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的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9 17:21: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生物的课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生物的课题研究

篇(1)

1.引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生物课时却没有增加多少,所以只能通过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2.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2.1教师教学准备不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沉重的教学任务,难免会在某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前的准备。高中生物与物理化学相比较看似是一门比较简单的课程,但是其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点是需要教师在讲课前进行充分准备的。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足,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表面看来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教师的备课、上课过程也比较轻松。实际上,学生由于只能机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没有独自思考的机会,大多数学生也乐享其成,干脆不动脑筋,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能对现有的知识即兴机械地记忆,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2.3教师教学内容繁杂

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不明确,对高考中每个知识点相应的要求也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不是非常明确,就有可能导致对教学要求无法精确拿捏,就会出现重点内容及需要补充内容没有讲解到位,反而对非重点内容费时费力地讲解,甚至带领学生做一些超出大纲的难题、偏题。这样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些教师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对同一节的知识点讲解方式一样,而没有针对复习的特点制定新的分析和练习角度,使得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3.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习高中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生物。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通常实验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方面,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带领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尽量放开让学生自己完成整个实验,做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整个实验的规范性。如在教授“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节中,就可以用到实验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列出的影响酶的活性条件设计相应的实验,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并进行讨论[1]。同样的知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注重探究学习

注重探究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到单纯的知识讲授上,还需要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领悟学习方法。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应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带领学生认识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思路,使学生具备独立探究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应学习的基本知识,而且锻炼了学习应用的能力。如“探究马铃薯块茎中是否含可溶性还原糖”时,就可以应用到前面的实验“探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方法[2]。学生会注意到切开马铃薯时,里面会有淀粉,但是大家都知道马铃薯并不甜,那么这里面到底含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呢?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就会很快想到可以运用之前的知识,用碘液检验淀粉,用斐林试剂检验可溶性还原糖,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出准确的结论。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3优化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的许多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高中生物的学习就是科学系统地学习生活中不懂的东西,并对其原理进行深入探究。传统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只注重知识的本身,这种教学方式早已过时。现如今的高中生物的教学应该注重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直观鲜活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尽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现代的高中生物课堂还应该适当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模型等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述“DNA结构及复制过程”时,单独讲和看课本上少量的图片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向学生讲授DNA的复制过程,也可以用DNA的模型让学生切实触摸到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4.结语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使学生掌握现代体育管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层体育管理岗位的综合素质和体育技术专项技能,培养具备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营销以及体育商业策划、社会体育教学指导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通过本文的可行性研究,希望为我院开设此专业提供理论支持。

一、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状况

1、体育产业行业现状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我国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口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的开发、体育赛事的承办、体育电视的转播、体育广告代言等。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 即是体育的深化和转换, 也是体育的延伸和扩大。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以及“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计划的提出,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随着广大市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全民健身热也将促使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健身休闲业成为消费的主流。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从结构上分析,体育市场应是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技术咨询市场为本体,带动相关的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旅游市场整体发展的完整体系。从我国体育市场的现状看,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成熟,但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的规模还有限,且本体市场尚有缺位。

2、体育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谁赢得人才,谁就可能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日渐升温,我国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2006年,教育部把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列为高考招生新专业。截至2009 年,全国共有18 所院(系)开设体育经营管理类专业,而我省只有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建材职业学院开设此专业并每年招生22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大大落后的同时,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分布也呈现出向经济发达体育市场比较活跃地区聚集的趋势。目前,我省的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环京津健身休闲圈”建设不断提速,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本土人才培养缺位,外来人才吸引乏力的现状,导致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特别是我省体育中介业要实现零的突破,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管理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主体框架之内,经营管理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来运作,在市场经济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体育产业起步快、起点高,从而暴露了体育产业人才战略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规模与布局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 部分院校或通过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包括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或细分专业培养方向来传授体育经营管理知识, 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培养规模看, 公共事业(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无论是在专业点的设置上还是在招生规模上, 都超过了本类专业总数的90%。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体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每个专业点的年招生人数为60人左右,且是从 2002 年以后才开始陆续招生的; 从专业布局看, 公共事业(体育经营)管理、体育赛事运作、体育旅游、体育信息管理和休闲体育等5个专业分布在专业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营销4个专业除在专业体育院校设有专业点外, 部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包括个别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增设了其中的一个专业点,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有两所职业学院开设。总体来看, 现有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生源状况

随着体育特长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省内外的体育院校的招生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以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考生们开始在专业的选择上向体育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形式进行尝试,如体育管理、体育营销等。2010年,我省有1.35万人参加体育专业测试,被省内外体育院校录取的为5531人,录取率为40.74%;2011年,我省有1.45万人参加体育专业测试,被省内外体育院校录取的为5749人,录取率为39.65%;2012年,我省有1.48万人参加体育专业测试,录取工作还未开始。可以证实有大批的体育生没有被相关的体育专业录取,并且这批生源由于文化课成绩较差,被一些分数线较低的高职院校录取,有少数进行复习准备来年再考。

综上所述,在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基础上,无论从社会的需求还是从我院的内部条件来进行分析,我院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可行的,本专业的开设必将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管理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65―01

1 研究背景

2003年4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颁布,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准绳。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了学生的态度情感教育。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予以重视与渗透。随着新课改的呼声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开始研究学生的情感教育。本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情感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迎合国家新课标教学改革,在笔者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浅析了应对策略与方法。

2 现存问题

在目前国内教育体制下,由于高考的压力影响,通常各高中生物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生物学知识,以求在高考中获取更多的分数。于是,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被边缘化。在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前,专门设置课节单元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是不现实的,所以情感教育的教学形式以渗透教育为主。经过笔者调查,历经多年改革,有关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化阶段,对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实质性进展较慢。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脱离,比较牵强。

3 对策研究

情感教育明确的列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中,需要教学工作者引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渗透、培养。

3.1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情感教育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应该体现出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情感教育内容以爱护生命、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科学观等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正确的科学精神、健康的生活态度。

3.2在评价考核中渗透情感教育考察

新课程必将引起评价考核内容的改变,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可以在评价考核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生存形态。考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试题通常以开放性题目居多,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观点陈述、科学分析、反思总结,综合评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3创建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

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渗透情感领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过程。在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树立和谐的言行、要树立科学的言行、要树立正确批判的言行,要树立积极向上的言行,发挥教师积极情感所具有的感染作用,以达到熏陶、引导、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3.4挖掘教学素材激感教育

挖掘生物科学领域教学素材,有很多科学发展史、有很多勇于实践、顽强拼搏、甘干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及人物事迹。这些教学素材不仅能从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等方面理解科学模式,而且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

3.5拓展情感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

高中生物课情感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要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讲一个生物科学领域的故事、穿插一个典故、剖析一句成语、运用一句经典名言、观看一幅图片、观看一段视频音像、组织开展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生动、具体、形象,避免程序化、简单化、枯燥化的牵强。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恰当时机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就课堂上随机的一言一事,及时进行表扬弘扬、批判纠正。

3.6加强实践活动渗透情感教育

组织策划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利用板报、墙报、手抄报等形式,选登环保题材的摄影作品、数据统计、文学作品、漫画美术作品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义;通过相应题材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报告会等形式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参观、调查、实习、种植养殖实践、课堂内外实验、论文写作、日记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3.7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工具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40-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课题的选择。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课题探究进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选择课题。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要遵守需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通过研究性学习内容原则可看出,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在进行课题选择时,可以是关于验证理论的发现性课题。这类内容的课题,是在教材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验证或是发现经验的研究性课题。同时也可以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题。从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实际生活情况的课题研究。(2)关于生物前沿问题的课题研究。(3)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4)关于教材原有知识的课题研究。

二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法是分析法的反向思维过程。综合法主要是将研究的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相互联系,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分析法是将研究的对象分成几个主要的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复杂研究过程分化成几个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其本质和规律。比如,在进行生物学研究时,可以将生物体分为器官、组织、细胞、系统几个部分进行研究讨论;将光合作用划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快速找出事物的本质。

第二,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主要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概述,进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的主要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如:动物的行为规律和植物个体发育规律等均是通过归纳法概括出来的。

演绎法是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对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演绎的过程。首先提出假设,在演绎的过程中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反复检验后,如果能得到确切的证实,假设就可以成为新的定律。

第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是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在培养学生观察法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是在提出假设的前提下,找出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各种现象的变化,进而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普通的生物教学的差异性很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与学科研究中“研究”也存在着差异性。研究性学习不如学科研究规范、严谨,主要是对以前研究成果的重新发现。所以,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构建。要想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也就是所谓的研究型课程。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构建研究型学科课程,也要对研究型活动课程进行构建。所以,要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共同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1)加强学科课程的研究。学科课程的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课程的研究化进程。比如,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新陈代谢的内容,就可以展开植物生命活动的课题研究。(2)加强活动课程的研究,能深化研究性学科课程的内容。如在生物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水产养殖单位研究河虾生长的环境等,使学生对河虾养殖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 结论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为主的一种新的生物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主,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实践经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突破,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虹、陈梅梅、马兰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植物器官种子为例[J].衡水师专学报,2003(4)

篇(5)

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基本的事实依据

通过近几年,本校物理教师对本校高一至高三学生学习物理情况的了解,以及学生家长反应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浓、物理成绩上不去等问题,物理学困问题日渐突出。物理学困生人数不减反增,学困现象提前出现(以往高三出现的物理学困问题,近几年,高一、高二就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学困问题突出,但帮困活动收效不明显。因此,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物理难学”,物理学困问题困扰着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新教材改革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培养,强调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更是一门实验科学,注重观察与实验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另外涉及知识点多、灵活、技巧性强和应用广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实验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物理的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学困问题原因,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开展切实可行的帮困活动。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学困生情况展开调查,进一步了解本校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对学困生情况分类统计,分析学困原因;针对不同的学困原因研究探讨相应的帮困办法;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和总结经验,初步形成改变物理学困现状和帮困活动的有效办法与建议;将帮困办法推广应用,高速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物理学困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了解学困生的个人情况。

2)、了解学困生的分布情况以及和学困生家长交流沟通。

3)、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学习。

4)、分析学困生的学困原因。

5)、听取学困生任课教师意见。

6)、帮困办法研究和实验、总结。

7)、提出改变学困现状的办法及建议。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高中各年级中大部分学困生、学优生学习物理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部分学困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听取部分学困生的任课教师对学困生情况的反应以及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原因,探索出帮困活动的有效办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

4、研究的进度计划

研究初期:

1)、对学困生的个人情况展开调查。

2)、对学困生的分布情况展开调查。

3)、有关文献的研究学习。

4)、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和学困生家长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情况。

5)、征求学困生任课教师意见。

6)、通过排查、调查将学困生个人、家庭和分布情况列表统计。

研究中期:

7)、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及阶段性分析。

8)、帮困办法研究和实验、总结。

9)、改变学困现状的办法及建议交流、实践。

10)、在教学和帮困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总结、交流、改进。

研究后期

11)、将合理有效地帮困方法全面推广和落实。

12)、汇总各阶段的调查、分析、研究、交流、实验的有关记录。

13)、撰写有关内容的论文或总结调查报告。

5、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首先,我们有较好的学生资源;我校是阜康市唯一一所高中学校,学生人数多,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不同,学困问题较突出且多样,学困生分布范围较广,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优势资源,同时更显现了开展此课题的必要性,也为我们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

其次,我们有课题研究的基础,同时,对本课题研究也有一定的准备;我校物理教师致力于物理教育事业,在怎样上好物理课,开拓学生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实施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是在我校2002年开展的“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依据中国中学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2006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子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顺利结题并获阜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阜康市教育科研的空白。我校物理教师每周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关于物理教学、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此课题参与的物理教师更是有着课题研究精神和研究热情。

第三,我校领导对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以支持;我们物理组以前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才顺利结题并获阜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项课题研究过程中,除我物理组全体教师外,学校还投入信息技术组教师4人,摄影摄像人员1人,打印文印人员1人,投入资金15000元之多。目前,学校领导依然鼓励和支持我们搞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给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个小课题研究任务,我们的小课题研究就是按学校的要求开展的。

6、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调查问卷、谈话、教育引导等方式,对高中各年级中大部分学困生、学优生学习物理情况的进一步详细、全面了解;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大部分学困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听取部分学困生的任课教师对学困生情况的反应以及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总结、归纳出造成物理学困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教师交流探讨,探索出新课改后,帮困活动的有效办法以及具体实施细则。

总结实施帮困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完善帮困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0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给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有力的冲击。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与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根源之一可能就是教学方式的滞后。目前,“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易于操作的接受式学习仍有相当的“市场”,在教师心中挥之不去。这种以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剥夺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自由和权利,造就了“高分低能”的非素质型人才,成为阻碍学生终身发展的绊脚石和束腰带。 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虽然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而实际的基层教学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安排学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形式,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因为是“老师要我们摆、让我们做、叫我们说的”,思路早已限定在框架里,就像只让囚犯在牢笼中活动活动身体一样,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状态。有些地方的教育还处在教师言传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方式中,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不牢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形成科学素养。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理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最终要靠教师自己。

但现行方案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就更难以完全达到共识。面对不同声音,必须根绝一切犹豫。我们的坚定是理性的:第一,只要我们选择的事情是正确的,困难和挑战不应该是拒绝做正确事情的理由;第二,新的课程结构只有在改革中适应,在实践中匹配,在行动中磨合,困难和问题只有在改革实践中克服和解决。

而我们通过对多所高中高三年级生物教学情况的调研,目前发现限制高三年级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教师对每一轮复课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复课课堂教学(一轮、二轮、三轮)界限不清,教学的层次不明显,教学的无效重复严重,导致学生的学习不能形成明显的层次和能级提高。我校高三生物教研组在市教研室要求课改前提下,在高考复课中进行实验课题研究。实践中开发的高三三轮复课新模式。

实验课题研究改变教师“只教不研”的现状,实验课题研究把“直通高考”的想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审视教学内容,其重心必需在高考命题范围之内,这样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不得不对《高考大纲》、《大纲说明》和高考试题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教师对《高考大纲》、《大纲说明》的解读分析及讨论不会停留在表型层面上,而是人人读,人人都有读后心得,在进行教研活动中对心得体会及时地交流。将其中总结精华部分立即应用于教学实践,课后反思教学实践中需要更新改进之处再予以纠正。这样反反复复,集群体智慧用于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然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

实验课题研究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该现象目前在高三生物教学表现的非常严重,一节课学生一味地听,自我动脑思考、动手训练的机会很少。在推行高三年级生物教学新课型中,在考点教学和和考点专题训练的时间划分上暂定为2:1,先期通过对教学与训练的定量划分,期望改变教学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一轮为考点式复课教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必不容忽视,注重细节,体现考点,构建知识网络。二轮为考点专题复课模式,专题设计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章节,应对第一轮复习暴露的盲点和弱点进行补充强调,打破章节界限,进一步灵活地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学科内综合,培养学生知识分析和应用能力。三轮为习题讲评课,精选试题,难度适当,数量适宜。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为辅。多练习新情景类型的试题,多提供探究性的背景(课内、课外),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复课的有效性,学校教研室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甚至对每节课老师讲授、提问、总结等进行时间上的具体说明,学生的训练,思考,讨论等必需大于老师主导课堂的时间。宗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

篇(7)

高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乐于“学”,会“自学”。长期以来对于重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研究性学习根据其学习内容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其中课题研究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类型,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应以调查和实验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故我们的课题研究大多为探究式。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性课题研究,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谈谈一些想法和感受。

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而发现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包括客观情境(实验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智力情境和心理情境。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途径,可以在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造成不协调,形成认知冲突,诱发其探究动机。

对课题的选择,要有原则性,选题原则应突出真实性、地方性、科学性和新颖性。真实性是指所选课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施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指校内教育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师资水平和校外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地方性是指与当地关系密切,有一定价值,具有河南特色的课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又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是有规律的,并且总是受一定理论指导的。这种规律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教学活动方案表现出来,某种活动方案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每个教师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总是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框架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学科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或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就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言,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们理解创新精神主要是在创新欲望和动机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其实质是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这种思维品质,思维就显现出敏锐、流畅、独创、批判等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品质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自然而自然的,它需要培养,其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实践。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是实践能力。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一般包括三方面: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将理性思维的认识与外部客观对象之间取得的间接联系,转化为一种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可以逐步提高。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反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促使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能得以逐步提高。

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许多迷茫,许多困惑,同时也有一些认识和体会。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一些挂图、实物等教学工具来解释某一些生物现象,这样学生虽然都能够理解、消化有关的定义和定律,但是学生都是按照教师固定不变教学模式进行记忆,时间一久就容易漏记、遗忘。这种方法事实上闭塞了学生独立思维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本人通过几年的生物教学尝试,粗识认为可以为学生创设意境、巧设教学悬念,增强学生思维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我一段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诱导出本堂课的大体内容,然后通过录音、录像、电脑等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下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

篇(8)

关键词 课堂讨论;合理分组;课堂提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紧迫性

①课堂讨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讨论来实现。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课堂讨论,那些简单易懂、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难度很大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②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效果。在目前的课堂讨论中,存在着以下现象: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发言的只有几个学生。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讨论的勇气,另外,经常出现有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③七年级学生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上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课堂讨论常常演变成了闲聊。

④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时间上差异较大,有的小组课堂讨论已完成,可是有的小组还没有统一的结果,学生没有习惯课堂讨论这种形式,造成时间的浪费。另外,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讨论,达不到预期效果。

2.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在课堂讨论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课堂讨论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3.研究的可行性

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初期,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取了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堂,从中摸索出适合我的教学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七年级一班至六班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刚开始接触生物,还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课堂讨论正可以锻炼他们的这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总结出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应用于我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究、改进、归纳总结。

2.调查法。以七年级1-6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

3.个案研究及分析对比法。针对某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一些个案。这些个案,是课题研究生动、真实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个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的提出

课堂讨论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通过我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题的申报

针对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我提出我的微型课题名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11月得到立项,课题编号为:SWX12-761。

3.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培训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课题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经验。因此,我聆听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秦德增副所长做的“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报告,从而明确了方向。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研究活动,并且明确了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重要文献资料的搜集

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我查找了很多文献,期待弄明白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最新成果,本学校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在哪儿;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

5.针对班级情况,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及形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6.认真总结,准备结题

整理课题研究档案性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七年级一共有学生245名,因此本次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看法以及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目前,学生比较认同课堂讨论,他们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他们掌握知识很有帮助,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了78%。

2.关于小组人数,有接近46%的学生认为,6人是最佳,其次是4人。目前,在我的课堂上小组人员大约为6人左右,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小组人数为6人比较合理,所达到的效果也最佳。如果人数过少的话,直接的弊端是意见的提出比较单一,而且经常会出现只有一个人持不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持不同观点的人容易被其他同学所左右,从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小组长不好管理,而且可能演变成了闲聊或争吵。

其次,如何决定小组成员?44%的学生赞同关系好的同学一组,另外,有3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安排组合。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干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我会尽量兼顾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且考虑实际情况,以达到最好的分组效果。

另外,在成绩方面,有47%的学生希望本组的其他成员生物成绩能比他们高,这样的话,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带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迫切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的。在性格方面,有55%的学生希望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自己的一样,学生们普遍不喜欢性格偏内向的同学。

有46%的学生认为,每个小组都需要一个小组长,但是小组长不用固定,大家可以轮流当小组长,这样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

3.在讨论的问题方面,有35%的学生希望讨论的问题是比较有趣的思考题,有33%的学生希望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有27%的学生希望能够讨论一些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4.在讨论结束后,有5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反馈自己的观点,有35%的学生希望最后由老师总结反馈他们的观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这样能够锻炼他们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目前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讨论的时候容易转向聊天,从而大大降低了讨论的效果。另外,在每次讨论中,每个小组总是有部分成员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发表的观点往往代表着这个小组最后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性归纳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其次,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讨论时间太长从而影响上课效率。

6.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讨论活动后,有将近95%的学生还是比较赞同小组讨论的,这说明学生们从小组讨论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不光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我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我认为如果想达到较好的课堂讨论效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首先要进行科学分组

目前,在小组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少数学生主导了整个课堂讨论,而一些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会导致讨论结果过于片面,有时会扼杀真正好的观点。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做到合理分组。

首先,在分组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要尽量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意他们之间的互补。同时,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内设定一个生物学科组长、问题收集记录员、信息反馈员、点评员、学习任务检查员、讨论展示员。小组长负责给各组员分配任务,同时注意这些任务员是暂时的,大家可以轮流上岗。问题收集记录员,要注意搜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问题与建议,讨论展示员负责在班级中进行总结归纳,反应自己小组的观点。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课堂讨论有学生开小差的现象,能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二)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科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新发展区”和“未知区”。他认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价值。如果在学生的“已知区”进行提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如果在学生的“未知区”提问,即使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也探究不出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课堂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开放性”,才能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讨论题目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可设计一个问题组,问题组中的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使上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下一个问题有启发。这样才会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讨论虽然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成为旁观者。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需要老师的指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独到的见解时,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要根据课堂讨论的题目,合理安排讨论时间。如果讨论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得不出最后的结论,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出现课堂松散现象。

(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追问

讨论结束后,小组选派一名成员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在学生阐述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及时追问。老师及时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六)有效的课堂讨论评价

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优缺点,并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教师要有效的倾听

有研究证实,教师的倾听有利于课堂讨论的开展和深入。Strother通过研究发现,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个人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来倾听的,可见,有效倾听在课堂讨论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并且带有耐心,认真的把问题听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被人欣赏的幸福。

七、问题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讨论首先在于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于学生的分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每次的讨论任务要落实到人,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握整个课堂,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避免无效讨论。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使整个课堂可以一气呵成。现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具体的课堂讨论培训,所以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课任老师的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艳,郭方玲,陈丽等.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5期

篇(9)

参加完老师关于空气质量及其检测的讲座之后,结合我们所学的化学学科里空气这一课题的相关知识,设计了这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的课外活动,发放调查问卷205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在关心空气质量的问题上,回答关心的同学195人,什么是空气质量的问题,回答正确的168人,在空气质量日报问题上,能正确回答的只有58人,对于空气污染物,回答正确率达到98%,而空气质量检测的方式方法,能回答的只有2人。由此可以看出,我校绝大多数同学比较关心空气质量,知道空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知道防治空气污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大多数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太注意保护我们的空气,见到污染空气的行为也不主动进行制止。环保意识开始在同学们心中觉醒,但环保行动有待于加强。

篇(10)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共建设点,在招收的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选读了《高等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我们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课题方向列于表1。从表1可见,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三个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生态区域规划。

2. 课程教学内容与硕士论文课题相结合

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专攻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向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如何讲解此门课程,为他们在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到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36学时,环境化学的内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把讲解的内容分为六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见表2。由表1可知,较大部分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们很需要有关水污染这一方面的环境化学基本知识。我们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根据此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由表2可见,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的内容最多,共有10节,教学时数为18,占了总学时的一半。其内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离子的形成、溶解性气体,酸碱化学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生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

在讲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种水的主要组成、特点和污染物情况。如湖水中含钙、镁、钠、钾、硅、氮、磷、锰、铁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在2007年夏天,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事件,给无锡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根据此情况,我们讲解了水体中的异相物质——藻类的基本知识。藻类是湖泊、水库等缓慢流动水体中最常见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类植物,有一个明显核。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藻类将消耗自身体内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

对目前经常使用的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水体中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体中,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使得许多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经常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过程是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酶和一系列辅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生成了各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水体溶解氧不足的条件下,将利用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厌氧过程,其最终产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机酸、醇等。在缺氧条件发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泽、排水池中进行。由此引起硫酸盐转化为HS气体的反应,从而产生Cu、Pb、Zn、Ag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至减弱了这些金属在所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

另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的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更为重要和复杂。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万种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而我们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还较簿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残留的分析、监测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部分研究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土壤环境化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累积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历程和归宿。此章重点放在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学物质,即化学农药(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机化学物)、化肥、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的土壤污染化学,并对土壤污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土壤负载容量或土壤环境容量;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通常以可溶态或颗粒态存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相关。例如重金属对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与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总浓度相关,主要取决于游离(水合)的金属离子。对镉,则主要取决于游离Cd2+浓度,对铜则取决于游离Cu2+及其氢氧化物。而大部分稳定配合物及其与胶体颗粒结合的形态则是低毒的。仅脂溶性金属配合物是例外,因为它们能够迅速透过生物膜,并对细胞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我们学院有些教师在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将此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此情况,我们给学生介绍重金属形态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情况。近年来,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欧共体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应用较多[3,4]。我们也将这二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摆了出来,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时间过于冗长,使实际应用不易实现。在此同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国际上应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的研究工作情况,并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作为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等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生使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数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法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厌氧氨氧化细菌、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磁场对污泥沉降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在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样品预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重金属形态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就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一体式射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成果分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江苏环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如对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和盛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江苏环境科技》和《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上一篇: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 下一篇: 水利电气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