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考与行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5 15:4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业思考与行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业思考与行动

篇(1)

引言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居全球第二,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70%[1]。面对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就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和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商业模式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环境,必须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加快电动汽车市场化推进步伐。

本文对电动汽车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全面分析了影响因素,并进行了思考,最后强调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保证电动汽车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有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分析

现存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有:车电销售充电模式、车销电租充换模式和整车租赁模式。

1.1 车电销售充电模式

“车电销售充电模式”是“汽车思维”的鲜活体现。从全球几十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将电动汽车市场化,其核心原因就是普遍采用了类似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传统汽车产业只要功能领先、技术创新就可以赢得市场,但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短期内无法在性价比上超越传统汽车,因此沿袭同样的商业模式,是无法体现其商业价值的。

电动汽车无法超越传统汽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池技术,其影响因素有:1)电池价格高,车辆捆绑电池销售,是同级别传统汽车的两倍;2)电池充电时间长,若采用普通充电的方式,一次充电大约需要6―8小时[2];3)续航里程较短,普通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约100―150公里[2];4)电池使用寿命远低于油箱和整车使用寿命。

因此在现有电池技术水平下,车电销售充电模式无法帮助产品形成竞争力。也许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上述影响因素都会消失,那时电动汽车市场运作才能回归“汽车思维”。

1.2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即裸车销售,把电池从整车中分离出来,用电池租赁和充换电运作,组建新的服务平台。该模式将汽车的单一成本,分解为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两个部分,降低了整车销售价格,同时让企业通过销售和服务赢得利润。

车销电租充换模式似乎打破了电动汽车价格昂贵的制约,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电池租赁模式推广需要大量的电池储备,产业规模巨大,产业链协调困难。2)换电模式需明确技术标准,涉及车的制造路线、电池制造技术、标准化建设、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这些问题无法彻底解决[3]。3)电池是电动汽车动力技术的核心,电池租赁模式是电池供应商和电网公司把电池的全部利益垄断。厂家只能按照电池的标准规格进行车辆设计和生产,无法实现消费者的个性选择需求,而且无法形成对电池供应商的优胜劣汰,垄断供应不利于电池技术的提升[3]。4)电池的安全性责任归属不明,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电池的设计和车里的布置,需要很多精细的工作,不能把涉及安全的问题交给运营商去做。

1.3 整车租赁模式

“整车租赁”似乎可以中和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缺点,首先,该模式可解决电动汽车购买成本高的问题,将买车的一次成本分摊到租车的使用成本上;其次,该模式使用户不必面对电池充电、换电、维护等一系列“麻烦”,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都由电动车租赁运营商承担;再次,租车站分布在城市的机场、车站、商业中心、居民小区等区域,无形中也解决了用户的停车难问题。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以杭州为例,2012年8月12日,杭州首批100辆两座电动汽车开始接受市民预约,短短几天时间,预约人数就达上千,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提供汽车租赁的杭州电动汽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却迟迟没有动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换电站不足[4]。除了充换电设施的匮乏,电动车租赁模式另一个问题出现在利益分配上[5]。整车租赁需要中间商购买电动汽车和电池,建设具有充换电设备的电动汽车租赁点,进行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管理和维护,以上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多是面向车企、电池企业和购买电动车的个人,对租赁运营商却鲜有支持。

2、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因素有很多种,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政府的支持和定位

回顾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政府对其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起了主导作用,但电动汽车个人消费市场却迟迟未实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电动汽车产业太过依赖政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基本靠政府扶持度日,电动汽车产业成了“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灵活的商业模式不易形成,无法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平台。2)普遍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作为指导。各地政府在选择商业模式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选择充电或换电模式,较少关注和研究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推广与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等环节的关系。3)技术、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目前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从而限制了大规模生产、跨区域销售和使用,也给最终用户带来不便。当前,电动汽车产业还处于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备、市场竞争力弱的时期,由政府主导推广有其必要性。但一味依靠投入,刺激消费是无法达成预期市场化效果的,政府的定位应从主导者逐渐向制度、环境、配套的建设者转变,把资源配置的任务更多的交由市场来主导[6]。

2.2 关键技术成熟度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开发全新产品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和大量资金以及技术资源的投入,并需承担极大的竞争风险。以燃料电池为例,真正能够应用于电动汽车估计还需要10年乃至15年以上的时间[7]。

在现阶段,电动汽车正处于关键技术成长期,但迅速扩张的国内市场,让试图缓慢进行技术积累的中国厂商无法淡定,面对市场机遇时也很难继续保持谨慎的态度,这并不利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最终会阻碍汽车产业的进步。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引导科研院所与电动汽车厂商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逐步形成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持续创新机制。

2.3 电动汽车售后市场服务

电动汽车售后市场服务是指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售后服务网络的布局和服务以及使用阶段的定价。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或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制定分时段的充电价格定价机制,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充电时段,逐步形成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私人购置电动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方面,目前基本还是空白。由于在动力构型和使用环节上有别于传统汽车,传统汽车4S店式的服务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电动汽车。此外,形成稳定可靠的售后服务网络的重要保障是具备质优、耐用和通用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供给,而国内电动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批量化生产工艺、生产准备周期等都有待提高。

2.4 消费者的购买动因

2011年4月,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行业组了关于电动汽车的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分析在中国有93%的消费者有兴趣购买或租赁电动车,早期购买者通常为在城市居住,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收入逾40万元人民币的男性[8]。然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全国电动汽车总销量不足万辆,多数一、二线示范城市未能完成预期销售指标,反而是作为三、四线,且非示范城市之列的山东临沂和盐城却把电动汽车产业开展的红红火火,这显然与德勤的调查结果相反。

中国市场非常特殊,消费人群也非常复杂。国外的普适模型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不仅与个人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点、收入水平、年龄段有关系,还受到价格、消费习惯、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便利性、政府导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又存在很大的地域特色和消费特点。因此在进行电动汽车推广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构建出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消费者所接受。

3、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思考

3.1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创新性

自2001年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开始,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这个引人入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暴露在聚光灯下,但是积聚了庞大资源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发展却未能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快速发展。是技术落后吗?美国能源部为实现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在2011年,公布了三大举措:一是价格激励,将抵税政策改为直接返现;二是通过新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三是通过竞争性拨款激励社区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9]。遗憾的是,2013年初,美国能源部公开表示,这一目标无法实现。如果说中国的电动汽车还面临一些技术瓶颈,那么无论是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业环境,还是政府推动力度都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为何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发展上举步维艰呢?问题出在哪里?回到20多年前的中国,家用座机电话刚刚开始普及,对于消费者来说,电话就是由电信运营商建设线路,用于通信的工具。而后,砖头手机大哥大面市,虽然当时的技术与今天相比天差地别,但是在当年的技术水平下,围绕“手机”搭建了适合移动通信的商业化平台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通信变革与信息革命。现在以手机为终端的平台已经超越了“通信”的外延,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对照电话和手机,电动汽车产业也是如此。电动汽车是能源革命和汽车变革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依靠汽车产品的技术革命去重新创造什么功能领先的产品。设想如果手机一直只是具备通话功能,而又存在待机时间短,潜在辐射危害的缺点,它还能成为现在的“必需品”吗?实际上,和手机的通信功能一样,电动汽车的“行驶”功能并没有改变,只是能源供给从油能源变成了电能源,其核心就是要围绕这点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供应体系,让能源供给与整车企业、电池企业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把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消费者有效地整合进来,组成一个有机的商业系统,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和消费链,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实施策略。

3.2 电动汽车创新商业模式设想

如前文所述,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必然是一种创新型的系统解决方案,因此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1)城市里会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的电动自行车的改善型消费者,另一类是已有一辆汽油车的环保型消费者。如果电动车价格下降,加上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车,那么第一类消费者将成为购买主力。

2)由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的特点,电动汽车更加适用于城市内短途行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城市内用车的主要目的是上下班,因此行驶线路固定,停车场所固定,行驶和停靠的时间长度也相对固定。

3)在目前的电池水平下,建设类似传统汽车加油站性质的充换电站,对电动汽车进行集中式能源补给的方式并不实际。

4)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的价格偏高,主要原因是电池成本过高;

根据以上因素可以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含电池销售,但电池价格按一定比例收取,不收取全价。在停车场设置可刷卡充电桩,除电费外收取一定服务费,将电池成本分摊到运行动力成本上;消费者可在上班时间或夜间休息进行慢充,同时解决停车问题。这样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整车价格降低,可以刺激批量销售。对于电池企业来说通过服务费用实现成本回收,创造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成本降低,使用成本虽然相比支付电费增加了,但是却节省了停车费用。这样的商业模式看似简单,实质必须要政府、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能源供给企业组合起来通力合作。

4、结语

根据美国学者MarkW Johnson等人的观点,在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首先基于潜在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形成一个初始商业模式。接下来,创新企业将通过与新兴产业潜在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互动来进行初始商业模式试错。在试错过程中,创新企业的初始商业模式不断完善。当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大批量新产品时,表明其商业模式成熟,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完成[10]。

近十年来,从政府到民间,至上而下都在探索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商业模式,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种积极的“试错”行为是十分有益的,只有通过不断扩大试错的范围和强度,才能尽快找到正确的初始商业模式并促进其尽快成熟。

参考文献

[1]电动汽车产业研究分析报告[Z].百度文库,2010:4

[2]国内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探索[Z].大比特商务网,2012

[3]换电模式或已死,充电式电动车胜出[Z].人民网-汽车频道,2013

[4]杭州发展电动汽车租赁还需再等待[Z]. 浙江在线(杭州),2012

[5]杭州电动车租赁项目能否拯救电池业[Z].高工锂电网新闻中心,2013

[6]叶强.关于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系统的理论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44-45

[7]佘沛亮.从电池技术进步看我国电动车的发展[J].中国自行车,2010:48-49

篇(2)

一、主攻大项目,做优大产业,筑牢发展基础

大产业、大项目是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集聚发展招引项目。一是实施“3211”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实施30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竣工100个亿元项目,每年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大项目、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提升。二是加大推进项目服务力度。深化领导挂钩、月度“三榜”( 新开工项目榜、新竣工项目榜和快进项目榜)通报、现场推进、项目绿卡四个推进机制,形成领导挂钩及项目进展反馈、部门联合帮办和项目融资三大服务网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实施三个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力实施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升级发展行动计划。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规模分别超千亿,把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着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力争2015年,机械、纺织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轻工、建材销售收入分别超300亿元。强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十二五”完成投入1000亿元,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淮安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聚焦大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富有淮安特色的“5443”现代工业体系。

二、培育新增长点,做强大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新增长点达产达效是保增长的关键,重点企业是培育大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强化新增长点运行监控。每年对省级、市级以上新增长点,加强运行监控,逐月跟踪、逐季督查、按年考核。突出抓好新增长点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资金、电力、重点物资运输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的新增长点集中,确保新增长点尽快达产达效。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实施大企业培育“531”工程。突出抓好百户重点企业。对每年重新确定的百户重点企业,将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进行政策扶持、优先促进做大做强,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一企一策”针对性的扶持,加快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到“十二五”末培育销售超5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150户。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升级“111”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末,淮安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力争超2000万元,用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担保服务、管理升级、改造提升、集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0家两化融合中小微企业,10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100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

三、突出节能减排,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以发展促节能、以节能保发展”的理念,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强化节能刚性约束,促进产业升级。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确保完成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全方位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各个层面节能,重点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强推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实施百户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计划,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争取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年提高5%以上。二是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以做精、做专、做强为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突出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实施锅炉、电机系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加快建设和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年实现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灯等产品,创建节能示范工程。

四、优化服务扶持,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企业加速发展

升华101%满意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贴心服务。一是深化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进一步搞好“进企业”活动,对企业反映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交办和及时协调,直到办好为止,并不断跟踪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现行扶持政策的宣传辅导,及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制订出台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九条意见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控减涉企收费,确保全省收费最少、政策最优,促进中小企业上规模、进列统。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工作力度。加快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步伐,大力实施“321”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全国首创的中小企业BCG专业融资市场作用,每年开展中小企业BCG融资服务市场走进县(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活动30场次,开展“助小微、送金融、共成长”进乡镇20场次、银企保专场对接县(区)行10场次,有效缓解集中区企业融资难。四是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在开展功勋、杰出、优秀企业家评比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企业家攻坚克难的先进事迹,树立企业家先进典型,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真正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实惠。

作者简介:童玉祥,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任职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投资协会副会长,曾在《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和政策性论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8-02

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步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学者、学者专家到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与探索。湖南省2010年12月首创的“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抽查”从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入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进行分级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湖南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自动化抽查标准》)也于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标准实施以来,在全省高职院校范围内,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到教学模式等方面发挥着深刻而持久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自动化抽查标准》的几点思考

如果只是看到了标准中的题库,那是一叶障目;如果也只感受到了标准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压力,那是见木不知林;如果触摸到了标准在职业型人才培养规律探索道路上的脉搏,方见森林之广。《自动化抽查标准》既有对高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上的思考,也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标准”的跨界联合开发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联动的校企合作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是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由4家省内知名企业和4所知名院校联合开发制定,并在广泛地征集了省内各职业院校的意见后,予以公布实施的。这种由教育主管部门搭台,行业企业院校跨界联合开发的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观。该标准汇集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方(行业企业)和供给方(院校)的最大交集,也成了推动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融合的重要纽带。

(二)技能知识态度交互融合,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在第四部分的测试要求中,分项目提出了各自的技能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工具仪表的摆放、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规范、良好工作习惯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在第五部分的项目评价标准中规定:“各抽查项目的评价包括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个方面,其中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占该项目总分的20%,作品该项目总分的80%。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项均需合格,总成绩才评定为合格”。第七部分则给出了所有抽查项目的评分细则,从工作前准备、6S规范、工艺、功能、指标、技术文件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赋分。标准将技能、知识、态度犹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相互交融合为一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三)强调基本核心技能考核,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将在行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PLC控制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和6S规范等职业素养融入到标准里,使标准既能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该标准也突出对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考核,强调核心技能以岗位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技能为依据,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通用技能为准。较好地处理了核心技能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既严格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又为各职业院校创造性地实施《专业抽查标准》留出了拓展空间,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四)模块化分项目设计思路,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依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可能面对的工作领域(即模块),将抽查内容确定为“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处理”、“小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3个模块,设置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继电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等8个工作情境(即项目),包含了125项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列。

模块、项目、任务,在逻辑上相互平行、递进、包容,在内容上涵盖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继电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变频器控制”和“电子线路”等5个核心技能类别。这种模块化分项目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观。

表1 《专业抽查标准》中的模块与项目

二、创造性实施《自动化抽查标准》的体会

(一)领会标准形成共识,厘清专业建设新思路

《自动化抽查标准》公布实施后,有人认为标准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战国时代”的终结,从此有了“行业标准”,只要规规矩矩执行标准即可;也有人担忧既然高职教育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该标准是否会加剧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面对这些困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召开了“抽查标准”的研讨。讨论后认为标准中的考核内容对应《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与C语言》、《电子技术》等课程,试题水平也只是与企业的中级维修电工相当,与高职教育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定位预留了空间,这恰好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差异化专业建设空间。发挥好这一空间的立足点是创造性地实施标准,对标提质;瞄准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彰显特色;紧贴职业岗位开发课程,促进就业。

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如将原来2周《电工初级实习》、《电子初级实习》整合成1周的《维修电工基础实训》;单独开设2周的《继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和1周的《机床电路故障分析与排查》实训课程。新增了《PLC控制系统设计与编程》(西门子)、《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和《工业组态控制技术》3门特色课程和《电气工程项目管理与预算》、《电子虚拟仿真技术》2门素质拓展课程。

篇(4)

一、创业能力常规培养措施及存在问题

(一)创业能力的常规培养措施

1.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开设贯穿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传授创业的综合知识;再次,推行辅修制,弹性学分制、第二课堂等,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

2.建设创业师资队伍。现有创业师资主要以校内为主,配合聘请专家、校友,专兼职结合。另外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理论研讨会、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调研、工作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

3.开展多形式的创业培训。通过全面培训以及分层专项培训,如创业、管理、金融类讲座及创业计划书指导、创业沙龙等活动,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学校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宣传与创业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类报告会、访谈、论坛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建“创业沙龙”等团体,引导学生关注创业,营造积极创业的舆论氛围。

(二)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偏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投入不足。

2.师资队伍存在缺陷。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尤其是缺乏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仅靠少量校内和校外兼职教师难以满足需求。

3.校内外创业环境不理想。校内未形成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创业激励、评价体系。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舆论及政策导向,甚至提供负面信息。

二、基于行动学习视角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法设计

(一)确定问题

问题内容应聚焦于创业中的热点和难点,可以涉及多个工作领域,必须是具有策略价值的重要问题,并在性质上与管理方法有关,有利于学习者在计划期内进行研究及活动。此外,在设立研究专题时,要尽量避免把研究专题的范围定得太广泛,避免技术及技能问题,避免选择无人有兴趣的问题,避免涉及机密问题。

(二)组建小组

根据主题,选择相关专业的同学参与。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别的同学,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研究问题,比如在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一些问题时,可以召集经管学院、生化学院、建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不同专业同学。

(三)前期培训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咨询师对小组顾问、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动学习方法方面的培训,系统介绍培训原理和行动学习的知识,帮助大家掌握行动学习的思考工具和学习流程,对小组顾问来说,还要进行催化技能方面的训练;二是围绕选题对参与学习的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系统掌握与选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四)小组学习

小组在小组顾问的引导下围绕选题展开团队学习,经过深入沟通,完成知识整合,并与专家提供的“程序化知识”结合,组织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重点是营造一个安全、放松的氛围,通过观察反思——转换定势——制订计划三个环节达到目的。即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做法想法以及他人的做法观察和反思,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让当事人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关注、接受、理解事物,从而形成全新、更具效能的思路与对策,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发现和灵感,在新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形成和选择行动方案。

在这个环节里,学习者通过发言和对话,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同时,学习者不断地挖掘潜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这样会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制订方案

行动方案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来制订和产生。方案的制订 ,要考虑很多问题,小组成员在参与的同时也在锻炼着自己的组织能力。

(六)行动承诺并执行方案

行动学习的项目以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所以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该步骤就是把整体方案向相关人员展示和讲解,根据相关人员的评价和建议进行修正,形成最终方案并执行。

该培训项目团队成员在确定最后方案后,开始执行。让小组成员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通过实地操作去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行动学习成果向发起人及其执行团队进行汇报。每一个团队成员回答小组顾问的质疑。监督人员对行动学习进行全程跟踪,对照学员个人改进计划观察其行为,定期给予反馈和辅导。

(七)反思评估方案

在实践中观察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不断加以反思,对话,共同探讨不断优化完善方案。这个过程也是小组成员自我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他们对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加以完善提高学习能力。

(八)展现固化成果

培训者对学习小组形成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如果成功,在组织范围内加以推广,肯定并激励解决方案好的学习小组,对存在不足的方案,则返回第一步骤,进入下一个行动学习循环。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03?05

过去几十年,创业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从少数几个学校的开设到许多学校的普及,从单一的课程发展到多元化的内容。但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创业教育这一领域还未成熟[1],创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King认为,创业教育不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贴上一个新的标签,因为,创业企业和已存在企业的经营原则是根本不同的[2]。Vesper和McMullan认为,创业教育区别于经济管理教育的关键是“更快地产生捕捉创业机会的多种观点和培养创立新企业的能力”[3]。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谈判技能、领导能力、新产品开发、创造性思考、技术革新等技能的建构,另外还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观点保护、风投资源、不确定的容忍性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零散的,且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

上世纪90年代,Saras等学者吸收了Erricsson关于认知结构与专家绩效[4-6]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创业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创业专家与创业新手内在的问题决策框架和认知结构是不同的,从而产生了一种研究创业的新范式——手段导向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创业新手的行动逻辑是目标导向,它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而收集、调动相关资源的行动逻辑;而创业专家的行动逻辑是手段导向,它是一种在聚焦现有资源和手段的前提下,通过获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承诺和利用意外之事,而创造机会,推动创业发展的行动逻辑。行动逻辑理论,将关注点转移到创业者的认知结构模式和问题决策方式上。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区别于目标导向的行动逻辑,将关注点从应该做什么,转移到能够做什么,从实现目标转移到利用现有手段和资源。Saras认为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之间的差异,就是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

一、一种新的行动逻辑

1. 手段导向

通过模拟实验设置一个创业情境,要求27位创业专家(创业专家创办企业的平均数量为7)和37位MBA学员(创业新手创办企业的平均数量为0.2),以边回答边叙述即有声思维的方式,解决创业过程中10个典型问题,并以录音带记录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之后对两组被试者思考过程的分析,Saras发现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的回答有显著差异,大体差异表现在看待问题的问题框架(problem frame)和解决问题的决策方式(decision-making)[7]。根据两组被试认知结构的不同,Saras将创业新手的认知结构命为causation(目标导向), 将创业专家的认知结构称为effectuation(手段导向)。正是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了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不同的行动逻辑。行动逻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导向的行动逻辑,这种行动逻辑普遍存在于创业新手中;二是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这是大部分专家创业者所具有的。目标导向由来已久,是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依据,并且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手段导向是基于创业专家在创业过程中,聚焦现有资源和已有手段而定义的,是一种与目标导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手段导向的发现给创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市场、目标客户群、产品等未来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如何克服种种的不确定,手段导向无疑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可控制的投入,通过战略联盟和随机地应变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来推动企业的创建。手段导向和目标导向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后面隐藏的创业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2. 手段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区别

正如Dew等学者所言,对于创业团体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这两种行动逻辑不同可能并不奇怪,奇怪和重要的是,这两种行动逻辑是完全相反的。创业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不同,预示着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采取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行动逻辑,这两种行动逻辑的总体区别如图1所示。目标导向从已设定好的目标去收集实现目标的手段,强调应该做什么;手段导向则从已有手段和资源出发,利用这些手段去创造可能的结果,强调能够做什么。手段导向的结果不是既定的,会随着新资源的获取而不断变化。

最初的行动逻辑不同,导致了行动逻辑背后行为过程的很大差异,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和目标导向行动逻辑的具体差异如表1所示。

3. 手段导向和创业绩效的关系

创业专家所采用的行动逻辑是什么,这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究竟创业专家的手段导向行动逻辑能否较为深刻地解释创业绩效,才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于手段导向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还比较少。其中Stuart Read等进行了一项元分析,对手段导向基本原则和创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除了可承受的损失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之外,三个手段变量即手段(means)、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利用意外之事(leverage contingency)都显著地与创业绩效正相关,说明了手段导向能预测创业绩效。

创业专家内在的行动逻辑是手段导向,而这种行动逻辑又能较为深刻地解释创业绩效,对创业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这迫使我们进一步挖掘创业专家行动逻辑内在的、可教授的元素,寻找目前创业教育中被忽视的内容:手段导向的世界观、认知结构、分析框架。

二、行动逻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实质

创业教育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理论指导。了解创业的本质,才能找准创业教育的本质。手段导向认知结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创业的本质,即创业是一种人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创业者在目标模糊、环境不确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调动能做什么的因素,以实现可能的目标。

目前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内容上,模糊商业问题和创业问题的不同,忽视创业问题多功能的复杂性;过于重视基本经济理论、创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创业的实践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沿袭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方法,缺少为创业教育量身定做的培养方式,创业教育很多课程只是教关于创业的知识,而不是为创业而教[11]。传统的创业教育不管是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忽视,或是沿袭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方法,都体现了传统的基于目标导向的教育形式,即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在遇到问题时,诉求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说明,传统的旨在培养学生目标导向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创业教育中不适,目标导向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已存在企业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如果忽视创业问题的复杂性、创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而盲目地沿袭以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创业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灵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死板被动的理念,以及强调理论的功能方式[12]。适合创业学习风格最好的方法是应用灵活,实践灵活的[13]。Kolb学习风格模型也证实了这一点,传统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吸收者,而适合创业的可能是适应者和收敛者——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创造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主动实验获取经验。

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创业本质。首先,这种行动逻辑是从具有多年创业经验的创业专家的思维和行为中提炼出来的,代表性和解释力强;其次,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抓住了创业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是,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创业思维能导致更高的创业绩效,能较好地解释创业活动成功率。总之,手段导向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解释创业的本质,对手段导向创业教育内容的探索也更能抓住创业教育的实质。

三、行动逻辑范式下的创业教育内容

基于手段导向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否定其他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自开创创业教育以来,各种创业教育都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办。因此,手段导向的创业教育不是对现有创业教育的取代,而是对目前创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手段导向理论使得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不至于零散,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指导,也给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提供新的启示[14]。

Saras认为,创业强调的是一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模式,而创业专家所采用的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能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手段导向不是某种创业知识,而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目标导向的认知结构。因此,根据Saras的研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对经济管理、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正如Rae所言,管理院校所教的技术对于塑造成功的创业者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15],应该更注重的是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对创业者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

1. 手段先行:认识和把握资源

事先不设立目标,而是重视对现有资源和手段的认识和把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认识谁。认识已有的资源和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调动这些资源以实现可能的结果。由于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创业效果也就可能因环境、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事先设立的目标就丧失其指导作用。与其如此,不如聚焦现有资源,根据手段和资源的情况而不断修正目标,最终促成目标的实现。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以手段为导向的意识;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拓展人际关系,为创业的实施储备资源。创业是对已储备的知识、能力、资源的调动,没有创业前期积极的储备,创业过程是不可能顺利的。Saras认为创业是做你能做的,这一观点是为了与做你应该做的对比,背后隐藏的观点并不是盲目地去做。虽然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去做,但是如果之前不为能做什么而储备,怎能推动创业,能做什么是建立在已有的手段和资源上的。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创业知识、能力的储备,激发学生积极获取创业所需资源和手段。

2. 非预测性控制:撰写商务计划书和可行性分析的有效性

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习惯于通过对现有市场、企业的分析来获取未来信息,从而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手段导向对未来的看法不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预测层面,而是倾向于通过利用意外事故和获取利益相关者承诺,来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非预测控制,即避开预测性信息,而偏爱于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手中能够实实在在控制的事物。由于预测性信息是建立在现有环境和市场上,所以,其无法反映创业者今后采取行动的影响。创业效果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特定投入和对意外之事的把握,而不是对未来信息的预测。因而,在创业过程中对可预测信息的依赖就大大降低了。

预测信息在手段导向中的淡化,使得有必要质疑现有创业教育中基于预测、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如撰写商务计划书和项目可行性分析。根据Solomon的2004-2005美国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发现,传统的建立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的撰写商务计划书和可行性分析,在创业教育中的比重分别是57%和37%[16],基于预测性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虽然没有实证说明调查预测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但手段导向行动逻辑中的非预测原则,明显给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创业教育设置上,有必要减少基于预测层面上的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

3. 获取共同的承诺:创建创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获取共同的承诺,即通过吸引和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投入,降低进入壁垒,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创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通过获取利益相关者承诺,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减少创业初期的种种不确定性。现有的创业教育能否创建更多的平台,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和发现创业机会是值得创业教育重视的。

Solomon对2004—2005年美国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创业知识信息共享[16],切合了手段导向逻辑对创业教育要求的发展趋势。但正如Solomon提出的担忧:我们相信问题已不再是学校是否提供了网上学习和相关信息,而是被上传到网络上信息的质量[16]。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上信息五花八门,信息泛滥就如没有信息一样。提供有价值的创业信息,把有价值的创业信息传播给创业者,网络上创业方面的信息质量是否有助于创业者,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除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外,更多的创业交流平台应建立起来,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创业交流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创业园、创业指导中心、创业项目中心等交流平台。创业教育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聘请成功创业者授课,让学生与创业者交流,分享创业心得,这些交流平台的设立也早已被重视。但如何利用这些交流平台,促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则是手段导向强调的重点。

4. 善用权变事件:识别创业机会

目标导向总是试图规避意外之事以保持企业的稳定,企业的稳定是目标实现的前提,企业内一旦出现各种意外之事,就可能影响预先所设立的目标的实现。手段导向预先不设立目标,认为意外之事虽然增加了创业过程的不确定性,但更重要的是给创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善用权变事件的行动者很可能因此发现新的创业机遇,扭转创业局势。权变事件的发生,能给创业带来新的资源,指明新的路径,推进创业所需资源和手段的成熟。

因此,在创业教育内容设置中,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利用而不是回避意外之事的意识,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各种充满意外之事的创业情景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教育方法,训练学生在创业过程意外之事中发现和把握创业新机遇的能力。

5. 可承受的损失:非盲目投入

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以收益为行动的准则,创业时,为了达到预期收益,或使收益最大化,可能不惜超越自己的偿还能力,一旦失败,则可能造成一辈子无法偿清的债务,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负担。而手段导向的创业者将创业活动范围限制在可承受的损失之内,即使失败,也不会导致无法偿还、无法再次尝试,以及无法正常生活的地步。Saras明确指出创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地试错。Greeno和Simon指出,专家是通过不断地做、做、做来学习(experts learn by doing and doing and doing)[17]。将失败控制在可负担得起的范围,一旦失败,才可能有再次“试错”的机会,失败的价值,才可能在后续的探索中得到体现。而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为追求目标,不惜大量投入,一旦失败,则没有再次尝试的机会,失败的价值无法实现。

毫无疑问,创业教育中对“失败”的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认识到“创业失败”是经常发生的,失败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失败只有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可能再次尝试,其价值才可能得到体现,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

好的教育者才能教出好的被教育者。培养学生手段导向认知结构,还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更多具有实战创业经验的教师。一方面,对现有创业教育者要进行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聘请一些创业经历比较丰富的企业家来授课,他们更务实,更可能是手段导向的行动者。

四、结语

Saras通过对比分析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的认知结构,发现了创业专家的手段导向认知模式。手段导向从多方面颠覆了传统的目标导向认知模式,从而给创业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创业教育不应游离在经济管理教育的边缘,虽说所教的内容和经济管理教育会有重叠,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创业的本质特征。创业专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分析框架正是创业特质的体现,是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即,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创业者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源和已有手段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激发学生积极获取创业资源的意识;减少创业教育中基于预测层面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强调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创业试错,提高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创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在教学中设置多种情景案例,开展创业意外事件实训,提升学生在权变事件中把握意外之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Robinson,P.,Hayes,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5(3):41-52.

[2] Davis,C.,Hills,G.,Laforge,R.. The Marketing/Small Enterprise Paradox: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85(3):31-42.

[3] Vesper,K.,Mcmullan,W.. Entrepreneurship: Today courses,tomorrow degre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8,13(1):7-13.

[4] Ericsson,K.,Charness,N.. Expert performance: Its structure and acquisi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8):725-747.

[5] Feltovich,P.,Prietula,M.,Ericsson,K.. Studies of expertise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 Cambri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1-47.

[6] Ericsson,K.,Nandagopal,K.,Roring,R.. Toward a science of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At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rough deliberate practice[J]. Annal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2009(11):199-217.

[7] Dew,R.,Sarasvathy,S.,Wiltbank,R.. Effectual versus predictive logics i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287-309.

[8] 张玉利,赵都敏. 手段导向理性的创业行为与绩效关系[J]. 系统管理学报,2009,18(6):631-637.

[9] Sarasvathy,S..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10] Read,S.,Song,M.,Smit,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uation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6):573-587.

[11] Kirby,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business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9):510-519.

[12] Plasdhka,G.,Welsch,H.. Emerging structur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a design and strateg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14(3):55-71.

[13] Garavan,T.,O’cinneide,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part 1[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4,18(8):3-12.

[14] 沈超红, 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0,1(2):3-7.

篇(6)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8年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职院校先后步入了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但由于师资匮乏,观念滞后,教法不当,使得创业教学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普及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创业成功率较低。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其中高职生的创业成功率更是低的可怜,和发达国家20%一30%的创业成功率无法相提并论。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高职创业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介绍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2]。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3],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的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为方法,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3] 。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一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从“教”和“授”转变为“引”和“导” [4],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等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勤思考、善想象、能动手的职能型人才。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实战案例,如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创业案例、本地知名企业创业案例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研讨,分析创业者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找出他们处理关键事务和问题的成功经验,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素质。

(二)角色扮演法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如产品设计、营销、申请贷款等,让学生个人或者任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以创业者的角色去考虑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根据行动导向来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方案以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去认知工作任务、制定决策方案,又要求彼此配合、相互协商,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技能的提升,发展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项目任务,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伴随者,并对学习效果(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步骤:(1)设定项目:教师把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任务设计成为项目,如:市场调研、创业项目开发、企业选址等;(2)制订目标:设计项目教学总体目标,分阶段任务目标;(3)计划:做一个尽可能详尽的计划,围绕目标要求、并且是可行的;(4)实施:按事先订立的计划施行,学生通过个体行动、小组作业等形式逐步完成创业项目任务。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5)成果展示:完成项目后,各小组展示成果;(6)评价:与原定目标比较,评价结果,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要技能与知识。

(四)模拟创业法

在运用模拟创业法进行教学中,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5-6人的创业团队,团队成员根据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开动脑筋思考,提出各自的创业构思并在团队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选出较为理想和可行的创业构思作为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模拟创业,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分享。

(五)创业孵化法

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区间,按照公司规格进行分隔装修,配备桌椅等基本办公设备,开通网络、电话等通信服务,完善水电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安排那些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创业项目进入其中,以公司模式运作,指定有经验的创业教师进行指导。这样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降低创业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待成长到一定规格,再进行市场移植。这一方法是通过创业教师一对一的指导来帮助其创业,通过学生自身的创业活动体验来提升其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孵化来降低初期创业成本,扶持学生成功创业。如我院目前已经建立了300平方的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4家大学生创业项目入住,已有1家装饰公司成功孵化并移植到市场进行商业运作。另有一家服务项目也将进行市场移植,创业成功率较高。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笔者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实施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并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创业、展示分享等方法,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根据课时要求对相关知识、技能点进行了取舍,参照创业必须的技能特点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技能的锻炼要求融入项目,以具体的创业项目为教学单元,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中实施。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研讨项目实施的方案,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的时候,全班同学积极响应,提问、探讨、辩论,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高职创业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成功创业,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需求。尤其是那些立志创业的学生,更是力求一种更具实用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教学模式,以减少创业路上的困难和波折。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创业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跃而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创业技能,习得创业经验,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激情,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吴建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8).

篇(7)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之最。对600余万大学生来说,置身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创业难度。而随着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网站在经济“寒冬”中的日渐升温,在网络上寻找就业机会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创业之前,接受专业的培训、在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实践,无疑是其走上创业之路的必修课。

早在2008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就提出了在3至5年内,孵化培育千万“明日网商”的中长期目标。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令阿里巴巴集团加快了孵化“明日网商”的步伐,发起了这次“护航”行动。据悉,作为“护航”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挑战赛设置了20万元创业基金,提供10万个创业机会和5000个实习机会,预计将帮助10万大学生走上网商之路。在这一行动的背后,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在就业“寒冬”中给中国大学生打造了一条网络成长、成功之路。

领上路再扶一程

阿里巴巴所推出的这个“护航”活动,重点在于尝试解决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源头问题,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内容教育,同时为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争取更多商机。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太快,使得一些高校的相关教育内容和方式都跟不上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阿里巴巴调动了集团及各子公司的资源,结合淘宝网、雅虎口碑、集团阿里学院等各种优势,提供电子商务培训、淘宝大学生创业平台、创造就业新岗位等机会,通过推出一系列更加贴近电子商务操作和发展的课程,与千余所高校一起为大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此外,淘宝网在加强外部合作的同时,也在内部资源上给创业大学生尽可能的倾斜。如淘宝网于5月正式推出大学生创业平台,这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大学生C2C创业服务网站。据了解,此平台将作为一个子频道直接镶嵌在淘宝网上,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推广机会,同时吸引物流等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帮助他们进阶,做得更加专业;对于即将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而言,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入门指引,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正轨,实现就业;对于更多的想创业又不知道如何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个平台为他们展示了创业的成功示范,坚定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

篇(8)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起初是职业教育中的内容。近年来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行动导向驱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社会应用的困难所在

自从许多年前中国引入了行动导向教育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并且摸索出了行动导向法应用的经验并及时吸取了该方法的教训。当我们考虑到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具有可用性,肯定是绝对不能单单依靠固定思路和单纯的搬来原则,更多的是应该灵活运用它的教学关键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的是看重“行为”并不单单是“结果导向”,一般来说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本来就从开始就位于行动的主导位置,老师仅仅是督促和指导,以学习整体过程来看应该始终坚持的主要部分就是学生。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更多的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这样来看帮助学生在沟通学习心得方面上大有裨益。行为导向教学法包含着很多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例如最为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和许多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如果以确保教学效果为前提,那么确定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假设老师单单为了教学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不明就里。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估。评估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检验教学成果,通常来说评估可以反衬出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评估应该坚持发展多元化,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评估的主体。学生之间则更应该注重于相互沟通,查漏补缺。老师自己的看待自己的态度更是起决定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则应该努力独立自主的根据老师的额安排自己定下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所以,真正教学的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

三、行为导向法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丁字路

1.创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1.1知识目标:来自于社会的创业体系结构一一补充方面。创业教育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更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找寻真理。创业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学生尽自己所能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事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性质的活动。第一,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实践活动中属于自己知识范围内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二,学生也应该利用有关经营管理的学术知识。为了满足大学生在读大学时期学会更多的创业信息,我校更是从实践中出发,积极探索简单有效的有关创业的教学课程。1.2素质目标: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挑战—行为调整方面。创业意识的来源是创业基本素质所提供的,其关键所在便是此处。如果我们把创业实践的教学课程分为三个时期来看,素质目标则属于当仁不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候的目的已经转化到更高水平的创业知识。1.3能力目标:创业能力方面。创业能力是是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际操盘者,它更是现实的来源于实际。这一点不同于创业的意识形态和创业的自身条件,后边两项就更是单一的操作着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创业能力是综合能力付出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我们要细细的来分清其中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一是专业能力,二来是经营管理能力,第三就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前边两项是创业实践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于创业综合能力,它是全方面的操盘者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所以,创业实践教学最为看重的一点便是注意坚持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2.创业教育根本所在。依照我们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便可以轻松的把创业实践教学划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注意养成创业意识的习惯;第二是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模拟出真实有效的创业环境,督促学生的各项业务能力;第三就是让项目成为圆心点,让学生自己或同学小组开展真实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如果可以这样说,创业教育的课程大致可以非为三大板块:第一以创意设计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的经验方法分批次进行。开始的目标就是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创造财富的宝贵精神和不断进取谋求进步的意识,通过考察获得、判断和使用资料的水平。其次则是我们更为常见的一项这里面用商业的虚幻的游戏网络为主来刻造出设计的实训。这一套真实有效的训练不仅可以有助大学生加强自己制造财富的水平,更早的涉足于这类的活动圈中,稳住创业的主导方向;而且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第三点是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这样的方式完成下来,就可以让创业实践的教学目的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无论在在理论指导上还是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一拍即合。

参考文献:

[1]侯飞.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视角的创业倾向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张云霞.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探讨——以《花卉营销》课程为例[J].中国培训,2016,01:40-41.

篇(9)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长,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这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相契合。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或者教学范式。该理论首次在德国提出并被各国高校广泛使用[1],其核心要素是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Meyer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的行动产品并以此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提高核心能力。行动导向教学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并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展开由师生共同完成,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角色。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教学任务以培养能力为主

行动导向教学提倡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相互促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任务有别于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下的教学任务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主,主要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秉承“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的理念,改变传统“黑板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的弊端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块,它实现了由传统课堂教学到创业行动与实践的转变,其注重寻找外部资源的获取及支持[2]。但由于我国引进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不仅创业教育的教育水平、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社会大众的理念和政府的保障机制也存在较大不足,这就使得有关创业实践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创业实践教育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创业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实践性,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学有别于大学的其他传统课程,其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调查发现,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大多是由单个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依据为数不多的相关教材“照本宣科”,或者引入一些制作粗糙的案例进行分析,缺乏对创业实践的系统和深入探究。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被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规范,时间分配较少;第二,创业实践基地不健全。有的高校没有建设配套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即使建有实践基地也存在设施简陋、普及面窄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往往只用于参观,学生的实际操作较少,这导致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很难真正了解实际创业的过程与真谛,这违背了实践基地建设的初衷;第三,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很难用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在所学课本中又找不到。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形式化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平台

从各高校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包括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常见的模拟实践主要包括高校举办的各种模拟创业环境的赛事,例如电子商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社会实践则包括暑期创业项目体验、商业环境调查、消费市场调研等。但这些创业实践活动的效果有限,且只有一部分人受益,大学生创业实践仍缺乏有效的属于自己的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有了大学生创业助力工程,但一两个项目的支撑力度有限。当前校外企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校内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没有有效创业教育的支撑平台,大学生创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走不远。

(四)创业实践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高校完全依靠自身条件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其掣肘处颇多,师资、场地、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学校行为,更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大力合作,实施起来是一项耗时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缺乏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创业支持政策、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等等,这一系列都制约着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

一项关于大学生实践困难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实践困难的原因中,自身水平及实践能力欠缺占一半以上。不仅如此,不少企业主管反映,应届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摞,但真能体现他们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证书却没有。在很大程度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校不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后遇到的最大困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获得创业实践活动中相关经验和方法为主要目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创业实践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形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实践技能和开发潜能的培养模式。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行动性。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应侧重传授程序性知识,辅以陈述性知识,即以传授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主体,而不是一味灌输创业活动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比如在实际创业教学中涉及核心价值曲线、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内容时,要结合具体的创业活动或创业项目,让学生切身体会相关理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立足于高校的自身情况,而且要考虑高校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和硬件设施。高校可以把开设的相对孤立、零散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报告会以及选修课重新整理成联系紧密、连贯强的课程体系,或者形成新的培养计划,以便进一步丰富创业实践课程内容,更好地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三)培养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充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拥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确保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成功开展的条件之一。而除了要具备科学的创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还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热情。在实际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培养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首先,着重培养自身的创业教育专职队伍,鼓励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实体企业的创业活动,获得创业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灵感。其次,通过聘请优秀的创业校友或者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顾问,让他们近距离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指导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拓宽大学生的创业视野和眼界。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要使教师从教学的主体转换成为课程的设计师和创业对话伙伴,学生从教学的客体转化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建构者、评价者[3]。

(四)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特殊性使其不适用于高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因此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缺少制度的监督和保障。纵览发达国家开设的创业实践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外高校拥有一套成熟的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实际效能的评价机制[4]。因此,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机制可以从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实施以及最后的实践结果进行整个周期的评估。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主体性作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创业实践教学评价主体。

(五)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行动导向教学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应以实际的创业任务为基础,因此,学校和政府有必要创造合适的创业平台。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与我国高校没有配套的创业平台有很大的关系。创业活动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创业者的心理压力极大,只有培育适合创业的土壤,才能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业事业。因此,为高校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学校和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首先,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仪器设备、实验室、创业基地等硬件设施。比如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就建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参加电子设计、挑战杯等创业竞赛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场地和平台。其次,政府和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比如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数据库,定期在相关网站上公布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在投融资服务方面,政府要增加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投融资服务平台。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一模式值得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广泛推广。然而,从真正的教育过程来看,实践课程的安排并不能迅速弥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足,它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作者:吴梅英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49-03

1 引 言

与普通高校学术性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追求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近几年,中国理论界也十分重视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落后。物流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发展水平,与宏观经济保持协调发展,为其他产业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通过提高物流创业质量和水平,是有效推进整体物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20 世纪 80 年代初率先由德国发起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的。它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来策划、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1]。该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以某些实际工作任务为背景,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自主型的在不断使用脑、心、手等开展全面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全面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其目标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以提升。

2 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

按照物流行业创业的特点,创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安排拟设以下几大模块:

2.1 创业意识培养及提升模块

培养与提升物流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指导他们顺利开启创业之路,不仅有助于他们实现成长、成才、成功目标,而且从社会角度看,也能大幅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建设多元化就业渠道。所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激情,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具体看,主要培养他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敢于为更大的人生梦想付诸实践;培养他们不畏创业艰难、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思想;培养他们积极实践、求真务实、勤于思考的作风和习惯;培养他们开拓进取、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理念。可以说,做好这些思想准备,是实现创业成功的第一步。

2.2 创业项目选择模块

中国创业招商网曾做过一项针对创业者的调查,发现98%的失败者是因为没有选准合适的项目,创业项目选择是关系创业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节。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海量的物流领域创业信息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所以在创业授课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并选择合适的物流项目进行创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一是风险因素,要尽量保证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二是资源因素,创业者要独具慧眼,发掘开发自己身边的一些独特资源进行投资,成功概率往往较大,因为这种情况会让你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状态。同时还应尽量选择与自己熟悉的领域,与自己的专业、经验和特长等关联度大的项目;三是市场因素,在创业之前,要对创业产品或服务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因为产品的市场容量及消费者需求倾向对创业者来讲至关重要,有市场才能保证有盈利,才能保证创业成功。

2.3 组织设计及人员选聘模块

企业创立后,要想发展壮大,获得更高的盈利,不仅需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战略,而且需要设计适当的组织结构和选聘合适的企业员工以贯彻发展战略。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因为组织设计和人员安排不匹配,致使企业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导致破产倒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和学生讲清楚组织设计、团队建设、人员选聘的重要性,特别通过组织理论阐述,结合企业案例实际,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授课效果。

2.4 创立企业模块

本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子模块:一是企业创立流程;二是企业形态选择;三是确定公司的名称和LOG设计。在讲授企业创立流程模块时,除了跟学生讲清楚一般的创业流程,还要针对特定物流创业项目跟学生演示创业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讲解企业形态选择模块时,要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创业项目、出资人、资本总量、风险大小、技术特点等情况,做出企业形态的正确抉择。在介绍公司名称及LOG设计时,说明公司名称和LOG不仅是企业的标志,而且还可以反映企业的性质和文化,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强烈吸引力的企业名称和LOG,对大众的视觉和心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在人们心中建立企业形象和进行品牌推广,是企业形象得以保持长久的金字招牌,有时候还事关公司经营的整体运势,充当企业财富的“吸盘”。

2.5 市场定位及营销战略模块

市场活动是创立企业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该模块中,教师需结合物流行业特点向学生讲清楚:创业市场机会找寻、创业目标市场细分及选择、创业市场调研、创业市场预测与分析、行业市场竞争分析、创业市场定位、营销计划中产品与服务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促销战略、目标客户管理、商业模式以及反映提升企业市场价值战略的核心价值曲线。而且要讲解清楚,当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应审时度势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制定相应的营销策划方案。

2.6 财务管理模块

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之初应该学点财务知识,如果不懂财务,那么你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许多创业者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创业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和低谷、顺境和逆境状态,但不论企业境遇如何,始终会有一组数据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历史与发展,这就是企业的资金流和财务账目,因此有人把资金流及其相关的财务管理比作是创业或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在授课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具体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并会制作填写各种财务报表。

3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支撑要素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计要合理外,还需要其他支撑要素要做到配套才行。

3.1 创业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但各学校所使用的创业教材几乎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编排的,更缺乏针对物流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教材,无法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结合物流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构建以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适应物流创业人员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来编写相应的教材。

3.2 创业学生选组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选择出有强烈创业意愿、性格开朗、思维灵活、善于表达、敢于担当的学生群体非常重要,因为该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意识,教师只要充当好“教练员”角色进行引导协调即可。所以教师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了解每位选出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性格、特长和创业意愿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创业团队,让每位学生在各自团队中担任一定的职业角色,并做到相互配合,倾力合作,在后续创业模拟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创业任务和形成一份可行的创业计划书。

3.3 师资力量配备

从师资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常设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师资不稳定;二是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不能利用实践经历或经验对学生开展创业教学,倾向于泛泛而谈;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动力和激情。基于此,开展物流创业教育的学校需要从长远角度建设师资,并形成配套的政策和机制加以保障,使之逐步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3.4 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硬件设施的建设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物流创业教育的高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物流创业教育的特点,并在听取采纳有关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加大硬件实施建设资金投入。例如,要建设设备配备比较先进的授课专门教室、供师生开展相关创业模拟活动的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以作为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

3.5 教学软件建设

在物流创业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购置相应的物流创业实训软件,通过让学生模拟实施创业,了解创业流程,熟悉创业规律,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借鉴市场上提供的众多创业实训软件和物流实训软件,物流创业实训软件应包括测评系统、物流项目选择、物流市场调研、公司设立、企业经营、创业实战、财务管理、风险退出和创业计划书写作等模块,通过搭建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学环境。

3.6 教学考核及监督机制建设

对物流创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效果考核,和对一般课程的考核不一样,不能通过笔试这种单一方式进行,尤其是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之后,更应通过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考核,以准确地评价学生在接受过这种教学模式后掌握创业知识和提升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在通过笔试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商业计划书、案例分析报告等纳入考查范围给予综合评价并给予一定成绩认定。同时,还要做到师生互评,为教师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发挥监督促进作用,并把对教师的考评结果归入正常教学考评范围[2]。

4 具体教学方法选择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方法中的一种或同时组合使用其中几种。

4.1 角色演绎法

在实际创业教学活动中,角色演绎法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率先创设一个物流创业情景,让多名学生根据需要,分别承担模拟情景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不同的创业任务,借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体验不同角色在创业过程中的内涵活动,又可以切身体验真实创业活动的情景再现,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能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的创业理论知识。

4.2 讨论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主导,设置一定的讨论主题和背景材料,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讨论。在开展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某个主题做到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他们善于提出个性化见解,教师只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即可,不仅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而且还要善于提出新问题,并逐个找到解决办法。

4.3 视频教学法

在物流创业课堂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授课效果。在众多多媒体教学媒介中,多媒体视频因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冲击力强、易于理解的优点而在现代教学中备受推崇。而在物流创业教学过程中,因为需要教师讲解很多物流实务方面的知识,利用纯粹的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各种创业流程及其业务特点,而通过播放物流创业视频,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长度,时间过长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易于分散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视频太短,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就会受到限制,同样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播放视频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总结。

4.4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也被称为任务教学法,它就是将具体的设计项目或一定的创业任务引进课堂,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的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创业实践技能及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带着项目或者一定的任务参与教学活动,能极大释放他们的创业潜能,培养他们在创业实战中的攻坚能力。除此之外,采用该教学方法,通过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思考,并大量搜索或者调研物流市场信息,并在课堂上经过师生广泛讨论酝酿,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确实可能孵化出一批在现实中比较可行的物流创业项目,为学生以后从事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5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它是指教师根据创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创业案例进行查阅、反思、讨论、总结等活动,教会他们从实际案例中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探求到创业规律。物流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复合性很强的行业领域,创业教学通常都需要相关的案例来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也正好与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相吻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案例情节应精炼,反映物流创业实际,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篇幅不宜过长,选择与物流创业项目高度相关的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学生做好案例分析和研讨活动,也可进一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4.6 实验实训法

实验实训教学法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模拟现实情景或某些特别条件进行训练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模拟的创业环境里,让他们围绕一个物流项目开展一系列创立企业与经营企业的活动[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对创业活动流程及工作内容进行深入接触和全面了解,从而达到缩短学生与社会距离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需要建立物流创业模拟实验室,在创业过程中,最好能形成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创业氛围。实训任务完成后,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参加实训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实训报告,并提交实结。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的做法 下一篇: 高标准农田道路建设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