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必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4 11:3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交通必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慧交通必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F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02-0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资源日益紧张,城市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的移动需求,加大了交通系统的运输压力。但是,增加公共交通、扩建道路等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交通系统问题。而大数据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智慧交通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因此,我们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并且,将大数据运用到智慧交通中的交通引导、交通服务、物流导读等方面能够为交通运输提供较大的便利。但是,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仍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安全风险需要我们解决。研究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实现路径不仅能够促进智慧交通建设,而且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 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必要性

首先,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需求,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基础。而智慧交通建设需求主要包括公众出行服务、应急保障需求、科学发展需求;其次,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命脉,智慧交通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具体来说,交通流量、车型、交通排队长度等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数据,能够为智慧交通的建设提供基本信息;再次,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难点的要求。智慧交通建设面临着数据分散、数据共享困难、数据规模大、数据质量问题等难点,需要相关部门对交通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加快信息共享;最后,大数据的应用是智慧交通建设重点工作的要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交通感知网络的构建、数据质量的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重点工作都需要大数据的信息支持。

2 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要求

2.1 交通引导主动式发展

首先,智慧交通要求交通引导转变传统的被动式和滞后性的发展模式,积极朝着实时、主动的方式发展。这是因为,现阶段,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交通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另外,庞大的交通数据需要进行整理与分析,才能够被运用到智慧交通系统之中;其次,城市配送差异化发展。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城市配送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出。但是,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物流需求的提升速度,货物运输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建设智慧交通,开展差异化物流配送,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2 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模式

首先,优化实时交通服务。大数据在智慧交通中有著加大的优势,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的继承效率。但是,大数据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施监控,并实时处理交通问题,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并且,大数据的实时交通处理能力能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其次,智能化交通服务。智能交通能够利用大数据来道路环境,对交通拥堵状况进行提前预警。并且,大数据有利于开展主动式的交通服务。例如,停车引导系统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停车场信息,为驾驶者提供停车选择;最后,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实现合理化的交通秩序,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并且,大数据能够为货物运输提供数据信息,合理规划车辆配送路线,提高货物配送效率。

3 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面临的问题

3.1 行业标准不统一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智慧交通的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规定统一的交通行业标准,导致各地区的智慧交通相对独立,地区之间缺乏衔接性和配合性。并且,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需要使用前端传感器来收集数据,但是,前端传感器并不是由同一家企业生产的,前端传感器的生产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我国交通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接口标准,增大了数据获取的难度。

3.2 交通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无法保证

智慧交通系统十分复杂,需要合理整合系统的各个部分。但是,现阶段,智慧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然无法保障,智慧交通信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并且,智慧交通系统需要大量的前端设备和服务器,也需要各种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业务众多,流程复杂,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另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设备之后或设备樱花都会导致传输效率夏阳,引发数据泄露危险。

3.3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智慧交通系统数据质量主要指交通信息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目前,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可信度和真实性无法保证。这是因为,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监控设备、传感器等收集的数据信息。而现阶段的设备无法保证长时间运行,所获取的数据质量也无法保证,价值智慧交通系统无法自行判断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3.4 信息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系统主要通过道路和车辆的前端设备来采集数据信息,并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筛选出具有价值的数据。并且,智慧交通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进行的,网络环境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这是要因为,大数据包含着大量的敏感、复杂的数据会要引起多方的关注和攻击。同时,将大数据汇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黑客攻击而产生的大量数据泄露。在这种情况下,黑客可以一次性获得更多的数据。另外,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很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数据信息安全无法保障。

4 应用大数据开展智慧交通的实现路径

4.1 推行数据标准化

针对智慧交通系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一问题,我国应积极采取标准化交通平台的措施,规范交通平台的布局,增强交通平台的兼容性和互联性,进而推动智慧交通信息化体系的综合发展,实现智慧交通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且,我国应加强重视跨地区和跨部门的交通互联平台的构建,实现不同地区交通系统数据信息的互联和共享。另外,我国应积极规范数据标准化,建设数据标准化体系,加强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存储。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构建智慧交通系统的前提,因此,我国应积极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前端设备维护和更新、信息传输网络线路建设、监控设备和传感器设备的检查和更新等,避免基础设施的老化或损害而造成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并且,我国应积极制定智慧交通系统的应急措施,合理处理突发事件,尽量降低突发事件对智慧交通系统的危害。

4.3 保证数据真实性

针对智慧交通系统数据信息不真实的现象,我们应严格控制智慧交通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为此,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数据信息的测试和监控手段,把好数据源头的关卡,及时剔除恶意数据和虚假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稳健统计方法来减少恶意数据的插入。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数据的采集工作,尽量避免人为的数据干预,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篇(2)

2公路隧道智慧照明系统特点

与传统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相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动态感知。对物理对象状态的感知,是“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基础,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空间分布与持续的时间需求。正是由于感知数据的动态变化(如交通量、车辆平均速度、洞外亮度L20(S)等),才引起照明需求的变化,从而为实现照明系统的最优控制奠定基础。(2)有效反馈。感知的物理对象状态必须进入信息系统处理,照明系统运行事关道路交通安全,特别是当出现交通事件和故障报警时,将突显信息实时反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深度融合。通过对各类感知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达到以下目标:①使信息世界能够准确分析物理世界的状况,并及时做出控制决策;②控制决策通过网络化的控制系统协同实施,实时、科学地控制物理世界行为。(4)准确认知。通过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达到对公路隧道照明特点的准确认知,为科学掌握照明需求变化规律和评估照明节能效果奠定基础。如通过对比分析单位车•km电能消耗来评估同(环)比节能减排效益,通过分析照明亮度指标和交通事故率来分析照明对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的影响,通过分析灯具的光衰制定照明设施养护方案。(5)可靠控制。信息系统对物理系统进行动态控制,而物理系统对信息系统具有反馈作用,即物理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信息系统的控制效果。如“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道路中车辆分布、洞口光环境等情况,进行可靠的动态控制(无级调光、分级调光),避免出现“无效照明”、“过度照明”等现象。(6)高效管理。在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工作量,节约照明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

3公路隧道智慧照明系统控制

3.1控制流程

“智慧型”公路隧道照明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系统初始化各个模块,启动各处感知设备,采集隧道洞外亮度L20(S)、隧道洞内路面亮度、交通量、车辆行驶速度,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判断系统的控制状态,如果处于人工控制状态(设备故障或检修维护),则程序结束,由现场照明控制器来调节隧道照明。若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则检测隧道运行情况;如果运行异常,则进行报警,并调用特殊状态程序进行处理;如果通信网络正常,则与照明控制工作站进行远程通信,否则由现场照明控制器进行调光控制。最后,系统在网络正常状态下将隧道照明状态信息集中反馈给远程照明控制工作站。

3.2控制算法

正常状态控制算法(1)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将公路隧道照明段划分为加强照明段和基本照明段,加强照明包括入口段、过渡段1、过渡段2和出口段。(2)根据洞外亮度L20(S)(采样周期为10min)、交通量Q和车辆平均行驶速度v(采样周期为5min)确定公路隧道入口照明段亮度Lth,Lth=k×L20(S)。入口照明段亮度折减系数k见表1。

篇(3)

引言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即利用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如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智慧旅游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这些企业借助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向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互动服务(周晓梅,2012;朱珠、张欣,2011)。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业务和服务,但主要还是以电子票务为主。电子票务即游客在线购买景区门票,到达景区后,借助于企业研发的电子票务验证平台,利用身份证、二维码等载体来验证游客身份及订单信息,方便游客入园。但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发现,电子票务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兼容性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数据需重复录入、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及景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二)标准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 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电子票务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电子票务这一应用。通过对提供电子票务业务的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电子票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子票务的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如果不能统一标准,将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普及,不利于政府、景区的监控与指导,不利于在游客中的推广使用,甚至影响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电子票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为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以上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应用,为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共享桥梁,如图1所示。如果不构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则无法在多个部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也无法为以上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因此,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游客在互联网上预订电子票务时,需要填写相关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目前各个提供电子票务应用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一套电子票务填写要求,有的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则要求填写联系方式等,而各个景区是跟各个企业合作的,这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电子票务只能在其对应的景区应用,而无法在其他景区应用。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游客无法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需要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使用体验,也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游客统计信息来对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而电子票务能够很方便地提供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电子票务的应用将为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目前各个电子票务的信息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很全面深入地对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分析。比如需要统计哪个地区的游客对景区感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信息内容并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并不会体现游客来自于哪个地区,这势必会给旅游部门的决策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旅游部门要想第一时间掌握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使用现状,必须推动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这势必会给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带来交通压力,尤其是五一、国庆黄金节假日,随着自驾游热度的上升,大量游客会选择自驾游方式涌入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交通部门能够提前了解本城市游客数量、游客偏好的景点、游客来源城市、游客交通工具选择等问题,将能够有效帮助交通部门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方便游客和城市居民出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电子票务信息来获取,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制定对于交通部门至关重要,如果不标准化,则无法全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 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innovation/cn/think/downloads/ smart_China.pdf,2009.2

2.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cn/services/bcs. Iibv,2009.2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basi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 Tourism Polic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 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1)

11.Font,Xavier,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gress, proces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篇(4)

中图分类号: TP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24-2

0 引言

智慧物流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12月由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在原有智能物流的基础上提出的,2006年,张军杰就智能物流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智能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011年,汪鸣和李霞等学者提出智慧物流是在智能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加注重整体智能特征、协作性决策等发展模式,且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的实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智慧物流的实现将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的大发展。Bardi,E.J,Raghunathan,T.S,Bagchi,P.K认为智慧物流是推动市场全球化的有力助推器,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Shih-Che Lo,Randolph W.Hall 2007年设计一个实时智慧物流信息系统解决货运行业在高峰时间交通堵塞的问题,提高了智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众多学者对智能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发展做了众多的研究。

1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存在迫切性

1.1 智慧物流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的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物流企业中已经实现部分信息化的不足1/4,全面实现的不到1/10,河北省的情况更差,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出现不畅,很多成本的提高出现在物流上,如果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1.2 智慧物流可建立公共平台,有序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智慧物流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改进企业物流的管理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和供应链的协同化水平,促进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从而解决在传统物流供应链消耗大量燃油,造成环境污染及大量碳排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信息领域的快速传输和相应能力,构筑企业的经济增长点。

1.3 智慧物流将为智慧城市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智慧物流将为智慧城市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它可以将传感器和感应器装备到交通设施中,如车辆、电网、铁路、隧道、桥梁、油气管道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物联网,实现多样化、多源化的数据采集,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完成信息的高度共享,从而实现人、物、信息、决策的高效融合。

2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部分单位的现代物流系统的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自动化等先进水平,如中储股份、外运发展、中海发展等,同时各地政府在智慧物流发展方式上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慧物流尚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还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分散、布局乱、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河北省有不少小企业开始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小型的智慧物流或智能物流,但这些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开发的系统各自为战,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这样的结果是:缺乏有效的系统化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实现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信息不能实现共享,造成企业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运输能力有40%是空载状态,经常是去的时候超载,回来时是空载。

2.2 编码、文件格式等标准化数据不统一,也没有前瞻性的规划

从信息论角度上讲,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等实现标准化,由于物流企业间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战,每个系统都一套标准,从而无法实现多系统的数据共享。同样在发达国家,在条形码、物流编号、数据接口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完成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同时,为解决末端数据的多源化和多样化,难以实现共享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在层次结构中加入“数据标准化”层的概念,实现异构数据的同构化处理。

2.3 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统一的平台

目前,在河北省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落后,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比如,缺乏GPS或北斗技术的货物追踪系统、仓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运输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信息资源不能整合,更谈不到信息辅助决策,条形码、射频识别、GPS/GIS的应用不合理等,这与国外的智慧物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功能有限,物流信息分散,条块分割等等,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协同优化。

2.4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构建社会高速发展的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至少30万人,而同时懂得物流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

3 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智慧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及河北省的现状后,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对策和模式。

3.1 政府应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应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整个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一是政府需要提供符合发展的政策;二是扶持一些有良好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未来智慧物流发展的核心力量;三是配套相应的资金用于通讯、物联网、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研发智慧物流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3.2 通过产业推进,建立产业标准和信息平台

通过产业联盟,制定相应的产业标准,用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标准化和各类信息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标准化建设,如代码、接口等,同时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协同化。

3.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现数据协同性、信息的共享性和决策智能性

企业是智慧物流的主体,而要想实现数据智慧化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数据设备和数据共享设备,如RFID、GPS、传感器等,将末端采集来的数据传至系统平台,从而为系统完成信息转化、决策支持、协同化处理提供基础数据。

3.4 建立标准的引领,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降低物流成本

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慧物流统一协调发展、信息实现共享,决策支持准确性和智能性提高的基础。首先应该强化统筹协作,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类信息标准化体系,其次是在物理上实现各类编码标识、接口、信息安全的基础共性标准等。

3.5 最终实现引入市场机制,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力

智慧物流的最终是引入市场,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资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智慧城市的实现奠定基础。

4 结论

众多学者对智能物流和智慧物流的发展做了众多的研究,但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尚属研究空白。本文借鉴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业推进、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的创新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实现将大力推动智慧物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智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5)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篇(6)

新型城镇化是十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关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通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髙城镇化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截至到2011底,我国城镇化率巳超过了50%。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十和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新的方向,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IBM公司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的城市”这两个理念。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论到实际,落地我国的重要举措。

三、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迫在眉睫

这些年来,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下来了很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农业、工业技术落后并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没做好城镇化的充分准备,因此显得很被动。为了实现绿色、低碳、集聚、可持续的发展,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

四、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基本上在同一阶段,两者本质一致,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二者的共同原则。智慧城市强调应用信息化技术满足居民们的各项需求,新型城镇化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从而更好的服务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新型城市化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新型城市化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而向质量提升的关键就是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换挡,建设一个和谐、绿色、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五、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

当前,衡水正处在城市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时期。衡水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生活。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深化认识

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对提升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改善民生质量

当前衡水市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同时,改善现有的交通拥堵、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稀缺问题,智慧城市中可以构建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公共服务工程。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改善民生质量。

(三)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建立在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型政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能够更广泛的汇集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同时进行对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公开评估,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各类信息资源高效整合,更加公开透明,市民的知情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和落实。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于政府的政务监督将会更加有效,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从而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四)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转向绿色产业;将信息技术与衡水优势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区域竞争力,依托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化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型服务经济业态,促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2]李霁.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2014.

[3]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10.

[4]张军芳.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篇(7)

0 引 言

航运人才是影响航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水上交通运输及其安全的实现者和保障者,在确保水上交通运输安全通畅及防污染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智慧航运人才资源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将有助于为以海员为主体的航运人才提供一站式、多维度、全景式、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横向扩展,将有力推动我国由船员大国向船员强国的转变。

1 我国航运人才市场状况

目前,我国航运人才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航运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有注册海员人,海员队伍在规模上满足了航运发展的需求,但海员在英语水平、素质与航运科技发展的匹配、实操能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航运人才结构方面也有待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陆上航运业务涉及航运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陆上航运人才除了要具备航运知识外,还须有金融、法律、贸易、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存在着高端复合型陆上航运人才紧缺的问题。[1]

2 航运人才与航运发展的关系

人类航海经验的积累对航运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船舶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船舶技术条件和安全状况。人的因素是影响船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船舶安全又是影响航运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工作在海运一线的海上航运人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对航运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陆上航运人才包括服务于港口、贸易、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的人才,在贸易、法律和金融等方面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沟通了航运业上下游,是航运发展的促进因素。现代岸基技术的发展对船舶航行技术、航行安全和船员健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掌握先进岸基技术的陆上航运人才也是航运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3 建设智慧平台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提升我国海员综合素质

建设智慧平台,可为航运人才提供系统化、多元化、跨领域的培训,可提高航运人才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全方位提升航运人才的综合素质,使航运人才满足航运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3.2 有助于我国航运人才走向世界

早在2008年,国际航运经营管理人才、国际货运人才,以及与国际航运相关的报关员、报检员等人才的短缺就已显现。目前,世界航运人才市场重心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由于流通渠道窄、区域性分布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航运人才还不能在整体上为全球航运界所接纳,智慧平台可以汇聚国内的优秀航运人才并将他们推向世界。

3.3 有利于提高相关风险控制能力

据统计,80%的海损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有效控制人为风险从而降低航运风险,可通过建设智慧平台对航运人才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识别并分析人为风险,在海员上船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预控船舶航行中的人为风险。

4 智慧平台的系统组成

4.1 招聘系统

招聘系统汇聚国内外优秀海员和各大航运企业的信息,椭海员实现求职自由,将中国海员推向世界,用智能匹配、简历拍卖、视频面试等功能保障海员招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智慧平台的招聘业务不局限于海上航运人才,同样面向陆上航运人才,包括航运业全产业链人才。

4.2 3D(VR)培训系统

作为增值服务,三维模拟场景[3D(VR)]培训系统为海员提供实操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海员关键业务技能和应急处理技能。系统采用搭建视频直播间的方式,提供专业英语环境,教授英语面试技巧,进行专业英语培训,系统还可提供小型远程研讨会服务。

4.3 征信系统

征信系统对在平台上应聘的海员持续关注,收集其履约数据和在船操作的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生成海员信用报告,形成海员征信数据库。系统通过对海员信息的分析,识别和判断海员个人风险,从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管控,降低行业风险。

4.4 智慧云船管系统

智慧云船管系统提供软件运营(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模式的智能云船管服务,增加航运企业用户黏性,吸引更多航运人才使用平台,形成用户黏性闭环。系统具有船员管理、法定证书和其他证书管理、机务费用预算和即时结算管理、备件物料油料等供应管理、设备维护计划记录和报告以及应急响应等功能,还具有记录船员在船操作数据的功能,为打造航运综合型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4.5 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

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汇总各功能模块收集的海员社交、海员操船、船舶航行、船舶配件、海员征信、海员技能等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源头掌控人为、船舶、环境等风险因素,将形成的风险控制数据为航运安全和发展服务,为航运业无人驾驶智慧船舶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库。

篇(8)

交通2.0;众筹数据;开放数据;智慧交通

This paper proposes Transport 2.0 based on Web 2.0, City 2.0, and Government 2.0, and build the system module.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two key dimensions: crowd-sourced data and open data. By collecting traffic data uploaded from smart phones, car terminals and Web 2.0 websites, the crowd-sourced data can get the real-time data, which the existing sensing system cannot provide,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public traffic system. The open data enables the public to make a variety of complementary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nd forms a sustainable, comprehensive solutions and innova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cloud computing, data processing,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is system module achieves polymerizes crowd-sourced data and provides open data to create new traffic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improve the traffic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vides data suppor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 support to the future traffic planning. After using Traffic 2.0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project, the crowd-sourced data and open data have been consolidated, and the public can participat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ffic ecological chain. This is the key factor in changing from “intelligence” to “smart”, and is the living force of smart transport system.

Transport 2.0; crowd-sourced data; open data; smart transport

基于“Web 2.0”、“City 2.0”、“政府2.0”等概念,本文提出了“交通2.0”概念,描述了其赖以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交通2.0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从公众获得数据,一个是提供开放数据。一方面是“取”,另一方面是“给”。本文分析探索了实现从公众收集数据和集体智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和工具,以及国际上实行开放数据的案例。本文展示了智慧交通项目中的“交通2.0”初步实践结果。

1 交通2.0提出背景

本节介绍提出并倡导交通2.0概念的背景。尽管交通2.0这个词汇在文献[1]、文献[2]曾经出现过,但没有被清晰描述和定义,文献[3]被用于指代电动汽车。

1.1 互联网2.0(Web 2.0)

早在2004年,奥莱利(O’Reilly & Associates)公司推出Web 2.0一词,其核心在于激发并驾驭集体智慧[4],使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文字分析、集群和预测技术。一些著名的Web 2.0网站包括照片分享网站Flickr、维基百科Wikipedia、购物平台淘宝、视频分享网站优酷和YouTube等。维基百科的所有内容都是用户免费贡献的,用户按照简单的步骤创建和编辑网页。维基百科只有少数管理员对不合适的内容进行控制。

1.2 城市2.0(City 2.0)

Web 2.0这个词汇众所周知,但是“城市2.0”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城市2.0这个概念2012年获得了技术、娱乐、设计(TED)演讲堂年度奖金1万美元,是TED年度奖金颁发的首个获奖概念。城市2.0着眼于鼓励市民参与改造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促成城市改善项目通过市民自身的力量来完成,以期将城市建设成为“包容、创新、健康、有灵魂、有活力”(Inclusive、Innovative、Healthy、Soulful、Thriving)[5]的城市。奖金颁发给了10个市民项目,包括给城市增加路标、绘制公交行驶路线地图、在地图上标示卫生条件以防止霍乱的传播等等。

1.3 政府2.0

使用“2.0”的词汇还有比如“政府2.0”、“社会2.0”、“创新2.0”[6-7],鼓励政府积极地把市民纳入管理和决策过程,与市民合作共建城市,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获得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效果。

1.4 引入交通的“2.0”概念

“2.0”的核心在于聚拢来自于群众的资源和能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从上而下的方式。交通行业大量业务都与“位置”有关,现在的手机和便宜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都能提供。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应当忽视了来自于公众的手机和其他个人移动终端(比如车载单元)的数据的重要价值,而错失获得重大利益的机会。比如手机应用“街上的坑(Street Bump)”通过手机上的加速计来感应车辆行驶到路坑上的震动,把精确的GPS坐标和相应震动数据发送到城市管理部门,以督促尽快修复。城管部门就不需要花费巨资使用3维激光扫描仪沿街巡逻寻找路坑,城市也不会因为道路上的坑长期得不到修复而导致车辆绕行引发车辆故障、事故和堵塞。通过类似的应用来对付城市管理面临的各种危险和交通部门面临的麻烦,这无疑是一个既便宜又有效的途径。

传统的2.0概念着眼于“来自于”群众的内容和智慧,本文提出的“交通2.0”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增加另外一个维度:提供开放数据“给”群众。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程序员已经能够在手机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如果他们能够获得交通数据,他们就能够开发出很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甚至是起初没有人能够预测到的。

开放数据可以使得政府文档库里面的死数据得到可视化,并且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数据的共享和相关联,死数据会产生出更丰富的内容和新数据、新发现。而这些好处都不是通过政府公务员或授权机构来做的,而是通过无数对于政府来说是免费的开发人员、公司、学生来完成的。通过数据的开放还能帮助政府交通和城管部门更好地利用历史数据,给今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公众服务提供可持续的决策支持。

2 交通2.0

本节定义交通2.0概念,揭示其生态系统模型,并清晰地描述其区别于传统“智能”交通,而实现“智慧”交通的2个维度。

2.1 定义

交通2.0是一个提供可持续的、全面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仅分析来自于群众和传统智能交通子系统的大数据,而且提供与交通相关的开放数据给群众。交通2.0生态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1号箭头表示平台从传统检测设备和智能交通子系统收集数据。2号箭头表示政府部门和各种机构向平台提供开放数据。3号箭头表示群众向平台发送各种数据,包括位置坐标、语音短信、照片、视频、文字评论等等,同时平台也从Web 2.0网站收集并分析数据。4号箭头周围的循环表示平台提供数据、好用的工具和接口,以方便程序员和公司开发出创新的应用产品和服务。中央的大数据云平台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众筹数据和开放数据,把群众、政府、和社会各机构贯通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提供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交通体系。

2.2 两个维度

2.2.1 众筹数据

到2020年,70%的手机将具备GPS定位能力[8],具备车载定位和车联网功能的车辆也将大幅上升。通过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程序,群众可以轻松地提供包含位置信息的交通内容,包括文字、音频、视频、运动传感器数据。在Web 2.0网站的含有位置信息的照片、视频、帖子,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群众智慧和意见取向,都能为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位智(Waze)公司通过用户上传的数据来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线路导航,在2013年被谷歌公司以10亿美元收购。英瑞克斯(Inrix)公司通过收集大量车辆和用户的轨迹信息,为汽车、物流等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

2.2.2 开放数据

在交通2.0中,除了从群众获取数据和富媒体内容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提供开放的原始数据。这个方面,尤其在中国,没有足够的实践,没有获得交通行业、学术和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有政府客户明确显示出要垄断数据,以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的意图。所以对于国际上已经逐步实施的开放数据潮流和趋势,中国应该怎么处理和面对,是否需要相关法令的制订和执行才能真正实施,交通数据到底是公众的数据还是政府的数据,是一个相当大的涉及很广泛的问题。

需要澄清的是,开放数据不是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供群众使用已存在的功能,比如微博接口让用户从不同的应用都能发微博,或者地图API让其他网站显示嵌入的地图,这些不是开放数据,而只是开放接口。

开放数据指的是提供原始数据,把现在还没有对公众开放的数据进行公开,可以是档案馆里面的历史数据,也可以是正在运行中的传统智能交通子系统或者车辆产生的数据。

一个典型的历史数据例子是过去10年中的交通事故数据,数据内容可能包括事故发生地址、车辆、伤亡情况、可能的原因、裁决方案等等。在项目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交警部门非常愿意开放此类数据,不过存在实际操作的难度,比如需要从文本文件里面把相关数据识别并提取出来,需要把相关图片和视频关联在一起等等。以前记载的历史数据没有事故发生点准确的GPS坐标,而是街道名和估计与某路口之间的距离,而因为中国近些年快速的路网建设和变化,可能记录的路口已经不存在了,这些数据现在就不能定位事故发生点。

实时数据的典型是正在运行中的公交车的GPS坐标。许多公交车公司已经具备这些数据,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数据公开,因为他们没有去想过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些城市有系统集成商与公交公司合作,做出了电子站牌、网站和手机应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动态信息,但是错误经常存在,信息不准确导致许多系统如同虚设,而集成商与公交公司之间的合同约束已经结束,没有主体来持续维护信息的准确性。这个两难的困境可以通过把实时坐标数据向公众开放来解决。公交公司不需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系统维护、更新和升级,不需要反复投入,公众和市场会做成各种各样的网站或手机应用,把实时数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效果展示成实时公交信息给公众。优秀的应用会最终胜出,而胜出的应用将得到市场的长久支持,而不是依赖于某个合同。公交公司和城市管理部门将受益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短命的几个合同做出来的系统。

开放数据的动力和利益是什么?数据所有者为什么要免费开放数据?一个没有被普遍注意到但是其实很明显的例子是GPS。美国免费开放GPS数据无疑改变了交通行业,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由此而获得了政治优势,其实已经无需再讨论美国从中获得了多少万亿美元的好处。另外一个开放数据的典型是英国,到2014年3月份已经有17 850套原始数据提供在开放数据门户,供公众下载免费使用[9],公众已经提交了利用开放数据开发的321个应用。英国开放数据门户和公众开发的应用如图2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开发的应用不一定是免费的,其收费与否取决于开发者。门户网站是互联网创始人Tim Berners-Lee倡导并启动,通过10个人,6个月的时间,使用开源技术完成。在这个开放平台上,任何人可以提出他们想要政府公开什么样的数据,任何人可以接受挑战开发应用,即使是仅仅把数据可视化也是有价值的。

实行开放数据对于政府来说不是完全免费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包括制度和文化上的抵制。英国政府为了把其“发展计划(Growth Agenda)”项目执行成功,启动了一系列的动作,包括设立开放数据研究院、数据战略部、公众数据中央小组,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些措施给公司和个人开发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机会,培育了土壤,使得社会更加繁荣有活力。

对开放数据进行的投资,其反馈给社会和政府的利益和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不光是经济层面,包括教育和文化。把开放数据视为鼓励创新、激发行动、确保长期的和谐的催化剂,是毫不夸张的[10-12]。

3 实现交通2.0的现有技术

根据交通2.0的概念,本文实现了交通2.0平台,下面介绍平台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3.1 大数据工具

典型的大数据包括传统的关系型数据、设备及传感器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以3V:海量、快速、多样(Volume、Velocity、Variety)为特征[13]。也有不少提法加上第4个V,价值(Value)或者不确定性(Veracity)。

大数据平台需要处理来自于多个交通应用的实时数据流,包括大量移动的GPS设备、固定的道路传感器,以及其他数据流,比如天气和社交媒体内容。然后分析、融合并提供交通状况的地图展示、实时堵塞检测、行程所需时间更新、以及多个交通模式的对比等等。

大数据的获得对于政府和公司都是一个挑战。只有25%的机构表示有能力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价值[14]。对于绝大多数机构和公司来说,要对不能存储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纯文本、各种传感器数据、地理空间数据、音视频、图片、流媒体)进行提取、转换和加载(ETL)并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虽然传统的预测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能执行大数据所需要的部分分析功能,但它们不能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源,并且传统数据中心不能满足大数据所需的高处理能力。因此,一系列新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以应付新挑战,比如NoSQL数据库、Hadoop和MapReduce形成了一个能处理集群系统的超大数据集的开源软件框架。另外,一些针对大数据的工具也逐渐产生,比如Dremel、PowerDrill、Drill和Druid等工具,具备每秒扫描几百亿条记录的能力,能在1.4 s中查询6 TB的存储数据。

3.2 云计算工具

Hadoop是业界提到最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之一,已经成为使用NoSQL处理大数据的首要选择。Hadoop是一个把计算的需求分配到很多普通服务器上的系统,其工具蜂窝(Hive)使得传统的数据仓库查询分析操作能在Hadoop平台上进行。Hadoop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比如服务器日志、音视频、e-mail、传感器数据、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数据,这些数据都无法放入传统的数据库表。在成本方面,使用Hadoop不贵,因为软件是开源的,也可以使用比如亚马逊的AWS云服务。

但是Hadoop也不是灵丹妙药,一些公司[15]发现Hadoop有其内在的复杂性以及因为开源带来的麻烦。要运行一个生产环境的Hadoop,需要整合一系列相互独立的Apache项目(比如Flume、Sqoop、Oozie、Pig、Hive、ZooKeeper),而这些项目之间有相互竞争而冲突的功能,每个项目都进展很快,各自更新,导致不同的版本冲突。这个整合过程相当困难,并且很耗资源。

正因为如此,市场上产生了把这些部分集成好的Hadoop方案包,以及其他的非Hadoop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比如NoSQL提供商Splunk实现了日志数据的搜索技术,尽管不是免费的。一些公司发现Splunk比Hadoop好用多了,其总拥有成本比Hadoop低很多。另外,处理大量XML数据,MarkLogic要胜出Hadoop。

3.3 智能手机、车载终端及其他

一般的智能手机有麦克风、相机、运动感应器、距离感应器、定位(GPS或北斗)、或者还有指南针等等。iOS和Android系统提供了让公众开发手机应用的平台,并能让民众轻松地从各种应用收集和分享大量数据。汽车制造商也在积极地开发车载终端的远程诊断和信息娱乐服务功能。宽带、高速移动网络技术、开源软件框架等等的发展也无不有利于交通2.0生态系统的形成。

4 初步工程实践结果

图3展示了我们在智慧交通项目中纳入交通2.0元素的初步结果。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开发了iPhone和Android手机应用,使用户能够分享事故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或者是导致危险的路坑、相互矛盾的交通灯等情况。这些文字、照片、音视频、坐标和运动感应器数据将在Hadoop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以提取和聚集集体智慧,形成更全面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交通2.0的另一个维度“开放数据”,将在下一阶段进行实施,以提供一个让政府部门、交通服务提供商和其他机构有信心放上数据,让公众充分讨论交流想法、提出需求、开发新应用的平台。

5 结束语

本文定义了“交通2.0”概念,交通2.0包含两个维度:众筹数据和开放数据。其核心是把公众纳入到智慧交通生态链,并引导公众贡献数据和开发新应用。我们期望智慧交通工业界、研究院所、咨询机构和政府机构都认识到通过开放数据来激发创新、通过众筹数据来收集集体智慧的价值和必要性。只有通过这两个途径,公众参与到交通以及城市的建设中,甚至参与到城市未来的规划决策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政府和城市。通过实现交通2.0,交通企业及机构,尤其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得到的将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收益。通过提供开放原始数据给公众开发创新的应用、产品和服务的交通2.0平台,才能真正给城市和交通提供自我完善的能力,真正达到“智慧”的层次和境界。

参考文献

[1] HARVEY J M. Transport 2.0: Meeting Grand Challenges with GIScience [J]. ESRI, 2008,8(5):11-15.

[2] Transportation2 [EB/OL]. (2014-03-10). http:///634159.

[3] ALI E. Transportation 2.0 [J]. IEEE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2011,8(10):12-15.

[4] SATNAM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Action [J]. Manning, 2009,12(3):17-21.

[5] TED Prize 2012 [EB/OL]. (2014-03-10). http:///pages/prizewinner city2.

[6] SONG G, MENG Q G. Government 2.0: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2.0 [J]. e-Government, 2012,18(2):6-9.

[7] ZACHARY T, PROFESSOR A F. From Government 2.0 to Society 2.0: Pathways to Engagement, Collab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 Harvard Kennedy School, 2010.

[8]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R].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1.

[9] UK Government’s Open Data Portal [EB/OL]. (2014-03-10). http://data.gov.uk.

[10] 姚乐, 樊振佳, 赖茂生. 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12(7):12-17.

[11] JOEL G. Open Data Now: The Secret to Hot Startups, Smart Investing, Savvy Marketing, and Fast Innovation[M]. McGraw Hill Education, 2014.

[12] TOBY S. Programm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Building Smart Web 2.0 Applications [M].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9.

篇(9)

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目的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智慧化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缓解、消除城市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赋予城市空间更丰富的多维感知性,减少城市居民因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生活上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美好的发展。

1.2智慧城市智慧化的具体表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步改变着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使得城市体系中的诸多因素被更加清楚的认识、辨析、判别和处理,促使城市运作过程中将更多的对自身运行的规律有所把握。以此达到城市运作更加高效、精确、便捷的智慧化目的。城市的智慧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全面感知

通过物理城市空间内部无处不在的传感、遥感装置,构建城市的感知网络,全面、透彻、实时的获取城市运行的数据。从而对城市运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

②深度融合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网络通信系统的深度互联与融合,使得城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频繁、有效的信息沟通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系统,或系统中的个体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③协同运行通过信息的高效获取、处理

以及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实现了共享,减少了资源利用上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利益相关的各方可步调一致的采取相应的行动,加强了系统、个体之间的协同性。

2徐州城市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

紧跟世界、国家的脚步,徐州亦把城市化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根据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徐州市域总人口95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6%,预计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58%。徐州以苏北“老工业基地”著称,在以往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各种有毒的废弃物,占用绿地等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代价,为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降低了城市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徐州城市化发展方式急需由“粗放型”向可持续健康的“智慧化型”进行转变,以和谐、智能、方便、节约、生态生活为宗旨,为城市居民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智慧化转型是提升徐州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3徐州城市智慧化转型的科技保障

科技的发展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在《智慧城市之路》中曾指出“智慧城市就像是一台电脑”,没有当前的信息技术作为后盾,城市的智慧化发展便等同于无米之炊。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徐州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365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形成较为丰富的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2013年,徐州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达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数达196家,其中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8家,科技服务平台16家。2013年8月13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宣布:徐州列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计划,标志着徐州市现有的科技环境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升级的条件。在科技大环境的带动下,徐州城市进行智慧化转型所需要的感知、网络通讯及网际融合等基本硬件基础设施也已初步具备,如:

①感知网络

近年来,徐州以传感器、自动识别、条形码、遥测遥感、卫星空间定位等为主的感知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中国矿业大学与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感知矿山”的国建重点研究实验室,对带动当地的感知技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新一代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便于实时、全面的掌握城市运行、发展的状态数据,直接推动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感知、互联互通。

篇(10)

信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旅游产品存在消费和购买的不同步性,导致旅游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大量的信息帮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消费者不仅可以凭借手中的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旅游数据信息,互联网让游客不仅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这些海量的信息推动了旅游信息服务行业的变革。

(二)精准定位技术推动移动服务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智能定位系统,催生了旅游企业利用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简称LBS)开发移动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移动服务的发展:

1、手机地图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将成为旅游新业态。随着自驾旅游市场的兴起,游客对于手机地图这一导航和查询地点工具具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围绕自驾游客、自助游散客的手机地图服务产品的开发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2、精准推送信息服务将成为旅游目的地基本要素。基于位置的关联信息随时个性化地推送给游客,如天气、交通、安全、各种旅游产品等等,帮助游客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

3、景区实时流量监控和安全服务将成为新业态。利用游客的移动终端定位系统,实时掌握游客动态,及时预警信息,减少拥堵带来的不适感。

二、利益动机分析阶段

(一)战略动机分析

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从传播到营销,是一个品牌工程,而DMS作为传播和营销的承载体,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经济利益。参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其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DMS平台和管理平台作为支撑。

(二)集群竞争力分析

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因而非常分散和复杂,作为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整合者,智慧旅游的DMS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把分散的产品最大程度的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为消费者节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产品整合的职能,最终形成更紧密的集群竞争力,树立旅游目的地品牌。

(三)产业推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来“金旅工程”下的DMS存在着很多弊端,而智慧旅游下的DMS目的是为游客提供更加有效、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解决旅游目的地内容更新慢、内容简单、游客交流互动难等一系列问题,让游客享受旅行全程中完整的信息服务,从而智慧旅游的DMS赢得了市场需求,带来了智慧化旅游的全新时代。

三、战略规划阶段

(一)战略目标制定

战略目标是指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长远目标和总体性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成为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革新的动力与方向,所以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实现保持和改善旅游业在信息化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智能化发展,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再制定阶段性目标,主要包括涵盖产品、渠道、推广等方面的市场目标;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目标;包涵资本资源、成本等在内的盈利目标;涉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目标等等。

(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于信息化高速发展下传统DMS已经无法满足各应用主体的需求这一开发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智慧化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资源和条件。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操作管理上的可行性。

(三)共同准则制度

共同准则原则是在各利益相关集群在共同的战略目标下,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有效建立与可持续运营,而共同制定的准则体系,特别是针对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在相互尊重协同下提前制定认可的规章制度和处理办法,它是保障系统运营的重要章程和标准。

四、战略执行阶段

(一)市场定位和市场调研

市场定位与市场调研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和智能化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而开展的执行阶段环节。首先结合目的地资源特征和旅游形象现状,分析旅游消费者特征,包括年龄层次、消费习惯、客源地等,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并定期对其反馈信息进行监控,以便做出调整;对市场调研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方便今后的分析研究。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效果和服务监控

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营销效果和服务质量监控进行分析。对于营销效果:

1、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比来分析,但是目的地营销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一项形象品牌建设项目,所以短期内很难准确评价营销效果。

上一篇: 放射性辐射防护方法 下一篇: 语文教育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