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09:53: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3要求在第一课堂以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公益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经校团委复核,教务科研部审批后被授予的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广西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第二课堂学分的范围如下表:
对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济管理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大部分经管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还没达到4分的标准,这说明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分的活动,导致认定的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4个学分中,“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占了1.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占了1.5学分,“社会实践类”占了0.3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占了0.4学分,“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占了0.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上。结合经管系2011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统计的数据,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都是0.3学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与“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以及“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的学分差距都不大。学生们第二课堂学分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上。大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不达标就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不够。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也是最难获得的。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相对来说,经管系开展关于科技类学分的讲座或活动比较少,而且经管系的学生人数是全院里最多的,开展的活动也很难顾及到那么多的同学。因此,大部分同学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学分都很难达标,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领导,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地调整各类小项在第二课堂学分中的比值。
(二)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多开展与经济管理系各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开展有关科技类的学分活动。
0 前言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声乐艺术实践的方式、途径很多,形式也颇为丰富多彩。例如,声乐艺术实践方式、途径大体可分为声乐教学观摩、声乐考试、声乐汇报演出、声乐选拔和比赛、毕业音乐会、个人演唱会、卡拉ok演唱、文艺汇演、慰问演出、专题晚会,群众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区表演、暑期艺术实践、录音录像等。声乐艺术实践的演出形式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对唱、小组唱、小合唱、大合唱、表演唱、音乐小品、音乐剧、歌舞剧、歌剧片段等。所有这些活动依据性质、目的、内容、环节、形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演唱要求,具有不同的表演实践内涵。总体而言,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共计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型,即声乐教学实践、校园文化艺术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等。高校要想真正加强声乐教育,就要坚持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实施,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掌握声乐水平的质量只有靠实践去检验。没有实践训练,声乐教育只能说是流于形式。
1 声乐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训练
1.1 在课堂中加强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属于与课堂教学工作直接联系的实践内容,如声乐观摩、声乐考试、声乐汇报演出、个人演唱会、毕业音乐会等。这类实践主要用于检验学生阶段性声乐学习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对正规的实践演唱机会。其中毕业音乐会是全体毕业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正式文艺演出活动,声乐节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为毕业班学生提供了全面展示全学程整体学习成果的机会,是艺术专业学生大学学业的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全面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1.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声乐实践,形式非常丰富,生动活泼,贴近大学生生活,而声乐活动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这类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校园歌手、校艺术团、合唱队、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专题晚会、节日联欢会、社团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由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音乐活动,而作为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这类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例如在全校性的合唱比赛中,音乐专业学生完全有可能成为参与非音乐专业院、系排练、辅导工作的组织、训练、指导的核心力量。通过这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为日后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为日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其他各类音乐活动中,有关声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对活跃大学生业余校园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为音乐专业声乐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增长艺术才干,提高实践能力。
1.3 在社会中加强实践训练
社会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主要通过面向社会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社会音乐普及、宣传、教育、娱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联系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实践平台,推动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宣传了学校和系科,扩大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声乐社会实践活动是音乐社会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相比,其演出的艺术实践舞台从校园搬到了机关、厂矿、部队、社区、农村、城镇的社会舞台。由于社会实践的演出地点、场地、听众、环境等物质条件相对复杂,因而加大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和面对不同条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开展工作的难度,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考验。这类活动主要有慰问演出、公益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大型政治活动、主题演出、社区表演、送戏下乡、暑期艺术实践、街道宣传、志愿者活动、录音录像,以及电台电视台的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等。这类活动因活动主题、参加者、欣赏者、演出形式等各种因素的差异很大,所以实践演出的要求、标准和效果均应体现相应的差异。参与活动的学生一定要注意活动结束后的回顾与总结,以扩大艺术实践的成果,使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成为自我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有益活动。
2 结束语
声乐教育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极为广阔、宽泛,且始终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话题。其训练的方法、手段、步骤和内容远远超出了前文提及的若干方面,但不管怎样,任何一项歌唱训练内容都需要受自身内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具体制约,而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也都必须在其被纳入整体歌唱操作实践中加以检验时,才能检测出训练质量和效果的优劣,才能明了声乐训练的方法、手段是否正确、奏效和得法。只要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注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我们的声乐技能技巧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声乐能力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超,我们的艺术表现、创造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2000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没有科学的系统建构,校园活动文化便不能在更高的层次和空间中延伸发展,其凝聚引导和内化提升作用就很难全面展现,由此,面对高职院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尤其在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形势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特别强调校园活动文化的系统建构和主旨内容。
遵照“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沿革发展的一般轨迹,学院初步构建了“一个统领,三个凸现,一个追求”交互渗透,开放延伸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既是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系统建构的基础,也是追求的主旨目标。在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学院构建起了以党团活动为先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技能竞赛活动为突破、以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活动为根本、以文艺审美活动为延伸的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并通过“大型活动届次化,日常活动社团化”等方式促进这一体系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进而促使大学精神的形成,在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中激励师生对大学文化品位的追求。
提升校园活动文化内涵
文化是理性选择和智慧积淀的结果,它的灵魂是创造,她的实质是发展。文化是生命的,她彰现着个性魅力,文化是社会的,她集结着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的主导者是人,由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突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特色。
以党团活动为先导学院成立了院业余党校以及系(院)二级业余团校,以先进文化、党的先进性事迹和的最新成果引导校园活动文化的发展。院业余党校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院党委主要成员和思想理论教育部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系(院)二级业余团校由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组成辅导培育团,配以《大学生入党教育》系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办业余党校10期,培训学员6000余名。
为突出校园活动文化的主导地位,学院结合《哲学原理》课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辩论赛;结合《中国化的》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百图汇展学楷模》图片展活动宣扬主流文化,与此同时,学院还坚持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明礼貌,从我做起”、“文明、修身、知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争创三有一好――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等活动,以先进文化的鲜活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几年来,学院与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紧密合作,坚持每年暑期都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二年级所有学生参与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大实践活动。这种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了解民情,服务大众,专业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事与做人结合的实践活动已成为学院校园活动文化的亮丽品牌。
每年暑期,学院团委与顺德团区委、区城市管理执法局、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组织近1000名大学生开展“大学生进社区”、“大学生辅助执法”、“大学生企业创业实践”、“大学生家电义务维修”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深入且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成才意识,对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技能竞赛活动为突破在浓厚的创新文化的熏陶带动下,学院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和荣誉骄傲感不断增强,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捷报频传:学生在第六届“华润杯”中国家具涂装设计大赛中,获金奖1名、银奖2名;参加 “2006年中外大学生绿色创意设计现场制作大赛”,获银奖1名、铜奖1名;参加首届中国文具设计大赛,获金奖1名,铜奖1名;参加首届“金斧奖”中国家具设计大赛,摘得设计专业组金奖和院校组金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毕业设计大赛中,分别获铜奖和优秀奖。
以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活动为根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培育人的过程。校园活动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充分引入文化的先进内容和科学方式,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最终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学院把促进学生生命体验和品格修为作为校园活动文化的根本,从明德至善的角度引导人、培养人。
2004年以来,学院与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携手合作,每年成功举办“非常对话・踏上成功路”论坛。活动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创业与成功”、“理性与现实”、“人才与就业”等主题,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让大学生从企业家们身上,真实体验创业的艰辛,成功的不易,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加强自我修炼,提高“做事”与“做人”的能力。这种加强生命体验的对话活动,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育内容,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与此同时,学院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温暖有多暖》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道德与法律》课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比赛、“俺爹俺娘”图片展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高尚人格、诚信明理的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文艺审美活动为延伸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每年举办 “校园艺术节”,开展戏剧小品团体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拉丁舞大赛、书法大赛、诗词创作、文化艺术讲座等活动,举行“中秋嘉年华晚会”、“女生节”、“七彩周末”文艺晚会等文化艺术活动,集中展现学生的艺术才华和综合素养,突出了校园活动文化的青春主旋律和审美内涵,借助各种文化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舞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创新校园活动文化推动模式
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她注重蕴涵积累,但更强调创新发展。由此,学院在强调创新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建设和系统建构的同时,注重创新校园活动文化的推动模式和建设成效。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大型活动届次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由此,学院在推动校园活动文化中坚持“活动不在多,在有灵魂主题、有创新精神、有深意影响”的主导思想,这是学院办学理念“崇尚品位”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尊崇大学批判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校园科技发明节”的定期定向交替举办,在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相结合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院结合“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半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下半年举办“校园科技发明节”。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筛选分类,“校园文化艺术节”包含“校园财经文化节”“校园金牌导游大赛”“校园合唱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校园拉丁舞大赛”“校园美术摄影大赛”“校园美食文化节”等;“校园科技发明节”包含“挑战杯大赛”、“家具设计大赛” “机器人大赛”等,做到“四有”,即推动校园活动文化“节中有项,选择活动有主题、举办活动有内涵、推进活动有秩序”。
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两节”已深入人心,“两节”中很多项目已取得明显成效,“校园财经文化节”、“校园金牌导游大赛”、“家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
日常活动社团化大学生社团是推进校园活动文化的重要组织和载体,它所追求的文化内容,既反映学生个体的普遍需求,也体现学生集体组织的智慧和才干。目前学院学生社团已达89个。类别包括: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8-03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开始于2001年,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2007年,“六求”被正式写入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六求”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定为学校重大办学特色;2011年,“六求”正式写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明确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在学校本(专)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教育六个部分组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学分化的活动育人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持续、和谐、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进行深入访谈30人,发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07份,问卷回收率96.81%,其中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率为94.90%。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普通学生、学院学生干部,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代表等。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知度
2.1.1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对15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0%的学生了解“六求”,仅有1.05%的表示不了解,而且全是2010级低年级学生;在对“六求”活动教育的具体认知上,76.52%的学生知道“六求”包括的内涵,22.49%的表示基本知道或只知道一部分,表示不知道的为0.98%。此外,学生知道“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清楚。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虽覆盖面广,但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1.2 学生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六求”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过参加活动(81.25%)、宣传栏和展板(71.41%)、学生手册(49,25%)、广播,报纸(49.05%)、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24.00%)、其他(15.21%)。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宣传发动,对于运用新媒体、新途径、新手段方面还有待改进。
2.2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施效果
2.2.1 “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1.27%。学生参加“求真”学术科技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1.70%)、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34%)、科创之星大比拼(64.59%)、其他竞赛活动(54.03%)、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7.4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竞赛(86.36%)、科创之星大比拼(74.82%)、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61.57%)、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8.07%)、其他竞赛活动(41.31%);学生最满意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2.36%)、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61%)、科创之星大比拼(60.85%)、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6.75%)其他竞赛活动(34.48%)。
学生认为在“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89.64%)、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精神培养(84.79%)、解决问题能力提升(65.77%)、其他素质(13.84%)。
2.2.2 “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27%。学生参加“求善”文明道德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4.85%)、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215%)、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8.52%)、爱国主义活动(61.05%);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7.61%)、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48%)、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6.49%)、爱国/社会主义教育(53.25%)、榜样/警示教育(51.41%);学生最满意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6.52%)、创建文明校园活动(73.87%)、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61.05%)、创建文明班级(56.98%)、爱国主义教育(53.70%)。
学生认为在“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身仁爱精神(81.51%),丰富了道德知识,规范了自身的道德行为(74.85%)、提高了自身认识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67.48%)、其他方面素质(55.80%)。
2.2.3 “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6.45%。学生参加“求美”文化艺术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人文讲坛(84.98%)、团支部展板秀(75.08%)、各种文化艺术节(67.61%)、支部才艺展(63.01%)、各院的讲座或论坛(6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美”文化艺术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文化艺术节等(85.84%)、人文讲坛(81.38%)、团支部展板秀(78.5%)、支部才艺展(58.03%)、普通话推广月(50.03%);学生最满意的“求美”文化艺术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人文讲坛(83.34%)、团支部展板秀(80.98%)、支部才艺秀(73.77%)、普通话推广月(67.74%)、各种文化艺术活动(63.67%)。
学生认为在“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88.46%)、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71.47%)、丰富了文化艺术知识(79.28%)、其他素质(55.67%)。
2.2.4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5.33%。学生参加“求实”社会实践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社会调查(87.20%)、支教、三下乡(79.45%)、志愿者、公益活动(74.09%)、学习参观(65.80%)、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54.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支教、三下乡(86.01%)、学习参观(84.22%)、志愿者、公益活动(76.15%)、勤工俭学(70.23%)、社会调查(64.27%);学生最满意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学习参观(85.63%)、支教、三下乡(80.22%)、志愿者、公益活动(77.47%)、社会调查(76.09%)、其他活动(64.45%)。
学生认为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务实精神(88.55%)、实践能力得到提升(84.19%)、增加了阅历(76.77%)、开拓了视野(73.49%)、其他素质(67.10%)。
2.2.5 “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30%。学生参加“求特”个性发展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学习活动(92.33%)、社团活动(89.70%)、心理健康活动(77.59%)、素质拓展培训(74.18%)、其他活动(64.03%);学生最乐意参加的社团类型依次是:社会公益类(86.40%)、文化艺术类(84.71%)、学术科技类(79.33%)、体育竞技类(73.02%)、其他活动(51.60%);学生最满意的“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为戏剧文化周(88.30%)、校园原创歌曲大赛(80.34%)、曲艺专场晚会(77.48%)、户外活动(70.44%);。
学生认为在“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重精神(87.66%)、学习能力得到增强(84.20%)、才智得到了发挥(77.58%)、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73.60)、其他素质(53.48%)。
2.2.6 “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2.34%。学生参加“求强”就业创业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85%)、其他各院创业就业论坛或讲座(81.15%)、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9.97%)、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71.3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企业校园行或高校名企行(89.51%)、创业论坛(82.87%)、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4.39%)、就业创业培训(65.72%)、其他竞赛活动(53.11%);学生最满意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77%)、企业高校行或高校名企行(80.21%)、大学生职业规划(76.39%)、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60.66%)、各院就业创业论坛或讲座(53.57%)。
学生认为在“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强精神(89.64%)、就业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84.79%)、就业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79.03%)、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63.74%)。
2.3 “六求”活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2.3.1 学生参与“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倾向度。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拓展自身素质、锻炼能力(84.52%),兴趣爱好(71.02%),丰富课余生活(62.30%),获取学分(28.5%),学院和班级的安排(13.31%)、其他(1.1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小部分同学是由于班级和学院的安排或为了获取学分才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可能怀着应付的心态,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参加活动的
动机。
2.3.2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化支持度。学校将学分与素质活动挂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8.39%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40.13%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0.59%的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也有0.53%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促进作用或是起相反作用,而对学分制实施各项措施表示满意的学生为90%,说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还有一些地方亟需完善。
2.3.3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知晓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是学校“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必须修满4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表示知晓这一政策,而对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的认证流程,选择“不熟悉”有5.18%,所以在学分制认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学生手册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
2.3.4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满意度。据调查,90.03%的学生认为参加素质拓展项目学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认为学校对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非常有必要。认为学分认证体系项目体系设置合理性为90.83%,认为认证流程设置科学性为92.41%,认为认证系统操作简捷性为83.09%,认证结果输出可得性为80.68%。
2.3.5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可度与育人成效评价。学校实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四年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结果表明,89.31%的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非常符合或是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超过九成(90.75%)的学生表示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非常认可或是比较认可;31.67%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成效非常显著,57.64%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比较显著,仅有0.46%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没有育人成效。
3 结语与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活动体系科学、制度体系完善、项目体系全面、认证体系简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活动项目知晓度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强、学分认证满意度好、项目实施育人成效满意,实现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形式的相互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自重精神和自强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热情支持,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六求”活动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六求”活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大学期间必须获得4个学分才能毕业,规定“六求”活动教育学分可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活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修订和完善“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以“运作成熟、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层层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扩充“六求”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的活动项目,确保实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对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整合和系统管理。
第三,进一步丰富“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挖掘“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理清活动教育中“六求”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认证体系的实现机理,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加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总结“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特征;加强对“六求”活动教育效果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收集和提炼“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
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7-10.
[2] 谭焱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133.
[3] 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9):75-78.
[4] 刘海涛,徐磊.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
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2):73-77.
[5] 王祚桥,张加明.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1-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精辟论述给我们的启迪是: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就是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学会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健全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H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凝练,我们得到启示: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环境,不失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彰显文明魅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遵循这一教育理念,H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高品位校园活动文化,努力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建构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校级活动届次化、院系活动项目化、日常活动社团化、重点活动精品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会实践、非常对话、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人文艺术、学术科技、心康娱乐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与养成,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
(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教育活动,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课堂、于活动。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及征文比赛;结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等活动,为青年学子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责任奉献意识
1.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年寒暑假期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边远山区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辅助执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企业、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对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运会”、“家博会”、“美食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重要的展(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而且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提升自我”_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以人文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文化艺术素养
1.文化艺术活动,育才展艺。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戏剧小品团体大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之民谣吉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艺术才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供了舞台。
2.文化讲堂活动,崇文尚德。为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崇文尚德,学校推出“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几年来,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人文、风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讲座50多场,参加学生已达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师学习,尚文化品位”的热潮。“文化素质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能够实现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影响深刻。
3.高雅艺术活动,提升品位。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能对受教育者起着情感感染、综合强化、舆论导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工作。高雅艺术的熏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艺术修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品质
1.科技文化活动,培养技能。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这一闪耀着科技精神与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等,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创新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截至目前,仅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就达40余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铜奖50余项。
2.非常对话活动,助推创业。学校与区域青年企I家协会携手合作,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对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准备,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心康娱乐活动为载体,培育健康和谐身心
1.社团活动怡心益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和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巩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民谣之夜吉他大赛”、“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盖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项心育工程”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心理学必修课的开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图片展、“5.25我爱我”万人签名、“心心相连”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创新工作实践,寓“三个渗透”于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学习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紧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课程建设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哲学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旨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一方面,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净化心灵,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识,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德技双馨。
3.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学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时把人文艺术融和在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校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建设,在各院系组织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确立了以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主,院(系)党总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机制,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入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在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
(二)生活体验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生活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
1.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学校以“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务部门组织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工部门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暑期活动做到组织实施一体化,形成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2.丰富生活体验,提升人格素养。(1)培育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通过排队候车、文明就餐、尊老爱幼等生活体验,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培育良好的习惯。(2)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责任担当。(3)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搭设良好的平台,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端正了就业态度,培养了创业精神。
(三)环境熏陶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W校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以景观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灵为例,学校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出整个校园建设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以优美高雅、寓意丰富的景观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子,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教育景观的构建与教育舆论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38-39.
[4]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1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rt class specialty;personnel train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95-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类专业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专业,这就意味着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外,同时还具有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问题仍然不少,而且多数是老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改革对策。
1树立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院校已经或者正在逐步改变过去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思想与观念,但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院系,其人才培养观念或者是不明确,或者是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思想,完全不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真正涵义,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同时片面强调专业的发展,而忽视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那么,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还具有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办学过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办学方向,认清就业岗位,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多层次、多路子,拓展办学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扭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并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讨,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并及时更新,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艺术人才。
2合理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和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相对接,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然而,事实上多数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还在沿袭着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模式,结果是专业设置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对接不上,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
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艺术类高等教育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岗位需求。我们要及时了解现今社会、市场需要的多数是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有哪些新的艺术类职业岗位是目前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短缺急需的。并且根据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市场的需要,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效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当然,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从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来看,与其所对应的培养目标无疑是选拔和培养少数精英艺术家,但多数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一方面所学专业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已经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基础工作又不愿做,嫌丢面子,看不上眼,以致面临改行的窘境。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正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够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新职业标准,逐步、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当然,我们既要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考虑增加管理型艺术专业或者增加管理类课程,以便能够适应国家对各级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既要坚持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长期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品牌专业的投入与建设。我们说,哪个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更早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相吻合,那么其在毕业生就业和将来的招生工作方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3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对于学科型本科艺术类专业设置的沿袭,其结果是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脱节。一味沿袭和继承过去所谓标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其结果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缺少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而且过多的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该问题目前虽然已有好转,但还不能称得上是艺术实践活动与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真正对接。
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要积极与演艺团体、设计类公司、画廊、文化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一起开发紧密结合社会、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实训教材,同时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艺术类职业标准,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艺术类课程体系,规范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建设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经验,重视现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并及时结合先进技术的发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切实做到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即可,专业课教学则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结合区域特点,成立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以多家艺术类高职院校为龙头,通过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联合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和艺术行业、企业,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即是学习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此,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即是其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学生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在分享学校优势的同时,参与其改革与发展,形成学校主动为艺术行业、企业服务,艺术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效途径,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演艺团体、设计类公司、画廊、文化馆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知道,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学生有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实践机会,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建立校内艺术类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艺术工厂、虚拟艺术工作室、虚拟演艺团体等;另一方面,则在企业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直接把学生送到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的生产、演艺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充分利用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共享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接受学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机会。同时充分发挥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的作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最初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到教学实施的过程,再到实训实习,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无不与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紧密联系,真正做到艺术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实训、实习方面的通力合作,为区域的文化艺术市场繁荣作出贡献。
6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艺术类专业教师过去所接受的学历和知识背景多数是学科型高等教育,明显是理论多于实践,加之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造成了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缺少在艺术团体和艺术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还有差距。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是过去中职学校和成人院校升格或者改制过来的,还有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明显停留在中职教育的层面上。这些不利因素,对现代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所谓“双师型”,即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设计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只有建设一支适合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高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确保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学科型艺术类教师队伍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发展和需求的步伐,必须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最好不少于一个月;另一方面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多形式聘请艺术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甚至民间艺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努力达到1:1。只有实行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变化的要求。同时制定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职务评审标准,把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艺术类技能大赛成绩、为企业、社区、农村服务的成效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7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程,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毕竟我们既要重视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同时还要兼顾艺术类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美好明天付之于行动。
参考文献:
关键字:提升校园文化艺术节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历经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不断淘汰、更新和沉淀,并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以及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她是用来规范师生的行为、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一个强有力且成文的规则体系。创新是校园文化与时俱进的法宝,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强大动力。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紧跟时展脉搏,在继承我院五十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系电脑文化艺术节就是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中形成的向高品位、高格调提升的校园文化雏形。
一、*系电脑文化艺术节特色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有着研究学术、引导社会等基本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已开始由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选择,由单一向多样型转变,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在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在我院不断升格成功后,教学、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转型成功,校园文化建设亦如火如荼。在长期积累和探索中,“文化艺术节”的文化形式在我院已初显端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使我校文化建设日趋走向更高的品位,把高雅的文化形式带入到大学校园。
1、电脑文化艺术节的文化形式。*系电脑文化艺术节集思想性、学术性、文艺性于一体,从无到有,从小做大已成功举办三届。她不是单纯的文艺汇演、一次讲座、作品展示或是一次社团活动,她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学术内容,同时又不乏生动、娱乐性,有着广泛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紧密联系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利用学术上的交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同时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艺术节它主要由*系主办,电脑俱乐部这一学术型社团组织承办,主要包括开幕式(文艺汇演)、电脑艺术作品展(含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平面设计、软件开发、网络解决方案等)、电脑知识竞赛、以及电脑知识讲座、电脑技能培训班、义务硬软件维修(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等部分,同时电脑公司的活动也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三年来电脑文化艺术节受到全系乃至全院师生的称赞和好评,甚至已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自己的节日,师生们除在节日里享受到精彩文艺节目带来的快乐,感受艺术热闹的节日氛围外,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也体验到了电脑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到电脑市场更多的信息,无形之中使学生感受到我院不断前进的步伐,勾起对我院发展呈现美好前景的憧憬,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信念。电脑文化艺术节已逐步由实务性文化到观念性文化转变成为适应当代大学生文化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典范,是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
2、艺术节的思想教育性。艺术节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寓教于活动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等进行最生动、具体形象教育,她是树立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教材。艺术节上学生的演唱舞蹈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情操,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感染下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爱国的种子。
3、紧跟时事动态,因势利导。艺术节抓住国内外发展形势,热点问题,选定我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取得成功,国人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的大好形势下举行。神州五号载人航天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再次掀起科教兴国新,我系以此为背景提出“赶超科技先进冲天意气卷风云,攀登信息高峰满腔雄心扶雷电”的豪言壮志,成功举办电脑文化艺术节。恰到好处的把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振奋的热情注入到学习专业知识上来,既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又让其再次领悟到高新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在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形象中的巨大作用,体会到学好专业的重要性及其所肩负的使命。艺术节为学生开辟了施展专业特长的舞台,并鼓励他们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技知识及前沿信息的宣传,大胆进行科技信息创新等方面的探究和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所长。
4、艺术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艺术节的全过程是对师生集体性、组织纪律性考验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对我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检阅。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每个环节都有细致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凝聚着全系师生集体的智慧,[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 =站注:]蕴含着集体的心血和汗水。
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是艺术节成功的保证。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了,而强大的向心力必将成为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5、校企结合,共创先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时间跨度长、收效却是点滴渗透的缓慢的工程。发展中的高职院校需要基础建设、教育教学投资,更要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而引进和输入优秀的社会先进文化是学院软环境建设的补充。*系电脑艺术节让学生积极深入社会,在社会中寻求合作伙伴,吸引相关企业,在积极互惠的基础上共同对校园文化进行关注和营造,让企业参与到校园建设之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子。电脑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相关做电脑企业界人士和专家来学校进行交流讲座,开办培训班及开展系列活动,促使其做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形式输入到学校。学生在广泛参与中接触社会,使其提前感受社会。这些为学生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目的,把握学习方向,提高处理问题、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大有裨益,为毕业后走出社会提前做好铺垫。同学们在企业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感受异样文化观念,无形之中提升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
6、*电脑俱乐部。*电脑俱乐部主要是*系学生组成的立足本系、面向全院和社会的学术社团,它由*系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组织。它是我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型社团,*俱乐部除承办每年电脑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技术支持外及外联等任务外,着重利用其人员结构、硬软件条件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为全系师生提供电脑技术服务和交流。三年来*俱乐部对信息专业多个课题进行了探讨,并坚持每月为学生、社区提供技术服务,为电脑文化艺术节提供作品十余件。学生在社团里锻炼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为我系学生积极开辟了社会实践岗位,很多同学利用文化艺术节与电脑公司及社区接触的机会找到勤工俭学的机会,他们以*为依托把服务推向社区,达到服务和锻炼双盈的目的。积极的社会实践不但增强服务精神,更增强了他们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动力,无形之中他们已成为学生中的电脑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先锋队,带动了更大批的电脑爱好者积极融入其中。7、学生作品。艺术节电脑作品的选集来源于学生,学生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思想、生活,体现他们的个性,取材十分广泛,把自己在校的生活点滴,成功的足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生的目标通过专业技术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作的相关热门软件,经典网站,各类动画体现出的个性和实用性,充分反映出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或针对某个问题,或解决特定方案,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学生在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活动,既扩大了学术交流,也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钻研专业。
8、艺术节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工具进行氛围营造。日前宣传工具已日益多样化和广泛化,而合理的利用宣传手段制造舆论氛围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其前期有影响,后期有效应,长期影响学生的生活。电脑文化艺术节共有海报50余张,广播稿件十余份,同时充分发挥了院报、系刊、校园网络宣传功能等,大大加强了文化氛围的营造,这些也成为了学院学风建设中的新景象。
9、艺术节的文化带动作用。在我院不断发展的校园文中,*系注重新的突破和不断的创新,电脑文化艺术节成功实现次次飞跃,使其逐步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主阵地,成为带动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全院各系分别以其专业为特色,或以体育或以科技创新等为主题举办各类艺术,都达到了显著的效果,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良好积极的校园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呈现出了高校本有的文化氛围,艺术节把创新这一内动力充分运用并广泛的传播,推动了我院校园文化不断前进。
二、探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几点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要特色鲜明、与时俱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文章需求,请到*文秘站 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任何事物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就必须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代表先进文化精华的高校更应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浮夸虚张,亦不能静止不前、墨守陈规,我们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基础上,不断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大胆创新校园文化要结合和挖掘学校特点,促进高雅文化的形成,突出学校特色。这就要求我们:1)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是历史赋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都应尊重历史缘由,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2)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之上。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这一新生事物更应把握这一新特点。3)挖掘特色,这就是要求我们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结合学院自身特点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
2、教师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作为高校人文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不仅是其职业理想的翅膀,而且是其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使者,也是传播人类的爱和美的使者,他的言行所展示出的知识、展示爱和美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都是影响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的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能否趋同是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是提升学院校园文化品位决定性因素。就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师素质提高除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外,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也应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技能,以便更好与学生沟通,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归宿,也是推动高品位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需要高素质的学生队伍,这就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美学鉴赏力提高认识,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当代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对
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对美学等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美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使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进行音乐美的欣赏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对美的认识、欣赏与感悟的逐步深化,自然而然地提高美的表现力和创造想象力,[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注:]形成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果断的判断能力与科学的决策能力,潜移默化的使其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力量源泉。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学生需求,并以学术活动为依托,提高文化品位。4、校园文化建设应贴近学生生活。为适应学生需求我们可多办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的专题学术讲座,聘请一些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多开展一些学术性活动,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开展课题实验和学术研究,如多开展大学生学术作品、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等。这类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尽可能体现学术界较新的课题研究成果和思想观念,是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这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多种能力的有利补充。同时定期开展文体活动,用高雅的、精华的文化去滋润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品味,培养他们的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5、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又要发挥集体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她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用代表和促进时展的先进文化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就必须在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倡导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精神,把从具体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升华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高度。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既是营造优良文化氛围的需要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修课。
6、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拓展网络育人。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由此而导致了一种新文化方式—网络文化。网络文化随着校园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成为21世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现实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应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硬件上大力建设校园网络,充分发挥学生专业所长,把校园网络逐步深入到学生宿舍。在软件上加大其文化内涵,注重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把校园文化活动及时全面的登载和报道宣传,让学生从多角度、长时间、更全面的了解,以此达到更佳的效果。高等院校校园网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定能造就独特的、有校园特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诚声善行诚善满园,春风夏雨春夏浓情。第六届“诚善杯”校园文化艺术节,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已经圆满结束。今天是隆重的艺术节表彰大会暨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工、团向为本次艺术节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师生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获奖的班级和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本届艺术节闭幕式的各位家长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筹备到开幕再到今天的圆满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我们以深入开展“弘扬诚善文化”活动为目的,以广泛开展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成功地举行了合唱比赛、 “文化诚善。从我做起”手抄报比赛、“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崇尚科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家庭日记、诚善之桥”规范填写比赛、 “班级文化布置比赛”、 教师课改公开课展示活动、数学找规律竞赛、英语书法竞赛、英语短语翻译比赛、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和放飞梦想”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绘画比赛、中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物理知识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各项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充分体现了“诚善修身,自主立人”的办学理念,全校师生展现了各自的艺术才华,使我们的校园充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环境中,我们的文化修养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校的师生正循着“至诚、至善、至真、至美” 的校训不断前进。
在各项活动中,老师们以年级组、教研组、各班级为单位精心筹划,统筹实施。所有教研组群策群力,动员全组成员的力量,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精心策划,通盘协调;各组组长分工明确,榜样引领,全体师生,齐心协力。
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不仅得到了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而且老师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与学生互动,老师们的热情与努力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节目的质量,许多班主任老师不知疲倦,忙了整整一个月,因为老师们深深认识到:本次活动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艺的绝好舞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在他们忙碌的身影里,我看到了老师们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也看到了我们诚善中学美好的未来。是学生,是老师,给了我们无尽的信心与力量!
同学们,艺术节使校园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学校为大家搭建了一个青春的舞台,让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突显自己的亮点、寻找一种精彩、分享一些快乐。同时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快乐清新的氛围,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于是,这个春天因为我们的激情而变得鲜活,因为我们的拼搏而显得多彩!那就让我们保持这份美好,用激情把青春点亮,为自己喝彩、为青春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