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16:53: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环境治理市场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是以流域为载体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总和。流域水环境治理包括3层涵义:①工程技术和生态学意义上的治理;②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治理;③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治理[1]。笔者所说的是公共管理和政治学意义上的治理,是治理理论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运用。尽管政府在治理流域水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得成绩和进步,但未能从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作出某种程度的调整和变革。在传统水环境治理上,我国治理水环境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科层机制和市场导向的市场机制,但科层机制和市场机制因其自身功能性缺陷,使其未能真正实现水环境的“良治”。因此,迫切需要第3种力量来弥补其存在的缺陷。而随着我国社会力量的成长,特别是环境NGO的发展,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所谓环境NGO,是指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事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为社会提供环境效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团、环境基金会、环保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多种类型[2]。因此,研究环境NGO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对于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环境NGO作用的依据
1.1理论依据
1)流域水环境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从经济学角度看,流域水环境是一种典型公共物品。作为公共物品,流域水环境的产权往往不明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外部性问题。流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受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驱动,尽可能地从流域中牟求最大水利益,从而引发各种水纠纷和水污染事件,出现“公地悲剧”的问题。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因其自身的缺陷并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而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也因其“经济人”角色以及内部性问题使其不可能完全代表社会的整体利益,政府存在失灵的可能。因此,解决流域水环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需要整合市场、政府、社会3方面的力量,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解决。相应地,作为社会力量之一的环境NGO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有其参与必要性。
2)流域水环境公共治理的要求。“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多元、合作和互动,它既能发挥政府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相互合作、共同管理[3]。虽然政府是治理流域水环境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水资源问题的凸显以及对治理水环境专业知识的要求,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多样性,迫切要求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此过程中,众多的环境保护团体、环境公益组织、环保基金会等环境组织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参与到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过程中,有利于节约政府的治理成本,有效地保护流域水环境。
1.2现实依据
1)当前水环境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1988年《水法》明确规定对水资源遵循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4]。但这一管理体制仅仅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内部进行的职能分工,且这种权责关系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并未能很好理顺,在水环境监管中出现“弱监”、“虚监”等问题,因此流域水环境问题单靠行政管理体制本身是难以解决的。这就要求诸如环境NGO等社会力量从不同层次弥补政府在水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空档,以保证水资源多元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2)流域状况复杂性的要求。①区域差异性。流域水资源在流域内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开发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涉及不同的学科、技术,需要不同领域技术人才参与。而环境NGO凭借其专业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治理水环境。②治理对象的多样性。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对象复杂而广泛,政府很难集中精力,而环境NGO可以发挥网络组织优势,即不同的环境NGO在分工负责、各司其责的基础上对水环境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治理。
2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环境NGO作用的结构
2.1作用的目标: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效率
1)环境NGO的参与可以确保政府决策的环保性。环境NGO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得其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环境NGO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增加,促使政府做出正确的环保决策,以降低环保的成本,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效率。
2)环境NGO的参与可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民主性。为了使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环境NGO一方面可以督促政府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从而使环境决策目标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及时公开环境信息,使公众随时了解政府的决策,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确保政府决策的民主性,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率。
3)环境NGO的参与可以确保资源筹集的社会性。流域水环境公共治理特点要求发挥环境NGO自愿性和公益性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分散资源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这不仅可以降低水环境治理的高昂成本,而且可以极大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率。
2.2作用的政府路径:促进政府参与流域水环境治理
1)环境NGO是政府环境权力的监督者。政府环境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其权力的行使是否越位、是否缺位、是否合法都要受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监督。环境NGO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2)环境NGO是政府环境决策的影响者。环境NGO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护整体环境利益为宗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醒民众的环境参与意识,监督和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3)环境NGO是环境法律机制的健全者。环境NGO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向政府及时反映社会企业有关环境方面的建议和要求,供政府制定政策、法律时参考,这有利于推动政府落实相关水环境治理措施,推动水环境方面的立法和提出相关治理意见,完善水环境治理的法律机制。
2.3作用的社会路径:组织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治理
1)环境NGO是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公众环境意识淡薄是影响环境有效治理的根源之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环境NGO可通过开展一些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公众保护和治理水环境的意识以及资源环境意识。
2)环境NGO是公众参与的促进者。环境NGO的公共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公众正确的参与意识,改变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疏离和冷漠,培养积极的参与态度,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公众的参与技能,引导公众理智地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将行使公众权利与维护自身利益联系起来,自觉有效地参与水环境治理。
3)环境NGO是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在现代社会,公众关于保护水环境的民主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在环境NGO等公共组织的自由结社、自我管理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环境NGO具有民主性和自治性的特点。成熟的民主意识有利于沟通各方,促进协调与合作,维持社会正义,解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冲突。
3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环境NGO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存在的问题
1)治理过程重中期治理、轻前期和后期治理。①在水污染发生前,环境NGO对水污染的宣传和预警相对薄弱。虽然环境NGO中有水污染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但是这样的专业人才毕竟只占一小部分,掌握的水环境信息也相对有限。因此,环境NGO应该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同时督促政府及时公开有关环境信息。②在水污染发生时,环境NGO作为联结政府与公众的纽带,能够及时捕捉水环境污染信息,积极投入到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各项活动中。例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调动志愿者,减轻水污染的损失,缓解社会紧张气氛。③在水污染治理后期,环境NGO很少建立治理信息反馈机制或参与环境治理的后期跟踪工作,这项工作往往由政府和企业自身来承担。
2)参与机制缺失。①管理体制制约导致的参与机制缺失。我国对非政府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即每一个民间组织都要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5]。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使环境NGO参与水环境治理的门槛过高,程序严格。②环境NGO自我独立性弱导致的参与性缺失。环境NGO参与水环境治理过分依赖政府,借助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开展活动,丧失了环境NGO原本的自主沟通功能和独立性。
3)治理方式单一。环境NGO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方式主要包括:①出版环保的书籍、资料,开展各种讲座,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②关注受到环境危害的弱势群体,通过自身的行动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③通过组织社会力量直接参与水环境保护和治理;④参与到政府的环境决策中,为国家环境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等。但目前我国环境NGO发挥作用主要通过第1种作用方式治理流域水环境,侧重于环境治理的预防的层面,方式比较单一,参与范围相对狭窄,参与程度不高。
3.2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社会层面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6]。“信任是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7],信任是环境NGO社会资本的核心部分,是凝聚组织内部成员的纽带。虽然环境NGO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其社会资本却严重缺乏。首先,环境NGO的建立源于社会对其价值理念、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的认可和信任。但现实中一方面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参与性不高;另一方面,环境NGO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公众对其认知甚少。因而,环境NGO的建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和信任缺失问题。其次,环境NGO管理运作也要求在信任的基础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但实践中,一方面,因环境NGO成员来自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专业领域,兴趣、信念等参差不齐,相互间缺乏信任;另一方面,现有环境NGO在管理决策、财务管理等方面缺少相应的透明度,环境NGO之间、环境NGO与社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渠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其的认可和信任。
3.2.2制度层面
虽然环境NGO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依然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管理,按政府规章办事,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公共治理要求水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政府与环境NGO等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但是各主体间由于责任界定模糊、沟通渠道缺乏,造成代表官方的政府与代表公众的环境NGO之间矛盾频发。此外,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制约了环境NGO的发展,使很多环境NGO组织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中。
3.2.3自身建设层面
目前,环境NGO自身建设存在以下问题:①筹款能力有限,主要靠政府资助;②组织管理的不透明,影响其社会公信力;③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规模较大的环境NGO,如“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具备相对较好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大量小规模的环境NGO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直接影响该组织的决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公众的认可;④环境NGO的组织体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大量环境NGO的活动领域主要存在于城市、大江大河的保护和治理,而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则关注较少。
4促进流域水环境中环境NGO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NGO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社会资本
1)提高公众对环境NGO的认知和期望。环境NGO要有效发挥水环境治理作用,首先必须获得社会公众对该组织的认知和了解,这是环境NGO获得社会资本的前提。只有公众对其组织性质、结构、功能等有基本认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对其的认可,这可以通过环境NGO的宣传途径获得。其次,基于对该组织的认知,环境NGO必须能够实现公众的某种期待,这往往通过环境NGO的一系列环境治理行为体现出来。
2)完善NGO组织网络。主要从2个方面入手:①强化环境NGO组织内部网络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强化内部章程和制度的执行,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录用机制。建立横向协调网络,整合组织内部资源。②拓展环境NGO组织外部网络。建立与政府、企业、国外同行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扩大环境NGO的社会资源,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和信任。
4.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环境NGO制度建设
1)改革环境NGO的双重管理体制。针对现行双重管理体制制约环境NGO发展的情形,首先应加强对环境NGO的行为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只要达到规定的标注、符合规定的条件就可以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8]。其次,取消非竞争原则和跨地域活动限制原则,让环境NGO能良性健康发展[9]。
2)健全环境诉讼公益制度。环境诉讼公益制度的有效性在我国环保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环境诉讼制度为公众、环境NGO合法有效地参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在出现水环境问题时,公众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其环境权益。
3)建立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公开平台的构建,可以让公众、社会、环境NGO能够分工协作并及时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4.3加强环境NGO自身建设,提升组织的公信力和服务效率
1)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环境NGO通过公开财务、管理和活动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可以使环境NGO内部形成自律,从而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率。
2)完善NGO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环境NGO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规模大的环境NGO,而已建立内部治理结构的环境NGO,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培育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政府应积极培育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环境NGO组织,尤其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NGO组织的建设,使我国环境NGO组织功能更加协调,种类更加齐全。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在流域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对环境NGO成员专业素质、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NGO组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吸引社会中的高素质高专业素养的人才,从而提高环境NGO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力,扩大其服务范围,培养NGO组织的创新能力。
作者:范仓海 骆诗霞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仓海.中国转型期水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1-7.
[2]环境保护部.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01-28].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阮本清,王浩,梁瑞驹,等.流域水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62-64.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J].龙虎,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26-34.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容量被逐渐消耗,同时,水体污染也愈来愈严重。水质污染不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且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尽管目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日益增强,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我国水环境的整体质量还在下降。
现在,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本文将以广州市天鹿湖为例,探讨水体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及办法。
天鹿湖底质检测及分析
天鹿湖位于广州市新城西北部,南侧为黄陂居住区,面积约1993.0公顷,被称为“广州东肺”,是广州市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一些私人鱼塘蚕食湖面、上游村镇污水直接排放河涌中、沿岸景区人为污染直接流入河中等,天鹿湖水遭受了污染。
底质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通常,它不包括工厂废水沉积物及废水处理厂污泥。底质检测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的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为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体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了依据。
水质样品的采集及地质取样。先取基本资料,测量天鹿湖水下地形,水下地形测量以GPS RTD或RTK法测定平面位置,接测水位,回声测深仪测深(或测深杆测深)。淤泥厚度测量及淤泥取样采用锤击侧面剖开钢管的形式取得。锤击多次后,钢管不能下沉即认为钢管底部到达淤泥与硬土质交界面,而后根据管内泥样测量淤泥厚度并分析淤泥分层情况。进行水质取样的时候,集中采集表层水样。
在底质取样的位置应尽可能与水质监测断面相重合,由于底质比较稳定,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小,所以只需要一次取样就可以。
天鹿湖水质污染评价。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天鹿湖主要功能为景观娱乐,因此使用该标准的Ⅳ类水标准值为评价基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计算各采样点各检测参数的超标倍数。计算污染指数主要是将测定结果与相应国内各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比较,然后以湖底底质正常层综合污染指数为标准来评判上层淤泥受污染程度。通过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天鹿湖水质为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基本上都达到了Ⅳ类水标准。从污染区域看,整个湖面水体没有明显严重污染区域,靠近岸边个别点有超标现象。
天鹿湖水环境整治的路径
对天鹿湖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关部门应首先保护饮用水资源,确保百姓用水安全,然后再从经济角度出发,采用多管齐下的策略,稳步推进,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主要治理方案如下:
污水截流。避免水质恶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水流入天鹿湖。在建造湖边道路的时候,可以同时铺设截污管道,将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引入污水处理厂。严管湖水上游的村镇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在污水尚未被截留的沿湖的主要入口处建闸挡污。
湖底清淤。天鹿湖湖底淤泥淤积厚度大,有机物质含量高,这也是造成湖体水源污染的根源。政府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进行系统的生态清淤。
退渔还湖。天鹿湖沿岸及上游有许多私人经营的鱼塘,这些鱼塘严重蚕食了湖面。政府可以给予渔民适当补偿或者发展其他产业,以便清理鱼塘围堰、拆除威胁湖水安全的建筑。同时,对湖边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吸收湖中的氮、磷,提高水的清晰度、透明度;种植沉水植物过滤、改善水质。另外,还可以在天鹿湖建设环湖生态林,防止沿岸的水土流失。
做好水质监测。环境保护及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加大水质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实现水体污染的提前预防。例如,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检测水质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有毒物质和有机农药。努力做到强化监测、预防为主、及时处置、提前预警、及时发现。
水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
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立法采用的环境管理政策仍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所使用的环境经济手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环境领域应用的环境经济手段包括超标排污费、污水排污费、污水处理费、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生态环境补偿费、SO2收费、矿产资源税和补偿费、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排污许可证交易、治理设施运行保证金、废物交换市场、废物回收押金、环保投资渠道、补贴等。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水环境治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扶植市场,使水环境治理实现市场化发展运营。
其一,采用多种方法筹集治理资金。由于水环境治理耗资较大,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域的相关企业共同出谋,多方筹集治理资金。
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水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要制定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实现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比如,制定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规范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从而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建立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合理规划和利用这笔资金,严防盗用、滥用;可以对收益性较低、需要政府扶持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行补贴,给污水处理行业一些优惠的政策等。
其次,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扩大开征面,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和保本微利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体投资环境整治项目,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良性发展模式,让水资源治理走上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使企业从减少污染排放中获得利益,为增加污染排放支付费用。将水环境治理的权利放给有经济、技术及经验的企业,鼓励专业企业公司参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在农村,对于化肥及禽畜饲养方面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应该加大力度管理,研究测土配方施肥,集约化家畜饲养等制止水质进一步污染。
最后,应该明确水污染的责任主体,以推进污水处理,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对造成重度污染的企业应该勒令其停业整顿,并将罚款用于治理已经被污染的水环境。对于其他轻度污染或者具有潜在污染的工业企业,应该要求其划拨出专项的水质治理资金,由相关税务和环境部门负责征收。
其二,加大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资。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水质污染控制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水质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强化水质自动远程实时监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首先,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和科研人员应该研发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争取做到专业处理设备和仪器的国产化,减少维修、维护及产品换代等方面的资金浪费。应该由相关部门对水环境治理企业进行审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使相关基金用到实处,发挥更大的价值。其次,政府对于经营、区域性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及经营、水污染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前期开发等进行补贴。
其三,通过经济手段体现水资源的价值。很多人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仍旧认为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即一个地方需要多少水,供水部门就想办法开源提供多少水,从来没有考虑过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没考虑过用水的同时也在制造污染。于是,用水量的增加也就造成了水环境恶化。
Abstract: wa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Throughout the 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situ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the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is all-out efforts, but the effect is very ideal. As th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improve, the government in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way needs more outstan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eople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demand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nse, water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has been increasing.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wujiang ci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environment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catio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nterprise establishing the green industry chai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ublic green consumption market established dynamic mechanism and so on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wujiang.
Keywords: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课题背景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在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依水而生。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决定着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人类生产活动的不良行为和自然影响导致了水环境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河流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人类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人类因河流而生、因河流而繁、也因河流而亡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时有发生。如何协调好城市对河流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河流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与河流能够和谐共生,这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有效的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一河流和谐发展,则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构建可用于指导实践治理与可持续管理的水环境治理方法。
2水环境创新管理综述
环境问题是指存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坏,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引起的。所谓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在经济行为中,它既包括生产的负外部性,也包括消费的负外部性。例如,工矿企业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行为,居民在使用助力车或汽车的过程中排出的尾气,都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均有负面影响。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其中,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属于环境问题中的一种。
水环境管理属于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强教授在《社会管理创新》讲座中谈到社会管理所讨论的社会“不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更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也不是治安意义上的社会管理” 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特殊的、然而是基础性的领域”,社会管理是针对特殊社会领域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具有中国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特点的新型社会管理。
当今社会的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畸形经济增长的消极结果,是过分注重以GDP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产生畸形政绩的冲动。30多年来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国策的片面理解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一个是其他领域的弱化,比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个是经济建设的不良后果还要由其他领域,特别是社会领域来承受,水流域的污染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眼前,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管理是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如何创新的管理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政府在环境管理呻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但是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过于依赖行政强制管理手段,也需要庞大的政府行政力量,行政成本巨大,利益“寻租”频发,环境管理效能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管理的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多年来,中国试图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缓发展对环境和生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发展压力巨大,在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中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己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先后颁布了二十多部环境与资源法律,100多件法规和规章,并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之前公布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03年7月,为积极响应约翰内斯堡世界首脑会泌的有关决议,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以政府为主导,过多强化使用强制性环境管理手段,缺乏有序和健全的经济、引导、参与、激励和教育等管理手段。由于政府行政主导型的环境管理体系需要相对庞大,职业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队伍,管理手段和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区尚不具备有效实施法律所要求的行政管理能力。比如近几年,在淮河、太湖等流域采取“会战式”的污染控制行动,主要也是动用行政系统的力量,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社会创新管理将是今后国家管理的长期任务。我国政府对环境管理也提高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部制改革后环境保护部的成立为环境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令天,环境管理也需要进行变革,需要从环境管制向环境治理进行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境管制”强调政府对社会的单向统治,基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环境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双向运动,基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互动与台作。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环境管理运行模式;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在环境管理中的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政府在环境管理中是不是存在“越位”、“缺位”,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经济与环境是备被对立了起来,企业在环境管理中被动参与;公众的作用是否得到应有的重视,游离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之外,缺乏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对于我市,环境容量饱和,污染问题屡有存在,特别是我市水网发达,对我市的水环境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吴江水环境的特点及现状
吴江市北临苏州,南接浙江,东靠上海,西连太湖。全市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历来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美、因水而灵。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人的压力,环境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中最具挑战性的闷题之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水资源利用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水环境恶化、环境总量饱和已经成为吴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是目前的环境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治理环境,如何改进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创新管理,改善水环境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优化全市人居和投资环境,实现水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水环境的创新管理
吴江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的阶段,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政府管理也正在从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治理体制转变。环境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发展时期,环境管理也面临转型。但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环境管理的文献查阅,目前环境管理大部分集中于环境管理手段的研究,如:排污收费、排污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等等。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视角来研究环境管理模式还不多。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重新审视现行的环境管理模式,以环境管理主体研究为切入点,应用科学发展观和新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其创新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该从传统的政府唯一主体,向政府――企业基于参与式治理理论,提出环境管理公众多元主体进行变革:二是针对传统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的高成本、高对抗、低效率,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视角,提出基于合作、共赢、高效的创新环境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 以绿色科技创新推动我市水环境治理的深入发展
确立企业在绿色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通过不断进行绿色科技创新的企业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水环境,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要从战略上确立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绿色科技创新能力。要逐步使科技体制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治理水环境;政府要通过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治理水污染。
4.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环境治理创新活动中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有限的的条件下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治理水环境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绿色科技创新活动中配置资源的作用。一是始终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首要作用。通过要素市场改革,使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绿色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创新活动,在创新绿色产品做到一定市场规模后,再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绿色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产学研结合始终围绕市场开展。以前很多研究课题是封闭循环,现在必须面向市场开放循环。必须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可由政府和多家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从而集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把绿色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绿色科技创新提速的“助推器”。
4.3 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治理水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提供市场潜力支持,促进有关色科技创新治污的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治污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绿色科技投入、实施促进创新治污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实行政府采购等;保护科技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治污要素的流动,调节各科技创新治污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4.4 创新环境管理的模式
首先环境管理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以往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由环保局一个部门来进行,其他部门消极配合。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明确了职责,使得环境管理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由以往的“要我保护环境”,变为“我要保护环境”,真正实现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其次要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末端治理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对污染物进行全过程控制,对污染物的产生、转移、排放都进行控制。如:危险废物的管理.从原材料的进口,工艺设计,危险废物的转移,到最后的无害化处理都加强控制和管理。第三,是由污染源治理向污染预防、生态保护转变。在开发初期就对区域的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区域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区域的适当地方建立了一批农业生态基地,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第四是由阶段性的推进向持续性的改进转变。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改进的思想要深入水环境管理,每年对重要环境因素(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更新,每年制定新的水环境目标和指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真正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本文选择了新的切入点,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研究城市水环境治理运用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创新管理,对吴江“十二五”期间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措施。相信在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努力下,吴江的水将更蓝,生活将更加富足。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王曦东.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5):1-4.
[2]《吴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2009.3
[3] 《吴江统计年鉴》,吴江市统计局,2007-2009
[4] 沈依云.建立现代水务管理体制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公用事业,2005年,第1期:2~5
[5] 左其亭、马军霞等.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水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6] 王涛,苏州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研究,唯实,2005年,第6期,P39J,I
[7] 程晓冰.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冰利发展研究,2003.8:26--27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效果,应当严格依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系统科学思想,将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真正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1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城市污水管网改造重要性的认知
当前社会环境下,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城市水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此种情况下,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一定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水环境现状,通过大规模污水管网改造的方式,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开展。为确保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充分深化对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市场化操作以及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的方式,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通过政府及社会群体的协调配合,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疗效果,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治理,对城市污染源进行科学化控制,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良的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明确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以整治污染面为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对城市内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截污、疏浚和河堤治理,在此基础上,通过雨污分流改造的方式截断污染源,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实际以及环境特点,优化利用城市建设资金,建立污水处理厂,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将污水转变为清流,确保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中污水管网改造工作的顺利实现,优化城市水环境,为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2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为促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优化城市污水处理效果,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应当充分做好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序,并同时投产,确保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实现一体化,促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这就要求相关个工作人员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准确把握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重要地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体系,在阻止污水流入河流,改善城市水环境的同时,通过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科学化的处理,优化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为城市居民营造优质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将污水管网改造与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密切配合,并推进路面整治、管线暗埋、绿化景观以及路灯照明的综合整治的顺利实现,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3 创新污水管网改造建设模式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内容,并不断加强建设模式创新,为污水管网改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应当结合城市水环境实际情况,明确污水管网改造的投融资载体,实现城市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资本运作的方式,筹集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保证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此基础上,应当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污水管网改造建设模式,推行业主机制,将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的投资、建设和管理进行有序分离,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招标方式明确建设管理单位,并建立契约,规范工程双方的权利与责任。
在对业主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由业主人组织或委托招标机构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对中标企业,包括其施工、监理等具体的工作人员进行信誉记录,对干不好的、不讲信誉的、在后续的项目招标中实行市场禁入。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为水环境项目服务。调动了市场资源,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为高效率整治水环境奠定了基础。全面推行无标底招标,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在招标过程中采用严谨的、系统性很强的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4 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污水管网改造资金
一是发行集合委托贷款,吸纳民问资金参与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结合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在“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向社会发行了一定资金量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集合委托贷款。通过此种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建设,并以多赢的格局(公司贷款成本低、民间投资回报高、银行获得无风险佣金收入),受到民间资金的热烈追捧。
二是质押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融入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凭借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通过与各大银行的融资谈判,取得了较低借贷资金的利率。积极与国内各大银行签署了长期信用贷款合同,作为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中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是国内集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项目的银行贷款。
通过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状况已得到基本控制,市区主要河道水体污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区主要河道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功能区标准,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继续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度。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主体地位,优化治理理念,并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方式,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规范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市政工程建设的组织方式,促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高效开展,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湖南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贯湖南省境内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八百里洞庭”的水资源,造就了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湖南省的生命之源。然而,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随着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加快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预防、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湖南省的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2007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站点132个,监测河长5540公里,比2006年增加监测河长1154公里。根据监测及分析,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481公里,占监测河长27%;Ⅲ类水质河长2479公里,占监测河长45%;Ⅳ类水质河长410公里,占监测河长7%;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1170公里,占监测河长21%。污染河段主要超标项目包括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等因子。这说明湖南省局部地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治理,水资源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二)投融资问题是湖南省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水环境是湖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湖南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企业排污的执法监察;从行政角度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保证运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本身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湖南省的水污染防治,属于典型的跨地区水域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渠道及治污工程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湖南水污染治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瓶颈”。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正发生结构性变革:单一的筹资渠道逐步转变成多种渠道,单一的投资主体逐渐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所取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一)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湖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2003年为516013.88万元,占省GDP5010.95亿元的1.03%,2004年为722419.4万元,占省GDP5612.26亿元的1.29%,2005年为899138.8万元,占省GDP6468.64亿元的1.39%。经省人大提议,湖南省2005年到2007年实施的“环保3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在3年内对省内水环境实施92个重大环保整治项目,3年投资287多亿元。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渐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湖南预计投资186亿元,力求到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省规划出“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共15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为解决湘江流域7市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拟安排在湘江流域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108个,总投资244亿元。此外,为加大对工业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长株潭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在长株潭地区实施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6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4%,总投资149亿元。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建设的重要期间,投资需求大。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中央财政投入;湖南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污染企业环保投入,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强制性规定,便利污染企业的治污资金形成了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之一;排污费收入;国际贷款。
三、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水环境保护历史欠债多,各水域环境质量要达标,需加大投资力度。水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量大,其主要原因有:
1、融资渠道狭窄。受“环保靠政府”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水污染治理融资渠道单一,还是政府唱主角,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本游离于市场之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受各种因素制约,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排污收费项目单一,标准偏低,收费资源流失严重,收费金额很有限。
2、融资机制落后。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应该与经济体制相协调,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问题,已是公认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机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仍然是其融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融资权责不分。现行的治污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和环境事权,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污染治理责任过多地由政府承担,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环境公共物品和环境设施,没有或过少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成本和风险。
(二)治污投资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效率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参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在水环保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设施的模式,这种政府垄断模式从制度上排挤竞争,缺乏效率。
污染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大部分污染企业都是自己建设处理设施,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委托合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由于规模不经济原因,中小企业采取“自己建设和运营设施”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没能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营运环境。
四、解决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关键取决于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总量
“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投资需求量大,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同期GDP的2.42%。只有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发挥环境财政的主渠道作用,继续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并重点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从水域尺度统筹资金使用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治理等经费要逐年增加,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债和其他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主要投资主体的局面,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
3、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市场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明确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法律地位。尽快修订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明确工业企业可自己治理污染,也可委托专业化的治污企业来治理污染,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市场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
2、创新污染治理市场机制。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水域内废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无论是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还是城市污染治理设施,其建设和运行都应按企业方式来运作,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产权的股份化、投资的多元化,明确投资者之间的责、权、利,增加污染治理投资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在污染治理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将污染治理特许权给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鼓励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实行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等,吸收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跨入污染治理领域,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3、转变政府在环保领域的职能,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因外部性的存在,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消费对所处的环境的污染,导致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失灵,这就需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不足。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应是裁判员的角色:健全监管体系,实施严格的行业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Z].2005.
2、秦凤华.流域污染治理4500亿投融资探路[J].中国投资,2008(1).
3、赵鹏高.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与环境保护机制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07(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防治虽然已经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持续几十年的巨额财政投入支持下,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如工业废水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的增长、城郊农村发展建设所带来新的污染源等,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加重,另外,长期以来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区域上的一些习惯做法也与此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城市水污染问题的现状分析
城市水污染环境原因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缺陷,我国城市的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其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环境的情况使城市水污染的的问题更为显著。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工厂排放污水,人为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没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大量城市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
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工厂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只能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者是随着地面雨水径流一起汇入河流,形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地下水质下降,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的水环境日益恶化。
2.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达标
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是城市污水系统建设问题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仍在直排水体或污染着地下水,;另一方面,巨额投入的污水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预期效益,部分污水不得不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危害着环境。
3.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
对于环境治理的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但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小城市里,某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方便,忽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将污水管私自接入河道、雨水管渠中,进行私自排污水的行为。由于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相关部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极为难以查处。
二、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的对策
水质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全面贯彻体现于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是我们的重要课题。针对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基本国策,也为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深入人心。只有提高看公民的水忧患意识,才能有效的节约用水,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并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市场化体制,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水治理费,让公民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并借此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严格运用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此政府应当采取强制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以及治理,例如设置高权威、高规格的流域监督管理机制机构,这种机构能够独立依法行使职权而不受任何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牵制,从而做到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于此同时,各地的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污水企业,进行关停,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清洁无污染的生产。
另外,还要建立全面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责,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来遏制和预防污染城市地下水的行为。环保部门有权依据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保护城市水环境,对所有破坏水环境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运用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
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问题之外就是技术问题。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对不同的城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求、种类做出相应规定,使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得到应用。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并不相同,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采取合适的排放污染物手段,从而有效的防治城市水体的污染。于此同时,国务院也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办法,满足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的去鼓励企业投资并运行这些设施。
4.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之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靠地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去努力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社会产品的机构能够反映出社会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同时也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也逐渐的在发生变化,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是减少水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策略,提高效率,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三、结语
0 引言
这些年,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恶化现象严重,由于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发生事故层出不穷,不仅使工厂生产,农业生产面临困难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危机人类的生存。分析目前的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一类和二类的河段只占32.2%,符合三类标准的28.9%,其余的均只达到四类甚至五类标准,按照污染物指标看,我国的河流有三分之二的河流遭受污染。
1 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相关的管理制度松懈,执法力度不够,一些水污染的执法单位执法不到位,致使一些公司一直排放未达标甚至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污水,这种现象存在证明了我们管理系统的缺陷,虽然政府也一直通过改革来解决制度上的缺失,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执法不力,相关企业排污不达标,违法成本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2)运转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运行费用一般由药剂费用、劳动力、电力、设备折旧成本以及维护费用构成,费用的多少反映设备和技术可靠度,直接影响到对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运行成本高,对于目前我国大多经济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造成水污染的治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我国常用的混凝沉淀法为例,例如COD200mg/L纺织印染废水,用硫酸亚铁对cod200mg/L的污水处理,综合设备处理以及水电等投资每吨费用就需要0.7到0.8元,而且对废水中氨氮超标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入生化处理工艺。对于codl200mg/L的高浓度印染废水,处理成本甚至会超过2元每吨。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运营成本甚至超过污水治理前的排污费用。已经成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企业的严重负担。
(3)设备使用寿命短。产品使用周期过短,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常见问题,许多设备投入甚多却只能用十年不到的时间甚至更短。还有的设备由于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存在问题,还没有联调完毕正式运行就问题不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恶劣。污水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甚至有的还含有铰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很大的腐蚀性,若设计时候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可能造成设备寿命不长的弊端。
2)工艺选择不合理。不合理的工艺选择是设备寿命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水污染物浓度太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会迅速饱和,丧失活性,若要继续使用,必须进行反冲洗活化,随着次数的增多,使得活性炭和交换树脂饱和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设备运营环境,采用适当方式延长使用时间。
2 对污水处理对策思考
纵观我国目前水处理现状和相关工程的总体目标,水环境的前景依旧不是很好,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我们的水环境,笔者结合工作和实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对污染水的治理现状进行改观:
2.1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经验表明:只注重对污染水的治理工作,不断研发和投入更多的新技术和资金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治理污染重要的是对于源头上的疏导,污染水的产生原因是生产工艺的陈旧和设备的老化,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生产的废料没有二次回收使用的工艺不但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于一些生产用水量大的企业,不断探索提高生产工艺,升级设备,这样一方面会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污染谁治理的同时,监管单位也要建立好相关责任制,积极引导企业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工艺改革提高效率,也要多为企业在资金上给与支持,鼓励他们多进行污水处理和防治项目上的资金倾斜。
2.2 加强对相关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力度
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较慢,在环保技术这个市场上尚未有较为完整的体制,各个企业独自为营,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该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环保企业的技术概况、施工能力、人员资质以及服务水准和运营水平上的把关。还要积极去促进相关企业在信息上的联系,对大的水污染环境治理项目做好竞标工作,让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建立严格的门槛准入制度,精心的选出一些投资较少,运行是的费用较低,在设计方案上最好的企业来确保工程的质量。
2.3 计划性的抓好污染源治理工作
要改善一个地域的水环境,需要首先对重点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对于大的污染源来说,治理起来绝非易事,任务重,工期长,要制定好施工计划,保证质量,对于治理难度大的企业,要从源头的工艺上入手减少其排污量。对于那些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不能因为眼下的蝇头小利,而牺牲了环境。
3 结语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治污工作开展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这不得不令我们的环境工程人员足够思考,找准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积极投入新的环境治理工艺,只有基于长久的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从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考虑,我国的水污染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夏水资源概况
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亿m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境黄河水。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件偶有发生,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8万km2。
2宁夏水资源管理情况
目前,宁夏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银川和石嘴山水生态建设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短缺,对黄河水依赖性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低,多水源配置尚待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低,农业取用水量仍占较大比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宁夏及全国平均水平;水污染压力仍存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宁夏沿黄经济区,银川和石嘴山均在此功能范围之内,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灌区土壤盐碱化仍较严重。
4固原市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自治区水利厅提出的“三水”优化配置思路和固原市政府提出的“智能水网”理念,按照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提出的将固原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已初步完成了固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构想。其中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项目范围主要涉及固原市区及周边地区,面积为2057km2。“三水”配置系统包括泾河水0.47亿m3、黄河水0.48亿m3、当地水0.72亿m3;水网工程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连通工程、扬黄工程、39座水库及水保骨干工程、900多眼机井工程、供排水管网等水网工程系统;城市防洪与雨洪水利用系统包括城区防洪(9条沟道145km、古雁岭、长城梁以及东岳山雨洪坡积水采用排洪渠28km)、市区城市防洪、供水排洪排污管网建设和改造;城市水生态系统包括清水河穿城市段、饮马河穿城市段、什里水库及城市公园水生态系统。
5试点建设需注重的几个方面
5.1节水优先
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及国务院批复的黄河87分水方案耗水指标,倒逼用水方式转变。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农灌水、工业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减污并重,成本低于调水与治污,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注重节水意识的提升,处理好节水与生态的关系。宁夏平原的绿洲生态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维持其稳定性,节水力度加大,陆面水循环转换减弱,地下水位降低,绿洲生态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盐碱化问题有所改善。应加大科技攻关,合理确定地下水位,并考虑补水方式的适当调整。
5.2空间均衡
人口、经济要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相均衡,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到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经济发展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城市发展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水,景观打造要顺应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要与区域水生态本底条件相呼应,与所在生态区域的总体景观特点相一致,合理确定水面面积。
5.3系统治理
统筹各种自然生态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协同治水,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通过生物、农艺、工程措施结合,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生境。重视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重点治理,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5.4两手推动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水是公共产品,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通过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水价特别是农业水价改革,培育和规范水市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水和谐、筑就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水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
一、环境会计在滇池治理中的作用
(一)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推动滇池治理的进程。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使得滇池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昆明市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已成为昆明市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在实施本部大开发战略时,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因此,在滇池治理中建立环境会计,是昆明市和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另外,企业为避免政府干预以及罚款,会从被动环保变为主动环保,从而引导滇池附近企业走环保之路。
(二)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促使滇池企业持续经营。滇池企业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消耗、低利用、多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这种模式必然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加剧了滇池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阻碍了滇池企业自身的发展。实施环境会计,将会增加传统会计所没有的自然资本要素,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也会相应增加;如资产负债表中将增加环保资产及其计提折旧的资料类科目、应付环境费用等债务类科目,损益表中将相应增加环保收入和环境费用的科目。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环境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企业其他信息使用者可据此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还可了解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维护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等,保证滇池企业的持续经营。
(三)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滇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始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外资企业到滇池周边投资,滇池将面向国际市场。为了使企业披露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滇池附近企业有必要考虑建立环境会计。在未来的时间里,在滇池建立环境会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而且还可以帮助滇池周边企业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和环境发展的决策,增强滇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建立环境会计,积极充分及时地对外界披露环境信息,可以沟通企业与各方的的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其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滇池治理的现状
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至“九五”期末,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根据滇池治理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资金将突破1,000亿元。以下是2008年至2010年滇池水质状况和水体PH值情况表
表1 2008年滇池水质状况
从上面的滇池水质数据中可以看出,滇池草海水透明度有所增加,外海水透明度下降;滇池水质类别基本没有改善,仍位于国家劣v类水标准;滇池草海水富营养状况逐年下降,但外海营养状况有恶化趋势;主要污染物没有改变,水体PH值基本不变。
三、滇池资源的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和核算
据统计,2009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4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总氮14155吨,总磷1487吨,CODer(化学需氧量)62449吨。到2005年年排入滇池的污水23000万吨,有总氮9750吨,总磷1160吨,CODer(化学需氧量)3067吨。不少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使得工业污水排放量占11%-32%。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e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吨,400吨和11000吨。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由此看,有必要对滇池周边的企业对滇池资源的使用和造成污染状况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统计。
例如滇池周边的排污企业在进行滇池环境资产核算时可在原账户体系基础上增加“湖泊环保物资(产品)”、“湖泊环保投资”、“湖泊环境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一资源取得费”、“湖泊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减值准备)”等账户。企业若利用滇池资源(如滇池渔业资源、水资源等等)生产的产品,则设置“湖泊环境产品”来核算。如果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滇池环境污染而进行长期投资,如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的39.8亿元资金,则通过设置“湖泊环保投资”来核算。通过“湖泊环境无形资产”核算和计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环境许可证及取得滇池资源的开发权利(如种植权、养殖权等)的价值。“湖泊环境生物资产”核算企业拥有的有生命的动、植物资源的增减变化量等。
假如政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规定企业要缴纳滇池污染治理费用,在对滇池环境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时,如设置“湖泊环境污染预防费”、“湖泊环境治理费”、“湖泊环境补偿费”等科目核算滇池环境破坏与资源损失的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性费用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四、滇池污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逐步要求强污染企业编制滇池环境报告。企业在涉及影响滇池水污染方面的业务时加以确认、计量和核算,并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告之社会,以及政府等部门,对于这些信息如果能用货币或其他单位计量的就用数据表示,不能数据化的信息可用文字说明,尽量保持中立,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可靠。
(二)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定相应的措施。政府及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可以适时了解企业对滇池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状况,并对此作出反映,如一些鼓励和惩罚性措施。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完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审计准则,制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的具体准则,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企业。
五、基于环境会计视角对治理滇池污染的建议
(一)企业在取得和使用与滇池水资源时要进行计量和核算,将环境变化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予以货币化。滇池水资源作为昆明市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参与生产、生活活动也会创造价值。随着昆明市经济活动的扩大,加大了对滇池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剧了对其的污染,要使滇池水资源逐渐转化为经济资源,目前急需加强对滇池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管理,以达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滇池周边企业利用滇池水资源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供求反映出其稀缺性,使得滇池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滇池水资源的价值采取环境会计的方法进行估计和计量,以明确产权责任,使滇池水资源的管理有据可依。
(二)将环境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标准之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滇池水造成污染时,就要进行污染治理,因此,披露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项目有: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投资额、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放运行状况等;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等。
(三)建立稳固的管理体制和有力的环境监督机十勾。一方面,政府及环保部门应对企业的滇池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作为效益的基础和素材,作进一步挖掘,对治理效益不高的企业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为了监督评价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进行跟踪,分清责任,监督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使环保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从云南竹的环境现状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滇池地区环境恶化最为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滇池的全方位的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势在必行,在这一地区考虑建立环境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7.
[2]张白玲,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8.
[3]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
[4]陈元源,浅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J].会计之友,2007.
[5]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
[6]赵世民,李发荣昆明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对治理滇池的影响[J].云南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