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34: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兽医学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7-0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素质化”教育,高校教育质量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兽医临床教学,包括中兽医学出现了因学时被压缩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现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兽医人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兽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畜、禽病证防治问题的能力,能应用中兽医理论和病证防治技术,开展相应的畜牧生产服务和科研活动,发挥中兽医学的实践医学特点,是临床兽医学及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课程要求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并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1]。我校作为应用性的本科院校,教学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兽医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诊疗规律及基本技能,便于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中西兽医诊疗的配合,为在兽医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兽医职业发挥作用。中兽医与西兽医是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用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去理解中兽医学中的概念和理论。系统学习过西兽医理论的学生,习惯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观念,容易对中兽医学产生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的感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难度。笔者认为,若能把相对枯燥的中兽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将临床实例引入教学、带入课堂,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中兽医学概念不再感到抽象,理论教学也会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中兽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服务于兽医临床,并植根于临床实践之中。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从前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起就要引入临床意识,让学生及早地形成中兽医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优化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受到中兽医学总学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学时不足是个现实问题。为了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课堂讲述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在中药材的识别上,采取开放中药标本室,将中草药在野外的生长形态制成系列图片等,供学生学习和鉴赏;对中药的炮制、有效成分提取等单个验证性实验的过程,采取播放录像、教学片等多种形式配合教学,让学生能以很少的时间就能掌握这些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的操作规程。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教学效率高、成效显著,有效弥补了总学时的不足,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临床教学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加强实践、促进教学,利用我校兽医院的有利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出我校的资源优势:一是结合理论课教学,有针对、有选择地把校附属兽医院的门诊病历介绍给学生,并且多渠道、多形式地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诊疗现场观摩、病历回访。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会去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再把临床中的现象和疑问带进课堂。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兽医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历经几届,学生反映乐于接受这种现身说教的教学方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可增强记忆、拓展思路,有效提高对中兽医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中兽医学能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生产的信心。
三、实践中实事求是,施教时有的放矢
中兽医学的医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兽医临床。中兽医的诊断治疗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中兽医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临床,不仅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要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有人提出:临床实践与中兽医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和临床思维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2]。运用中兽医从事临床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兽医理论、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处方用药。在开展中、西兽医配合时更需要两种医学知识的兼备,只有在中兽医水平和西兽医水平都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取得理想的配合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配合。有些人也曾学习过一些中兽医理论,临床上却不会用,不按中兽医原理进行思维,只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功效感兴趣。如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时习惯于把几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合用或在使用西兽药的同时配合使用些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提取物,误认为这就是中兽医,就是中西兽医结合。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很多因素,但主要还是中兽医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临床实践的环节,或是这一环节教学过程草率、缺乏实效,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临床实践教学中还需要理清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兽医学的优势,否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1.中兽医与西兽医的关系。中兽医与西兽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的发展历程。临床上两种医学均能通过诊疗有效地为动物防病治病,显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两者各具特色,共同成为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兽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是依靠中兽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教学,临床上诊治动物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兽医在临床上具有很多先进的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也可以作为辅例证为中兽医的诊断、推理和临床效果提供验证,有助于中兽医的临床教学。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兽医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兽医所阐述的观点、概念以及解决兽医临床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遵循着自身理论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因此不需要处处得到西兽医的验证和解释,否则会对中兽医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兽医临床与中兽医教学。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用于实际的学习和训练的学习过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病畜和动物疫情,运用中兽医的理论和技法分析疾病、防治疾病,培养学生用中兽医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兽医临床实践教学要注重实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指导教师的临床水平应有适当考虑,病例的选取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病例选取得比较典型、得当且适合于中兽医技术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过程就会变得顺畅,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由于指导教师自身中兽医临床水平的限制,临床上有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兽医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和解释,应当主动放弃,实事求是,不能勉强,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综上所述,中兽医实践教学是中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路,重在保障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中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形式特殊,任务重、难度大,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特别要求:除具备中兽医理论教学能力外,还需具备丰富的中兽医临床经验和能力。实现中兽医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更应重视中兽医学教师自身的实践能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中兽医学》在畜牧兽医专业中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中兽医教学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传统的《中兽医》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对独立的不可缺少的临床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在中兽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兽医学包括了西医的全部各门类的内容,甚至有些是西医以外的内容,这就是中兽医的阴阳五行,八纲辨证,整体观念[1]等等.是中兽医学的特色理论.随著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於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中兽医教学理论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现代化要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基本知识,更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几十年来我国的中高等中兽医学教育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轻视了实践教育培养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於社会的发展很不相应,必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进入21世纪的教育模式是从知识—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中兽医学》的课程教育实施的是一种计划体制办学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2]重课堂书本的讲授,轻课外知识的拓宽,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脱离了临床实践,而且使新一代兽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受到阻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因此,巩固中兽医学的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是目前《中兽医学》教学的明确目标和根本宗旨.
2.探索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随著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和专业方向扩展,现行的《中兽医学》教学模式显得过於单一,在满足专业目标培养方面优显欠缺.[3]《中兽医学》的教学虽然充分强调了基础知识趋同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拓宽知识,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教育原则,忽视了能力操作的培养.因此,要强化目标教学,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科目设置.不能一律使用同一「大纲按同一进度授课,而应当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徵,教师能力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层次和专业来选择和运用相对适宜,有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大纲要求授课.在实施前期趋同,打通基础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留有充分发展特色的余地,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特点,辅以相关的选修课,实验课,技能实训及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课程.加强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方向,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以我系所开设的《中兽医学》的课程为例,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板块与同道共同探讨.
2.1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中兽医学》教学内容较多,阴阳五行,知乎者也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给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中草药这一部分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要学习400余种中草药,从性味,归经,炮制,功能,主治,剂量等,其难度是很大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厌烦的心理.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对辨认中草药标本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学生对药物形态缺乏了解,缺乏感性认识.[4]因此,中草药教学在使用彩色挂图和中草药原始标本,就地采集的中草药标本等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又增了中草药药性的鉴别.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授课法,有助於加强学生对药性,药效的理解,能够变抽像为形象,增强感官认识,并可同时拓宽中草药的知识面;其次,有助於在未来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各种复杂,繁多的临床证中束手无策,辨证准确而方药疗效平平仄仄的现象.前人曰:「今之医者唯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有神医不能以假药治真病也.医者不知药而用方,其难也将致实.所以临床用药犹如鱼水之关系.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文化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主陈地,以往教学多以老师满堂灌为主,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合现代的教学.应根据中草药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辨证用药是临床用药过程,从辨证审因到选方用药是熟练应用中兽医基础知识转化技能,教学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学习辨证用药的过程是:由功效引出适应证,通过教师讲证析因,落实於药性知识,此即大纲中要以功能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的要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内容属於基础知识范畴,特别是适应症,对学生来说是未知数,几百种中草药名,上千条适应症,涉及临床多学科,学生要一一熟记每味药物,每个适应症都相应地反映著一种或几种综合作用.这种从功能到适应症周密科学的推理演化决非单纯的对应组合,其中性能特点是关键的纽带,熟记药物功能是重要前提.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由功效引出适应证,由证认识药性,这种将功效适应症与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施教过程实际是从逻辑思维入手,围绕讲授药物的中心,就客观实际临床应用联系主观抽像思维的过程.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知识系统的能力,起到「明理得法,深入思考的效果,也会使相当多同类性质的内容转化自学内容.从教学目的的方法,效果等多方面来讲,学习并融会贯通「辨证用药是中草药教学的主要方法与任务.3.2认真开展课堂讨论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作为基本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对於中草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重点药物的功能等作为课堂精讲必须内容,要讲深,讲透,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达到在课堂上即能完全消化吸收,但是,中草药学教学仅仅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讲授是不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是学好中草药的内因,教师指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草药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具体教学的实施中要注重采用启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草药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善於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觉得需要解决而自己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麻黄性温为什麼可以用肺热咳嗽十八反,十九畏,[5]现代研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等等.让学生带著问题去学习查找有关资料,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自觉学习,查阅资料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出现互相讨论,积极争辩的气氛,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有了生机了,教师也通过课堂讨论获得了新知识和新资料,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3.3增加趣味,归纳条理,提高理解和记忆.学生接触中草药课的时候,往往感到药物名目众多,形式单调,内容深奥,难以领悟.针对这些问题,对於每种中草药就其外型特点,名称,含义和来源,以古代传说等作趣味性介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进入药物性能,功效,应用等方面的讲解,教师应善於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并合理的运用於教学中,对与大量功能相似的药物,不应照本科,而应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归纳药物功能的异同点,同中求异,从联系与异同的比较中达到对药物掌握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机体系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记忆,对各章节的药物进行纵向和核向的分类顺序整理或归纳列表,提纲挚领,一目了然.
4.开辟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必须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比较完全的知识,要开辟第二课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好课外时间及课外知识的延伸.
4.1社会实践,田间采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到药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由学生亲自采集,制作中草药标本,一方面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所学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外观特徵,药用部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增加了感性化的认识,加深了对药物认识的理解与记忆,巩固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另一方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中草药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增加了学习及未来开发,研究的信心.4.2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实践研究能力.实验课是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实验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知识领域,了解现代研究的进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中草药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合格的中兽医医药人才,就必须增设中草药实验课.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有利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科研是对某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索研究,而教学是对药物性能,功能及应用作系统的阐述.因此,教学要求知识面广,科研要求知识较深,他是知识点与面的结合.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对一些未知的东西进行实验验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其次,教师应积极组织科研题目,这是现代中兽医学教育对教师的更高要求,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兽医人才.
总之《中兽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这项艰巨的历史性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於船中兽医学上册农业出版社1929.777—78
2.钟章生传统中药教学的弊端改革探讨中兽医教育1994专刊128—130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身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及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较弱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若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难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兽医学》更是如此。《中兽医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重要学科,在动物疾病防治、促生长和保健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国传统兽医学抽象且深奥,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倍感困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实用技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让《中兽医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值得重视。
一、课程简介及现状分析
《中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手段,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方药和针灸等部分。中国传统兽医学具有方便、治疗成本低、疗效高、毒副作用少、药物残留低、对畜产品品质无不良影响等优势[1]。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及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传统兽医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中兽医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教育的一个专业,但从培养目标看,这些高层次中兽医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科研,基本上已脱离中兽医临床诊疗活动,能够运用中兽医传统诊疗技术的人才少之甚少,中兽医许多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已经或正在随着老一代中兽医工作者的相继离世而消失[2]。以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应用和传承使命。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并承担这一使命,增强《中兽医学》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
受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痕迹明显,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和做,严重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弱。为培养合格的中兽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必须调整教学模式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调整教学模式
关铜等[3]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吸取前人经验并结合《中兽医学》这门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由于中兽医基础理论深奥且抽象,相对来说枯燥乏味,如将阴阳、五行之间的变化及其他中兽医基础理论通过图像、动画展示,并让学生课下提前观看,让学生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及问题进入课堂,这种课外自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强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学习,则可以采取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完成。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一些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包括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法、角色扮演法等[4]。在中兽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动物穴位认知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模拟明确标注穴位的动物模型,供学生进行辨认穴位学习;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兽医诊疗技术,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认识寒证、热证临床症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造模法;在中草药认知的教学中,可采用参观法,带领学生亲临中草药种植基地或中草药标本馆识别相应中草药。
三、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亦被广泛运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顺应潮流,兴起主要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这种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上丰富充实,在促进学生主动掌握技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增强教学效果上发挥极大的作用,并有效地激发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将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微课等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到高职《中兽医学》的教学当中,必然会增强中国传统兽医学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
1.媒体素材的应用
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在教师枯燥的讲授中插入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5]。比如在阴阳五行的教学中,由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变化规律比较抽象,教师可在网上选取相应的图形图像,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剪切代替乏味的描述;在经络学说的教学中,由于经络的走向与分布相当复杂,教师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经络的走向及分布;在中兽医“四诊”教学中,特别是“闻诊”中闻声音的教学,即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呼吸音、咀嚼、咳嗽、肠音等,如将各种动物的正常及病理声音录成音频,会更容易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闻诊技术。
2.网络课程的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学习内容并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6]。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网络课程融合到《中兽医学》教学中,将传统课堂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不想听也得听的局面根本扭转。通过《中兽医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学习相关技能,并将听不懂的内容在课堂下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对于《中兽医学》学习当中的疑惑之处亦可以在网上相互交流、讨论。由于网络课程交互性较强,学生的选择权较大,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中兽医学》相关教学内容的课题讲授时间,以便捷的方式传录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相关技能,间接增强《中兽医学》的教学效果。
3.微课的应用
微课作为信息化环境下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主要以流媒体技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成十分钟以内短视频的形式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7]。通过微课,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就可以通过暂停、倒退、重放的形式帮助解决困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记录下来,方便教师堂上提供指导,具有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味道,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比如在施针技术及电针仪的使用等技能教学中,如将这些技术制成微课,使学生在自己的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开展这些技能的学习,必然会促使中兽医技能得到广泛传播。
上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教学从呆板变得生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固定变得灵活,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信息化教学资源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只能作为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手段,绝不可用手段代替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之时要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8]。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需要共建与共享才能充分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使信息化教学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中兽医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重要学科,在动物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严重偏向学术与科研,基本上已脱离中兽医临床诊疗活动。面对这一局势,培养合格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只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才能不断增强《中兽医学》教学效果,以期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将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世宁,石达友.改变中兽医教学方法提高中兽医教学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71-72.
[2]向春涛,刘跃,蒋明武.发展中兽医职业技术教育让传统中兽医学薪火相传[J].中兽医学杂志,2011(1):42-44.
[3]关铜,龙建刚,宋禾,等.高职高专中兽医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3(3):74-77.
[4]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53-172.
[5]解慧梅,张君胜,苏治国,等.高职中兽医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3(11):84-86.
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7-0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起源于1977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灵敏性同时免疫反应有着非常高的特异性,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得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成为现今最新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较其他免疫分析技术而言拥有着高灵敏度、价格低以及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被广泛的运用。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化学发光以及免疫,免疫分析技术就是对分析的抗原进行标记,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就是对所产生的微观反应进行检测,以此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产生的明显现象来检测所检测物质,而采用标记免疫分析就是通过对抗原进行放射性的标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检测微观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1]。化学发光技术则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现象,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迁移,而具备能量的分子为了达到稳定的状态就要释放多余的能量,能量则是通过光形式释放出来,对所发出的光和能量迁移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内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不仅拥有较好的灵敏度以及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其还有较高的精密程度,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食品分析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应用,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较多的应用,比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要更加广泛,而且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中非常重要。美国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改进,使得其具备更好的灵敏性以及精准性,现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来检测甲状腺系统、性腺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中激素浓度。后来有科学家利用金刚烷衍生物在碱性磷酸酶的条件下可产生长时间辉光的特性将其运用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中,即通过碱性磷酸酶来作为标记物,完善后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科用来检测心脏病、传染病、糖尿病以及过敏症状,另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系统和胰岛素的检测中。现今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最好的就是Roche公司,其所创造的ECL分析系统可以检测到及其细微的反应信号,并且特异性反应极为强烈,操作过程也非常快捷。
2.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上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检测食品中含有的违规成分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快速精确的测定食品中违规成分的含量,使得食品检测部门可以更好的测定食品中含有成分的含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鸡肉样品中CAP的检测以及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外科学家还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测定牛奶、牛肉以及鸡蛋中肉毒梭菌毒素A的含量,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所以所测定的结果非常准确,而且极大的节省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3]。Yang M等科学家将增强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以及电荷耦合器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检测食品中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技术,其灵敏度非常高、方法实用而且检测成本非常低。
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3.1 新的标记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另外对于标记物发光过程还需要较高的稳定性。目前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luminol-H2O2在HRP2A的催化下可以发出高强度而且长时间的光,而且发光的稳定性非常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灵敏、精准的测定非常细微的物质含量,对于医学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都有着较多的应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会使得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3-20.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43-02
随着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的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性话题,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兽医公共卫生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一是共患病问题;二是动物饲养中药物添加、动物屠宰加工以及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兽医学与人类医学之间互相渗透,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安全服务[1]。培养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人才一直是农业院校的培养重点,北京农学院作为都市动物医学特色鲜明的新型都市型、复合型、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亟待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而实习基地建设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国内外的实习教学经验证明,在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实习,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的工作内涵有了真实的体验,深入理解动物检验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义及宠物临床的工作技能、管理措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且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找准定位,从而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功能[2]。技能型兽医人才的培养最终要求实现岗位实际操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学生需求使得实验室功能发挥最大化。
1.完善基本技能训练所需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围绕兽医公共卫生基本实践技能进行组织,整合建立市级动物类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规范管理,明确分工,有效运行,以满足学生实习和分组的要求。
2.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常规的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实验室外,还建立了满足兽医公共卫生防疫要求的兽医安全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操作的安全,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并进行操作技能规范性训练。
3.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能力。
4.完善实训成绩考核。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以口试代替之前的写报告的方式,以此来督促学生重视实训的过程,考核标准的设置以客观、准确、简单易行为原则。同时总结教学经验,评价与改进教学工作。
三、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优质、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将校内实训习得的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3,4]。兽医公共卫生校外实践是将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各个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训练。我院先后与多家企业与研究院所建立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我院从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和北京市的龙头企业中,进行筛选建立了符合兽医公共卫生教学要求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以下原则:①着眼长远规划,把握近期效应,从教学环节来看,校外实践基地应是有影响力、具有规模的企业单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和企业有共同的合作意向,确定为稳定的教学基地。②促进学校、企业单位的双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施不仅要符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的校方利益,还须兼顾企业的利益,即实践基地单位通过与高校的联系,也能为企业带来发展,为其经营带来效益。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益的“双赢”的互动联系,使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稳定运行下去。③责任人制度,为了保证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双方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校方聘请基地的老师为学生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建立在校教师实践基地的巡视制度,保证每周每个实习点都有老师亲临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
2.实现多层次的校外基地建设。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我院先后与顺鑫集团、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检定研究院、伟嘉兽药研究院、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宠福鑫宠物医院、北京美联众和动物医院集团、亚福动物医院荣丰医院、亚福动物医院白广路医院建立了北京农学院兽医学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涵盖了基础兽医学科、预防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方向,同时又与兽医公共卫生紧密联系,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特种专业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多种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有益,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责任感。
3.实践基地促进校内教师技能的提高。校外实践基地也是教师接触社会实际的窗口,我们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在教师跟踪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学院的教师以博士或硕士为主,理论基础好,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四、建立实践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学生实践的效果。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派指导教师,基地负责人(联系人)和指导教师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学院每年组织开展优秀示范专业实践基地、优秀基地负责人、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实践基地工作成绩进行科学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实践基地的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2.基地负责人(联系人)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关系的维护,包括签订每年接受学生的合同,确定联系会议、交流访问事项,了解掌握实习基地的状况,对师生实习活动期间的数据、文件、照片、文字等资料进行保存。将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学院领导汇报。
3.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按照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的特点,对实践内容进行规划,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监控,协助基地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实习计划和总结。
4.学生考勤与监督。向实习单位提出要求,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考勤,同时学生也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和巡视记录。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勤、任务完成情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要对自己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和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内容以及对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学校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双方的评价报告,完成实结,为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校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提高了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动物疫情的标准实验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理念,通过系统的操作训练,学生了解了不同动物疾病、疫病的处置方法,提高了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玉臣,马俊飞,李长海,江明春.兽医公共卫生与人的生存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0)):88-89.
[2]韩杰,尹荣焕,韩小虎.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J].学园,2015,31:58-59.
[3]王建国,赵宝玉.强化实践教学,打通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最后一公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1):231-231.
[4]杨亚会,史旅华,张友兵,汤德强,胡志慧.基于“卓越计划”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32(6):45-48.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Bases Associated with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t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University
SUN Ying-jian,LI Qiu-ming,LI Huan-rong,YANG Zuo-jun,SHEN Ho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694
国内刊号:35-1284/R
邮发代号:34-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中图分类号:S858.9-4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施的多为不完全学分制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学年学分制,它是一种融学年制和学分制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学期计划开课和灵活选课制,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和兽医临床技能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有极大的比重。此外,从2010年起我国开始执行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更加要求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然而,由于动物医学教育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更新快,使得动物医学教育必须长期保持较高的投入比例,而在学分制模式和有限的经费情况下,为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改革。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在改革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种种条件的制约,过去的教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如针对性不强。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及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的成果不系统。许多研究趋向于某一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只是某一阶段性成果,不具系统性;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层面上的质量监控体系;单一课程独立进行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占主导地位,内容重复,时间和资源浪费;演示性实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机会较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验的现象,实验内容与生产脱离,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学分制模式下研究和探索培养新型兽医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和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对于不断提高兽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1 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在培养方案中应该占有较高的比重。通过增加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实践教学,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解剖、动物尸体剖检技术、石蜡切片制作技术、显微观察技术、细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技术以外,还应加强兽医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将原来的实际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由21.5学分提高到25学分,新增《宠物美容》和《动物医院门诊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把兽医诊疗实习纳入临床实践教学计划,对毕业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2.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自身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及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类教材,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室管理等制度,完善实践教学授课日志、实验室日常工作记录、大型设备使用记录等实践类教学管理日志;建立相应的考勤和考核体系,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实践类课程考核不能用一张试卷定成绩,而应将基础知识、平时表现、实践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这样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块
为了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资源共享,打破课程间壁垒,加强各相关课程间的融合,必须系统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实验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每个学科模块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课程实习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2.4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科学研究型”、“服务与管理型”、“生产应用型”三种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求,并健全“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机制和定期评估机制,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与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93-02
实验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实验教学,在畜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今在畜牧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立上,未能充分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实验内容在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如何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使其既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又能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已经成为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地位、作用及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30%,新世纪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会超过50%。
进入21世纪,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专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特点不突出,等等。此外,国外兽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也给国内畜牧兽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招生规棋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物疾病发生机率的加大,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伴侣动物、宠物进入千家万户,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水平、课程设置等则相对滞后。为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适应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环境生态、社会发展和对畜牧兽医事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也已经刻不容缓。
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畜禽的养殖技能,动物的防病与治病的能力和经营能力,有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分析国外和我国建国以来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21世纪畜牧兽医事业发展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形成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新方案。按照“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色目标,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畜牧兽医业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又能进行动物疫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兽医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3.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职能要求,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较为扎实的生命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并能进行免疫预防、诊断、治疗;
(3)掌握宠物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了解畜牧科学的基础知识;
(4)了解目前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趋势,掌握有关兽医预防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沟通及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将该专业与全校其它专业的公共裸、畜牧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打通,使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较好掌握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又具有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3)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如增加小动物外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课程。
(4)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医学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是在医学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在课堂和实验室培育出来的。因此,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多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临床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能不断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能力。
三、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方案的特点
1.创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依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该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公共课和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设前瞻性课程。
2.强化基本理论掌握和实践环节,形成了多环节的培养认识方法
基于我校多年来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特点,形成了“基础课+基础能力+专业基础”及“实践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基地实践+毕业实习”的多环节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体系。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一直坚持在学校动物医院、畜牧科技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兽医临床实践教学,并配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和创新课题的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利用职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是职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以构建校企互动双蠃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是关键,互动合作平台的构建将提职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每年可定期邀请有关企业的管理专家进校,为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让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与多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都对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完善培养方案。
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团体、竞赛、课外科研活动、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给学生作报告等,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如“校风与我”辩论会,“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大赛”等,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行业,缩短了适应社会的时间。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
1.改革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以往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补充修订原有的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内容。参考《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根据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在兽医临床诊断学课堂教学中,增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内容,结合病例教学,增强授课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另外,重点突出兽医临床诊断学在各个兽医学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尤其是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应用,以兽医临床诊断学内容为核心,加强课程间的联系。
2.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本校学生来源多为少数民族,由于语言和地区差异,在课堂上单纯采用引进病例教学、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等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以提出问题或引进病例让学生自主回答,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经验上学生都不适应。因此,针对本校学生来源及我校兽医临床诊断学课时较少等特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方式,教师主动收集包括书本网络等各方面的知识,结合多媒体,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以此转换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
利用图书原有的图片,以及采集的图片、影像、声音制作课件,把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手段展现出来,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影像更加直观的讲解临床基本检查方法,而且还能展现许多典型的病例症状,如破伤风、狂犬病、新城疫等给学生们建立直观印象,增强感性认识,进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互助式教学,辅助课堂教学
把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作业等上传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助式教学,同时应用交流平台进行答疑,并将收集到的典型病例图片上传,让学生自由讨论,打破教学时间和地点,让教师与学生随时互相沟通,了解学习效果,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坦诚面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现有的实践教学是教师将实践所需用品等准备齐全,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学生按照要求,将实验所用的设备、实践过程、结果、以及与理论对比情况等整理出实践报告;而不是帮助学生在临床中遇到疾病,如何去思考解决问题。又因学校资金不足、领导重视不足等原因,学生的实践教学越来越难。
1. 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
要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要改变课堂讲授学时过多实践学时过少的状况,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不断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2.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线,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实践经费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兽医临床上看,实践教学更为突出,这就把学生培养成了学科全、单科弱,一般人才多、特殊人才少等等。这就需要引进社会资金,共同建设校外基地,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坚持的办学理念是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质量、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2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按照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院一品”建设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集中力量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使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及北方地区重要的动物医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的产生地、辐射地。
3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通过国家特色专业点的建设,现已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如下。
3.1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学科发展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志。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实施新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在职提高、出国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包括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等。坚持“导师制”,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使其快速成长。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体现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要进一步加强学院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实习基地为平台,以生产实践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建立多地域、多层次、多类型和多项目的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与30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其中有12个单位已经正式悬挂动物科技学院实习基地的牌匾,其余20多个单位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较为固定的场所。
3.3课程建设
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形势和畜牧生产的需要,坚持“提高课程实用性、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拓宽课程选择范围、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原则,密切结合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增加先进、实用的新课程,增加实践和实验室操作内容,同时,每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同时,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产业化特点,加大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的比重,加大选修课课源,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课程充实到选修课当中,增加实验环节和有利于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动物医学专业也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培养的工作。目前,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生理学已经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学校精品课程5门。
3.4学科建设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动力,优化学科结构,注重特色学科建设,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探索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自身提高、加速培养和引进、整体优化”的思路,积极建立素质强、水平高、师德好、结构优的师资队伍。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已经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
研究生导师团队。
3.5重点实验室建设
动物医学专业现拥有实验室面积3200多平方米,下设2个综合实验室,即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动物医学实验室,在这2个综合实验室中又设有10个功能室。动物医学实验室现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未来的目标是力争将动物医学实验室建设成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同时建成2个省级开放实验室,并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兽药制剂实验室。
3.6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点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大纲,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同时建立试题库,加强课程建设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积极鼓励教师制作适于专业的CAI课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增加教研课题数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立项质量和级别上,争取申请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
3.7学术交流
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带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日本高知大学、意大利storti公司、瑞典IBD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院校、院企之间的学术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科学学科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经验。通过双方交流、技术合作、专家互访等途径,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
3.8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