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3 17:3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法学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法学笔记

篇(1)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所开设的两门经济学基础理论主干课程。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运动产生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因此要了解各种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必须从生产关系入手。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对于这种理论的接受与否,是有强烈阶级性的。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经济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侧重于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律的理论总结。

这两门课程可以说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体系、思想主张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之间的关系呢?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核心概念和问题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对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有机会去研究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并且对一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或问题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马克思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利息来源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利息的本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货币资本暂时闲置,使货币资本的持有者可以将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职能资本通过实际使用货币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然后把价值增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利息从现象上看,其直接来源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最终的源泉和本质还是生产领域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马克思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是利息的最高上限;平均利润又不能小于零,因此利息也要大于零,不然就没有人愿意将持有的货币资本借出去。在此界限内,利息率高则取决于金融市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利息率就下降;如果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利息率就上升。

马克思通过对借贷资本的实际运动的分析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他把利息的来源放在了生产的基础上,认为利息的本质是生产当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之相反,在西方经济学里,对利息的解释各种各样,比如采用心理因素、时间因素和单纯的数量关系解释利息。此类利息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这类理论并没说明利息从哪儿来。

(二)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对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形式的偏好。“流动性”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指某种资产转换为其他资产形式的难易程度,难度大说明流动性小,难度小说明流动性大。从这层意思上讲,货币具有最大的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就是以货币形式保存资产的偏好,放弃流动性偏好就是以非货币形式保存资产,这将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放弃流动性偏好就必须有利息作为报酬,把利息看做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就意味着凯恩斯把利息看做一种货币现象,从而他提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即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功能是一种使货币供求相等的价格,利率价格的决定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其中流动性偏好反映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则反映了货币的供给。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根据对三种心理偏好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三)比较与评论

马克思从生产领域中寻求利息的来源,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利率主要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利率主要受借贷双方力量对比的影响,货币量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马克思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

凯恩斯把利息看成单纯的货币现象,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资本的货币。这使得他的利息脱离了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他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也存在合理的方面,它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是有影响的,这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他也认为由于存在由利率引起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无法全部作用于价格水平,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货币政策作为恢复经济的主要手段并不管用。相反,他主张采用更直接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扩大就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他们看问题的深入程度不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生产中分析本质核心的东西。凯恩斯则把利息归结为心理因素,仅从现象层面的分析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

篇(2)

工商管理活动—无论是单项功能性活动(如技术创新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等),还是综合性资撅整合活动(如战略规划与实施、创业活动等),都是在遵循效益、规则、权资、人本、系统等理念基础上,通过协调组织内、外部利益关系.实现工商管理组织各项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一个自觉过程。在这其中,效益是工商管理的目标,规则是工商管理的依据,权资是工商管理的手段。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和依据,权贵就无法落实,人本思想将会落空,管理系统也将出现紊乱,最终必将导致工商管理组织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实现工商管理规则化是实现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关镇性环节。而在规范工商管理的各种规则中,最具显性和刚性特征的羞础性规则是法律制度,因此.只有实现了工商管理的法治化,才有可能实现工商管理的规则化,进而实现工商管理的科学化。

当然,在实现工商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通过高等学校各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使将要从事工商管理各类专业工作的人员,攀握一定的与其专业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正因为如此,当前,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将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例如,在工商管理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商学院一般都开设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核心课程,即《企业的法律环境)(仆e坛脚Enviro~niofB~.)或《商法与监管环境》(BuBin.肠w&theRe酬atoryEnv一ni);而我国香港地区“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在其所设计的“现代管理教育课程”中,“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香港商业法,也被列为八门“管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科目之一。20(X)年我国教育部在研究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t的基础上,也明确地将介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九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名称定为经济法。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外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其法学类专业教育中,大都将介绍“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法律部门“的课程—“经济法”作为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课程被称为“经济法”,而在不注重法律部门划分的判例法系国家和地区,虽然该课程通常使用“商事法”等名称,而不使用“经济法”这一名称,但是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与“经济法”课程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1998年我国教育部曾明确地将介绍“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法律部门”的课程.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九门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名称定为经济法。

比较我国商等学校工商管理类经济法和法学类经济法课程,二者虽然都在各自所属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t,具有“生成力”,并与其它拓展性课程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两门课程分属于两个类别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两门截然不同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二者的课程性质不同。前者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墓础课程,集中体现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后者则是一门法学类专业的专业荃础课程,集中体现的是法学类专业的特点,它们专业属性不同,各白具有不同的特质,并且反映各自不同的固有特点。其次,二者的设置目的不同。前者是要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一般性地举握“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从而提高其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要使法学类专业学生全面地掌握“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部门”—经济法部门的墓本概念、墓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以提高其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学类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二者的课程内容不同。前者一般包括:总论部份(民法原理、经济法原理、法律贵任原理等)、市场主体部份(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国有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等)、市场行为规制部份(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竞争法、产品质t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工业产权法等)、宏观调控部份(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财税法、国有资产管理法、金融法、价格法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份(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部份(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经济犯罪部份(刑法中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贪污、破坏环境资派保护罪的内容)。后者则主要包括:总论,以及构成经济法部门的—市场规制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国家投资经营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法等)、宏观调控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价格法等)的墓本原理与具体制度。等等。

概言之,_工商管理类经济法和法学类经济法课程这两门课程,不仅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而且课程内容也不同(虽然前者包括了后者所涉及的内容,但是它们阐述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不同),因此,它们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基本路径也应当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同名课程在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装备、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例如,前者的教学团队就不能仅仅由经济法专业的教师构成,而应有民商法、诉讼法、环境法等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前者在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的过程中,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后者则应从法学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等等。

二、工商,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内容的盆构

一般来说,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必须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有合适的教材、具有完整的教学资料、有科学的考核手段、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梯队、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能取得一定效果、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而在这七个课程建设目标中,“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建设目标。因此,要切实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该课程“教材改革”这一“牛鼻子”,以带动该课程的各项课程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现阶段,我国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内容“似乎都是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的扩展版”,即大都是在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四个部份—经济法原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调控法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了简略介绍民商法原理,以及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专利法、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单项法律制度的内容。质言之,我国现阶段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与法学类经济法课程教材,除了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稍许差异之外,在逻辑结构、行文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如出一辙”,基本上没有差别;同时,这些教材“似乎独自游走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体系之外’,,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不能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而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出版的各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与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有合适的教材”这一课程建设的目标,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一课程教材的内容有必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的特点予以重构。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通常是“以工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对“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介绍也应当‘·以工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展开。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材应当“以上商管理活动为中心”,围绕“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来阐述“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

众所周知,法律是“定分之争”的,而人们之间的各种“分”与“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法律就是一种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书.即“利益的分配书”,其运行的终极目的是确认和调整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这一“利益的分配书”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整工商管理组织的内部利益关系,以及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其与外部其它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保障工商管理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材,如果要“以l商管理活动为中心”来阐述“与J_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法律”,就有必要根据‘·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分为“法律在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调整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在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调整中的作用”两大部分,来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具体规定。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即教材的上篇,可称为“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主要介绍与工商管理组织内部利益关系调整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其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工商管理组织法律制度(公司法、独资企业法律、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物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财务管理法律制度(会计法、审计法等)、生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而第二部分,即教材的下篇,可称为“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主要介绍与工商管理组织外部利益关系调整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这一部分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功TO规则等)、竟争规制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投融资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税收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等)、仲裁与诉讼法律制度(仲裁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此外.该课程教材对于上下两篇中各项法律制度的介绍.也应当困绕“法律在上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而展开。特别是,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以及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决定这一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闸述方式。其体来说,首先,该教材应当“在立足于应用性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侧重于对法律制度的实然性阐述,而适当忽略对法律制度的应然性探讨。其次,该教材应尽里避免那种侧重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进行逻辑上演绎”的“法言法语”阐述方式,而应当采用“从各类工商管理活动中提取生动鲜活的案例,并以之来引出和阅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进而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的具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特色的阐述方式。第不.该教材在具体阐释各项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经济理论、管理方法和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注重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特别是从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分析各项法律制度的作用,以使其具体内容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第四,该教材在通过阐释各项法律制度展示“工商管理活动中法律制度运用的魅力”的同时,还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的教育—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终极惫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各类工商管理专业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法律信仰,各项法律制度才能够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得以真正实施。

三、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建设的质盘和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环节。因此,要从切实推进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建立“一套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特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为目标,在充分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创新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14-04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着产出增长而出现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结构的变化。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来自于人们对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又对发展实践具有检验和指导的作用。在经济思想史上,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对发展观进行过讨论。因此,对两大理论体系的发展观进行比较,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克思经济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理论都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其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关于发展内涵的研究

在克思经济学看来,人类社会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推进了人类自身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也是发展的内在机制的所在。克思经济学对于发展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体现在其对社会经济形态的概括与界定之上。克思经济学认为,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是在已有的生产方式中发展起来的。克思经济学将发展界定为:“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由此可见,克思经济学的发展概念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发展以原有生产方式为基础,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都不是凭空或从人们的主观意志中产生出来的;其二,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优化。

(二)关于发展目标的研究

克思经济学认为,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克思指出:促进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改造来实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克思进一步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克思经济学的发展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体现了对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注。

(三)关于发展方式的研究

克思经济学认为,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是人类社会走向自由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克思经济学更强调平衡、有效、协调的发展方式。第一,克思经济学的平衡发展方式。根据克思经济学的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的生产保持平衡,如果第Ⅰ部类的生产大于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则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如果第Ⅱ部类的生产大于全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则会造成生活资料过剩。所以,两大部类的生产与需要必须保持平衡。由此可见,克思经济学的发展方式既要求总产出不断增长,还要求两大部类结构均衡。第二,克思经济学的有效发展方式。②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中的产出增长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所带来的粗放型的增长,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集约型的增长。在这两种增长方式中,集约式的增长更加有效。因此,在生产增长上,要实现集约式的增长,就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克思经济学的协调发展方式。克思经济学认为,人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现实的自然界同样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⑨克思经济学认为,发展不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掠夺之上的强制统一,而是在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未来社会要更加自觉合理地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要将物质变换过程由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循环。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观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济学流派之间,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内容是不同的。总体来看,西方经济学发展观的内容主要有:

(一)关于发展内涵的研究

在西方经济学演进的不同阶段,经济学家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相对广义的界定。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斯图亚特•穆勒等人认为,发展应包括政治、伦理、人口、法律、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边际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上,经济发展问题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中消失。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发展的问题都需要西方经济学作出积极的回应,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开始兴起。在发展经济学看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品与服务的总和不断增加,它是以固定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的某种度量的变化率。而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将增加人均实际收入作为追求的目标”。①但是正如詹姆森和威尔伯所言,“发展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它也没有普遍采用的模式,每个人必须写它自己的历史。”今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者们从更宽泛的视

角来理解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质的概念,不仅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和人均占有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整体演进。

(二)关于发展目标的研究

在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演进阶段,经济学家对发展目标的认识也不相同。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与广义发展内涵相对应的发展目标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目标是国民财富的增长。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将发展目标转向收入分配、减少绝对贫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增加就业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发展的根本目标。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目标包含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要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要让人感受到自身价值,要把人从异化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种种惯例和教条主义的信仰的社会奴役下解放出来。阿马蒂亚・森也指出,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费数量,更重要的还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根据这一思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扩展了发展目标的内涵,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们选择的过程,它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的进程应该为人们创造一种有益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和集体地去发挥他们的全部潜力,不断扩大他们的选择范围,而且发展还应考虑后代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发展目标追求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既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也包括人的能力的运用。

(三)关于发展方式的研究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对于国民财富增长的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应当通过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发展分工来推动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主张利用国际分工来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斯图亚特・穆勒看来,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目标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应当通过要素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展经济学繁荣和大发展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主张通过经济结构优化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威廉・阿瑟-刘易斯等人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指出: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制定发展战略来推动经济发展。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也强调资本积累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展目标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市场调节、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古典主义复兴之后,经济发展理论开始注重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和技术及人力资本内生的经济增长去研究发展问题,注重文化、体制、法制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除了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以外,还重视教育、知识、管理、资源再配置、规模经济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两种发展观的比较

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发展观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两大理论体系对发展问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范式等都是不同的。

(一)两种理论体系研究的视角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从发展的内在机制入手,将发展看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要选择平衡、有效、协调的发展方式。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具体阶段下的生产力为视角研究发展问题。因此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想。具体地,古典经济学时期西方经济学将国民财富增长作为发展目标,认为增加要素投入可以推动国民财富的增长;20世纪60年代,发展经济学通过引入收入分配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通过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来使绝大多数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由此拓宽了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人为本的发展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认为人力资本、制度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两种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同

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研究了发展问题,但由于两者研究视角不同,导致两者研究的主要问题也不相同。马克思经济学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人手,充分论证了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创造替代性和现实兼容性,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促进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由此可见,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观具有一般性与历史性。而西方经济学家较多地偏重于在一定具体历史阶段下考察发展问题,古典经济学研究国民财富的增长,新古典经济学淡化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强调收入分配、以人为本,这些思想都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而提出的。西方经济学这种研究视角忽视了生产关系对发展阶段变化的影响,无法说明发展的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制度、思想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的变迁,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观与马克思经济学发展观比较起来相对狭隘。

(三)两种理论体系的研究范式不同

篇(4)

1.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2.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16-01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游戏的普及,虚拟物品的交易越来越多。由于支付手段的不够完善、支付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了虚拟货币的产生。虚拟货币的出现解决了互联网在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前进。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每年已具备百亿元人民币的虚拟货币规模,若按20%税率推算,理论上将产生20亿元以上的税收收入。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对税收对于引导虚拟货币的健康的发展的意义,略抒己见。

一、税收的经济学分析

1、税收功能

按照科斯定律,产权依法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如果交易客体的产权归属不清,那么交易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市场主体就因此不稳定而消极交易。而“税法就是在各类主体之间进行财富分割的利器”。一方面通过对现有财富的确认,划定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界限,一方面通过提高门槛,提高边际成本,迫使边际纳税主体选择退出,从而将更多市场资源分配给利用更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减少灰色区域,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产权界定意味税收主体的税收行为纳入税法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框架之内,那么税收主体在税收活动中的作为或不作为就有了一个为税收征纳双方共知的原则标准。这样,税收征纳双方就可以在此原则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行为对策,并且为自己的税收行为后果负责。由于税收征纳双方对其依法进行的税收行为后果相互了解,由此产生了税法为其当事人提供一种稳定的预期功能,减少不确定性。

2、税收与外部性问题

税法的―个重要功能,是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当某个经济主体决策产生的结果并没有全部被该经济主体承担时,由此而产生的效应被称为外部性。决策收益被他人全部或者部分占有时,产生的是正外部性。如果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一部分或全部被他人承担,这时产生的外部性是负外部性。外部性之所以会导致市场失灵,主要原因是行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不统一。当某一生产者的行为成本没有由自己全部承担时,他被激励继续进行生产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但对整个市场来讲他的生产是过剩的,导致过度供给;而当某一生产者所产生的一部分收益被他人所占有时,他所提供的产品就会低于市场所需要的数量,导致供给不足。

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多少时并没有考虑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所以,在存在外部行时,市场均衡并不是有效率的。这就是说,均衡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总利益最大化。当外部性引起市场达到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做出反应: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使私人决策者选择自己来解决问题。

二、对虚拟货币税收的意义

1、根据税收公平原则,应对虚拟货币征税

根据税收的公平原则,所有个人所得都应交税。如果这部分交易行为不收税,即造成对其它类型的个人收入的不公。而横向公平的重要指标即普遍征税。也就是对于任何具有纳税能力的个人或企业都必须征税。普遍征税在政治上要求排除对特权阶层的税收豁免,在经济上要求排除对不同性质企业和不同地位的人的区别对待,不管它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也不管纳税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国家行政人员均一视同仁;在财政上则要求对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应有减税、免税,同时也要避免偷税和避税具有相同能力的纳税人或同一纳税人不因贸易方式或模式选择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虚拟货币交易增加了纳税人的“隐性收入”,按照税收公平原则。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是很有必要的。

2、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应对虚拟货币征税

市场资源是有限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是对一项制度评价的重要标准。这样的行业无非是在进行财富的转移。对这样的行业不征税,而同样作为生产和销售的真实商品从而创造社会财富的企业和劳动者却要依法缴纳税收。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使一部分社会资源向这些行业倾斜,因此,由于税收不平等的人为因素,使得虚拟货币交易干扰了市场的资源配置。

同时设定税收,可以通过提高门槛,提高边际成本,迫使实力较弱的市场主体选择退出,从而将更多市场资源分配给利用更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减少灰色区域,优化产业结构。

3、消除外部性,应当对虚拟货币征税

不得不提的是,虚拟货币对金融的系统的冲击,不仅仅来源于它在网络中发挥“货币”功能的一面,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倒卖游戏虚拟货币的团伙”案,我国中央银行为收兑这些美元被迫增发人民币供给,无形中增加了引发现实中通货膨胀的因素,正是因为现实中对虚拟货币交易缺乏足够的监管和制度约束所造成的。绝非偶然,也绝非最后一次。

税收能够提供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调整税率,对整个市场的规模以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调解。正如前文分析,无论向谁征税,最终交易双方都将分摊税负。但是分摊比例取决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弹性。因此卖方也会在税收的激励机制下,根据替代效应,转而充分发挥创造力,鼓励创新,开发更多可替代性的商品,而游戏方也会经过调解自我选择,不再“贪迷”某一商品。整个社会的资源都被积极的调动起来。尤其是税收使得使用虚拟货币游戏的成本提高,从而减少消费需求,最终部分人甚至可能放弃网游,选择其它更为经济的娱乐方式。

三、结 语

不仅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尚处探索的阶段,其它国家对此也无成功的经验。2006年10月,美国税务署曾试图对虚拟交易征税而遭到国会阻扰,理由是质疑该项交易的合法意义。更甚者如韩国政府,他们在去年5月曾颁布了网游虚拟交易禁令,并关闭多家大型虚拟交易网站,虽因遭遇执行困难而取消,但至今仍未完全确定虚拟交易的合法性地位。目前,暴雪、光荣、史克威尔等国外著名游戏厂商都非常坚决且明确地禁止虚拟财产的交易。

参考文献:

[1]魏剑周林彬《法经济学》P9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因此,本学期的书法兴趣小组根据书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一、激发爱国、爱校情感

 

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精选学习内容

 

目前中学书法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对上述几点泛泛而谈。如何使它真正落到实处?我觉得首要从较低层次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培养他们一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首先,阐明学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三、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子,墨盘等工具的清洁。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卫生习惯,还可以培养雅度气质。

 

四、加强书法训练

 

1、结构(独体字。结体字)

 

以比较形象的比喻法,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书写的基本规律。先结构后笔画。

 

2、笔画。

 

笔画的正确性决定字的特点,方法要正确,书写要严谨。

 

3、了解笔、墨、纸、研的基本性能这是学习毛笔书法的基本常识。

 

4、行笔的基本规律。包括如何执笔,如何落笔、行笔、收笔。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加强临帖教学,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同时要求学员每天完成钢笔临帖二十个字,毛笔临帖十个字。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本学期计划开展如现场写字、临帖竞赛、书法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书法竞赛等。

 

毛笔书法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毛笔对有些孩子来说是头一回接触,有七八个学生去年跟着我学过毛笔书法,今年有十多个基础是零的学生加入,学情参差不齐,教学中要分层教学,既让去年学过的同学能够有所提升,也要让头一回接触的学生打好基础,书法指导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还是要注意的是从最基础的书法入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尤其需要教师着重指导用笔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书法教学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存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课要讲究字形、运笔、结构、章法四美,显然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来认识来衡量。

 

三、教学目的

 

通过举办书法班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实际表现水平,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四、教学形式:

 

通过课堂教学,辅之以互相观摩、单独辅导、组织小型展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五、展览形式:

 

书法班的展览可分为作业展览和作品展览两大部分。作业展览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步骤,选择完成较好的作业进行展览;作品展览是在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半,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之后,规定内容,完成作品,在学期中及学期末举办作品展示活动。展览形式是在专业教室墙上悬挂展出和专业教室门口展板上展出或以展板的形式举办中心展览。

 

六、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书法教学主要以基本笔画的教学为主,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同时,把笔画应用到简单的字当中。

 

七、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毛笔书法教学工作计划3

行课时间:20xx每周五下午第二节

 

行课地点:xxx小学

 

课程类型:毛笔书法

 

教学对象:xxx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任课老师:xxx

 

一、课程安排

 

本学期的行课时间从2009年10月16号至11月中旬,总共大致有10节课的教学,针对本次的教学对象从未接受过毛笔书法学习的具体情况,所以本学期的重于将侧重于毛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和变化笔画中的第一类的写法以及介绍基本笔画的搭配。

 

(一)基本笔画的写法和搭配(五个课时)

 

这是学习毛笔书法最基本的,所以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慢,细,精,而且根据这个课程的性质,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老师的现场辅导尤为重要。

 

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折,钩,点,挑)

 

①第一课时:毛笔基础知识的讲解(毛笔书法在我国的博大精深,文房四宝,毛笔的起源和使用)

 

②第二课时:毛笔基础知识的补充讲解(“五指”执笔法,书写姿势和米字格的使用)和基本笔画横,竖的写法

 

③第三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横,竖的写法

 

④第四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撇,捺的写法

 

⑤第五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折,钩的写法

 

⑥第六课时:讲授基本笔画点,挑的写法,并进入介绍毛笔基本笔画搭配的介绍,并进行一些简单字的书写

 

⑦第七课时:继续介绍毛笔笔画的搭配,并进行一些简单字的书写。

 

(二)毛笔变化笔画的写法

 

基于变化笔画大都是从基本笔画延伸而来,而且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写法,所以这一部分的授课速度会稍快于前一部分。并根据笔画的相似性将它们分为了五类,这学期讲完成为第一类(折类的写法)

 

①第八课时:讲授变化笔画中折类的前半部分 竖折与竖弯的写法。

 

②第九课时: 讲授变化笔画中折类的后半部分 撇折,斜折,竖提的写法。

 

(三)总结

 

第十课时:最后一节课,将作为这学期的总结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我们的收获与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成果展示。

 

二、预期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毛笔基本,变化笔画的中折类的写法以及基本笔画的搭配,并能运用所写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和中等难度字的书写,同时要让学生对我国毛笔书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并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建立自信。

 

说明:

 

这份计划将会作为我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会尽量按照计划进行我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是第一次教学,对课程的把握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对这份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70-01

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我是带班教师,常常画画钢笔写生。写生的目的着重于真实地反映、记录自然风貌,地域特色及人文景观。在多年的钢笔风景写生实践中,我总结了写生的一些优点:一是方便,速写本、钢笔随身带,无论是出差或踏青,触景生情之时,一幅小景便可信手捻来;二是点线组合的优势,便于整理成完整的国画作品;三是可根据时间长短,既可认真刻画,也可简略描绘。我们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技法,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条路很踏实,我坚信勤奋是根本,善思出成果。我愿在山水画创作与实践中,和同道交流体会,不断进步,对此我进行了一番总结,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的体会。

一、构图。相对与其他画种,钢笔写生画的构图显得更加值得重视,因为它比较简洁的工具材料和简练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它如果构图不讲究其可看性就大打折扣。大体上说:

(1)构图要错落有致,画面须有实有空,即构图布局不要平板,不要画得太满,以免画面有拥堵感。

(2)从前后关系上来说,要有层次,比如有远、中、近景,层次丰富画面才具有空间感而不会显得单调和平板。

(3)画面布局要均衡,这一点其实是任何画种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指感觉上的平衡安定状态,除了造型上的平衡,还应注意画面黑白灰色调的平衡关系。

(4)画面要有视觉中心,景观要有主次之分,描绘要有详有略,而不要平铺直叙,平均对待。类似于剧情中有主配角之分,主角戏份多、足一些;配角戏份少一些、弱一些

(5)除了普通的视角还可以找一些比较独特的角度,找景时应多转转,还可试试仰视和俯视,还可以只表现某一个有意思的局部,对其进行较深入的刻画。总之,构图是一幅钢笔风景画成功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构图,就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

二、疏密。钢笔画用线组织画面,其疏密布局非常重要,一定要有些地方疏,有些地方密,即所谓:”疏能跑马,密不通风”。 根据构图,画面需要”详述”和”略写”,那么,该密的地方我们应尽可能画得密一些,有时为了画面构成的需要,我们常常需要去主观的去添加一些东西,使某一块区域笔画密起来。

三、衬托。以线条为主的写生,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疏密衬托关系;在带有色调的写生画面里,要留意景物间的黑白互衬。这样繁与简、黑与白的相互帮衬,使得画面空间明确,层次清晰。

四、忌直。画钢笔风景写生,尤其是速写式的、以线描为主的,在画房屋、建筑的直线时,不必做到”刚正不阿”,如果你真忠实于写生对象,画得横平竖直,那就吃力不讨好了,你的画就像建筑效果图那么机械而乏味。我以前写生时,习惯忠实地描摹对象,所以我的钢笔写生总画得”字正腔圆”,不敢走形,结果画面很死板和僵化。这一点翻看我前面的写生就一目了然了。其实钢笔风景写生在画墙体、屋顶、电线杆等直线时,有意不要画得太直,要作看似随意的弧状描绘,或有抖动之态或进行断笔处理,即”笔断意连”,这样使直线尤其是长直线不显僵直。这就好似唱歌,直嗓子唱就不好听,而应唱得宛转才会有韵味。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绘画修养为基础的。另外,画门窗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画得太方正,可以有意扭曲一些,也不要”框”得太死,这样画面会显得轻松随意而有画味。

篇(8)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通的。我们平常所说“红花要用绿叶衬”,正是说明了审美的主体对象和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花”与“绿叶”之间是一种姊妹式的映衬关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则是一种母子间的相生关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并从中把握事物的整体美,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其方法颇多“移景对比法”是最简捷和富有成效的一种。

二、实列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绿》中,有一节是作者对游览时天气情况的描写: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笔者在讲解中将这一部分当做审美主体对象梅雨潭之绿的背景材料之一,其作用为

1.渲染了一种柔和、静谧的色调,为下文梅雨潭和梅雨瀑提供了声与色的映衬(见课本)。

2.暗示了作者寻求美和体察美时从容不迫、恬淡宁静的心境。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么没有恬淡宁静的心境也就很难发现美的所在。”这“薄阴的天气”和“微微流动的云”不正是作者某种心境的写照吗?

3.表明是独特的气候决定了梅雨潭有“奇异的绿”。古人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不可以说“秋到潭边水更绿”吗?

由第一方面来说,天气情况(背景)和梅雨潭的绿(全体)之间是映衬关系;而由第二种与第三方面来说则是一种相生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笔者设置了三种场景,来实施“已经对比法”。

1.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种禾苗半枯焦。(《水浒》)――毒热的太阳灼人的眼睛,使人焦躁不安。

2.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浸薛荔墙。(【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天外黑风吹海立。(【宋】)苏轼《有美堂暴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同上《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状美,但疾风暴雨,使人凄惶恐怖。所以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种能孕育和产生梅雨潭那“离合的神光”和作者恰淡宁静的审美心境吗?

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本来没有落雨,但松荫浓翠,似流欲滴,穿行其间,颇觉凉爽,宛若湿衣,这“似流欲滴”的“浓郁松荫”和课文“岩面与草丛”的“油油绿意”何其相似,恐怕还会以为梅雨潭那一潭绿水是这山的汁液染成的呢!在此等环境中,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心境呢!难道不会像作者那样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去讴歌那秋的神韵吗?

三、“移景对比法”的应用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移景对比法”的运用有着以下几点好处:

1.避免了教学的简单化,背景的建设在审美对象的创造中虽必不可少,但由于它在文中只占极少的篇幅容易忽视。而通过“移景对比法”则可以将它放在醒目的位置上,详细的加以分析。

2.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举一反三的教和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移花接木式的移景与对比体现了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

3.移景对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的过程,而对比之后的归纳总结的过程,则是引导学生又回归课文的过程。一出一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灵活性。

4.解释美的来源,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然而,“移景对比法”的运用,也并不是无条件的,须遵循以下原则:

篇(9)

1.1一般资料

116例均符合继发性闭经的诊断标准,且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小于30岁的26例,30~40岁的81例,大于40岁的9例;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8个月。因精神紧张、压力大引起的34例,人流术后的16例,药流术后的23例,无明显诱因的43例。经检查均排除生理性停经及结核、肿瘤、卵巢手术等,属于无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闭经。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型。

1.2诊断标准[1]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②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生理性停经。

1.3治疗方法

1.3.1口服醒经丸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川续断、紫河车、羊藿、山药、茯苓、当归、鸡血藤、泽兰叶、赤芍、丹参、益母草、香附、牛膝,诸药按比例粉碎过120目筛,制成水丸,每30丸6 g。每次6 g,每日2次,口服。

1.3.2针刺秩边穴取穴:双侧秩边穴。针刺方法:用4寸毫针,直刺3.5寸,轻度提插捻转,针感要求小腹部有酸坠感为宜,不留针。

1.3.3疗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连续服用醒经丸10 d,在第11天服药同时配合针刺秩边穴,来潮即停针、停药;从月经来潮第16天开始第2个疗程如上治疗,这样连续治疗3个疗程即可停止治疗,统计疗效。

1.4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月经来潮,连续3次以上正常行经,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月经恢复来潮,但月经周期未正常;无效:月经仍未来潮。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116例继发性闭经患者中治愈98例(84.5%),好转10例(8.6%),无效8例(6.9%),总有效率93.1%。

3 典型病例

张某,女,36岁,2005年3月19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因无其他不适症状,而未进行治疗。患者既往月经尚规律,经量、经色正常,无痛经,孕1产1,顺产,无产后发热及大出血。现闭经6个月,伴头昏,腰膝酸软,减退,纳可,寐尚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脉弦细。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属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治以补肾养肝,活血调经,调理冲任。予以醒经丸口服,日2次,每次6 g,在第11天配合针刺秩边穴,于第15天月经来潮,停止针刺及药物,但经量少,色暗,经期为3 d。第二周期从月经来潮第16天开始如上治疗,在第30天月经来潮,经量中等,色红,经期4 d,无痛经,连续治疗3个月,规律性月经周期恢复,随访半年无复发。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闭经多属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不成熟所致,强调内分泌方法治疗,即服用外源性激素调经,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且长期服用会使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一但停药,往往出现过度抑制现象,反而更进一步引起女性内分泌失调而达不到治疗目的[2]。闭经的治疗目的是建立或恢复正常连续自主有排卵的月经,或有周期规律的月经[3]。经实验证明:滋肾药物有明显的促卵泡生长作用[4]。

祖国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天癸、气血、冲任共同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功能失调都可导致血海不能满溢,而中医辨证从整体观念出发,使失调的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重新建立,促进月经的正常来潮[2]。

而本病的病机多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而血瘀,醒经丸为纯中药制剂,方中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川续断、紫河车、羊藿滋养肝肾,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赤芍、丹参、益母草、泽兰叶活血祛瘀,香附调血中之气,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共奏补肾养肝、活血调经、调理冲任之效。在补肾的同时活血,在活血的同时行气,打破了传统的虚则补益,实则破气破血的原则。而(下转第74页)

(上接第63页)

针刺膀胱经秩边穴,在疏通局部经气的同时,经临床验证,能行气活血,引血下行,是治疗闭经的经验穴,更增加了醒经丸的功效。针药并用,标本同治,故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

[2]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70.

篇(10)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面对大量的习题,学生常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树立学生的数学类比思想,将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从中发现这些题目的异同点,再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发现新的知识与理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一、初中数学背景下类比法教学的意义

类比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它是将新旧事物之间相类似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对比,并从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类比法应用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 首先,知识与知识类比. 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但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类比,还是需要教师指导完成.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两个相关的知识点作比较,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知识与实践类比.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或者数学理论. 因此,数学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有效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数学与其他学科类比. 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各种解题能力,这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类似的部分进行类比,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背景下应用类比法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类比思想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在不断学习与练习中,促进学生类比能力的发展.

1.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类比意识

在教师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提高学生的类比意识. 只有学生具备了利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才有可能有效地运用类比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 挖掘类比素材,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相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可以在课外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中挖掘数学类比素材,启发学生从知识的延伸、相似、互逆等方面思考,并在比较中发现未知知识或者理论,激发学生类比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效率与学习效果. 比如,讲解“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形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类比,通过观察与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即是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3. 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合理利用类比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将类比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类比法的应用提供环境基础,使学生随时都能够感受到类比法应用的优势,并在教师的讲解与不断练习中,增强利用类比法解题的意识,促进类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相类比,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营造一个轻松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比较、思考,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是将全等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换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相等换成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过不断实践证明,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信,随着类比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曹莉萍. 类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4).

上一篇: 知识管理的方法 下一篇: 文化旅游市场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