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7 15:13: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商贸企业会计实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言
从我国不断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程度来看,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也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允价值应用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实务的水平,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应用型,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并能够为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有效合理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整个会计工作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目前在我国会计核算中,会计准则尚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运用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就存在着一些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这对会计实务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型,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实务操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
二、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所谓的公允价值主要是指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之中,以公平、自愿的原则对商品以及资产实施价格交换。在会计实务之中,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向企业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条件。这表明,在会计实务之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有效的应用其中能够大大的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
(二)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促进企业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客观的、真实的、合理的掌握企业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如此企业才能制定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财务风险,有效落实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促使企业财务状况清晰化、真实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依据。所以,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三、公允价值应用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大多数都是以合约的形态存在的,这些虚拟金融产品和工具并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具有货币形态,就使得历史成本法在计算这些产品的价值时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处理,即当交易双方共同确定一个价格或价值,就完成了价值确定的过程,而且对于没有真实发生的金融业务也是适用的,以此来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会计计量的收益等于某个期间实现了的投入与匹配费用之间的差额;在经济学中收益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很多,除了会计收益还包括并没有实现的利益。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可以计量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和数量,而且也可以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造成或产生的利益所得或利益所失,因此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应经济收益,提高相关企业决策人的决策质量,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现行企业在对收益与费用实施计量的过程之中,其所依据的标准与原则不同,如在收益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是现行市场价值与现行市场价格,而在费用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则是历史成本,造成会计的计量结果与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进行计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这是因为利用公允价值法对收益进行计量,能够良好的配比现实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费用。
(四)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的计价可以说是市场化的,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所得的会计结果与真实的业务之间相关性会更强,可以让企业决策人员根据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决策,也可以使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此外决策的有用性也可以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
四、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会计实务中,要想切实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缺乏。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素质差的会计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来展开价值计量,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专业水平低的会计人员,未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会计信息分析和价值计算,导致会计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面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当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可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才是确保国家经济利益,维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所在。但就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来看,其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佳。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约束机制来说,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公允价值计量工作。公允价值计量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监督约束机制中并没有详细的、全面的说明赔偿方面的内容。然后,监督约束机制中没有说明如何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最后,监督约束机制没有树立足够的行政处分威慑力,也就致使公允价值在计量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三)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
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市场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交易容易确认或可以对类似的交易价格进行复制,有些无法复制而只能依靠主观估计。由于商业保密性原则的存在,使公允价值取得和判断难度增大,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
(四)可操作性较差
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其资产种类可谓是十分的繁杂,因此,在市场交易行为下很难界定是否公平,也很难辨认其市场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能够对价值进行近似性的估计与操作。
(五)有形成利润操控的可能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在确定收益的时候容易受到当事人的主观性格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不容易进行操作和推广,因此在某种程度使管理当局有进行利润操控的机会,进而降低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六)存在较高的信息成本
如若在相关要素的计量上采取公允价值方法则会大大的增加企业的会计成本。这是因为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财务要素的公允价值实施计量,如需要计量资产、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并且需要对一些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使信息成本增加,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总体会计成本。
五、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市场信息体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金融衍生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而此种背景下,要想使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的维护和监督,可以使企业会计实务中切实有效的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债务计量,从而掌握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调整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企业良好发展。
(二)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随意性增强,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注意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会计行业相关规定和操作规定的完善、健全。
(三)完善市场体系
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市场的信息不能充分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其公允性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致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所以需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在市场上有效流动,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使市场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增强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方法处理会计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会计准则的细节
根据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知道公允价值具有一定的计量属性,虽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之中公允价值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能为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加之指导性文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具有强制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使用,即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公允价值方法大范围地或普遍性地使用。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具有理论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在大范围推广公允价值方法之前,应该在小范围或者是专门的试点进行使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法律支持,促使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合理、有效的落实,从而计量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会计准则过程中,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能够完全的发挥出来,为企业提供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出来。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应不断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化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学习等有效手段来充实自己,从而更好的解决和处理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运用,并且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
[2]陈忱,杨玉婷.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3(18).
[3]李延峰,章新蓉.政府资产公允价值应用展望[J].财会通讯,2012(01).
[4]章新蓉,蒋艳.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1).
一、研究背景
目前,各国均较为重视财会专业的实践实训,只是方法各有不同。如美国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作为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一般是通过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加拿大会计教育特色之一就是开设实地训练课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基础教育、技术操作和实践学习模式有效结合。我国目前在实践实训方面也积累形成了多种教育方法:例如财务管理沙盘实训,组织学生参观、到企业的会计岗位实习,聘请企业会计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考试等。其中组织学生进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在校内组织财会学生的模拟实训是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应用这些实践性教学方法,对培养财会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现有的这些实践性教学方法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模拟实务课程都侧重了会计核算,忽视了事务,缺乏对学生全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实训内容不够完整,这种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基本仅以文本教材为主,既不利于学生自学,也不利于教师讲解;受课时安排及教师实践能力的限制,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清晰地说明业务的最新处理情况,甚至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会计类课程的教材内容没有做到融汇贯通,常常出现各门课程仅讲授某个业务一部分的情况,导致学生对经济业务如何处理只能死记硬背,不能做到真正理解,教学效果不佳;会计职业教育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对账务处理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较少考虑到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独立处事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总结自身经验及与其他教师的沟通,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实训类课程。
1、开设“企业会计事务综合实训”课程
目前已开设的财会实训类课程大部分都侧重于会计核算。包括出纳工作、制作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填制报表等。但作为财务人员,还经常要与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打交道。有的毕业生应聘到小微型企业后,还要承担一部分内勤工作,如缴纳水电费、购买办公用品等。作为学生,他们十分欠缺与这些外部机构打交道的经验,这对他们尽快胜任工作是一大障碍。假如在学校开设“企业会计事务综合实训”课程,就能让他们尽早了解这些外部机构,熟悉其办事流程,对他们将来就业大有裨益。
2、重编教材,采用统一实训资料
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贸会计、行业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理论性课程,还有出纳实务、综合实训等实训类课程。并且这些还只是专业类课程,大学生还有许多必学的基础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各门课程的常规学习之余,再将各门课程进行比较,自主地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信息量大且新,学生消化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教材可以采取以下程序进行重编:首先确定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师;然后教师们统一编撰一套大型企业的实训资料;最后教师们采用上述实训资料重编各门课程的教材。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明白各门课程其实是相通的,很多知识并非新知识,只是每门课程对同一业务讲述的侧重点不同。由此,既节省了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统一授课标准
本校有一门“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贯穿三个学期,这门课程几乎涉及了企业会计遇到的所有会计业务,是本校的特色实训课程。但如果能将每个会计业务的操作过程标准化,那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原因有三:一是不同教师对相同业务的操作过程讲解不同,会导致学生对业务处理流程的不知所措,并可能渐渐对课程失去耐心;二是有许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了这门课程的教授,他们本身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实务操作的讲解较难把握;三是即使有的教师曾有实际工作经验,也很难接触到所有的会计业务。所以,假如能将所有操作流程标准化,既方便了教师授课,也方便了学生学习。
4、采用多种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从教材方面来讲,除了传统的文本类教材,还可以增加视频教材。这主要是由于实训类课程操作性强,视频类教材讲解更清晰,方便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为了与实际工作接轨,学校还可借助C语言等软件,自主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网上办事系统”。这既可以推进“过程化考核”,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督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职场办事方式。课程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学习网站,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板块、作业上交批改板块、课外业务讨论板块等,为本校学生和校外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训体系建设可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学期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第二至第四学期开设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企业会计事务综合实训课程,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这使得学生在校三年时间,一直在接触会计实务,类似于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同时要注意保管学生的实训成果,为将来学生就业增加说服力。
所有专业课程和实训类课程均采用统一的实训资料,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借助多种媒体技术及过程化考核等方式,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不耽误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可多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尽早了解会计的工作环境;邀请行业专家等到学校上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尽早了解会计的工作内容。
总之,学习以就业为导向,这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但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学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王新萍,郑晓青.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12-113.
一、绪论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国际化的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正体现了我国正致力于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014年的1月至3月,财政部陆续新增或者修订了七项企业会计准则,对原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我国第一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单独列为一项准则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这体现了企业在国际交流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以2014年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探讨新增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增准则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足够的重视,甚至将其单列为一章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但是在该准则中仍然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准则的第一章第二条中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我认为这个定义缺乏严谨,因为如果不存在第一层次输入值时,或者说只有第三层次的输入值时,在计量日可能不会存在有序交易。
在准则的第一章总论中给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但是准则只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可用于某一些准则,并未具体说明在哪一些情况时适用,这样就给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留有了余地。
准则第二章中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资产减值测试中的“资产组”概念极为相似。虽然提出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资产负债如果要确认为“计量单元”应该满足的条件,这样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随意性比较大。
准则的第六章给出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主要给出了三种估计方法,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我觉得第六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市场法中没有明确相关市场的时间范围。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一般都是采用近期交易市场的信息,但是具体近期是指什么时间范围,准则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第二,准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计量模型,使得估值方法比较主观,特别是有关第三层次的不可输入观测值的确定。这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留有了很大的余地。不可输入观测值是需要获取那些在市场中无法获得的信息,准则在估值技术这一章中更多的叙述是使得估定价格和交易价格尽可能的接近,然而对于估值技术中应该存在的模型和参数等没有进行过多的规定,这样会使得在操作中主观性比较强。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准则不够细化,对某些方面的规定过于宽泛,并没有对实际操作给予详细的规定,这样使得准则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给管理层留有较大的余地进行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靠性的建立。
三、公允价值新准则提出的影响
从对企业的影响方面来看,首先,公允价值准则的提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越来越多,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企业的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可以减少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差异,更加具有可比性。
第二,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公允价值在应用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很容易给管理层留有余地。企业为了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
第三,企业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在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会计人员需要捕捉可观察输入值,在市场数据中获取准确的信息,使估计值和真实交易值尽可能的接近。当不存在可观察输入值时,对非市场信息也需要准确的进行估计,这都是需要会计人员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对税务部门的影响来看,公允价值准则的提出伴随着实务操作中许多盈余管理的现象,这就加大了税务部门的监管难度。
四、总结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运用有利也有弊,如何权衡利与弊,尽量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财政部、企业和会计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运用的时候,过于主观,但是财政部在制定准则的时候可以尽量的细化,缩小会计人员自由运用会计处理方式的空间,企业在监督会计人员方面,尽量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会计人员应该基于企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实务操作水平,相信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将朝着积极的方向,为企业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Z].2014.
[2]包家龙.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及评述[J].商业会计,2014:34-36.
[3]曹伟.会计准则导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陈晓馨,吴茜语,吴君民.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构建的必要性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9-11.
[5]李晓婷.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49-153.
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到了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的业务活动拓展到了互联网上,而会计工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电子方式进行工作,利用一些虚拟的电子方式,如:电子货币、电子现金和支票、电子订单和电子结算方式等。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企业的核心,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电子商务下会计的概念和影响
企业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的,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网络环境中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为企业的电子业务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它只是进行处理一些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还是存在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知识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应用。它与传统的会计目标一样,具体讲:
1.电子商务节约了购销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深入,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设置网点进行商品的推广,减少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相反,企业作为购买方时,根据材料的信息直接进行购买,降低了采购成本,这些材料成本影响着产品的成本,从而,加大了利润。
2.减少错误量。在整个购销过程中,所有的商务文件都由计算机来完成,防止人为操作时出现的错误,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根据资料显示,用计算机完成商务文件的处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减少成本。
减少库存、额外收益
企业通过在网上的交流,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减少了库存上的成本投入。所有的活动都减少了成本,使得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加大了公司实际效益。
二、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问题
1.企业业务凭证数据。在手工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凭证都是有形的,处理起来直观可靠。而电子商务中的业务数据都是以数据电子化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把传统的业务凭证的电子形式转化成一个高效的转换流程和标准,另一方面对初具电子形态的原始凭证,用更高效率的模式进行处理,让所有的数据真正的实现无纸化、智能化、标准化。
2.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企业来说,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安全性已经严重的影响着电子商务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原始凭证数据都演变成了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改写可以没有任何的痕迹,为原件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在发生篡改会计数据的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
3.缺少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而电子商务会计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商务的知识和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还要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而目前企业内负责电子商务的主要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及缺既精通财会知识,又懂得电子商务的人,还要懂得财务软件的维护的负荷型人才,这是当前影响电子商务下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
4.会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业务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开展,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虚拟化存在的,对于这种虚拟化存在方式,企业就需要在实务中把虚拟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反映,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应该对互联网上的虚拟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研究。
三、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1.会计假设
(1)相对会计主体代替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便于正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电子商务中,会计的主体是一个虚拟的公司,所以,它与传统的会计主体范畴不同,很难对会计主体进行确定,这就需要转换概念,把传统的会计主体转化成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的临时组织,以便于该会计职能的完成。(2)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提出是因为企业为了解决财产估计等问题而提出的。在电子商务中,可实时反映财产估价,多数进行的都是一次易,交易结束后就解散。所以,用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
2.会计实务的趋势
(1)账户设置。在电子商务中,由于纸货币被电子货币取代,所以企业不需要持有现金,交易的过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而且款项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到达。对于以前的账户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还是要求设立一些账户,以便于系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2)会计内部控制。在电子商务会计下的会计工作,只要录入原电子数据,及所及就会自动的进行记账凭证、电子账薄和报表,省去了相互稽核的过程。对于会计数据中的修改,更加的隐蔽和不留痕迹,所以说,在电子商务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要有更多、更加严格的要求。(3)会计财务报表。对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只能反映货币的信息,而无法反映知识资本信息、企业背景、客户的经营状况、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各行业的分布、不同地区的情况信息,对电子商务十分不利。所以,改进会计报表的改革趋势十分必要。
3.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情况,首先,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还要重视培养人员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知识等。其次,会计人员应该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使会计工作出现新的理论、新的问题和方法,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新水平。
四、总结
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更加直观的反映一些经济信息,给企业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使会计工作更加准确和快速,所以说,它对企业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教育部在2008年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提出了这个口号。我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有数控、机电、化工、信息技术、旅游、烹饪、会计等专业。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我校的各专业均以技能大赛为抓手,重视各专业的技能训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财经商贸类财会专业技能竞赛项目设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珠算三个竞赛项目其中会计实务(这里主要是指高职的学生组手工账务处理)难度大、题量多涉及的业务面广,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我校自2008年参加财会专业技能大赛以来,会计训练团队不断探索、总结训练方法,取得了一定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充分认知会计技能大赛的深远意义
(一)以赛促教
五年制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指出“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及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及财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本为本,讲授的多为会计的理论知识点,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自从有了会计技能比赛后,我校自上而下重视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将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利用各种会计教学资源和平台对各年级的学生开设实践性的教学。基本实现会计专业的毕业学生零距离上岗。
(二)促进学校技能教练团队的建立
会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多,事务性工作繁杂,教师单枪匹马搞技能大赛肯定是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我校在长期的技能训练中,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练团队。其中每个项目均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小项由单独的教练进行指导,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率,也提升了会计团队的核心力。
(三)是展示职业院校师生技能水平的一个舞台
每年的技能比赛的赛场就是职业院校师生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大家互相切磋技艺、互相交流经验,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计划是教练团队开展训练工作的前提。
(一)认真研读技能大赛方案,确定训练目标
江苏省财会技能大赛执行的专业技术标准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处理具体原则和方法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为准)。
(二)考核的主要内容
高职组的手工账处理是模拟中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填制凭证,凭证权重占52%左右,可见这部分考核内容的重要性。主要考核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写字迹、盖章、大小写金额,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时会计核算的起始环节,若这个环节错误,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正确的编制会计分录是手工账务处理取得高分的关键。就近几年省赛的赛题来看,高职组的题目难度逐年加大,难点主要集中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业务;登记账簿,账簿权重占15%左右。主要考核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报表权重15%左右。试算平衡后,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余额编制个别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他,其他权重占18%左右。主要包括建账、会计交接、帐簿启用、错账更正、成本计算、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编制纳税申报表等。
(三)分析方案的变化
每年的大赛方案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手工账务处理。自营改增后,对经济业务的影响较大。另今年的省赛手工账账务处理使用网中网会计实务(手工)智能考评系统(云平台)作为考核工具,来完成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会计及纳税申报表等。这些都是在技能训练中要特别需要关注的。
(四)在熟知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训练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参赛规则,参赛选手应熟悉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及会计实务处理技能,熟练掌握模拟中型企业的手工账处理的核算程序。争取在市赛中保证所有参赛选手全部出线,并且在省赛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一年级学生熟练掌握《基础会计》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二年级学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成本会计》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并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在单项业务及综合业务的手工账务处理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为参加技能大赛提供人员的保障。
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科学的技能训练方法能使技能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教育规律,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单项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清晰讲解操作要领并做好示范。学生应正确地模仿并反复练习。具体包括:阿拉伯数字、大小写金额以及各种银行票据的正确规范地填写。在单项分步训练后,就要让学生进行连续操作。
一、“行业会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笔者根据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非工业企业的可能性较大。在已学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行业会计”课程于高职会计专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分析商贸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业、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业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 7 个主要行业的典型业务,通过对经营业务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比较,学生能熟悉各行业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行业会计比较”是会计专业的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职委课程指导中推荐的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在 7 个学习情境中了解并掌握这些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增强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行业会计”课程内容与特点分析
1.遵守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
各行业的经营业务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行业会计”是一门反映、监督不同行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专门会计课程。课程内容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以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
2.“行业会计”的共性分析
不同行业会计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共性、会计要素上的共性、行业会计核算原则上的共性、会计信息报告方式上的共性。行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行业会计核算都要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行业会计信息报告的基本方式是财务会计报告,不同行业在会计报表的名称、格式和内容与编制方法上基本相同,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行业会计”比较的内容与方法
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与行业特有业务的核算方法不同,“行业会计”针对核算对象、典型业务的核算方法进行比较。运用横向比较法,侧重同一会计核算内容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差异所导致的业务处理要求上的不同,反映两个进行对比的 “行业会计”在各个会计要素核算方法上的差异,比较的项目主要有存货、收入核算、成本核算、经营损益等。纵向比较是将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逐一与工业企业会计进行比较。
三 、“行业会计”课程优化设置的思考
1.把握知识难度
“行业会计”课程知识偏难,每一个行业的会计核算都作为一门课程,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因为课时有限,对所有行业的核算内容难以深入详细讲解。专业教师需要灵活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会计核算中存在共性的部分可以省略,选择其中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在短期之内掌握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太难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根据兴趣补充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理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真实感与指导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法规制度、参考资料获取技能与知识。教师要认真准备PPT、案例、法规、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企业税收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目前的“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按“营改增”前的规定进行经济业务讲解,影响了学生在税务处理、会计实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判断,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行业会计”课程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与时代接轨,与行业发展同步,内容要与最新法规政策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行业实现了业财融合,会计管理逐渐规模化、集团化、融合化发展。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形成立体思维,从海量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分析预测,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1调研情况概述
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本课题组成员以调研中小微企业为主,主要调研地集中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郴州地区、邵阳地区、常德地区、益阳地区等)、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和江苏浙江一带。对多个省市的企业、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了线上线下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等多方式的调研。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利用知网、万方等工具查找相关文献,确定基本调查方案;第二,以毕业生为突破口,联系了20余家企业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中小企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需求以及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等;第三,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企业会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此外,还与10位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访谈。
2调研结果分析
2.1会计人员常见岗位所需核心技能。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财务领域一大批新兴技术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流程,会计工作由偏重核算的传统财税会计工作向智能财税业态升级转型。通过对“未来具备数字化思维素养的财经人才的需求”调研,会计人员由传统核算人员向智能财税型人才转型,必须满足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财务分析岗位、审计岗位、税务管理岗位职能的智能化需要。因此,财会人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战略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1]。
2.2中小企业会计岗位需具备的核心技能需求2.2.1素质需求。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主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访谈得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尤为看重。由此可见,作为会计类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2.2.2学历需求。企业中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五成以上的企业要求的学历是专科及以上,有17%对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个结果是综合所有调研企业得到的,但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从所调研的中型企业来看,在引进会计人才时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有3~5年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受欢迎;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硬性标准较低,基本定位于专科毕业,他们更注重应聘人员的业务能力。2.2.3资格证书需求。超过95%的企业认为具备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会计理论知识更扎实,会计实务技能更熟练,对于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是中小企业在招聘时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的企业都使用了财务软件,财务工作已全部变成了无纸化网络操作模式,财务人员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外语等级证书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外语要求不高,未有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持有英语类证书才能就业的企业。图2企业对会2.2.4专业知识能力需求。从调研中可知,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①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②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③计算机、大数据基础、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等基础知识;④纳税实务、会计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实务、审计的理论知识;⑤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云财务智能会计以及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知识;⑥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计算机知识等。除此之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也需具备根据会计资料并结合企业实践找出问题、查出原因并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意见或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2.2.5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设置的岗位细化程度也不同,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按照单位类型,会计岗位群主要由会计核算岗、出纳岗、财务分析岗、税务管理岗、审计岗构成,具体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如表1所示。
3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的建议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未来将需要大批精通大数据的高端人才,因此,会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拓宽知识,增强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以此来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
3.1转变观念,适应发展。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时政热点紧密联系,从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等多方面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2]。会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要有公允、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2加强学习,培养较强的数据和信息敏感性。大数据时代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会计岗位群的核心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数据报表,更重要的是,要从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满足于完成本身传统的工作,同时也应摆脱传统思维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财务技能[3]。
3.3立足高职教育,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财会类专业所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财务人才。因此,要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分别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专业名称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新要求,高职会计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会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望晓枢.大数据时代下财经商贸类岗位技能需求的转变[J].现代商业,2020(30):117~118.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和本科理论型教育相区别,我们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调整为“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
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和新准则的掌握情况,并对达不到会计电算化要求的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补课,以适应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理论教学阶段,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实务技能教学阶段,采用演示法和实务操作一揽子到底两种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教师演示结束后利用一揽子到底方法实际上机操作(即不分岗位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案例),这样学生能熟悉财务软件全部操作,实际操作更容易上手。遇到问题通过教师的随堂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财务软件的全部功能。第四,在校内实训阶段,采用岗位轮换教学,即先将学生分好组,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学生按照不同的会计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案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要用手去做,动脑去想,深刻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财务软件的数据联系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正确把握财务软件操作的要领和精髓,养成爱思考、负责、合作的精神。第五,学生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融会贯通,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体会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实务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问题可以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请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每名学生均能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三个企业的三套账务,并通过手工建立完成“中联商贸公司”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合计四套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会计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同时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每年的会计电算化证取证率为100%,会计从业资格证取证率和珠算技能取证率均为100%,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各企业已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过渡[1],企业关注的焦点从内部动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越来越注重产品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保修与售后服务指的是在产品售出后的一定期间内,如果发生了非意外性质量问题,企业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负责免费维修、更换、退赔或其他责任保证。企业为履行此义务而形成一项负债,意味着在未来的有限期限内,很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费用,由于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产品质量保证费与其他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区别对待[2]。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销售的产品如果有保修期,企业需根据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原则预提保修期之内可能发生的保修成本,作为销售产品在当期的预计负债,原则上不能直接通过费用科目处理,除非是无法合理预计的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者发生的费用金额不重要。在实务中,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成本在销售成立时就已形成,只是因为在大多数销售合同中往往没有单独报价,且未来的应付金额不能准确确定,需要根据保修与售后服务的内容、保修有效期限以及历史销售数量资料,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合理的估计,但会计估计很可能存在估计不准情形或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会给企业带来审计风险。本文以信息安全企业为例,以历史交易为基础,根据产品销售统计样本,阐述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在会计实务中的收入与成本确认的思路及方法演变,将之准确反映到会计报表之中。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仅讨论基本保修与售后服务,不涉及单独销售的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延长保修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安全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会计处理现状
信息安全企业的产品功能主要是保护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产品的保修是指在产品保修期限内免费提品硬件保修、备机服务、远程技术支持等,而售后服务是指是指在售后服务 ( 不包括安装、培训等 )与合同中未明确的、在将来可能的内嵌软件迭代升级服务。目前信息安全产品的保修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从目前来看,企业在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的管理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成本观念模糊。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重心,经营者只注重了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忽视了经营过程中其他环节对企业的影响,尤其是保修与售后服务环节成本节约意识不强。这种成本管理观念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般情况下,企业所承诺的服务项目内容越多,标准越高,响应速度越快,会导致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越高。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管理要解决服务满意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矛盾问题,使企业在保持较高的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服务成本、增加利润。二是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的核算方法不科学。管理者对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忽视了保修与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核算内容不健全;三是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财务数据失真。大多数企业只在保修与售后服务费用实际发生后才列入当期成本,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售后服务成本的发生是与销售活动密切相关的,是企业的销售活动所引起的追加支出,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以便实现收入与成本的正确匹配。另外,保修与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滞后、客户服务系统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也需提高和完善[3]。
二、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会计处理方法分析与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信息安全企业应从经营管理理念出发加强对保修与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完善客户服务系统,同时转变财务管理思路,结合业务运营流程,制定合适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会计处理方法。
信息安全企业的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已发展为单独报价和无单独报价两类。近年来,大多数信息安全企业对产品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会计处理也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调整为权责发生制。对于有单独报价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收入在保修期内按直线法确认。对于没有单独报价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保修期为一年及一年以内的,在确认产品收入的同时确认保修与售后服务收入;保修期超过一年的,根据最佳估计数原则从产品收入中按一定的标准剥离出一部分,作为保修递延收入在保修期内按直线法确认[4]。无论保修与售后服务是否单独报价,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成本只能按最佳估计数方式进行估算和计提。
上述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成本是根据经验估算的,尤其是无单独报价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但保修与售后服务行为存在不确定性,估算的固定金额与变动的业务情况很可能不配比;第二,信息安全产品单独对外销售的保修与售后服务实际报价较高,若从产品收入中剥离出的保修与售后服务递延收入标准与之不一致,容易导致收入提前或延后确认,不仅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会带来审计风险。为解决上述会计处理问题,本文以信息安全企业产品销售的基础数据为基础,按以下步骤进行测算:首先,根据最近两个财年所签订的销售合同,对所销售产品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情况进行统计,明确涉及保修与售后服务产品的数量情况。其次,在前述统计基础上收集实际发生的保修与售后服务费用情况,作为会计估计修正的基础。最后,通过整理分析,确定合适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会计处理方法,以保证会计核算更加准确。
信息安全企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绝大多数合同都会包括保修与售后服务内容。为准确反映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成本,衡量企业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信息安全企业根据最近两个财年的产品销售情况,对在此期间的产品销售区域分布、产品销售数量、保修与售后服务期限数据进行了统计 。其中,保修期为一年的产品数量为9986 台,约占销售总量的 90%。目前,保修与售后服务部门在岗员工共计四人。经计算,保修与售后服务部门最近两个财年发生的保修与售后服务费用及备品备件支出的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 3%,平均到每一台产品后约为 80 元 / 年。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在既有的会计处理方式上进行如下细化调整:保修期为一年及一年以内的合同,保修与售后服务收入和产品收入同时确认;保修期为一年以上的合同,按每台机器每年 80 元标准确认递延收入,直至保修期结束。无论保修期限为一年还是一年以上,均按同期营业收入的 3% 计提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同时按照每个项目分别确认保修与售后服务收入和成本。随着信息安全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增加,企业中标和需交付的项目逐年增长,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对实际操作的挑战越来越大。保修与售后服务内容呈现多样化,比如“是否允许客户选择购买单独报价的保修”、“虽然保修没有单独报价,但某些成熟产品线可预估保修成本”、“保修无单独报价,新产品无法预估保修成本”等,会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保修与售后服务的收入成本确认越来越复杂。
经过信息安全企业会计人员和售后部门的详细分析,基于会计角度总结了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三个特点:一是大多数合同总价中包含了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价格,且绝大部分产品的保修期为一年,超过一年的情形占比很少,可忽略不计;二是内嵌软件升级通知、软件链接均呈现在企业官网上面,且内嵌软件升级频率非常低;三是相比销售行为,保修与售后服务一般要滞后一个季度。因此,会计人员决定将前述会计处理方法进一步调整优化:取消“保修期为一年以上的合同,按每台机器每年 80 元标准确认递延收入,直至保修期结束”的方法,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的计提比例不再区分一年和三年两种保修期,不再按项目进行追踪,而是将所有涉及产品保修的项目统一作为“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池”来操作。具体计提方法如下:在实行调整后会计处理方法的当年年底,以当年营业收入为基础,以当年实际支出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占上年第四季度至本年第三季度收入总额的比重作为计提比例,补提本年全年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之后每个季度末复核该计提比例是否合适,并按照复核后的比例计提该季度金额,同时冲销从该季度底倒推至一年前计提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
举 例:2010 年 12 月 31 日 补 提 2010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销售产品所对应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2011 年第一季度,保修与售后服务部门按照规定流程支付实际产生的保修服务费用,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支付金额冲抵 2010 年底所预提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并在 2011 年第一季度结束时,按前述复核后的比例计提 2011年第一季度销售产品所对应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同时冲销 2010 年第一季度所计提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余额。2011年第二季度,保修与售后服务部门继续按照规定流程支付并冲抵预提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并在第二季度结束时按复核后的比例计提 2011 年第二季度销售出去产品所对应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同时冲销2010 年第二季度所计提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余额。以此类推,这样每个季度的账面上均会一直滚动保留四个季度的保修与售后服务预提成本。具体计算过程与公式如下:
2010 年 底 补 提 比 例 =(2010 年 实 际发生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 )/(2009 年第四季度至 2010 年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 )×100% ( 公式 1)
2010 年底补提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金额 =2010 年底补提的比例 ×2010 全年营业收入 ( 公式 2)
2011 年 第 一 季 度 计 提 比 例 =(2010年 第 二 季 度 至 2011 年 第 一 季 度 实 际保修与售后成本 )/(2010 年营业收入总额 )×100% ( 公式 3)
2011 年 第 一 季 度 计 提 保 修 与 售 后服 务 成 本 =2011 年 第 一 季 度 计 提 比 例×2011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 ( 公式 4)
以此类推以后每个季度的保修与售后服务计提比例和计提金额。为了验证上述方法与调整前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一致,同时判断该方法的合理性,信息安全企业对最近两个财年的保修与售后服务费用占同期营业收入情况进行了复核 ( 见表 2)。由表 2 可知,在信息安全企业中,每一个计算期间的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均低于 3%,且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调整优化后的会计处理方法反映了保修与售后服务的实际运行情况,符合一致性原则,优化后的会计处理方法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安全企业保修与售后服务部门所发生的费用不能全部计入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只有发生的和保修与售后服务工作相关费用,在经过审批确认后,会计人员方可计入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一般情况下,相关的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差旅费、交通费、保修与售后分包费、原材料费、外购硬件费用及其他日常费用,而保修期外单独收费的维修业务、合同中单独报价的保修与售后服务业务发生的相关费用,不得计入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中。基于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企业经营者应根据确认图谱[5],将每个季度保修与售后服务计提比例的测算工作、保修与售后服务成本计提与冲销工作分配给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负责,以保证财务系统中的数据与会计处理准确。
三、结论
及建议保修与售后服务普遍存在于众多生产性企业中,是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的重要经营环节。企业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保修与售后服务的管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目前部分上市企业通过保修与售后服务等或有事项作为利润的调节器,在相关信息的处理及披露上不明确、不完整,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状况极大地损害了证券市场的信息透明和公平竞争,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对保修与售后服务会计处理的研究,有助于规范企业在或有事项方面的会计处理及披露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6]。企业的会计人员应从产品特性出发,以保修与售后服务工作的实际运营流程为基础,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后确定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不断调整优化,使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会计估计更为合理。根据信息安全企业保修与售后服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可将其推广至计算机硬件、通信、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生产企业,甚至对大型设备、机电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财参考文献:
[1] 王学顺 . 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 (2):44-44.
[2] 王桂云,谷振海 . 浅谈售后服务费用的会计核算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76-76.
[3] 吴定祥,李志坚,梅鹏临 . 试论企业售后服务成本管理 [J]. 中国商贸,2010 (4):60-61.
[4] 朱辉 . 关于新会计准则中或有事项的探讨 [J]. 江苏商论,2008(11):181-181.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成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培养满足企业财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进行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的关键。淮安技师学院依托江苏省人社厅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各院校资源,建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及基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教学中树立全程实践的观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岗实训,突出能力培养。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主要由“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构成。“单项实训”主要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等)的理论教学中实施的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则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在这两部分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训练时间过于集中,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如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但由于对于企业财务运作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二是“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建账、登记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但对会计岗位设置薄弱且实训多以手工账处理方式为主,与会计证电算化科目考试脱节。三是强调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实训教学缺少与财务岗位对照查找的审核、监督环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训练、评价和使用。四是实训教材相对陈旧,教材无法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从2013年起实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运输业税收“营改增”等。但教材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更新,使教学实训效果难以达到完整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2.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虽然大多数学校均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一般未达到仿真要求,加之由于受经费条件制约,实训室数量不足、软硬件功能有限,缺少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导致会计实训与实际会计业务有一定差距;同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学习困难较大,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愿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机会。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如果会计实训教学只依靠“粉笔+教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则无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整个核算业务流程,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会计运作的具体环节和会计、出纳、保管等岗位应履行的职能职责。因此,从教师方面讲,实训课教师至少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讲授会计实训课之前有完整地处理一整套会计业务的经历并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实训教学内容、方式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4.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过会计证考试作为“合格”认证,在实习中发生学生随意更改错账、多笔经济业务的记录错误、不遵循管理规范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和从业规则意识。会计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但部分学生对于全部课程的统整及综合运用操作困难,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将财政与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会计、财会电算化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岗位自主学习,主动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训教学唯有立足于校内顶岗实训,同时将校外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创设全方位的实训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效。基于此,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需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以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顶岗设计为导向,实现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生产两种过程的融合;以客观、真实的经济运行业务过程和数据为导向,指导会计实训;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会计实训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校内会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由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变的导向功能。实训室应兼顾多种功能且满足实训工位需求,如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税务实训室、银行实训室、模拟企业综合会计实训室等。在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外,更应重视实训室教学环境建设。一是加强职业规范、实训管理建设。如明确教学团队转化为职业管理人员,学生转化为员工,完成身份互换、实训要求、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等职业岗位要求。二是会计核算的取材真实、过程真实,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材料,缩短学生与企业会计实务的距离。如建立校内大学生超市等由学生管理经营的实体机构,既能满足实训教学中经营实体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助于通过实训分析促进其加强管理,促进实体的良性循环。三是实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工作状态,促进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定位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基本训练+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方式,促进学生达到 “二保”(保考证、保上岗)“三会”(会写、会算、会处理一般的普通业务)的目的。其中,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是为了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合,即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的理论教学中配以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中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第一,在讲解完会计凭证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发票、银行结算凭证、主要费用计算表、纳税申报表及其他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审核方法,熟练掌握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第二,在讲解完会计账簿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明细账适用的业务范围、登记方法、结账方法、总账启用登记方法、结账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第三,在讲解完财务会计报告后,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技能,从手工到电算化进行强化教学训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标训练、查找问题、优化结构。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综合训练考核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较进行效果检验。
3.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会计实训课程考评体系由课程实训考核、“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各类竞赛成绩也可等同于或高于校内考核成绩使用。课程实训考核是将如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若干项目,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各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分项目量化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由“卷面考试+实操考核”组成,成绩各占一半或分的比例。
“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是将理论考核融于实操考核中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实操考核可在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以速度、质量作为评比标准。若学生其中一项表现不佳,可随时补练、补考,以反复考核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训练的重视。各项实操考核的成绩之和即为一体化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指学生学完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后,由专业教研室设计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业务,以任务的方式下达到“员工”组,实训教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实践实务的教师队伍。一是制订和执行专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接受脱产培训学习,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管理与筹划。二是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一技多能,对获得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校内分配等上给予一定倾斜。三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地位,淡化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促使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强教师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变化、发展动向及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加强校际之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训交流,彼此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