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3 10:5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学中能力的概念

篇(1)

在学生学习物理能量及相关的概念时,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缺乏从而不能够快速理解这一抽象意义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从“了解”开始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有关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发挥出本身的价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解、理解,最终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能量”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有关“能源与能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归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可开发新能源等几个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个小专题拿出来进行细化讲解,比如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个小专题,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化学能、核能等能量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清楚能量的具体分类和各个分类的具体说明。只有在这样的细化了解下,教师再来进行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有关能量的知识,从课外积累中来增强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会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就是一种运用太阳能的生活现象。还比如潮汐能、地热能的运用,也是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能量,学生也可以通过生活阅历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对物理能量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个学习细节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透彻,从而存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要反复问学生是否彻底弄懂所学的知识,在所有学生肯定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讲解,避免每一个环节的缺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机械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机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学生答:“动能和势能。”教师再问:“那么势能还包括哪些能量呢?”学生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问:“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哪种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学生答:“比如鸟在空中飞行时就有动能和势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对每一个知识细节的顾及,不能疏忽每一个细小的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能量的学习和困难的现象。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注意细节外,学生的练习作业也是一个存在着疑点和难点的地方,教师同样要自习查阅,找出学生的共同疑难点,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要解决彻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作业练习错一堆的情况。

三、设计能量概念复习专题,完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传递能量概念相关的知识后,课后的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做题时相关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况。所以,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深化和熟悉这些能量及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有两个事情需要去解决:(1)物理规律的运用;(2)物理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因此,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规律的运营和知识框架构建不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就形成了,后面还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在学完能量及相关概念后,通过设计能量相关的复习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将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体规律与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规律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进行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相关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辨别不同类别的能量概念。类似于“题海战术”这些练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物理学习的误区,学生容易思维固化,逐步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后,可以推出机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复习归纳,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的不同点,并绘制相关表格,将这些能量的特点分别记录,最终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

四、总结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量及相关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充分备课到课后作业批改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帮助学生去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关的知识网络框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能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2)

审题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问题能否高效解决取决于解题方向正确与否。很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都没有对题目认真分析,致使解题方向存在错误。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对题目进行浏览,并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对信息进行筛选,抓住关键信息,保证所获得信息具有准确性、有效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审题时思考,这句话传递出哪些信息,给出这些信息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养成带着目的进行读题的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思维模型

可以说,思维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更是学生高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依托,但这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能力。通过对这些年来高考数学科目习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习题都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检测和考验。这就对教师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也就是教师在日常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摸索解题思路,实现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养成,其实,这种方法是有待考证的,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学生数学思维无法形成,主要是因为解题思路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其思维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若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低,就很难有效找到解题的着手点,且解题思维也不是特别清晰。数学解题思想核心要素就是必要性思维,所谓必要性思维,主要指的是思维通过所求得的结论或者限定条件寻求前提的思维方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其解题能力就能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说,大部分数学题都能通过这一方法进行破解。

三、激发学生解题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解题的人也是学生,教师是无法替代学生回答问题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解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解决充满兴趣,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做题。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大胆想象,让他们能够勤于思考,更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从层面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为主,而不是一旦遇到问题,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讲解,教师应给学生预留一些思考空间,针对共性问题,可以进行集中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重技巧和方法的点拨。

篇(3)

特殊需求的人群是整个人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对这一人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更能加快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包括对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觉障碍以及工读等儿童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同时还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坚持教育的普遍性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对任何受教育者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遵循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即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采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传递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双边关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例如,在教学聋校九年义务制教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讲读课文之前,首先给学生放映《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并布置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牢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顺序等情况,当学生复述时遇到难以说清的情况再出示课文,引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使学习课文与发展语言同步前进,互相促进。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平时对于聋童很难理解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不经意间轻松地解决了。由于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3.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例如,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年轻的,在特殊教育领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的优势,会使受教育者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春市聋哑学校创办的长春特殊教育网校,在互联网中为中国特教争得了一席之地,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普及聋哑儿童的“普通话”──中国手语,传播特教知识,鼓励和帮助有特殊需求者回归主流社会。

二、突出特殊教育的个别性原则

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采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得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篇(4)

关键字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

一、 数学教学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传递和教导。数学教学内容最根本的是要传递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定理、概念、公式的了解和学习能够剥丝抽茧、由点到面的了解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想逻辑。在中学数学中教师主要传递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等量代换、消元法、换元法、演绎法、归纳法等等。而承载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根本就在于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教导给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做几道数学习题,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把精华的数学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陌生的数学知识时能够做到轻轻松松、游刃有余,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分罗万象的数学习题时也能够应对自如。

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智力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人的心理能力上,一个人对外部环境适应的能力强,并能将之改变的时候,这个人的智力就是高的。而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学生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和特征,数学能力一旦形成,就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数学的教学过程之所以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逻辑性严密、抽象程度高,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教导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开发。只有重视数学教学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智力才能得到提升,也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重视数学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数学教学除了要教导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惧困难的勇气,认真向学的积极态度和谨慎谦虚的学习风气。在数学这样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习中,重视数学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究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分清主次和重点。长期学习数学这门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品格也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和守信,养成刻苦、勤奋、顽强、机敏的性格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很有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重视数学教学过程

首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作为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数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认识的一种简短的、有力的概括,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知识的开端和基础,数学概念学习的好与坏决定了一个学生能否学习好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联想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引入数学概念,也可以从定义的角度去引入数学概念。数学知识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数学在本质上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会了解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方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并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以加强;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定义和感性材料的结合来引入,在抛物线的学习之中,通过定义引入概念可以直观形象。

其次,在数学公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教学过程。数学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客观真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其他命题和定理证明的起点,学生对数学公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实例来证明公理的正确性,也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数学实验来感受数学真理的正确性。在教授数学真理这一块知识时,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真理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真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感受到真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或者测量或者作画,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结论,这样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才能加深。

另外,在推理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在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再是小学时期简简单单的写写算算,而是需要学生去证明和推理,这让很多中学生感觉到困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教师要为他们理清思路,找到方法。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弄清楚证明题中哪些是条件,哪些是结论,比如说:如果……那么……这样语句中,如果之后的叙述是题设,而那么后面的叙述则是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讲文字叙述的证明题转化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让学生按照文字叙述的内容将命题内容画成几何图形并用字母标注,通过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学生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巨帅.在中学数学中重视教学过程的意义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篇(5)

关键词: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参与式教学

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教育机构,在其教学活动中,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提高教育学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师资必须要探究的问题。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指导性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对学生的教育理论指导意义比较强。通过教学能使学生了解、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认识,端正学生的教育态度,进而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活动奠定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示范性

教育学是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通过教学中有关内容的讲解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有效的起到了示范作用。比如,如何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通过讲解和实践示范,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了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更使学生学会了相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了教育能力,为将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三)教育性

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是基于伦理学和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本身探讨的教育就是一项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通过教育学的教学,能提高师范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衷于教育事业的情感,提高其师德修养,促使其形成良好公德,进而不断促使其提高专业素养。

(四)基础性

教育学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教育科技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也是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实践的基础。雄厚扎实的基础将为学科价值的体现和学生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教学及其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有效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有效教学旨在于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施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就是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有效实现学科价值

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是从学科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益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是学科的发展研究,将会在有效教学中得以展开,其价值作用将在有效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进一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完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并要努力钻研探索,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所以,有效教学的实施虽然是对教师的挑战,但更有益于教育者基本素质的提升。

三、教育学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参与式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式教学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源于国际NGO组织,强调听课者高度参与的教学法,自20世纪末引入中国。引入国内后,首先在健康、医学等培训中运用,后来才引入教育活动中。目前,参与式教学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界人们的重视,但研究主要是在教师培训和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得较多。如,陈涛的《数学课参与式教学问题探讨》,张金川的《浅谈九年制化学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等。而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参与式教学,主要来自于一个基本理念,即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学学科作用的发挥,需要在目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革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参与教学,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我们倡导有效教学,力行有效教学中,怎样更有效的提高教育学的教学质量,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积极参与中获得发展,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参与式教学在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值得运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参与讨论、问题解决中有效掌握知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发展各种能力,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其学习兴趣。并学习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和价值,进而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他们能科学驾驭课堂教学,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二)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实现教育学学科知识的有效性

教育学的有效教学不仅应重视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还应该重视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1.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基地的作用

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应注重校内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要加强校外教学实践。其中,校外教育实习基地正是有效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最佳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验证教育理念、观点的正确性,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继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学生除了体验教育知识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价值之外,也最易形成一些实际技能,切实提高多种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并发现不足使其努力进取,避免出现自大或无所事事的现象。

2.有效利用校外教育机构

教育学是一门涵盖面较广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根据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还可以有效利用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社区等,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中,验证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及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体会教育方法及其师德修养、父母素质对孩子成材的作用,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兴趣,以及学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来指导教育行为,进而增强对教育学科的认识,改变学不学一个样的不正确观念。

总之,教育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实践性或实践指导意义也是比较强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想学,并学好它,必须要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过程中,使其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想、去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发挥好教育学的应有作用。

作者:刘彩梅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在西欧教育史上,“写”曾经和“读”“算”被称作“三基”,即三种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功能。日本学生在中学阶段起就非常重视写作能力培养,每周要有2~3篇习作。大学里由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兼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语与写作课程。(韩戈玲,2011)。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从当今大学写作教学的现状看,很难实现以上目标,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体育生英语写作学习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改革如何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让学生熟练文字表述,踏入社会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就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在目前高校教学资源有限、专业师资队伍紧张、大学英语课时短缺的情况下,反思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教师主要采用成果教学法, 仍然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现象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已经颇有历史。因此,英语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英语课时,打破过程教学法、体裁法等单一输出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育生态学的概念

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他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90年以后,我国相继出版了三部《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利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课堂理念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生态化教学模式的类型

1.实物演示教学。以真实事物本身,或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来教学。例如,以样本、模型、图片等为对象的描写文、记叙文、比较文等文体的写作,配合讲解其写作特征、规则及技巧,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视频演示教学。以播放视频的方式示范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采用视频的优势并非在于直接选用教学资源,而是授课教师自己演示并制作。好处在于对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水平,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从而鼓励其在课堂外参与自己的“视频作文”制作。

3.情景演示教学。以教师或学生的情景演示为例,为学生讲解实用文体的写作。其教学优势在于通过真实场景的演示,使学生对该文体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写作规律有直观的理解,并能熟练应用。

4.综合评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生态化教学为原则,打破传统的以学生作文为唯一依据的评分方式,建立对学生习作各环节进行评估的考核方式。目的是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表现、情感表达、与社会的交流、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管理学习、自我发展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本次教改尝试通过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课堂理念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平衡教师与学生教学关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和谐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弥补了传统的成果教学法或更为机械的形式教学法的缺陷,打破了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另外,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强调了写作课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为目标,构建了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康晓倩.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发展[J].才智,2015(23).

篇(7)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生间心灵不沟通,产生了对立情绪和对立行为。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们教师就要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每个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抱有亲切感、信任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如,我班上有一位学生,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学习成绩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请他与我坐在同样的椅子上,伏在同一张桌子上,面对面与他进行个别谈心,帮助他分析存在的问题,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上课有意请他回答问题,并且主动和他交朋友,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慢慢地这位学生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惯,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很快。后来,还被选为班干部。

二、教师巧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

幽默的语言是点燃激情的火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语言作为交流信息、思维、感情的桥梁。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生动形象,把定义、法则描绘得栩栩如生。

三、课堂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做到及时表扬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学生在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处于兴奋状态,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提高,自然会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但教师在鼓励、赞美学生时,应注意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语气应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学”的角度,重视“备学生”,并从教学观念、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方面,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学效果的优劣,最终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篇(8)

我作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接受了大量的前瞻性的信息和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我感到他们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那就是――课程、改革、创造、创新。我认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通过将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培训不仅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而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其它国家的学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具体分类。另外,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明确了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敢不敢创新,怎样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严格来说,在创新教育这杆旗帜下,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这种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新。

学校教育既能开发人的创造力,也能扼杀人的创造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教育。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什么是创造和创新,创造、创新为什么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在新世纪中取得一席之地,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搞好创新教育。我们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这一宏伟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作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任重而道远。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其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另外,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们的中心。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一个多月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是短暂的,这次学习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人才结构的日趋加剧的今天,“学无止境”永远是我的座右铭。我想,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学识修养和能力修养,才能立足岗位,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9)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篇(10)

引 言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而设计开发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数形结合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图形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一、在新授课堂中引入数形结合思想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新课非常期待,并且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充分体现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 在新学期或者每一个新内容的开始,都是上新课的主要时间段,同时学生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充分集中注意力. 此时将数形结合植入课堂是最佳时机. 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出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并不是课本知识,而是生活中能够看到、摸到的事物. 对此,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从现实中寻找“形”,从而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量关系. 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校、家与动物园在一条线上,学校到家有200米,家到动物园有500米. 那么,动物园到学校有多远?”当这一题目出来之后,学生普遍会答出500 - 200 = 300(米)这一个答案. 此时,教师如果只是空洞地讲有两个答案,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 对此,教师便需要巧妙地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按照题目要求绘制线段图,请同学安排线段图上学校、家、动物园的位置,设疑后,学生会不难发现原来有两种分布形式. 其中,一个是家在动物园、学校的中间,而另一个则是家在动物园、学校的一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便能够显而易见地发现答案有两个. 通过这样的直线图形,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实体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率.

二、在抽象教学内容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最基础的,同样也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很多小学生在对抽象内容学习的方法上,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让教学内容的记忆变得困难而易遗忘,并且还会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产生障碍. 所以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中巧妙设计“数形结合”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想象能力并不强,所以对空洞的知识讲解很难理解. 如,低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形思想对拓展中鸡兔同笼的问题进行讲解. 已知鸡5只,兔5只,那么总共有多少条腿? 对于这类题目最有效的解题方式便是列算式,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根本不可能. 对此,教师便可以绘画图形进行教学. 分别绘制两行草图,第一行为10个动物头,第二行为鸡兔的头与脚. 然后让学生直接数一数便可以完成教学. 由此可见,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鸡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化教学内容.

三、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引入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模式往往需要教师或学生动手进行绘画,通过在数学课上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能够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来.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协作,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竞争,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谐发展.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3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在自己的每排“田里”有规律地种上4棵树,横竖成排之后,首先问第一个学生,你种了几棵树?生:4棵. 师:几个4. 生:一个4. 同样的问题依次问三名同学,并且,边问边在每排“田”旁标上数字4,最后问全班同学,他们一共种了几个几,同学们就会自然答出3个4. 此时,教师便可以拓展问学生:如果有6排树是几个几呢?再叫两名同学来验证. 如果每排树有6棵呢?又是几个几?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学生便会思考,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教师再讲解乘法的计算方式,便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数形结合在数学新课教学、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巧用“数形结合”,妙解小学问题――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7):43.

上一篇: 化学专业技能培训 下一篇: 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