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4 09:5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发展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发展的认识

篇(1)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观念,构建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和科学发展新机制。土地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也会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启发和指引。

一、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原则的认识

土地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土地作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和措施的综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样也使得我们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有了全新理解和认识。土地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因而,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也必须以宏观调控的原则为指导。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然而,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无论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还是作为一种权利配置,必然要求公平分配。公平配置原则也就必然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之一。如在宏观上,必须考虑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公平。而在农用地内部,则要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土地的要求考虑如何实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之间的合理、公平配置。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重要资源,土地资源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历来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因而,公平配置后的高效利用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另一重大课题。所以,高效利用原则也将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之一。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不仅要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分配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的机会公平;不仅要重视当代人之间的数量分配的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在土地利用条件和环境之间的公平。因而,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原则将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又一原则。

原则是概括性地对事物特性的描述和总结,这也使得原则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能否认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中其他原则的存在,但公平配置原则、高效利用原则,以及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原则必将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二.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内容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这也催生了土地宏观调控这一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也让我们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供应调控 。土地在我国是一种稀缺的国有垄断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内容。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总量调控主要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

2、现存用量控制和潜在存量盘活的可持续调控 。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而,解决有限的土地供应和不断膨胀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办法还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的本质要求。存量土地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国家通过与此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来实现用量控制的可持续调整。与此同时,国家通过鼓励推进闲置土地清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加强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来实现潜在土地存量盘活的可持续调控。

3、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统一调控

十七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而且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号召下,改变过去只重视土地经济效益,加强土地的生态效益保护和调控也将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三、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

首先,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土地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所以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必然受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约束,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这也是“全面发展观”对作为宏观调控的部分之一的土地管理服从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必然要求。

篇(2)

x前阶段通过在会议、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上学习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后,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发展观念,增强了我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我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准确把握、理解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偏离发展这个主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我科的工作来讲,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为建设行业的有关单位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搞好服务,这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事科作为全市建设教育主管科室,负责着全市100多个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我们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我委号召的“我为加快信阳城市建设进一言”活动的开展,联系本科室的工作及岗位职责实际,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为施工企业服务的力度,积极帮助施工企业搞好职称评定工作,为做大做强全市建筑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市是建筑劳务大市,近年来,劳务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建筑劳务占全市劳务经济的半壁江山。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全市的建筑队伍的状况是每输出建筑劳务人员四五十万人,其中成建制输出近20万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90%为农民工,他们长期从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和一线生产,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实用人才,成为带动建筑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他们受正规学历教育不多,按照国家职称评定标准,无法取得政府职称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发放的职称证书,这种现状已成为困扰我市原本实力很强的企业发展的难题,由于有职称的技术人员少,企业资质过低但又无法升级,严重影响了我市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无法使企业做大做强,这对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与建筑劳务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亟待我们进行解决。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我认识到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体现就是要通过我们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局面,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来实现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针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多,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无法参加社会职称评定的实际,为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各企业要求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呼声很高,我科作为市建委负责全市建筑施工企业职称评定工作的科室,就必须把向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来探索职称评定工作新举措,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我们通过广泛调查了解、征求意见,掌握了我市目前建筑企业队伍中缺少有技术职称人员的现状,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已着手研究在不违反国家职称评定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有利于我市建筑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市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我市初中级技术职称评定办法,争取在初中级技术职称的评定上,为我市的建筑企业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便捷服务,为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总之,作为职能部门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把促进我市的建筑业发展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具体到人事科就是要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材保证。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建设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3)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地方人大工作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地方各级人大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前一阶段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实践,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把支持发展、促进发展、服务发展作为首要职责,依法办事,和谐谋事,努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要把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贯地彻到重大事项决定权中。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大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大工作要围绕党委的工作中心,认真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作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相关决议决定,从而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全社会的自学行动。

第二,要把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促进科学发展上来。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是人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地方人大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进一步探索法定职权内的有效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使“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察、执法检查和调研,听取审议相关专项报告,及时提出意见并做好跟踪监督,把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难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执法中的薄弱环节作为监督重点,支持和促进“一府两院”更好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深入实际,开展调查和视察,提出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第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大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集中人民智慧、体现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把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维护民利、务求民富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督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人大工作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依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四,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职权的重要前提。要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学习,真正学懂弄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髓,澄清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理解或模糊认识,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各级人大常委会班子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善于科学发展的干部,确保人大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保证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运行。

篇(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事人才工作

作为人事干部,关键要从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入手,切实解放权力、解放职能、解放机制、解放自我,为思想的全面解放奠定良好基础,为人才的全面解放提供优质服务,为科技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创造有利条件。人事干部要想实现“四个解放”,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建立促进人才人事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人事工作新发展,就必须在“四个坚持不懈”上下功夫:

1、加强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五个结合”,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总结经验相结合、学习与改造世界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人才人事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的起点上拓宽人才人事工作思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使人才人事工作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

2、落实整改措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重点解决好机关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效率不够高的问题,推动思想作风和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新进步,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才人事工作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人事部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人事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和法律水平,具有比较宽广的眼界和较为广博的知识。人事干部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事工作的深度和质量。要把学习实践“四个解放”的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发展观谋划人才人事工作思路、解决人才人事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服务、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加强人事部门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努力把人事部门建设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效率、高素质的服务型机关。

3、推进新体制建设,为人事部门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篇(5)

作为公司一名负责薪酬福利的员工,负责薪酬发放,管理人事档案、劳动合同的解除等。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用人单位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并按规定享受各项待遇。如果用工单位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人员都做到规范用工,工作量极大,所以,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为公司实施劳务派遣,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是捷径

二、存在的问题

深刻感受到由于前期工作进度缓慢而使大量工作堆积,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比如与用人单位协调不一致,在公司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分散、不统一,在档案托管方面没有统一的收发凭证等。

篇(6)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监督的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加强法律监督,将监督的重点转移到“五统筹、五坚持”上来,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切实把科学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强司法监督,推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深化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司法保障。

篇(7)

6年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大家十分耳熟和关注的一个名词。也许,有人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事,与我们普通工作人员没有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必须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只有身体力行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做到“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情,可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在眼前,就在身边;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我深深认识到办公室工作是我局工作运转的基本依托,大量的日常的、烦琐的事务性工作都要在办公室完成,一般地说,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和效率。因此,我必须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改进工作态度,激发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特别要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意识。办公室工作责任艰巨,对人员素养的要求高,古人讲“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所以我们要时刻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经验,学会从全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二是增强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障。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树立快、准、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快就是反应快、落实快、工作节奏快;准就是反映情况、报送信息和提供建议准、领会工作意图准;严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对任何工作都不马虎、不含糊、认真负责;细就是工作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实就是说实话、办实事、务实效,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忙而不乱。

篇(8)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坚持不够明确。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社会主义的要求来看,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它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和把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过去,我们的方针是“追求效率,兼顾公平”。实际上,效率与公平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效率指的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衡量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公平与正义指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对于基本价值观只能坚持,而不能兼顾。如果没有很明确的价值理念,而只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予以兼顾,很容易导致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篇(9)

作者简介:周涛(1977-),男,湖北宜昌市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李旋(1979-),女,安徽萧县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传播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85-03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性、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得到大力发展,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数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满足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也暴露出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企业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高效毕业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的双向矛盾。高职院校怎样适时的进行调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长足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试图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的发展路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信息化阶段再向现代化进军。30年快速发展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科学发展提上重要日程。30年成就巨大,机遇前所未有,科学发展恰逢其时。发展是关键,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50年前西方管理思想核心就开始定位为以人为本,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人的价值和生命重视不够问题,都不符合以人为本要求;国家发展三大基本战略是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怎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人力资本,我们发展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口众多而人力资源能力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是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要素之一

以人为本,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庞大的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诺贝尔得主贝克尔认为经济持续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有两个主要投向,一是投资教育,二是投资健康(体能开发)。教育作为人力投资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改革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重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为教育的大众化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职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传统的“学科导向,课堂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培养的质量与企业要求不一致,企业往往更看重于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目前高职教育学科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虽然,高职院校也有意识的增加了实习的安排,但是理论与实践的间隔时间过长。2010年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中职校长研讨会,作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机制创新和模式改革。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重构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人力资源

“以人为本”包括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文本。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认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宣告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其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育人为本,强化职业道德;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等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强调半年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文件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就就业需求的对接。

2.办学以人才为本。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实现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目标。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适应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吸收和配置教师资源。教师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平等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同时也可以聘请一线的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要把教师拘泥在学校,主动提供机会给专业教师,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顶岗实习是常见的工学结合的案例。从做中学,做中教。校企共同参与,保证了学校培养的人才技能满足社会对于通识教育的要求,又能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将学习的内容真实的呈现在眼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同时,用实践来检测理论,以便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工作情景,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1.科学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定位,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专业,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吸引生源。

除了准备定位自身的优势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但要使学生毕业的时候凭借一技之长找到理想的工作,也要培养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专业设置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市场要进行动态的监控,根据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高职院校要系统地分析i放进的社会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和自身的办学条件与优势,同时,可以借鉴草考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实践,总结近几年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建设属于本院校的特色专业,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课程建设。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人才时,要做到全面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不但要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也要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时,就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对市场要求作出评估,突出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可以采取校企联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要把课程建设与就业相结合;课程建设时要统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像文学、政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西方文化习俗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把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特别之处,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实践课程更是必不可少的。

4.加强技能训练,建设实习基地,密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实训基地,加大顶岗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避免与社会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采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实习、聘请企业家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来校讲课等多元的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 机制。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实习安排,这不但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空间,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激烈的竞争中,高职院校必须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二、坚持以服务大局为宗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点。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是国家意志体现的执行者。克服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的观念,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主动把人民法院的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始终把服务大局的理念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克服脱离党的领导谈审判独立的观念,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的监督,加强和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大兴调研之风,跳出法院看法院,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届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注意培养和谐司法意识,营造和谐司法环境,努力将促进和谐理念贯穿于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追求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正确处理好调判关系,准确把握诉讼调解与依法判决的基础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做好释法明理工作,不搞“一判了之”,最大限度地追求案结事了。

三、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生命线,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上一篇: 对乡村振兴的设想 下一篇: 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