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9 17:21: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工艺理念已经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所以必须对建筑进行改革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1 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了,其含义无非就是把建筑行业也变成工业化发展,由原先的小规模的手工建筑变成大规模的有效率的工厂化建筑。使现在杂乱的房屋建筑能够具有统一标准,这样就可以把建筑用材放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这就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方面。
比如现在广受建筑业喜爱的预制板梁装配,它不仅可以保证预制件的质量,也为工程节约了工期,但这说明这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预制件并不能完全的替代现浇。所以在建筑施工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预制件,但是现浇的技术工艺也是不能被摒弃的。
2 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在工业化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量到质,建筑工业化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下面就建筑工业化目前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描述。
2.1 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
缺少顶层设计。我国政府虽然大力的提倡推广建筑工业化,但是目前我国对建筑工业化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策,各地政府机关的扶持机制没有系统的规划及激励治理措施,缺少长远的规划;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筑行业一般规模大工期长,这就需要各个单位相互合作,比如说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参建部门多的特点给建筑管理带来了难度,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出现问题。目前虽然各地政府在不断的解决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2.2 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设计体系由于一些原因,在工业化发展中缓慢,这往往导致设计与加工及装配在一些环节产生脱节,这就会造成工期延误和质量下降,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大弊端。设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装配的设计,但在室内设计等方面发展甚少,这成为设计体系不完善的另一大的原因。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创新力不够。
2.3 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准确
大家普遍认为工业化建筑抗震能力不好,但是日本的几大地震都证明了工业化房屋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认为工业化建筑是低质量的建筑,认为大多数的安置房才会采用工业化建筑,但是工业化建筑加上一些其他的新技术使用,建造的工业化建筑是高质量现代化建筑;认为工业化建筑是单一的,没有什么创新,其实我们所说的标准化建筑是指建筑产品的模块模数标准化设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将这些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和拼接,将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2.4 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从设计、生产到装配、装饰使用,系统的集成性程度低;建筑产品相应的配件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缓慢,阻碍了整个装配件的发展。系统构思不够完善,在选用装配构件时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便。
2.5 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还不配套,施工难度大
我国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由于施工专用机械的短缺,使施工方案不尽完善,施工技术与施工机械的不配套,导致施工强度增加,熟练劳动力短缺,在工期较紧张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这无疑会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3 优化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3.1 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机制
首先应该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做好带头作用,该放权时放权,该管理时管理,松紧有度。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政策上都要激励其发展,同时可以让房地产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其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机制,积极推动EPC管理模式的发展。
3.2 采用新的施工工艺
新的施工工艺是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建筑行业中现浇作业占了施工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装配式构件。因此新工艺不仅是对现浇作业的要求更是对装配件的要求。发展新型的装配式产品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新工艺不仅是对装配构件主体结构进行改良,同时对装修等配件也进行改良,实现装配式构件的一体化发展优化。
3.3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技术体系构建
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集成系统的完善。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哪些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其次关键技术路线的每一步都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关键技术集成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
3.4 注重市场化引导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不仅要利用好“看的见的手”,同时也要利用好“看不见的手”。注重市场的引导作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我们要因地制宜。促使建筑工业化的效益达到最好,对国家的发展最有利。对不同的工业配件进行分类使用,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预支构件厂应该对全社会开放,这样就会增大装配厂的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加上市场的引导,肯定会促进预制场的发展,乃至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新型建筑行业工业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出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和市场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我相信建筑业肯定能够抓住此次机遇,得到大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使我国建筑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三大误区: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颈:制度;标准;技术;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工业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实施途径是多种模式并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工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龙头,集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还有以龙信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EPC)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及几大误区
误区1:建筑工业化≠装配化。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由于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内涵、步骤、路径还不够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还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甚至简单地以“装配化”程度来论建筑工业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订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PC具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
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应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但仍然未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视企业的管理创新,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效率、效益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工业化是要从管理现代化上要质量、要效益。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误区2: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据统计,推行建筑工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模块建筑是根据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多面体空间模块,根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熟练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排布、卫生器具安装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块建筑的优势, “多快好省”,适用性广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寿命长,环保效果显著,性价比优。
从各国发展的实践看,因住宅量大面广,与商业、办公物业相比,其个性化相对较弱,更容易、更有意义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来代表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质上也未必专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同步推进住宅工业化。因此,从这一点上,“住宅产业现代化”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对比分析。
越是标准化,对工业化推动越有利。制造标准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同时管理也要标准化。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个性化又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住宅建筑设计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个性化的中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构配件,标准化的模数,使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工程中得到合适地使用。这就意味着用最少韵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标准化不意味着单一化,这与房地产的特征是相悖的。标准化的关键是节点,是模块,是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效果,这就形成了多样性。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样的标准模块经过组合和集成,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标准化不等于单一化,多样性是结果,标准化是方法和过程。
误区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选用产品。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工业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设计作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必须确定必要的规则。当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普遍面临以下四大瓶颈。
制度。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这就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标准。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术。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scale of build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lso increasing, if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pay a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rice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建筑风气盛行,对于采用粗放式半机械化半手工建筑建造方式的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变势在必行。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建筑品质得不到保证,整体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急需进行结构和技术革新,大力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 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等性能,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
二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待遇差,劳动力资源却日益短缺,成本升高,建筑寿命短,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多采用传统现浇技术进行生产有关。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而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2007年,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为1900万人 ,而其中建筑业约424万人,占总人数的22%。而2007年末建筑业职工人数961.6万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93.4万人,只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 ,其余均为农村劳动力。可见,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建筑业职工人数中的相对数量,农村劳动力都较多。
从教育程度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普遍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从工作时间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周工作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作业。
此外,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绝对值和增加幅度的逐年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减少,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已经大幅提升,目前仅力工日工资标准就已经达到100元/日以上,技术工种则更高,甚至600元/日以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建筑业建造成本升高。
由于近年来,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大型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及解决用人荒的问题(尤其是过年长假时间),把目标投放到农村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或城镇,在这些地方建设科技园区,吸引大量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对当地剩余劳动力来说既能有钱赚,又能解决诸如空巢老人和孩子教育等问题,两全其美。这也是大中型城市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科技园2010年9月建立,预计将使河南农民工外出减少约80万。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2011年5月举办的“诺奖中国周”北京站论坛上表示,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会变为负增长。“人口红利”在“十二五”末或将迎来拐点。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不但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局面仍将持续,而且一般素质的劳动力也将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另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通过投资来提高资本构成的比例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 工业化住宅的优点
预制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随着产业进步,改善了工作条件。工厂集中生产,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现场湿作业的减少,使装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噪音及施工粉尘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安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寿命。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外墙夹心保温体系,外墙防渗漏体系,建筑外墙安装体系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应用,提高建筑物隔音、保温、防火等多种使用性能,便于系统的维护,耐久性好。建筑建设周期的缩短,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利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分工更明确,更加专业化,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省去中间交易费用和各专业对接缝隙产生的费用,从而达成企业经济目标乃至整个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能满足建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体现在建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的降低。
在环境效益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工业化生产从露天作业更多的转向室内工厂生产、从施工现场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施工,标准化设计则可以从初步设计开始就更为全面地综合考虑住宅产品全寿命周期环境效益。从住宅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方面,可以较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能源的节省。
在社会效益方面,工业化住宅建设会使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业、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经济生活、利益相关群体、文化教育、科技进步等等产生影响,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是整个工业化体系评价的重要方面。
四 我国目前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好,南方有万科集团领头,积极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进程,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早在2008年就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卓越绿色企业作为发展远景,并逐步实现引领房地产行业,将新型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全面升级和推广。深圳从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此规范为我国第一部预制技术方面的规范。此后,上海市也推出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以此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在北方,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住宅工业化项目的密切合作,结合中国住宅设计应用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采用〈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的核心技术,通过科学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保证连接可靠性前提下,使施工难度降低,并降低了成本,这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装配整体式住宅核心技术的先河,摆脱了住宅工业化发展中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经验的束缚。沈阳现代化建筑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产业园内引进了以日本鹿岛建设,积水置业及中国的沈阳万科,长沙远大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不断满足各类建筑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为今后推广住宅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逐步形成多体系,多模式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还有长沙远大住工、合肥西伟德、北京金隅集团、南京大地等众多企业也都已经介入到了研究和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刚性需求。在我国大力建设“新四化”的关键时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当前人们对颇显神秘的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大景观,搞好绿化,片面地理解成了“绿化建筑”。这个概念被某些开发商滥用,这是不正确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只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环保、健康、生态住宅的统一体。
二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的成本确实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作用,使得“绿色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建筑要低得多。
三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会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但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不一定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倡的是采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简单可行的方式和技术。例如通过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给建筑物增加保温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传统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效果。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探索研究的推广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3年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2012年的353项增加了907个。
我国绿色建筑不但数量增长快,而且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新建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对绿色建筑进行明确定位,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比较弱。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材质量监管和建筑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绿色建筑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气候密切相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急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
(2)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但是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优惠政策还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激励措施不足,很难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缺少对消费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宣传、鼓励措施,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在优惠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影响市场购买力。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也影响了设计者的积极性。
(3)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能力还不强。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思想意识上,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应该把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用上,在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推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们更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到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绿色建筑正慢慢接近人们最初所追求的美好设想。
1.建筑工业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建筑模式带来了建筑资源浪费、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筑工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所需的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好。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工业化。通过“工厂化造房”,每百平米可以减少5吨左右的垃圾产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日趋进步,建筑技术正在成熟和完善,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及施工工艺流程正逐渐成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建设项目与工业化标准之间存在矛盾,生产流程的系统化重视不够;二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使设计人员对新型结构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时没有优先考虑采用;三是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四是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家的倡导方向,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中应优先发展建筑工业化试点。
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阳台等都提前在工厂做好,拿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地组装起来。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在欧美等国家早有共识,我国“十”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住宅建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应加快住宅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国家应为住宅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制定与每个阶段相适应的建筑标准,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农村住宅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建筑模式,国家应大力推广,并不断整合各个地区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3.发展绿色智能社区
绿色社区不等于绿化社区,它不但要求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实现景观合理布局,在办公和生活之余可以与环境互动互补,营造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安居新模式。
我国在绿色智能社区建设中,应该在规划设计、生态系统、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融入节能环保、先进高端的绿色元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生态社区。
我国新建建筑总量连年全世界第一,资源及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房地产界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的思考》,作者:赵金龙
出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2.《绿色建筑的生态安全观探讨》,者:黄芳
出处:《法制博览》 2012年10期
3.《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徐至钧等。
出处:《建筑技术》 2012年4期
4.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变化,建筑领域更是如此,新的数据思维与新的信息技术促使建筑面临一场新的革命,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也将成为走向信息时代的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
那么绿色建筑再发展的核心驱动点在哪里?再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障碍?又会出现哪些本质变化和发展趋势?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1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大数据、非线性、数字化等对传统逻辑思维提出了挑战,同时建筑能量维度与碳排放概念使得以往建筑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的绿色建筑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不同媒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与建造思维中的作用,重新评估并重组现有建筑设计过程、生产施工过程、运行管理过程,重新建构建筑企业、部门、组织以及人员间多方协同、协作关系等,以提升信息时代绿色建筑的品质与效率。
可以肯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筑业以往的粗放生产方式将会出现质的变化,精准的建筑模型和数据技术使得绿色建筑定量评价成为可能,新的发展促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性质与结构发生转变。
1.1 绿色建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技术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早在1999年英国就在报告中指出,5年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英国建筑业可以节省约30%的项目成本。根据各国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的介入可以将施工工期缩短15%;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基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信息化与绿色化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发与实践。
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低效率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建筑建造方式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的需要,超过全球总量50%的建筑工程量需要寻求全新的设计建造模式,实现建设的快速高效和绿色环保,以缓解国家经济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信息技水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将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个重要途径,为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然而,由于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作)带后,相应建筑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发挥新部件、新材料以及设计建造新模式的优越性。面对快速袭来的信息革命,我们是否在思想和技水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值得思考。
1.2 BIM与建筑碳排放计量
虽然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建筑碳排放定量评价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然而,随着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碳排放计量又是必要的,BIM技术为建筑碳排放科学计量提供了新的平台。
BIM既具有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模型信息的特点,又是一种建筑模型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可共享建筑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可为绿色建筑从建材生产到拆除及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信息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由此可见,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性能的量化计量上具有全面性和精准性的优势,能够应对情况复杂、时间跨越大的建筑碳排放的计量与评价问题。
1.3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价的再发展
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市场导向型及技术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评价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较为粗放,定量标准少,技术导向型则正好相反。在绿色建筑认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导向为主的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推动和再发展,也必须有更为客观、可衡量的技术导向型的标准作为引导和评价。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也面临体系更新的挑战。
2建筑工业4.0
德国率先提出将工业4.0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得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成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焦点。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可以肯定,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产业的突破口,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2.1 信息日寸代德国的发展思路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与合作形式。建筑产业更为显著,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这一趋势将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 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可见,随着时展,建筑工业4.0的发展目标不再仅仅是追求大量、快速的建造,而是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设计,实现设计生产全产业链的资源智能化配置,达到高质高效、节约环保,真正实现绿色建筑个性的设计与精致的建造。2.2新型工业化的挑战与我国现状
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工业化设计建造手段,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建筑综合效率大幅提高,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同时,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声、污水等污染。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瑞士80%的住宅以通用部件为基础,英国达到75%以上,日本达到70%,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甚至达到90%以上。
与此相比,我国建筑业建造方式极其粗放,我国建筑量约为世界总量的50%,但工业化率仅为7%。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近一半,为46.7%,建筑业牛勿质资源消耗占钢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这些材料的生产需要冶炼、熔融、烧结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因而建筑业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从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来看,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数据显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7.67万亿元,占GDP比例约7.03%,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建筑业关联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导致了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沉重。
然而,建筑业企业从低端、高耗、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推进我国建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而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
2.3发展思路与途径 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实现跨越发展,由传统粗放产业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绿色建筑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应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绿色建筑再发展必将走上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
这种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运维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还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生产集成化”五个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与建造思维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精度、构件部品生产、施工、项目管理以及后期使用维护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上亦有巨大潜力。因此,可以说BIM是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应用于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中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生产,是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再发展的必然。3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计量与导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建筑师和工程师仍然是依靠先前的经验进行设计,用粗放的方法进行建造,并没有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与计算,因而无法保证整个建筑过程的绿色化效率与品质。对于绿色建筑,碳排放作为 个重要的指标却很难精准地计量评判。
3.1 建筑碳排放的计量问题
我国还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据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15年我国新建筑将占世界总建筑的50%。我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建筑低碳化任务艰巨,绿色建筑量化评价碳排放势在必行。
然而,碳排放计量尤其是建筑的碳计量问题,在国际上一直是学术难题,相叉寸其他领域,确定建筑碳排放基准线比较困难,基准线问题很复杂,建筑类型多,各地区也不一样。但是建筑碳交易是未来碳交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随着建筑碳计量方法的完善和基准线的确立,建筑碳交易会成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基于BIM的建筑碳排放计量与评价
关于碳排放模型的研究集中在生命周期划分、碳源确定上,不同的核算边界计算结果完全不同,也没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美国bSa (building SMART alliance)对目前美国AEC领域的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应用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方法上,传统的线性周期评价不能满足要求,按照目前国际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应该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建筑材料、设备及构架的开采及生产制造,建筑施工,建筑运行使用,建筑拆除及处置阶段。特别是建筑材料拆除后的处置回收阶段,往往被忽视。
德国DGNB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首j欠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引入碳排放量的科学计算方法,其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发挥了核心作用。
3.3建筑碳排放的标准与引导控制
当前,由于很难给出低碳建筑的基准值,建筑碳排放模型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的理论分析上,在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评价上英国和德国的探索有很大贡献。英国于2006年12月了《可持续性住房规范》,该规范针对建筑设计和旧房改造,对建筑碳排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目标,从建筑运行、建筑维护和能源利用等9个方面对建筑碳足迹进行了评价。2008年,德国DGNB对建筑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单位是每年每平方米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的公斤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 Carbon 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协会2014年底出台了《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该标准根据我国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资料和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建筑碳排放计量的两种方法;对计量建筑碳排放所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碳排放因子的采集工作,从内容范围、采集方法、来源渠道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对建筑碳排放数据核算,给出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相关计算参数及其选用条件;对计量结果的形式、内容等做出统一规定。该标准的出台,使我国绿色建筑碳排放计量评价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建立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相关数据库,用于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对建筑牛勿运行、改造等过程中不同方案的碳排放进行比较。此外,具备节能减排效益的新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系统,其效益将可能因此量化。当前,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或量化评价绿色建筑成为可能。
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再发展
绿色建筑的评估已经有25年的历史,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法是1990年由英国建筑研究所提出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简称BREEAM)。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法,我国也于2006年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14年颁布了新版本,但从本质上来说,定性打分指标过多,平行式结构较为简单,该评价体系还是市场引导型的。
4.1评价目标的转换
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率先研究制定了BREEAM,该标准简单易操作,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几通过评价的建筑都被认为是“对环境友好”的建筑而获得由英国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环境认定标识,进而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得到开发商及用户的认可。相关的制度与建筑环境评价结合形成良性的市场效应,对生态型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水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评价体系目标做相应的改变,从以市场引导为主转型为技术引导为主,建筑信息技术为此搭建了实现的平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托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大大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并降低评价工作的成本,到目前为止,运用仿真模拟评价手法已经完全能够发展技术导向型的评价体系。仿真技术的科学性能够极大地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避免人为的臆断和片面性,为绿色建筑的再发展提供保障。
4.2评价结构的转型
绿色建筑的再发展,评价目标的转型,需要评价技术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效益概念成为核心,例如实现绿色建筑的时间效益、成本效益、环境效益甚至文化效益等,倾向于更加综合的评判。
有关绿色建筑的环境性能的评价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生态数据库、生态模型及其他信息系统评判方法等,但很多仅从某个角度进行评判,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更加综合客观的评价体系,包括相应的技术结构,德国可持续建筑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第一代评估体系出现的问题,如缺乏技术整体性、忽视经济问题、综合使用要求及使用者的愿望等,进行了改进。第二代评价体系包含以下6方面内容:经济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文化及建筑功能质量、过程质量、技术质量和场地质量。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的结构为网络结构,而非平行结构(见图1)。
从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可以看到以下变化。
1)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方面因素。
2)推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科学计算方法,包含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回收成本的动态计算,使’绿色建筑真正能够达到既定的建筑性能优化和环保节能目标,展示如何通过提高可持续性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3)评价标准以确保达到业主及使用者最关心的建筑性能为核心,如建筑能耗、室内舒适度、环境指标等,而不是以简单衡量有无措施为标准,这种方式为业主和设计师达到目标提供了广泛途径。
4) DGNB是建筑整体综合评价体系,最终效果需要看综合指标。这种科学体系有效地克服了第一代评估体系片面孤立评价技术的缺点。
5)推出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排放量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排放量这一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LCA)体系,致力于逐渐建立起一套以降低生命周期消耗为目标的材料、构件全生命检测与回收的制度。同时,DGNIB体系包含了评价建筑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消耗量、减少酸雨等内容,以更有力的手段让投资者和建造者分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6)德国DGNB最为关键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过程质量一项,这一项是将整个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纳入评定范畴。
4.3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
我国绿色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往建筑模式提出革命性的挑战,需要从思维、方法、技术层面上探索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论与方法,以解决建筑在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过程中的脱节,解决新的绿色建筑思维与传统方法手段的脱节,实现绿色建筑的再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BIM可以建立精确的建筑三维数字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施情况相符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不仅包括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括非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可以支持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环境。基于BIM的工程算量真正地把成本管控与设计和施工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为整个建筑的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协同平台。
5结语
1)随着时展,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使得绿色建筑的时空认知、能量认知及文化认知有了新的高度,并建立新的联系结构。
2)绿色建筑的信息判断与记载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碳排放等更深层面的信息获取更精准、更完整,信息记录传递更便捷。
.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施工技术
2.1施工设计阶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应做好相关的施工设计,优秀的施工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①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是其重要内容,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是连接结构水平与竖直结构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与传力的关键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设计至关重要。②构造设计。完整的构造设计能够将计算设计中没有考虑的因素考虑进入,也能够为计算设计中的一些理想假设提供保证。从施工设计中可发现构造设计大多是依靠结构设计理念而做出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原理而构造出的设计要求,往往需要实践做支撑。③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节点也是关键部位,占着重要地位。由于钢结构设计中受到较多因素,要想实现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化就必须提高施工的机械水平。④一体化设计。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求节点的设计尽量满足一体化的要求。当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发新的节点方式,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在满足建筑构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2.2施工过程阶段
①建筑物的基础浇筑。一方面,做好桩基础施工。桩基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台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性浇筑,不可在台阶位置留下缝隙。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在进行拆卸时,应确保模板足够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大体积的基础施工。在每一次浇筑完成之后,应对浇筑效果进行重新检测,在进行第一次振捣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振捣,两次振捣之后要确保层层之间没有缝隙。若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此外,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在进行浇筑前应在两侧设置一些标高线,根据标高线进行逐层施工,每一次的浇筑应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浇筑应确保在2~3米之间,确保在细节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墙浇筑。可在墙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进行浇筑,可确保混凝土的结构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而这种浇筑可在窗户洞及门洞等位置留取适当的缝隙,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对墙面上出现的洞及孔位置在进行浇筑时,将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内墙及外墙的接口位置完成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擅自挪动钢筋,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减少钢筋的受损程度。③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机构的一体化。在施工组中充分考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序、工作面空间及其所需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统一安排,确保两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绿色施工的概念与原则
1.1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2绿色施工的原则
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施工企业来说,应当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包括施工规划)设计(包括施工阶段的深化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机械与设备选择、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绿色施工必将加快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我国建筑构配件工厂进展还是比较快。但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基本停止,发展极为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建筑业粗放经营、浪费比较严重,未形成规模经济;②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贡献率较低;③建筑标准化,构配件标准化、体系化和通用化程度低;④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一直存在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湿作业多,材料浪费多,高空作业多等现象;⑤建筑节能和环保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所以,当前建筑业在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积极积极推进房屋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在具体实施中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结构设计要多样。采用混合结构、轻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灵活分割的多元需求;二是功能适用要现代。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材料,满足节能、防火、隔声、抗震等功能要求,建筑垃圾可回收循环;三是制造分工要合理。建立科学的构配件目录,制造与施工分离,提高制造和施工机械化水平,建立合作良好的总分包生产机制;四现场施工要环保。尽量采用统一模数构件,减少大规模湿作业,减低劳动强度,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工序质量可查可控,减少施工过程环境污染。
建筑工业化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显著降低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和资源浪费。仅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在钢材、木材、水泥和水这四项上就大有节能潜力可挖。可缩短工期30%,周转材料节约80%,降低造价10%~15%以上。绿色施工理念整个贯穿在建筑工业化过程里,势必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绿色施工将促进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在我国建筑、交通、工业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建筑能耗总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成左右,在三大领域居首位。目前我国存量建筑物达400多亿m2(其中节能建筑仅占1%),每年新建建筑物还在以17~18亿m2的速度增长。据2008年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建筑钢材和水泥占全球产量的50%,消耗的木材占全球森林砍伐的49%。每年生产1t钢材需要30t自然资源,需要消耗6.56新水,消耗0.75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2.5t二氧化碳和2.9kg二氧化碳。生产1t水泥需要消耗1.57t黏土,需要1.07t的标准煤,同时排出0.7t二氧化碳和0.5kg二氧化硫。专家经过测算,如果我国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地球0.5%的森林砍伐量。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其能耗、原料消耗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首当其冲的行业。建筑企业通过绿色施工,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达到“四节一环保”的目的。
3.1新材料的使用可以切实降低建筑能耗,降低建筑造价。
据分析将钢筋强度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钢材10%,将性能提高一个级别,可以节约用量30%,建筑工地减少1%的木材消耗,就可以减少0.5%森林采伐量。设计中使用工业废料制作的空心砌体做维护,采用新型节能材料保温,可以大大降低冬季供暖能耗。绿色施工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材料的更新和环保性材料的出现。
建筑市场已经出现再生塑料生产的复合塑料模板,可以代替木模板,周转次数能到50次,和木模板比较,周转后不吸水变形,而且成本便宜;同时,复合塑料模板100%采用可再生塑料为原料,可以回收利用大量塑料垃圾,减少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这种塑料模板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普遍使用,不但能为施工单位节约成本,而且能为地球保护大片森林。
3.2绿色施工的要求必然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中专门增列了“绿色施工技术”一章,其中包括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预拌砂浆技术、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硬泡沫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技术、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铝合金窗断桥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供热计量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植生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这14项绿色新技术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四节一环保,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真正做到施工的绿色环保。
4 绿色施工的社会意义
发展绿色施工,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保证社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总之,传统的建筑施工高能耗又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对人的生存非常不利;新的绿色施工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环境的保护,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在今后的施工中,我们要逐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切实保护好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从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地方债务凸显,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房地产市场产能过剩,在建筑领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建工程大幅减少,2015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新签合同同比下降9%,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0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10.89个百分点。
从整个经济环境变化与建筑业的动态来看,体现出粗放式发展和野蛮生长的逻辑。过去十年带动中国经济的主要是投资,投资的方向又主要是建设,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即建筑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整个行业自身并没有探索出一条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对应的,建筑企业就是拿项目、施工,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必然业务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2015年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共用事业建设领域大力推行PPP模式,新形势下的PPP模式与BT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加入了“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概念,过去建筑企业承揽市政和基建项目就是简单的建设、移交。以PPP模式实施建设的项目,建设施工这个环节的地位被大幅弱化,重点在投融资和运营管理,这是大多数建筑企业都不具备的,这是业务单一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大多数业务单一建筑企业只能做某一类别的建筑施工,如专业做桥梁施工的不能做污水处理,这样又更进一步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同时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所以当建筑业规则一旦变动,大多数建筑企业就很难适应。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在过去30年的时间,我国建筑业确实受惠于这一原理,建筑市场需求量巨大,行业之内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以至于大部分建筑企业提供的服务是简单的施工,这样建筑企业过分依赖人工与“拿项目”。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央高层谈及经济时频频出现“供给侧改革”的字样,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变革的方向。根据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建筑业发展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
工程总承包与建筑工业化在建筑领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部分企业也在探索如何工业化和工程总承包,但能真正实现工程总承包和工业化的很少。我们目前提到的工程总承包,并不是真正的工程总承包,很多企业不具备设计能力。当然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另一方面,在实现建筑工业化方面,很多企业确实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对“工业化”的认识存在误区。首先,我们将“工业化”放在一般语境下来理解,工业化一定具有信息化、标准化、可批量生产等特点。
我们现在企业所谓的工业化是朝向成品化、工厂化方向发展,这只是简单的“copy”,不能称作工业化。其次,工业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此外,很多建筑企业在面对利润大幅下滑时,采取的策略是如何提高企业利润,这是典型的直线思维模式,在外界条件越来越严厉,内部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做法已经触及天花板,可改进的空间非常有限。
二、应对之道
第一,思路决定出路,以投融资能力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家在基建及公共事业领域的建设推行PPP模式,在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明令禁止地方平台公司融资,且不许政府举债,因此在推行PPP项目中,政府方更多的是看中社会资本方融资能力,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思路决定出路,建筑企业应从项目施工建设角色转换为项目投资人的角色,以投融资能力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多元化经营,从单一业务类型向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纵深式发展,包括投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业务多元化经营不仅仅指向产业链中的前端和后端,同时也涵盖了在各个行业中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延伸,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万达和万科的经营模式很好地诠释了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
第三,整合资源。当前建筑业创新的核心不再是简单地提高利润而是转向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集团管控,健全战略与资源统筹管理的机制,以信息化支撑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四,强化企业治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控制机制。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只有加强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及企业治理能力,才能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
第五,建筑企业并购及重组。目前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并购和重组的机遇,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大部分中小企业将进行整合及重组,用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升建筑企业自身的运营实力。
一、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内涵
对于企业竞争力,学者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于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的基础之上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其资源、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品牌产品,通过低成本或差异化等途径,获取在同行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3)核心资源理论则认为,管理协调是一种核心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4)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综上,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优势。
二、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管理碎片化。由于没有把建筑作为完整的产品来看待,缺乏系统化的标准体系,造成了目前对于工业化建筑的验收仍采用传统的分段验收方式。第二,生产方式片段化。由于行业管理的碎片化,造成了生产方式的片段化。项目运作仍然按照传统的工程总包加分段承包方式,缺乏一体化实施的概念。第三,产业引导片面化。过分强调PC和产业化率,唯技术论,忽视其它结构体系。而建筑工业化的精髓在于全产业链搭建,应该形成结构、机电、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完整体系。建筑工业化是手段,目的是整个产业的绿色化。第四,企业发展只想做大,不想做强,试图形成独立王国,把产业链从头吃到尾。第五,目前结构体系的施工成本高,行业内以短期利益为衡量指标,缺乏产业变革的动力。第六,科研投入不足。寄希望于投点小钱就短期出成果成果,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都不足以形成高品质的科研成果。第七,以为沾上互联网+就可以一步登天了。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创新
(一)价值链绿色化的创新
1.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模型。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模型,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思想为引导,遵循了波特价值链的运行规则,结合建筑企业的现实状况构建而成。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基本行为。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所涉及到的基本行为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施工、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这些操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注重对设计、物业等相关协作部门的渗入必要的情况下,建筑企业也可将这些职能纳入到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运作流程绿色化。
(2)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内部支撑。在此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内部支撑包括绿色化的制度、组织文化、品牌效应、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创新绿色化的品牌效应以及组织文化是建筑企业进行绿色化创新的关重环节,其具体内容在下文都有所体现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3)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主要包括其他协作部门,如供应商、分包商、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等。就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体系而言,绿色供应保障是其关键环节。绿色供应注重的是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整个供应链条当中,从而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化。
2.建筑企业产品绿色化的创新。对于建筑企业而言部分管理层领导片面地认为产品绿色化意味着当前利益的负比增长庄产消耗的提高,这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理念追求。恰恰相反真正意义的建筑产品绿色化不仅仅带给企业的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更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技术以及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短期内可能在成本投入上有所增加,但这些片面影响可从其他方面如竞争力、品牌效益等相抵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点。
(二)建筑企业组织绿色化的创新
1.创建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效应。
(1)树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外部展现形式,是引发消费者群体记忆的主要手段。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外树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意识指导行为树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意识是首要目标。
(2)确立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信誉度。品牌信誉度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良好的信誉是获取消费者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立建筑企业良好的绿色品牌信誉度,提供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是第一步。
(3)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内部支撑体系。绿色化品牌是建筑企业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的标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引导顾客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内部支撑体系,就要以绿色理念为引导,品牌信誉度为保障,绿色品牌宣传为途径绿色产品为基础,实施全方位的绿色化,继而由完善的体系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