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护理的知识宣教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4 09:5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口腔护理的知识宣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童口腔护理的知识宣教

篇(1)

牙龈炎是发生于牙龈组织的急慢性炎症,由于牙龈组织受到牙龈边缘的食物残渣刺激,以及长期积累的菌斑、牙石存留在牙间隙刺激牙龈所导致。临床中其表现为牙龈红肿、胀痛,且易导致牙龈出血。牙周护理是口腔科牙周疾病系统治疗的基础,可激发患者的自主防治意识,提高患者口腔保健的认知程度。本次研究对牙龈炎患者采取牙周护理,探讨其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口腔科门诊诊治的牙龈炎患者160例,男性89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38.35±11.54)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牙龈炎且3个月内未接受过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常规护理为基础的牙周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且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P>0.05)。

1.2方法 使用信息问卷调查表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情况、疾病史、家族史等。对患者进行口腔保健的宣传教育,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口腔护理:建议患者白天多饮水,口腔溃疡者喷涂西瓜霜喷剂、口腔黏膜糜烂者用专用漱口液漱口等,这样可减轻患者的疼痛肿胀感,利于入睡。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牙龈沟,预防交叉感染。培养良好的刷牙、饭后漱口习惯,合理搭配饮食。心理指导: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其积极应对,缓解其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1.3评价指标 牙龈炎治疗效果根据探诊出血进行评价,探诊后有出血的记录为阳性,与牙龈缘下1 mm左右用墩头探针沿牙龈缘滑动观察有无出血。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效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牙周护理干预后探诊出血率明显优于干预前,对照组护理后探诊出血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探诊出血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龈炎是口腔常见疾病,当患者发现患有牙龈炎后要及时就医清理牙垢及牙石,不要自行处理避免损害牙体。合理的牙周护理对牙龈炎患者非常必要,本次研究中发现牙周护理后患者探诊出血率明显降低,疼痛感降低,满意度得到提升,临床常规护理中仅仅对疾病进行护理,而对患者日常行为规范及心理层面显有涉及。临床治疗中搭配合理的牙周护理对牙龈炎恢复作用巨大,全面的宣教,日常生活的指导,心理情绪方面的缓解、疏通都是有益于牙龈炎患者的恢复。但对于患有牙龈炎的大部分患者并不具备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而且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口腔清洁的意识越来越差,为减少各类牙周疾病的发生,口腔卫生工作应当重视,定期刷牙、饭后漱口、合理饮食等都应当引起重视。

综上,牙周护理能够显著提高牙龈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1-10]。

参考文献:

[1]徐云.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口腔护理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06:556-557.

[2]刘建宁,柯贤俊.洗必泰漱口液及口腔护理在牙龈炎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2:162-164.

[3]吴桂楠.牙周护理对儿童牙龈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2:187-188.

[4]王敏.牙龈炎冲洗器在神经内科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0:1542.

[5]蒋丽红,谭伟丽.牙龈炎冲洗剂与生理盐水口腔护理对比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8-159.

[6]刘立杰.儿童慢性牙龈炎采用牙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8:98-99.

[7]王璐璐.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在口腔颌面外伤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1:88-89.

篇(2)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94-02

口腔医师与牙科辅助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是摆在我国临床工作的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牙科辅助人员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途径。

国外对于牙科辅助人员的划分有很多层次,且口腔学院都具备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方案,有最终的上岗考核认证。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牙科辅助人员根据其分工有不同称谓,如口腔卫生士、口腔治疗师、口腔护士、口腔助手等,其所承担的任务有交叉和重叠,主要都是为口腔医师开展工作提供辅助作用的。

一 我国口腔医师辅助人员现状

随着各类外资独资、中外合资和高档民营口腔诊所的建立,口腔病防治机构的发展,口腔分科的日益精细,新技术的不断使用,口腔医疗模式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四手操作”得到重视和推广,对具有专业能力的牙科辅助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口腔门诊的医师和辅助人员比例一般为6∶1至8∶1,比例失衡,辅助人员较少,且多来自护理专业,所学口腔护理课时较少,涉及门诊的口腔护理几乎没有,口腔专业知识匮乏使护士只能被动的执行嘱托,不能有效的配合医师工作,为此全国许多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开设了口腔护理专业,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等院校开设了口腔护理大专班和中专班,吉林大学招收口腔临床护理方向的护理研究生,为口腔护理事业培养了一批专科护理人才。WHO在20世纪就提出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护理人员应具有“人文”和“人本”精神,应重视“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重大的作用。临床实践已证明心理护理对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孕妇、不配合的儿童以及有牙科恐惧症的患者等有明显作用。

口腔治疗操作空间狭小,患者口腔内唾液分泌,医生操作困难,配合时口腔护理人员不从事治疗操作,但必须掌握治疗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置等,才能预知医生的下一步治疗计划,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四手操作”技术能让医、护、患三方满意,减少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声誉和经济效益。口腔护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口腔医疗设备性能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所需器械的名称和用途,以适应各种先进的口腔医疗设备、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应用,如电子显微镜下的根管充填技术的配合、对口腔正畸患者使用电脑应用软件进行头颅影像分析以及录入电子病历等。但往往实践中忽视了口腔医疗设备日常的消毒、维修与保养,不能更好地消除医源性感染的途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牙科辅助人员还应是口腔门诊管理者。安排患者的预约复诊及医师出诊时间,使医疗运作更加顺畅有效;从事患者管理、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工作,以提高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医院或诊所的声誉,并获得患者信任和病情随访控制;构建医、患、护、技工以及医疗器械经销商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信赖医师、配合治疗,技工应充分了解医师的意图而避免产生矛盾,医疗器械经销商能根据临床需要提供适合的材料和器械。目前这些交流工作基本都是医师在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少部分由口腔护理人员分担,因而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的牙科辅助人员把医师从中解脱出来从事更多的医疗和科研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我们对疾病的研究重点逐渐关注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上,但是我国口腔预防相关从业人员不足,预防工作的重点放在口腔预防治疗和口腔卫生宣教上面,主要工作仍需口腔医师去完成,缺乏系统和全面的口腔调查以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没有完善的辐射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口腔检查和治疗制度,对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及其效果的研究较少。口腔预防保健不能单纯追求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要看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其工作有待专门人员在口腔医师指导下进一步开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义齿修复数量显著增加,但是口腔技师明显缺乏,远低于保证修复体制作的质量所需要的口腔修复医师和口腔技师比例1∶1.5至1∶2,优秀的高级技工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紧缺的人才。

目前我国口腔卫生队伍主要由口腔医师、口腔助理医师、口腔技工和护士组成,其分工不明确,层次机构不合理。一些简单的口腔治疗占用了大量高级人才,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有学者建议应致力于培养口腔治疗师以处理大量医疗事宜,这也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培养口腔医师相比,培养口腔护理人员和口腔治疗师所花的开销要小得多,具有明显的经济实惠的优点。因而,进一步完善牙科辅助人员培养体系是急迫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 培养各个方向的牙科辅助人员

1.口腔助理医师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83-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oral care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Methods 5 kindergarten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city,40 childre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every kindergarten,a total of 200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ll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of 100 cases,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oral comprehensive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after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a period of time,two groups of children′s dental health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for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ll the study findings and data statistica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different time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suffering from dental caries comparison shows that were treated 3,6,9 and 12 months,after observed groups of all time suffering from caries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significant(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oral nursing intervention;Prevention;Children′s dental caries;Effect

乳牙龋齿是临床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1-2],此病发病较早,且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牙齿组织逐渐遭到破坏的疾病,严重的龋齿会造成牙齿疼痛从而影响儿童的进食及消化功能,增加患儿口腔内疾病发生率[3],进一步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目前临床上对于儿童龋齿,更多的是采用窝沟封顶预防为主[4],对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有很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此方法在对部分患儿进行预防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得预防效果不是很理想。本研究采用综合口腔护理干预的措施对儿童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6月内我市5所幼儿园,从每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40例儿童,共计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无龋齿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儿童均分为两组,各100例,分别为采用综合口腔护理进行干预的观察组和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生54例,女生46例;年龄(3.7±2.2)岁;身高(93.1±12.7)cm;体重(15.7±7.4)kg。对照组男生51例,女生49例;年龄(3.3±2.7)岁;身高(92.8±13.2)cm;体重(17.3±5.5)kg。本研究经儿童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以及学校及医院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实施。所有儿童均无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影响,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

1.2.2观察组 采用综合口腔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向家长及幼师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对儿童的危害等,介绍口腔保健知识如儿童牙膏、牙刷的选择技巧及儿童正确刷牙方法;②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提高儿童配合度,让他们自觉养成、自愿做到早、中、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③幼教老师及家长做好监督工作: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帮助儿童将不良习惯尽早改掉;④鼓励儿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鱼虾等健牙食物;⑤每个月进行一次牙齿检查,对于问题牙齿及早治疗等[5-7]。

1.3观察指标

配合程度。①很配合:对于各种操作都欣然接受不反抗,操作过程中积极配合;②一般配合:有抵抗情绪,但勉强可以完成操作;③不配合:拒绝接受所有操作,抵抗情绪强烈,任何沟通无效。配合率=(很配合+一般配合)例数/总例数×100%[8-9]。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儿童护理干预后不同时间患龋齿比例的比较

护理干预后不同时间两组儿童患龋齿的情况比较显示,分别干预3、6、9、12个月后,观察组各个时间患龋齿的66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儿童配合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79例很配合,16例一般配合,仅5例不配合,配合率为95.00%,而对照组57例很配合,7例一般配合,36例不配合,配合率为6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牙科疾病,龋齿被WHO列为了危害人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等特点,通常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被恒牙所替代,因此龋齿对患儿影响不大也不会很大。然而,有研究显示,儿童龋齿可能与母亲的母乳喂养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此外,更主要的原因还与儿童的食物、饮食习惯及微生物等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0-13]。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及辨别能力均有限,此时期极易养成各种不良饮食及行为习惯,使得龋齿的发生概率很大幅度地提高[14],一旦发生龋齿,轻者影响患儿咀嚼,重者直接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疼痛,影响进食及消化,长期不进行治疗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口腔疾病发生,以此形成恶性循环[15],对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倡导幼教人员及家长联合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按时对牙齿进行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及进行涂氟等保护措施,以保证牙齿的健康。

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不同时间两组儿童患龋齿的情况比较显示,分别干预3、6、9、12个月后,观察组各个时间患龋齿的比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配合程度比较显示,观察组79例很配合,16例一般配合,仅5例不配合,配合率为95.00%,而对照组57例很配合,7例一般配合,36例不配合,配合率为64.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预防儿童龋齿应当正确采取综合口腔护理干预的方式,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可明显促进儿童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的配合率,降低儿童患龋齿的概率,对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预防龋齿的发生有积极意义,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司燕,张叶,高学军,等.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龋病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98-1900.

[2]疏新红,何磊.高校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齿调查分析及防治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521-2523.

[3]杨旭,刘春灵,熊均平,等.漯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31-1433.

[4]张晓蓉,王小燕,闫亮.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在预防儿童龋齿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8):2125-2126.

[5]王晓峰.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55-4156.

[6]张媛媛,程华刚,王胜,等.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90-2893.

[7]李存荣,曾晓莉,王勋,等.2008-2011年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报告[J].上海口腔医学,2012,21(4):451-454.

[8]戴俊峰,钟丽红,王海燕,等.威海市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效果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1133-1134.

[9]Lee GH,McGrath C,Yiu CK.Developing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arie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hrough the ADAPTE process and Delphi consensus[J].Health Res Policy Syst,2016,14(1):44.

[10]王艳,崔玲玲,赵林远,等.中国母乳喂养与学龄儿童乳牙龋齿关系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2):243-247.

[11]热比亚.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700-702.

[12]Lee GH,McGrath C,Yiu CK.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arie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by caries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on clinical practice in a dental teaching hospital[J].BMC Oral Health,2016,16(1):58.

[13]陈尚徽,高红琼,张娜,等.学龄前儿童龋齿与母亲孕期相关因素的关联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4):412-415.

[14]陈志斌.3-6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2-1053.

篇(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59-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等感染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1]。个别重症患儿病情重,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引起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但护理过程中,做好预防控制措施尤为重要。通过隔离、消毒把疾病传播途径极力遏制,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阻止爆发流行。

1 临床表现

1.1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 护理对策

2.1 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每天空气消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2 口腔护理与饮食调理:患儿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加之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感染,可用棉签蘸3%碳酸氧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擦洗患儿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上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为避免患儿疼痛,应给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高营养的饮食,同时避免辛辣、粗糙、刺激性食物,进食后使用温开水或0.9%氯化钠溶液清洗口腔。生病后1~2周内要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富含丰富的维生素、优质蛋白的饮食,食品应具有多种花样,讲究色香味美,以促进食欲,鼓励并帮助患儿多饮温开水,发热时更应多喂温开水,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对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给予静脉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3 皮肤护理:患儿皮肤均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每晚给患儿洗澡,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已经破溃的应给予安多福进行局部消毒后涂抹利巴韦林软膏及康复新液促进愈合。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2.4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给予多喝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或药物降温,如小儿退热贴贴额头或布络芬缓释混悬液口服等,根据患儿体重,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退热后患儿出汗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安抚患儿情绪,减少活动,注意休息。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一般情况下5―7 d都可以痊愈。

2.5 心理与健康护理:小儿对新环境特别是医院环境感到恐惧。害怕打针、服药,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诊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护士应及时做好健康宣教,循序渐进地向患儿及家长讲解HFMD有关知识、消毒隔离措施的必要性、口腔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皮肤护理及其他注意事项,并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有助于患儿疾病的诊疗与康复。

3 预防

患儿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和调理饮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4 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经复杂的疾病,近年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发病人群多为婴幼儿,只要采取措施及时得当、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完全能够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有效控制其传播流行。主要在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对症支持处理方面及时准确。同时要加强患儿及家属的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才能阻止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73-02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主要是造血器官内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和非造血器官内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小儿急性白血病中较常见的类型,其发病高峰年龄为3~4岁,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男女之比为1.1~1.6∶1[1]。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46例临床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行化疗治疗患儿的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确诊。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4.1±2.5)岁。46例患儿中,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标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

1.2 治疗方法

4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采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3]治疗。给药方案:全部患儿均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每次3.0~5.0 g・m2,总量的1/6(<500 mg)在3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其余剂量24 h内匀速静脉滴入,静滴12 h后以四氢叶酸钙(CF)解救,每次15 mg,每6小时静脉注射1次。同时给予碱化、水化尿液。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帮助新入院的白血病患儿及其家长适应医院的环境,热情帮助、关心患儿,让其感到温暖。由于本组患儿年龄普遍较小,且化疗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治疗时间长,易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情况,大多数患儿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化疗前向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化疗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向年长患儿介绍有关白血病的知识,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请已康复的白血病儿童到医院看望患儿,现身说法,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以较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3.2 基础护理

嘱患儿注意休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疾病早期有乏力、贫血、血小板低时需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更换,保持床单位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

1.3.3 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较低,应用化疗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对骨髓的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下降[4]。因此,应对患儿采取保护性隔离,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每天应进行紫外光照射,避免交叉感染。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感染的早期表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以免造成医源性感染。

1.3.4 口腔护理[5]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卫生,避免出血及损伤,进食后嘱患儿用生理盐水漱口。口腔黏膜炎发生后,遵医嘱每天给予口腔护理2~3次,根据口腔pH值及具体情况选用碳酸氢钠、过氧化氢、灭滴灵等交替漱口。口腔溃疡疼痛时可用2%利多卡因喷雾,或加入漱口水中含漱止痛。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口腔情况,注意有无口腔黏膜颜色改变、充血、破溃等情况。

1.3.5 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出血是白血病患儿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儿不要剧烈运动,减少磕碰,避免外伤。经常修剪指甲,不要挖耳、鼻,禁剔牙。静脉注射、骨穿后压迫注射部位10~15 min。鼻腔少量出血时可用头部冷敷、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压迫止血。牙龈出血可用冷盐水含漱。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搬动。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3.6 用药期间的护理

1.3.6.1 熟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 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肛周黏膜溃疡,应加强口腔、肛周皮肤的护理,水化碱化,以减轻药物对黏膜的毒性刺激。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四氢叶酸钙拮抗,以减少毒副作用。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时需注意用黑纸包裹,使用避光输液器,以免药物分解。

1.3.6.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消化道反应是化疗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防止胃肠道反应,可在化疗前30 min使用止吐药,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胃肠道反应情况[6]。患儿不能进食或存在电解质紊乱时,予以静脉高营养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1.3.7 静脉护理

制订静脉使用计划,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静脉由远端开始,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选择粗、直的大血管进行穿刺,成功后应检查回血良好后才能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勤巡视,一旦发现注射部位肿胀、疼痛等外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用硫酸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外渗部位还可用硫酸镁进行局部湿敷。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先推注10~20 ml 生理盐水,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推注化疗药物后,再推注20 ml生理盐水冲管。

1.3.8 饮食护理

化疗期间消化系统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特别是在诱导缓解期间及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期间,保证患儿有足够的入量,促进尿酸排出,预防因大量白细胞破坏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也有利于药物毒素的排泄。

2 结果

46例患儿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联合化疗后,42例出现消化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3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4例患儿出现口腔溃疡或溃疡破溃;11例出现骨髓抑制,经积极治疗与合理护理后均有所缓解。

3 讨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效的化疗治疗能够达到缓解或治愈该病的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接受化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化疗药物使用方法,做好患儿及家属相关疾病及用药知识的宣教工作,告知其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尽量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良好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晋.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92-395.

[4]杨峰,梁爽,翟凤平.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四氢叶酸钙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54-56.

篇(6)

【关键词】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2-3]最为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至2012年5月30日救治的94例患儿,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2例,并发心肌炎的1例,年龄多为1~5岁婴幼儿,其中1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2.2 口腔护理及饮食调节 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碘甘油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饮食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3 病情观察与皮疹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吸及心率。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3 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家庭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3 护理体会 通过9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使我认识到手足口病虽然传染性强,但只要采取措施及时得当,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的,并有效控制传播流行。主要是要做好严密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对症处理治疗工作。同时做好患儿及家属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才能阻止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参考文献

篇(7)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病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肺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个别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7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8例(均已报卡),通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9例,占84.5%,4~14岁9例,占15.5%,住院期间体温在38.5℃以上者30例;口腔疱疹者41例;臀部疱疹者37例;手足疱疹者56例。均予抗病毒、维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平均住院7天,并发肺炎3例,未见并发脑炎及心肌炎,5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2.1.1 环境的消毒隔离 患儿统一安排在同一病区并挂醒目标志,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及椅子,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病区内采用移动式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每日2次,早晚各30min,每日通风,于消毒后通风30min,制定严格探视制度,发放陪伴证,严禁外来人员出入病区。

2.1.2 患儿的消毒隔离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患儿大小便排入便器,经20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每日用含氯制剂喷洒2次。患儿之间不互玩玩具或接触玩耍,出院病人的床单位均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2.1.3 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病区配置 专门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前后均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用的非一次性仪器,如:听诊器、手电筒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2 口腔护理 指导患儿或家属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若有疱疹破溃者,以西瓜霜喷雾剂喷涂以减轻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或将维生素E、鱼肝油或思密达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续发感染,促进食欲[1]。予41例口腔疱疹患儿上述护理后,效果显著。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患儿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2.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物,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抓破皮疹出现继发感染。皮疹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破溃者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洗澡时只用清水。体温在38.5℃以上者需物理降温时,有皮疹者尽量不用酒精擦浴,改为温水擦浴。婴幼儿勤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或用湿纸巾擦拭,并予护臀霜涂擦。

2.4 饮食护理 指导家属给口腔疱疹患儿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禁食生、硬、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以免加重疼痛。由于患儿年龄小,不易配合,更应耐心喂养,少量多餐,尽量补充所需营养。对于口腔疼痛而拒食、拒饮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5 病情观察 观察基础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神经系统需要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高热、抽搐、哭闹不安或嗜睡等,有无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吐泡沫样痰等表现,我院收治的58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6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近年来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加之家长对本病了解不足,特别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和恐慌。我们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使他们认识本病的发展过程,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在患儿方面,由于疾病带来的疼痛和陌生的环境易产生恐惧、烦躁、哭闹不止。对于婴幼儿我们要体贴爱护,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使其消除恐惧感;对于较大患儿,应耐心解释,多鼓励,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7 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传播快、感染性强,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特点、预防措施等。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但要避免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宜居家休息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 同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 讨论

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治疗及时均肠道病毒可治愈[2]。但近来发现E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皮疹外,有更多机会引起严重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病死亡率高[3]。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及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积极诊疗和护理,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8)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多见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1]。2010年5月~2010年7月底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21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其中男123例,女87例;年5个月~10岁,1岁以内10例,1~3岁144例,4岁以上66例。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前臂、足、小腿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特征,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4~5 d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食欲恢复正常,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我院专门设置了手足口病患者病区,与其他病种隔离。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病室用空气消毒机每天循环消毒,每间病室门口放置3 M免洗手消毒剂,以备随时洗手,患儿的粪便,剩余食品,玩具等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衣服、被褥暴晒6 h,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后要严格洗手消毒,处理患者粪便,或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应戴手套。手上无可见污染物或去除手套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禁止患儿外出,避免交叉感染。隔离时间为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泡结痂脱落。一般两周左右。本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不是终身免疫[2]。

2.2  口腔护理:患儿因口腔内疱疹、溃疡引起疼痛而拒绝进食,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在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年龄较小者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口腔,有溃疡者用西瓜霜外涂,每次涂药后30 min内避免进食或饮水,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涂抹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

2.3  饮食护理:给予患儿进温凉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蒸蛋、稀饭、西瓜汁等,宜少量多餐。鼓励患儿适当饮水,因口腔溃疡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进行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4  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汗湿时及时更换,床单、被褥清洁、平整经常更换,定期日光下暴晒。为患儿简短指甲,以防因皮肤搔痒而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于患处,用清水沐浴,避免使用肥皂及刺激性沐浴露。

2.5  发热护理:在38.5℃以下的患儿一般嘱家属给患儿多饮温开水,无需特殊处理,超过38.5℃的患儿给予温水擦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补充水分,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多卧床休息,定时测量体温,脉搏。

2.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意识,心率,呼吸情况,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嗜睡、肢体抖动及惊跳等现象,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2.7  心里护理:对患儿要有耐心、爱心,患儿哭闹时陪其做游戏、讲故事、做其感兴趣的事分散其注意力。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及预后解除家长的恐惧心理及忧虑,经常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其信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8  健康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墙报、小册子、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卫生保健工作,注意勤洗手、勤更衣、勤晒床单被褥、室内勤通风,帮孩子养成多饮温开水的好习惯,加强营养,合理休息,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篇(9)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静安区牙防所就诊的16~60岁成年患者,且为3个月之内未接受过牙科治疗的初诊者。排除单纯口腔检查和III度牙松动者。共计调查400例。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组)120例、治疗前宣教组(2组)120例、心理干预组(3组)160例,其中女性211人,男性189人。3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由患者自愿参加,并以匿名方式填写调查表。我们根据参考文献[2]介绍的方法将DF分为5个等级:4级为很畏惧(患者非常紧张不安有逃避治疗的行为);3级为畏惧(患者紧张不安但无逃避治疗的行为);2级为有点畏惧(患者稍感不安,但能配合医生的操作);1级为不清楚(患者判断不准);0级为无畏惧(无任何紧张害怕心理)。3、4级为高度畏惧,1、2级为低度畏惧,0级为无畏惧。将患者对畏惧和紧张的自我控制力分为强、较强、较弱和弱4个等级。

1.3 干预和治疗

术前宣教组病例利用候诊时间观看口腔知识宣教片,并由1名医生向其发放健康小处方、口头宣教口腔基础知识及病情相关知识。术中心理干预主要结合“四手操作”,由1位医生、1位护士向其详细解说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在术中对病人采取适当的心理安抚,解除其顾虑。

2 结果

各组DF的发生情况见表1。 经χ2 检验, 3组间高度畏惧患者和无畏惧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

各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DF的自我控制力见表2。经χ2检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成人患者虽然对牙科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但在治疗过程中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3 讨论

DF患者把牙科与疼痛相关联而产生对牙科治疗的畏惧,这是牙病就诊时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DF的发病率均较高。Milgrom等[3]随机采访了1 000名西雅图居民,调查显示,高度畏惧患者中51.2%的人经常拖延诊治。9.1%的人甚至每次约诊都不去,而且他们对自己牙齿外观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低于低度畏惧患者。Woolfolk等[4]还发现人们不经常进行口腔检查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口腔护理或治疗焦虑、害怕。由于惧怕牙科治疗,患者往往拖延去看牙医的时间,而降低早期就诊率的结果是病情加重、诊治过程更复杂、疗效更差、医疗费用更高。所以DF的存在会增加口腔疾病负担,降低诊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恶化了医患关系[5],严重者甚至在就诊过程中诱发各种意外事件,导致严重后果。

成人的自控能力较强,畏惧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往往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在诊疗前或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牙科畏惧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显示,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牙科畏惧症的程度,通过安慰性语言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语调平稳,操作熟练,护士适当触摸患者的手、肩等增加亲切感,使患者减少牙科畏惧心理。本调查的资料还表明,平时较多采用的口腔知识宣教方式并未能有效降低牙科畏惧的发生,这可能和宣教时间过短和内容不够深入有关。因此,在门诊工作中,预防和缓解牙科畏惧症应以心理预防为主,提示我们在诊疗工作中要注重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4 参考文献

[1]韩宁.牙科畏惧症[J].北京口腔医学杂志,2003,11(1):59.

[2]徐立平,许彪,李曙晖,等. 183例口腔内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3,11:296.

[3]Milgrom P, Fiset L, Melnick S,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consequences of dental fear in a major US city[J].J Am Dent Assoc, 1988,116:641.

篇(10)

孕妇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状况及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下 一代的口腔健康[1]。为了解我市孕期妇女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态度、行为 和诊治情 况,提高孕妇口腔保健意识,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笔者于2009年1~5月对在我院妇 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幼中心进行围产期检查妊娠妇女459人 。年龄26~40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 51%。

1.2 方法

设计结构型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保健的知识及来源、 口腔 卫 生习惯、观念、诊查情况及对婴幼儿口腔知识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 案统一问卷,当场发卷,自行填写,当场收卷,监督整个答卷过程,并尽可能减少诱导性误 差。共发放问卷500张,收回459张,回收率91.8%。

2 结果

2.1 孕妇的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及观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妇为100%,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者占11.76%,有牙龈出血者占74 .51%,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健康检查者仅为3.92%,有 49.02%的孕妇认为怀孕期间不能看牙,能忍则忍。

2.2 孕妇的口腔卫生习惯情况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妇刷牙方法不 正确,而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者为31.37%,有74.51%的孕妇知道定期更换牙刷。

2.3 孕妇的孕期及儿童口腔保健知晓率

86.27%的孕妇不知道牙齿开始发育的时间,47.06%的孕妇认为乳牙2岁以后才需要清洁与 卫 生,有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能防龋,对于奶瓶龋发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 的孕妇不知道如何才能预防龋齿,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不需要治疗。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2]。母亲的口腔保 健习惯对 幼儿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对儿童牙齿的干预性治疗来说,母亲有成功治疗经验的儿童较其 他儿童更易获得成功[3]。从妊娠期间开始并由母亲延续下来的口腔保健习惯,对 孩子龋齿的预防会起到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孕妇全身起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 保健,会使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病理变化,不仅会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胎 儿的发育及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妇对孕期的口腔卫生预防 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所有的孕妇均有接受专业口腔健康指导的需要,但孕前接受过专业 指导的人数为仅为11.76%;有74.51%的孕妇有牙龈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 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检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妇有了牙病是能忍则忍,不能做 到防患于未然,无法早发现、早治疗。54.9% 的孕妇担心口腔治疗对胎儿产生副作用,拒 绝接受治疗。因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对胎儿产生的不利 影响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特点、时机及局部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孕妇口腔治疗的误区及恐惧 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诊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确保母子平安提供保 证。

对不同学历的孕妇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无差别,但只有29.41%的孕 妇刷牙方法正确,70.59%采取混刷法; 68.63%的孕妇刷牙时间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妇刷牙时间大于3min;及时更换牙刷的孕妇达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国 “爱牙日” 活动的开展使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 的刷牙态度还有待加强。

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婴幼儿的乳牙胚从母亲孕6周开始发育,在5~6月时钙化,婴儿出生时,20颗乳牙 冠已全部形成。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孕妇的健康、营养、情绪、生活 环境、疾病等,所以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发生,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要营 养丰富合理。乳牙相对于恒牙有机成分较多,无机质少,抗酸能力弱,一旦发生龋病,病变 进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长必须及时清洁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调查表明,有86.2 7%的孕妇不知道人的牙齿从母亲怀孕第六周即开始发育,有47.06%的孕妇认为2岁以后才需 要注意乳牙的清洁和卫生,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清洁牙面,含、奶瓶睡觉,这些都 是引起儿童龋病早发、高发的因素。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有49.02% 的孕妇认为乳牙龋齿不需要治疗。因此,广泛、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是预防口腔疾病发 生的关键,宣教内容应直观化、具体化、多样化、基层化,使广大的准妈妈了解口腔疾病的 种类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国是多发病, 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保护牙齿应从零岁做起 ,将工作重点放在孕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大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力度,开设 孕前口腔卫生课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或播放录像带,提高孕期妇女口腔卫生 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 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郝淑青,张军桥,刘学聪. 孕妇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 河 北医药,2007,29(7):748-749.

上一篇: 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 下一篇: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