各个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打造独具特色的专属品牌。另外,农村电子商务还需要与融媒体平台及时进行信息互换,从网上、网下不同渠道做好产品推广工作。可以说,“融媒体+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有效整合了线上与线下的销售渠道,兼顾了产品的传播与销售两个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农村电子商务中,借助融媒体的优势能够进一步吸引客户,使客户获得信赖与放心的产品销售渠道。融媒体平台中有着大量的新闻资讯,可以借助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客户进行引流,对接优质的电商服务资源,从而打造出集新闻与购物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影响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3.3注重产品升级,培育电商品牌
一、电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大力培育电商主体。一是通过政策宣传、免费培训、信息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设网店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截至目前,累计进行电商进农村培训14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7人次。对有能力有意愿学习电商知识的贫困户进行上门入户动员、现场实际操作教学。支持贫困家庭人员到县电商服务中心创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物业、水电、宽带等服务。二是通过电商龙头企业如*等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三是商务局积极协调电商技术服务公司帮助贫困户借助农村淘宝、京东商城、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打造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完善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扶贫服务功能及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78个服务站点,其中126个建在贫困村,实现电商服务对贫困村全覆盖。服务站点与贫困户近距离接触,在帮助和引导贫困户产品购买、农产品上行、转移就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作用。
3、建立建全农产品溯源体系。推动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认定标准;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打造农特产品电商品牌。目前农产品溯源体系*种植地开始使用。
4、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全县物流资源,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贫困村、贫困户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目前菜鸟物流、同乐快递物流公司、京东物流等快递物流企业已经可以送货上门、带货出村,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出路问题。
5、营造电商扶贫氛围。加大电商扶贫及创业典型、企业帮扶典型的宣传力度。我县*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大会授予的“2019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称号,*获得河南省商务厅授予的“河南省优秀电商扶贫带头人”称号。*获得省商务厅授予的“河南省电商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深入推进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等“三有一能”为目标,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2017年,建设完善乡镇电商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85个,实现全区贫困乡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支持区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服务点建设发展,鼓励乡镇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村电商服务点提供技术和创业孵化服务。
二、健全网络物流配送体系
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紧抓国家《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和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的政策机遇,实施宽带乡村和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延伸等网络覆盖工程,推动光缆进村入户,扩大贫困村组宽带网络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宽带普及率。完成贫困村通网络核查验收工作。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整合利用本地物流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服务业,健全区、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域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在贫困乡村建立物流配送门店或快递服务点,提高网货配送效率。年内基本实现全区贫困乡镇物流快递全覆盖,功能覆盖到村。
三、完善电商激励评价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市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5〕58号),对全区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等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加强电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重点考核网店数、销售量、交易额和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外销农特产品,以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情况。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四、提高农村网店运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