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3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艺术作品的时代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56-01
随着我国生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艺术作品的消费水平也在发生质的转变。艺术仿佛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每天评头论足的话题。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具有双重属性。即艺术品的原有属性(艺术属性)和一般商品的物质属性(商品属性),或者说是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由于物质上的追求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人们希望通过艺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因此艺术作品的的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关系问题就逐渐成为困扰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艺术作品的市场性
把艺术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但却是现实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因为艺术作品只有通过市场的流通才能转化为价值。特别是在当代一切由市场决定,由市场来评判艺术优劣标准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首先要考虑市场的作用。
艺术家是艺术市场建立与构成的首要因素,从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来看可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方面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中获得价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刺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推进了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和艺术的广泛传播,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艺术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这对艺术的繁荣、多样发展和画家个性自由发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当金钱成为艺术家追逐的目标,致使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对于利益的追逐,使一些艺术家放弃了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使他们不得不去迎合市场,创作出一些艺术价值含量低,带有廉价趣味的媚俗作品。特别是一些青年的艺术家,在艺术市场的繁荣与隐性的泡沫吸引下,在浮躁、盲目情绪的带动下渴望能够迅速成名、身价百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使他们不再重视基础的学习、学术的研究和对个人绘画语言的挖掘。丢掉了自己原有的最重要的个性品质,拿着别人的绘画语言形式来包装自己的作品,忘记了艺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出现了一些跟风、模仿、迎合市场,将艺术庸俗化等现象。这些艺术家盲目地把市场当目标和导向,过分看重作品的经济回报。就必然会丧失其精神的独立性和深度,也就丧失了作为艺术家最根本的东西。这种“急功近利”不利于艺术创作者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推动艺术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完善和健全。
二、艺术作品的艺术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性对艺术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艺术性就没有艺术品。艺术性有高低之分、程度之差、雅俗之别。对艺术性的追求是艺术家的天职。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是由作品与时代,文化环境,艺术发展的方向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我们知道艺术作品的主要职能是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社会生活。今天能够保存下来的历代经典作品,无不蕴含着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背景和使命,蕴含着人生哲学和思想情怀。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人的精神的尊重,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保存和积淀。我认为在当代艺术中,只有那些最能代表当代人的思想走向和精神诉求的艺术,最能代表当代艺术思潮走向的艺术,才是我们所要追求和向往的。例如;对吴冠中先生绘画的艺术性理解是因为他的画不仅仅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画面所反映的思想和精神上。在当代画家中能像他那样坦诚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见解,那样热心与毫不保留地记录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愿望与追求的的确不多。
三、总结
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审美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高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创作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审美情趣的作品。不但让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来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产生良好的市场价值。因此如何在艺术性和市场性中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是我们当代艺术中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一名艺术在校生,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超前的艺术视野及其艺术观念,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承载的表现内容,当然还要有过人的技艺做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准推动了艺术前进的步伐,同时还应该看到被商人炒作和哄抬的当代市场下的艺术的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选择和取舍,实现自己艺术道路上的人生价值。
1在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要求
1.1真实
真实指的是声乐艺术表演的时候,演唱者需要正确地掌握与理解原作品,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演唱者的体会与理解分析水平,彰显表演者的较高艺术素养。在进行声乐表演练习时,演员必须揣摩并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熟练掌握声乐作品的词曲与作者的思维。进行声乐艺术实践的时候,艺术作品里语调的起伏、语气的急缓、旋律的高低、举止的多样化均可以表现出来。如果可以完成合适的布局、精妙的词曲、有效结合肢体动作等内容,这非常有利于演唱者表演。
1.2想象力
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对表演技巧进行艺术分析,会受到作曲家创作作品时心理状态的影响,还有创作者或者表演者的思维与感情,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才可以真正理解表演技巧。声乐艺术实践的时候,需要表演者通过熟练的表演技巧来完成艺术想象。因而声乐演员的想象力十分重要,在表演中往往需要演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其想象中的情感更好地融入表演,从而进一步升华的丰富表演内容。演唱者通过充分的艺术想象,结合实践,把自身想象与艺术表演相互融合,真正表达出作家所需要的情感,向观众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及内涵,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1.3时代性
声乐表演的技巧具有时代性特征,在一部分声乐艺术家看来,著名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跨越时间的,不过作品的演出方式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声乐艺术能够重现历史和时代性,对表演技巧进行研究的时候历史和时代性都很重要。其中包含非常精巧的内部构造,还有很多声部配合,比如在莫扎特的时代,声乐艺术构造比较注重其连续性及逻辑性,而舒伯特的时代就比较重视自由创造,提倡在声乐表演中加入更丰富的情感。在时代的发展与更替中,声乐作品的表演方式和技巧也有极大的变化。对声乐作品与表演技巧做出时代性研究的时候,必须重视历史,把新的活力加入历史作品中,在作品里找到美的感受,与时代精神有效融合来促进艺术作品的进一步升华,进一步迎合时代需要,赋予声乐作品更具时代性的内涵,从而激发声乐表演者的艺术创造力与表达力。
2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策略
2.1注重自身情感的应用
声乐艺术表演者应将自己体会到的复杂人物情感融入作品中,也就是说表演者在演出时,要做到准确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关系到表演时的情感体验传递。通常表演艺术者在表演时,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要弱化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感情,才能将自己代入角色,并实现作品所需要的情感表达。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表演者,首先,要熟练掌握地演唱技巧,大部分的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就会忽略情感的展现。这个问题如果想要解决,就需要表演者在训练的时候下苦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必须要灵活掌握表演技巧,在表演技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情感表达出来,表演者的演唱不仅需要唱功,也需要情感,这对于演唱者的考验是非常大的。其次,声乐作品是有灵魂的,表演者要深入了解作品,才能将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准确掌握作者创作时的想法,结合自身体验,将个人情感融入演唱中去,促进作曲家、表演者与听众三方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要以原声乐作为重要基础,通过表演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思想完美结合在一起,在声乐作品的表达中,通常遵循时代性的原则。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声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结合作品自身的时代背景进行演绎,加深对作品创作者的理解,传递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需要与作品本身进行完美的融合。
2.2注重表演者角色的变换
在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表演者进行角色的转化,一般来说在戏剧或者影视方面,表演者所承担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表演者都有符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但是在声乐作品中,并不是这样的,有的表演者一个人需要扮演多个角色,角色的分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角色与角色之间具有较强的兼容性[1~3]。在声乐表演中,声乐艺术作品开始之前,前奏中出现的表演者与他自身扮演的角色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一个登台之初的演员,而后者则需要演员抛开自己表演的环境,将自身充分融入艺术作品角色中来进行演绎,不管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表演效果都必须借助于表演者的情感抒发,使得声乐艺术作品塑造的角色与表演者的神情动作保持一致。
2.3注重表演中手势动作的培养
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者不仅可以充分展示高湛的声音控制与技巧,还可以运用各种肢体语言为表演增色。如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由于没有声带、口齿等传统语言器官的参与,又被看作一种外部语言。而在声乐表演中,外部语言是指演员利用四肢、整个身体等做出的能向观众传达某种情绪与意思表达的动作。在声乐表演中,由于舞台上聚集在演员身上的光束,观众即使坐在台下,也可以充分看到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及表情。因而,演员的表演应该是由内而外遍及全身的,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的编排与练习也就极为重要。只有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与背景音乐、声乐表演和谐统一、相互协调,才能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才能保证艺术作品情感的有效传达,才能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反之,若演员不做手势动作或者肢体僵硬缺乏美感,不仅无法起到加强表演情绪的作用,还可能会影响演出的实际效果。在一场声乐演出中,演员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手势来为声乐表演锦上添花。其中,表演者较常使用的手势动作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指示性手势,目的是向观众表示方向与指令,或者指明位置;情绪性手势,是表演者传递并加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辅动作;象征性手势,是为了深化情感表达,借助有力的手部动作体现出演员的激烈感情;模仿性手势,是指表演者通过模仿某种物体,借以向观众表达其意思的手势。
2.4注重面部表情的培养
声乐艺术的表演技巧包括肢体语言的培养、面部表情的把握和控制,这些都是演出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元素,对表演的整体效果与情感传达具有重要作用[4~6]。在声乐艺术作品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表演者需要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以外,面部表情的管理和应用也是表演者必须具备的技能,表演者可以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传递出肢体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增强整个声乐作品的感染力。表演者可以利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及各种情绪的有效表达,以此更好地传递出作品本身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在实际的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如果手势动作难以表达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可能面部表情更加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比如一个皱眉的表情,就可以传递出人物心情苦闷的特点,挑眉的面部表情可以传递出人物放浪不羁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更加注重面部的表情管理,让艺术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3结束语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艺术表演的三“性”,即时代性、丰富性、真实性。声乐艺术的演出过程也是演员表演实力的检验过程,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将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针对不同的声乐作品,要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如,此外,每一个声乐艺术作品的实践者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弥补自己在表演方面的一些不足,要把声乐艺术作品表达得更加完美,如此一来,学习者就会更加注重磨炼自身表演技巧,也为更多优秀声乐艺术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及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庞忠海,王茜.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艺术探究[J].黄河之声,2018(2).
[2]张智群.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分析[J].戏剧之家,2017(22):79.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10-02
音乐艺术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通常就是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演绎中寻找一个符合普适审美的平衡点。一方面是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继承,一方面是对于现代思维和技法的创新,二者在时间的行进中获得平衡和升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二度创作”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一、历史性原则: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或包含的历史故事、音乐作品的价值与地位
民族打击乐大堂鼓作品京剧曲牌《夜深沉》是一首京胡曲。“夜深沉”是著名的京剧曲牌。《夜深沉》是以昆曲《思凡》中《风吹菏叶煞》曲牌为基础,经过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而成,并取唱词中“夜深沉独自卧”中的前三字命名,以京胡等弦乐器演奏,南堂鼓配合。曲调结构严谨、节奏坚定有力、旋律一气呵成,造成刚劲有力的精神气质。常在京剧《击鼓骂曹》及《霸王别姬》中,用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场面。
《夜深沉》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动人故事。它集轻盈的舞姿、英武的剑术、复杂的心情和严酷的战争于一曲,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的精神世界。在京胡演奏中加入了特别技法,将乐曲结构扩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突出了中国女性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
(一)休谟:“同情说”
同情即休谟所说的“人性的本来的构造”或“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同情”在西文里的原义并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象有的情感或活动。现代一般美学家把它叫做“同情的想象”。①
音乐作品中包含故事或者情感,而演奏者之所以可以很好的演绎,观众也可以为之动情,是因为他们因自己的“同情”心理而分享了音乐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价值。我们可以从音乐中体味到创作者或者整个创作背景所给予音乐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身上。创作给予音乐内容,演奏者带有主体色彩的理解与演绎,欣赏者设身处地的情感带入,我们之所以可以欣赏一个音乐作品并可以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其中包含的就是这种同情的应用。《夜深沉》创作中则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七声调式(谱例1),这种调式的应用也更加强化了音乐本身的色彩感。
(二)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绝对真理,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黑格尔强调理性,肯定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艺术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另外,黑格尔虽然指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重要性,但是他也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②
音乐的历史性就在于其包含的历史内容与意义。好的音乐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的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或历史背景。音乐不仅仅是不同音调之间的和谐排列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它的意义更表现在这种和谐背后所蕴藏的历史重量。在与我们心意相合的音乐背后,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与精神才是其本质所在,是它可以唤醒欣赏者的共鸣,艺术品的价值在于传递一种理性的力量。
二、时代性原则:保证艺术的生命力
《夜深沉》这部作品在随着时间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在作品创作内容和演奏表现技法使用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李民雄改编的这首《夜深沉》则集各派琴师和击鼓者演奏之长,按照渐层发展的原则,分慢板、中板和快板三大部分,新设计了一个大鼓独奏段落(谱例2)。鼓与京胡的竞奏,在刚劲中包含着了无比柔韧的感情,大有荡气回肠之感,是曲中精华所在。
(一)赫拉克利特:美的标准的相对性
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美不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说过: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③
评判音乐的标准也会因时而变,时代性的解读才可以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对于音乐创新的解读或演绎可以为音乐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代我们来看传统的音乐艺术作品,则不仅仅是对于美学层面的评判,同时也加入了当代思维的解读,不局限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演奏技法、创作手法都是我们不断讨论和完善的内容。
(二)古今之争
皮柯在1512年写给邦波的信里说:我认为我们比古人要伟大。如果古人比我们伟大,学他们的步伐也跟不上他们;如果我们比他们伟大,我们放慢步伐来迁就他们,不就显得蹒跚可笑吗?文风是应该随着时代变迁的。④
音乐也是如此,我们把是古人还是今人伟大的问题先放在一边。但是谁更了解今人审美心理呢?当然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当代把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发展、再完善,就体现了这种古今的对比。所以我们把音乐进行一下时代性的创新,让其更符合今人的审美标准,不仅可以让今人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也可以在这种创新的发展之中赋予艺术以新的时代意义与活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要注重声乐表演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家要充分尊重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在表演中实现其统一性。表演真实性也就是指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要始终坚持声乐作品的原有的基调,基调是声乐作品原作者对于整个作品的奠基,要充分尊重作品的基调、作品的真实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原作者的尊重。而创造性主要指的就是那些无法通过声乐表演艺术作者的笔触描绘出来的点,有些情绪是无论多么美妙的律动都无法在纸上写出来的,因此对于这些部分,歌唱者就可以在声乐表演中通过自身的舞台表演将其呈现出来。强调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歌唱者可以在尊重声乐表演艺术原作者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将自己个人的艺术素养、生活感悟等注入到声乐表演中去,使得整个的声乐表演艺术变得更有活力与张力。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二)要注重声乐表演技巧性与写实性的统一
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在对整个声乐作品进行舞台呈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技巧性与写实性的完美契合。也就是说,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歌唱者既要能够运用其丰富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又能够将整个声乐艺术作品写实般的直接呈现出来。在整个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歌唱者的技巧性与表演艺术的写实性是需要高度统一的。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技巧性与写实性的统一。
(三)要注重声乐表演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历史性主要就是指声乐表演作品的历史背景因素在整个声乐作品表演中的影响,历史背景奠定了整个声乐表演作品的风格特征。声乐表演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整个声乐表演作品的一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歌唱者在进行声乐作品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表演作品的历史性。时代性也就是指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己当下所处的真实环境。歌唱者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歌唱者对于声乐表演作品的理解与体悟,因此,在整个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歌唱家既要从历史的角度,站在原作者的时代背景去感受作品的情感,也应该从自己的所处环境出发,通过自己的感悟与表演赋予声乐艺术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要坚持表演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基本要求
(一)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要把尊重一度创作的作者的意图立为首要
要始终坚持客观展现原作者意愿的立场。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利用音符、旋律、文字对自己的所处时代环境进行所思所悟的表现,是作者将自己对于是待遇环境的感受与体会,进行艺术表现的写实作品。声乐艺术表演作品是对于作者情感的一种抒发途径,因此歌唱者在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表现的过程中要将作者的意愿置于高位。
(二)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投入丰富的情感
来展开关于作品的充分想象歌唱者在对任何一部声乐艺术表演作品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在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愿的基础上,要投入自己丰富充沛的思想情感来对作品的演绎进行把握,只有美妙的歌喉搭配了丰都的情感,才能够真正的动人心魄。歌唱者还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巧妙有趣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作品中去。只有在融入的前提下,歌唱者才能够更好地理清作品中的任务时间发展的逻辑关系,这对于歌唱者把握整体的声乐艺术表演作品是很关键的。通过歌唱者在整个声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中的情感的大量投入与想象力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去感染欣赏者。将欣赏者带到整个声乐艺术表演中去,让欣赏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整个作品在更深层次上的含义。
(三)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
歌唱者对整个声乐艺术作品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不但需要其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整体上的宏观理解,还需要歌唱者将这份理解与其自身的表演技巧相融合。在整个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通过独具特色的个人表演风格,用自己最擅长的表演艺术形式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于作品的表演与演绎。
(四)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者要坚持专业技巧
在整个声乐艺术表现中,声乐表演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必备的专业技巧,那么再好的艺术感悟都无法通过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演。歌唱者只有学好基本功,掌握好专业技巧,才能够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演绎出真正的好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眼球,征服观赏者的心灵。四、结语歌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应该坚持的真实性和创造性、技巧性与写实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原则进行论述。在整个声乐作品的表演中,歌唱者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必须经过二度创作的方式,二度创作使得声乐作品在经历了或短暂或漫长的沉睡之后,长出更加茂盛的新枝叶,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对于歌唱者在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尊重一度创作的作者的意图、投入丰富的情感来展开关于作品的充分想象、坚持自己的表演风格、坚持专业技巧。二度创作就是歌唱者在了解了声乐作品的作者通过这一声乐作品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借助于情感饱满的歌唱活动,赋予这一声乐艺术作品以自身的演绎诠释,从而能够生动丰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声乐艺术作品作者想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情感与主旨。声乐艺术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呈现,通过对一度创作的作者意愿的体会融入到歌唱者的现场表演中,使声乐表演艺术作品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朝民.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刍议[J].大舞台,2014,(05):159-160.
[2]许琳.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大舞台,2014,(01):221-222.
[3]朱晓蕾.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艺海,2012,(08):55-56.
[4]陈俊玲.从“自我”到“他我”———论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J].音乐创作,2012,(08):181-183.
[5]楚小利.试论声乐演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名作欣赏,2012,(12):154-155.
[6]易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1,(09):51-52.
0 引言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感的一门表演艺术,同时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它承担着两种史前艺术功用,简单地说即是符号学家口中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及情感符号。而在史前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舞蹈来进行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同时还通过舞蹈与自然界、神灵进行沟通。舞蹈表达了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下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我展示了对自然界的发现以及超越的意义,同时,人们又通过舞蹈表达了所获取的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
1 舞蹈作品分析
1.1 《敦煌彩塑》
如同舞蹈作品《敦煌彩塑》一样,富于精神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还能够鼓舞人们的斗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对一群少女舞蹈的形象进行塑造来代替对英雄任务的直接歌颂以及对某种崇高品质的特别赞美。表现过程中,并没有从表面上体现其中的深意,而是紧紧抓住了女性恬静、委婉、端庄、温柔的特质,刻画出了令观众映像深刻的动人活泼的东方少女群像。这一舞蹈作品的作者是基于两个层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一方面通过对女性独特魅力的展示,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通过舞蹈造型、动作、姿态同舞蹈意境的有效融合,以及舞美灯光氛围的营造,来反映艺术造型的精美以及祖国文化的灿烂,从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
1.2 《春蚕》
而另外一部优秀舞蹈作品《春蚕》的创作题材则是来源于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着重体现了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编导为了更好地塑造及体现春蚕的心灵美和造福人类的品格,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充满曲线美的“春蚕”则密布在桑叶的背后。而演员们通过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缥缈的纱巾,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以及“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在给观众表达出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的同时,实际歌颂了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3 《浪里人》
《浪里人》的创作来源则是作者通过长期对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的仔细观察,掌握了渔民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等特点,突现出渔民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等性格特征所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典型化的表现,作者创造出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形象。由此可见创作舞蹈不仅需要娴熟地运用人体动作,还要通过其他艺术手段,来更加丰富地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精神。
2 舞蹈创作注意要点
2.1 从生活中学习并创造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那么创作者就必须要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切身体验生活所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这样才能在理解、熟悉生活素材的前提下,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进而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
2.2 深入群众的重要性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认可,群众既是舞蹈作品的观众,也是优秀舞蹈作品的体现。正是长期以来对市民阶级和工农群众的依赖,舞蹈才能取得今天的大好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群众的一味迎合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群众性,而舞蹈作品真正的群众性在于通过作品自身质量的提高来指引群众的审美观。
2.3 富于精神地创作舞蹈
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时代性,时代既是孕育优秀艺术作品的温床,也是艺术作品需要展现的重要依托。因此,如果跟不上时代的主旋律,那么艺术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大量民族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到今日,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顺应人民大众一贯变化的审美追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入时代的元素及符号,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价值。而完美表现出的主题能够紧紧抓住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不断提高理想化的作品形式,也造就了无数的经典舞蹈作品。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感染人,鼓舞激励人,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目标,进而使得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得以提高。
3 结语
对舞蹈作品进行科学、积极的分析有利于推动和升华舞蹈的创作。此外还能有效地开拓和发展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同时也能提高舞蹈创作者与表演者的素质。在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完全地感受舞蹈的气韵与美感,然后再经过学习思考,反复提炼、领悟、探究并升华舞蹈的表现技法,从而为舞蹈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能很好地培养舞蹈创作者的艺术构思与表现能力。那么创作出的舞蹈作品也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或是拖在时代后面,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著,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形态与艺术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艺术只有通过由时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理想化写实风格,中世纪宗教艺术的神权至上风格,以及宗教对个体灵魂的自我克制、压抑的体验。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无序感,对复制形式的追求,以及后现代艺术的虚拟、拼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每个时代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必然深深反映了它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主要着力点
1.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首要环节
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是实现工艺美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一个形象的孕育必须在艺术构思中进行,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很多要求:第一,必须对思想文化的新方向给予关注,这样才能萌发新的思想观念,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第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理念,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隐喻、联想、暗示等手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积累;第三,设计作品要向民族性、时代性方向发展,并且以时代性为主轴,与民族性紧密结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第四,突破对传统的模仿,注重自身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向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思想、价值取向方向前进。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强调在设计中要关注各种风格,避免过多的修饰,充分显示艺术作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体现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设计师的观念也要具备动态发展的特征,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艺术世界包括微观和宏观,这都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捕捉,将美学和艺术完美结合。
2.双重性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除了要具备观赏性之外,实用性也是其主要要求。如,在市场中的家具或者工艺装饰品可能具备比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如果其没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样会遭到冷遇。因此,双重性成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双重性是指工艺美术设计既要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又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必须从二者的共性出发进行考虑,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随着人们审美和使用要求的提高,设计师在设计中不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且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对工艺进行创新。上文提到的以主动性管理为中心、注重发散性思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强调现代信息科技的运用等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就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双重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双重性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
1.1中国写意画的与西方写意油画的造型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里面,写意画的意向造型,就是根据客观的事物进行作画,但是作画又和真实的事物有所区别,这就是中国写意画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写意画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写意画,我们会发现,在西方的写意画中,首先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是认识和理解真实事物上,然后进行客观性的表达,我们就称为写实性油画。然而另一种就是抽象性的油画创作了,所谓的抽象性的油画就是指的是完全抛弃自然中的客体,然后主观进行表达。在西方的写意画,就是指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创作,写意油画既没有写实油画中过于追求客观性,同时也没有抽象油画中完全的抛弃对自然的认识而限于主观表达。
1.2中国写意画技法的特点
在中国,写意画作家在进行写意画创作的时候,很是讲究意、力、韵、趣的用笔。所谓的意就是指的要有一个意境,这样就能在脑海里面很快的就能想象出图像的大体的样子,然后在用笔的时候是根据意向进行用笔。这样画家就能根据心里想象的东西,然后运用腕劲,然后在根据自己当时的情感,进行作画,这样就能因意成像。这样作家就能深深打动人心,这样就是因为作家在作画的时候将自己的感情深深的融入到激情和易趣。笔力就是指的是作家的力度感,这个是形式美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这个能使作品拥有力量感还有厚重感。所谓的笔韵就是指的是韵味和韵律,在创作画的时候,韵味就是指的是通过用笔的一些过程,能让作画表象出轻重、虚实等变化。这样就会使画能够表现出统一和协调,这样就能犹如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所谓韵律就是指的是在用笔的时候要能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这样画就能表现出生动性。在用笔的时候还要讲究笔趣,这样主要表现在意趣和天然趣味。在用笔有趣味,才能使观察者能够赏心悦目,获得美感,这样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就能够说明出来。
1.3西方写意油画技法的特点
在西方的写意画中,画家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在物象的神韵和瞬韵的动态,往往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瞬间,这样再根据自己的想象出来进行处理绘画。画家在画的时候是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意油画能够画面清晰,对物体进行写作的时候能够造型简洁,生动自然。这样画面就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写意油画的特点就是一幅作品能够一次画完,这样能够一次性的表现出作者的意图。在画的创作中,一幅画可以使画面需要写意油画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创作画家当时的创作心里。同时还有创作者在对对象与光源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和立体与时空关系。这样画家就能在情感上也能表露出自己当时的情感,在画面的流露出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情感,同时情感是一种自己的表现,这样画面中的各式各样的线条和用笔就会将画面进行样式和色彩等方式的变化都能够表达出来。
2写意油画出现的意义
2.1艺术的时代性
在当时的艺术,有可能现在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样艺术是有时代性的。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是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当时的风土人情,这样就要求现在的画家或者是艺术评论家在评论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风土人情,根据当时的所在的环境进行评价或者创作。这样艺术的时代性才能表现出创作者的心情还有时代性。艺术家能够根据他们当时的心情和经历进行创作出符合当时世代的美术作品,样就能表现出当时代的情况。在西方的绘画史上,写意油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时代性的表现方式,在整个欧洲的油画发展过程中,绘画是一种社会的历史世代性,有的时候是不能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同步或者平行的,有可能绘画是一种脱离当时所处的经济世代的关系。在不同的绘画创作过程中,绘画是能够反应出当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艺术流派之间的发展,画家都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画家的个性和主观意识,然后最大程度的表现自己的艺术形象,这样从根本上否定绘画艺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否定绘画艺术同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和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的关系。
2.2艺术家个性的表现
The aesthetic features are embodied as: (1) rational plan on environment; (2) appropriate scale of space; (3) embodi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s; (4) perfect match of materials and craft; (5) harmony with the public environment.
随着我国的经济速度飞速增长,相应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居环境的改善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人均居住占有面积、人居占有绿地面积、人居人口数及周边几平方公里必须具有的城市广场及休闲场所,以及环境艺术的大量涌入,城市街道的美化,旧城改造等等,都提出了城市文化景观、艺术作品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应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应把文化景观的合理定位放在首要的位置,应确立文化景观艺术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唯一性的宏观设计理念。
就目前国内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重点集中在城市广场、步行商业街、景观大道、城市标志性雕塑等建设项目上,就这些项目来看,从宏观设计的定位与把握还有待于全方位地认真研究与探索。许多景观设计类同,简单重复,缺乏个性,缺乏地域性,结果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却远没有打造出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的文化品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许多城市景观艺术都有似曾相识之处,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城市建设的个性发展模式,只有保持其特有的个性才能确立城市建设的独立位置,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有的城市景观艺术和文化遗产。而如今,我们在搞城市建设中就应具超前意识,从宏观角度出发,给城市建设以合理的文化定位,努力打造承受传统文化底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模式,展现未来城市发展规模的高品位的城市景观艺术。
由以上城市景观艺术的定位反观现在城市建设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在城市景观艺术中,特别是城市雕塑,设计者和城市建设的城建负责部门未能达到对城市建设的深层次研究与共识,城市建设部门多组织相关人员国内、国外考察一些地方,把所看到的景观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加分析地要求设计者简单予以引用,甚至照搬,更有甚者,景观艺术加工厂,将雕塑艺术商品化、工业产品化,一种造型可以进行大小体量不等的批量生产,不管好坏,不管尺度,不管体量,不管环境,只要有人需求就卖,把纯艺术行为简单变为商品行为,又打着艺术的招牌进行推销,这实际上是违背了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建设更是问题严峻,从前面所说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包括了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积淀,无论是抽象的、意象的和具象的都应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观赏价值,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进程中各个时间段的记载,是一部城市发展史的形象代言人,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因此,每件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艺术品,都应该有其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不应该成为不具个性的工艺品或商品到处放置,这样就会失去城市雕塑建设的意义。置放在环境中即没有和空间发生对应关系,更没有城市文化的深层次体现,同时也和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和目的背道而驰,也就谈不上通过城市雕塑的建设而体现其城市特征、文化品位和发展旅游的作用和目的,更无法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形象代言人。纵观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文化名城都有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定位,以及最具形象代表的标志性雕塑,如我们一提到巴黎,必然会联想到埃菲尔铁塔;一说到纽约,马上会想到自由女神雕像;一提到丹麦哥本哈根,必然会联想起海的女儿;一提悉尼,必想到类似贝壳似的歌剧院;中国一提起广州,会想到五羊雕塑。例子还有很多,由此会反映出城市雕塑在世界范围内形象代言人的重要地位,从而可以联想到如果同样的作品同时在不同城市重复出现,自然就失去城市雕塑的意义,更谈不上城市的象征,倒不如不建为好。为此,我们应该确立城市雕塑建设的基本准则,以确保城市雕塑所投入资金物有所值,而不至于用不了多长时间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出现拆的现象。下面就谈一下城市雕塑建设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城市雕塑的唯一性
任何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其艺术生命力是长久的,具有永恒性,在相当的时间段内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品牌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树立城市雕塑的艺术观,应认识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维护其纯洁性和永恒性,应使城市雕塑真正起到城市形象代言人的作用。
雕塑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大众的,主要是起着社会效益的重要精神产品,它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更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更多地是起到美学意义上的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的作用,至少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的过程中,更应减少一些功利主义,特别是许多城市的献礼工程最不可取,要对城市雕塑的持久性和公众的观赏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任何一件城市雕塑只要建成必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强迫公众欣赏的环境艺术,其引起的作用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更易引起公众的议论心理和探讨心理。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性
艺术作品讲究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其实质就在于艺术作品的地域性,世界正在走向大同,现在我们已经把世界称之谓地球村,由此可见,交通与信息的发达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因此,任何种类的艺术作品都更应具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性,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同样的道理,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中更应加强地域性文化的比重,特别是城市雕塑直接矗立于各主要文化区域如城市广场、街心花园,各主要城市入口等区域,多为人们所关注的视觉中心与焦点,所以,雕塑作品的文化承载力,地域文化的体现,城市形象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挖掘地域文化中深层次的具有独具风格和价值内容进行展示,决不可简单地模仿和复古,正如现在许多城市中有一些文物很著名,就把这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诸如这些文物简单地放大数倍的复制品而立于城市的入口处,以为这就是最具地域性代表城市的雕塑的艺术,其实不然,这种简单地复制并未将城市雕塑的真正艺术价值体现出来,只是一种产品广告而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会被淘汰,从某种意义上讲只会变成城市的艺术垃圾。最终难免被清除的后果。因此,城市雕塑应关注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甚至包括更深层面与旅游环境中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
三、城市雕塑的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40-02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影响和审美制约,吸收包容了来自各艺术领域的文化养分,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艺术加工和锤炼打磨,才呈现出今天的舞蹈艺术形态。在当今吵乱纷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一味追求物质丰富给予自身的满足感,却忽略了自身精神文明的需求,使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技术手段现代化、信息网络全球化、文化艺术市场化,导致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使观众有更为直接有效的审美感受,其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须最大化。这样的发展状况,使我们现在看到部分艺术作品中文化内涵越来越单薄,虽然引用大量的现代审美元素,拓宽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平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舞蹈风格出现模糊化的现象,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借助现代艺术观念与创作思维,运用各种相关艺术形式的手段使作品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创作出既能体现浓郁民族文化内涵,又能抒发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21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以后,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各方面专家学者、舞蹈爱好者,赴韩国学习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并逐渐了解和认识到更为丰富多样的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和传统艺术形式。依据朝鲜民族传统舞蹈进行创作的舞蹈作品,近年来虽然也曾颇受争议,但仍然在国内各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广受好评。该文试图通过当代朝鲜民族舞蹈新创作与新发展命题下的代表作品《行旅图》,分析传统舞蹈在当下民间舞创作中对作品选材、动作设计、创作走向三方面的影响,强调依据传统背景再创作的重要性。
1 传统舞蹈类型与题材援引
根据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的划分,首先可以区分以庶民岁时风俗文化为背景的民俗性的舞蹈;其次可以分为以享乐宫廷庆典为环境的宫廷性的舞蹈;再次是纯属专为服侍宗教作法的仪式性的舞蹈和专为观赏性而表演的艺人集团的艺术性的舞蹈。在目前,国内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以这4种类型进行划分[1],延边大学教授李爱顺也提出这样的观点:以传统舞蹈最终类型的4种风格(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民俗舞蹈、教坊舞蹈)的语境为积淀,逐步创建和形成了舞蹈创作的新语境,也就是传统舞蹈的再构成、再创造、创造等3个层面的艺术舞蹈之创作方法,对朝鲜民族舞蹈创作者现代的创作路程和风格始终给予了影响和铺垫。[2]
《行旅图》题材援引自朝鲜民族传统舞蹈《闲良舞》,属于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教坊舞蹈部分。朝鲜朝时期宫廷舞蹈的专门机构教坊庭被拆散,教坊舞被伎生带入民间,传承大量宫廷乐舞和民俗舞蹈,同时将民间流传的巫舞进行艺术加工与整理并搬上殿庭进行公演活动,《闲良舞》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闲良舞》传统舞蹈基调下的《醉兴・闲良》,其人物形象是酒醉书生,它描述了酒后的书生借着醉意尽情歌舞、吟诗作对,抒发自身风流潇洒的浪漫情怀。《行旅图》以传统舞蹈作品人物形象为基础,描述古代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沾墨书画自然美景、体味快意人生的畅快生活,在纵情歌舞之余,展现出醉酒书生豪放洒脱的壮志情怀。
2 传统舞蹈形式与动作设计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大部分属于道具舞蹈,道具在传统剧目中含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意味,不同的舞蹈道具,赋予舞蹈独特的标识。朝鲜民族传统舞蹈中的动作,经过历代传承者的千锤百炼和艺术加工,早已成为经典与完美的代名词,作品在传递深邃的审美感受的同时,其内容和思想也饱含传统文化精神底蕴。例如:《太平舞》是祈愿太平盛世的舞蹈,其标志是双手握住鼓棒、手腕套汗衫(手袖),表现凝重、高贵、典雅、大方的宫廷舞蹈风格。韩国传统舞蹈除了在道具方面对舞蹈动作审美具有深刻影响以外,其作品音乐中所包含的长短形式,也为传统舞蹈动作赋予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传统舞蹈作品中的长短极其丰富,不同的动态有不同的长短来配合,特殊长短所赋予的动态意味,更能独到地体现出传统的风格。
传统舞蹈中动作、道具、服饰、音乐(长短)的丰富性,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动作设计中对其传统文化养分的摄取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醉兴・闲良》作品中的“引子”部分,通过书生酒后的醉意动作形态,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作品思想。其“醉意”的原型动作,可以给予《行旅图》的动作设计很大的启发和联想。《醉兴・闲良》中的“鹤跳”“撩裙飞翔手”“半屈蹲跳”等动作,对该作品人物性格的表现尤为贴切,节奏上大起大落的变化处理、空间里动静结合的巧妙运用,为作品艺术手段的处理增色不少。
《行旅图》动作设计不仅仅源于某一个作品中的某一个动作,它是以传统舞蹈动作作为基础,进行变化、发展、分解的再构成新创作。在长期传统舞蹈文化的熏陶下,借鉴传统舞蹈动作中的动律态势,随兴而舞产生舞蹈动作,是另一种动作设计方法。此类动作设计方式的出现,绝非单纯的即兴动作表达,我们可以认为该动作基础是传统舞蹈中一个简单动作的变形或发展,亦可以认为它是长期传统舞蹈熏陶和审美感受下的经验积累。
3 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以朝鲜民族传统舞蹈为基础的创作方式,为作品的表达与呈现带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也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它将我们严格圈定在传统舞蹈文化的框架之中,而不能进行轻易的解构、变化、发展。首先,传统舞蹈作品在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下,已经具备非常深厚的艺术水平,作品中动作、音乐、道具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动态特征饱含传统文化精髓,而当我们对所选素材进行解构、变化发展时,会因为是否有效可行而产生许多困惑和疑虑。其次,传统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表演范围和固定的表演场地,如果作品中参演人数与身份不同,则其内容功能和象征寓意也是不同的。这些严谨的规范与标准,对我们拓展艺术思维,大胆地联想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在创作中把握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对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审美风格借鉴尺度与分寸把握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创作主体和创作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创作主体年轻化,创作环境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在不盲目追求创新,不一味地紧抓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顺应时展潮流,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把握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避免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艺术创作的种种诱惑,使创作者纯粹地追求传统文化精髓中那独到的艺术审美。
在《行旅图》的创作中,编导试图打破以往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创作形式和手段,在传统原型书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去除代表古代文人墨客的标准物品――扇子。《行旅图》中的“书画”舞段,将“画笔”已以无形胜有形、“以袍、泼墨成画”的抽象化艺术处理方式,巧妙地运用服装表现出“画笔”的物质形态。《行旅图》中巧妙地以服装作为道具,以抽象化、意象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代替传统舞蹈中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价值。它的巧妙运用,既能体现文人墨客手中的毛笔,又能比作倜傥风流书生手中的扇子,追求“意味”与“形式”并存的象征寓意。这恰恰是在把握其原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分寸基础上,提高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属于在创作中把握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的有效体现。作品中的“以袍、泼墨成画”部分,传统舞蹈动作与现实书画动作的有效结合,既像是作画又像是画舞,尽管作品没有写实的具象性作画动作,而舞蹈动态中饱满的情绪则是尽心作画的另一种艺术表现。
4 结语
在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合理运用传统舞蹈文化,是强化作品民族性格、诠释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依据时代背景,借助现代观念、创作思维以及现代艺术的技术手段,与传统舞蹈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是朝鲜族民间舞作品创作的有效途径。传统舞蹈中纯粹的艺术审美、经典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情感,是编导在民间舞创作中一直追寻的创作体验,希望通过这种类型的创作方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探寻多元化的民间舞创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 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韩贤杰.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与教材建构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