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34: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政策的核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源地与辐射地,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价值目标。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组成。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与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共识和精神动力,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明确了全社会都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上各方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地回答了在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的趋势下,我们党要用怎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问题。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与目的所决定的。高校承担了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之面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成才之所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阶段,在多种思想文化彼此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与多变性在持续增强,其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愈来愈呈现出层次性。社会思想变得空前活跃,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趁机侵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大量新问题与新挑战,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理念来凝聚人心,进而形成全社会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与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教育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强化思想的指导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由教育者单向灌输社会规范给受教育者的过程,活动的范畴只包括了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之目的而开展的各种活动。而且这一活动往往是由教育者来担当主角的,受教育者只能成为配角,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大多是处于被要求、被告诉以及被教导的状态下参与到活动之中的,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落实,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全面发挥,而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由教育者主体及受教育者主体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受教育者主体,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因此,教育者不仅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党团活动,让指导思想真正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内心,而且更要关注大学生们组织开展的活动,积极加以引导。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重要阵地。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与诚信意识淡薄、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尤其是在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上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核心价值观尚存在相当严重的偏差。唯有通过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系统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加深大学生对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帮助其掌握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做出合理的选择,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不断增强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与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就其功能而言,能够教化人、塑造人与熏陶人。必须着力发挥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扎扎实实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诸如婚恋观念、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高校文化构建应当着眼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富有时代性,更好地发挥育人之功能,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更加高尚、心理更为健康、审美情趣更显高雅、人格更为健全的合格公民。要实施分析、鉴别、学习、借鉴与吸收的策略,把西方民主法制、权利义务及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等观念融合到我国改革开放之时代潮流中,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现代网络信息高速传播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规律。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网络的吸引力,在巨量网络信息淹没了有限德育信息的情况下,单一枯燥的网络德育难以吸引大学生群体,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当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应当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择友就业、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方面入手,给予大学生更好地指导与帮助,让网络教育能够贴近实际与贴近群众。另一方面,应当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学生、家长与社会彼此互动的新型网络体系。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社会、学校与家庭均具备条件运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从而形成学校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全面网络互动。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管理服务制度建设
我们一定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不断加强高等院校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建设,使和学生紧密相关的政策与规定都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切实防止出现背离的情况。要鼓励与表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言行,严厉批评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言行,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考评制度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体制。为此,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不断改革现有的考核办法,强化大学生理论综合分析能力及政治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要建立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成效考核相互结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考核机制,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运用能力,形成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优秀素质,实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稳步提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也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始终坚持将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指导思想,以此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 教育评论,2011(2)
[2]张秉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08(4)
一、制定政策要兼顾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
我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一的上下级结构,集权制比较明显,往往是上级政府制定政策,交由下一级遵照执行。如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的利益相一致时,对核心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就好,反之,开发利用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多方考虑,既要考虑整体利益,以解决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又不能损害地方利益,注意解决好执行者近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把两者有机结合,制定和执行可行的、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对有利于地方利益但从现在和将来看对全社会发展不利的利益,要坚决给与制止,当然,对于地方的损失也不能视而不见,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补偿。
二、政府要对政策的后果负责
政府对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其后果和影响。由于核心资源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不可再生核心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用一点,就少一点。各类矿产核心资源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政府利用政策进行干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既要满足现代化进程的实际需要,又不能竭泽而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核心资源的过度使用,我们已经尝到了苦果。比如:由于石油的过度开采,造成石油枯竭,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地面塌陷,地震频发。如果我们只看到中国的石油能够供得起全世界用一百年,那一百年以后呢,我们的子子孙孙,他们用什么?要想改变这一不利因素,政府的作用就凸现出来,政府应该知道,核心资源的所有权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是属于民众的,政府只不过受民众的信赖而进行管理,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突出了政府的地位与作用,切实保护不可再生核心资源,坚决不让核心资源在我们这一代人断绝。由于人类的无节制利用和开发,部分矿产核心资源已经告急,稀有动植物更是向人们亮起了红灯,大量的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已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讲是政府工作的缺失,由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的不到位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开发不力所承担的责任,必须予以追究。
三、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注意与法律相吻合
核心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其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在核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一定要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一旦违背了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对法律负责,实际上也是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为此,要处理好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法律负责和对职务个人负责的关系,对法律负责是根本所在,任何个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用地方规定代替法律。在政策与法律相冲突时,一切以法律为准。
实践表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只注重了自身的目标和利益而忽视执行者的利益,是不利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否则应承担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核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责任,并应受到相应的追究。只有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保护我们的核心资源。
一、以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1.弘扬兵团精神,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屯垦戍边实践的精神支柱,也是兵团人长期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创造。塑造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地弘扬兵团精神,使兵团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念成为兵团职工群众普遍认同、自觉认同的主流价值观。
2.努力推动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群众的精神追求。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公共庆典活动,尤其是具有兵团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选取兵团典型案例,运用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小巷论坛等形式,引导职工群众进行价值观评议,在价值评判活动中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兵团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自觉将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结合起来,培育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要以“三个倡导”作为最高价值遵循。
二、在兵团发展、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兵团改革和政策制定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兵团改革设计、政策制定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营造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在屯垦戍边实践中,通过兵团制度和体制设置、政策制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2.在兵团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治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兵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设市建镇稳步推进,团场改革有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这些都为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兵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
一、构建以人为本政策评估标准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人可以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用者。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依据和政策目标应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也应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在政策评估领域以公共利益协调为本质特征,以目标可持续性作为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
2.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实现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必要因素。纵观改革开放的过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以物为本”的倾向,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例如“唯GDP论”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作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促进政策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个环节的科学化。
3.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动力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处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服务型政府根本职责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是政府回应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途径。所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政府意志的价值取向。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有助于实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内涵解析
1.以人为本的内涵剖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内含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本质、本体、核心,将人的发展观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这样一种科学发展观念。
从我国现实的层面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要求。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分类。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就是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在现实的公共政策过程中,由于公共政策涉及面广,利益相关者众多,相关变量因素复杂,因此很难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对政策评估标准的看法和相应的政策标准。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提出六种标准,即效益、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应性。台湾学者林水波认为一般性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下列十种:工作量(或称投入量)、绩效(涵盖产出量、效能及影响程度)、效率、生产力、充分性、公平性、妥当性、回应程度、过程、社会指标。国内学者陈振明提出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和政策回应度。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个领域内的矛盾也更为凸显,公平和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等因素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所以,从理论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学者研究成果,一般政策评估标准应包括:效率、效益、生产力、公平性和回应性。以这些标准作为评估公共政策的准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需要构建一个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并完善相关的评估制度与评估技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首先,在构建的以人为本的政策评估标准的体系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本质,被称作价值性标准,具有指导意义,换言之,在整个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其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丰富的,涵盖多元指标,以“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作为“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即要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因此,绩效、公平、生产力、回应性”被列于“以人为本”的下一层次,被称为事实性标准。最后,完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政策评估工作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才能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阿拉善盟切实把基层大讲堂作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又亲身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坚持以灵活多样的宣讲形式与亲和有力的阐释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潜移默化地融入并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全过程。
建立面向党员领导干部的中心讲堂。在面向各级党委(组)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的理论政策学习和研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打造了“阿拉善干部大讲堂”。通过党委(党组)书记亲自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和领导干部自主学习等形式,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议事的基本准绳和衡量尺度,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建立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的机关讲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着力打造了“铸剑大讲堂”“文化大讲堂”“女性大讲堂”“质量大讲堂”“交通大讲堂”等机关讲堂。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岗位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凝聚了社会正能量。
建立面向基层群众的居民讲堂和农牧民讲堂。在街道(社区)创办了“民声大讲堂”、“和谐大讲堂”等平台;在苏木镇、嘎查(村),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依托“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牧家书屋”,开设“农牧民大讲堂”,将传统美德教育、优秀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党的惠农惠牧政策与农牧民群众勤劳致富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
建立面向企业职工的讲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思想文化建设,创办了“企业职工大讲堂”,通过打造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质,激发了企业干部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作企业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建立面向学校学生的校园讲堂。创建了“道德讲堂”等学习阵地和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通过莘莘学子的现身说法和身边典型的影响带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行为、公民意识和道德尺度的塑造与养成。
二、积极创新宣讲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实践中,阿拉善盟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层面的价值内核、社会层面的共同理想和公民层面的行为准则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分众化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针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需要,采取干部点题和集中讲授的方式,原原本本地解读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最新成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民利、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决策依据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极大地激发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唱响和传承了昂扬向上的主旋律。
各级机关讲堂坚持把传播党的基本理论与解决干部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普遍采用理论菜单“1+X”模式宣讲,成效显著。“1”就是按照各级要求宣讲理论政策的必讲内容,“X”就是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按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需求选讲的内容,努力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宣讲,更加突出了针对性、实效性,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要。通过不懈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引领了见贤思齐、担当尽责的良好风尚。
在面对基层群众理论宣讲工作中,阿拉善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紧密联系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等不同群体的思想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和分众化宣讲原则,广泛采用大众化、具象化的形式和手段,切实把组团式宣讲和点菜式宣讲结合起来,把视频直播和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宣讲理论政策与宣讲身边人、身边事结合起来,把“理论大餐”宣讲与“百姓快餐”宣讲结合起来,把课堂宣讲与现场宣讲结合起来,把理论政策宣讲与文艺宣传结合起来,提升宣讲工作的公众性、通俗性和互动性。同时,逐步探索使用大众化语言,因地制宜开展蒙汉双语宣讲,使宣讲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春风化雨般的宣讲活动使基层群众更易在思想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提升了传播正能量的实际效应。
三、培育典型,整合资源,创新宣传,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众化、目标化、系统化,需要打造大众化的品牌来带动和引领。
积极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典型是促进基层大讲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渠道。阿拉善盟通过运用讲堂平台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每年都选树、培育并推出一批典型。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挥了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层面,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各行各业群体和不同阶层追求,而真正内化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就会发出多彩的光芒,展现出不同的基本价值观。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同”,覆盖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异”。只有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求同与存异结合的问题,才能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价值观。
各行各业虽然领域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业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医院、学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行业,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效应。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核心价值观被接受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从领导干部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考核全过程,加强对党员干部德的考察,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政治品行作为考德评德的重要内容,强化和约束党员干部做普通职工群众的标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工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以合理的教化手段,通过理想设置、义理论证和规范引导,树立道义形象、推进价值观念实体化、实现文化认同,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公共场所公约、居民楼道规范、学生守则等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礼仪是宣传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要有内涵的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通过大屏幕公映道德、法治、诚信、爱心等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在主要街市的橱窗展示核心价值观图片,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对青少年教育的最佳途径。为了不与正常教学冲突,需要进一步创新形式、搭建平台、结合学生的日常教育。学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校本教材,倡导中小学生每日早自习时间背诵“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深刻学习其内涵,并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建立各类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确立了农场北山公园、农场场史馆为学生“北大荒教育基地”,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课堂”,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四是完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将宣传图片、展板、标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墙壁会说话,满眼皆教育,以主流价值引领校园风尚。五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通过开展评选师德师风楷模、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突出榜样的力量。
四、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农场正在积极进行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一是融入法治建设实践。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优化法治环境,推进行政执法部门政务公开,提升法制化建设水平。在农场中心位置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将基本的法律法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二是融入社会治理实践。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农场部门,有效地对职工群众的诉求和问题反映快速做出回应和反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
五、强化宣传引导
要真正在全体干群中实现“三个倡导”,就要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宣传格局,讲清大道理,凝聚正能量,创新方法用好新阵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一是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和选树各行各业的典型,如每两年评选一次“身边的感动”的人物评选,把典型事迹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用榜样的力量引导人、塑造人。形成覆盖全面、群星璀璨的示范效应;二是壮大网络、微信平台等现代传播阵地,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的做法宣传出去。深入开展“净化网络环境专项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让主流价值成为网上主旋律;三是创新社会公益宣传。广泛开展特色文化公益宣传,通过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休闲广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设施,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搞好文化墙建设;四是发挥好重要节庆日传播优势。充分利用政治性、国际性节日,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内涵丰富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六、强化工作方法
凡事知易行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就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细处,百姓切实得到好处。八五四农场把全面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场发展之中。为此,农场专门成立了全民素质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以理想信念、社会道德、劳动技能、民主法治和卫生健康未主题开展五种教育,提升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廉政文化五项文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思想指导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能够为创业教育明确方向,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其二,理论导向功能。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始终坚持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业执行意向。其三,思想激发功能。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局势,解放学生思想束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他们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坚定创业信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其四,道德约束功能。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时代下的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在创业教育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转变创业教育方式。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忽视学生自身素质提高,重视学生就业观教育,轻视学生创业观形成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教育方式,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更新就业衡量标准。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应将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纳入到统计范围内,使创业得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其次,健全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再次,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有效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创业教育活动。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制定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活动。首先,开展理论学习。高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程、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其次,开辟第二课堂。高校要重视创业教学基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创业基金会、创业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等,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还应当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参与企业管理,为自主创业积攒管理经验。再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应对表现出强烈创业意识,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学生给予一定扶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彰,或给予创业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要着力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创业者,向大学生宣传国家有关创业的政策信息,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指明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有关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等,高校要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同时,高校还要在创业教育中教会大学生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既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又能够保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高校还要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导向,让学生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30-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各界加大对核心能力的研究。核心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和界定。英国教育技能部、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资格与课程委员会共同出版发行的《关于英国核心技能政策与实践的问题解答》中认为:核心技能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在教育、工作、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成功的基本的具普遍性的技能,它是不仅针对年轻人也针对成年人的实践性的应用技能。德国社会学家梅腾斯(Me~ens)提出了在德国教育界一再被引用的“关键能力”的定义:关键能力不仅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委员会主席迈耶组织成立的迈耶委员会(Mayer Committee)于1992提交的研究报告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研究,报告指出:在考虑青年人应对将来的职业工作时,教育必须着重培养青年人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性能力,即成功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活所需要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无论是英国的核心技能还是德国、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即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行业的通用性能力,它是个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一、英国核心能力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英国采用的是1999年资格与课程委员会认定的六种核心技能,即:交流(communieation)、数字应用(Ap-plication 0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其中规定前三项技能是“主要的”或“硬的”的核心能力,被强制性的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项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核心能力,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发中,所以对其要求相对较低,没有被强制培养。
二、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策略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大力推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并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一)制定了具有较强操作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核心能力考核评估标准
在核心能力标准中,英国制定了统一的核心能力国家标准体系,这套体系由6项核心能力组成,每项能力分成5个等级。核心技能1-4级各有一套标准,第五级单独有一套标准。核心能力每一套标准由四部分组成:A、简要概述核心能力的内容,特别是相关级别的具体内容;B、描述考生必须知道该做什么;c、概述考生应该展示他们会做什么;D、对A部分定义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简要的指导及举例说明,同时对提供的证据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每个等级都具有具体要素,使核心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英国的核心能力考核评估是以实践活动设计为基础的。考核评估的依据主要包括专题讨论、项目调查、实验室试验、企业学习、社会调查和项目设计、行业分析、实地采访等,这就有利于把核心能力的学习者和培训者引导到实践操作能力的轨道上来,有利于核心能力实践功效的充分发挥。
(二)注重政策法规建设和制度配套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继续教育部(Further Education Unit)出台了《新培训革新计划》(New Training Initiative),是以核心能力为主体的新职业主义思想的萌芽,它为英国核心能力的产生作了前期的政策准备。80年代英国政府建立了一种新的政策框架,颁发了包括A Programme for Action(DoE/DES,1981)、Basic skills(DES,1982)等一系列政府白皮书,这些政策构成了英国职业教育的新方向。1982年继续教育部出版的《基础技能》就规定了描述核心能力的两条原则:普通性(geneficnefls)和迁移性(transferability),而这两条原则一直指导着以后英国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规定,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革新计划,推动了核心能力的开发。在这些革新计划中,最有影响的是“青少年培训计划”(YTS,YouthTraining Scheme),它是一项为所有18岁以下未受到全日制教育的青年(不论是否就业)提供职业培训的综合性计划。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是这项计划所采取的重要举措,YTS对核心能力的理论及实施范围与发展规模、课程设计与结果评估等方面都进行了论述。
在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的政策法规建设的同时,英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核心能力开发的制度配套,不但进行了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构建了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Natinoal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中实施了6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颁布了题为《十六岁至十九岁核心技能》(Core Skills 16-19)的报告,指出核心能力将被列入所有16-19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1991年英国教科部提出构建了一种新的职业资格,即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eneral Natino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GNvQ)。GN-VQ是一种应用性教育,旨在弥补职业和学术两类证书之间的差距。1993年,GNVQ开始在英国职业教育中推行,为此还开发了一套为就业服务的核心能力标准体系,主要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职业或所有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可以说GNVQ的建立,为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培养渠道。1997年英国政府将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成立了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它代表政府具体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发展各级教育和培训课程。是资格的权威部门。此举更有利于学术与职业之间的沟通,为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提供了可能。英国
QCA的成立及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核心能力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三)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核心能力课程的相通性
1996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CA)在以核心能力开发为基础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各级证书统一相容的全国性资格证书体系。同时,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CA)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中,使它们相互对等和衔接。QCA确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术证书的对应关系(见表1),这种对应关系以核心能力为基础。
从表1可知,英国核心能力的等级可以与NVQ、GNVQ以及普通学校教育(GCSE)的资格等级互认,核心能力模块培训可以在学校的课程中计入学分,在教学中将核心能力培训与职业学校、学徒培训、资格认证和脱产学习的课程相联系,这就充分实现了核心能力课程的相通性。
(四)采取了多渠道的核心能力开发途径
英国实行全社会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开发核心能力。参与核心能力开发的有:政府机构、立法部门、培训机构、证书机构、雇主、工会等,他们在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一,资格和课程委员会(QCA):它是进行政府指导与宏观调控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核心能力国家标准和设计核心能力测试题;第二,继续教育发展委员会:是负责核心能力项目开发的政府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对核心能力开发与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推广先进经验;第三,英国产业联合会:是作为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雇主方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界对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向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对教师及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第四,培训机构:产业大学、学院、社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等,他们主要是进行核心能力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培训。此外,英国政府还在全国约17000个证书机构中,批准了21个作为核心能力的考核认证机构。
目前,英国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开发途径。
1.通过核心能力认证机构单独进行核心能力培训
这种开发途径主是指英国已确定了的那21个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机构所开展的核心能力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核心能力中的前三项(硬的):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任何职业、年龄、学历的公民只要通过统一标准的测试就可以获得这三项核心能力证书。
2.在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中培养核心能力
在英国,国家普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一个GNVQ单元可以分为两类:职业单元和核心能力单元。职业单元又分为三种:必修职业单元、选修职业单元和补充职业单元。核心能力单元分为两种:必修核心能力(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和选修核心能力(与人合作、学业和业绩的自我提高及解决问题)。学生要获得一个GNVQ证书必须通过规定数目的必修和选修职业单元和三个必修核心能力单元。表2为各等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别需要通过的各类单元数目表。可见,不管颁证机构的类别如何,在同一名称和级别的GNVQ中,选修职业单元可以有所不同,但必修的职业单元和必修的核心技能是相同的,这就把核心能力培养直接贯穿到整个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当中了。
3.通过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培养核心能力
这种途径主要是在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和选择性职业单元在活动、计划和预定的工作中学能力。
4.通过普通教育培养核心能力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2069
国内刊号:11-3952/F
邮发代号:82-79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宏观经济研究》(月刊)1998年创刊,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国家计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及理论研究成果。
前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国家的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针对于具体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全局性控制和策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重要的发展依据,为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日常化、具体化以及生活化的践行,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其执行力。
一、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正所谓“态度决定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其能够有效的对社会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建设进行一个方向性引导,这样的引导能够使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更为有效的确认,这样才能够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使得全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力[1],提高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就要有效的推动社会价值观,而且其本身也是我们国家其他建设方针提出和建设以及执行的重要核心耐性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其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创新做法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能够充分的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就要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认真和有效的分析,并且做到不仅在宏观上理解它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要能够在行动上将其践行,将其发扬,将其显现。充分的做到人人实践,人人参与。那么我们通过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的一些实际行动和调研来充分的对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日常化行为给予有效的了解和创新。
曾维在本次的关于对社会核心建筑观的调查中,它首先调研的地点是沈河区红巾社区,其走进社会的文化长廊,通过相关的图片展示,对社区的优秀事迹进行了解,同时期还与农民工的劳模以及正在亭子里纳凉的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攀谈和交流。他提倡大家生活在邻里互相帮助的环境里就是一种幸福,他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社区高人[2],能够将这种无私奉献和关爱传递给他人,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的香气弥漫,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曾维对效老爱亲的行为给予了了解,坐在一些孝老爱亲的典型居民家中,与其交流了真心体会,其能够对将一些孝道进行深刻的讲解,并且对一些孝心行为进行了表扬。除此之外,曾维在大东区北海社区,也对一些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例如:“钥匙管家” 、“爱心门铃“等等,曾维详细了解了这些项目的开展新情况,而且对于居民自愿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多种管理模式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而且其还与社区的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更好的增强了人们的自觉性。
曾维还走进了黎明公司的李志强“的办公室,对相关成员的实际和优秀良好的行为进行了了解,而且还与正在忙碌的李志强进行的认真的交流,他高度赞扬了李志强的先进事迹,并且对其优秀的品质给予了肯定。曾维还要从培养企业的文化和先进典型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者身上给予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曾维还对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了解,其认真的观看了一些图片作业展览,学生们在家庭故事中找到的爱、敬诚、善,其认为家史能够将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给予有效的集合,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助于青少年实现更好的成长[3]。
曾维还在座谈上指出,道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能够通过交警服务以及关爱他人等一些道德手段和方法入手,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以及生活化,有效的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风尚,进一步的将社会的道德正能量给予有效的传递,从而不断的激发全民共同行动的精神。我们就是要将这种社会主义核心观落实到小的地方上,进一步的使其进行划,明确具体的措施,真正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观成为人们的言行准则。通过量的积累,不断使其发生质的变化,针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能够自觉的将其做好[4],引导其发生良好的价值判断,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使其能够健全社会全体人员进行共同合作和共同工作的体系,加强对先进行为和先进典型的道德引领,大力的培养情感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引领人们共同合作,去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其能够直接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政策和理论,我们要想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功能,就应该充分的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这样才能够使其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在实际的研究中和践行中,不断的对其贯彻方法给予创新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帅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维度下创新富民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