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4:53: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D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连接处设计与施工的重要性分析
路桥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将会影响到公路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是减少 “桥头跳车”的重点。由于公路基础结构与桥梁基础结构的不同使得这两个结构在建成后承受车辆荷载时发生不同的变化。公路路基的软性结构使得其在投入使用后将发生沉降,而桥梁基础的刚性结构其使用后的沉降量非常小,这就造成了桥头错台情况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将造成行车过程中“桥头跳车”情况的发生,长此以往还将影响连接处路基结构,造成地表水下渗侵蚀桩基与路基,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在现代公路桥梁设计施工中,必须针对路桥连接处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与施工管理,以此减少和避免错台情况的发生。
2、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
2.1路桥连接处结构特点以及“桥头跳车”现象
针对路桥连接处结构特点以及“桥头跳车”现象进行设计路桥连接处的设计重点是有效防止“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针对路桥连接处发生“桥头跳车”的原因,路桥连接处的设计中应针对桥台与路堤间的沉降差异进行设计。运用搭板、排水等方式减少桥台与路堤间的沉降差,有效预防“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首先,在路桥连接处的设计中,应注重桥台基础加固以及路堤回填加固的设计。选用沉降系数小的回填材料减少桥头错台情况的发生。但是,受回填此案料自身固结以及沉降量的影响,路桥连接处建成使用后,路堤仍会受自重与荷载影响产生压缩。因此,在路桥过渡段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台背路基的地质情况、路堤长度以及材料特性。必要时选用钢渣桩等结构形式保障连接处路堤的刚性,避免沉降的发生。采用桩基形式进行加固主要针对路堤软土路基特性进行,对于一般性路基可以采用搭板设置的设计方式有效减少连接处错台的发生。针对目前我国公路中已经采用搭板设计的连接处易发生二次跳车的现象,现代路桥连接处多采用二次搭板设计,在搭板尾端加设潜埋变厚式埋板,以此减少二次跳车等现象的发生。
2.2路桥连接处的施工管理重点分析
在减少和避免桥头错台、跳车问题的各项因素中,除设计因素外,路桥连接处的施工管理对连接处的施工质量、错台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对路桥连接处的施工也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公路施工单位明确了路桥连接处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路桥连接处进行相关管理体系的完善,以此强化对路桥连接处的施工管理。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还应针对桥梁构造物的特点对台背进行加固。首先,应对基础进行强夯、减少路基基础的沉降。同时注重台背回填材料的控制。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压缩率低、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回填材料,以此减小路堤天鼓的压缩续变性。在台背回填过程中还要注意回填材料的存放管理,减少存放过程中腐殖土的参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为了减少路桥连接处的错台情况,针对桥台碾压困难的问题,施工单位还应注重小型夯实设备补夯的质量控制。并通过严格的现场检验控制夯实效果,在上一工序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后进行下一工序工作,以此减少沉降差的发生,避免“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在注重施工材料以及夯实施工过程管理的同时,路桥连接处的施工中还应注重设备管理以及技术控制。通过科学的设备管理以及设备养护避免施工过程中设备故障对台背施工的影响,同时也减少非专人操作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另外,施工单位还应针对路桥连接处的特点进行技术压低啊你的控制与管理。注重台背回填过程中的排水、注重台背回填方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等。通过沉降观测、搭板埋设控制等技术方式减少错台情况的发生,提高路桥连接处的施工质量。
为了防止和避免“桥头跳车”现象,道路与桥梁之间一般设置过渡段用以平整路面。但是,由于桥头引道设计不合理,即使设置搭板 “桥头跳车”现象依然严重,有时甚至出现搭板断裂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3.1设计不合理
搭板法在路桥过渡段中的使用有助于降低路桥间的刚度变化、提升过渡段路基的整体强度。但是,由于桥头搭板工程一般不作专项设计,导致设计不合理最终影响到搭板功能的发挥。比如,设计过程中未认真计算地基用板量、未仔细考虑台背路基的沉降问题,一旦台背填土被雨水冲走或其他原因都可能导致台背路堤与搭板之间脱空,以致于搭板强度不够,最终发生搭板断裂等严重问题,进而引发“桥头跳车”现象。
3.2软土地基处理不当
软土地基处理不当是路桥连接处出现“桥头跳车”现象的关键因素。软土地基之所以会处理不当,关键在于设计勘探阶段地质勘察布孔不够密集、钻探深度不够,未能及早发现软土地基,甚至于没有探测清楚软土地基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导致遗漏软土地基处理或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影响施工设计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除了勘测设计方面的原因,软土地基处理方式不合理也是一项重要因素。目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换土法、超载预压法、排水固结法、振动碎石桩法等,每一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软土地基处理,不能随意选择任何一种方法。施工过程中由于软土地基方法选择不当,未严格按照处理方法处理软土地基,以致于路桥连接处出现不均匀沉降、位移等问题,导致路桥过渡段路面不平整。
3.3 边坡防护措施不到位
据调查,许多道路连接处路堤沉降之所以非常严重,关键在于边坡和锥坡水毁严重。为了保护路桥结构完整、防止洪涝灾害,路桥连接处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边坡和锥坡。但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不合理致使边坡和锥坡防护措施设计不到位,台背防水和排水设施设计也存在不合理,导致台背路堤填土严重流失,影响了路基强度。日积月累下,经雨水和河水冲刷的过渡段路基在车辆长期反复作用下必然出现沉降,致使桥头基础变形而产生了“桥头跳车”现象。
4、路桥连接处设计与施工解决问题的方法
4.1严格设计桥头搭板
路桥过渡段一般采用搭板结构,该种结构和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是防治“桥头跳车”现象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保证搭板法的施工质量,必须严格设计桥头搭板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小型桥梁搭板长度为5m,大中型桥梁搭板长度为8m。由于桥头引道一直处于高填方路段,相对而言沉降量较大,为此一定要加长搭板长度,有利于消除沉降。
4.2合理设计路桥缓和过渡段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地基处理方案中应注意段间缓和过度设计,便于降低段间的差异沉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合理设计路桥护缓和过渡段设计。
4.2.1注重桥台基础和路堤边坡加固处理设计
桥台基础和路堤边坡加固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台背路基地质状况、填土材料及路堤长度等问题,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后科学合理设计加固处理措施;
4.2.2严格选择台背填筑材料
选择沉降系数小的回填材料,有助于在车辆长期反复作用下避免路桥连接处发生显著沉降。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强度级别高、渗水性好的填料,比如砂石;4.2.3设置强度过渡段
由于公路和桥梁结构不一样,当从桥梁结构过渡公路结构时必然存在不相同的强度,为此,应在路桥连接处设置强度过渡段,有利于缓解地基沉降问题;
4.2.4确保勘测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勘测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必选采用科学手段探测施工现象情况,准确掌握软土地基范围、深度,以及软土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准确的设计依据;
4.3加强施工管理
4.3.1科学设计施工组织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作为施工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正式施工前必须科学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严格筛选路堤填筑材料,做好施工现场各项工作的施工组织工作。除此之外,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安全措施制定工作,避免因技术问题而影响了路桥施连接处的施工质量。
4.3.2严格进行路基夯实工序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ost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bidding, summari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error, lack of combination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nd low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staff.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nd further resolves it from the technical perfect point of view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ject cost budget.
【Key words】Project bidding;Cost problem;Price budget
1. 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现存造价问题
(1)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资料问题。 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基础资料存在大量的误差,导致后续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受到严重影响。所得到的基础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工程开展情况,最终的设计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招标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十分重要的,而基础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在造价预算中又很难被发现,是由于设计测量阶段的误差导致,当前的造价问题中,基础资料误差已经成为主要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工程现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不能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合理控制,在基础资料整合中,也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也将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2)技术与经济相分离问题。 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招标理念中,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对造价的影响,增大了现场的隐患,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所选择的技术方法与原有经济体系之间出现严重隐患,е路桨覆缓侠恚甚至造成了管理计划落实困难的现象。经济模块被独立,只从资料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其中所存在的技术管理选择却没能实现,所得到的预算结果也不能准确反应真实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优化选择,这种问题能够得到控制,想要从根源上解决,仍然要从一体化结合的角度来进行,将技术方法体现在其中。
(3)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较弱。 专业管理人员技能欠缺,导致所开展的管理设计任务难以解决完善,如果不能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所开展的设计任务中,自然也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度,导致管理计划开展因此而受到影响,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专业人员所采用的核算方法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仍然处于落后的形式下,虽然能够对工程建设所用资金做出大致的了解,但细节部分却并没有得到体现,一体化招标阶段的特征也没能得到体现。人员素质问题也与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不能选择正确的管理方法,导致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从而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资金预算。
2. 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
(1)开展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 预防基础资料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定量造价控制层面来解决,深入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对所需要使用的建设资金做出一个定量控制,在此范围内的资金使用是合理的,如果投标资料中所确定的工程建设资金与定量额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则要考虑是否在报价中存在误差或者材料质量不合格的现象,选择具有相关能力的施工建设团队来承接项目,这也是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目标。限额设计控制造价要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将可能会出现的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因素体现在其中,最终得到的造价问题预防控制措施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2)合理编制工程概预算。 在开展工程预算工作前,通过标准概预算体系可以得到准确的控制方案,根据工程的各个项目来进行分预算工作,将工程得一体化招标原则体现在其中,并通过预算方法来确定其中更全面的管理控制因素,确保最终所得到的参数更贴近实际情况,大大降低工程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概预算是对招标项目所需建设资金的一个整体估算,想要得到准确的估算结果,还需要了解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化,充分考虑建设期间的材料市场变化情况,所开展的工程建设任务才能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基于施工技术选择所开展的方案设计,以及最终的造价预算结果,将其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的有利参照依据,这样能够达到更理想的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工程的建设资金稳定。
(3)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施工招标。 造价控制需要在招标阶段确定一个科学的标准,并根据所开展的设计施工任务确定是否会影响到施工设计方案,当发现现场存在不合理的材料市场变化因素时,及时采取技术方法来调整配合,根据工程量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数量来确定项目造价成本,在结果可靠程度上会得到的明显提升。依据所得到的结果来开展招标环节的控制,也更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继续深入提升现场的管理效果。工程量清单中所计量的数据要确保其真实性,达到更理性的设计
管理效果。
3. 结语
以上从几个方面浅论了设计及施工招标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及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完善。
(1)进一步加强协调。专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搜集和积累有关的工程造价资料,加强专业间的相互沟通,提高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各级管理制度,使工程造价在设计各阶段及施工招标阶段得以有效控制。
(2)全方位完善资料。积极主动进行研究,提前构思方案,组织人员及时完善招投标中造价问题需要的工程设计资料。
(3)多角度科学设计。结合当前工作形势,控制造价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要进一步周密设计,确保设计资料在其中发挥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2(01):12~13.
[2]贾国庆.浅谈建设单位工程招标投标阶段造价控制风险与对策[J].工程与建设,2013(02):14~15.
[3]张兵,乐云,王予红,李永奎.B2G关系视角下的招投标腐败研究――基于90个典型案例,公共行政评论,2015(01):12~13.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随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封闭式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由于受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已很难适应当前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以如何提高市政工程的管理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然后简述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和安全的因素,如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差异、施工工艺的改变、天气环境的变化、施工设备的磨损等,都会产生质量和安全变异,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因而,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因素,把握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方法,对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极其重要。
1、部分市政项目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和破损;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钻芯取样试件出现蜂窝现象。同时,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人行道基础处理到位,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盲道下坡道与路口衔接高差较大,不符合高差小于2cm的设计和规范要求。
2、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行业标准和道路设计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3、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设施保护措施不力
一是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施工企业对现场未做详细调查或全段面探坑施工;三是管线单位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4、施工机械和施工用电存在安全隐患
少数施工现场尤其是处在城郊结合部的小型施工场地,施工用电极不规范,仍然使用木配电箱,甚至出现闸刀无保险盒的情况;施工机械带病作业现象较为普遍,检修不及时或违规操作,以致酿成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要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必须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体系,并且要重视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
1、完善质保体系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是由各参建单位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作保证的,而人是质保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是形成工程最终产品的直接因果。因此,市政工程各参建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做到自控落实、监管到位,使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2、加强市政附属工程精细化施工
附属工程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市政精品工程,就要着重于精细化施工。针对质量和安全通病和容易忽视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技术处理措施,提高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以达到市政工程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之目标。
3、管涵沟槽等施工要作为安全生产自控的重点
对涉及高压电线和煤气管线的地段,施工企业要会同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和安全应急方案,确保沟槽和基坑施工安全。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通道工程施工,施工条件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企业就以高空安全作业和吊、安装运输安全,以及机械操作和桩基础施工安全为自控重点。对于结构工程,施工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施工方案,保证构筑物结构安全,确保桥梁和通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和施工安全。
4、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
市政工程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技术制定是实施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实施建设监理的关键就是要落实旁站监理。在施工企业自控的基础上,现场监理机构除了按监理规划和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视和平行检验外,要切实做到跟踪旁站监督,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严格的工序验收,确保市政工程工序质量。 三、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办法
1、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首先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项市政设施都是城市整个系统的一个零件,若缺了它,城市就像少了一条腿,若质量上出现问题,也将给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建设者们敲质量的警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应化为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者们抓质量的自觉行动。
2、坚持落实质量责任制
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说到底,就是工程不论大小,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勘探、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监理等要按照分工,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 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 ,其结果是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倍增长,政府债务不断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因此,公共部门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并减轻财政负担。
采取公司合伙的 PPP 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将适度的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相结合,可以在实现社会福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润 ,同时也能够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投资主体单一,且融资渠道狭窄。一般是政府为投资主体,主要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2)管理和运营体制落后,资金利用效率和建设效率较低,对社会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利用;(3)缺少法律法规的管制。
二、引入PPP管理模式
为化解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融资难和债务危机问题,国家财政部专门成立了包括金融、经建、预算、条法、国库、国合等为成员的PPP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机构、项目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推广PPP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1、PPP模式简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相互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2、PPP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1)PPP的运行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伙伴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在PPP模式中,公私双方通过合理的风险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作达到共赢,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2)PPP模式主要优势如下:一是能够实现融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能够降低项目费用。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在初始阶段私人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和融资等项目建设过程,保证了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缩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项目费用降低。三是政府和民间部门合作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四是能够合理分配风险。由于政府分担了项目部分风险,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PPP模式的优势和特征,充分运用PPP模式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势在必行。
三、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具体运用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而言,采用PPP模式其主要运作思路是:首先 公共机构根据基础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建设的需要,以特许经营权协议为基础选择某一民营机构进行伙伴式合伙,双方共同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确认、技术设计及可行性分析等项目前期工作,确定好风险的分配方案,由持有特许经营权协议的民营机构组建项目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及移交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双方相互协调,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基础设施的不同形态来确定选择PPP管理模式。
1、对于建成并可运营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出售、租赁、合同承包等形式与民间资本合作,向民间资本发放特许经营权证,由民间资本进行经营管理。民间资本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通过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与运营效率。在出售和租赁的形式中,还可以为政府置换和融通资金,从而支持和从事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对于拟扩建和改造的现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LBO(租赁-建设-经营)、BBO(购买-建设-经营)等形式与民间资本合作,这样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速度并提升基础设施的功能,同时还能为政府筹集一定的资金。
3、对于新建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BOT、BTO、BOO等形式与民间资本合作,为新建基础设施融入民间资本,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4、PPP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中主要以出让线路经营权为主。线路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委托有运营经验的社会投资人负责运营管理和相关资源开发。社会投资人由政府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以特许经营费作为标的。运营公司可以是社会投资人独自组建,也可由政府和社会投资人共同出资组建。运营公司只有使用管理权,承担专业化的运营职能,采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实现公司盈利,政府负责监督、规范运营公司的运营。
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PPP模式的特点,政府在以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督能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
2、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
3、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和管理体制,形成更加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
4、发展直接融资,完善间接融资,扩大融资渠道,广泛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本。
5、完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提高私人资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程度,建立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信息披露制度
6、尽快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投融资法律法规。
采取公司合伙的 PPP 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将适度的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相结合,可以在实现社会福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润 ,同时也能够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029-02
1 引 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短缺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加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周期长、投资强度高等特性,使公共基础设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需要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 BOT融资方式吸引私人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加快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引起广泛重视,并且在各地的许多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得到了运用,获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运作程序不规范
其具体表现为:BOT项目特许权的授予普遍采用协商方式,仅一部分项目采用招标方式;BOT项目洽谈的主体不明确或重叠,有的项目省级政府出面洽谈,市级政府也出面洽谈,造成一定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
2.2 项目的确定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
其具体表现为:项目是否应该采用BOT模式或对项目采用BOT模式运作的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缺乏科学的判断。如果盲目地建设,由于BOT项目一般都带有政府承诺收入补偿有限担保,将会使当地政府增加财政负担。BOT项目的建设范围界定不科学。
由于许多基础设施的BOT项目是基础设施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有些BOT项目由于项目建设范围界定不科学,使项目系统配套不完善,影响其效率的发挥。
2.3 缺乏标准的文本合同指导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BOT项目特许权协议是政府与项目发起人签订的关于BOT项目的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约定,政府在授予特许权的同时,也将体现政府关于项目的意图和意志,是项目采用BOT方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采用BO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不足,许多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内容过于简单,造成了很多遗留问题,因而急需有关部门颁布标准的文本合同规范指导BOT项目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2.4 BOT项目的担保,目前尚无可依据的法律法规
BOT项目的实施涉及政府担保的问题,但在我国无论是利用民营资本,还是利用外资方面都没有政府如何对BOT项目进行担保的法规文件。尤其是在利用外资的工作中,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原因是对外担保作为一种债务,其风险性是很大的关于政府担保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都曾明文规定,禁止政府部门对外担保应该承认BOT项目的政府担保同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担保有所不同,但是,BOT项目的政府担保能否实施、如何实施,毕竟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条文。
2.5 对BOT项目发起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由于缺少相关的管理法规,政府对BOT项目发起人的入资方式和项目资本金比例、建设过程、运营、移交等方面缺乏监管,而且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出现了一些相应问题。
3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究其根源是政府对于BOT项目的管理职责缺失造成的,而导致政府对于BOT项目的管理职责缺失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3.1 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一种认识是认为基础设施采用BOT模式会对国家产生影响,BOT项目的投资者从政府和公众方面获取利益,因而对BOT项目的投资者要求收益担保和政策上提供优惠不太理解;另一种认识是将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绝对化,许多地方政府认为BOT模式是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灵丹妙药,是体制改革的标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BOT融资方式可以作为弥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融资方式,它并不能代替政府投资,更不能喧宾夺主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的融资方式,这两种认识对于BOT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发展都是不利的,要予以纠正。
3.2 人才准备不足
BOT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方法,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而我国引入BOT的时间不长,BOT的专业人员也比较匮乏。
3.3 BOT项目管理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
采用BOT方式融资,涉及许多具体问题,如国家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投资政策、监管政策及其相应的法律文件等。而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对BOT融资项目进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BOT项目的实施。
4 BOT融资方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建议和对策
4.1 政府要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要从以前对项目全包全管的总管家角色转变为项目的发起者和监督者,为BOT融资方式的应用和推广建立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不合理。通过优化经济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赢”。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利奥・赫维茨在30多年前创立。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表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企业(或个人)双赢或多赢是可能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首先,经济机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构造一个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混合经济机制,使企业(或个人)在实现自利目标(营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社会目标,例如发展农作物保险,稳定农业经济。对于农业保险这类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如果完全靠政府,也存在着监督成本高和信号扭曲的问题;当政府主导、并与市场联手来解决时,就出现了希望。其次,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重要的是信息和激励(主要是经济激励),即政府对市场的信息和激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再次,要素的构成、关系及其功能是机制的本质内涵。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落实服务的供给,决定了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设计就是消除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供给关系、方式的制度规定,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利益,使各主体在一个组织框架内,都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的利益或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农民付出最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同时也使政府付出最小的支出,供给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设计
根据规制经济学基本理论,私人企业的组织机制在历史上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却是由政府规制确定下来的,在市场中,一个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由政府以《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机制。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对于保证企业的合法、高效运行提供了保证。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保证了相关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本文对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样本,设计了我国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图1表示了,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董事会对确定的价格意见分歧很大时,还可召开有更多用户参加的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更多人士的意见,所以严格地说,这种机制下的价格基本是由用户确定的。董事会将讨论后所定的价格提交政府价格部门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所谓政府审批主要是看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能保证企业按时偿还贷款、债券和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机制,相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机制,具有更多的福利性,兼顾了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企业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公共物品如水、气等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操纵价格的弊端;有效避免我国当前监管无力,凡价格听证,价格必涨,听证流于形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下,政府寻租,厂商与政府勾结等腐败问题的产生。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制订经营计划和偿还政府借款、贷款计划并经董事会同意,具体实施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一体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参考。在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前提下,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最有效地被利用,也使广大农民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中付出最小而得到的社会福利最大。
上述机制设计,只是为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运营机制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参考的思路,具体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各地大胆创新,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上有许多创新。只要这些机制能够提供完善的让农民满意的公共物品,只要这些公共物品供给是高效率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也是让政府满意的,那么,就实现了机制设计“双赢”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机制。
三、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机制设计――以“新农合”为例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在保证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设计合理的机制,确保投入效率。即政府投入水平合理有效,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服务的低质量和短缺。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这种机制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的性质、政府的从属化的地位。政府和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中平等交易的主体,双方是合同与契约的关系。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和要求,事业单位完成合同的约定,则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事业单位没有完成合同的约定,则不能或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政府可以选择、支持供给服务水平高的事业单位,淘汰改造落后的事业单位。
在农村公共事业中,以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设计最为复杂,简单的服务购买机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外不同机构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提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未成功,尽管这些报告结论还有待于推敲和验证。但是,农村新合作医疗机制设计欠缺仍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参见表1),第一种为市场型医疗服务机制,即患者―医院机制。患者得病,去医院治病,医院按市场价格收取费用,费用由农民全部负担。这种机制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1949年以前)。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农民的就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二种是国家统包型机制,即政府―医院&患者型。医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患者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负担。其弊端主要是国家负担沉重,医疗服务差,患者过度消费,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严重。第三种是合作医疗机制,即政府、农民、企业―保险机构―患者―医院机制,由于合作医疗机制设计得不尽完善,仍然会存在卫生费用上涨和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医疗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对国内新型合作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医疗服务机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参考机制。此处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1.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第一,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农民(病人)付保险费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与供方协商价格,提供服务,或购买服务。病人不能随意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其服务的价格、主体(由谁服务)、服务内容完全由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将合理确定包含什么医疗服务,什么情况下谁可以享受什么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分配到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上来,同时为降低患病率,减低费用,将会非常重视预防保健作用,改变目前轻保健预防,重医疗的不合理倾向,解决农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医生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建立供方网络。只有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才能有资格为参加该组织的患者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第三,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主治医生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其治疗方案必须经其他医生审查,只有其他医生的意见与原来的意见一致时,方可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医院在实施备选手术之前,必须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第四,对病人的管理。很多术前检查要求在入院之前的门诊进行,以缩短住院时间;由病例管理护士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住院或需要其他的检查治疗。保险公司代表通过审计,保证所有支付的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
2.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同各个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进行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的,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合作医疗签订定点服务合作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因为收入跟随着病人走。这样可以生成供方的竞争市场,使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到合作医疗供方网络。尤其在村一级,合作医疗可以只与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签订服务合同,促使村卫生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改变过去由于村卫生机构的私有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对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进行调控的局面,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1.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2.对于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这一机制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农村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4.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
5.本文设计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优点在于:设计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主要解决了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问题;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问题;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对病人的管理问题。设计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9-138.
[2]李春林.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7):101-103.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前 言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性变革以及要素升级的加速,经济下行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经济增长动力不再是以前的依靠投资、进出口和消费三驾车。经济结构也从过去的以第二产业带动经济的增长转变为了以服务业作为经济的主要的增长点。诸多的变化要求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也要逐步改善,逐步的修正政府的干扰带来的市场机制的扭曲。宽松的财政政策是经济下行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地方财政资金形势严峻,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已经难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而社会资金存量中,总会存在着资金的闲置,并且随着股市的持续震荡,股市的不景气将会持续,资金将会寻求新的落脚点。固收类的资产投资受到了追捧。而PPP项目作为私有经济和政府共同合作的项目,具有收益有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均高于同类型的其他的固定收益类型的项目。目前PPP项目也存在着定价不合理、项目的运行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完善PPP项目的市场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作用,改善目前PPP项目的市场的定价机制不合理,社会资金的运行效率过低的问题,通过对PPP项目的特点和运营机制进行研究,从中寻找解决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1 文献综述
针对PPP模式在我国的经济大背景下的使用情况,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刘薇(2015)指出政府与私有资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政府与私有资本之间的伙伴关系,其次是二者之间的利益共享的关系,最后是风险方面,项目的风险共担。该学者主要以英国和加拿大作为主要的借鉴,强调法制化建设、契约制度法制化建设,加强金融创新等方式推行PPP,加强对该模式的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吴孝灵(2013)主要是从在政府与私人资本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得满足私人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的同时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标准。这主要是实现政府与私人经济之间的博弈,如何使得这种博弈存在最优情况。通过建立相应的公私部门的博弈模型,求解最后得出模型的最优解,并最终确定政府在实施PPP项目时所需要做出的决策。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解决PPP在决策阶段如何做出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决策。
陈志敏(2015)认为新宁铁路的修建时我国的PPP模式发展的开端,2015年国务院将PPP模式视为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同时该学者也指出目前我国的PPP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包括重融资,轻管理的模式使得一部分政府看到困难知难而退。他认为PPP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当努力去克服这些瓶颈,努力去营造适合PPP发展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PPP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W者对于PPP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PP项目的理论部分或者从量化的方式研究PPP项目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从PPP项目的理论出发,研究PPP项目的理论内涵,并通过PPP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寻找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2 PPP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2.1 PPP理论内涵
PP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政府与私营经济之间相互合作,通过共同筹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或者是为公众提供某种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最初是从英国起源,由于西方的社会福利较高,社会公共开支逐步的积累和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公共建设的支出。而对于私人资本而言,私人资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一定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存量,随着国际市场局势的逐步的震荡,市场环境导致了债券市场的风险逐步的积累,资金趋向于固收类的投资形式,然而我国的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债券的可选择性较少。因此PPP模式作为与政府共同合作的项目,项目的风险性具有一定的保障,收益方面,PPP项目采用一般采用固定利率的融资模式。
2.2 PPP模式的特点
PPP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多年,形成了要私有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一套全新的合作的机制。首先是相比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全权参与进去,而PPP模式则是通过将融资获得的资金交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负责具体的项目的实施和应用,协调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有效的监管体系。政府作为主要的监管方,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顾客,私有部门,管理方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投资者以及项目的质量。PPP模式最重要的特点还是其利益捆绑的特点。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公共部门最主要的工作是根据群公众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因此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的需求。而对于私人部门来说,私人部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说,由于其与私人部门的目的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因此公共基础设施这种外部性较强的项目一般都是由政府承做。而PPP项目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实现了二者的双赢。
2.3 PPP项目的分类
目前对于PPP模式按照不同的口径分为广义的PPP模式和狭义的PPP模式两种模式广义的PPP模式是指广义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二者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合作。而狭义的PPP模式则表示具体的PPP融资模式,它更强调某一种融资模式,通过前期的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谈判,确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到期的收益等融资的具体的情况,融资结束后将项目转回公共部门,这一般是对于某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需求或者说财政资金趋紧,需要通过私人资金的参与来实现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双赢,狭义的PPP模式已经在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得到应用。
2.4 PPP项目融资的模式
对于PPP模式具体的融资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公共部门是项目的主要的承做者,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履行政府的职责,进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目前财政资金都具有其特定的用途,财政资金的短缺难以满足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财政资金,而社会资金量巨大,且总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希望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同时满足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寻求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共同建立SPC,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私人部门与社会部门直接出资,用于项目的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这部分资金属于直接融资得范畴,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这部分资金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因此这部分资金属于g接融资的范畴。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筹集项目资金,将资金转移至SPC,通过SPC来进行运用和管理,公共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在SPC扣除了当期的运营成本后,剩下的运营收益将偿还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利息以及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按照其约定的方式进行分红,运营期满SPC要将项目交给公共部门管理。
3 PPP模式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PPP模式能够充分的发挥社会资本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满足财政资金不足,难以完成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问题,实现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双赢。PPP项目起源于国外并受到广泛的应用。
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PPP实践的法律体系依旧不完善,由于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的问题,PPP项目的运行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市场环境,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还处于逐步完善的状态,法律体系的建设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对于PPP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法律法规方面并不能完全的涵盖进去,很容易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法规去遵守。并且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自身具有非排他性,因此想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过程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实现项目顺利的实施。对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项目的维护,运行以及维护和管理,维护双方的利益。
3.2 缺乏信用契约精神
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约束关系主要是通过项目条款来约束,在实际的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在整个项目实施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目前政府的债务压力较大,公共基础建设的要求的提高,公众对于社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政府的压力的增大,政府推诿的现象严重,私人部门在最终的项目交接后会因为政府的契约精神薄弱不能按时获得其投资的报酬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以及PPP项目的推行。
3.3 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垄断性、正外部性等诸多特点。随着PPP项目在我国不断的尝试和实施,我们已经解决了PPP项目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点,但是其价格形成机制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其本身的特点,导致了其市场价格的形成并不能完完全全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而过去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因此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价问题应当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
4 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PPP项目的理论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流程,为PPP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由于PPP项目的发展较晚,法律体系建设并不健全,项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较慢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反映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规应当明确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权利义务不明确而产生分歧。另一方面是严格违约的惩罚规则。前面已经提到目前政府在债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压力,财政紧张而且面临着项目到期还款的压力时很有可能存在违约的可能,为了维护政府的形象,防止由于政府利用其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损害私人部门的利益,需要将违约的后果以及惩罚的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保证私人部门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提高社会资本对于PPP项目的参与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其次是加强国内企业的参与度,由于国内企业对于PPP项目的接触较少,PPP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了解不是很多,而国外对于PPP项目的发展时间较长,对于其具体内容的了解较为详细,使得国内企业在与国外的企业竞标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为了保护民族企业的发展,防止由于外资企业的参与而扼杀了本国企业,因此应当给予本国参与的机会,给其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要加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首先是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的形成的初期需要政府的引导,价格的制定应当减少政府的财政的支出。最终的价格应当是政府,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博弈的结果,政府部门应当定期的检查项目的情况并加强成本的监控。对于项目的社会效益较好但是经济效益较差的情况,应当由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逐步的探索合理的政府补贴机制,逐步的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发展中,投资方面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资金水平有限,因此行业的融资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目前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重要解决措施之一。
二、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国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资产证券化而言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对购房贷款进行有效的融资,但是随着融资的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另外证券化本身就具备非常大的融资功能,目前已经在我国银行业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基本上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传统的信用模式下的特点相比无疑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特别是使用房产作为抵押的前提下,由于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周期比较长,因此为了有效的对资金额风险进行回避,所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解决这样的现象,资本市场扩大资金的容纳量就很好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贷款人的资金风险以及压力进行了很好的缓解,促进了全世界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以及该国的外汇储备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依然有很多的国家是依靠股票对储蓄资金进行流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的眼里,但是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而银行的竞争更是无法通过股票太体现,已草拟资产证券化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
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产现金流动的特点和风险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有这样的资金特点:首先,公共基础的建设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普通民众而言都是必须的;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都同时属于公家的财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小的。可以说公共基础设施和我国如今大多数建筑物一样,都是属于现代化建筑的产品,但是两者本质的性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较大,因此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的规模也就比较大;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衡量较为稳定;稳定也就促进了项目资金的流动,同时促进了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的证券化,形成了商品的流动性。同时公共设施的证券,化保证了公共设施的资金的储备,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具有较大的作用。
我们在这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公路的建设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是社会运行中最为基础。特别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公共基础的建设无疑显得非常重要,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标。因此政府一般是作为这些风险的担保者,所以降低了实际存在的信用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公共基础由于属于固定投资,投资的金额数量较大,例如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投入的金额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但是从收益的角度上面来讲,由于国家调控等一系列的原因在回报上比较小,而且回报的周期也比较长,但是在经营性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例如城市地铁的收入和国家道路以及铁路的收入都是非常可观的,完全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财产。
四、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越性和困境
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设施中的运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的角度上面来讲,基础建设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而言,教育,交通以及环境都是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投资的金额非常大,而且相关的部门在资金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使用资产证券化能够缓解在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难题。 (基础设施一般情况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提前融通资金,加快建设)
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上面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我国民间资本的积累和我国公共建设等问题,这样对于我国发展民间资本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资产的证券化建设过程中,项目是“实体”也就是说可观上的的确确的存在,所以降低了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只要表现在:
1、目前由于我国在建设范围上非常大,以及建设面非常广,因此对于各地政府部门而言,对于投资过程中资金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很多位置,很多基础设施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和政府在投资资金上面的缺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资金的缺乏是我国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所以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的广泛性相当的重要。(有时候BOT等形式,投资建设方受资产付债率等影响不能够再次融资,通过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2、目前银行对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公共建设的投入其实是非常大的,贷款的力度大,偿还能力有效了,导致了下一次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贷款的难度会有所上升。
3、利用外资规模小。目前从投资以及从建设角度上面来讲,对于我国基础建设基本上都是我国企业进行自己制造,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非常少见,几乎看不到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存在合作。一方面,本身我国在进出建设的融资过程中,有些条件非常苛刻,另外有些政治因素的原因,国外对我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比较谨慎,除此之外,股权的纷争也是目前外资投入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
4、发行国债融资局限大。目前我国对于基础设施证券融资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由于国债等因素,对于基础设施的融资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目前我国国债发行量过大,造成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例如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系数较大,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我国的整体投资的分配是非常不利的,已经造成了我国内部经济的问题,所以对于政府的决策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
5、股票市场融资难。目前股票融资在我国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对融资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股市的监管以及规章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很多城市公共设施基本上没有实现股市化。股市的股权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公共设施而言,由于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实际规定的股份制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股份制的实施上还有非常多的路要走,也就是说股份制这一条道路在实施起来有非常大的困难。
五、结束语
总之,未来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加大力度,如何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问题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所以有效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良好发展无疑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操绪江.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当代经济.2009(21).
[2]周友苏,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彭文峰.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18).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就是能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服务的各种基础类服务设施,如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城市的绿化环境以及公共事业等,这些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基础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是处于先导地位的,只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才能够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如公路,桥梁,公交,地铁等工人们出行的各种交通设施,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环境保护,如城市内部的来及处理,污水,废气的排放,消防设施,环境绿化等,此外,还包括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各种基础能源,如水,电等。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为城市协调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基础。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先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城市基础设施要先于城市建设。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的,所以,它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城市内部能源供给,不仅具备各自的网络系统,还要通过各个系统直接按的相互协作,而交通网络也构成了整个城市的结构骨架,正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更容易使得公共行业形成垄断。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是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生活的居民,所以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这个特征可以很好的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商品进行区分,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是客观的,不因个人意识为转移。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公平性,而且为了保证城市基础服务提供的稳定性,政府会对公共服务和产品实行价格监管,保证价格的稳定性,使得公共产品的销售价格要按照政府的控制而销售,而与盈利性商品不同,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不具有决定价格的权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社会性的公共效益。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提供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因此,它也具有社会性的经济效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城市发展为基础的,所以,它为人们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为前提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把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它们的建设资金都是有政府统一支出。而成果却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所以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都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的,要为整个社会带来效益。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风险
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来自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的,包括城市的交通,资金,环境,工程,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等风险。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交通风险。城市的交通风险一般指交通出现的拥堵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日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越快,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出行的频率与距离也在逐渐增长。造成城市交通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的扩张规模,而且城市化人口也越来越多,原来的交通规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造成城市内部交通紧张。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个人收入,所以,近年来人们购买私家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私家车的快速增加使得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城市交通网络不完善,而且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其次,对车辆停位缺乏管制,目前因为车辆的增多已经形成了缺少停车位,车辆随处停放的情况。第三,是城市交通出现的车鸣声,噪声声级超标,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最后,城市交通秩序混乱,闯红灯,驾驶越线等现象屡见不鲜。
城市交通存在的这些风险打乱了交通发展的动态性,阻碍了交通的发展,进而降低了城市居民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资金风险。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原始负债,使得资金投入不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都是有国家支出,主要还是依赖国家财政,但是国家的税收有限,所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而且,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实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也变更为资产负债管理。对于原始的负债要进行解决,所以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以贷款时间长,利率低的项目转移。因此,对于大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供给,然而,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其他的商业投资的利益低,很多金融机构也拒绝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资金风险,严重威胁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外在条件,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以前迫切的追求经济高增长,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进而对废水,废气的排放处理不到位,没有自主的推行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产业的处罚条例,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处理效率地下,而且污水处理设施也由于长时间的停滞而失去工作性能。现在,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原始的破坏过于严重,而导致现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困难。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较低,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环境风险。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指工程的资金投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工程建设的各方面人员对城市工程的投入资金进行一层层的“过滤”,到工程施工部门时,资金量还会剩下少量。而施工部门还要用有限的资金完成工程建设,因此他们可能会偷工减料,导致工程的建设材料不符规格或投入设备不足,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第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各方面协调的风险。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的特点,如果有一方面处理不善,对全社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如交通工具与交通道路之间就需要进行协调,不能追求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要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不然会形成畸形发展的状况,即是某些方面的发展过快,而相关设施的发展落后,导致整个设施无法正常运行,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协调性的风险。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理的策略
为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它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布局。城市交通的建设要将与城市区域发展相联系,人口多喝人口流动快的区域,更要注重交通布局的规划,要是城市交通与城市管理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改变交通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相协调,其次,发展交通运输的人性化服务,为居民提供诚信,舒适的运输服务。最后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交通发展做规划,全方位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专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应只以国家为单位,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基础设施投资机构等平台,通过采用BT等多种建设模式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数量。此外,对于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和项目,如环保等要为其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要随着增多。
第三,设立环境保护和监管部门,对涉及到环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严格审查。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经过专业的检测和指标衡量,看它的危害程度是否在环境的允许范围之内,如果环境能够承受,允许建设,如果对环境有威胁,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对这类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环境的威胁减弱后,再进行实施建设。此外,对于积累的环境问题要给以及时的处理,以免为以后的城市发展造成阻碍,但是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同步进行,不要形成单一的发展局面。
第四,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各项工程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提高工程的管理首先要选择好管理人员,所以,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能力考核,实行责任承包,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提供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订立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尤其是成本,质量方面,更要有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管理和审查,避免出现成本超出或者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最后是工程的监管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立,是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更要有质量保证,以免阻碍城市的发展,所以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从工程施工前期到工程完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它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第五,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为指导,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度。无论是哪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与相关部门和其他设施做好协调工作。如城市用于政府办公的房地产工程建设,要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再进行建设,以房地产施工制度为指导,做好该工程的规划与方案的制定,然后对其进行布局的设定和优化,最后组织施工建设。而公路交通的建设就要与交通管理部门与公路施工等部门进行协调工作,以免某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受到相关设施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
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政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突出的战略发展位置,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基础设施的公共品特性,政府财政一直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的主力军,主导或配合各专项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扩内需、加快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成刚需性增长,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出压力和赤字规模加大等问题,寻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新途径和提高政府投资建设效率等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概述
农村基础设施一般是指为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总和。可分为农业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虽自2003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有许多。1.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长年来基础设施水平低的问题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准公共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靠财政直接投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造成大部分地区建设资金不足,难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一般不明晰,不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包括投融资、建设和后续维护。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缺乏监管和不专业的建设过程,造成“豆腐渣”工程和资金管理混乱等现象。4.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农民需求。从大量学者对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研究上发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长时间偏离农民真正需求,政府部门做项目决策时缺乏长期规划和实地需求调研。
三、忻州市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政策分析
1、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情况概述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毗邻省会太原。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忻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共有39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无煤、无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忻府区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尤其是非生产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建设水平低。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如路、水、电等,每位农民平均需1700—4900元,但忻府区财政收入较低,据此测算,忻州区至少需要6亿元以上的建设资金,而全区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支持这么巨大的投入。忻府区农村环境差,农民收入低,与忻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1)水利设施方面: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品种繁多,但严重缺水,水利设施不够健全,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而且部分地方还有饮水困难的现象。(2)道路交通方面:忻府区所辖面积很大,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道路部分还是土路、渣路,农民进城不方便。目前的“村村通”工程虽部分解决了公路问题,但村内道路问题依旧很严峻,有些村只是硬化了一两条村内主要干道,其余道路依旧破旧。而且硬化的道路由于后期没有及时维护也部分性的破损。(3)卫生设施方面: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垃圾池建设较少,农村卫生整体情况较差。(4)文化设施方面:忻府区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最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已建成设施闲置率较高,没有有效的起到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2、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政策分析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财政直接投资和财政以奖代补政策,还有部分农村能人投资和村民自建设施。在忻府区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前,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为政府直接投资,由各专项部门负责,如水利局主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电信局主管通讯信息网络建设,公路局、交通局主管道路桥梁设施建设等。这样的格局下,财政资金多头管理,存在资金分散和项目重复,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而且财政用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大,相对的用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比重偏低,不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10年忻府区被确定为山西省31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事一议”财政资补政策是指由农民自己议事决定本村相关集体生产生活项目的建设,筹资筹劳,由政府财政进行奖补拨款支持。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理念,推动了忻府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拉动了农村投资与消费。以下是忻府区2011年—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的情况统计:全区共建一事一议项目761个,受益人口共计104万。其中小型水利设施项目508个,总投资金额7835万元;村内道路项目41个,总投资金额716万;桥涵项目9个,总投资金额115万;村内环卫设施项目49个,总投资金额557万;村容美化亮化项目44个,总投资金额487万;村内新能源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金额111万;村级公共活动场所项目26个,总投资金额325万;其他公共设施项目70个,总投资金额1335万。从统计数据可看出,2011年到2014年忻府区着重解决的是农田水利,村内道路问题,初步解决了旱涝保收、山区吃水难等重点问题。2012年开始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并且有村级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等有关农民精神生活的项目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虽有效的解决了部分村级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但由于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资金有限,覆盖面虽广但整体成效不明显。建设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和后续维护等问题非常不利于此工作的长远发展。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都存在有资金问题,由于基础设施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我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都有政府直接投资,财政拨款建设。忻府区已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中,同样以财政力量为主,很少有银行信贷、民间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忻府区财力有限,大部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短缺。同时财政力量对其他融资渠道的引导及鼓励作用不够,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合作、利益共享的关系。政府应积极探寻各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如公私合营(PPP)模式,能人模式等,激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缺乏长远规划。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质量也有待提高。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对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布局及长远规划,分阶段完成相应计划并安排各阶段的后续维护工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长期优质的供给。(2)对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不够重视。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大部分项目和资金都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直接提升。应当加大对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只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扩大农村内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3)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难。在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刚需性支出上升,财政困难加大,对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不利。政府应寻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降低财政投资比例,减轻财政资金压力。而要想引入企业投资,则需要努力开发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可盈利性项目,给予企业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以吸引其投资。在融资渠道方面,政府可寻求创新性融资渠道,如利用金融贷款或发放政府债券等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3]廖家勤.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