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14: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针织行业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毛针织服装高层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东莞市大朗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高层论坛于2008年11月3日在广东东莞市隆重举行。作为第七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的重头戏,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及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代表等近300名嘉宾参加,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毛针织业的智慧盛宴。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大朗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尹景辉在论坛开幕式上讲话,他们对本届论坛的议题充满期待,希望讨论的话题对产业的发展有广泛的意义。
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发表了“国际经济形势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题演讲,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发表了“中国纺织经济形势与走势分析”的主题演讲。随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质仙。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执行总裁、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张志,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瑞璞,著名品牌战略专家、著名时尚产业经济专家、品牌专家李凯洛等几位嘉宾,又分别做了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企业的影响”、“毛针织企业面临困境如何转型”、“从设计和国际惯例开拓毛针织企业品牌之路”、“加工型企业如何向品牌经营转换”的专题演讲。从多个方面结合主题,进一步为整个产业如何应对困境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在最后的对话互动环节中,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作为嘉宾主持,与张燕生、李质仙、张志、刘瑞璞、李凯洛等嘉宾,从企业如何应对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在变革中前行。与观众展开了互动,在场众多企业家反响强烈。
最具影响力的毛织交易会
以中国毛针织行业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为立足点、为产业献计献策的“中国毛针织服装高层论坛”是中国毛针织产业每年一度的思想盛会,也是“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点:上海
主办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力家纺企业提供了商业贸易的重要平台。每届博览会,主办方都会邀请众多国内外贸易商、买家和商,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万名专业观众参观。博览会现已成为海外家纺买家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也是国内家纺行业商家与企业的重要洽谈会。
02.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ChinaKnitting)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力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十肖然发生变化,也赋予了针织产品新的含义。中国国际针织博贤会正是为了帮助企业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广泛的客户和营销渠道;通过时尚概念和流行趋势,成为产品领先进入市场的全新平台。展会期间将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为我国针织产品的设计研发、最新针织材料的应用以及从时尚概念走向时尚产品的进程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0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第二届中国超细纤维合成革产业高新技术与发展论坛
暨合成革功能化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交流会
时间:7月8日~10日
地点:北京
主办方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我国合成革的功能化发展与技术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据悉,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超细纤维合成革、合成革与产业用纺织品功能化的发展现状、科技成果与产品开发、上下游产业衔接等发表真知灼见,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合成革工业的创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信恳交流。
04 2009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
时间:7月
地点:北京
主办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本次论坛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思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举办,论坛期间除了土工行业标准解析、行业区域布局分析和优秀论文交流外,还将特邀领导解析国家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有关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内容。
05.国家纺织开发中心
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
时间:8月5日~6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纺织开发中心承办的“时尚创意空间”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打造以中国最优秀的面料供应商为展示方,以中国知名的服装品牌和国际买家代表为观众方的高端商业活动。据主办方介绍,活动时间从10月提前到8月,是出于上下游对接的考虑。
06.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中国服装协会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时间:7月23日
地点:广东虎门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协会、美国产业共同商务标准协会
简介: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将围绕纺织服装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展开研讨交流,议题包括质量管控与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品牌渠道建设、准确预测与快速响应、跨国兼并等。参与大会的既有中国国内顶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纤维、面辅料、染整工艺、设计创意、服装品牌等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有海外著名品牌的采购商。
07.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暨精品展示
时间:8月下旬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简介:本届论坛以促进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具体包括汽车内饰产品质量控制、产业链创新管理及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等,主要涉及汽车内饰产品的新纤维、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汽车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发展趋势、标准与检测;工艺流程与品质控制等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08.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
时间:7月28日~29日
地点:山东济南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简介: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染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使印朵企业了解并掌握重要的节能减排经验和技术,此次研讨会除介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外,还将由多个企业现身介绍特色经验。
09.中国流行色协会2010春夏女装趋势研讨会
时间.7月10日
地点.广东深圳
主办方:中国流行色协会
简介:据悉,此次研讨会主要是为了促进协会基地企业设计师和趋势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国内其他女装(服饰)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拓展协会服务领域与服务深度。届时,歌力思、爱慕、梦舒雅、凯喜雅、大朗研发中心、华孚、扬纤等众多知名品牌、相关机构都将参与其中,讨论并确定2010春夏女装流行趋势定案。
10.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2019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时间:7月9日~11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女装已颇具市场号召力,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代言。本届展会将汇聚200余家海内外展商,继续保持8500平方米的展出规模。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2009年深圳国际孕婴童产业博览会亦将同期同地举办。上下游展会的联动,将有力推动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从而促使展会的发展势头不断攀升。
11.内蒙古纺织行业协会
2009中国(内蒙古)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时间:8月28日~30日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最近十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也随之发展迅猛。据统计,现在我国拥有的纺织机占全世界比重60%同时拥有30%的纺纱机。伴随着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发展,将给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这样一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必须勤练基本功,开拓创新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保证自身企业在以后竞争环境中赢得位置。
1.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1~8月,纺织机械行业发展平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小幅增长,行业利润同比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小幅上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8月,统计中的717家纺织机械企业,主营业务收729.50亿元,同比增长6.48%;资产总额为908.20亿元,同比增长13.46%。纺织机械行业的成本费用总额为680.33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主营业务成本同比21.73%,占费用总额的90.48%。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6.07亿元,同比增加6.62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93亿元,同比增长3.46%;亏损面为15.34%。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1.64亿元,同比增长38.97%;1~8月,纺织机械行业累计进出口总金额为44.65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其中,出口1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41%;进口28.35亿美元,同比增长0.46%。
2.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存在在问题
经过入世这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但纺织机械行业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国产的纺织机械产品趋同化问题严重,制造成本高于进口产品。
2.1纺织机械高档设备落后国外产品
我国纺织工业不断在发展壮大,这就需求新的技术及机械配套升级。我国纺织企业需求大量的高档纺机,而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技术还只处于中低档和小型服装生产设备上。在纺机、后整理机及针织设备等产品,工艺水平远远落后世界先进水平。以无梭织机做举例,我国生产的机器转速是外国同类产品的50%,所以我国纺织行业很多高档机器都依赖进口。
2.2纺织机械行业竞争形势严峻
从今年的纺织行业相关资料显示,2013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主要产品纱、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8%和9%,增速同比回落4.4个和2.7个百分点;服装产量同比增长0.6%。尽管上半年我国纺织业运行基本平稳,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内需增幅下降。此内外棉花价差影响依然突出。6月末,我国国内328级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花价格约4500元/吨,国内棉纱价格高于国际棉纱价格4200元/吨以上。受内外棉价差过大的影响,纺织行业中已出现小企业停产限产增多的情况。纺织行业的不景气会直接影响到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这样的环境就迫纺织机械行业要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更新,提升产品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功能。
3.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对策
3.1纺织机械企业发展系列产品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品种很多,而且不少类型的产品都具有其内在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发展系列产品应从纵向提高,横向延伸等方面努力,纵向提高要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这是纺机行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横向延伸是指发展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的系列产品,搞好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使产品适应不同工艺、不同产品、不同纤维的工作要求,纺机产品系列化大有文章可做。
3.2纺织机械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纺织机械国产棉纺设备在优质、高产、提高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国外纺机厂商的技术垄断策略将使我国纺机业感到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棉纺织机械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化纤机械的飞速发展,无梭织机的技术进步,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重视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科技人员,企业才能拥有并不断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才能立足于世界纺织机械市场,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4.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措施
4.1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我国纺织机械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应该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贴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科研、设计、制造和用户为一体的产、学、研、用的创新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核心技术、工艺技术、控制技术的突破,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纺织机械自主创新体系。
4.2加强行业内的协作与配套,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纺织机械行业是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配套程度最高的行业。要打破多企业同质化的现状,需要通过必要的资本运作实行兼并、联合,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专业研发生产和合理配套的格局。只有这样,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强行业内的协作与配套,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是纺织机械行业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作目标。这也是纺织机械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效方法。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多方配合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4.3提高纺织机械企业技术水平
在我国现在的纺织机械企业,没有核心的生产技术。大部分企业仿造国外同类产品,造成国内纺织机械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造成市场竞争混乱。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纺织机械企业利用自身先进的生产技术,将他们的产品精心制造成世界名牌。所以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不要分散精力,要专注企业的核心技术发展企业。
4.4借力用力,利用外资发展企业
在我国很大部分的纺织机械企业还是国有资本,但纺织机械行业竞争性复杂不合社会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应该在竞争环境下起到带头、积极发展产业的和作用。但是我国的纺织机械企业很大程度上具有行业行政公司的意识,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带动行业发展。而那些有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又缺少资产,那样的机械企业也不能形成行业集聚效应。松散型的行业成分将迫使企业单兵作战,造成产品雷同、技术重复、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功能不突出。使国有纺织机械企业降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影响了纺织机械行业进步发展。国有纺织企业应该在技术上自主研发,大力发展满足我国纺织行业需求的高新技术成套设备。利用自身国企优势,借用外资完成对相关企业的并购重组,树立行业的投资发展方向。同时优势的企业也一样可以通过外力,如募集资金等手段。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研发先进技术发展企业。
5.结语
现在的纺织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高速、高产以及自动化。而主机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器材跟不上,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纺织机械行业要加快产品研发步伐,生产出替代进口的纺织专件和器材将会为纺织器材企业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1、发展历程。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市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罗定银河纺织总厂、罗定麻纺厂、罗定缫丝厂、罗定织布厂、祥发弹力针织厂、捷龙毛毡厂、德发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鼎盛时期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有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2003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税收0.44亿元、利润0.12亿元。企业积极引进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绢、毛、麻、棉、化纤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覆盖纺纱、织丝、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时尚服饰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龙头行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解决了20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外引内联、增加税收、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定也成为广东省四大服装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罗城镇还被评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并成立“罗定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2、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叠加环保严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攀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陈守旧等因素,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状态,企业订单不稳定,经营效益下滑,相当部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仅剩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存5家,港资企业6家),全行业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5%,纺织服装行业已日渐式微,雄风不再,退出我市主导产业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仅5家,分别为罗定市银利纺织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麻纺厂转制)、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银河纺织总厂转制)、罗定市附城泰昌服装厂、罗定市华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罗定市鸿源织造有限公司。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罗城、附城、素龙街道;主要生产纺纱、织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饰;订单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中山和佛山等国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订单来自韩国及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好,物美价廉,客源稳定,产品比较畅销,行业企业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根源
1、经营理念落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目标,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状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订单要等、场地要租、员工队伍不稳定;经营手段传统落后,设备旧、员工老、生产效率低;经营利润微薄,没有品牌战略和名牌意识,设计、营销和管理人才短缺,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电商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行业组织管理软弱;业主缺乏企业家素养,缺乏资金积累和投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质量不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市只有罗定市恒汇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分别为“凯奇仕”和“蓝仕莱”,占比明显偏低,其他大部分企业依赖订单加工,小部分贴牌生产,均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波动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陈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困难重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没有固定用地,大都是临时租借厂房,租金贵且租期不稳定;一些企业想购地建厂和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实;近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原材料涨价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减产明显;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稳定,行业整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用地指标有限,企业等地时间遥遥无期,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缺少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4、发展后继乏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问题,平均工资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练工、技术工能达到7000元/月以上。虽然人工不低(相对电子加工等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青年工人短缺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起步工资较低,按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而且工作重复单调,轻工重罪,年轻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从业。
三、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市场永恒的长青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消费与生产并举的行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我国消费升级内需扩张的形势,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集群优势,转型升级,携手共进,重振雄风。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我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要以全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进。发展理念上要跟上时代节奏,发扬时不我待、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开拓迈进;资金上要加大自身积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计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技术上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敢于引领消费潮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设计上要追求特色时尚,体现大众化审美和个性化需求;设备上要及早更新换代,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强引进和培育,探索开展校企对口培训;供应链上要构建质优价稳货足、花式品种繁多的体系;销售上要搭建自营、、电商、个性化订制、订单加工和贴牌生产等多种经营渠道和平台;管理上要现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绩效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产品细节;品种上要适应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选择需求;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多措并举促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
(一)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是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纺纱能力也从2000年的3443万锭发展到2008年的1亿多锭,纱产量从2000年的66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149万吨,布产量从2000年的277亿米增长到2008年的710亿米,其中色织布28亿米,牛仔布30亿米。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取得较大提高,紧密纺设备2008年已达到了3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为42.10%,精梳纱比重为27.10%,无卷化率为42.05%,无结头纱比重为64.13%,行业的效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中国棉纺织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伊始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顺延了2008年下降的趋势,产量、经济等各项指标或增长速度减缓,或出现下降,进入6月,产业投资出现回升,纱布产量也略有增长,但出口市场仍然在萎缩,由于国内市场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但纱布市场表现的传导作用未显现,利润持续下降,8月,利润由下降转为增长,较去年同期仍有小幅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一些企业的关停限产都导致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逐步增大。
1 纱布生产和投资出现企稳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棉纺织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71%,增幅增加了10.63个百分点。受国家政策影响,投资已出现大幅回暖的迹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为1724万吨,同比增长了10.4%,增幅提高了1.4个百分点;布产量为407.4亿米,同比增长2.23%,改变了前8个月下降的局面。
2 内销比重增大,出口仍然在下降。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导下,2009年1至8月中国棉纺织工业销售产值为6184.7亿元,占全行业的26.78%,其中内销产值占比达到了91.68%,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31个百分点,内销的比重在进一步的增大。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计出口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45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5%,占全行业出口的36.6%。其中棉纺织品129.8亿美元,下降18.18%;棉制服装出口326.5亿美元,下降12.95%,受季节补库需求影响,降幅较8月份有收窄趋势。
3 利润降幅收窄,8月出现增长,全部从业人员进一步减少。2009年1至8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1547户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为6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99%:利润总额为2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2%,利润率为3.62%,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3个百分点。目前,棉纺全行业1/3的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96.7%,说明大多数企业基本无利润,经营较为困难。全部从业人员数从进入2008年5月就处于逐步减少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09年8月,从业人员平均数累计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39万人。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减少,内销竞争加剧。2001年以来,棉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产能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开始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棉纺织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内销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棉纺织企业效益迅速下滑。
(二)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比重,生产效率较低。受国内外市场的拉动,棉纺织行业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增多,由于面对的农村,城镇及国际市场三分天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棉纺是个大行业,企业多,改造任务重,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生产管理等方面仍需提高。目前,
“三无一精”技术装备的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高端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高档针织品及高档机织物用纱、高档服装对坯布的需要,因此,解决落后产能淘汰问题、提高行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2008年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部分纺织设备技术水平对比
(三)棉纺织业税赋负担偏重,要求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渐高。首先是棉花采购的进项和销项增值税不统一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再次成为广大企业呼吁解决的问题,进项13%与销项17%的4个百分点的差值对现在的企业来讲已无力承担。其次是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关税税率制约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广大企业呼吁:在继续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实行总量调控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再加征进口滑准关税,建议仍实行1%的进口税率,同时,应考虑对棉农的直接补贴。这样做有利于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保护了农民、保护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融资的困难。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现象在2008年出现以后,至今没得到缓解,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鉴于其综合竞争力的情况,银行对纺织业发放贷款时慎之又慎,加之民间融资政策尚不完善,成本也相当高,这都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几乎所有的实体产业都受到了重创,纺织产业也受到了巨大的;中击,在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平稳度过就成了业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我们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1.家居服的定义
家居服的发展渊源,不得不提到睡衣。随着时代的变化,睡衣也在改变。在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的环境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细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家居服摆脱了纯粹的概念,涵盖范围更广。它不仅仅只局限在睡觉时穿用,它既包括传统的穿着于卧室的睡衣;还包括可以体面会客的家居装;也包括在家活动的工作装;更包括可以出户到小区散步的休闲装。
2.家居服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居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们最初不穿家居服,然后到睡觉穿的睡衣,最后才到在家有选择的穿衣。随后开始了转变,出现了家居服,就是把家的概念、家的温馨与服装结二为一。如今,家居服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有一种质的提升。
2.1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学者和企业家在家居服行业更倾向于品牌的策略,他们致力于品牌的高定位、高品质,“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Larry Wright(美国品牌价值协会主席)这样形容。商人和投资者会明确品牌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现在世界已经进入品牌消费的时代,国外学者认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就是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所以,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
2.2 国内发展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家居服行业已经成为了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销售额增长率超过了30%。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能力的加强,在我国家居服消费中,中高档的家居服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商场中销售家居服的品牌越来越多,并且,更多的时装品牌开始涉足家居服。但是,由于国内家居服消费观念还是较国外滞后,加上国内家居服企业品牌资本相对弱小、发展时间较短。家居服市场还有待深度挖掘和规范,家居服转向品牌化、时尚化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3.家居服的分类
对于家居服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不同的分类角度取决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将家居服从种类、风格、面料三大方面进行分类。
3.1 品种。目前,时尚家居服的品种越来越细化,在市场上的家居服主要分为睡衣套装、睡裙、睡袍、浴袍、家务服、晨褛等。
3.2 风格。根据市面上家居服的特点,将风格分成简约休闲、活力运动、华丽奢华、经典雅致、活泼童趣、田园生活、传统民族七大类。
3.2.1 简约休闲。都市简约风格的特点是简单明快、实用、优雅,精致简洁的设计和较高的实用价格价值。款式采用简单的结构,线条简约流畅;装饰元素较少,能给人带来随意、不受拘束的感觉。色彩多采用简单的灰色调。这种类型的睡衣是多功能居家服,在家里可当睡衣,早上晨跑,周末打球也可派上用场。
3.2.2 活力运动。这种风格的家居服在结构上一般采取分割线,以充满活力的条纹图案为主,采取印花来增加服装的细节性,以不同颜色的搭配加强运动感。为保证服装的舒适性和伸展性,应选用舒适、柔软、方便活动的针织面料,以便在运动中能够活动自如,让人们的身心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放松。
3.2.3 高贵奢华。通过昂贵的面料,大气的造型和繁复精致的蕾丝装饰强调出高贵奢华的感觉。在色彩上,主要采用红色、紫色和灰色,并且搭配有光泽感的高档面料,使整体展现出一种高贵和优雅,彰显穿着者的身份和对品质的生活需求。
3.2.4 经典雅致。雅致风格的家居服精致典雅,讲究细节设计。为了表现出女性的优雅、成熟稳重的气质,在外形上,大多顺应女性身体的自然曲线。色彩选用淡紫、本白等颜色,突出干净纯洁的感觉。
3.2.5 活泼童趣。活波可爱风格的家居服以年轻、充满活力、漂亮并快乐作为表达的主题,赋予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该风格造型特点是结构简单,多采用的童装上常用的细节设计元素,如泡泡袖、高腰身、皱褶、荷叶边、花边等。色彩采用亮丽纯净的搭配,或采用柔和甜美的粉色系。图案用大量夸张、搞笑的卡通造型以及可爱、鲜艳的动植物,能够突出家庭生活幸福快乐的氛围。
3.2.6 田园生活。田园风格的家居服给人无拘无束的感觉,风格朴素单纯,气质洒脱。通常采用简单的款式,运用抽袖、拼贴、拼条的细节设计,以花草自然温和的色调或者加一定灰度作为色彩设计导向,图案上也采用自然朴素的题材,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碎花和条格图案,力求表现一种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
3.2.7 传统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存土壤,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才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将带有某种民族特色风格的元素运用到家居服的设计中,例如有代表性的传统图案纹样、工艺和装饰方法、单纯艳丽的配色方式、独具民族特色的面料材质,令人耳目一新。
3.3 面料。家居服作为贴身服饰,优良的面料永远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由于家居服穿着舒适性的要求,家居服设计在选择面料上,也需要认真的考究。舒适、柔软、卫生、透气性好、亲肤性强,是家居服面料的选用标准。
春夏款式主要以纯棉、涤纶、莱卡、丝绸、莫代尔纤维、麻等透气,吸湿性强的面料为主。秋冬面料主要以卫衣布、珊瑚绒、天鹅绒、毛巾布为主。
4.家居服消费市场状况分析与调研结果
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整理相关资料,分析消费者对家居服行业的了解和消费现状。
从调查问卷可以得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家居服的需求。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要求,对家居服的款式和面料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讲究。多数消费者认为家居服的舒适度和面料是最为重要的,面料应该遵循家居服舒适性的要求,以便更大程度的满足现代人们居家时的着装需求。同时,家居服企业应该注重产品风格的塑造,打破以往家居服设计的理念,增加款式设计的创新,推出品类丰富,款式多变,易于搭配的家居服,给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选择。不仅可以提高家居服行业的设计水平,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家居生活品质。
可见,家居服的面料、舒适性、款式对人们选择家居服的影响最大。
5.家居服行业前景
随着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意识的提高,家居服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更有一种质的提升,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厌倦了束缚,更需要一种放松、舒适、温柔的呵护。这时,家居服就像一块磁石般吸引都市人。它的发展不仅代表了家居服的品味,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消费者对家居服的需求,就是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更是一种发展的新文化。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家居服在国内的市场有着很大的空间。近年来,家居服行业快速发展,2007年,家居服委员会成立之后,家居服行业更是逐渐成为一个发展前景巨大的行业,整个行业团结起来,努力扩大市场,引导消费者对冢居服的认识,一起把“家”的概念发扬壮大,成功的把家居服导向了品牌时代。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家居服会成为内衣行业中的主流。(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建辉.居家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
[2] 凯伦・W・布莱斯勒等著.秦寄岗等译.百年内衣[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10.112.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心目标就是“加快培育新型纺织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一)行业概况及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湖州的棉、化纤纺织印染、丝绢纺织、纺织服装、羊绒衫、家纺产品、针编织品等发展较快,特色纺织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特色纺织占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8年的14.24%,上升到2010年的21.78%,两年提高了7.54个百分点。涌现出了美欣达、大港、珍贝、米皇、金三发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市明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湖州市纺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童装、羊绒羊毛制品、服装衬布辅料、真丝、化纤织物、商标织带、家纺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部分块状经济正在向现代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专业市场、技术服务平台相互促进,形成了较强的集聚优势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区域知名度。三是产业新特色。逐渐形成湖州市纺织行业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服装和真丝针织品牌快速崛起,家纺产品快速发展,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我省纺织业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我省特色纺织产业的形成,并成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湖州市纺织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集聚优势,但大部分块状经济只是空间上的简单集中,缺乏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的专业化分工及合作,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关联。缺乏可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高附加值产业板块。赢利空间狭小,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偏低。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湖州市纺织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不高,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由于投入不足,难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也难以产生好的效益,造成新的投入不足,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竞争状态,制约了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专业性的检测等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湖州市的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已成立多年,为全市纺织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纺织行业检测机构专业性协会发展不够,特色纺织行业各门类缺乏行业信息、专业技术和权威专家,难以发挥检测机构对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等专业性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我市纺织行业总量较大,但服务纺织行业发展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够,缺乏能够服务企业的技术、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严重制约了纺织行业的转型提升。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中高档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纺织行业将面临中高档纺织产品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紧紧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档产品、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特色纺织品,加快推进我省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提升的转型。加快特色纺织产业发展,是实现我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省实现纺织产业振兴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不断为新领域所应用,增长速度很快,产出效益较高,发展空间很大;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高档家纺产品正在走入普通人家,家纺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从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和我省实际出发,真丝产品、羊绒产品、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高端家纺产品等应作为我们检测机构近、中期重点开展的项目。
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特色纺织产品的多向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特色纺织服装检测要抓住重点产品、突出重点环节,特别在技术开发、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等方面要有重点突破,围绕“依靠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整体目标,缩小我市纺织检测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差距,也将是我市检测机构平台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湖州市具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发展真丝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通过“突破真丝新工艺、开发真丝新面料、拓展真丝新领域、提升设计新水平”等途径,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营销能力,推动龙头企业高档丝绸品牌的产业化规模,重建真丝产业新优势。
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以发展真丝绸、绢纺绸、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绸、高技术复合型纤维在真丝绸领域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及真丝绸面料的功能,增强产品的抗皱、耐缩和色牢度等性能,扩大丝绸在家纺新产品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快工艺改造,推广无污染、零排放技术,积极推广无水印染新技术和高效、节能染整技术、开发低能耗短流程技术配套的活性染料助剂、禁用染料替代、高效酶制剂及其应用技术、推动数码喷墨印花等纺织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发展重点:一是提升丝绸产品印染及后整理加工技术。加强丝绸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提高丝绸产品的色牢度和抗皱免烫性,改善真丝制品易皱、易变形、易纰裂等缺陷,改善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延伸真丝产业链。二是提高真丝针织物整理技术。通过研发各种高档的整理加工技术,使其在保持舒适、富有弹性等优点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尺寸稳定性,满足高档时装面料的需求,使真丝产品出现质的飞跃。三是应用自动缫丝机、精梳配套设备,高速并线、倍捻机,全自动络筒机,大提花数码剑杆织机等新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各种高档丝绸后整理工艺,努力开发真丝功能性面料,提升丝绸产品档次。四是开发真丝针织经编、真丝无缝内衣以及真丝全电脑横机编织等技术,大力发展真丝针织面料;加大天丝、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化纤与真丝的混纺、交织的研发力度,发展高舒适性、功能性等真丝多纤维复合针织产品。五是开发应用柞蚕丝、樟蚕丝、栗蚕丝、蓖麻蚕丝(丝绸、绢纺),黄麻、剑麻、汉麻、木棉(毛纺、棉纺)等高性价比的稀有动、植物纤维。六是提高真丝服装的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广服装企业CIMS系统开发应用技术,引进高速特种设备,提升CAD软件应用水平;推广服装行业ERP管理系统,提高服装生产销售信息管理水平。
(二)做强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
化学纤维特别是差别化、功能性化纤是我市特色纺织品中发展最快的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则是整个纺织行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及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市特色纺织产业新的增长点。主要途径是“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突出差别化、功能化的技术改造与提升,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制造和供应基地。
化纤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优化化纤产品结构,使其向多元化、差别化、功能化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新型纤维向家用和产业用方向延伸。以高科技环保型、保健型、多功能产品为特色,开发各类阻燃、抗静电、导湿、透气、抗菌及绿色可降解纤维原料。产业用纺织品结构调整提升的方向:重点发展汽车用、建筑用、医疗卫生用等新型用途的产品,研究开发高档服装专用的特种粘合衬,开发高附加值过滤用熔喷无纺布产品,并向干湿巾、面膜、护肤用品等无纺布产品后加工方向扩张,培育若干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知名无纺布生产企业。
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发展重点:一是加大高性能、强功能、高端化的新型化纤材料开发利用,注重碳纤维、芳纶1414、芳纶1313、聚苯硫醚、聚酰亚胺等特种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生产及其在航天、航空、机械、交通、文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二是采用纳米改性和复合纺丝,开发生产新一代涤纶超细纤维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三是开发适于制作防火服的天然矿物纤维玄武岩纤维及制品,现有化纤产品实现差别化、功能化,大幅提高附加值。四是开发生产具有导电、阻燃、高湿模量、抗菌除臭、抗紫外、高强高模等多种功能,采用母粒共纺技术的特种纤维产业。五是加大设备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加弹设备的改造,使之适应不同品种、不同纤度、不同截面纤维的复合混纤加工,突破关键技术环节,适应不同面料、不同功能组合的加工技术要求。六是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不同纤度、不同色系的化纤品种,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开发超细纤维,以满足多品种纺织原料的需求。
(三)突出检测工作有效性、科学性,提高服务意识
检测工作有效性,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控制住产品质量,第二是要真正实现以质论价,第三是要为宏观调控服好务。要通过对质量检测数据的结果分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质量信息参考和建议。
同时,要在检测工作中以服务企业为己任,推进“细化服务”。一是紧密地与市场结合,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桑蚕干茧公证检测工作实践的心得。二是要与生产加工相结合。通过开展检测数据与生产加工的工艺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推动检测结果直接、方便地为企业生产加工组织和工艺安排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稳步提升检测工作对纺织服装质量的控制力
一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检测技术保障,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室检测环境和统一人员目光,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建立、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二是坚持不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我们整个检测队伍向科学、公正、高效、优势根本要求发展,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三是要扎实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实现检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四是要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的工作特点、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用新的方法解决检测工作的问题;五是要善于总结,通过实践工作制定一些办法,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
保障措施
(一)突出政策重点,推动特色纺织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制定特色纺织产业的扶持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限制一般性重复建设的纺织项目,集中资源支持特色纺织产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土地、资金等要素向特色纺织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特色纺织产业项目的投入,以项目建设推动特色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全市纺织产业的转型。二是鼓励特色纺织产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三是鼓励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鼓励品牌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以品牌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加快特色纺织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以区域品牌推动企业品牌提升,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四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实施特色纺织产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提升特色纺织产业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走出去发展,提高湖州特色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特色纺织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和推广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做强主导产品,开发新产品。对在真丝后整理技术方面进行投入或重大突破,或在真丝产品、羊绒制品、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家纺面料等新型纺织品研发或在应用领域有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影响并取得行业内广泛认可的给予重点奖励。加大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推进纺织产业整体科技含量的提升。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对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给予重点奖励。鼓励特色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究院所,对区域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纺织工业是福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纺织产业宏观调整和技术进步措施力度逐步加大。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经济趋稳向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民营、“三资”等经济成份为主体的纺织产业出现了新的投资热潮,民营纺织企业成了福建纺织发展的主力军。
一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是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福建纺织工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的五年。全省“规模以增长上”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300亿元,比“九五”增长了344%。五年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近28.5%;利税总额20%;出货值22.3%。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产能水平以及主要行业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分布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产业链迅速延伸中,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产业结构的行业体系。产能拓展已由沿海纺织业发达地区向内陆、边远山区城镇不断推进,新的纺织产业集群和特色城镇在全省各地接连出现。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在逐步增强。
近几年来,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降低出口退税率等影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047.33亿元,同比增长30.15%,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12%;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7亿美元,同比增长6%;完成利税总额63.84亿元,同比增长17.07%;主要产品产量:化纤70.12万吨,纱64.53万吨,印染布16.27亿米,服装8.15亿件。福建纺织经济总量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2位跃升到现在第5位,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已处于全国重要位置。当前,福建纺织工业呈现发展特征有:
1、产业结构、规模产能有很大变化
全省全社会纺织职工人数已突破100万人。主要行业的产能规模有较大发展:化纤业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其中涤纶85万吨,锦纶5万吨;棉纺纱锭已突破350万锭,纱线产能80万吨以上;各类织机30000多台,坯布产能20亿米左右;各类针织机中,大圆机15000多台,经编机5000多台,自动横机4000多台,手机横机30000多台,纬编针织产能80万吨左右,经编产能20万吨以上;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染整能力分别达到30亿米和80万吨以上;服装企业已突破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近千家,服装产能已位居全国第4位。
2、全省纺织工业区域分布出现新格局
我省纺织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福州、厦门、泉州、龙岩、三明等地市。开始出现向内陆、边远地区延伸发展趋势,形成了全省纺织产业发展区域结构新格局。泉州纺织服装业发生巨大变化。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针织、染整、非织造布、服装、纺机纺器等行业的较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集中了一批我省大中型优势企业。晋江地区已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生产、物流、贸易中心,晋江市于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福州市纺织产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等是纺织重点行业。长乐是福州纺织基地,,近几年棉纺纱锭总量已突破250万锭。长乐市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厦门市凭借地域优势,石化化纤、纺织印染等行业优势明显,总量居全省第三。翔鹭化纤、同纶锦纶、力隆氨纶、东轮织造、华懋染织、华纶印染等重点纺织企业产能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女装为主的服装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三明、南平、莆田等地纺织业老基地,经过调整发展,正在发力向上。永安、南平、三明等地的棉纺、针织、服装等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
3、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我省一批以市、县、镇的区域经济为特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形成。“十五”期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四批授予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有2个基地市、1个特色市、10个特色名镇。
晋江的服装业从“三来一补、三闲起步、三资上路”的晋江模式到实施“质量立市”,再到打造品牌之都。对全球十个服装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生产的茄克衫研究比较发现:晋江茄克衫生产数量为全球第一;晋江自主品牌2005年产量6700万件,占国内城镇总销量的41.61%,加上OEM出口的8500万件,2005年晋江茄克销量占全球茄克总销量的12.11%,中国城填每100个身着茄克的男性中就有41个穿产自晋江的茄克。目前,晋江的茄克制造企业超过千家,汇集了七匹狼、柒牌、九牧王、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晋江已形成区域性和集群性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晋江、石狮周边地区形成了服装、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非织造布、纺机纺器、物流仓储、贸易等企业8000多家,从业人数约45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400多亿元;长乐纺织集群。努力拓展棉纺、目前全市化纤企业14家,产能达40万吨;棉纺织企业24多家,纱锭突破250万锭;针织经编规模企业近100家,针织经编、纬编设备8000多台,年产针织面料20多万吨;染整的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长乐金峰、松下镇分别被授予“针织经编”、“经编花边”特色镇;其它地区如厦门、福州、永安、长汀、南平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也在形成和培育中。
4、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企业大量引起国内外最新技术设备。如,及后加工技术、直体融纺、超细纺丝差别化技术;高档精梳、紧密纺、清钢联、自动络筒、及喷气、剑杆等棉纺织技术设备;针织电子提花、多功能圆纬机、多梭节经编机等技术设备;新型染色、整理机械以及电子测配色系统等技术装备;服装CAD、CAM系统及欧美、日本等先进缝制,整烫设备。
舒适性、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在我省已有较大进步。海岛超细、PTT纤维等已有突出成果;莫代尔、天丝、弹性纤维纱线、织物及其新型染整面料被入围“中国流行面料”。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壮大,在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中,建立一批产品和技术开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取得新成效。佳丽斯床上用品、柒牌男西装套装、喜鹊毛巾、九牧王西裤等12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0多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纺织服装《福建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已近百家。
5、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
翔鹭化纤海岛型超细、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居全国领先水平,配套建设的120万吨的PTA生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南纺股份PU革基布生产线已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非织造布正在向超细、复合方向发展;嘉达纺织引进欧洲新型紧密纺和高性能无梭织造,产能和产品结构大幅度提升,纯棉高支精梳、新型纤维混纺的高档纱线及织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抗争能力;凤竹纺织不断增加国际一流设备,并建立高水平的生产检测机构和电子信息质量控制系统,面料染整能力达到5万吨/年以上;“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两家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七匹狼”、“柒牌”、“劲霸”、“九牧王”等服装企业代表福建“闽”派服装在全国服装业中构成靓丽的风景线。
二问题与不足
福建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更显现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技术、管理、创新、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纺织产业经济运行水平还较低
福建纺织工业总量已位居全国第5位,但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实现与位居第6位的上海不相上下,与前4位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对比相差很大。2005年福建纺织服装企业近2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数只有1919家,与浙江、江苏、山东的、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相差更大,纺织经济总量及主要指标与这些省份的比较差距较大。
纺织业产能快速拓展中,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如,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还不高;聚酯和化纤产能及产品的同构现象也较为明显,长丝、短纤产能的利用率、开工率不足等。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约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2、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福建纺织产业分布不平衡仍然比较明显。大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泉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地区,泉州地区纺织工业总量占全省的51.55%;各行业发展比例还不够合理。化纤、棉纺业产能增长过快,部分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经济效益低下。全省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大约为70:15:15,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相关行业发展滞后;棉、新型、功能差别化纤舒适功能性高档服装、纺织品品种较少;色织、丝绸、麻毛等面料及成衣等十分稀少;非织布开发以及后道应用领域拓展速度较缓慢。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研发能力较低,研发资金投入不能适应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需要。高新技术含量的特种合成纤维尚属开发空白,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技术等还有较大差距,回收利用可再生纤维、循环清洁生产、环保节能、"三废"治理等的研究开发都处于起步阶段。
3、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全省纺织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化纤业的低容量、高消耗切片纺装备比例还占40%左右;棉纺织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以及喷气、喷水、剑杆等新型织机比例还较少;高效多功能圆编机、横编机以及高速、多梭栉经编机只在一部分优势企业拥有;大量低效能、高消耗染色、定型、整理等染整设备还未全面更新改造;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比例还很小。
纺织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全省仅有一所规模较小、功能不够完善的省级纺织研究所;纺织服装院校在数量、学科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得到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企业用于技术创新和得到政府等部门资助开发资金较少;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基地的产品研发、机构设置等不能适应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民营企业以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还占主导地位,在提高现代化管理、务求长远发展、吸引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负面作用;纺织业劳动力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很大,招工十分困难,人员素质提高和劳力紧张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企业信息化水平及电子商务平台较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刚刚起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增长不断扩大;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
我省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构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巨大潜力的释放以及纺织产业劳动力充足的资源,将为我省纺织产业发展和新上台阶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未来发展目标与任务
为了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福建省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福建纺织工业的实际出发,努力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发展自主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迅速转变增长方式摆在重要位置;以加快发展衣着用、家纺用、产业用纺织面料和提高产品档次、附加值为突破口,带动化纤、棉纺、服装等前后道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提升纺织产品核心竞争力;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宣传和影响力度。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纺织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全省纺织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努力。
1、未来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划400亿元,比“十五”期间投资总额300亿元增长30%左右;
2010年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16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其中利润10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20%。
2010年出货值达到620亿元,“十一五”平均年递增15%;
产量目标:
2、“十一五”品牌目标
创国际品牌5个
创中国名牌25个。
创福建名牌100个。
3、自主创新主要任务
(1)以面料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突破影响我省纺织品服装提升的面料瓶颈。加大力度发展衣着、家纺、产业用纺织面料。在面料材质、性能档次、外观风格上有重大变化和创新,使之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现有面料织造、染整企业及资产存量的改造,在应用国内外最新工艺技术和设备中,不断创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合,在全省建立服装、家纺用、产业用面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进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和关健技术的研究,整合利用面料开发中的织造、染整等行业以及纤维材料、产能、人才技术、资金等的优势资源,理顺化纤、棉纺、织造、染整等行业上下游关系,大幅提升舒适功能、新颖流行、绿色环保纺织面料生产能力,带动纺织服装、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全面升级。
(2)抓紧前景良好的薄弱行业,提高行业发展配套能力
我省家纺、装饰、产业用非织造布等行业相对发展较慢,品种稀少,应运领域较窄。根据国内国际纺织品需求趋势,家纺装饰类、产业用非织造布类的需求量剧增,市场发展容量十分大。“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家纺、装饰类和产业用非织造布。扩大高密精细、环保舒适、电子提花、新型印花、特宽幅、多功能等的床上、室内、宾馆、公共场所的家纺、装饰纺织品的规模;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提升机织、针织产业用纺织品的同时,注重新型水刺、针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布产能扩展,大力开发服装制革、鞋材面料、农用、医卫、交通、建筑以及军工等应用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
(3)围绕纺织产品不断创新,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品种质量不断创新、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等方面加大实施行业重点技术:
现代信息控制技术
努力建设我省纺织行业电子、电脑程序控制应用和信息平台,从市场信息到产品的花型设计、颜色、织物结构设计,到纺纱、织布、染整等生产和管理领域加大开发。在利用电子工业监测和生产辅助手段中,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服装及纺织品设计的规模企业要普遍采用CAD辅助设计系统。
机电一体化高效纺织机械应用技术
高效纺织机械的应用是我省现代纺织业建设的关健内容。“十一五”期间要大量应用高速高产、优质高效、机电一体化的纺织机械,扩大更新使用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造、高效染色整理、高速高效针织织造等设备,以及电子提花、电子自调均整、自动检测等装置。
现代染色后整理技术
我省染整业今后在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染色、印花、产品设计,大力推广电脑测配色,分色制牌、自动添料、无制牌印花等技术,在提高印染后整理质量等方面下大功夫。大力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注意引进高效、低浴比、无水、少浴法、短流程、染色机,广泛应用环保染料、助剂,提高染色废水处理能力和污水回用技术,实现染整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
材料、结构复合化纺织技术
新型纺织复合化技术要不断渗透到纺织各领域产品中去,主要有化学纤维复合技术和加工技术;天然纤维相混纺交织交并技术;多层织物,包括组织结构复合、粘合复合、涂层复合等技术。通过多种纤维的复合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材料优良特性,改善织物性能,达到舒适、功能、环保等要求。
高科技产品技术
高科技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品市场中比例不断增长,发达国家高科技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增长一倍多,预计国际纺织品市场未来的潜力巨大。我省要重视高科技纺织品的开发应用,要在高性能的化学纤维、高技术的产业用纺织品,特种医疗和保健用纺织品等的开发研究上用功夫,在工业、农业、医疗、水利、交通、建筑以及国防、航天等应用领域上开创新局面。
(4)进一步加大纺织区域和产业集群结构的调整
进一步发挥纺织服装最发达的泉州地区重心区的规模、产能、产品、产业链配套等区域优势,在全省起到发展带动的效应;以化纤、棉纺业产能优势及技术、人才、检测相对集中的福州、厦门两地为支撑区,加大面料、服装产业链延伸,密切企业与科研部门、院校、国内国际纺织集团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学研结合,促进全省纺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泉州、福州、厦门构成的发展架局,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实现纵向渗透,形成向龙岩、三明、漳州、莆田、南平等地区发展的5条轴线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福建省纺织产业集群。
(5)促进纺织产业链的优化链接
(一)炼化一体化与化纤、纺织行业的链接
我省纺织工业规模和产能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纤维,测算2010年全省要消耗化纤170万吨左右,其中聚酯纤维140万吨左右。因此,2010年前福建化纤仍可保持10%-15%较快增长速度。预计PTA、PX等化纤原料国内缺口短期内难以缓解,“十一五”期间我省可加快发展速度,要全面推进泉港石油炼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炼化一体化。争机遇、抢时间,使二甲苯(PX)、乙二醇(EG)、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合纤原料项目建设规模、产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厦门海沧石化聚酯基地翔鹭石化PTA装置总产能力争达到300万吨以上。PX装置产能争取达到100万吨;泉州石狮石湖港已形成聚酯化纤及其它化纤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期间PTA扩建到年产能力150万吨,根据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加PX、MEG、PP以及锦纶原料CPL(已内酰胺)等化纤原料;福州长乐地区也应充分考虑化纤原料的拓展,规划PTA年产能力150万吨及 CPL锦纶原料等项目,以与省内地区和国内聚酯、锦纶企业配套。
(二)纺织面料与化纤、棉纺织、服装等前后道行业的链接
以优势骨干面料或服装品牌企业集团为龙头,链接化纤、棉纺纤维材料企业以及染整、服装企业,形成紧密关系,从原料开发到面料加工、服装制作过程实现一体化,统一市场,统一品牌,形成整体效益;以龙头企业或地区面料研发、生产基地为平台,联合化纤、棉纺、织造、染整、服装等企业,形成科工贸联合体,实现产业链链接;企业为科研开发平台,与科研院校以及国际纺织服装科研开发机构、跨国集团结为联合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建设福建纺织行业供应链
建立和完善国内和跨国纺织业供应链体系,做好各环节的衔接配套,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要通过建设电子网络同盟等方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推进E百工程等形式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健全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建立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等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纺织行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纺织服装业产业发展速度与协同发展水平。
五主要行业发展重点
化纤行业:在加大结构调整中,克服常规化纤趋同性发展及发展不协调等因素造成行业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提高化纤产业链优化整合力度,加快全省炼化一体化,促进化纤原料、化纤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2010年全省化纤差别化率要提高到60%以上;追踪国外聚酯、涤纶、锦纶、氨纶等的最新技术,提高产品优质化率,发展应用领域新品种,增加经济效益;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我省天然资源,加强国内、国际间化纤高新技术的合作,研发新型禄色环保人造纤维,如玉米、大豆和速生竹、木、麻、草等农林资源为主体的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材料,如PLA(聚乳酸纤维)PDO(丙二醇纤维)、竹浆纤维、竹原纤维、麻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开辟竹、麻等产业经济区和建立人纤浆柏基地。
棉纺织行业:严格控制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调整,联合、兼并等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力推进棉纺织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设备及工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增加国内外新型设备,如新型环锭紧密纺、气流纺、喷气纺、清梳联合机;高效剑杆、喷气等无梭织布机;自动络筒、自动整浆等前织设备。加大新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的舒适性、功能性新型纱线和面料坯布的开发,提高棉精梳、多种纤维混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开发比例,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到"十一五"末,棉纺织国内当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在纱线和坯布品种结构上要逐步解决比例失衡,提高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及织物坯布的比例,大幅增加本省自用纱线和坯布的生产供应数量。适当增加我省缺门短项的色织、色纺纱线面料、牛仔面料、针织专用纱和工业特殊用纱等。
针织行业:今后开发的重点是广泛采用新原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流行色彩和时尚款式的应用。上档次、上规模,朝着功能性、高档次、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展重点是:(1)提升品种、质量档次,扩大针织品开发应用领域。针织面料向深度开发,提高针织内外衣、针织T恤、休闲运动衫、针织时装等质量档次和花样款式,进一步研究新型针织面料,开发如高档绒类、仿真面料、休闲T恤面料、功能性面料、新型装饰面料、产业用面料等,并逐步扩大在装饰家纺、工业产业等领域的应用;(2)重视新纤维材料应用,开发新型针织品。针织服装要扩大使用优质棉纱、高支精梳纱、彩棉、色纺纱以及羊毛、真丝等天然纤维纱线。新型舒适性、功能性针织品服装要推进新纤维、新化纤的应用使针织品服装的吸湿透气、柔软滑爽、卫生保健及其他优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3)注重针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加大改造力度,增加高速、高效圆纬机、经编机、自动横机以及针织物连续前处理,新型染色、印花、功能性整理等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针织面料、针织品的开发设计水平,广泛采用电子CAP/CAM辅助系统,建立企业电子信息化平台。
染整行业:大力攻克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面料瓶颈。压缩和淘汰规模偏小、能耗大、工艺落后的面料染整企业。以环保、节能和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遏制以环境遭受破坏的染整业“过热”发展,实现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染整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加和引进国内外高效、优质、节能低耗、少污染、安全可靠的染色整理及新型高效节水节能的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设备。加快电子测配色、分色制版以及设备工艺参数在线电子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全省面料染整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面料档次和自给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和推广应用染色新技术。如,1、新型纺织材料染色技术。新型功能差别化纤维材料及新型粘胶纤维、竹纤维、竹浆纤维、PLA、Amicor等纤维的染色技术。2、新型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包括有生物酶处理技术、生态染色印花技术、物理整理技术、传统染整工艺改进技术、废水废气整治技术。3、新型后整理技术。如天然纤维防皱、有机硅、防水拒油、抗菌、发泡涂层、纳米材料染整技术等。以提高染整面料柔软抗皱、吸湿透气、抗紫外线、抗静电、耐气候性、抗菌防臭、耐高温、抗腐蚀、耐机城磨损等功能性。
服装行业:进一步建立“质量、品牌、创新、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保持全省服装业快速发展势头。发展特色服装产品、知名品牌,突出泉州休闲服、商务装、西服及厦门、福州女装、童装等品牌服装,不断创新,做细做精,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服装。“十一五”期间创几个国际品牌和一批中国品牌;巩固和完善全省已形成的服装产业集聚集群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科技联合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上游企业产品开发与服装业形成紧密联合开发,形成带动效应,在全省培育一批新型服装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服装业技术进步和规模产能的比较优势,形成向内陆地区强有力的辅射作用,加大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内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重视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老年、儿童服装以及适应于农村城镇居民服装新品种开发。努力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服装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开发一批绿色环保、生态保健服装,增加出口;加紧服装行业技术进步。采用国产或引进的性能良好的服装设计、裁剪、缝制、整烫、后整理最新技术设备,逐步推广应用CAD/CAM、ERP、CRM等各种技术性信息配套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服装产业整体升级。建立绿色环保及功能性服装标准体系,加强服装检测标准及手段体系建设,应对欧美等国绿色环保标准和技术壁垒,提高服装国际竞争力。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充分利用新纤维及织造、非织造、后整理新技术,找准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方向。福建南纺要力争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用纺织品制造和研发中心。全省要开发一批新型高新技术含量产业用纺织品,如利用合成新纤维,经过织造和聚合物涂层处理后形成的膜结构纺织建筑材料;由纳米材料和非织材料经过复合而成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国防、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领域;利用功能材料和加工新型工艺而形成的医疗保健新型功能纺织品;以针刺、水刺、纺粘、融喷等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不断拓展了合成革基布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开发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
家用纺织品行业:我省中国名牌产品“佳丽斯”床上用品,“喜鹊”毛巾,以及品牌产品“福莲”洗洁巾等家用纺织品产品的企业规模、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等,在国内外市场已显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省家用纺织品产业要在纺织各行业整体发展的带动下,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毛巾、床单、家用纺织品的同时,加大家用纺织品的创新开发,填补缺门。大力开发功能性家纺产品,如把负离子、远红外线、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到纺织品研制开发中去,使具有抗菌、防臭、防螨、防霉、驱蚊虫、负离子、远红外、护肤洁肤功能性纺织品成为人们追求美观、健康的自我保护消费用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时尚、公共、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产品朝款式新颖,做工考究,透气吸湿,美观实用、触感舒适方向努力。
纺织机械行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创新,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创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条件,提高承接国际、特别是台湾、香港等地区纺织机械产业转移的能力,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福建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工业。在大力提升现有针织、印染、服装机械制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棉纺、机织、非织造、化纤等机械、配件物料及配套的软硬件,积极研发纺织检测仪器、仪表等;以创新为主题,努力提高纺织机械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性能、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大力采用电子技术、信息网络化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做到针织圆机系列化,经编机高档化,产品档次争取达到亚洲先进水平;染色机、印花机、前处理、后整理染整设备要提高自动化水平,在增效、优质、节能、节水、低浴比、降耗、清洁环保生产以及适应性方面提高一大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努力开创其它新型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纺织机械产品。不断推进我省针织机、染整设备以及缝制机械的对外出口。
纺织服装业在福建全省吸纳了就业人口大约100万人,其中80%是来自农村,纺织传统产业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的重大作用。目前全省纺织服装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0%以上,在全省主要工业产业中已排名第3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纤维消费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内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在经过贸易摩擦缓冲期以及我国纺织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后,国际纺织品市场增长空间是巨大的。我省纺织服装业仍将保持旺盛活力进入新的上升发展阶段。因此,福建省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发展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而在产业政策上明确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的市场准入,实施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制度标准。
福建纺织产业处于良好的发展位置,北受到长三角经济区江苏、浙江、上海纺织生产基地的技术、人才、信息的辐射;南有珠三角经济区广东、香港、澳门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和对外出口的优势;东部面临纺织品品服装较为先进的,并在进行纺织产业转移的台湾省;西部有纺织资源、人力、土地优势的我国内陆广大地区。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福建纺织工业加速与周边区域形成对接连为一体,建设海峡西岸新型纺织基地,将对改变福建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面貌,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承接国际纺织产业的转移和合作,促进纺织行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
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真正把加快纺织科技进步落在实处。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国家纺织科技发展中心《纺织技术进步纲要》等为指导,搞好技术改造;注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我省纺织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要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采取后配时代的对策措施,加快纺织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和谐稳定的纺织品贸易环境,抓紧实施纺织产业品牌发展战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长国际贸易知识,大力开展行业外交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商会等要密切注视国内外纺织服装市场发展,资源配置文化,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认真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纺织协会及专业协会等,及时发出对纺织工业各子行业的投资、生产、经营、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预警,加强对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引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福建纺织服装出口预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海关、商检、外贸、经贸工商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调控网络,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预警和快速反映机制,提高企业防范措施,避免损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福建省纺织产业稳步发展,新上台阶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章:
[1]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家发改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修改稿)-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
[3]福建纺织工业2005年经济运行情况-福建省纺织工业协会等.
课题组成员:
长期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浙江物流企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集聚区初步形成,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2010年全省有物流法人单位1.1万余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5家,全省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550亿元,分别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21.7%与9.4%;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7.0%。省内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地位明显提升;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条件逐步改善;③物流企业成长迅速,经营业务不断拓展;④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2浙中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浙中地区是省内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交会点,与省内10个地市中的半数直接接壤,其中包括省会杭州,是浙江省内和通向西部各省的交通要塞。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地区之一,浙中地区是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向外辐射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外向型经济等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给物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以金华市为例,截至2010年年底,该市物流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经营户10623户,从业人员约10万人,出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现代物流企业。2010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1378万吨,同比增长66.8%,货运周转量1480022吨千米,同比增长29.3%;全市物流行业增加值据专家估计达23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约29%,占全市GDP约11.5%。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人才、信息处理人才和一线操作人才需求旺盛。
2.1岗位需求
在浙江省1万多家物流及相关企业中,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数与职工总数之比为1∶20,有近90%的企业表示迫切需要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人才岗位需求来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需求较为旺盛,这主要源于近年来物流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行业竞争加剧,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浙中地区物流人才主要就业岗位见下表。
2.2学历要求
企业对不同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为:中职、大专学历占到了一半以上为66.5%,本科学历占33%,研究生学历占0.5%。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每一家企业都希望找到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从事相应的物流工作,要求他们不仅能够在全局角度上驾驭物流,还要具备实际的物流经营与物流设备操作能力。
2.3职业资格要求
从物流岗位职业资格要求看,物流企业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单证员、货代等职业资格要求居多。物流企业要求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在于除了满足国家的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以外,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从事物流专业技术工作的资格要求。
2.4语言要求
目前,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物流公司在语言上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事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企业大多要求员工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此外,对于专业英语的要求也呈上升之势,物流企业普遍要求员工能够熟练阅读和填写各种物流单据。
2.5性别要求
现代物流是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的有机结合,操作性强,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对男性的需求多于女性,比例大致为7∶3。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岗位,往往优先录用男性员工,而跟单、客服、信息处理和行政性岗位则倾向于招收女性员工。
2.6经验要求
根据调查,除了学历和职业资格的门槛外,工作经验也是较高的门槛。目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科研人才这三种人才在我市物流行业内最缺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遵守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员工都要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市场份额。
3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3.1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概况
金华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已基本形成了以义乌商贸、针织、服装、日用百货,永康小五金,东阳机械、服装、医药化工,兰溪合金、化工、医疗等工业为龙头的区域经济特色。以“金华—义乌”为主轴,义乌小商品城和永康五金城两大市场为依托,杭金衢、金丽温、金甬三条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为重点,多个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目前,金华有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百家,金华“无水港”、中外运物流中心、报税仓库等一批大型物流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在高速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的带动下,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社会培训需求日益旺盛。
3.2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特点
摘 要: 消费品工业是青海省传统特色产业,在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以来,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整体而言,消费品工业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指导消费品工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本文总结了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 :青海;消费品工业;发展;问题;任务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95-02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李军(1982-),男,青海西宁人,硕士在读,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政府政策。
一、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有进有退,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青海省消费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对外来资源依赖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塑料、造纸、皮革等行业逐步萎缩,部分行业已经完全退出,而与当地特色资源高度关联的农特产品加工、特色纺织服饰、医药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主导产业。2011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就业在整个消费品工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84.8%、93.2%和77.6%。其中,农特产品加工的优势最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贡献接近青海消费品工业的半壁江山。
(二)区域特色日趋显现,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大美青海”主题下的青海省消费品工业的区域品牌已经初步形成,涌现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共有12个)、2个中国名牌(全省共2个)、38个青海省著名商标(全省共有53个)、16个地理标志著名商标(全省共16个),“互助”“晶珠”“藏羊”“可可西里”“伊佳”“昆玉”“三江源”“极草5X”“青海青”等品牌已经享誉海内外,极草系列产品已经迈入国内外高端消费品市场,“藏羊”地毯、“青海青”维P粉、“伊佳”服饰等在青海省出口创汇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聚雏形初显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的园区建设提速,产业集群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在消费品工业较为集中的西宁已经形成了特色纺织服饰与食品加工制造(西宁南川工业园)、生物医药(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两大特色园区,以海东互助为核心的青稞酒集群正在发展壮大、海南州的棉纺产业集群也在快速发展。以西宁南川工业园为例,该园区集中了青海藏羊机织地毯有限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圣源机织地毯有限公司多家有实力的企业。
二、发展重点
(一)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1.牛羊屠宰及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高原牦牛、三元牛、藏系羊高端肉制品品牌。按照“肉、皮、骨、脏、血”五位一体的总体开发要求,以高值食品和生化制药为重点,对现有屠宰生产线进行脏器清洁、分拣、输送、血液无菌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以西宁、海东园区及海西为中心,布局和构建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生物技术为一体的牛羊肉高端加工完整产业链条。
2.乳制品。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严格乳制品行业准入,稳定液态奶产量,扩大酸奶产量,适度发展免疫调节功能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乳清蛋白、奶酪等高端产品。完善酸奶、奶酪等牦牛乳制品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培育形成高端牦牛乳制品品牌。推进乳制品加工向“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转变,打造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奶业技术体系,提高乳清、奶油、乳糖等回收利用水平。
3.青稞加工。积极推进青稞酒工艺技术、香型的标准化建设,壮大青稞白酒规模,适度发展青稞保健酒,提高青稞酒的市场占有率;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积极发展青稞加工食品、青稞β-葡聚糖、青稞麦绿素提取及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下游产品,推进青稞产业向高值化发展。
4.油菜籽加工。采用先进的压榨和萃取技术,丰富菜籽油产品品种,形成20万吨油品生产能力;加快籽粕高值产品提取及脱毒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开发肌醇、植酸等高值化产品;采用发酵技术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形成完整的油菜籽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
(二)矿泉水及果蔬饮品加工
大力发展天然高端饮用水产业,扩大“昆仑山”品牌矿泉水产能至5亿箱/年,将“昆仑山”矿泉水品牌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三江源“华夏正源”、黄南州“瀞度”、海东“七里寺”等其他品牌矿泉水,形成“一主多副”、高低端并存的矿泉水格局。利用沙棘、红景天、枸杞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特色饮品、保健品及食品,加快推进盖碗茶、藏式奶茶等民族地方特色饮料的产业化。
(三)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
1.枸杞。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夯实枸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杞果分置,寸市厘作,果叶并举”的枸杞产业发展要求,以高档果品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形成集枸杞种植-高档鲜果-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枸杞产业链条。以枸杞鲜果品牌建设和杞果保鲜为重点,在海西、西宁或海东分别建设鲜果品仓储、配送基地,打造直接面向市场枸杞高档鲜果品牌;按照GMP标准,以较小的枸杞果为原料,采用先进的提取和发酵技术,生产枸杞酒、枸杞多糖、黄酮、枸杞籽油、枸杞浓缩汁终端食品保健品等枸杞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提取后的压榨物经发酵后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枸杞叶用于生产枸杞叶茶和枸杞保健产品。
2.沙棘。以现有15万吨沙棘原料为基础,加强沙棘生产基地建设,扩大沙棘种植面积。扶持和培育一批特色沙棘生产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提升沙棘加工能力,扩大现有沙棘油保健品、沙棘酒系列产品、沙棘VP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同时以沙棘总黄酮、单体黄酮、沙棘多糖等医药保健品原料产品为新的突破口,推动沙棘在生物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
3.虫草。采用细胞破壁技术,加快西宁、海东虫草加工产能建设,形成年加工30吨虫草能力;加大研发力度,推进虫草人工培育进程;积极推进虫草在抗人体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效等临床试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试验。
(四)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
1.生物制品
(1)虫草发酵菌粉。加快虫草菌粉发酵产能建设,形成500吨虫草菌粉的生产能力,并以菌粉和发酵液为原料,重点构建虫草菌粉百灵片和软胶囊、虫草酒和虫草饮品两条产业链,实现无废水、无废渣排放的清洁高效生产。
(2)动物血液、脏器、骨的综合利用。以动物血液为原料,发展全血氨基酸、脱毒牛血清、血红素等产品;以动物骨为原料,突破骨骼粉碎降解、有效活性成分提取等技术,发展骨粉、骨油、牦牛骨保健品、明胶活性全骨复合物,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骨素、胶原蛋白、骨肽等高值化产品生产技术;以动物脏器为原料,发展肠衣、肝素钠、胰酶粉、羊胎素等产品;以牦牛皮为原料,发展牦犀胶补血系列产品。
2.生物医药
加快传统中藏药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开展中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地道和地产藏药GAP种植基地;加快搭建中藏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原料仓储和初加工、药品生产、成品药仓储和配送三个环节的合理布局。
(五)特色纺织服饰
建立大白毛、绒毛原料和地毯、绒纺产品的质量标准,建设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体系。以西宁南川工业园为载体,以现有地毯生产企业为支撑,扩大地毯织机装机规模,增加花色品种,地毯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提高纺纱、染色、污水处理等配套生产能力,以地毯主要销售市场为重点,建立地毯售后服务体系,打造集原毛交易、分梳、纺纱、染色、织造、后处理、配送、清洗为一体的藏毯产业集群。
以伊佳服饰为主体,以增加花色品种为重点,培育和壮大民族服饰产业。支持服装企业承接产业转移,适度发展高档、轻薄、精纺、时尚类针织服装,努力增加“三绒”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推进中藏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3-5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大力推进牛羊肉屠宰与加工企业的整合,形成2-3家牛羊肉屠宰、加工和生物制品一体的综合生产企业集团;加大油菜籽加工企业的整合,形成3-4家种植、榨油、有害脱除和发酵饲料一体的企业集团;加强虫草产业资源的整合,提高虫草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虫草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
立足青海省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按照专业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发展思路,把比较优势发挥和后发优势培育结合起来,统筹全省消费品工业发展和园区开发,促进资源向重点园区集中,提升集聚水平。重点支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东工业园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同时,按照错位竞争、特色显著的要求,加强州、县特色消费品产业园和产业集中区建设。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在实施“123”科技支撑、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的基础上,遴选一批影响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科技项目孵化和创业平台,围绕消费品工业主导产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发展。
(四)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定位明晰的品牌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消费品工业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培育“柴达木枸杞”等区域品牌,提升“昆仑山矿泉水”等企业品牌;支持企业制订一批特色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加快制订绒毛、枸杞、中藏药和蚕豆等原料产品供给等级标准,提升品牌质量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