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16:53: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口老龄化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渐缩小的现象。劳动力供给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个劳动力人口中高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和低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总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改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过程。
一、广东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特点
据2005年人口抽样,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656.8万人,比2000年增长24.8%。按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00年之后广东省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进程较其他省份稍慢,主要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移,尤其是引进年轻劳动年龄人口而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广东调查显示,老年人发展、分布特点是:
1.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并呈现出中、高龄化趋势。通常以65—80岁及以上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十五”时期,广东老年人口净增147.57万人,增长27.6%,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全省总人口的增长率; 2000—2005年,低龄组(60—6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中龄组(70—79岁)和高龄组(8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上升2.68、1.2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结构呈现出中、高龄化,高龄化比重迅速增长。
2.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出现人口老龄化。15—65岁劳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4 933万人,预计到2030年达到6 200万人左右,其人口比重也达到70%左右。从数量和比重来看,目前广东省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富余,但劳动内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0—14岁少年比重从2000年的27.15%下降到2030年15%左右,数量由2000年的2 033万人降到2030年的1 500万左右,呈明显的递减趋势。65岁人口比重和数量明显上升,从2000年523万上升到2004年的2 000万左右,比重也从7%左右提升到20%左右。其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增加供给幅度和少年儿童递减速度。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老龄化。
3.珠江三角洲人口老龄化低于粤东、西、北。2000年,广东省老年人口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老年人口占总量32.8%,粤西占27.9%,粤北占19.5%,粤东地区占18.5%。除江门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都低于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而粤北、粤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都超了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粤东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从四大区域整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6.4%,粤东为9.4%,粤北地区为12.2%,粤西地区为10.96%。也就是说,粤北、粤西地区已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行列,“未富先老”情况严重,而粤东也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离老年型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二、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
为揭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老年人口及劳动力进行预测。根据生育水平和模式的不同,死亡模式假设、人口迁移模式假设、人口流动假设和出生性别保持不变,引用方案:中生育率假设+死亡率假设+迁移假设+流动人口假设。此方案在对广东省2000—2040年老年人口的人数规模和比重分析后,提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未来40年中,广东总人口仍然增长,但老年人口比重占整体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未来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看,人口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劳动力参与率降低,对人口和经济生产都有极大挑战。
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少年儿童比重过轻,预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出现短缺。
“十一五”期间广东户籍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34万人,2010—202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年均增加26万人。2020年老年人口规模为900万人,20世纪50—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开始进入老龄,2020年是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时期,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少年儿童人数比重下降,假如出生率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少年儿童比重持续下降,长期必然会导致总人口缩减,劳动力供给的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从区域看,珠江三角洲老龄化速度慢、程度轻,而粤东、粤西、粤北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重。受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粤北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多,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最高,2005年高达8.5%~8.6%,2010年超过9%,2020年达到11%以上。珠三角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最低,2005年为5.4%,2010年为5.7%,2020年可达到8.8%,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粤东和粤西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变化介于珠三角和粤北之间。但无论哪个区域,21世纪30年代以后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状态,粤东、粤西老龄化程度在2040年后将达到15%~20%,粤北和珠三角达20%以上。
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衡量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采用老年抚养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反映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抚养与被抚养程度和数量上的关系。
1.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是劳动适龄人口总抚养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人口结构预测和人口抚养比可知: 15~65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增加,从数量看,劳动力供给还算充裕,对广东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供给,随劳动力供给的迅速减少,其劳动力数量也随之减少。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020年将占总劳动人口数71.72%,其比值达到最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达60%左右,且更有递减的趋势,低年龄人口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2.人口高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增多使社会老人抚养负担愈加沉重。高龄老人的抚养将成为老年人抚养问题的难点。高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和疾病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好的社会和社区专业化服务。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比重都高于城市,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既无退休保障,又绝大部分不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的覆盖范围,农村老人的供养只能更多依赖子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2005年农村、城市老年抚养率分别为43.4%、29.3%,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农村老年抚养比可能有再上升的趋势。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给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中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员比例将上升,而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下降,造成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老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和技术遭淘汰,不断引进新技术手段和工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这种情况表现就更为明显,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年劳动力需求旺盛,而没有文化,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力将会过剩,面临着失业,再就业也非常困难,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思考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逐步减缓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可在一段时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增长转变,也可通过调整适当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广东省人口结构还在进入老龄化路上,需要一段时间才充分进入老龄化阶段。通过科学推断,在生育低峰时间内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可填补老龄化后的劳动力空缺。另外,人口中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必然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同时造成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越来加重。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合理生育对象多生、优生,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2.把握人口红利机遇,适当引进外来工,填补劳动力短缺,分担人口老龄化压力。 一般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由于大量青壮年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广东成为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未富先老”的状态要比全国其他地区轻,其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也比全国早到来,延续的时间比全国更长。人口年龄结构低负担的“黄金”时期,受惠于人口红利阶段。广东仍然要适当引进外来人口,同时,对外来人口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合理有序引进所需劳动力资源。对人才资源上,鼓励外地人才的流入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合理优化人才引进结构。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月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22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未富先老”现象。2002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1%,从此迈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93%,居全国第9,这一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0.61%。2013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9.91%,居全国第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23%。老龄化社会给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湖北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研究,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王金营,梁俊香(2008)从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矛盾给予了分析,认为我国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能应对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袁俊等(2007)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张冬敏(2010)以人口扰动为切入点,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非正常波动,并构建人口扰动模型,测定人口波动规律,判断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人口扰动的关系。侯大强(2012)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Leslie模型对湖北省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胡芬(2011)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了湖北省老龄人口。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叶宁,尹文耀(2006)研究了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杨雪,侯力(2011)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姚从容,李建民(2008)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在老龄化问题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湖北省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最后根据老龄化人口与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及老龄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1 湖北省人口结构现状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城镇人口有3161.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51%;乡村人口有2637.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49%;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4.93%;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上看,0-14岁的有866.37万人,占14.94%;15-64岁的有4357.95万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有574.68万人,占9.91%。2013年湖北总抚养比达33.07%,少年儿童抚养比1989%,老年人口抚养比13.18%。湖北省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阶段性缓慢增长趋势。2001-2004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4%、2.21%、2.32%、2.40%,保持在2.21%—244%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阶段;2005-2009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13%、323%、271%、3.48%,在2.71%—3.48%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2010-2013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38%、4.88%、493%,保持在434%—4.93%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二,人口结构中少年儿童系数比大体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湖北省少年儿童系数为22.43%,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4.09%和14.95%,在12年的时间里系数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湖北省2001年的老年人口系数为6.73%,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0.76%和9.91%,2013年比2001年提高了3.18%。2001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51%,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13.18%,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少年儿童系数减少,承担养老的子女减少,这将会给社会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挑战。
2 基于灰色GM(1,1)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2.1 灰色GM(1,1)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适用于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抗噪声能力强,优于传统预测方法,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工程预测控制等领域。灰色GM(1,1)建模过程如下:
(1)设一组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n),对X(0)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数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ki=1x(0)(i);k=1,2,…,n。
(2)生成X(1)的邻均值等权数列,且Z(1)=z(1)(k)/k=1,2,…n,其中,z(1)(k)=0.5x(1)(k)+0.5x(1)(k-1)(k=1,2,…,n)。
(3)根据灰色理论对X(1)建立关于t的白化形式的一阶一元微分方程GM(1,1):dx(1)dt+ax(1)=u(a,u表示待解参数),设Φ=[a,u]T,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则Φ︿=[,]T=(BTB)-1BTY。
令Y=x(0)(2)x(0)(3)x(0)(n),B=-z(1)(2)1-z(1)(3)1-z(1)(n)1
(4)解出Φ后,即可得到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的解:(1)(k+1)=x(0)(1)-e-k+。
(5)将上述结果累积还原,即可得到预设值:
(0)(k+1)=(1)(k+1)-(1)(k)=(1-e)x(0)(1)-e-k
2.2 老龄化人口预测及趋势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整理了2001-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系数的数据(见表1),对湖北省2014-2060年的老年人口总数及老龄化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由以上预测分析,可知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稳,根据GM(1,1)模型预测结果,2014年65岁以上人口达619.66万人,老龄化系数为10.71%。到2060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65岁以上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01.58万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湖北省未来50年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981.92万人,年均增加21.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从表2中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老龄化系数逐年增加,增速稳定,2011-2020年这十年的老龄化系数增速为1868%,2021-2030、2031-2040、2041-2050、2051-2060这四个十年的增速均约为18.56%。2015-2060年每年的同比增速保持在1.91%。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大城市的老龄化系数反而比中小城市低,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3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第一个数得到的新矩阵。均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矩阵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得到的新矩阵。区间相对值化。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系数ξ(Xi)。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X1、X2、X3…,比较数列相对于参考数列在曲线各点的关联度系数ξ(i)η(k)=
minminX︿(0)(k)-X(0)(k)+ρmaxmax|X︿(0)(k)-X(0)(k)||X︿(0)(k)-X(0)(k)|+ρmaxmax|X︿(0)(k)-X(0)(k)|
称为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0<ρ<1,第二级最小差记为Δmin,两级最大差记为Δmax。Xi曲线上的每个点与X0曲线上每个点的绝对差值记为Δoi(k)。因此关联度系数ξ(Xi)也可简化为下列公式:
r(x0(k),xi(k))=miniminkΔoi(k)+ρmaximaxkΔoi(k)Δoi(k)+ρmaximaxkΔoi(k)
(4)求关联度。r=1n∑nk=1η(k)称为X︿(0)(k)与X(0)(k)的关联度。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3.2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7个变量,分别用X1,X2,…,X7表示,其中,X1为少年儿童系数(%);X2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为城镇恩格尔系数(%);X4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万元);X5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6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人);X7为城镇人口比重;X0是参考数列,表示65岁以上的人口比(老龄化系数)。2001-2013年湖北省上述各影响因素及X0的原始数据见表3。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X0与X1,X2,…,X7各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大小,结果见表4。
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对7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关联序为X7>X3>X5>X6>X1>X2>X4。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最大,为0.94,相比于农村,城镇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较好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死亡率较低,这便促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城镇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系数也有较强的关联度,为093,城镇恩格尔系数比农村恩格尔系数小,即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小,地方越富有。城镇条件优越,生活交通较为便利,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用于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健身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必将加剧湖北老龄化进程。卫生技术人员数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关联度,为0.92,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老年人死亡率自然会降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为0.91,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多越普及,人们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懂得更多健康之道,人们更加长寿。少年儿童系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较高,为0.87,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对老龄化系数起决定性作用。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关联度较小,分别为0.78和0.71,说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湖北省未来47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和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显示,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01.58万人,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届时湖北省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湖北省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为0.94;城镇恩格尔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少年儿童系数分别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相对其他因素而言较小。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建立完善的以社区服务和村镇卫生院为主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较高的关联度,说明卫生医疗保障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医疗保障的费用将增加,极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效益高、费用低的较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关联度最大,城镇化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完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十分紧要,关键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制定政策,将老龄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创新老龄产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兴办老龄产业,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一支为老服务的职业化日常看护、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服务队伍,鼓励和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来。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提前布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产业链,发掘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产业。
第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老龄化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因素较小,可知湖北省老龄化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准备,除了政府发力外,还应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市场、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为依据,制定短期、中长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第五,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湖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渐加重,这必然使得老年抚养比增加,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财政负担。因此,延迟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为社会建设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研究表明,“老有所为”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的要求,它可以消除劳动力的不足担忧,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延缓退休,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减少家庭、社会、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毛凤藻.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572175.
[2]张恺梯,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
[3]王金营,梁俊香.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张冬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6]侯大强.基于Leslie模型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预测及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72.
The research on the "separate two-child" policy for China's future population size, structure and impact
Mu Xin,Zang Di,Yu Hai―yan
(College of Mathematics,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Jilin Baicheng 137000)
Abstract: The number and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first statistics 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using Excel spreadsheet calculat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all ages, establish Leslie model, predicted 2035 - between 2040, the number of 0-14 year olds will reach the maximum,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ill be reduced. After 2040, the number of 0-14 year olds will be reduced, while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ill increase. Therefore, the "separate two-child" policy just to alleviate the short-term proble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Keywords:separate two-child; Leslie model; population; population aging
人口问题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于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政策及人的观念、社会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单独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如何?是否能缓解人口老龄化?
为方便起见,本文作如下假设:在验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它人口结构保持稳定;不考虑其它政策或重大事件、灾难等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我国人口没有较大的迁入和迁出,保持动态平衡;我国人口出身率和死亡率视为常数,短期内保持不变。
我们首先收集整理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并按年龄段提取男女性数量,计算出各年龄段男女性比例,见下表1。
表1 各年龄段男女性比例统计表(%)
通过以上数据,以女性个体数量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总体数量按一定的性别比算出,建立Leslie模型。以每五岁为一个年龄组,将0-84岁分为17个组,85岁及以上分为第18个年龄组。设实数a为未来年份的生育率与现在种群的生育率之比,,通过改变a值来改变每个夫妇所生的孩子的个数,而且a的值大概等于每对夫妇所生的孩子的数除以总和生育率,计算得到在“单独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的分布如下表2:
表2 “单独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的分布(单位:万人)
我们算出各年龄段占总人数的比例,绘制出散点图,见下图1
图1 2015-2060年各年龄段人口散点图
由上图知,0-14岁的人口比例先增加后减少,在2035年达到顶峰,15-64岁的人口比例变化无明显趋势,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先减小后增加,因此在“单独二胎”政策下,只是暂时缓解老龄化等人口现象,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结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杜,201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编.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赵东泉,黄汉明,龙文.人口发展模型预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作者简介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 转贴于
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22-02
一、前言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这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根据科学的人口预测分析结论制定出合理的生育政策成为当前中国需要面临和解决的战略性任务。人口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本文针对《中国统计年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了经过改进的灰色模型和多项式拟合,用以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及其影响。
二、人口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假设本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均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2.假设本问题所研究的是一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不考虑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人口迁移问题。
3.假设一年之内,处于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不会改变。
4.不考虑战争、瘟疫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5.在对人口进行分段处理时,假设同一年龄段的人死亡率相同。
6.同一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相同。
(二)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总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实行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直至目前引起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问题,如今我国提出生育政策调整,用于解决当前人口新问题。
1.生育率对人口数量、结构的预测分析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模型建立;由已知的多组数据进行选择建立合理的曲线:
根据下面两个图可以发现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生育率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生育率几乎一直低于2.5以下的水平,尤其是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人口生育率连续低于1.5。并且根据此预测趋势进行下去,不难发现人口数量将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出现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
2.性别比例的人口预测分析
采用灰色模型进行求解
设原始数据列:X(0)={X(0)(1),X(0)(2),…X(0)(n)} (1)
生成一阶累加生成序列X(1)={X(1)(2),X(1)(n)} (2)
GM(1,1)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3)
a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设为待估参数向量, ,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
从而的到预测模型
通过MATLAB编程即可得到相应的性别比例趋势线
图3 性别比例趋势曲线
由图3预测得到,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而且据目前预测,这种失衡还有逐渐发展的趋势,在现在的社会中达到育龄期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9,030,475人。由此可以得出,中国有近2000万人无法找到配偶而无法进行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是促使夫妇少生孩子的重要手段,但是为了满足家庭理想孩子性别结构,也会使得男女比例失衡更加显著。
3.人口老龄化的指标预测
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化问题。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个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应的人口老龄化曲线图和预测曲线:
图4 人口老龄化曲线图
由图4可以发现,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且目前老龄化人口比例仍然成增长趋势。由图5可见,未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攀升,甚至将在2020年超过13%,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国家需要调整已实施的生育政策,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4.实施生育政策调整对出生率的影响预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查得人口数据。由此进行建立一元二次曲线模型,进行未来预测估计。建立多项式拟合模型对生育政策调整进行预测、评估。
设原始数据曲线方程为Y=at2+bt+c (4)
其中Y表示出生率, t表示时间。用MATLAB编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
a=0.0019016b=-8.088c=8567
即 Y=0.001906t2-8.088t+8567 (5)
用MATLAB软件同时预测未来出生率的走势曲线
图6 未来生育率预测曲线
由图6可以看出,人口的出生率在2005~2010年之间达到最小值,实行生育政策调整之后能够使出生率回升,而且回升明显稳定。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从根本上弥补原始计划生育政策单独控制人口数量上,造成人口出生率临近超低值、男女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的不足,必须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
自20世纪中期起,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21世纪,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四川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未来10~20年,四川省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区发展的影响是系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如何应对这一长期性、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包含以下几个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2003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上升到685. 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86%。少儿人口比例在30%以下,1988年少儿系数为29.98825%。年龄中位数达到或超过30岁,2000年已经上升为30.14岁。老少比高于30%,2002年则达到30.99 %。根据上述四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以看2003年,四川省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指标数。
三、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数据预测采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从预测的图1中可以看到2022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比重将要上升到12%,并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1.老龄化的趋势将继续,原有的老龄化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未来十年内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依旧不断提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将会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医疗保健、生活的照料等需求将会在社会的各种角落里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的比较普遍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2.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逐步高龄化
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人口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即将改变。同时劳动力年龄日趋高龄化。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四川人口转变的推进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人口抚养系数上升,宏观经济高储蓄、高投资的现象逐步消失,这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
4.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迎来新的改革
我省老龄化社会到来,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寻求更好的保险保障模式,使得老龄人更好的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减轻青年人的压力,促进四川经济稳步发展,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建议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社会保障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根据四川的老龄化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参与和共享――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9年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人年”的主题,其实质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老年人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其核心是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消除视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消极因素的认识误区,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主要原因并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应该及早调整积累和投资结构,改变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格局,形成以企业和个人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继续吸引国外资本,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
3.建立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在子女克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倡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同时,建立老年服务督察制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4.强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 “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 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 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1 “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3.2 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宝昌. 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 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