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9 17:21: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篇(2)

一、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了“863”计划,掀开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序幕,先后创办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这些区域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并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8322亿元、60000亿元和415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二、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群由于持续的创新而显现出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甚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21世纪以来,在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从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起步,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特色日益凸显,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首先,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09年常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现价产值2886.95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4.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8.2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42.42亿元,同比增长15.18%;出货值354.71亿元,同比下降7.27%;完成利税总额243.77亿元,同比增长20.01%;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26.27亿元,同比增长22.67%。其次,初步形成了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新科电子、冲电气软件、常工电子计算机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高博能源材料、福派博克高分子材料、圣戈班技术材料等为骨干的新材料产业,以宝菱重工、天合光能、小松工程机械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和以千红生化制药、庄臣同大、常茂生物化学工程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区产值的90%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300多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38家,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243家。民营资本进区办企业并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比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常州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八成以上,并且大多分布在各个科技园区内,相对集中在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这些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以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研发起步并实现了快速发展。1997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批准高新区建立的国家级软件、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技术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催生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最后形成了自身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8000多名高科技人才向区内聚集,其中硕士、博士5000多人,留学归国人员800多人,全市所有科研院所均与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成立了近200个研发机构,其中包括几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了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开发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化成果。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25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总数的90%以上,经科技部评估,常州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3位。

三、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聚合度较底

当前,常州高新区在众多产业发展了近几千家企业。统计显示:2009年常州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78.7亿元,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2887亿元,均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15%。其中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0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宝菱重工、天合光能、新科电子等几家企业税收超过亿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实现总收入2535.43亿元,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

但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企业集群化程度较低。虽然大的产业有企业数千多家,小的产业也有数百家企业,但点到骨干企业大家都能认同,而数到特色产业人们在概念上仍然会停留在骨干企业,因此,产业集群展示效应不清晰。从产业链的延展角度来看,企业间横向联系较少。龙头企业产业链向周围企业的协作性延伸不够密切,很难看出大产品形成过程中专业分工的网络化循环,更没达到快速促进龙头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成熟的境界。此外,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来看,首先,统领市场的大宗核心产品为数不多,即使有少数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零配件部分也往往是区外购进多而区内配套少。其次,没有相关中介机构针对某产业关联度较强、产业链延展度较长的产品作出各链节需求公示,并以市场化运作、成本优先机制引导合作。再次,产学研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缺乏企业与科研院所双方认同并高频度关顾的畅达走廊,成果难以及时向产业转化。产业集群度低、产业链延展模糊、产业集群机制不完善等降低了产业聚合度,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不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从产业的自主创新资源投入来看,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较低。2007年常州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到销售收入的2.5%,近两年虽有一定增长,但2009年仍只占到3.5%,与发达国家企业同一指标10%以上的水平相比,只有其2/5。其次,从互动创新机制来看,协同创新效率不高。需求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是有机结合的,每个环节的两端并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在通常情况下,创新成果往往靠某方面的努力难以实现,然而,这一共生机制内各环节资源的整合仍然不够,特别是具有一定创新实力的企业,占据技术进步、产品替代创新前沿的战略性眼光要放宽。另外,集群区域内还未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技术创新的过程往往不是遵循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创造销售服务的线性模式而实现,创新活动随时会出现在创新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为保证创新链条的创新活动实现无障碍衔接以便获得最终创新成果,就必须保障各类创新活动人员畅通无阻地交流。同样,实践证明技术转让也不会一次性完成,它也需要受让双方不断地对话,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交流中迸发的新思想还会演化为新的创新成果。因此,交流成为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而由各种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活动形成的网络系统则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当一个地区集聚着大量各类创新人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关系时,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便自下而上地形成了。目前,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内并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建设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及其他中介机构共同参与、自下而上的创新系统。

(三)与其它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缺少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城市都把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如软件业除了国家已经认定的“十大”软件产业基地外,各地还在不断地规划发展;又如电子信息产业,除“武汉电子”、“广东电子”、“上海电子”等国家级电子科技产业园之外,西安、福州、南昌、无锡、合肥、宁波、重庆、北京、苏州等地区也已经或正在筹建电子科技产业园区。从目前情况来看,常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国内其它城市差别不大,技术和产品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构现象不利于常州形成集聚度和规模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推进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

建立一个优秀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服务机构,例如在高科技发展前期需要市场分析、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中期需要制定、测试和市场检验,还需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等。这些都要求在集群企业内加强技术孵化、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体系。为了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首先,取消对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政策,允许民营组织进入金融、保险、银行等行业发展业务。其次,在加强政府监管的条件下为民营中介组织营造透明的法制环境。再次,培养和培训各类中介服务人才,通过考试选拔等制度促进中介服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的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的成长也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区内。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来源,成立更多的由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此外,围绕“二次创业”目标,结合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筑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为使常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一个优秀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创建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常州市政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实行合理规划,进行科学管理。在制定发展政策时,要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政策核心,将优惠政策由原先向所有入园企业倾斜改为向目标产业或技术倾斜,调整入园企业的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产业集群的促进机制,从政策型集群转化为效益型集群,着力发展创新创业型、科技高端型和知识服务型产业集群。政府部门主要是对集群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规范和激励,协调使用各种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基础设施环境。

(三)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不断提高集群合成和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进行制度创新,密切“产学研”关系。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进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瞻,主动搭桥引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持股经营、技术开发奖励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形式,减少合作纠纷。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间彼此要增加信任和合作,发挥合力,促进集群式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加强技术攻关,提高研发水平。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联合研发机构,进行联合攻关。鼓励集群企业间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各方面展开合作,提高集群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积极吸引高层次、原创性科研机构在常州设立,鼓励并帮助他们建设创新开发平台,完善创新条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适用技术并有效地向集群内的企业转化。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将研发资源、创新资源以及经营和管理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希望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产业创业资源,在创新中实现常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尹建华,苏敬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与协同管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

4、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软利学,2001(3).

篇(3)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竞争。专门分析某一省区的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将中药产业细分到需求空间广阔的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再者广东省作为中成药制造业的领跑省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和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广东省政府和本地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策略建议。

一、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成药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是医药大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广东中成药的生产有1300多年的历史,特产“南药”和广药在全国举足轻重,不少企业和产品成为了百年老字号,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且中成药制造行业占医药(制造)行业中的比重较大。广东目前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成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医药经济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产值从2008年的10210584千元增加至2011年的18677876千元,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467292千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2011年实现利润(利润总额)2168748千元,比2008年增加929104千元,年均增长率为20.18%。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产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1年,广东省加强对中医药专项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东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带动了中成药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医药产业体系愈趋完善

现代医药企业体系逐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形成了中药、制药机械等结构完整,科研、教育、设计、生产等门类齐全、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中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和跨地区经营方面居全国领先。

2011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销量稳定增加,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全省医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盘活资源、开办新厂、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以中药为主,流通业为市场价值链终端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中药品牌,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集团,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四)注重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中成药行业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提升改造中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健全技术支撵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白云山中药厂等单位组建了穿心莲、广佛手等GAP产业化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组建的国家GCP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培训中心;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也存在着整体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中药产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中药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进而引起企业效益差,低水平恶性竞争,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中药行业科技研发实力亟待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未获得有效延伸。当下,广东省医药产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

(一)技术研发水平

在广东省现代企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中,以南药为主的总要有效成分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生物行业药物创新的一方面,将促进中成药研发创新的进展。

另一方面,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存在技术、产品、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的缺陷,厂家生产的中成药重点产品中,以丸剂、散剂、口服液剂型,这些主要品种多是20世纪80 年代开始生产的老剂型、老品种,且多是技术含量低的普药品种。广东中成药新剂型的研发在国内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下降。

(二)技术转型升级

广东省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的现代中药研究基地,如国家中药安全评价实验室(GLP)、国家中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GCP)、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为广东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然而,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还没有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力量,影响了产业进一步竞争、发展的能力。同时,广东省在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力度不够,科技投入少,产品创新不足,科技产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三)品牌的建立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注重品牌的开发与建立,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其中,广东的中成药领军药业――广药集团,提倡大力发展“大南药”,一方面使岭南药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大南药”的名声,对广药集团进行宣传,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在2011年,广药集团提出“名企名店”战略,广药集团与多家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名企”带动“名店”扩大销售规模;然而,广东中药企业品牌数量虽然较多,但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也未能形成类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

(四)从业人员的素质

员工观念的改造、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实施GMP的核心环节。目前,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培训时,忽视了员工药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管理水平低下,对中药材和饮片购进、养护等了解较少,容易出现物料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失控等。其对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及其教育培训滞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中成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中成药创新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使得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竞争风险分析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按照波特的特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在于其内在的竞争结构,在一个行业代替品中或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波特五力分析的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进入壁垒、竞争决定因素、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影响着整个模型的架构力量,而新进入者、客户、供应商、替代者等这几个角色又影响着行业竞争者竞争密集度。下文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的主要方面,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展开竞争力风险的分析。

(一)进入壁垒

1. 规模经济与行业集中度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就广东省而言,2011年间的市场集中度CR4=63.93%,与2008年市场集中度CR4=37.55%相比,市场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占重要地位。随着广东省加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脚步,推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基层医药机构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另外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通过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等来做大做强,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加强。

2. 产品差异性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而新药的研发的投入尚不足,整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质量控制不严,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差异性低。

3. 品牌的认同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广药集团,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也十分大,但是就整体而言,名优企业的数量上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导致了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品牌的认知度、认同感不如其他省,如东北地区的省份强。而大凡经营成功的中成药优势企业,都是先集中资源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借助其扩散效应、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和刺激效应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并带动企业形象向高层次提升。因此,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品牌认同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等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品牌竞争来赢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4. 绝对成本优势

一是原材料成本优势,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品类众多;二是制造费用较低,随着生产和研发的需要,大部分公司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药品剂型自动化生产线。第三是工艺技术优势,近年来,许多药业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使主要原料的提取收率提高,使药物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药品采购、自然条件的不利好的因素、以及国家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将中成药扩大为203种都使得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企业生存发展。就全省而言,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对此,在绝对成本优势削弱,行业发展空间受到压榨的情况下,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更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减少制造费用,进一步获取绝对成本优势。

5. 政府政策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广东省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5.4%,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广东目前已率先实现所有地级市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长期来看,全民医保制度和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这一措施必将进一步扩大包括中成药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保持增长趋势。三项制度改革(即医疗保险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改革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企业的发展。

(二)竞争决定因素

附加价值、间歇的产能过剩以及进出障碍等竞争决定因素分析,2008年广东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速为0.95%,而在2010年间,其增速达到四年来最高,为28.30%。在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显示出“以量补价”的较好发展势头。根据2014年10月份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报告,广东省中药材也逃不过产能过剩,但整体价格平稳,如板蓝根和金银花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藿香减产、价格看涨,三七供应过剩、价格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深圳开展中药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长远发展角度,广东启动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体现政府对于中药材种植及产品质量的重视,长远来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三)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

广东省的中成药种植集中度高表现在种植土地的不断整合,种植企业的合并,其中有关药农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恶劣天气时政府让利行为,如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保证了其收入;此外,在保证中药品种的多样化的同时,扩大道地药材的种植,重点培育高质量的药源,如河源紫金地区的肉桂、鸡骨草以及乳源的甘木通等都十分具有发展的前景。

采购量对供应商的重要性,中药材的种植应该首先做好市场分析以及品种选择,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制药企业的采购量,采购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药品的价格,面对广阔的市场,直接的利害承受人就是消费者。生产不会因为待料而停工,保障生产质量的稳定,使公司生产数量准确(货仓数据不单是由货仓人员点出来的),保障公司出货期的准确,良好的配合双方工作进展顺利,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都必须获得《药品GMP证书》,由于GMP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均大幅提高,饮片价格也随之提高。在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饮片面前,这样的GMP饮片无法抗争。GMP饮片成本高主要因为:技术传承及生产成本高。炮制本身所花费的时间、辅料及设备等成本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还有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导致质量检验成本和运输配送成本高。进货成本高,会影响到销售方的进货积极性,从而双向影响供应商以及下一购买者。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土地宽阔平坦,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相对较多,并且气候变化大,相对应管理成本也比较高,事实上,集约化种植有利于种植企业成本的降低,但改造过渡期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

中成药的替代品主要是西药,其制作过程需要生物化学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其价格相对中成药而言较为高昂,这使得人们在治疗不太严重的病时,考虑到中成药和西药的价格差别,会优先选择中成药。

但这仅仅是普遍的情况,一些如安宫牛黄丸还有灵芝孢子粉等珍贵中成药价格也比一般的中成药贵,这时候消费者也会考虑西药,总而言之对于同种症状,消费者比较倾向于治疗于同种病症比较廉价的一种。

在药品安全性与西药相比而言,中成药药性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在普通病发的时候,人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中成药。

(五)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

从价格敏感度、客户利益等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广东省相对于其他中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区,广东中药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具有较大优势,作为主要销售区域,广东省的中药饮品生产和中成药生产都位居前列,广州清平市场和普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普遍低。另外,广东省加大中医药列入医改项目力度,对医疗报销比例和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做出了合适的调整。早与物价部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后,一些中医项目也列入医保目录,这意味着中医的临床使用率将会得到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的竞争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成长空间,在供应商力量、替代商威胁、客户因素等竞争力方面均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可以归因于广东省是医药大省所赋予的良好条件。然而,在产品的差异性、成本的优势、品牌认同等方面相比于其他省份的同一行业或是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因此,我们针对以上的因素,为提升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四、中成药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

1. 重视医药产业的孵化器的建设,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医药企业孵化机制,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咨询、金融服务、公共研发平台以及生产配套设施等服务。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能够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为企业和科研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到科研院要“成果”、引导科技成果逐渐市场化,并把成果市场化之后获得的资本和新技术再继续投入孵化工程,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

广东省以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为两大杠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在2009年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这标志着广东省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建立,形成 “中药产业链”。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的建立,意味着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物流港的蓬勃发展,中药流通“大网络”逐渐建立起来。而接下来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为不断扩展规模的同时“精耕细作”,对于产业基地内的技术不断提高改善,巩固产业的地位。

3.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保证中成药的原材料的质量

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同时,不能忽视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植物库种子库,对有开发利用的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和规划。另外,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并按照GMP要求进行种植。完善对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立法,以严格的法律保证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性使用。

4. 提高专利技术含量,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专利授权比例看,共检索得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653件,通过授权的专利数量为527件,专利授权量比例达到80.7%,但具体分析可知,外观专利授权比例高达92.56%,而发明专利和发明新型授权比例只占46.74%,可见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授权率较低。另外,近年来外企也纷纷抢注中药专利,“洋中药”充斥国内市场,必定对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广东省的中成药的专利技术含量急需提高,并且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被侵犯。

5. 加强与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所的合作,加强人才和技术上的交流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主要来源,一个企业的生产是离不开知识和精英的,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不仅能够通过高校提供的人才培养渠道发掘优秀人才,还能够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移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目前广州药业公司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及第一军医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关系。此外,公司用募集资金投资8000万元成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二)企业

1. 充分利用科技拨款,抓住投资融资时机,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中药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扩大再生产,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日常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广东省中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新的中药项目建设,上游原材料项目等方面,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的集中在新中药项目建设,近几年中药企业在中药材种植等上游的项目投资也明显地增加。从资金来源看,中药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利润积累、银行贷款,以及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等渠道。中药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发行短期融资融券,加速公司流动资金周转,达到优化企业整体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支出的效果。此外中药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还来自于股票证券市场,中药企业可以通过新发上市、增发、发行债券,以及全流通环境下的减持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2. 疏通资源的流通渠道,实现企业内资源共享

以广药集团为例,在2010年,广药集团提出了“11X”计划,通过共享资源,从而使集团内各个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由属下企业各自拥有,也就是说,集团内的企业都可以利用种植基地里面的药材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解决企业原材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在科技方面,把白云山和黄中药首创的“中药基因”科技成果上升到集团的公司层面,并迅速扩大到属下12家企业的12个产品上,广药集团还将共享属下企业合作合资的公司在港澳台以及国际市场上销售网络等战略性资源。此外,在信息方面,企业应该改进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才的培养,确保市场信息以及产品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企业,进而对生产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离不开人的行为,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生产层最后到销售层都需要不同的人操作。如企业的决策层需要的是能够统筹兼顾,考虑周全的人;而管理层需要的是具备很强的管理技术的人员,也需要统筹兼顾,并且沟通能力要熟练;而生产层需要的是生产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生产设备的熟练工人,尽可能减少出差错造成损失;而销售层需要的是沟通能力强,能够想出各种营销策略,随时适应市场变化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还有技术层需要掌握药品的研发技术的研究人员,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研发出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只有加强对这些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从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才能使企业变得更强大。

4.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多元化消费品

保健类中成药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紧随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其后的是保健用中成药,也占据了整体销量中的25.8%。在当今这个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幼儿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中成药作为保健品热销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中药的保健作用如抵抗衰老、提高体质、祛病延年、理气养血等功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中成药作为药品出口不被国际市场接纳的不利条件下,其作为保健品的出口无疑将成为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大蹊径。中成药制造产业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也是提升医药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有效渠道,如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就已经开始生产牙膏和功能性饮料,此外,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大,规模增长快,各中成药企业生产的品种逐渐向美容保健品转型,如排毒养颜胶囊、太太口服液等都是中成药。

5. 运用好国家以及省的扶持政策

如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每年工信部每一年的《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在每一年《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中都会确定一些中药材品种进行扶持。另外,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里面一般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中医药市场上迎来了努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浪潮。此外,在发展本行业的举措上,商务部鼓励药店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药店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开设农村药店并支持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6.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口碑的重要方式

在药品或者其他产品销售出去后,企业的任务并不是完成了,还要关注药品的售后情况,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消费者使用之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服用了药物之后有没有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定期追踪的,一旦药品除了问题,代价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有就是企业的口碑和收益。2004年10月,白云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最新批号的白云山板蓝根,免费更换消费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蓝根过期产品。这也就是后来逐步被人们熟知的白云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免费更换)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白云山中药产品将“永不过期”。所以,做好售后服务不仅对消费者收益,企业的良好口碑也会随之逐渐积累。

五、结语

从“中医药大省”上升一个战略高度到“中医药强省”,广东省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当下的发展去向,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其存在的缺陷问题,不断发展。作为医药经济中的典型――中成药制造行业,该行业要制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占有国内更大的医药市场份额,满足国内需求,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制,提升行业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全面提升中成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元和.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03).

[2]聂业.广东省中药新药创制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张小年,高珊珊.中药行业发展概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4]刁红星,詹若挺,李盛青.广东中成药剂型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

上一篇: 铁路绿化工程 下一篇: 水利工程勘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