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辐射防护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4 11:3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放射性辐射防护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放射性辐射防护方法

篇(1)

Long distance pipeline in large rivers within the safet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Zhang Ping

( Jiangsu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 oilfiel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Jiangsu Jiangdu 225261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 distance pipeline and local planning and building more and more, long distance pipeline route by the terrain and the local planning, local pipeline laid in only in the riv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rge river by masonry box culvert in the way of protection for pipeline safety, channel construction and pipeline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the difficulties, construction method, safety,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 words: Long—distance pipeline; large rivers; safet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前言

由江苏油建承建的贵阳—遵义—重庆成品油管道工程途经贵州省遵义市松坎镇,该镇境内线路由于地形限制及地方规划等原因,管线只能在松坎河河道内进行敷设。松坎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干旱季节河流水面宽30米~60米、一般流速3~4米每秒、水深40~60厘米,夏季为雨季,河流冲刷量较大,冲刷深度一般为2.5米。管线整体在河流中敷设约6km,为保护管道免受河水冲刷导致破坏,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在河道内砌筑箱涵的方式对管道给予安全保护。

1.施工准备

1.1技术准备

1.1.1熟悉设计文件,查阅有关施工技术资料,施工现场地质资料,做好图纸会审,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做到“三按”施工,即按图纸施工,按规范施工,按施工方案施工。

1.1.2编制施工工程预算,提供各阶段工程量和材料用量计划,按计划落实好各种材料设备来源,做好各种材料的检验、复试工作,按设计要求做好混凝土、砂浆的配比试验工作。

1.2 施工组织

1.2.1成立松坎河管道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负责人职责。

1.2.2配备充足的施工力量,对施工作业队所有参建人员进行技术、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按施工作业需求调遣施工机具进场,并检查所有的施工设备,确保其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

1.3现场部署

1.3.1沿河道作业带选取距公路最近的几处场地作为临时卸料点,对卸料点进行场地平整,并修筑卸料点到入河口的临时道路。

1.3.2材料进入卸料点,及时运输至施工现场,提高临时征地的使用率。在施工现场空旷无水地段囤积材料,主要是雨水不容易侵蚀的材料。

1.3.3 施工现场做到水通、电通、路通,同时为了保证工程的各种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各种指令能迅速下达,施工现场配备无线网络、电话、对讲机等设备将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施工工序及技术措施

2.1总体施工简述

本工程在大型河道内砌筑箱涵进行管道安装施工,箱涵基槽开挖主要以机械为主,人工修整为辅,采用围堰导流,水泵排水等措施进行土建施工,将沟底及边坡挡墙砌筑完成后,管道进行沟下组焊后细土回填并加盖现浇混凝土盖板。

2.2总体施工流程

2.3构筑物测量定位

选用GPS作为测量定位仪器。按照设计图纸放出中心位置点并埋设控制桩。

2.4施工临时道路修筑及材料倒运

2.4.1机具及材料倒运

本工程河道内施工管线长达6km,能够组织材料进场的进料口只有四处,施工材料运输至这四个材料集中堆放点,材料用装载机运送到施工现场。现场拌制的浆料翻斗车运送,部分地点不能使用机具倒运材料的必须进行人工倒运或用驴驮倒运。

2.4.2修筑施工便道

分别在四处材料集中堆放点修筑一条宽6米的施工便道至作业带,保证设备安全驶入和材料顺利运入并放置。用挖掘机清除表面大石块和不稳定层,筛选级配良好的河卵石进行分层回填,用挖掘机反复辗压,对于比较深的不稳定层清理以后,要做抛大石块处理,然后再做河卵石进行分层回填,并用挖掘机反复辗压。横穿河道的便道下埋设直径1米的钢筋混凝土高压涵管2根以上。

2.5围堰及导流渠施工

篇(2)

实施民生警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世情、国情、社情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该局积极面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自觉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审视和谋划公安工作,把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作为最大的警务活动,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保稳定、保发展、促和谐,这是公安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应有之责。

实施民生警务是服务幸福七台河建设的迫切要求。安全稳定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保障,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在幸福七台河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新期待,把民生需求作为决定警务运行机制的基本走向,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民有所求、警有所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公安机关服务大局的必需之举。

实施民生警务是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许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是能力不适应、服务不到位的社会管理问题。该局把民情、民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晴雨表、指挥棒,使民生至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和机制,通过转变民警的思想观念,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质,创新警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意引领警务,促进公安工作的提档升级。这是公安机关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以实现民安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该局构建立体化的治安防控格局,实施“警灯闪烁”工程,开展网格化巡逻,努力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坚持走治安防范的社会化之路,积极动员4050人员、出租车司机、保洁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形成群防群治专群化的防范格局。要严格落实危爆物品三级管理责任制,真正管住、管实、管好,确保爆炸物品不流失、不被盗、不炸响。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消除事故黑点,严惩“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格校车的安全管理,推进消防“防火墙”工程,坚决杜绝发生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当前,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为公安机关的第一要务,时时践行第一标准,坚决完成第一任务。

以优化服务为关键,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该局把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全市“安全发展、循环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任务目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着力提升服务产业项目建设水平。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谋划“扶企”、“促商”举措,做到项目建设发展到哪里,公安工作的触角就延伸服务到哪里。二是着力提升行政服务管理水平。搭建“大办事”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组织开展“擦亮窗口”活动,大力推行网上阳光警务,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延伸、拓展、丰富便民利民举措,逐步实现公安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三是着力提升服务“十项整治”水平。要把服务全市城市建设“十项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主动作为,超前服务。特别是要狠抓交通秩序整治,突出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和谐氛围。

以维护民权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指数。我们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把执法的过程作为保护民主民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一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执法素质。持之以恒地开展全警法制大培训,实行持执法资格证上岗制度,创造条件鼓励民警参与司法等级考试,提高执法主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质量。全面应用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法办案监督系统,保证全部案件的网上录入、网上审批、网上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执法质量的人为因素。三是健全监督机制促进执法公平。开展案件评查,对发现的执法问题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控制增量;开展重点案件督查,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执法问题的案件,及时启动个案监督程序进行有效监查;开展涉案财物检查,不定期督导检查涉案财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整改问题,保证执法效果。

以警民关系为基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和谐指数。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一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人。坚持政治建警,深入开展好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讲品德、重修行,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职业操守。二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亲人。把群众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带着感情去执法、去服务,扶危困、济贫弱。深入开展好“大走访”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发掘培养人民群众一致认可的先进典型,打造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三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能人。把教育训练作为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能力、要战斗力。要把能力素质体现在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上,体现在化矛盾、调纠纷、破案件、促稳定上。通过广大民警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公安、信任公安、支持公安。

加强公安队伍能力建设

篇(3)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the environment request too more and more high, i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but also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cept produce and continue to expa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d on radiation harm,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radiation effect eval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work and help, promote radiation protection work.

Keywords: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cepts; Expand; Prote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O43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其中辐射问题是比较突出且敏感的一个环节。辐射事故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严重辐射事故还可能造成区域性的大面积污染。因此,人们开始专注于对辐射防护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要想做好辐射防护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主管部门、众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方法应对辐射的危害,减少辐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一、辐射的原因及危害

放射性辐射是人类面临的辐射中最严重的辐射,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例如去年的日本地震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一般来说,辐射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大小,是由射线的种类和能量决定的。

一般来说,辐射的产生来自以下几个途径:第一,来自不同原子核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各种射线;第二,许多装置会产生辐射,例如被人们所熟知的医院使用的各类X光检查设备,其检查时会产生X射线,如不加以精确控制和设置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将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来自核反应的辐射,如各种核反应堆;第四,天然性辐射,如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等。总之,人体受到的辐射主要分为天然放射性辐射和人工放射性辐射。

在人体受到较大剂量的辐射以后,体内会产生对健康有害的生物效应。首先,辐射会对人造成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性病。在辐射的影响下,人体会产生慢性的损伤,例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以及生育能力的损害。另外,胎儿对辐射更加敏感,需要对婴儿和孕妇采用特殊的辐射防护措施。

二、辐射防护概念的提出和拓展

放射保护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合适的防护标准,同时又不对剂量允许范围内的照射过分的限制,可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辐射防护的研究,对辐射防护的概念和研究不断的完善和深入。

我国对辐射防护的要求与世界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国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辐射环境安全进行管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辐射防护工作起了积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辐射防护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对辐射的防护,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对本国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还包括对世界范围的辐射的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注重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关注世界环境,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随着对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对辐射防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对辐射的防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辐射防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三、辐射防护的方法

鉴于辐射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辐射进行有效的防护,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然而,对辐射的防护是一个复杂、综合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的对辐射进行防护。

(一)明确辐射的影响评价因素

在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中,生物组织的划分是综合的,从小到大有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因此,对辐射的防护和环境的保护,需要从保护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着手,并对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对辐射的防护工作首先要考虑生物的种群和群落,对种群是否收到损害进行调查,并对个体进行观察,分析辐射的剂量影响,进而确定种群的讯息。

对人类辐射辐射的防护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防护体系,对防护原则和防护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对于人类的辐射防护主要是针对确定性效应进行的,同时辅助随机性效应,进而达到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对辐射进行防护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时,必须满足现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到防护工作与环境保护的相一致,这是进行辐射防护的的出发点。

(二)坚持一定的辐射防护原则

要想辐射防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辐射的有效防护,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需要在防护工作时坚持以下的原则。在实施辐射防护工作之前,做正确的判断,分析防护工作的利益与代价,进而实现辐射防护工作的最优化。在工作中,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尽量避免照射,即使不得不照射时要将保持辐射照射的合理水平,并对个人的照射严格设置限值,减少在防护工作中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在辐射防护工作开展中,本着减少辐射的目的,又不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新的辐射,坚持效益大于代价的原则,在辐射防护的工作中尽量减少新的辐射危害的产生。

(三)坚持防护工作的正当性和最优化

在对辐射进行防护时,要对实践的正当性进行分析,争取做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这就需要在对辐射进行防护之前对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考虑,对防护工作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利益和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权衡。

在防护工作中,重要的是做到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特别是在医疗事件的辐射防护中,要根据受照射的人的条件以及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衡量。在对生态环境的辐射防护中,要加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出最优的防护方案。

(四)辐射防护工作的具体方法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国际社会的环境辐射防护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辐射防护的管理需要加强行政的管理和日常的防护管理规划。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辐射防护工作:

1.加强辐射防护基础结构

对辐射防护基础结构的构建,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在法规上具体化,尽快制定符合环境辐射防护相关要求的法律法规,为辐射防护提供法律依据,使辐射防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加强审管机构的管理,使其做到责任明确,同时借助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指导,培养辐射防护工作的优秀人才,奠定好辐射防护的基础。辐射防护工作是全世界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因此必须对公众进行相应的辐射防护公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体系。

2.加强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辐射防护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缺少研究信息的放射性核素,这就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料和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加强与国际技术和团队的合作,紧跟国际研究的趋势,尽快提升研究的水平,进而提高对环境保护估算的准确性。

3.开展评价模式研究

对辐射防护工作的开展,要评价辐射环境的质量,这就需要适合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模式,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研究,进而推动辐射防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将辐射的危害降低,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在辐射防护中要对经济、效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实现三者的最佳平衡。虽然我国的辐射防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人类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技术和经验的不足,在辐射防护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探讨辐射防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98-02

翻开尘封的历史,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的大爆炸,让前苏联乃世界都为之震惊,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方圆百公里无人居住,昔日的繁华不在。在事故发生最初几小时内参加抢险工作的电站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设备,至使这部分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根据前苏联一年后报道的数据共有95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66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见为了把核反应堆释放的危害减小到最低,这部分战斗在最前沿的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越来越高,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仍需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高度重视核电站本身设计、运行安全的考虑,也要把场外应急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保护公众的同时,把应急专业队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的专业队员在抢险救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主要讨论应急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提出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对辐射危害及防护的认识到位

首先救援人员对辐射要有正确的认知。提到辐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经过辐射照射的人畜必死无疑。其实这只是对辐射一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有光辐射,即爆炸的瞬间发出强烈闪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强烈的闪光还会引发火灾;其次是冲击波,即随之而来的就是横扫大地的冲击波,它的破坏力最大;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残余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电站作为民用核设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核电站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爆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几年时有发生,比如设备维修阶段,放射性废物的贮存阶段,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建设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核设施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限制,其发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几率逐年增加,这样缓慢的、剂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产生的辐射危害不可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同日而语,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这是现目前核应急救援所要面临的新情况,是救援人员必须有的认识。专业队在实施救援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援行动展开迅速。

对辐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是核应急专业队开展场外应急救援抢险的基础。如什么是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时时向环境传送热能,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辐射又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常被简称为辐射。而我们这里谈到的“辐射”针对的也是电离辐射。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人体是由各种分子组成的,而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在进入人体后会将能量传递给分子,进而改变分子结构,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坏器官功能。当然由于我们人体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器官强大修复功能,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特性,即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及遗传效应。当然辐射伤害与所接受辐射剂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所接受辐射剂量越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几率越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核电站运行的总负责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剂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还是成为仅有几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国家审判。最终活到了80多岁。

影响电离辐射确定性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其次是辐射的种类,还有就是照射范围及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辐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照射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与内照射;针对不同的照射途径因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针对处照射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即将人员与辐射原的接确时间缩短)、距离防护法(在救援过程中尽量增加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与强放射源很多情况下是采取机器手来完成作业)、屏蔽防护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线在遇到一定的物质会产生能量)。针对内照射防护途径:一是防护放射性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护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在控制区内严禁进食、喝水和吸烟,而且不用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会经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从事放射性操作必须不准带的伤口进入控制区)。在很多情况下,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的防护是以上各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道核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机理,知道核辐射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护的,而防护重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生应急情况时,才处惊不乱,沉着应战。

二、确定合理的应急专业队人员辐射防护标准

由于早期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在研究应用核能和电离辐射技术的实践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确切数据,这与研究样本收集是非常困难有关的。这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的表《确定性效应阈值的估计值》,该表虽然只给出了几个对辐射比较敏感的组织发生确定性效应的估计值,也值得在实践中借鉴。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强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产生。

对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第七章规定的场外应急照射水平,及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有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的应急辐射防护剂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围内的,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该计划同时规定了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核应急工作人员的选择原则:如身体健康的18周岁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风险,自愿参加应急工作、对从事的应急工作和现场发问比较熟悉、事先经过健康检查并受过辐射防护知识的基础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将伤亡减小到最少。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证

江苏省的辐射防护工作是友省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的指导下,由连云港市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负责实施的,市公安组、去污洗消组协助配合。市卫生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辐射防护和辐射控制专业队,主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成。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辐射防护组更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这个岗位专业人员的培训。辐射防护岗位责任重大。首先,在省辐射防护组及市核应急办的指导下建立参与核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档案及剂量接受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参加与核辐射有关的人员的年剂量、累积剂量要控制在规定的安全限值以内,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在任务分配上将工作人员的所受剂量控制在规定阈值内。其次,建立辐射防护用品仓库。应急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时刻准备的冲锋陷阵,而辐射防护用品在发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抢险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形成辐射防护设备添置方案,有计划的进行防护器材的更新换代,保证防护资源随取随用,这更需要对已有的防护器材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放在仓库中睡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强使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的传授。辐射防护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的,其配戴、使用技术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及训练,尤其很多防护产品是从国外采购,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摸索。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是2005年的某月连云港市消防护专业队的负责人拿着一个写着英文的包装袋找到我,问我这个产品的使用方法,当时本人也非常尴尬,虽然学过辐射防护,可这么专业的防护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只是包装袋。

四、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为了达到提高非辐射专业人员的的辐射防护水平,就要制订和建立一个最优化的辐射防护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专业的授课人员、系统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严格的课时要求和考核办法、准确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熟练的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还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轮训,使用权我们的专业队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时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把辐射防护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即在场外应急工作中,把辐射防护培训与专业队的整组训练结合起来,排好年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篇(5)

辐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声,即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无形物质。如果不对辐射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辐射的污染加以防护,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波技术、射频电子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加强辐射防护研究,提高辐射污染防治水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辐射的概念及其分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两种。

电离辐射是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它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按照辐射的来源将它们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如3H、7Be、14C和22Na)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生来就有的核素,如232Th系、238U系、235U系、40K、87Rb、138La等)。人工辐射源来自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核武器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射线装置和医疗照射等。

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它的传播速度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电磁辐射源可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射线等都产生电磁辐射,这是自然电磁辐射源;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和雷达等无线电设备也产生电磁辐射,这类辐射源通常称为人为电磁辐射源。

二、辐射的危害

辐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两大类。

电离辐射的客观健康危害指的是对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响。对受照者本人的影响称为躯体效应,对后代的影响称为遗传效应。辐射对健康的危害既有现时的损伤,也有潜在的危险。当受照者接受某特定水平的辐射照射时,就会遭受某种形式的辐射损伤,如皮肤烧伤、眼晶体白内障、造血障碍、由于性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的生育能力低下等。这些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是辐射的非随机效应。对于这种效应,存在一个剂量阈值,当所接受的剂量低于这个阈值时,就不会发生这种效应,或者效应极为轻微,根本无法察觉。电离辐射的另一种效应,如辐射诱发的癌症和辐射的遗传效应等,是辐射产生的随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的概率(而非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除了客观健康危害之外,电离辐射还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核电站及其他生产、使用、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排放的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液体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放射性物质的海洋倾倒可能污染海洋环境,放射废物的地下埋藏可能污染地下水,核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释放放射性物质可能造成较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污染不仅可能对污染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给人们带来不便。

超过一定限度的电磁辐射也有危害,首先表现为工业干扰方面,造成对有用信号的破坏,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干扰;其次是超过安全限值的高频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最为严重;还有较突出的是头痛、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等症状,部分女工还会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

三、辐射的防护

辐射危害随辐射物剂量或电场强度、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即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效应(非随机性效应),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是低的水平。辐射防护要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上,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一)、电离辐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辐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要从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着手。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要充分减少受照时间;在辐射为点源(对任何形态的源,当考察点与源距离比辐射源本身的最大尺寸大于5倍以上时,可将该放射源视为点源)的情况下,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要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用手操作。屏蔽防护中,根据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相应的厚度进行屏蔽。

2、内照射防护

进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时,除了考虑缩短操作时间、增大与源距离和设置防护屏障外,防止射线对人体过量外照外,还应考虑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所造成的内照射危害。一般采取如下措施:

(1)包容: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

(2)隔离:将工作场所进行分隔、分区管理。

(3)净化: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质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4)稀释: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篇(6)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篇(7)

为确定核医学科辐射情况,对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测,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的有效期内。在检测过程中,采用BH3103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测量;在进行表面污染检测时,采用PCM-100(α、β、γ)进行测量;对于个人计量检测和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采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进行测量。

1.2检测结果分析

该医院核医学科所用的辐射源可以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两种,密封源主要有241Am源、90Sr源、137Cs源;非密封源主要有131I源、99mTc源、125I源。经过检测,发现该医院核医学科的测量结果为:放射源库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2-0.26μGy/h,分装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09-0.15μGy/h,分装室操作位置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3.19-4.03μGy/h,给药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25μGy/h,治疗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15μGy/h,骨密度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10-0.22μGy/h,放免室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为0.09-0.14μGy/h。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检测情况为:放射源库的活度浓度为0.34-0.43Bq/cm2,分装室的活度浓度为0.16-0.27Bq/cm2,操作者手的活度浓度为0.21-0.24Bq/cm2,给药室的活度浓度为0.13-0.26Bq/cm2,治疗室的活度浓度为0.12-0.22Bq/cm2,放免室的活度浓度为0.14-0.20Bq/cm2。敷贴器贮源箱表面100cm处,平均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26μGy/h,在个人剂量调查中,参与调查的人数有10人,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个人有效剂量范围为0.05-2.22mSv。

2.当前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问题讨论

在该医院核医学科目前没有半开式防护通风橱,而按医院核医学科最长工作时间为2000h/a进行计算,可以得出99mTc源操作人员的最大工作量为8.06mSv,比年个人剂量约束值5mSv高,但比年个人剂量限值20mSv低。因此,需要购买防护通风橱,通风橱投入使用之前暂时采用流作业。敷贴器贮源箱表面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26μGy/h(100cm处),比国家的相关标准限值低,但将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转变为年有效剂量,发现最高的一人年有效剂量为8.88mSv,超出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需要购买有机玻璃防护屏或者有机玻璃防护眼镜,防护用品未使用之前暂时采取工作人员轮岗制。

3.医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对策

3.1提高核医学科人员对辐射防护的认识

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中,辐射主要来源于接触科内放射污染源,但由于有些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辐射防护教育,加上辐射是无形的,因此,工作人员很容易在思想上麻痹,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分装放射源时不戴防护手套、在出入标记室时,没有换鞋,这些不良习惯很容易引起放射性污染。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对放射性污染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放射污染[1]。

3.2加大对含有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管理

医院核医学科必须加大对含有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管理,对于核医学科产生的废气,需要经过活性炭过滤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对于工作现场污染物的冲洗废水,需要经过衰变池储存衰变,当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低于相关标准后,才能排到污水排放管道中;对于没有使用完的原液和高浓度废水,需要集中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才能进行排放。

3.3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

医院核医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在进行分药操作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穿戴好防护手套、铅帽、铅衣,同时操作人员还要戴好专用的防护眼镜,避免β射线照射工作人员的眼睛,在分药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在通风柜中进行操作。在分药前,工作人员需要用铅砖将药液屏蔽,当分药、派药结束后,要及时将托盘等装药物品清洗干净,最后工作人员还要在派药完成后持续通风一段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3]。

篇(8)

2剂量模拟

在进行模拟前需要得到各项参数,包括实验装置的空间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各设备的材质等.

2.1三维参数

经过实验现场的多次复合后,最终确定了构建三维模型所需的基础参数.为便于构建曲面方程,在采集各设备的空间参数后,制作了装置的三维模型,同时也可检验构建模型使用参数的准确性.

2.2源项分析

本次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模拟废水含235U、137Cs和90Sr三种放射性核素,其中137Cs衰变时会产生较强的外照射,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外照射影响.因此,在进行剂量模拟时需要明确源项的活度浓度和质量浓度,并且结合装置的工艺参数,估算出实验装置各净化设备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在确定参数时,各吸附净化装置中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参照137Cs的总使用量来估算,管路中放射性物质的量参照单次实验最大量来估算,具体情况根据各设备和管路自身的设计进行分析计算确定.

2.3其他参数分析

除对源项进行详细分析外,还要明确周围环境的其他各项可能影响辐射剂量水平的因素,包括实验装置所处三废处理大厅的平面布局、实验装置自身的平面布局、各净化设备和储罐的材质及厚度等.

2.4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在得到具体的实验装置的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周围环境参数后,便可开始构建三维模型,然后填充源项,对实验装置进行模拟.

3辐射防护设计

对于外照射的影响主要从受照时间、照射距离、屏蔽设施三方面来进行控制.在较易实现的情况下,控制受照时间和照射距离显然是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在前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或不易实现的情况下,应进行适当的屏蔽,使外照射影响降至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之下.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剂量最高值出现在2号吸附柱表面区域,剂量水平约为3.16×10-3mSv/h~5.0×10-3mSv/h.由于存在实际工况变动及其他未知情况的可能性,应对剂量管理限值增加一个30%的安全系数,因此,可将职业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管理限值再降低30%,即职业人员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1.4mSv/a,公众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0.7mSv/a.三废处理大厅墙外的剂量率仍参考执行2.5μGy/h.首先应从控制受照时间和受照距离的方面来考虑辐射防护的设计.由于本实验装置的特殊性,让工作人员与装置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控制受照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在保证工作人员操作的前提下来划定几个区域的停留时间,图4中红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①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②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外至三废处理大厅内的边界处为③号区域.按照受照时间来控制受照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只要实验装置对三废处理大厅外的外照射影响在标准限值以内的话,则可认为实验装置对周围的外照射影响是可接受的.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年工作时间按照2000h来估算.由表5可知,工作人员在3号区域内是不限制停留时间的,在1号区域内年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80h.如果同一名职业人员或公众在不同区域内都有停留时间,则可将停留时间换算为剂量值来进行累计,当累计剂量超过相关要求时则不能继续操作.原则上公众不能进入该区域,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关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因此为了保护有关公众,将公众的停留时间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便于管理.

篇(9)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6-02目前,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采用“手术+I+甲状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治疗是最好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放射性核素近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在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用药安全、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公众的影响[2]。本人结合了本科室近几年来服用大剂量I患者的治疗期间的辐射防护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取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48例住院首次口服大剂量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共14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3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41岁,未转移131例,转移17例,口服131I80-200mci,住院10-14天,平均12天。

1.2碘源的管理方法我科所用的核素131I,均由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并且运送和管理由专人负责,由于我科制定相对固定时间集中安排患者服用131I,这样可预先对所需131I的用量进行估算、订购,同时对131I原液入库及其出厂日期、放射性浓度、使用记录等均有专门的记录本进行记录、核对,严格交接班,并将源罐集中存放于源库房里,因此对于碘源的使用和保管是十分安全可靠的。2护理

2.1服药前准备及常规检查患者停用甲状腺素片(或T4)4-6周,忌碘4周,以提高残留甲状腺组织对131I的摄取[3]。测定甲状腺吸碘率,以了解甲状腺吸收131I的情况来以判定甲状腺的功能、了解手术切除情况、作为患者口服131I药量的依据。还应测定血清T3、T4、FT3、FT4、TSH、Tg、TgAb、TmAb,进行甲状腺显像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X光胸片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2.2健康教育患者服用大剂量的131I后成为了一个移动的放射源,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因此有必要以发放宣传手册、护患交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如下:

2.2.1饮食指导嘱患者服药后立即口含话梅或嚼口香糖等刺激唾液分泌,不可吐口水,2个小时后才能进食,3天后大量饮水,勤排尿。禁止食用含碘食物:紫菜、海带、海鱼等海产品,严禁使用含碘药物:碘酒、卢戈氏液、外用碘伏等。禁止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可乐、浓茶等,以提高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对131I的摄取,可增强治疗效果。同时还应给予含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2.2.2相关疾病知识宣教每批患者在服131I前进行幻灯片讲座一次,以及给予阅读治疗手册,宣传板报等,让其了解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及型类、治疗方法、不良反应、疾病的愈后等,以提高患者对有关疾病知识的认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极大信心,能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报道分化型甲状腺癌行131I治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患者因患癌症后担心治疗效果,贫困者觉得治疗费用高,经济困难,易产生悲观情绪,部分患者会觉得隔离带来寂寞、孤独感。此时医务人员可通过治疗手册、幻灯片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131I的治疗原理和有关注意事项,介绍治愈率、存活年限等。病房还应配备报纸、杂志及电视机等,并要求家属多打电话问候、关心患者,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恐惧心理,以及缓解其隔离期间的寂寞、孤独感。3辐射防护

3.1隔离措施告知患者131I属于放射性核素,其释放的β射线治疗甲状腺癌及转移病灶的同时,释放出的γ射线穿透力较强,会对周围人群造成辐射危害。由于患者在隔离期间医护人员不能与其接触,所以在服药前就应教会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和心率的方法,若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经过估算(131I的物理半衰期为8.04d),病人体内的131I滞留量≤1.11GB(30mCi)时才能出院。患者所用过的衣物、被服放置一个月后送洗衣房单独洗涤;被患者体液污染的垃圾要作特殊处理。

3.2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应遵循时间、距离及物质屏蔽防护三原则。医护人员须按电离辐射的防护标准来进行分装操作,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尽量集中进行各种护理和治疗工作,以缩短接触放射线的时间。医务人员在给药操作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远离放射源,并且除了要正确使用铅屏等防护设施外,还应携带个人剂量计,穿含铅衣服、戴铅帽、铅围脖、铅眼镜和手套等防护用品。操作结束后马上更换工作服,清洗双手,减少放射性物质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的可能性。4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服用了大剂量131I期间,尤其是服后72h内对周围人群和环境辐射危害很大,医务人员和患者都严格执行了有关的防护措施,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危害,未出现因辐射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并且,经过追踪检测,发现周围人群和医务人员所受到的131I年受照剂量均在50msv的限值范围以内,且经过有关放射防护和环保部门监测,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职工每次健康体检均未发现异常。参考文献

上一篇: 茶文化表现 下一篇: 智慧交通必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