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4:44: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育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方法的选择受教育观、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
(一)教师教育观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育观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与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高职语文教育观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是学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态,教授有关知识,训练有关技能,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教育的活动。这决定了该课程既是一门通识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也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教育观。
(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的制约
结合高职语文教育实际,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可加以改造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反过来再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师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实践经验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师总结教育规律,经过调查分析、反复验证,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为己所用,有所创新。
二、高职语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应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教育整体性原则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各学科教育方法均应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为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服务。
(二)学科特殊性原则
高职语文学科目的,决定了其学科特殊性。在选择运用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时,应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化育人的双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学生语文基础、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适当调整,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紧贴就业需求。
三、高职语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职语文教育方法是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统一,首先应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受个人兴趣、成长环境和任课教师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极大的调动作用。
1.在高职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是人们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综合大学,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好语文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以案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模拟与高职专业相关的职场工作情境和讲授学生感兴趣的象牙塔外的社会现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师爱”,学生才“爱师”,才能欣然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和任务。师生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施教的具体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理论基础,为广大高职语文教师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
1.“涵泳历练,久当自得”的传统教学方法。热闹多彩的高职生活,往往使学生难以静心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继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阅读,让学生在大量广泛阅读积累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质的提升。
2.常规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传递语言信息,使学生较为直接地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对象不全面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往往围绕升学率的提高设置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班级内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本应该多给予教学指导和关注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导致班级内成绩的分化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单一性试卷成绩评价体系,实则为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培育出学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
2、忽视了学生的主置。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更谈不上去创造性的思维。
3、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通过长期且系统的大量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于此同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这一整体教学目标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一味的要求学生埋头苦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方法
(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以及思维意识,当然这一切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应知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实践中所培养起来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和审美理解能力。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1以培养语感为教学切入点
语感的培养是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的语感培养方法如下:
1)教师在范文朗读中融合感情、表动、肢体动作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体味中进行模仿,并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文章包涵的感情、事件发生场景、人物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亲身感知中获得认知能力生的升华,从而感知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体味含蓄之意, 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
(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构建语文学习的平台体系。
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该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 宣传先进典型, 鼓励向上求新。
2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在课堂上做到“ 三个提倡” ( 即上讲台、七嘴八舌、标新立异) 和“ 三个不准”(满堂灌、照本宣科和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 努力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其着眼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重视个性发展。有人说得好: 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猫, 但可能造就一个科学家。教师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为他们提供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
2、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审视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要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远大理想。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抽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可利用资源,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处事的基本道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
3、优化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在思想上摆脱对家长、教师和同学的依赖。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多个方面。下面仅就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探讨: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发散思维,即是根据已有知识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的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它不拘泥与常规思维方法和既有的问题解决方式,而是善于求“异”、善于求“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思考文中问题的独特解决方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设置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兴趣的作文题目,如《“0”的联想》、《“?”的联想》等等。
(2)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去多角度的审视问题,让学生多从对立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质疑,如“教师的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吗?”、“将故事的人物角色互换会发生什么?”、“多读书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知识的束缚,去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查字典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语文教育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小学就应该为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因为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针对这些特性来更好发展语文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探讨一下。
一、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对周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兴趣,也有着很强烈的一种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抓住使他们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讲新课之前,用一些小故事或一些小图片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课程进行导入,这样会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生动活跃,提高学习乐趣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创造性强,他们需要一种较为轻松活跃的环境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及创新,这样他们才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转变一些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教学。例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生动的视频动画、鲜艳的色彩来进行课文的引入。或者也可以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导,怎么学、如何学,都由学生来主导,而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指导。采用这样一些教学方法教学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地去学。
三、让学生更多地展现自己
小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非常活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别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地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保持他们这种活跃的思维。例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上台来进行表演或者朗诵,让他们得以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高度参与也使得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习的质量,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基础教育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运用学法、指导实践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了相关文体的学习方法,但是只有相关文体的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历练,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整合知识的训练能力。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我就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在授课前充分搜集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读中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看了老师出示的小黑板后,明确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又弄清了学习本课的步骤,同时有不了解的地方还可以互相讨论。我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细心的指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及时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对文章理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也无济于事,只有学生理解了、明白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效果。
盘点收获、巩固学法
及时盘点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盘点收获及时查缺补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取得好成绩,因此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有用的。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
(1)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目前小学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在人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虽然小学生人生阅历少、知识储备少,但是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也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的改进和创新,来达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鉴于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实施场所,因此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活跃。同时,笔者要强调的还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
此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一般的看图说话、看图作文中都要用到。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强调细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让他们考虑问题、观察事物更全面,而且在写作和陈述训练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完整性。
二、迁移法
迁移法是学生向优秀作品学习时的一个主要方法,只有通过模仿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文章结构、一些生字词应用等方面,迁移法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教师要先着重讲解被模仿的文章,引导学生如何迁移使用,从而达到以一点带动全篇、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应该说,迁移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到自学成功的乐趣,思维得到训练。
三、分析综合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教授字、词、句,只有让他们理解这些,才能找到课本本质和非本质的内容,并最终通过综合,对课文主旨、中心思想等进行概括,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也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表演法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超过半小时的课堂学习是不容易的,而如果换成表演互动参与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教师应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多安排学生以参与式的表演方法来学习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比如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等等。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总结下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一、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不是“两张皮”。素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形”,素质教育是“神”,二者构成神形兼备的境界。渗透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法则。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渗透性质原则。要注意几点:(1)素质教育既然是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教学作用的,因此,老师要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让语言材料本身发挥教育作用,让它去熏陶、感染学生。(2)素质教育虽然是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决不是自然而然的,不自觉和无意识的。它需要老师高度自觉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把握教学的方向。精选有教育意义的言语材料、诠释评价教育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3)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文化、审美素质教育等不是外加的因素,而是语文教育所固有的内容,缺少了就不可能学好祖国的母语。
(二)综合性原则
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为了适应人类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呈现出分繁复杂的状态。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高度综合性。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就带来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语文教育的综合性表现在教育任务的综合,教育内容的综合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贯彻综合性原则,教学别注意三个结合:知识、智力、能力相接合,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语文训练、语言材料积累、熏陶感悟相结合。
(三)社会性原则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构成的要素。语言与社会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由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以祖国语言教育为内容的语文教育也具有社会性。遵循这一规律,语文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贯彻社会性原则,要注意这样两点要求:(1)语文教学联系社会生活要注意现实性、时代性。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2)课内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外活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对课堂活动的参与被动。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教材中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言。”等等。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社交能力。故转变教学观念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沟通作者与学习者的情感,使学生在与作者灵犀沟通中产生感情共鸣,依次陶冶情操,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学、愿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应通过或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或生动描述、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充分进入角色,与学生一同感受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讲《项脊轩志》一课,结束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讲起了父亲关心自己、帮助自己的一些动人情景,使学生听得入神,而后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深情回忆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无须生硬说教,那种把挚爱之情、孝敬之心献给父母的高尚情感铭刻在了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更有利于剔除独生子女学生的不良待人方式。
(三)教给学生方法,促进素质教育
我国现代教育家梁启超很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说“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因此,要纠正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答什么问题,总跟在老师后面转的被动应答性的学习行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学方法,使学生会学,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具体表现在使用六步教学法。[2]即通过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自学课文,讨论定向目标中的问题并去解决,对未能解决的问题由我做答,最后通过自测和自结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这样学生既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认为,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 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这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养成教育,让学生对每篇文章自己试分段,归纳一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并写好读书笔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总之,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时代给予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复杂变化过程,当好启发者、引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晓琼.浅议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年6月.
对于长期以来的语文“知识中心说”王尚文教授提出“语感论”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重点是语感,王荣生教授提出“内容论”认为教学方式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手段应该被大力发扬。
刘永康教授的“方法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教学方法论是以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性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教学方法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教学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以构建和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间的新型关系和相应的新理论基础为核心任务”[1] 王尚文、王荣生和刘永康三位教授分别从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分别提出了“语感论”、“内容论”和“方法论”。其研究成果已形成语文教学论的一个有机而较为完整的整体。
一、语文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1.辩证法思想
语文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的哲学方法论为其可靠的基础,“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学术界一般把“方法论”总结为三个分类: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讨论科学对象、理论和方法的关系,一般方法论属于一种共同性学科的方法,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方法之间,科学方法论是一定的科学研究对象决定的,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语文教育“方法论”涉及多种关系,如师生关系、语言与思维关系、导学与自学关系、课内与课外关系、继承与创新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关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等。
2.教育学理论
语文教育“方法论”继承了孔子、老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针对传统语文“少慢差费”的弊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
3.心理学理论
语文教育“方法论”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注重根据一般心理认知规律,去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要以学定教,即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二、语文教育“方法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
1、从克服原型启发式的局限性中去突破与超越原状启发式原型启发式主张并实施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亦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研究西方方法论时,刘教授发现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一些缺陷,如我国古代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理论,其合理性表现在着眼于引发矛盾,开启思路,诱导教学对象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都体现了这些精神。孔子的“克己”、“自律”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这种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西方那种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思想大相径庭,这种人本思想给启发式原则若干束缚,把启发式局限在仅仅是引导学生领悟已有的知识上面,从根本上说即不鼓励学生去发前人所未发,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索,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与发展的现代科学教育观是相违背的。刘永康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本主义、发现法、接受美学等西方方法论均能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求异思维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弥补以求同思维为特征的我国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学的缺陷。”[2]
2、语文教育“方法论”的本土化、民族化就是把外来思想文化与本民族思想文化有机结合、相互融通,是本土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同化和顺应,面对西方各类方法,要反对两种倾向(盲目崇拜的、失语症、和孤芳自赏的封闭症,刘永康语文教育“方法论”引入了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十余种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格式塔理论、模糊理论、纲要信号等,尤其是心理学(格式塔)语言学(符号学)和美学(接受美学)方法引入阅读教学的文本分析,大大拓展了文本理解的视阈,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化静态为动态,化单一为丰富,化枯燥为生动。
我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各国的文化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西方方法论必须与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结合,尤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实现西方方法的本土化和民族法。实际上,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话语系统中都能找到踪影,格式塔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3]
三、语文教育#方法论、拓展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视野。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消极影响是明显的,它不仅没有弥补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缺陷,反而淡化甚至取消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严重扭曲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导致重讲练轻诵读,重肢解轻整体,重读写轻听说,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刘永康语文教育“方法论”全面调整原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地有选择地移植西方近现代方法论中对语文教学有启迪作用的科学理论,与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之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对语文学科文本解读的贡献。《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一书中“符号论美学与语文教学”、“纲要信号与语文教学”、“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紧扣汉语母语特点,提供了大量破解文本含义的方法。如在“符号论美学与语文教学”一章,训练学生破译汉语符号的“本文”提供了切合母语特点的方法,注意语言符号的变异性,把握语境,注意背景;理解句子的组合原则;认识“本文”的结构及表现手法。
语文教育学经历了经验描述期、历史转型期,至今已发展为一门渐成规模的理论学科教育学,由于方法论教学的原理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学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作者认为,方法论教学法是一种适用范围很广、启发功能很强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与教育方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21世纪的教育教学都要现代化,现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方法论教学法就很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二、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素质要素不完善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中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汉字、语法修辞、工具书使用等等最基本的知识,但是目前很多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的,很多学生没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语文基础没用用。
2.基础能力不强。中学生基础能力薄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阅读方面,中学生必须具备理解阅读能力,会正确使用快速阅读、精读、朗读等等方法。但是在现实学习中,能够掌握这些技巧的初中学生并不多。至于深层次的赏析、鉴赏和批评性和创造性的阅读,中学生更是没有能力做到。
3.智力培育方面做的不够。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只是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片面的升学率。
(二)中学语文素质结构不够合理
1.对语言技术的教育多于道德人格的教育。正确重视语言教育是对的的,而且要想学生掌握语言技术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工具。但是如果学校和教师因此而过分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那么将无法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构建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主要时期。
2.强调读写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薄弱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不涉及考核内容的方面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中学生应试能力不错,但交际能力差,无法与人有效沟通。
(三)教科书编撰过于乏味枯燥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依靠课本教材来实现,教材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体现文辞优美、贴近生活、富有哲理、强于思辨,易于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教材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有序、有趣有益。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
三、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健全中学语文的教育体制
为了实现课程的完善,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一纲”制度。就是全国不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需要将编制权下放到地方,并根据当地方文化需要编制有特色的中学语文课。其次,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体系,重新确定一种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构建体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教学方式。最后,需要着力改革中学语文课的结构。教学大纲需要对教学中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课外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
在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方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学方式,这需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当下,教师更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课本丰富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也需要调整好师生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传播与辅助的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成分,给学生更多参与和主动的机会。其次,要用好考试这件法宝。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学生考试来统计分析。在中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来引导改革目的。为了实现改革目标,可以将德育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内容纳入考核系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这些需要考核的课程,最终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