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0:51: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07-03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队伍,构建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探索适合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主要是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施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实践活动(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等)。国内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的着重教学、有的着重实践,最佳的是二者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开几门课程,也不仅仅是几个学生参加大赛或创办几个企业,而应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让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对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不能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实践中,在第一课堂方面,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和公益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有必要融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而不是教学体系之外的“附加物”。当然这又涉及到创新创业精神是否可教?如何教?是否能内化于学生的个性之中?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被称之为创业教育),并把它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的高度。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它必将发展成为专业教育。比如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很多商学院就开设了创新创业学专业,并设有独立的创业系,培养高层次的创业人员。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不完善,创业环境、创业文化不够成熟,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还不可能独立设置创新创业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轨道。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两点,即个性品格的养成及商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培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强调养成开创性的个性品格;通过包括机会发觉、创业认知、创业技能发展等系列课程或训练活动,切实掌握相应的商业知识、商业技能。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提出:创业教育,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与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高等教育要给学生发第二本护照“创业能力护照”,因为“学位不等于工作”;要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集合各种信息,通过一些项目和计划提高创业意识、商业创造性或小商业的发展。他们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美国学者柯林(Cofin)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知识与技能。我国学者习惯从“就业教育”、“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间的区别出发理解“创业教育”,这也是从“创业”的语义概念出发理解“创业教育”,即指“非工资就业”,创设或创办新的事业、职业或企业。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两方面的素质:一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冒险性、革新性等个性品格;二帮助受教育者识别机遇,整合投资资源,自我创造商机,把握新的商业因素。
三、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
创新创业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享受冒险、体会创造的快乐,当然同时要勇于承担风险和失败。美国的社会创新创业精神一直处于很高昂的状态,从微软、思科、戴尔、SUN公司,一直到今天的facebook,这一方面和美国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美国态度鲜明的专利保护法律制度以及鼓励性的科技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美国大学中,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都有成熟的课程与教学方法,代表了美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2004年6月,在考夫曼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了《创业教育内容的国家标准》,其目的在于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框架,以此来提高创业活动的知识和技巧,为核心学术技能的获得和应用做好准备,共分为关键技能、必要技能、商业技能三个方面15项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这个层面上说创新创业精神是可教的。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作为创业精神的核心,认为创业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策动力量。1911年熊彼特出版了经典著作《动态经济学理论》,将创业家和创业精神引入到经济学理论,他认为由进行创新的创业家所带来的动态不平衡(而不是平衡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才是一种健康经济学的常规和经济理论,是经济学家所面对的最重要现实。创业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未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注意。亚当·斯密及以后的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学派等主流经济学派,都以发挥资源最大效用和建立平衡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创业家和创业精神只被看作“外部条件”。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变革”构成了创业精神的实质,把创业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1984年德鲁克发表重要著作《创新和创业精神》,全面论述了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关系,引起人们对创业精神的注意。
综合两位经济管理学家的定义来看,创业精神就是一种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创业精神是指人们竟相成为创业家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它是由法文“En-treprendre”引申而来,意指“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具体地说,创业精神包括以下内容:崇尚创造、敢于冒险、容易冲动、打破常规、乐观、自信、果断、工作勤奋、精力充沛。换句话说,对成就和个人财富的高度欲望,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自信,富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雄心和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和失败的精神,就构成了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为它提供亿万计的工作机会,提供各式各样的消费品和服务,增加国家的财富和竞争力。在英国政府出版的国家白皮书《我们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1997》中,阐释了为什么创业精神如此主要的原因:“创业精神和创新是经济发展和增长至关重要的动力,它们可以增加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创业精神在全球的很多国家中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同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作为一所工科基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围绕如何培养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学校把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教育部分的延伸、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组织、创业实践及创新创业资金资助方面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同济办学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1 加强基础建设,注重创新训练。同济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科技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出台包括“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学生创新教学计划完成后,可通过创新训练获得跨学科知识积累,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自2006年上半年,学校就启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学科组合成项目组。以这些平台为依托,继2006年71个项目人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后,2007年又有70余个项目入选,获得资助的项目名列60所试点院校中的第一类学校前列。2012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项,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70项。土木工程学院被批准为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基地,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授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之一。目前,校内包括创业者协会和研究生创业者俱乐部在内的学生创新创业组织100多个,聚集了数千名核心成员,吸引了数万名同学。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学生创新作品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奖项100多项。
2 开设创业课程,获得直接体验。随着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创办自己的企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在发达国家里,有大约50%的新创企业在创立后三年内宣告破产,创业风险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同济大学从创业教育人手,对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在对企业的创办和成长进行全面了解的同时,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主动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目前,作为通识选修课,已经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以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教材《KnowAboutBusiness》(简称KAB)为蓝本,实行小班教学,充分利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嘉宾访谈、企业参观等),每节课要提交的作业均是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性体验。该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学校还主动开展创业培训活动,上海市太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每学期定期开设创业讲座,分基金成立以来,接受培训的学生已逾数千人。
3 利用挑战契机,进行创业演练。作为较早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高校之一,学校自参赛起就获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并在近几年,通过系统化的培养与选拔,扩大了“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同济园的影响力,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学生群体。前几届比赛中,学校共获得两个金奖、两个银奖、两个铜奖,其中,在2004年获得该项赛事的全国高校排名第五。2012年,我校承办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面宣传展示学校发展建设成果与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获2金、1银、2个单项奖,总成绩并列全国第一。曾经获得金奖的美特创业团队也已成功创业,并取得不错的业绩。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不仅挖掘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同时也浓厚了学校的创业氛围,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创业的气息。目前,校团委已经与同济分基金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创业大赛的优胜者可以获得优先推荐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
4 创业基金资助,实现创业梦想。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下称同济分基金会),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投资或债权资助形式,资助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生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初次创办科技型企业。目前,同济分基金会资金规模已达2300万元,立项项目总计100个,立项资金累计1190.4万元,85个项目已经注册成立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园,注册资金4566.1万元。大学生创业项目中45%为依托学校成果创业,进行产业化,这些企业申请国家专利129项,其中授权90项;3家企业获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学生创业企业获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各类资助累计达1358万元;大学生企业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带动了大学生就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形成“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和“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开始加速。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与专业融合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线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其为行业、企业、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重任,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界定
目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广义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开创性的教育,以提高和开发受教育者创新品质,开拓性创业素质为目标,重在素质素养培养;而狭义上,创业教育则是对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提供咨询等方式,以培养受教育者开创事业的能力为目标,重在能力培养。本文中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学生去自主创业,并非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胆识以及敢于创新、创造的创业精神在内的素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向并不一定有创新创业的成果,眼见、可摸、可感的,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根植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瓶颈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省市、各高职院校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形成瓶颈。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让双创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也探索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组建了师资团队,并且大多已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众创空间。最为显著的就是大批的众创空间的成立,截至到2015年11月,天津市经认定的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6个(其中高校31个、区县55个),遍及全市16个区县和滨海新区各个功能区。截至到2016年9月,浙江全省的众创空间统计达到了200多个,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当。从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搬的成立可以看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已经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发展瓶颈(1)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开展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趋向于两个方向:一是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导致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目的。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的理解为培养企业创办者,课程开设重视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片面,没有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线,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2)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割裂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最初的倾向于就业的教育逐步改革为倾向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并从最初以管理类的学生为主推广面向各个专业学生。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还是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数量还比较少,课程体系偏向于对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课程总学时少,且以公共课居多,融入专业课及学时少,课程设置还游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割裂,没有形成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需要。(3)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较单一,忽视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创业实践经验略显不足,很难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一些教师自身不重视创新,其评价学生的侧重点就与理想状况有所偏颇,使那些创新型的学生得不到认同,对创造的兴趣不断衰减。同时来源于企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与现实的职业环境脱节。从总体上看,创新创教育的专业化队伍有待加强。(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由门类齐全的各专业组群构成。所有的创新创业行为,都要依托于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它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与专业技术技能紧密相关的活动。但是,目前国内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与各类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融合的关系,所以,创新创业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融合增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义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也就不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或者独立于专业教育而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也有效的解决了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与专业教育融合,形成创新创业型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于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是成为重中之重。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学科交叉。坚持产学研结合、学产结合的原则,调整学生识结构,强化多学科交叉,提升与开发学生发展潜质。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与专业难点、重点、企业需求、实习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应用和基于岗位的创业。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教学内容既要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又要注重前瞻性,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增加创新思维训练内容、增加创业精神教育,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实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访学,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按照一定比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察指标。建立创新创业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加强校外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创新人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引入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协同“双导师”制。4.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考核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考核时,坚持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过程性考核,首先可根据学生情况编制量表,监测学生在接收了创新创业教育后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变化,根据变化情况来评价师资情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在专业考核中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运用信息化、分组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每年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都在增加,入学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是同样输出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工作岗位的数量没有得到补充,这就导致学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这样就需要学生经历创新创业教育,在毕业之后能够自主创业创新获取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相比传统模式下的教育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学生更多的是被赋予适应社会和创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获得一个安逸的工作机会,工作机会是靠自己学习后努力争取的。学生的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社会上,这种教育手法和模式对学生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广泛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体系不成熟。各类高职院校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参加到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大潮中来,但是由于他们在高校接触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能够让学生完全认识创新创业的内容,他们往往缺少成套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大多数的院校往往局限于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认识等,这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提出建设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培育学生的能力手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缺少专业性的导师队伍,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还没有接受更为专业的实际操作培训,在实践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对措施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中考虑到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当地在课堂中增加市场营销专业和创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商务沟通技巧、创业机会和能力等一些相关的课程纳入为基础课程,提升学生对这些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外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一些关于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合作、企业法律、企业员工培养等方面的书籍,从侧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学生如果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但是却缺少创业精神,那对于学校来说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步地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创业的主体,他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身具备的创业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增加一些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培养、自信精神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培养。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参与创新创业才是教育体系的成功。第三,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在开展理论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就需要在学生课后或者假期等时间提供一个可以实践的平台,可以是开展一些创业街区的商业点子创作,或者是进行一些创业计划书的书写,还可以是通过课余时间创立一些小型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先感受创业的氛围。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在未来它将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强力支柱。
作者:白露 单位: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7(4)
[2]李扬.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才智,2016(35)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文素养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强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影响。一定要转变以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文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必要性
人文教育与高校学生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代社会竞争已经从以往的资源竞争转变成人才竞争,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多要求。高校教育需要随时展做出新突破,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进行精神领域的引领,保证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创新能力良好的学生走出校园后可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快速投身于国家建设,展现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深度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可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学生思维方式渐趋成熟,通过教育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主突破,不断进步,以满足时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1.教育目标一致性以人为本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相符合。无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都是指向人,教育落实是以满足人发展需求为目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不仅有助于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还可以促进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目标也是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也导致教育最终目标被忽略。在这种情况影响下,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可以保证教育活动扣紧主题,消除以往教育活动的功利性,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2.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教育学家曾提出,高校教育就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并非只传授知识信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也是如此,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异,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内在创造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表现,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鼓励学生创业,积极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将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与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目标相融合。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突出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相应的人文关怀。3.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人文文化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所在,从精神层面分析,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于现实基础之上,是人对自身的要求、关注及价值追求。创新创业在于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实质为一种人文精神,超越了知识的应用,与人的灵魂直接相关,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从文化层面分析,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也要为社会发展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创新发展。[1]无论是人文文化,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求追求自身价值,避免对和谐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切实符合时展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功利现阶段,很多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就业率,获得外界的高度认可,将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作为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以提升高校就业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更多是对就业较为困难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初的目标被忽略,甚至逐渐转变成专业与技能教育的替代品。在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下,很多就业没有困难、对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能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有关于创业的理论知识;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学校帮助其获取经济效益,或者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对于自身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发展不予重视,教育功能较大程度弱化。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开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学生看待教育活动的态度,功利性教育目标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会造成非常不利影响。2.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存在局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同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选择不同。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更关注那些学习成绩良好、表现优异的学生,不具备全员化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特点,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参与课程学习的权利,更加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3.课程设置片面化创新创业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创业技能的传授及创业实践要求,认为传输理论知识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业,证明高校教育的成功,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品质塑造及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快速创业并成功的目标是矛盾的。创新创业精神不是教育工作者“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引导长期培养出来的,想要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必须明确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注重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改良。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超竞争格局”的不断加剧,创新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特别是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以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敲响,急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因此,为顺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需要,响应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各大高校纷纷将创新与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体系架构中。然而,创新创业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如何落实并发挥作用,却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反思与修正的道路。
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
高校,作为肩负知识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了教育部、各层次高校的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但是,在实施上却碰到了一些质疑。下面是笔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用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特征,因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性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创新跟自己无关,创业更是靠运气,创新与创业不是被认为难以捉摸,就是被视为太容易上手。这种思考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此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比较多,但其课程内容跟不同行业职场的接轨似乎并不明显,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跟学生的“实用技能”没有显著关联性。虽然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绝非补习可得。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维下,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不在于传导创业知识,更在于创新创业观念的启发,培养出面对两难问题不按常理脉络思考,遇到困难却能勇于拥抱,迎接环境变化,更敏于观察机会、资源制约下能转化心念等行为特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持续性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是否也会像某些流行一时的现象,风潮过了就褪流行了呢?创新创业课程在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是否都是以“你有我也要有,大家都有”的心态而开设呢?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更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此外,现有大部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相互复制课程架构,教材与教法,而不思考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与整合,对学生而言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感了。当学生对课程价值感缺失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创业课程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设计出切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不同专业学生创造价值,让学生“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到“主动学习”本课程。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建议
笔者根据现有教材缺陷,参考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创业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上提出以书本教材为主,以影音型教材为辅,并结合使用“体验型”和“开放型”教材。
2.1书本教材为主
从2002年开始我国8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到目前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各种创业教育的教材纷纷进入大学课堂,但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总感这些教材有一丝遗憾。一方面,目前通用类的创业教材很多,但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且基本上均侧重于创业理论的诠释,另一方面,缺失行业性的创业教材。虽然现在有许多优良的创新创业案例素材,令人津津乐道,但笔者认为这些案例素材不一定全然适应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比如医药行业环境不同于其他行业,医药创业教育必有其行业性和独特性。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教材上要考虑行业有别,教材案例的选取应从本专业中寻找,邀请成功创业校友提供教材案例,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创新与创业欲望。
2.2影音教材为辅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经验,所授知识点缺乏实践支撑,因此,可以从电影与影音演讲中挑选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素材,如《微软英雄》、《实叔》等,通过电影丰富剧性与演员魅力,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永不放弃》描述了创新如何对抗机构,是理解相关概念活生生的教材。
2.3结合“体验式”和“开放式”教材
“体验式”教材,即某些创业场所或企业生产基地,如带领或课后要求学生去参观大学生创业园,或某个企业。通过参观创业实践,观察创业人员的工作情形,与创业人员座谈或互动等,达到学习效果。“开放式”教材,即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资讯渠道,要求学生自行寻找的创业案例或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播报与评价。
3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3.1课程内容设计
从一个创意(好的Idea)到创业,需要经历很多过程。因此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创新与创业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创新,一般是指内含新颖性,即代表与现状的显著不同,其涵盖面很广,从有形到无形,从科技到人文,只要有新颖性(即与过去、传统不同)并且能产生价值就是创新。例如,能显著提高用户价值的新模式,相较于速度慢、价格高邮政,层出不穷的快递公司、相较于仅具通话功能手机的智能手机、缔造全新消费情境体验的参与式蛋糕店及具有教育价值的展览会等等。创新可能会以新产品、新技能或新服务形式出现(Thshman and Nadler,1998)。而创业来自于创意、创新在组织层面上的实践与执行,即为使用者产生价值并实现价值的过程。
基于这些概念的区别,以及创业过程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架构可以设计成三个部分:“创业零点”、“创业起步”、“创业发展与管理”。第一部分“创业零点”,即通过大量的现实大学生创业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认知创意、创新与创业的区别、了解创业种类、理解企业家的创业动力,提高大学生捕捉创新创业机会的能力。第二部分“创业起步”,以创业机会与资源两个内容为主线,从市场机会捕捉、新产品开发、商业计划和团队建设等角度,帮助大学生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利用创业资源,将创业机会有效转化为创业实体。第三部分“创业发展与管理”,主要从初创企业的创立、商业模式的构建,创业企业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了现实企业从创立到成长的全貌和全过程。
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重点教学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即创业意识的唤起、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利用等;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因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机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可重点放在创业发展与管理等内容上。
3.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基本上走多元化路线,除了老师课堂讲述外,还设计了个案研讨、小组讨论、模拟创业竞赛、创业演讲等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参与各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自行建构出完整的创业技能。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然而中国大学生每学期选课多、中国人不注重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文化传统等原因,致使西方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大学背景的课堂教学模式。
3.2.1课堂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的目标在于介绍一些重要概念或新知、讲述原理原则,因此在课时上,教师讲述规划为整体创业基础课程的1/3―1/2。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适当设计与创新、创业有关“小练习”、“小考验”,适时停留确认学生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在教学进程上,通常安排在课程单元主题开始时,作为后续活动的基础。
3.2.2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上,尽可能取自真实生活情境,比如,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故事。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校友成功创业的故事因能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简单的案例故事的描述,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素材应该包括精心设计的案例故事,同时附上讨论提纲以及教学指导,提示本案例内的理论概念与教学重点。
3.2.3隔堂小组合作讨论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只利于“教”,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且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隔堂讨论”的安排,使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上更加优化。把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新课,一半时间给学生运用小组方式对前次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讨论。隔堂小组合作讨论,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各成员学习到不同观点,学习如何沟通、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而这些正是创业团队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与评价,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
3.2.4创新与创业竞赛
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组织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
3.2.5实务讲座
借助校企合作、学校产学研平台,结合课程内容需要,邀请创业经验者(尤其是成功的校友)到学校跟学生零距离分享创业心得,进行创业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05-02
企业家精神视角下高校多主体协同的创业人才培养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这对实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创业教育并不只是狭义地让学生都去开公司、开餐馆,而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不断积累、汲取养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美国学者戴斯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文献,将西方学者界定的企业家精神归为五个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和竞争性进攻。”[1]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认为企业家精神能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具创意;有胆识;敢投资;担风险”[2]。卫和郝喜玲(2008)将企业家精神融合到创业团队当中,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3]孙云龙、刘万兆(2013)认为应当以企业家精神培育为主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改良。[4]欧湛颖(2014)以高校为主体进行创业教育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引入政府、行业和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模式。[5]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
在我国,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大部分高校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依托,多渠道、多载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宽了教育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氛围营造,在校训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精神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特色的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贯穿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过程。(1)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塑造,培育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营造志存高远、鼓励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与人为善、助人成功的创业型学校文化。(2)注重创新创业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在就业协议签署、见习实习等关键环节,结合学校校训精神,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及时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准确瞄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在实践中实现成才成长。(3)励志引航、励志引航:以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为契机,成功树立各个领域的创新创业典型,辐射引领,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的有机融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比较新的方向。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层次指导、多主体协同培养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需要从学生主体需求为着力点,对教育的课程设计、内涵、层次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机制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视角,立足“95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概括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结合企业家精神整合各方资源,更多还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驱动、活动导学,以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和朋辈协同,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和体验的探索,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借鉴。
三、高校多主体协同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在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环境下,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视角,立足“90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概括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结合企业家精神整合各方资源,更多还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驱动,分层次导学,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从宏观上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位一体”互动构建进行研究,将五个主体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优势协同起来,通过系统的、协同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能够促使企业家精神培育螺旋式上升的机理图。
(一) “企业家”精神传承志
以“冒险、团结、协作、担当、绿色、共享、发展、创新”等主题为核心要素和精神内涵的职业品行修炼为目的,围绕主题,开展“企业家与智造”探寻活动,通过发掘身边的“企业家”的事迹,提炼出企业家内涵“精髓”,注重以创业型企业和典型企业家为研究分析对象,以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内容和重点,探析其中内在精髓,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内容和模块。总结精神“特质”,汇编成“智造”传承志,推动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及“十三五”规划观念的培育和践行,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修品行”“重品质”“精细化”理念,从而使“企业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整合资源,多主体协同
以实现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设计,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反馈,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从宏观上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个层面互动构建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协同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业和发展成长提供更多帮助。各个层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构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三)创新载体,以文化人
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本质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培养,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不同层次的课题与实践内容,实现阶段性的螺旋式上升;在方法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多情境变换、创业体验等方法;培养成企业家式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基于培养兴趣出发,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多情境变换、创业体验等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尝试“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素养培育的盲区。主要着眼于两个点,一是不断培植“文化底N”,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认识企业家精神内涵、培养企业家精神价值理念的小班研讨课体系,以录制视频的模式进行分享与传递。重新唤起学生对规矩意识、规范意识、技术技能的尊重与重视,对亲力亲为、自我践行的回归。
(四)深化校企合作,活态传承
尽管学校和老师在创业人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组织者和承担者,但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协同模式的构建,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学生和学校与朋辈、社会、企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需要整合资源,吸引朋辈、社会、企业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当中,同时要积极搭建有效的平台来加强五个层面的沟通、反馈、互助,并取得学生、企业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可以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找到新的切入点,即:与地方、企业联动提供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的实践教育平台,提高人才的社会契合度。学院目前重点与山东京博控股有限公司(一家倡导孔子仁孝文化的500强企业)达成了合作共识,每年开展“京博梦,仁孝情,青春志,笃于行”的训练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学生们从专题报告到分组研讨,从理论课堂到实践教学,就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困惑和企业专家热情互动、碰撞研讨。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实践,是一种修行,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表达,让学生更真切地体悟到了精髓。
四、结语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价值导向,将“企业家精神”厚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资源整合,将学校、学生、社会、企业、朋辈、企业五个主体协同培育企业家精神,教学相长,发展性互动,将主体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优势协同起来,实现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将企业家精神培育契合地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持续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家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感知和就业创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Lumpkin,Dess.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35-172.
[2]高希均.经济学的世界[M].三联书店,200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35
Vocational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HOU Yajun
(Changchu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33)
Abstract Now the country to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especially to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However, from now people look at business success, few students are able to start a successful period, we can see the results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obvious, especial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should be in the root cause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their own entrepreneurial team of teachers, which is one dilemma now fac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ace of such Dilemma only build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instructor entrepreneurial team, in order to mak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 team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
1.1 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教师参与其中
早在2010年时,教育部就对高职院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大多数职业学校将创业视为就业的一部分,所以将创业教育划归给各学校的招生处、就业处或是学生处来完成,而这些处室也将创业教育理解成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生活动,例如开展创业大赛,找专家做讲座,或是找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来做个报告等等。各高职院校也在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这两类课程中加入了创业教育的部分,但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专业性不强。由于 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多数都是由就业指导老师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来担任,也会临时请专业教师进行个别内容的讲解,教学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少部分是校外的特聘教师,如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历的人士或是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他们多数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的。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对于创业教育的师资是相当缺乏的,尤其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创业指导老师。
1.2 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形成团队模式
目前,从各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用来衡量学生的创业情况的多数都是以在校模拟经营或是校内经营,还有就是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获得名次。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一个或是两个老师来进行的,而教师本身是有专业的,只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运营,不能对企业经营运作有一个完整的指导。所以,学生的创业企业往往只是一个参加比赛的作品,而没有实际运营的意义,在校经营的企业也不能够走上社会去经营。如果,每一个创业企业都有一个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创业指导,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加强,更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
1.3 创业指导教师实战经验尚浅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尤其是长时间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对于这个专业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专业,所以会按照自己的专业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且会纠结于理论在实践中的落脚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多数教师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但是,高职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经历,这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过程中的一个优势。由于商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能长期参与企业的经营运作,涉入企业的经营也不够深入,所以,真正参与实战的经验有待提升。
1.4 创业指导教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我国现在还没学校开设创业学,这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没有专业的师资。国内的教师都会面临着评职晋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用各种量化指标去衡量,比如论文、课题,在这样功利化很明显的时代,不能成为评职晋级的考核指标的事情,很多人会选择不做,认为没有意义。而很多做了创业指导的教师,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会逐渐丧失积极性,直到最后放弃。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的困境分析
2.1 缺少对创业精神的认识
目前,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大力推广创业创新,鼓励全民创业,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真正贯彻了国家号召全民创业的真正含义呢?从目前的创业调查显示,选择创业的人多数都是为了赚钱,这种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做法,并不能实现有效创业,因为,当今社会的人们都缺少一种创业精神。或许,可以这样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未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一种创业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会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所谓创业精神,是培养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途径。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高职学生都具备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在基层岗位或是技术一线的他们将会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甚至是发明创造,那么将来的社会一定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本身都没有完全理解这种精神,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去,引导青年教师去认识创业,深入理解创业精神,会改变目前现状。
2.2 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融入创业的因素
能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是正规的事业编制,不管什么情况下,自己都会因为学校的名字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没有人想过要去创业。其实,并不要求教师去创业,如果教师真的都为了赚钱而去创业,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教师即使在本职岗位上也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意识,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有意义。如果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融入创业的因素,比如将创业精神融入其中,那么当发现学生生源质量发生变化时,就会想办法解决学生上课听课的问题。构建高职教师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对教师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改变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3 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持
从现在的高职教学环境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了一些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经营的方法,但是,专业课教师不会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甚至连一点创业方面的引导都没有,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应用。如果能将二者合而为一,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其形成一定的创业品质和能力。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介绍和引导,而学生往往非常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从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家长让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找个好工作。如果说让学生去创业,那么家长会认为孩子没出息,没有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创业是无奈之举。
从现行的评价体系来看,对于是否参与创业或是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没有任何的不同,反而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缺少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3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途径
3.1 把握政策,运用政策,创建适合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属于政府指导型的,政府的政策可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教育部[2010]3 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明显起步要晚于本科院校,尚未建立一支结构完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增加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增强专业能力,并且各校应该在量化考核中增加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累计分数,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中来,使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构建有着丰厚的土壤。
3.2 建立健全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
教师面对巨大的评职晋级压力,都把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本专业的问题研究或是其他奖项的获得,要想让优秀的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需要有利益的驱动。要将教师在创业教育或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专业职称的评定进行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学校还应该对于主动投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师,根据教师的劳动核算成相应的工作量,依据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课时酬劳。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校本创业教材,对创业市场的调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或是评职晋级的加分奖励。教师开设的专家性的专题讲座,可以享受外聘专家的课时酬金,对于学生创业咨询和创业大赛指导等情况,要制订经济补偿标准和奖励标准。允许指导教师团队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创业项目,但要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样既可以增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团队
创业指导教师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精神,在构建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时,需要以各学科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主体,将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使创业教育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得以贯穿执行,并且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建议就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和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志和能力。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各行业中企业的中高管理者来作为外脑,以弥补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起到标杆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专兼职教师相互补充,拓宽思路和渠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应用,使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应用于创业,还有了外聘行业企业人士的实践经验,减少将来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错误和难题。企业人士也可以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或是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发现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对于学生和企业是“双赢”。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参与社会创业,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创业精神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为国家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晏培玉.应鼓励高职教师投身创业实践.中国教育报,2012.9.12:005.
[2] 姚金凤,张芬.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成长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18).
[摘要] 研究中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建立了课程标准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该课程体系包括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74-03
[收稿日期] 2014-10-14;[修回日期] 2014-11-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319);许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招标项目(02013001)
[作者简介] 鞠志宇(1974-),男,河南潢川人,博士,许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化学教学论;陈新华(1971-),男,河南虞城人,博士,许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贾晓红(1971-),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论与教学管理;吴长增(1965-),男,河南许昌人,博士,许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未来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2]。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加和,而是关系密切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3]。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狭义的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对于创业的深层次理解,创办一个公司叫创业,为公司或所在领域开拓了一项新业务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也是创业。广义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使受教育的在校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4]。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5]。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应该结合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核心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国家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而言,人才需求主要有三类: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除此之外,在工程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发现和研究客观自然规律的工作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上述四种类型的人才,其社会功能不同,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也不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即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主。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0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为主的课程体系。该意见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应遵循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潜在课程;显性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或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一)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非计划的、隐含的、未被认识的或者不明确的课程[6],即通过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环境建设,不同程度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学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显性课程
1. 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除了一般的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经济学、法律、环境、管理学、人文与伦理道德类等课程外,针对全体学生增设创新思维训练、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如表1所示。
通识课程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达到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方面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奠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具有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养。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酌情增加某方面的教学内容。
2. 专业或技术课程
创新创业专业或技术课程是指从某个具体的学科出发,设置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此类课程除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外,增设项目研发训练和创业管理课程。
专业或技术课程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专业或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在该学科领域中从事项目开发或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研发或工程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或技术课程如表2所示。
3. 技能实训课程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是指以学习、科研、实训、创新、创业相互促进为指导思路,以技能实训课程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多元化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为手段,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个性化发展的系列课程。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业动机。
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主要开设SIYB、KAB创业培训选修课程和实训环节。实训环节通过仿真实训教学和公司实战教学两种教学模式。选拔具有创业兴趣与愿望、激情与潜质的学生参加此类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创业精神与素质,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如表3所示。
四、结语
归根到底,本科培养的最佳状态是培养具有可塑性的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培养人才,各个学校的区别在于培养什么层次和什么规格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培养上能深造,下能就业,满足不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7.
[2] 梅俊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教论坛,2012(17):4-5.
[3]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4] 李臣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