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主要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1 09:57: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4-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1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率先应用了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缓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除沼气技术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大力推广了气化炉技术和秸秆成煤炭以及秸秆制门等技术。尤其是气化炉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同沼气技术并行推广的农业资源二次利用技术。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技术打破了单一种养一种动植物的界限,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模式改造,例如,在大田作物之间进行间作和套作,在树木、林带中进行菌类植物间作等等。这种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广大地区都可应用推广。我国东北山区和南方林带区域,已经较为广泛的进行了作物间作实践,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在北方地区,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林带进行间作人参和菌类植物种植最为典型。

除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模式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在农村中推广了围绕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环境改造、农民自家庭院内建立微型生态种植、养殖园地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农业病害防治等等。

3 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树立大农业观念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大农业观念,树立全局思想。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从更宽阔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的研发,即不搞“大而全”,也不钻“牛角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建立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实现了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一体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是推广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大农业观念已经深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领域,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认识。

3.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普及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根深蒂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不盲目“嫁接”新技术,不急于推广新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生态农业技术逐渐进入中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农业发展环境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很大差异,很多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此,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有选择、分步骤的进行推广。例如,在西方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提高农业产量。但就中国实际而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综合消费能力不相符,所以推广起来困难比较大。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将高科技的有机肥料变成农村普遍都有的动物粪便,结合生物加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

4 结语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在原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还有积极的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实验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篇(2)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篇(3)

他还是一位慈善家,建学校,捐助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以5000万元的捐赠额成为2012年“胡润版新晋河南首善”,在《2012胡润慈善榜》排名第39位。

他曾说:“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时展的脚步,只有跟准时代节拍,你的企业才能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

朱新红的创新思想在改变,鹏宇地产的战略方向在转变,从房地产业迈向生态农业,在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经济。

鹏宇地产成立之初,他以“低碳地产、舒适地产、人文地产”作为地产开发的3大创新目标。不断创新产品,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知名品牌。

边问边思考,是朱新红多年来养成的好习惯,尽力用行动将“诚信鹏宇,卓越人居”完美诠释。他带领鹏宇团队力求探索,如何让住宅的建造和使用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如何将环保低碳材料广泛应用?如何完美融入大面积园林水系,以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尊重历史、尊重自然。这是他寻找的答案。

在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他主张重现保留更多“都市记忆”以更好地领悟历史,使建筑智慧和历史文化融合,现代化高新技术与先进工艺融为一体,充分让客户感受自然、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

近几年,鹏宇地产将鹏宇·新城、鹏宇天下城、鹏宇国际城作为核心项目,总开发面积百万平方米,以不寻常的大手笔抢占战略制高点,开发体量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鹏宇地产三城的联动,可以看出鹏宇地产已开始由地产开发商角色上升为城市运营商。它使一个城市的住宅品质和商业价值得以提升,引领城市生活潮流,推动城镇化进程。2012年,鹏宇总开发量达300万平方米,销售额突破10个亿。

在驻马店房地产市场,建业雄踞一方,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他市地开发商也已拿出战术迎战。面对多方竞争,朱新红从战术上创新,修炼内功,强化管理。

对于产品服务创新,朱新红有着自己的理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为此,他提出“鹏宇式”服务。比如在房间的设计上力求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为客户设计了雨水池,经过水道,可以把雨水储存起来,业主可以浇花、浇菜,还可以用来洗澡。

在购买产品上,及时把握客户心理需求,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比如门、窗、灯具,哪个品牌耐用美观由业主决定,在业主入住后,物业公司能够提供“鑫苑七星级”的超值物业管理,帮助业主解决购物、子女入学问题。还组织业主成立“鹏宇汇”加强业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企业管理创新,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鹏宇通过引入第三方管理咨询机构来增强公司的管理职能。先后和顶尖的猎头公司、调查机构、培训顾问等合作,通过高端团队的介入以保持组织机构精简、效率提升、人员精干。

篇(4)

临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1982年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

1.2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临安市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临安市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增加农民收益。

1.3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1996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年临安市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元。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临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

2临安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本评价

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麓,东邻杭州,西接黄山,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9%。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殊荣,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距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最近的生态市。满山的绿色,独特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竹笋、茶叶、蔬菜、瓜果、蚕桑、山核桃、畜牧、花卉苗木等重点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4年,重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万hm2,实现农业产值18.0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3%左右,已成为临安市农业的主导产业。

2.2农业产业布局已呈明显的“一线四区三带”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一线即在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四区即以02省道(杭徽公路)沿线“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工程项目建设点为中轴线,按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产业布局,形成四个生态农业产业区。三带即根据临安农业资源的特点,在海拔200m以下地区,以设施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产业,形成城郊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200~500m地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继续发展竹笋、山核桃等多年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多年型农业产业带;在海拔500m以上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花卉等特色产业,形成高山型农业产业带。

2.3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组织87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7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专业市场2个,从业人数8385人,固定资产总值8.3亿元,带动农户数4.8万户;农业种养大户1468个,其中种植业大户525个,养殖业943个;农产品购销专业户461个,年农产品经销额7200万元。已有40多只农产品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场、超市;东林牌山核桃、小王子食品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郭氏牌笋干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2.4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已制订、实施农业标准15个,其中杭州市级5个,临安市级10个。3只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10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只农产品通过浙江绿色农产品认证。1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规模达7533.3hm2。

2.5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加强市政府成立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设立了检测点,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有关乡镇(街道)为重点、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村(基地、大户)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覆盖全市蔬菜、茶叶、瓜果、菜竹笋、粮油、畜禽等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6农业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基地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对全市农资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各类涉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3临安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通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下,临安的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着的一些制约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发展生态农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问题。尽管临安市生态农业起步较早,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也较大,但一些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由于认识不到位,他们更注重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没有看到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愿对生态农业进行投入,不愿接受生态农业技术,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

3.2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临安市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近年来,临安市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单位面积使用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土壤污染并影响农产品质量。畜牧西进在促进临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2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局部高密度养殖使生态承载负荷过大,对一些畜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二是加重了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难度,带来了较大的生态压力。

3.3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虽然目前临安市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已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由于总体财力有限,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近几年临安市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一些主导优势产业,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另外,土地资源稀缺、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完全体现等问题都较大程度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二十年发展的经验,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快临安生态农业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广泛地进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的认识。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任何农业措施和技术都必须农民来实现,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真正使生态农业得到推广和普及。第三要提高全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发展生态农业是政府的事、农民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生态农业的受益者,都应该认识到山区农民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有义务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

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引导、扶持、保护、协调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市里已经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组织。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既要制定保护环境、防止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更要制定促进土地流转、利于机制创新的开放性引导政策和鼓励生态性项目开发的激励型扶持政策。三是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要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增加对山区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生态农产品的补贴,加大对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

4.3以生态农业技术普及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增加生态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灵活的技术信息双向传输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职能,加快推广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贡献率;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利用其组织的灵活、联系的广泛性和示范带动性为农民提供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物资保障。

5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体会

5.1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产业组织化运作,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实行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而标准化生态的综合应用,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5.2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投入较大,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求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人们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所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要求。

篇(5)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保护和改善民勤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和上游人为截留,石羊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作物减产———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不仅可以消除化肥、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

    (二)引导和帮助绿洲内农户与市场联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经营主体的生产适当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绿洲内的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也仅限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效率差。在产业集群的经营体制下,农户能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中,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使农户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通过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现代商业、工业、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与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小规模、分散化条件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能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绿洲内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地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再生产相关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的企业得以集聚、链条得以延伸,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农户的“农闲”也能变为“农忙”,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所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其生产成本却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2010年,民勤绿洲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124.8∶31.1,一产的比重高出甘肃省29.6个百分点,“一产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极端稀缺的现实的。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使绿洲内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产业集群化生产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民勤绿洲内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成长起来的,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其生产经营往往因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发展极不稳定。外来企业虽然可以借助其较雄厚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对本地经济社会的陌生,成长过程必然伴随较多的“水土不服”,能顺利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企业,多属于农产品的初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转化增值较为困难,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又是合作和系统效益的基础。民勤绿洲内的农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户在无需任何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绿洲内大多数农产品是可以不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的最终消费品,农产品的销售随意性较强,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营销组织。农户的独立性和两面性是农户与关联企业密切协作关系的障碍,也是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3]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来源于集群内各主体的相互协作和竞争,若失去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也将不复存在。

    (三)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场支撑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于集聚之上的网络结构。[4]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生态农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勤绿洲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受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又表现出较短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部门的套利行为使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够、技术研发部门量少质低、农资部门的服务理念还不到位等现象,都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自然条件差、经济要素稀缺、集群层次低

    民勤绿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受到恶劣的气候和水资源稀缺的限制,同时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腹地,三面受沙漠包围,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使本地名优土特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其次,受发达地区强劲发展势头所造成的“回波效应”影响,绿洲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不断向其他地区流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第三,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建立,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产业层次低,进而造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四、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长路径

    (一)突出资源禀赋,培植主导产业和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先天自然因素的依赖更为明显,区域内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这种农业生产的根植性特点使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依托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依靠本地农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民勤绿洲来说,首先要建立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的黄白蜜瓜、红黑瓜籽、茴香、无壳瓜籽、优质食葵、高效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既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又可以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地方政府也要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品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竞争的利器。[5]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结合起来无疑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勤绿洲尽管有较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后要在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多做努力,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增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达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为了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一是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因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弱势地位是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推行平等互利的合同。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要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预期,推动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6]三是要加强农户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户与非农产业组织的谈判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技术、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篇(6)

1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农业,其主要的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对于过去的农业基本上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其存在生产效率低的现象,因此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对于近现代农业其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部分的工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因为使用一些农药和化肥,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特别是对土壤、水质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合理的协调生态环境,使用这2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出现,其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主要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分析,并依靠现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对于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引入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生态农业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延续了近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在资源投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其是属于“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问题

2.1农业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污染比较严重,其主要是因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工业三废”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对于宣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没有将该种思想贯彻到农民的心中,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情况,因此长期下来,这种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农药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会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进入农田后,就会腐蚀土壤、水体等,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改善气象问题,农民会选择使用农用薄膜进行节水、增温等,但是因为农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进行回收,从而会累积在土壤里,破坏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另外部分人还会将薄膜进行焚烧,就会释放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

3改善措施

3.1加强生态农业意识教育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转换生产方式,提高生态意识,采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广泛的普及农业生态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农民对农业环境的认识。

3.2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发展的主要条件,对此政府需要高度认识到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投入,将其用于生态农业研究中,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对其的研究,主要是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基础,并使用无害化农产品,并有效的处理人畜粪便,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需要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好的实现生态农业建设。

3.3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确保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污染质量,并推行环保准入制度,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操作,并研究最适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方法,从多方面进行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控制,确保“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善生态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建设是主要农业发展趋势,因此需要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实生态种养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生态建设。如今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1.特色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优质稻产业。近年来,芒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底,全市以种植遮放贡米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34467公顷,每亩单产4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8.2万吨,总产值超过2.3亿元。优质稻订单面积4333公顷以上,产量2.7万余吨,产值986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二是冬农产业。在2014年,芒市冬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18813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冬季农产品总产值为27244万元,冬季生态农业开发效益大幅提升,特别是冬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类的种植,成为芒市广大农民增收新亮点。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特色农业稳市”战略下,芒市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推进优势生态农产品精加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生态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坝区以优质稻、冬农生态产品为主、坝边二台坡以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主,山区则主要种植优质茶叶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各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有些农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升,自产自销率降低。此外,农产品进入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进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得到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量也有明显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芒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协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整体合力。生态农业市场基地建设和芒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符。当前,全市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合作社47个,包括国家、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社。生态农业产业化还不够,辐射影响力较弱。这些都使得从事家庭经营农民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2.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芒市农产品加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相对小,产业链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较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还较低。据调查,芒市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仅仅为15%,如扣除烟草产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到0.3∶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生态农业产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外输送原料或中间品,且企业生产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慢、管理上相对落后。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芒市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处在中等水平,和国内、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态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应用不够科学合理。二是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当前,芒市生态农业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到30%,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芒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并有效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有关的产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是能够严格依照生态农业经济规律发展的企业。要选定生产规模大、起点较高、技术及资金力量较强的强龙头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农业产业的骨干,要积极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要积极解决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拓展及生产技术研发的制约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应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并扶持生产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对于局部技术研发条件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人才培养、补贴等优惠政策;应对政府设立的精深加工农产品项目和满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产企业自建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3.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8)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篇(9)

2微生物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废弃物、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从而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进而为作物提供养分。例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有机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兽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而来的。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植物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产能,同时还减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合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随着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中的农药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经分离出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因它们受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近期又有学者提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降解农药残留。由此可见,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决农药残留是生态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态农场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态农场生产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每年都以单调递增的速度增长。现代的养殖场将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能源供应紧张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生物围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与废物进行处理。经过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就会转化为能源、肥料、化工产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术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庭院经济营养项目较多,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资金周转与积累较快。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被人们所接受。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粪便与生活垃圾进入发酵池,可以直接改变生活环境。这样的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途径与多功能的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篇(10)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下一篇: 社区医疗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