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9 17:21: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农业的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持续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它重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强调农业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整体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差异性。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的构成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其对应于不同的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国西部农业生产中,高原和较高的山地区畜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则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区。一定的农业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只有适宜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生长起来,而不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则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自然条件虽然不能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决定性因素,但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制约无疑是明显而重要的。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应包括对国家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协助农业生产者解决资金融通和产品流通问题,做好在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中传递推广的反馈信息工作。三是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软环境建设,如注重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才能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当然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价值取向。计划价值取向指它必须达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计划性目标,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等负面影响。市场价值取向指它必须尽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态农业单位产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现代农业,但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考虑,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将其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从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2]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政府具有主导性。生态农业技术属公益性农技,它具有非独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导向性,使得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导致生态农技推广主体包括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等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很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经营的内在动力,并达到生态农技推广中的公益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具有主导性,投资兴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3.1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它们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能够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再让农户将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3.2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功能:一是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把生态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农业技术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向农业技术供给方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保证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耦合,也促进农业技术研究、教育和推广三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协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对推广项进行管理。另外,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岗位,定编、定岗。
(2)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2生态农业技术的产业技术化环节
垫料养猪就是采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态活性制剂制成垫料,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能够降解猪的粪尿,无臭味及其他有害气体产生,不需要冲洗猪舍,没有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垫料养猪相比传统养猪具备的较强优势在于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猪的抵抗力、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但该项生态农业技术在马家湾村推广效果并不佳,本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是技术整合、经济核算、政府补偿和文化形塑几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环节上的任何一环缺失或不足就会导致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不佳。
2.1技术整合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承认垫料养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新技术,但普遍认为,该技术由于应用时间不长,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垫料养猪不太适合浏阳地区的气候。猪适宜在30~35℃的环境下生长,温度过高就容易生病。浏阳地区的夏季气温很高,猪舍使用垫料后,垫料分解猪粪便然后发酵,使猪舍温度更高,往往达到50~60℃,垫料上面不能淋水降温,猪舍建造又大都达不到通风的要求,猪极易患病。而在冬季则很好,垫料发酵升高了猪舍温度,适宜猪生长。二是垫料养猪不方便消毒杀菌。猪是群养,每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养殖密度大,容易传播疾病。垫料里面加了可以杀死病菌的成分,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于大的疫病作用不大,由于垫料上面不能喷洒消毒液,加大了疫病防治的困难。三是垫料养猪会造成猪成长的差别。环保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到100多m2,一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猪的成长有强有弱,强的一般会长得快、长得好,弱的一般会长得慢、长得小,从整体上拉长猪的平均出栏时间。四是垫料养猪会引发猪的呼吸道疾病。猪长大以后粪便排泄增多,垫料消解不彻底,为了增强消解功能,农户就得往垫料里面掺加老糠子等材料。而这些材料会影响猪的肺部呼吸,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产业技术是系统性技术。首先,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只有做到很顺利地实现新旧技术之间的替代、交融,很紧密地实现与其他技术的匹配、契合,形成稳定的技术结构关联,并由此改变自身的形态,成为产业技术,才能发挥其作用。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关农业技术丰富而实用的经验,他们与自上而下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互补或者相互竞争。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结合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获得信任和支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不能只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农业技术,而应该与农民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商,促进相关群体达成共识。在马家湾村推广的垫料养猪是高栏环保猪场、垫料降解猪粪便、发酵高温杀菌,与传统养猪的矮栏水泥猪场、冲洗猪粪便、消毒防治疫病差异相当大,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的替代、交融的实现,控温、防疫、喂食等各项技术匹配、契合的实现,都有一个碰撞、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对于同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及技术结构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不尽一致,会就技术发生复杂互动,不断沟通和协商。生态农业技术之间横向、纵向的匹配、契合程度,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就技术沟通、协商的状况,最终决定着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状况。
2.2经济核算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目前猪价不稳的情况下,很难承受。垫料养猪,不能沿用传统猪场,要改建或者新建环保猪场。因为传统猪场的猪栏较矮,而环保猪场的猪栏要求较高,里面要放一定厚度的垫料。据估计,建环保猪场的造价大概300元/m2。垫料养猪要求1.7m2养1头猪,而传统养猪,1头猪只要1.2m2,1.2~1.5m2就相当大了,因此环保猪场的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至100多m2一个猪栏。这就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相比,相同面积养猪的头数即存栏量减少了,同时每个猪栏的空间大,猪的活动量增大,饲料吃得多,但出栏速度差别不大,卖价也差别不大,很不划算。垫料公司宣传1次垫料可以用1年,1年可以养两批猪,然后换第二次垫料。目前农户使用垫料的实际情况是:一次垫料不能养两批猪,垫料用到后期已经不能化解猪粪便,期间要添加好多材料,或者向垫料公司购买新垫料,这样也增加了成本。环保猪场里猪的成长有强有弱,长得快的能在6个月左右出栏,长得慢的要7~8个月才能出栏,从而把养猪的整体成本提高了。垫料养猪,要经常翻料,垫料化解粪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翻动得是否勤快,翻动的少垫料就会发霉,猪吃了就拉稀。养小猪时劳动量不大,1周翻1次就行。养大猪时,粪便多,必须勤翻。猪达50kg,每两天要翻垫料1次,猪达100kg,每天要垫料翻1次。每次翻料至少耗4h以上,农户感觉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传统养猪,100头猪的规模,每天喂两次食,用水冲洗一下猪栏,一个多小时就可完成。农户对垫料养猪成本的考虑,是与猪价行情联系在一起的。养猪赚钱的时候,不会计较太多,养猪不赚钱的时候,就更精打细算。农户认为,现在农民打零工都是50~60元/d,以此为标准,猪价要在12元/kg才算赚钱,5元/kg就不赚钱,目前猪价在下降并且很不稳,所以传统养猪从经济上来看更划算一些。产业技术是竞争性技术,它是经过选择、淘汰而剩下来的技术。农民会针对一项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成本进行分析,如果此生态农业技术没有带来农民预期的经济收益,农民不可能采用。因此,生态农业技术转化为产业技术要经过经济核算,要针对采用该技术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成本预算,同时,还要对预期销售收入进行测算。首先,如果没有经济核算,生态农业技术不可能进入产业,无法成功转化的技术,技术本身并不一定差,可能是因为使用成本太高。正是基于经济核算,所以现实中起作用的农业技术可能并非最优的生态农业技术。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但是否采用垫料养猪要视猪价行情而定。行情好的时候,养猪能赚钱,发展垫料养猪成本高点尚能接受;现在猪价行情很不稳,并且一直下降,养猪不赚钱,农户基本上倾向于采用传统养猪。其次,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经济核算,致使他们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矛盾冲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认为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技术可能并不能让农民真正在经济上受益。
2.3政府补偿对于垫料养猪这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当地政府进行了补助,但马家湾村农户认为补助力度不够大。建环保猪场的补助不是按照整个建筑面积算,只补助垫料池的面积(40元/m2),而垫料池一般只占整个猪场的50%~60%。相比建环保猪场的全部成本而言,农户觉得补助太少。而且,补助有时候未能落实到位,有的农户只给补一半,有的农户未获任何补助。补助是当地政府派人前来检查、丈量环保猪场后发放的,一些农户建好环保猪场后却没人来检查、丈量,因而没有得到补助。至于为什么没人来,农户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当地政府只给农户补助一次垫料的钱,第2次的垫料就要农户自己出钱购买。补助只惠及了头两批报名参加垫料养猪的农户,后续参加垫料养猪的就不再有补助。当地政府扶持一下后,垫料养猪就交由垫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由于农户关于垫料养猪成本太高的反映较大,后经当地政府出面协调,垫料公司对垫料实行以旧换新。农户用旧垫料从垫料公司换取新垫料,旧垫料作价只抵1/3的新垫料,另外2/3的新垫料钱由农户承担。目前,就是垫料的以旧换新业务也不再进行。农户普遍认为,当地政府在环保养猪的推广上还需加强投入,落到实处,不能哄骗农户,这样农户才能放心去发展垫料养猪。其实只要当地政府补助到位,农户还是愿意发展环保养猪的。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除了考虑技术本身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尽可能提高农民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达到公益性等计划性目标,包括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195与其他农业技术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初期,生态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可能不高于甚至低于其他农业技术,而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采用与否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考虑,政府非常有必要对其推广进行投资。像马家湾村垫料养猪的推广,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成本较高、农户不赚钱,其推广需要政府加强投入并且落实到位。政府可借鉴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价格支持做法,如政府对垫料公司提供价格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垫料公司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农户。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垫料公司的权益,又有利于农户优惠获得生态农业技术,更有利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2.4文化形塑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在环境保护方面确实优于传统养猪。传统养猪用水冲洗猪舍,把猪粪便冲向沟渠,再流到河里,环境污染严重。这样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不利。农户逐渐意识到健康与环保的关系。环保养猪能够减少甚至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的污染问题。但是,农户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对于垫料养猪,农户还是考虑成本问题更多一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养猪赚钱,可以搞环保;养猪不赚钱又要搞环保,那就不搞”。产业技术受到文化的很大影响,内含一定的文化意味,并且技术的体系化、系统化程度越强,技术结构关系越复杂,其文化属性也就越强。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其质的规定性要经过“文化形塑”。首先,生态农业技术引入一个地方必须考虑文化适应问题。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尤其整套技术的引进,不仅影响到当地原有的农业技术体系,而且对农民等相关群体的生产、生活、行为、观念都会产生较大冲击,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解越多,他们就越支持技术的推广。相关群体尤其农民所掌握的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及对技术所持有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冲突的状况。马家湾村深受传统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之苦,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对于环境保护的好处。这是垫料养猪最初能在马家湾村得到一定范围推广的重要原因,现在虽然大多农户都已暂停采用,持观望态度,但并未完全放弃,也是逐渐浓厚的环保文化作用的结果。
3促进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建议
3.1吸引农民参与,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为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的良性循环,拓宽推广渠道,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推广时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技术,优先推广那些高产优质、简单易学的生态农业技术,并提供相关的配套信息。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生态农业技术研制出来之后大多由政府组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技术,事先确定好推广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往往比研发、推广人员更加清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农民参与,需要吸收农民的生产经验、创造性思维。农民的参与可以保证所研究的技术更符合农民的需求,更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可以发挥出农民在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修正能力。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在技术需求的表达方面,以及把新技术与现有农业生产措施结合起来等方面;在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为大范围内对新技术进行检验、评估并内化到现有生产措施中。因此,一方面各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可以对农民进行正规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实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也就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动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这种做法,实现了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着增长作用,解决现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并朝着资源多功能分配和利用,循环式发展,多种产业共同受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是个衡量尺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开始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型生态农业还需不断深入发展,遍及各个县市。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推广历程,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步履缓慢,这其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生态农业推广缓慢的技术创新内因。
推广学认为,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特性。这里所讲的创新特性强调的是指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或者说是潜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创新特性,而非技术专家或行为变革者所理解的创新特性。要想推广我国的生态农业,必须先了解它的技术创新特性。研究表明,影响创新采用的创新特性主要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1、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我国1993年开始建立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51个县中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长分别为8.4%、7.2%和6.8%,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分别高2.2%、0.6%和1.5%。其次是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经过5年的努力,试点期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达60.5%,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拓宽了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领域,缓解了新的就业压力。
但是,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 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2、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毕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实质内涵、它的优越性和他的技术要求,推动起来也容易被动和盲目。此外,我国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的阐述比较复杂,科技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够,尤其是未总结出一套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短时间内就出效益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这些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相容性的原因。
3、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例如,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协调系统和组分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系统的组织作用等等问题,这都是很难掌握的。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同时,由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缺乏具体的优化组合技术,又受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如农业资源保护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都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4、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从宏观上来说,对于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或省,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事业,建设面广,综合性强,单纯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生态农业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把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结合起来,按照各自的业务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以弥补生态农业可实验性较差的不足。
5、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各种生态农业类型1999年比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远没有环境效益的增幅大,单从粮食产量这种可察性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可察性就比较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从当前的农业生产来看,新型生态农业已有所体现与发展。林下养殖酒是一个典型例子,将养殖业与林业种植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仅仅以林业为主或仅仅以养殖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形成了具有多种物质循环的关系和物质多级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副产品在林业中得到普遍利用,这使得养殖产业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又开发了林业生产。
1.1设施蔬菜产地环境评价
首先对清洁生产示范区产地环境条件监测评估,对灌溉水、土壤等的质量取样分析,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基本要求。
1.2设施蔬菜生产农业投入品管理
生产中所用种子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和种子特性,为有品牌的正规产品。清洁生产过程中施用的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生物肥料均应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所用农药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原则,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已禁限用的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农膜质量应符合《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特别是农膜厚度不低于0.008毫米、抗拉强度高,以便回收。
1.3建立节水灌溉设施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常年种植作物习性,在改造完善蔬菜生产大棚的基础上,建立膜下滴灌(或沟灌)系统和配套设施,来提高水肥利用率。
1.4应用先进农艺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
在蔬菜生产大棚内通过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农艺措施进行调温、调湿,来保水、保持养分,以达到增加蔬菜抗病虫害能力。
1.5推广地膜使用及回收技术
严格使用0.008毫米以上厚度地膜,杜绝使用超薄地膜,以降低废弃地膜捡拾难度,提高残膜的回收率,避免造成白色污染。
1.6完善清洁生产配套设施
建立棚室操作管理间缓冲温室内外温差,便于生产者更换工作服;同时,配套消毒池、紫光灯,对农事工具消毒,避免生产者将病菌带入棚室内。建立棚室多用途通道,可用于喷药、灌溉、运果等生产操作。
1.7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
针对蔬菜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乱扔乱放未转化利用、易产生病虫害、易污染环境的问题,在蔬菜产区建立堆沤池、发酵池,采取废弃物收集—粉碎—置于发酵池—投加发酵菌种—有机肥料—回田的技术模式,建立蔬菜清洁生产及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将所生产的有机肥料回田使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达到蔬菜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循环利用,保障农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田间垃圾回收池,将地膜、塑料、育秧盒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袋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统一运送至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8建立设施蔬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区域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建立农产品产地生产档案,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合理安排监测密度、监测品种,由专业检测机构对蔬菜质量进行检测,为蔬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
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释义及功用
1.1 释义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目前已经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建设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科学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1.2 功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机物消化掉后,还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把人畜粪便的能量进行再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的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得到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关资料表明:沼肥是优质的有机肥,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全氮保存率达114%(敞口堆沤肥全氮保存率仅为68%),其中氨态氮增加20%以上,磷钾没有明显的损失,以沼肥作为农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粪尿和化肥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为:粮食作物5%~8%,经济作物8%~16%,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以上,且在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将沼气用于塑料大棚增温和补施CO2气肥;将沼液用于农作物根外追肥、用于农作物的浸种消毒剂、杀虫杀螨剂,将沼渣用于栽培有机农作物、蔬菜等的生产。
2 沼气技术的应用保证生态农作物生长
2.1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CO2气体肥
蔬菜生长靠吸收CO2,并且CO2浓度要在0.1%左右最为最适宜,但空气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农作物的生长所需要的CO2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为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就需充分利用沼气的作用,燃烧沼气来提高CO2气体肥,确保农作物的需要。有关实验表明: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在CO2浓度增加时,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大棚黄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黄瓜早期产量增长36%,产值增长44%,总产量增长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开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产效果也很明显。番茄较对照可平均增产21.5%,青椒较对照增产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气发酵是生化众多微生物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质、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喷洒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提高农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农作物生长健壮旺盛,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温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病虫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县统计局资料:建1个8~10m3的沼气池,日产沼气1.5~2m3,可满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调查户的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为132.88元,年均维护费54元,年均投入沼气原料费为116.11元,年均其他费用为3.24元,共计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费用年均煤炭用量为693.75kg,按0.65元/kg计算,要花费450.94元;农作物秸秆用量为1062.5kg,按0.1元/kg计算,要花费106.25元,柴枝用量为475kg,按0.39/kg元计算,要花费185.25元,液化气用量为5.44罐,按每罐78.3元计算,要花费425.95元,共计1168.39元。从花费情况看,使用沼气每年可以节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农作物,每年可节省化肥350kg,减少化肥支出约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增加了种植业收入。
3.2 社会、环境效益
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后,能有效地将寄生在人畜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沉降杀灭。人畜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惰性物质可在池内循环利用,不存在堆沤方法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可直接用做无机肥料、养殖等,不产生二次污染;农村使用沼气,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意义
认识到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是树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激发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动机,产生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对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相关技术推广时,需要全面了解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由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可知: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已有农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方法,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将粮食生产与林业、渔业、畜牧业等有机结合;将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实现资源开发、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农业具备综合性、高效性、持续性、地区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对此,有必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应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改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不足。由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可知:相对于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而言,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为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方式单一、推广人才匮乏、推广资源配置不合理、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不够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对此,有必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要求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化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性决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备新要求、新挑战。对此,在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需要全面了解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从而能够确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原则与建设方向。基于经验归纳与总结,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2.1注重地域差异性分析
地域不同,生态农业构成要素不同,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业资源也不同。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时,能够立足地域差异,包括区域地形差异、区域土壤差异、区域气候差异、农区种植物差异、区域农民职业素养差异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技术。
2.2强调“授人以渔”
生态农业的综合性、多样性、持续性等特征,决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心不仅仅在于现代化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设备的宣传与推广,更在于让农民知道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意义,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如能够根据生态规律进行农作物种植;能够与农副产品加工商、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自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能够自觉引入先进生产理论、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生产模式创新等。
2.3要求政府主导,关注综合效益的提升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决定在技术推广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技术推广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仅需要具备计划价值,也需要具备市场价值,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化、市场化、社会化、生态化发展。
3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策略
1.传粉昆虫的种类在潍坊地区,自然界传粉昆虫主要有:蜂类(蜜蜂、壁蜂、胡蜂、土蜂、熊蜂、马蜂、木蜂、砂泥蜂、花黄斑蜂、切叶蜂等),蝇类(食蚜蝇、丽蝇等),蚊类(瘿蚊、摇蚊等),蝴蝶类(蛱蝶、粉蝶、弄蝶、凤蝶、灰蝶等),甲虫类(金龟子、花甲、叩甲、叶甲等),瓢虫类,蓟马类(牛角花齿蓟马等)及蛾类等。2.传粉昆虫的作用传粉昆虫为植物提供传粉服务,可使植物得到充分选择受精的机会,顺利繁衍,增强杂交优势,提高果实和种子的产量(25%~60%)与质量;保障粮食、果蔬安全,提供蜂蜜、蜂王浆、蜂胶、蝴蝶幼虫高蛋白食品等多种副产品,维持植物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导致传粉昆虫数量下降的因素
潍坊地区传粉昆虫数量下降,是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1.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潍坊是全国的菜篮子、果筐子、粮袋子。土地规模化耕作、集约化生产、单一化种植,造成半自然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改变,显著减少或改变花粉、花蜜的供应和传粉昆虫的栖息环境,导致传粉昆虫的密度或多样性的降低、群落结构的类同化趋势加快。2.农药化肥的施用威胁传粉昆虫虽然执行“农药、化肥用量只减不增”的原则,但农药、化肥对传粉昆虫的威胁程度逐步提高,主要是其毒性能影响传粉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如代谢毒剂的能力和觅食行为等)。如新烟碱类农药对传粉昆虫的行为和生理有广泛的影响;耐除草剂的作物,减少花粉和花蜜对传粉昆虫的供应;化肥中某些元素的大量富集,引起花蜜含量降低,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下降;环境污染会导致蝶类、野生蜂种群数量减少。3.传粉昆虫易受病菌的侵染为害传粉昆虫易遭受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寄生虫的侵染为害。如瓦螨等病原体能够发生寄主转移,侵染野生蜜蜂并传播病毒,蜜蜂的群居性大大加速了其个体间发病率以及病原体和寄生虫传播的概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4.外来物种的入侵制约传粉昆虫随着对外交往日益扩大,造成外来物种入侵,通过大量繁殖和扩散,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危害动植物多样性,摧毁或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使其变为以入侵物种为主导的传粉系统,大幅降低当地土著传粉昆虫的种群数量。据调查,侵入潍坊的外来物种主要有:美洲商陆、空心莲子草、豚草、地毯草等,这些外来物种与当地土著生物争夺生存空间、生态位,有的还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降低土著生物的生存能力,导致部分土著传粉昆虫自然群体减少,甚至濒于灭绝。5.暖冬现象引起传粉昆虫的迁移气候变化也成为影响传粉昆虫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自2008年以来,潍坊已出现多个暖冬。有科学研究证实,熊蜂和蝴蝶等野生传粉昆虫的季节活动丰度和地理分布范围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潍坊地区的野生熊蜂已无法跟上本物种在北部分布界限处的气候暖化步伐,整个种群分布不断向北迁移,导致熊蜂在当地的分布范围越来越窄。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技术模式之一。然而我国农村沼气普及率仅为10%,所以应用推广潜力大。
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沼气为纽带,实现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其功效是循环利用、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平衡。其作用是前促养殖,后带种植,使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实现“三净”(家居净、庭院净、饮水净)、“三省”(省柴、省电、省劳)、“三增”(增肥、增产、增效)、“两减少”(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目标。具体模式是以企业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对沼气、沼液、沼渣多层次利用的“养殖—沼气池—种植”循环发展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使沼气池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获得了清洁能源,又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实现了节能减排,是发展绿色种养业、实现“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沼气生态农业,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及农业废弃物等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生活—沼气发酵—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体系。
一、沼气生态农业的特点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菜篮子工程,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途径。
(1)沼气和沼气肥达到合理利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获得的沼气可解决农户的生活用能,产生的沼气肥是一种优质的无污染的肥料,施用于蔬菜地,不但可代替化肥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而且使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沃土工程的发展;另一方面,猪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内山墙的通气孔流进日光温室,使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从0.1‰增加到1.2‰,有利于蔬菜生长,而日光温室内蔬菜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通过气孔流进到猪舍,有利于猪的生长。 (2)养殖业和种植业通过以沼气为纽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高度利用有限的土地、劳力、时间、资金等,以获得高效益的增加。 (3)对于可利用的资源—沼气,如果,达到科学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促使农业生产向大农业转化,有利于“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同时对土地和环境做到有效保护。 (4)过去养猪,猪粪污染环境,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和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后,猪粪便直接流进沼气池。一是防治粪便污染环境;二是猪粪便经过沼气发酵后,沼气肥达到无害化效果;三是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四是消灭了蚊蝇滋生场所,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沼气发酵处理粪便,净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面貌,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益
(一)能源环境效益
实例:如一户在300~1000m2菜地庭院内,一次性投资1000~1500元,建一个8~10m3沼气池,年养猪10余头,正常运行一年,基本上解决了一家3~5口人的炊事用能,每年可节约煤炭1~2吨。因此,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是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二是一口沼气池一年可减排13千克二氧化硫,1.5吨二氧化碳,净化了空气质量,三是沼气发酵可以杀灭蚊蝇、虫卵、传染病菌等,防止疫病的传播,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无公害农产品向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在传统农业乃至生态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1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对植保新技术的要求
生态农业就是要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按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最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农业对植保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生态农业,各项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只有保证农业生产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农业生产才能做到科学、稳定、持续地发展[2]。因此,必须要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武装每一个农业生产者。
2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上的应用与作用
农业生产要科学、稳步、持续地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模式发展生产、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生产、用科学的技术推动生产。在栽培制度上大力推广“三免”技术,在田间管理上大力推广“三避”技术,在植保措施上大力推广“三诱”技术,最终获得“三高”效益。“三诱”技术是植保近年来推广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植保上应用较多,效果也很好。因此,植保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生态农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3植保新技术——“三诱”技术的应用
3.1频振式杀虫灯
自2004年以来,雁山区普遍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效果十分明显,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在高温季节,水田和蔬菜地诱杀成虫中多的可达700余头,主要诱杀种类有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地老虎、吸果夜蛾等。
从过去的几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杀虫灯杀虫谱广,防治效果好。未使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个月喷药防治金龟子、螟蛾科害虫等4~5次,通过使用杀虫灯后,螟蛾科害虫可不用药防治,每个月喷药防治其他害虫1~2次,平均每月用药次数减少3次以上,可减少1/2用药量,平均可节约农药防治费900元/hm2以上,同时还能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再就是减少下季作物或来年的虫口密度,更为有效地减少之后的病虫害防治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防治害虫中有3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消灭大量成虫,可减少种群数量,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二是可减少化防次数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对蔬菜、环境的污染;三是可根据诱集结果,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有利于科学防治。通过对新老灯区菜农的调查,其一致反映杀虫效果很好。总的看来,频振式杀虫灯杀虫谱广,杀虫量大,对蔬菜田主要害虫均有良好的诱杀效果。杀虫灯用物理方法杀虫,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在雁山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已经广泛使用。
3.2黄板
黄板对多种趋色(黄)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黄曲条跳甲在雁山区个别叶菜类生产基地上群众普遍反映较难防治,要使防效较好则所用农药毒性较大。但根据在其他叶菜类蔬菜基地上使用的结果较好的情况可知,应用得好、使用得当同样可防治黄曲条跳甲。在小白菜的一造生产中应用调查,1张黄板最多可粘住黄曲条跳甲364 头,一般也能粘虫83~241头,关键是要贴近蔬菜和加大用量。因此,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对黄曲条跳甲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在叶菜类蔬菜田中高毒农药的使用量。
3.3性诱剂
斜纹夜蛾性诱剂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诱虫数量最多的有384 头,一般为260~320 头。不同的作物诱虫效果不一样[4]。小菜蛾性诱剂:2009年春在大埠乡塘头村进行小菜蛾性诱剂试验,在1个防治周期内,诱虫量最多的小菜蛾性诱剂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内可诱杀853头成虫。其他诱剂:如小食蝇诱剂等经试验和使用后证实,诱虫效果也很好。
4结语
因此,植保新技术,尤其是“三诱”技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植保新技术的应用就无法说搞好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只有不断地应用和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
5参考文献
[1] 陶卫红,孙积贵,康发柱,等.植保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0(Z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