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3 17:33: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篇(1)

1 卷烟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安全管理作为支撑企业管理的关键核心,始终得到企业各级领导及员工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提升,办公OA系统、ERP、MES以及EAM装备信息化等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支撑企业各项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企业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卷烟企业还未能够将信息化与安全管理有效融合,对于有效利用信息化提供的高效、及时性方面还不能够达成共识,这一情况除存在一定的意识淡薄、资金缺少、技术匮乏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1 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根据大多数卷烟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相对处于企业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较弱的层级,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作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前瞻性的技术特点,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造成系统建设的技术壁垒。

1.2 安全信息系统投入风险较大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实施与有效实现,在企业涉及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需要多方面的审核与把关,相对投入资金较大、周期较长、风险共存,在与企业相关系统集成中存在不确定性、融合度低等风险,影响到系统的建成效果,以及企业领导层的决策。

1.3 安全信息系统建成模式单一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模式还比较单一,可借鉴与实践的经验相对较少,在建设中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推进,以信息化工作梳理流程、建成模块、系统实现,在投入运行中以安全管理为主导理论,如果不能够有效实现工作流、业务流、信息流的前期整合,不能够有效分清“主导”要素,必然会造成信息系统运行的冲突与障碍。

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内涵

借助于现代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用系统性、流程化、模块化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强化安全管理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系统化,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级水平。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从安全基础管理、过程控制及效果监督等形成有效的执行系统,有效改善了安全管理从“结果导向型”向“过程控制型”转变;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从影响安全的各项因素入手,深入统计与分析、决策与判断,逐步形成科学性、有效化的决策体系,用系统化的全过程预防控制方法,将传统的“被动事故处理”向“超前隐患预防”转变;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借助于安全工作组织架构、资源实现、过程方法、监督考核、持续改进等,夯实安全基础,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管理从“简单粗放”向“精益标准”转变,有效促进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内容

卷烟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理论基础来源于YC/T384-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严格依据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依托烟草工业企业独有的目标体系、治理结构、管理流程、现场监控、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特点,运用先进的虚拟化、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化手段,将安全管理全过程中的工作指令、指挥调度、预警处理、信息反馈等实现数字信息化、网络化,集中存储与应用,并且运用自身的关键命令参数设置,及时有效地做出综合评价及分析判断,快速处理各种信息源的数据与差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和高效化,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先进性、系统性、快捷性的技术支撑。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硬件、信息系统软件三个基本框架,涉及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评价判断、信息反馈、决策执行、应急处置等六个系统模块。

3.1 安全管理体系

以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理论为基础,以“人、机、料、法、环、测”关键要素为核心,运用系统论工作方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体系化、系统化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基础框架,对于信息系统的组成范围、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应急处理、预案演练、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与要求,确保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建成与组织落实。核心要素包括安全方针,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法规和其他要求,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方案,结构和职责,运

行控制,测量和监视,审核,管理评审等10个方面。

3.2 信息系统硬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依托于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运行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信息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数据服务器、核心网络、应用终端三个系统平台,配套组件包括安全与备份设备、应用服务设施、集中监控与管理设施等,共同形成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硬件平台。

3.3 信息系统软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业务流、工作流,关键点在于安全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全面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的影响决策人的手中,从而为企业的安全运作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依据烟草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卷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特点,运用PDCA过程控制方法中,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分为六个核心功能模块。

3.3.1 信息收集模块。信息收集的来源在于人、机、设备方面的基本信息、潜在危险源、异常报告及事故处理等,包括数据的分类标签、获取系统和存贮系统、传输系统。对于相关数据的获取范围、数据大小及响应时间应做出规定要求,每种数据获取系统中都应有检验数据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数据质量系统。

3.3.2 数据分析模块。根据数据范围与应用,结合不同数据在各个体系功能中的作用模式,建立符合不同要素标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算法,利用电子自动运算与合成,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持续关注数据的整体性、关联性分析,建立有效数字分析模型。

3.3.3 评价判断模块。应建立对应于企业实践的安全指标体系模型,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算法比对数据分析结果的符合性、异常性及突变程度,以做出相应的反馈与动作。

3.3.4 信息反馈模块。在应用层与决策层搭建有效信息通道,保障所有数据流、信息流始终畅通。建立信息优化系统,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与筛选,合理辨识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

3.3.5 决策执行模块。决策模块响应底层数据收集、分析与评价机制,实现信息双向互传,具备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用正确的数据传达正确的指令,通过方案决策系统决定控制策略,形成共同协商、高度集中的执行决策,从而形成闭环的信息体系。

篇(2)

2)煤矿企业井下的安全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信息的使用规模和覆盖范围小。煤矿企业的产业化水平有限,尤其表现在井下的煤尘监控方面。此外传感器的技术也有待提高,目前运用于各个煤矿企业的多种传感器都存在使用寿命短、产品质量不过关、灵敏度较低的问题,与国际化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

3)在目前的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在研发和后期的维修保障上都难以达到要求。不但缺乏适合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配套软件、硬件、电子专用设备等还很难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和技术达到同步升级。

4)很多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与未来长远规划上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方向。高水平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煤炭企业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

2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方面的方案

1)通过多次开设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报告会,提升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认识程度,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充分重视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设备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运行且合理有效、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

2)煤炭企业应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投入,提升井下安全生产技术以及煤炭企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信息化的使用规模以及扩大整个企业的覆盖范围。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技术水平,增强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和灵敏度。

3)我国煤矿企业应该聘用一定数量的专家专门用于研发安全生产信息化的软硬件与电子设备。还可以引进国外技术成熟的先进设备,使得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系统的软硬件与配套设施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和技术升级。

4)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清晰准确适合自身企业的长效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拥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更快地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也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因素,他们的参与和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从而达到安全的最大程度化。这种人才可以从外界高薪聘请,企业也可以自己培养,选出一部分技术型人才出国培训学习,从而使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与国际接轨,达到一定的较高水平。

3未来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方向

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将逐渐升高。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一段距离。我国在近年来的煤炭行业信息化中硬件投入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小煤矿仍然处于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此外基于矿井下特殊环境的影响,硬件的使用时间较短,需要不断地更新。通过借鉴我国其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和国外的一些经验,接下来,软件及服务站IT投资的比例将会呈现较快增长。不难得出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今后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比例会逐渐升高的结论。一体化平台的应用将逐渐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发展也被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正史无前例的深度融合,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煤炭行业因井下恶劣的生产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构造的存在显得有些特殊,所以安全与生产技术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正在由单一系统的应用向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方向发生转变。煤矿地理信息系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井下的空间地理信息与传统MIS、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集成系统、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完美结合,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集成化、一体化的平台。建设高科技煤矿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想要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上面多投入。按照自动化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可以将煤矿信息化建设过程分为数字煤矿、智慧煤矿及无人(少人)煤矿三个阶段。数字煤矿是现有信息技术的升级,决策支持功能相对较少,人为参与度较高,工作主体仍然是人。智慧煤矿是在数字煤矿的基础上加入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可以分为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个关键部分。物联化负责全面的感知;互联化指全面、无障碍的互联互通;智能化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过程和状态的智能分析。无人或少人煤矿是高科技采矿的最高形式,现在还没有形成,它的出现将使采矿作业的人身事故发生率降为零。

篇(3)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无论在信息统计和安全生产监测及监控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的安全生产状况,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

虽然我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目前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刚刚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资金投入较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装备和安全生产信息的技术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与国内其他部委或行业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外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缺乏基础信息共享机制

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资源只限于本部门,各部门之间封锁自己长期以来采集的业务数据,无法与其他部门实现资源共享。

没有形成规范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普遍适用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及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基础信息的共享机制,无基础资源数据库和较为完备的共用共享应用系统,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

■缺少总体规划

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执行。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到各级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综合协调机构,因此,难以形成全国统一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保障机制,缺乏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目前经常会出现某市建设一套业务应用系统,该辖区/县也建一套业务系统的现象,造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许多企业没有将安全生产信息化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范畴,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性较差、随意性差,多为被动式建设。

篇(4)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新常态,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当前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经济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端建设模式的引入,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提出了新课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为了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BT、EPC、BOT、EPC+BOT等一批趋向一体化高端建设的模式陆续得到实施,特别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PPP)帷幕已经徐徐拉开并正在实施推进,为建筑施工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新的建设模式下,施工模式也由过去单一施工向设计、采购、施工到竣工交付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管理转变。同时,也对新模式下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提出了新课题。(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效能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减缓倒逼建筑施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胆拓展业务领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实施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常态。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势必发生不同企业安全文化的融合,也势必发生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势必面临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对如何保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连续稳定性、管理体系如何融合、管理方式如何创新、管理能力如何提升等工作效能问题提出了新要求。(3)国际建设市场的拓展,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从我国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紧锣密鼓进行,给建筑施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国外工程承包,扩展对外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增加,境外工程项目也会越来越多。由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海外工程安全管理经验不足,对国外的宗教习俗、人文环境不熟悉,加上境外有些地方的社会动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等很多不安全因素,直接威胁着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对建筑施工企业在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2.经济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对策

(1)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施工企业安全工作基础薄弱,现场安全管理粗放,隐患丛生,事故频发,这与安全发展理念以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要改变目前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必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完善安全长效机制,使各施工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管理制度标准化、设备设施标准化、人员行为标准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随着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规模逐渐壮大,拓展产业领域愈来愈宽,发展覆盖面愈来愈广,由此带来企业监管的对象数量比较多,监管覆盖面比较广的问题,特别是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多,在建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建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仅仅靠安全检查、统计报表纸质报送等传统的方式,要确保对企业所有监管对象进行有效安全监控,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将安全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企业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集中安全监控势在必行。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计算机建模、视频监控等现代的各种技术手段,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信息集约化,管控数据化,后台管理和监管对象的安全联动,动态监控,实现安全管理零距离,推动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3)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设工程规模、类型、特点不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作业条件迥异,尤其是随着建筑施工企业参建的国内外项目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随时可能出现安全失控状况。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强企业与社会的相互联动,构建“体系完整、机制完善、反应迅速、处置得力”的应急救援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防范突发事件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主动作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突发应对机制,探索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路子,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对企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推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勇.中央建筑施工企业设置安全总监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5(06):49-52.

篇(5)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与其它的业务系统相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定制性更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不同层级用户的业务流程,来规划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系统每层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分阶段、分层级、分重点推动,避免出现“全盘端,全盘乱”的情况。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涉及集团内各个部门,还牵涉到与下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各方面的协调,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组织项目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必须要遵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打下基础。

1.2建设方法

目前,企业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企业安排内部的或招聘新的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包括:①有利于与用户协调,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②开发人员可以经常性地与用户部门进行交流,因此项目的可控性较好,用户的适应性也比较理想。缺点包括:①系统性及质量较难保证,开发周期比较长;②开发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③需要较多的信息开发人员,实际的开发投入不一定会减少。由企业和委托方共同开发,两者的配合与互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外部力量为主,内部力量为辅,前者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后者重点放在与用户的联系与协调上。合作开发可扬长补短,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开发方式。通过合作开发,企业可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信息管理人员,这比自己摸索或外送培训都要好得多。外包是一种为了抓好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部机构来完成的新模式。外包开发优点包括:①比较经济和实惠,成本较低;②服务质量和开发进度有保证。缺点是:①存在信息系统的控制权问题;②信息系统中的商业秘密安全性问题;③对外包服务商有较强的依赖性。

2典型建设流程

根据笔者多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经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1总体规划

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来说,总体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受信息系统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到位,往往容易导致做大量的修改工作,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后,修改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修改而被迫宣布重新再来。因此,只有在统一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这种分散的功能模块,才能被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总体规划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①准备系统建设前期基础性材料,如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梳理等;②开展安全管理现状调研;③提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④提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子系统构成;⑤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优先顺序;⑥制定建设进度安排和预算;⑦编制系统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2.2需求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信息系统建设失败案例中,超过90%以上都要归结于需求分析不深入。因此,需求分析的质量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全局性的,高质量需求对软件开发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求分析做得好,那么项目就相当于做完了一半,好的需求分析会为项目的顺利开发奠定基础,减少大量开发成本,减小开发风险。在开展需求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人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相关人才、合作方的建设能力是否满足需要等;②物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了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如基础的网络条件、硬件设备条件等。③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各层级人员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需求、态度等。④管理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和措施等方面,是否能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2.3系统设计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方面,如图2所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在总体设计及子系统设计环节,需要企业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与系统开发方进行沟通交流,确保系统设计科学、实用,满足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2.4组织实施

系统的组织实施主要由系统开发方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代码开发。完成软件系统的代码编写工作。②系统测试。组织测试人员,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完善循环流程。③系统安装。在企业信息平台上,安装经过测试的系统,并进行企业培训。④系统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在试运行系统与正式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2.5运行评估

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才正式开始。因此,企业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见图3),发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开发方进行解决,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3系统建设案例

3.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为大型集团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架构为“集团-二级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共有二级单位29家,基层单位178家,员工7万余人。

3.2系统总体架构

通过对该企业进行的5次近3个月的需求分析,完成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报告,确定了如图4所示的系统功能框架。

3.3系统实现

经过系统设计、测试、试运行、正式运行等流程后,最终的系统实现如图5所示。

篇(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多行业都积极地投入到信息化的热浪中,享受这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我国的所有矿井都已经建成并且使用了安全监测系统,大部分矿井内还装置了监视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到矿井下关键设备以及主要工作点。企业可以用计算机掌控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在煤矿生产中普及,有的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在地面对矿井内的状况展开监控。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逐渐成熟,取得了十分好的经济效益。虽然在煤矿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旧不高。

1.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仍然不具有通讯的功能,开放性比较差,信息得不到共享,工业电视仍然尚未实现数字化[1]。这些都对我国煤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总的来看,如今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持比较薄弱,这样对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很多煤矿企业在整体认识上依然存在着各种误区。

1.1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必须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规划,这样才可以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后,使得信息化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的目标,使得企业的实际生产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1.2企业领导对信息化没有正确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煤矿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觉得不实行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将企业经营好,同时还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少的误区[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经济化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实施信息化建设只要配一台电脑,安装一个软件就可以了。有的煤矿企业花费了不少财力,将信息化设备都落实到位了,然而在网络方面却没有运行任何应用软件,导致了企业内的大量计算机都变成了员工娱乐的工具。有的企业也建立部分应用软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安装了软件后一直无人使用,或者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退缩了。很多煤矿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信息化这一有效的工具。导致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成本。(2)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成本太高,没有必要实施,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企业领导觉得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深奥,自己本身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能力,需要聘请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展开煤矿信息化,会导致企业成本增高。(3)信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是首要的大事,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重视,但是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很多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并没有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煤矿企业的员工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应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4)企业领导认为,只要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生产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万能的。

2.煤炭信息化建设应对策略

2.1加强重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领导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理论的宣传,让所有员工都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怎么样落实企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还可以对员工展开培训,从而提高其对信息化的了解,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运用信息化,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2.2高效使用信息技术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安排,使得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把信息化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公司要规划、矿石要规划、信息化要规划。尽量避免矿与矿之间的生产环境、资源状况等差异,制定出符合矿井特点并且操作性强的计划。

2.3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是十分复杂的,使得煤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并且管理难度比较大,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倘若想要实现煤矿信息化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部门去推进,那么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等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必要的培训是迫在眉睫的[3]。

2.4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还是一个信息与人员紧密联系的系统,技术是其核心。只有在组织管理与人员使用的前提下系统才能发挥出其作用。在建立信息之前应当充分考虑生产的需要,随后充分运用好信息系统。使得系统与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重点更是难点。企业领导予以重视。第一,企业领导应当将信息化建设推广到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第二,把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信息系统并不是死板的,需要灵活的运用,但是也需要领导的支持以及企业制度的规范。第三,运用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效益。将信息系统落实的效果与企业业绩挂钩,保证项目的成功。

此外,依照煤矿行业的规则,运用有效的方法,推进煤矿生产安全的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利用,提高我国煤矿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信息产业各部门应当做到:(1)提供对信息化的认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作为重要的任务,积极配合有关安全生产工作。(2)加强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的运用,确保煤矿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3)坚持自主创新,为煤矿安全生产企业提供最新最好的技术服务与信息技术产品。信息产业部应当退出适用于煤矿行业特点的电子设备、软件技术等有关产品。(4)开展示范工程,在试点成功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运用,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为煤矿企业做出更大的工作。

3.结束语

在煤炭企业中全面落实信息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企业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设备,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确保安全生产,最终实现煤矿生产的信息化,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1.信息化基础薄弱

在建设行业,很多施工单位已经开始了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但是这种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并没培养或拥有与安全生产信息化相配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的缺乏问题非常严重。很多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并不真正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其他高科技的运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关的领导部门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做好对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管理,对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的把控,并不需要建设信息化,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投入到建筑施工单位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少,这些仅有的费用完全无法保障现阶段日益增多的应用费用,更不用说用于设备的更新和换代。而且,这种信息化基础的薄弱还表现在,不同的建筑施工单位,其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单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难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作用和价值。

2.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规范

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需要严格的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来进行,但是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是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时,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开发并没有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整个的信息化建设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技术编码、企业管理等技术的标准也是比较混乱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其他的业务系统之间,资源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共享,而且很多需要衔接的部分也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形成了相对孤立的状态。

3.信息系统供应商水平不高

当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管理的日益完善,很多的施工单位都会寻求自己比较熟悉、比较适合的从事信息化的软件公司,来为自己的施工和相应的工具设计软件以及其他需求服务。但是,这些软件公司自身所从事的领域更多的是为建筑单位开发工具软件,而很少会涉及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很多相关部门,在从事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时,往往都是经过简单的市场调研,对安全生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他们并不熟悉建设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流程和规范,无法做到量身定做,这对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相当一部分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公司无法实现创新,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曾经有过的标准和规范,这就很容易影响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其设置会给建设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削弱建筑施工单位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4.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当前,虽然有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开始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但是根据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调查数据,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行局部规划的占据最大比重,约52%,约有36%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全无任何规划的,仅仅有极少数约12%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确立了总体的系统的规划,这就明显地反映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现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很多建筑施工单位采用的是边开发、边规划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模式,这样的建设模式使得很多的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日常需要,不利于建筑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首先要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积极地争取领导的支持,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对一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跟随时展的步伐。最后,要注意专业人才的引进,让更多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为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将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较高的水平。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现阶段,必须要加强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指导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种标准进行统一的确定,不要形成多种标准并存的现象,使这些规范能更好地服务于建筑施工企业。

3.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资源共享

现阶段,因为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很多的建筑单位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信息化水平不高,这就严重阻碍了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必须要加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切实建立一套能够集齐信息采集、加工以及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在各个环节的共享。

4.做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推进

针对当前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的弊端,必须要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发展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首先,在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之前,要对系统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其次,建设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很多方面,比如说信息技术、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思想等,因此要做到将各种学科知识交叉起来,做好全局的组织规划。最重要的是,在进行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时,要将建筑施工单位当前自身的需要与信息化建设完好地结合在一起,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

篇(8)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安监总局和各地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了互联网互通的广域网络,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监管检查及行政执法、调度统计、矿山应急救援等业务系统,应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重点危险源,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事故调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提升。

安全监测监控、通信联络、人员定位、应急避险等作为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统”内容,在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全面开展建设,在非煤矿山也得到重点应用,车辆定位、危险源监控、产品流向等在危险化学品行业应用普遍,设备状态监控、环境视频监控在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数企业将安全巡检和事故上报作为重点,通过在办公平台或网站设置安全管理专栏方式通报管理信息,并向安监部门应急平台上报信息,神华等先进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定义、监管、应急方案、救援指挥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化与安全生产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动安全生产创新力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共享不足,应用系统缺乏联动影响实际功效发挥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为创新监管检查方式、深度渗透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安全生产信息化逐渐从事故报告系统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监测、监控、预警、救援一体集成,动态、实时、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方向演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融入企业员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全面、动态地获取经营活动中需要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活动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从安全时间的时候处理向危险源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闭环全过程控制及动态管理。功能的延伸体现了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将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知识化、跨部门应用重点体现在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中,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科学预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扩大和再发生,将事故对人、财产、环境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终保障。

共享应急救援平台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真实性的能力,实时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从而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报政府与专业应急救援部门,及时集中抢险力量投入现场抢救与抢险。共享应急救援平台还可实现重大危险源信息综合展现与应急演练等,持续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产管理对象点多面广,企业、政府、专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规范统一。

建立以数据标准为核心,全面涵盖技术、管理、应用规范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体系,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物联网等信息化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从而满足多对象、多层次、高效率的业务协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系统将向着数字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纯依靠人员检查记录反馈的手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无线技术、精确定位技术、数字数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识别技术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安全监察监管动态闭环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架构由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平台架构层、应用层。

应用层是为用户提供具体安全生产事物处理、运行在平台架构层上的应用系统集合。根据与用户相应的纵向关系,应用层可分为应用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应用管理层。

应用表示层是用户的响应通道。安全生产的应用用户来自社会公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公众需要获取的服务侧重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应用管理。应用表示层通过企业门户、在线服务、应用管理实现对应用需求的协调分工。

应用服务层是应用层的核心,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的生产安全功能。不论是政府监管人员,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用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层级不同和应用重点不同,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类应用、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安全管理类应用,以及为生产运营、社会管理、安全与生产完全融合的监测操作类应用。

决策支持类功能通过对监测信息的深度应用,提供安全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应急指挥功能;安全管理类功能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预控为核心,安全计划、检查反馈、测试仿真、预案制定四环节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使内部人、才、物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监测监控类功能体现对细粒度物理安全生产要素的掌握,强化对人员、设备、环境三个物理安全要素从结构化的基础信息、状态数据到非结构化的视频等数据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提高应用服务便捷性。应用层应用云计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对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云终端更好地优化用户的交互渠道,升级用户体验。

平台架构层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架构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的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应用快速实现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系统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数据处理层通过不同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层的基础是物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通过虚拟化技术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抽象,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用户能够通过调用资源管理层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资源服务交付层提供的服务与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处理资源层服务的接口。

基础设施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终端行为控制。通过一些有线和无线的监测传感设备,通过传感网络或因特网进行采集数据的传输,并依据反馈的指令进行操作。

网络传输层是连接智能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桥梁,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技术可分为相对短距离的现场总线和中长距离的广域网络,安监部门已经建立了电子政务外网,企业安全生产应用的主要为工业环网,对于集团型企业,安全管理层级的应用基于企业广域内网,同时对于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企业,还需要接收安检总局等政府机构的监管,因此,跨网运行是对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数据采集层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执行,使物体具备能够被识别的智能,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RFID等在数据层面的可靠采集已经逐步取代条码识别等其他传感方式,对重大危险源或环境监测通常采取视频或者卫星监控方式进行。终端控制器是物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的设别识别技术的最大亮点,通过终端控制器,物体可以支持开放的通信协议,并能执行不同的任务,从而使物体具备更加精细化的多级操作智能。

安全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监控、分析预警等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信息和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自动控制,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模型分析与故障诊断,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水平。在设备关键部分加装传感器,并选取合适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进行组网并传输数据,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电机、振动、轴温等重要参数,使得设备的状态能实时传送到调度室。

传统的设备自动控制仅能实现单机的常规控制,依靠人员定点值守,通过调度电话等方式获取指令进行手工操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手动操作设备为自动化、智能化、根据远程的指令,对设备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的自动控制和维护,使设备更加智能,达到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设备状态分析和运维水平,通过建立设备运行状态模型开展以只是处理为核心的故障分析,开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等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优化设备的系统配合,实现在线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根据预设模型发出报警和自保护操作指令,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将指导设备运维人员进行操作。

其次,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管理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再次是可以将数据封装成服务,供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实现设备安全状态数据与生产、运维部门的共享。

篇(9)

温度高、粉尘大、强腐蚀已经成为煤炭行业的工作环境恶劣的重要特点之一。机电设备一旦没有做好防尘、防水、防绣等等相关措施,就会直接导致机电设备收到一点伤害。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企业领导职工都无法意识到机电防护基本常识。

1.3 机电设备安装不专业

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安装施工时,技术水平低,挂靠现象非常普遍。部分管理部门监管不利,直接导致机电设备安装造价远远超过预算,且又配套安装问题明显跟不上,一方面机电设备安装合作存在不专业现象,部分细节条款不精确,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落后,管理漏洞百出,奇闻不断。

1.4 机电设备相关流程不彻底

在大部分煤炭企业,机电设备采购、保存、出入库以及生产环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导致部分机电设备盲目采购、出入库管理混乱等等现象频发。设备盲目采购,超过生产所需,一方面耗费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导致挤压;设备采购不足,则会对于正常生产产生影响,企业会面临停产危险。

2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日常管理维护相关措施

2.1 日常管理制度化

在笔者看来,煤炭企业首先应该按照设备管理文件具体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实践活动,加强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以及各类工作岗位制度化规定。在此基础之上,煤炭企业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对于机电设备日常管理进行监管、督促,确保日常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其次,机电设备应该形成科学、完善的更新计划。煤炭企业机电设备超额运行现象非常普遍,既加大机电设备负荷量,也不利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煤炭企业应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加强对于部分电气设备的更细管理,对于部分安全功能较差的机电设备应该果断废弃,加大对于机电设备管理资金投入。第三,对于矿井停产检修计划严格落实。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矿井机电设备进行按时检查,并在特点时间进行大修,以此降低机电设备故障率,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可靠性。

2.2 人员素质专业化

管理制度和设备维护都必须从专业的技术队伍出发。因此,煤炭企业应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超前思想观念,以机电设备“安全生产”为第一天职。管理人员同样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用于创新,不断转变观念,让机电设备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益。另外,管理者同样应该经常深入到一线生产基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机电设备故障解决在萌芽之中。企业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基本价值理念,强化队伍建设,为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合理薪酬制度和培训制度。

2.3 技术改造常规化

煤炭企业要想不断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对于机电设备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科学的、先进的机电设备是确保企业运转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的重要保障,更是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生产工艺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工艺、新产品以及新技术,不断发挥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加强学术成果转化投入使用率。

2.4 检修体系完整化

首先,煤炭机电设备设计必须坚持标准化,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其次,机电设备配件更新购置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关;第三、部分机电设备入库前,必须进行验收工作,只有当整体机电设备性能严格符合生产要求才能够投入使用。在设备检修过程中,必须完善科学、严格的检修报告,规范检修安全措施与作业规范,切实保障所有机电设备的维修质量都符合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基本要求。当然,煤炭企业应该将检修报告档案化,确保机电设备保养工作常规化,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够从档案角度直接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2.5 信息建设快速化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猛,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前进方向,煤炭机电设备同样也不例外。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机电设备系统信息化管理,一方面确保机电设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设备信息化建设高效、快速。

篇(10)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煤炭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生产理念不断深入,煤炭行业将安全生产观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始终,我国煤矿在构建和完善安全生产体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受到实践技术水平和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与国际先进国际先进煤矿安全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应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煤炭行业甚至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技术上的保证。

1物联网技术概述

1.1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实际上为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煤矿实现感知,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同时是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需要,关乎市场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具有耗资小、收益高,空间占有量小、实践收益性高的优点,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基础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联网技术是多项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以射频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三项重大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1)射频技术。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射频识别技术,即国际通用的RFID技术。射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系统完成监测工作的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射频识别系统由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射频识别阅读器、射频识别数据管理中心组成,能够对正处于高速运行状态的物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识别,在操作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1]。(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安插在各生产区域的微型传感器环节组成,通过无线遥感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能够实现快速传递信息的系统,是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的综合体。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高、设计范围广泛和兼容性强的特点。

2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煤矿综合信息化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充分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实现对传统生产模式、监控系统的变革,进而发挥信息化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根据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的要求,普遍煤炭企业已经建立了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企业管理于一身的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体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煤炭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联网技术在人员定位上得到广泛应用。大多煤炭企业在矿井的重要节点,矿井重点区域、和重要安全监控区域设置了信息采集器,生产员工在进入矿井重要节点区域范围时都将信息录入人员定位系统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人员活动的动态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2)物联网技术在矿井通信系统上得到广泛应用。煤炭企业在矿井下设置基站,实现对控制器发出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时将采集的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传递,实现了井下的通信无障碍,有力避免井下作业的通信隐患,提高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数[2]。(3)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点检查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煤炭企业针对矿井中每台设备配备完善的检查和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设备的监测与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生产设备传递的各类信息,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高效管理。

3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作为多项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过程提供先进技术的保障与支持,对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实现员工、生产和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将煤矿生产中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有效统一,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对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有效管理。实现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要求将射频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借助射频技术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静态生产信息的有效采集和传递,借助GPS定位技术对正在高速运行的生产车辆等动态生产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到综合信息数据库中,使煤炭企业能够根据综合信息做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煤矿综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2煤矿环境监测与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制造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煤炭企业通过射频技术实现对煤矿内部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有效监测,经过高速的无线通信网络传递到煤炭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分析,得出应对措施的结论。所以,实现煤矿生产环境监测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煤炭企业综合信息化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

3.3生产设备的远程维护与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生产设备是工业生产的硬件保障,是一切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根本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设备与物联网的有效连接,并将其汇聚到煤矿的监管平台可以有效的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概率。例如,将焊接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设备的维护中,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借助微处理器的功能对生产设备有效控制,实现生产设备的远程焊接。

4结语

综合信息化建设对于煤炭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煤矿的综合信息化建设中,将极大程度的推进煤炭企业的有效生产和安全生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与分析,能够为煤炭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加速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王玉斌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讯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下一篇: 动画电影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