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的分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8 11:1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设施的分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设施的分类

篇(1)

公共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环节,它能满足城市这个大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着老百姓的生活。

1.1 美化城市环境 如今的城市高楼耸立,工作、生活的外部环境使内心压力感倍增。城市工业、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污染也越发加重,雾霾天气的频发,让人们不得不遮面上路。因此,公共绿地的出现迫在眉睫。现代的人们选择居住或工作,往往越来越倾向于“择绿而居”的时尚观点,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发地倾向于自然化,同时还能带动城市的房产市场,带动更多的行业来打造园林景观,净化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绿化种植对建筑、设施和场地能够起到衬托、显露或遮荫的作用,还可用绿化组织空间,美化环境。

1.2 改善城市小气候 绿化使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夏季气温,能减低大风的风速。在无风时,由于绿地比建筑地段的气温低,因而产生冷热空气的环流,出现小气候微风。在夏季可以利用绿化引导气流,以增强小环境下的空气流通净化。

1.3 保护环境,保持水土 绿化能够净化空气,吸附尘埃和有害气体,阻挡噪声,有利于环境卫生。在起伏的地形和河湖岸边,由于植物根系的作用,绿化能防止水土的流失,维护坡岸和地形的稳定。

1.4 分隔空间 绿地可改善城市楼与楼之间、楼与道路、道路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的功能性更清晰地展示出来。

2 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分类

篇(2)

城市广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由于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在设计上成熟度远不如西方。也不排除有些广场的设计确实不错,可是在整体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而且在很多城市的广场设计上很多都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西方的城市文化建设对于我们来说发挥应该是借鉴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我们的城市广场建设应该根据不同的城市文化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且城市广场建设作为城市形象工程,传达着城市的文化,它的建设费用也是不菲的,我们也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认真细致地研究、创作。

1、城市广场的地理位置设计

城市广场好比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的“精神”中心所在。好的城市广场设计会给每一个在这所城市生活的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人记得这所城市;城市广场对于保留地方文化和民俗的特色,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上我们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合理的利用好土地资源是当今城市广场设计的一大课题。一方面城市广场一般是在城市(新区)的中心,而且占地比较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成为政府在城市广场选址和确定规模的问题上越来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特别是在市中心“寸土如金”地段建设一个大型广场的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是难以想象。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使城市广场的价值发挥最大化是很关键。

2、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设计

打个比喻来看,把城市看做一个巨大的建筑物,街道就好比这个建筑物的通道,在室内装潢中,设计的重点是地面装潢,同样在城市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设计也是一个重点。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外来人员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这个城市广场所表达的“气息”。地面铺装能直接通过人的身体接触来反映人的心里感受,因此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设计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有些城市广场设计中地面处理就是单纯的大片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者干脆采用大片的绿地,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很单调,索然无味。现在,在城市风貌的广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铺装与绿化相结合的地面景观设计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广场的路面铺设上,并通过材料的多样化使地面铺装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解决了地面铺设单调问题,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3、城市广场的多元化功能设计

一个优秀的广场设计可以全方位的提升一个城市文化品位,提高都市人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而生活环境也日益重要。当前市场接连出现的多种风格、主题独特的景观广场,使人们眼花缭乱。但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都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广场设计的多元化可以根据各个城市的文化风格来决定。广场可以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闲的地方,也可以是各种集会、竞赛的场所。因此广场功能定位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广场设计我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广场的环境设计应当考虑城币的文化特点来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设计者要比较深刻的了解所处城市的历史及文化特点,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差异需要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加以融合,结合该城市的文化特点以广场的表达形式加以表达。

(2)广场的环境建设要根据其周边的地理位置。比如周边的街道,商场,学校等建筑物,作为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

(3)广场的空间类型和结构层次要充分考虑周围的整体环境,要注重空间比例上的协调和统一。因为城市广场一般都是开敞式的,其周围的建筑群是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用好周围建筑群,对一些历史建筑要保护好,结合广场规划的形式,用合理的处理办法如何把周围建筑群融入广场环境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广场空间丰富的类型和多样性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类型是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而空间层次则是根据广场的建设和周围的建筑群来构成。

广场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广场空间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好“边界效应”,因为人们都对广场环境中对他人活动有一种下意识的关注,这使得人们都渴望获得一个“最佳视点”,即人的理想停驻空间。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并不愿意完全暴露在空问之中,在不同空间的交界处,功能和活动的类型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等车、购物、出入建筑等。因此在边界地区的设计应该考虑提供人们停留的环境设施,如纳凉,晒太阳、遮风避雨等。大树、自然地形、台阶、亭廊等都可作为依托物。

(4)广场与周围建筑环境在交通组织上要协调统一好。广场内有其自有的交通组织,合理区分广场的人流,车流的集散路径;在保证内部交通流畅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广场与周边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要考虑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便捷性。

(5)广场上的标志物及可识别性标标志物是为了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何谓可识别性,简单的来说就是易辩性和易明性的总和。可识别性追求事物的独特性,让人看到后能立刻明白其含义,其独特性和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广场来说起着一目了然的作用。

4、城市广场的分类设计

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来设计城市广场,因此以人为主题的广场应运而生。

4.1 文化娱乐休闲广场

对于一些大型文化娱乐休闲广场,广场面积较大,我们在规划上可以先运用轴线的引导、转折、延伸和轴线的交织等手段建立空间秩序。为突出主景效果,可将中轴线上的地面铺装与其它地面铺装在色彩、构图、材质上加以区别,在中轴线设置一些景观节点,使其景观跌宕起伏,层次多变,增加广场的向心力、凝聚力。然后,可以通过地面高低变化、边界、构形、色彩、材质的变化,配合绿化、水景等手段限定划分空间界限,将广场划分为若干主次分明、大小各异的空间场所,为人们营造一个个温馨的放松、休憩、游玩的小空间。每个小空间可以运用重心、符号等手法创造不同的主题,使空间环境尽量丰富,活动内容尽量复杂,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人群的需要。

4.2 儿童游戏广场

儿童喜欢活泼、欢快的气氛;青年人喜欢浪漫、充满遐想的意境;中年人喜欢温馨、高雅的气氛;而老年人则大多喜欢宁静、安全的气氛。因此,铺装色彩的选择应为营造这些不同人群所要求的空间环境而服务。铺装构形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大型文化娱乐休闲广场的铺装构形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采用形式多样的设计。尽管色彩和构形的选择因空间功能而异,但尺度的选择都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及人体尺度,这样才能使人乐于其中。而且大多运用质感粗糙的材料,既具备很好的防滑功能,又使人感到朴实亲切、自然随意。这类广场大多采用砌块类材料进行铺装,而表面涂敷路面可以做成各色装饰性图案,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3 商业广场

商业广场是城市广场中常见的一种,它是城市生活的重要中心之一,主要用于市集贸易和购物。商业广场是以步行环境为主,内外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商业活动区相对集中。商业广场大都位于城市的商业区。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或区域核心,它的布局形态、空问特性、环境质量以及所反映的文化特征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参照物,而商业广场则是商业中心精华所在,人们可以在此观察到最有特色的城市生活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6-1266-05

A Detection-Oriented Attack Classifier’s Design and Realization

GE Wu-dian, QIAO Zheng-hong, XU Jie

(Institue of Science, PLA Univ. of Sci. & Tech., Nanjing 211101,China)

Abstract:Attack classification helps to build efficient and realtime intrusion detection method. In this paper, a detection-oriented attack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rotocol analysis and data that IDS can collect directly, is proposed.Then corresponding detection method is given,and a network attack classification is designed.

Key wor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detection-oriented attack classification; detection method

攻击分类可用于攻击分析、事件报告、统计分析等,对于系统地进行攻击检测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构造高效的检测方法,从而有效地改善IDS的性能。最早的攻击分类方法有,根据安全漏洞产生角度分类、以攻击技术手段分类、结合攻击使用的技术和攻击后果分类、攻击实施操作的顺序分类等,这些攻击分类的方法对于理解攻击所利用的计算机系统漏洞、攻击技术方法以及提高入侵检测的效率等方面大有帮助,但是这些分类的方法都不能直接用于对攻击进行检测。

实际上在检测攻击时,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攻击所利用的漏洞、攻击的手段等,而是需要一些面向检测的特征。利用审计记录数据、网络协议等进行的分类,可以直接面向检测,但其分类的依据不是IDS可直接收集的数据。如果以IDS直接收集的数据为分类依据,可以提高分类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本文认为,面向检测的攻击分类方法比较适合于IDS的要求,而且以IDS可直接收集的数据为分类的基础,可用性好,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效率。根据这种思路,本文提出一种以协议分析为基础、直接利用IDS收集的数据、面向检测的攻击分类方法。

1基于IDS数据源的面向检测攻击分类

1.1分类描述

入侵检测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所有的系统活动都可以通过检测系统来得到:二是合法行为和入侵行为是可以区分的。下面我们提出一种以协议分析为基础的、面向检测的网络攻击分类方法。

网络通信协议是一个高度格式化的、具有明确含义和取值的数据流,数据包内的信息必须遵守TCP/IP协议规范。所有的网络活动可以用下面的三元组进行描述:H = < N, T, A >,其中:H表示所有的网络活动,N表示网络层活动,T表示传输层活动,A表示应用层活动。

所有的网络攻击事件可以用下面的三元组进行描述:H’= < N’, T’, A’>,其中:H’表示所有的网络攻击事件,N’表示网络层攻击事件,T’表示传输层攻击事件,A’表示应用层攻击事件。

在网络攻击事件的描述中,各个元素均是可测的,所以用上述的三元组描述的网络攻击事件都是可检测的。三个元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从低层数据检测出的攻击,不在高层数据中进行检测,并且此类攻击事件被归类到低层类别中。根据这种描述,我们从面向检测的角度出发,把网络攻击分为以下三类:

网络层攻击事件类(简称N’类):网络层数据中某些属性取值的出现表示特定入侵的发生。其中N’=(n’1, n’2, n’3,…n’i),n’i表示网络层攻击事件类中的第i个实例。

②传输层攻击事件类(简称T’类):传输层数据中某些属性取值的出现表示特定入侵的发生。其中T’=(t’1, t’2, t’3,…t’i),t’i表示传输层攻击事件类中的第i个实例。

③应用层攻击事件类(简称A’类):应用层数据中某些属性取值的出现表示特定入侵的发生。其中A’=(a’1, a’2, a’3,…a’i),a’i表示 应用层攻击事件类中的第i个实例。1.2构造入侵检测方法

在上述攻击分类中,各个类别是相互独立的、互斥的,那么对于每类攻击分别设计专用的检测方法会更直接、有效。而且对每类攻击还可以划分子类,这样一种检测实际上就是根据对整个网络活动进行描述,一种检测方法只负责某类或者某子类的检测,与其它方法之间无任何关系,这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下面我们将讨论如何以此分类构造入侵检测方法。

对网络攻击的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若干关键节点截取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发现与已知攻击描述相一致的事件出现,就表明发生了这种类型的攻击;反之再结合其它的检测技术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入侵检测过程分为三步:

①数据源收集:收集代表用户网络活动的数据包,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它是入侵检测的基础。检测是按照分类来进行的,对属于不同类或者子类的攻击需要分别构造不同的检测方法,独立地进行数据收集;

②实例的检测:对已知的攻击进行归类,并构造相应的攻击特征描述,即生成实例。在实施入侵检测时,主要是利用已知实例的特征对①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已知实例的准确判断;

③新实例归类:在②没有得到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利用其它的异常发现技术作进一步的分析,让正常的数据包通过,若是异常的数据包则提取其特征,并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实例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1.3检测过程

图1检测过程

图1中,三个圆柱分别代表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数据;箭头表示数据处理的顺序,上层检测得出结果的数据将被过滤,不再做协议分析和进一步检测。在具体的实现中,我们可以对属于不同类型的子类的攻击,依据对攻击的描述分别构造不同的检测方法,独立地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类攻击的检测方法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子类扩展。

2网络攻击分类器的设计与实现

2.1系统结构

根据上述的攻击分类,整个网络攻击事件分为三类:N’类、T’类、A’类,每一类入侵事件可能又分为若干子类。在主机中设置的攻击分类器包含四类检测实体:组件FCOM、监测单元DC、入侵分类检测器ICD、检测管理模块DM。主机中ICD是固定的。每一ICD包含DC的数目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取决于入侵检测的需要,同时还与能够处理的协议的数量有关。每一DC包含FCOM的数目也是不明确的,它取决于协议的类型。ICD所需的数据来源于DM的分派,DC所需的数据则来源于ICD的分派,一个ICD的失效不会影响其他的ICD的工作,每一个DC也是独立的。这样有助于分类器在功能上的扩展,同时使IDS系统具有一定的容错性。

图2分类器系统结构2.2分类器的实现2.2.1算法思想2.2.1.1协议树

分类器主要针对以太网进行设计,并只考虑IP报文。根据以太网的帧结构的定义,在以太帧的第13字节处包含了两个字节的第三层协议标识,0800为IP协议,0806为ARP协议,8138位NOVELL协议等。在IP数据包的格式定义中,第10个字节为第四层协议标识,比如:06为TCP、11位UDP、01为ICMP等。而TCP包的第3、4字节为应用层协议标识(端口号),比如:80为HTTP协议、21为 FTP协议、23为TELNET协议等。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画出下列协议树(部分)。

在分类器的结构中,网络层ICD负责第三层协议、传输层ICD负责第四层协议、应用层类ICD负责应用层协议。每一DC负责一类的一个协议类型。

图3协议树2.2.1.2程序流程

图4程序流程图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就是信息收集,收集的内容主要是网络中所有的通信流量。依照标准的协议规范,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解析出每层协议头部的各个域,然后交给攻击分类检测器管理模块DM。DM接受到分组信息后,首先提交给网络层ICD,然后由ICD根据协议类型分派给相应的DC,发现异常则反馈结果,否则去掉该层报头部分,将剩余分组信息递交传输层 ICD…,直至监测结束。程序流程如图4。2.2.1.3部分程序代码

result=true

..//执行网络层ICD分析程序

if(lpEth->hETH.h_proto=! PROTOCOL_IP)

return result;

else

{

..//负责IP协议的DC工作

if(…) //有异常

result=false

else

{

..//执行上层ICD分析程序switch(lpIP_protocol)

case PROTOCOL_ICMP:

..//负责ICMP协议的DC工作

if(…) //有异常

result=false;

break;

case PROTOCOL_UDP:

..//负责UDP协议的DC工作…

case PROTOCOL_TCP:

..//负责UDP协议的DC工作 if(!result){

..//执行上层ICD分析程序switch(PROTOCOL_TCP) case 80:

..//相应DC工作case 21:

..//相应DC工作case 23:

..//相应DC工作

switch(PROTOCOL_UDP) case…

..//相应DC工作…}}

if(!result)

..//告警

else

..//pass

2.2.2检测单元DC的设计

DC负责某类或子类网络攻击事件的检测,DC由若干域组件FCOM组成。分解后的域经过相应的FCOM逐一进行分析,与预期值进行比较,检测出攻击及异常报文。

DC的结构如图5。在DC中,第一个需要检测的域由一个组件FCOM来处理,组件可以自由地增加和删除。从RFC的定义可以看到,数据包的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域的值由于另一个域的不同取值将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在DC中,FCOM是相互联系的,共享分组信息,一个域能够充分利用另一个域检测的结果。这种结构设计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分析比较工作,提高效率。

图5 DC结构2.2.3 FCOM的设计

组件FCOM负责对分组特定的域进行分析。在组件中,定义了相应域的检测策略,这些策略存储在攻击特征库中,当域的值、域的长度或域的参数违反协议规范时,这种异常现象将被检测出来。我们通过对常见的攻击手段的分析,发现大部分的攻击手段集中于TCP/IP协议簇的IP、TCP、ICMP、UDP四种协议上,而且很多情况下通过检查报头值就能够发现违背RFC定义的、可疑的数据包。因此,可以针对这四类协议报头值制定FCOM检测策略。

3总结

以协议分析为基础、利用IDS直接收集的数据的攻击分类方法可以准确地描述攻击行为,降低攻击特征提取的复杂度,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利用上述方法构造的检测方法,既可以准确地检测已知攻击,又能够实时地对未知攻击作出判断,但是该分类在实现过程仍在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攻击模式的自动生成和重用问题;该方法以协议分析技术为主,然而协议分析在实现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义先.信息安全新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113-130.

[2]宋如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8-100.

篇(4)

引 言

光电类产品在机载产品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机载光电产品主要应用于机载光电瞄准、监视与侦察、预警、光电对抗等领域,可实现光电探测、侦察、监视、识别、告警、干扰、攻击、信息传输等任务,是实现观察与定位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的机载光电产品分为三大类:

1)机载火控类:包括武器火控系统等,目前机载火控产品正向综合化、信息化、决策智能化、架构网络化、攻防一体化、火打击精敏、研发试验一体化等方向发展。

2)光电探测类:包括光电探测瞄准系统、光电侦察监视系统、光电预警探测系统、光电对抗系统等,目前光电探测类产品正向着大口径、长焦距、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精度、多光谱、集成化、主动成像、立体成像、多波段、多目标等方向发展。

3)瞄准显示类:包括平视显示系统、头盔瞄准显示系统、任务处理系统等。机载光电类产品特点通常是体积小、灵敏度高和精度高。瞄准显示类产品正朝着体积小、高分辨率、高集成度、高精度、更好的处理性能等方向发展。

新一代机载光电产品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对产品制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光电产品的装调挂靠于现有的生产条件,装调制造能力弱,成为制约产品快速研发的瓶颈。本文面向先进的光电产品试制所需的加工、装调、测试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根据光电产品本身的特点,结合试制流程,总结光电产品试制中心的设备选型、土建以及公用工程条件,从而快速深入解决系统从设计到实物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加工、装调制造等技术问题,突破先进光电产品快速研发需求的瓶颈。

1、组织管理及工艺流程

传统的机载光电新产品的试制阶段主要依托于现有的批生产条件,生产条件一般按照生产工序独立分开,加工工序布置在加工厂房内,装配调试工序布置在装调中心,电装工序布置在电装中心,试验检测工序布置在试验中心。这种独立对于技术均已成型的大批量生产较为适合,但对于新产品的试制,有以下几点不利因素:试制阶段很多技术指标未成型,产品周转往复于各厂房之间,人流物流辗转较多;试制产品本身的工时较长,依靠于批生产,会影响到生产的节拍;部分待加工产品要求高精度等特点,现有的通用批生产条件难以满足。

新一代机载火控、光电、瞄准显示系统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构型、新材料,对产品制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面向先进的光电产品研制所需的加工、装调、测试等关键技术研究,需要快速深入解决系统从设计到实物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加工、装调制造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突破批生产和新机研制混线的局面,结合新机试制的关键技术提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思路,即建立一个专门以产品关键部件制造和装调为主的试制中心。

2、试制中心组成及布局原则

机载光电产品的试制中心主要组成区域应包括电装、加工(含光学加工和机械加工)、装配调试(简称装调)、试验检测等,这些组成区域能够满足试制时的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和装调,基本覆盖制约产品性能的关键技术,打破产品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于关键部件试制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各组成区域的规划分布需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合理规划人流物流,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2)充分了解设备所需配备专业条件,权衡利弊,统筹规划。

3)把握共性,满足通性和每个区域的特殊性。

3、功能分区及主要设备

3.1加工区

光电产品加工分为机械加工及光学加工。

1)机械加工:新一代光电产品主要特点包括轻量化、高精度、尺寸两极化、结构整体化等。产品零件主要为壳体类、盘类、支架类零件,零件加工以加工中心和数控铣、车削中心为主,立卧多轴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电加工等设备可满足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一次装夹即可完成的零部件。在机加过程,零件精度比较高、结构复杂、薄壁化特点突出,零件易变形,且材料多样,难加工材料的零件多。

2)光学加工:在光学产品研发过程中,需对光学关键部件进行反复测算加工,以验证其光学性能,例如对非球面零件加工、红外透镜磨边、非球面镜加工、红外晶体零件镀膜等。光加条件主要包括磨边机、金刚石车床、铣磨机、抛光机、镀膜设备等。在光加过程中,零件要求加工精度和检测精度高,镀膜难度大。目前柱面镜加工及检测、光学元件精密成型及检测、复杂非球面元件和自由曲面制造及检测、精密胶合、红外分光膜镀制、全息波导等关键技术是光学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3.2电装区

电装主要用于电子类产品的调试、测试和交付。电装区主要组成包括组件焊接、电缆焊接、整机焊接、波峰焊、回流焊、自动贴片、线缆检测工位和化学试剂间,由于试制的产品种类较多,且量较小,多以手工焊作为焊接方式,而对于某些焊接精度要求高,可采用波峰焊、回流焊等半自动方式精密焊接。设备主要包括波峰焊机、回流焊机、自动贴片机、打标机、刻字机、恒温箱等。

3.3装调区

装调区包括部件级装调和系统级装调。装调区是针对产品试制阶段进行建设,采取高度集成,相互搭借,相互共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装调台,调试测试台等设备。在试制阶段会经常对工装及被测试设备安装拆除,这是为满足产品研发阶段多品种,数量少的特点。

目前光电产品的高精度、结构复杂等特点对装调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装调区主要满足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测试等;平视显示类产品装调包括光学装调及定心、产品调试等。为避免工序之间相互交叉,应合理规划和调整物流,使运输线路快捷有效,提高效率。在光机装调过程中,环境要求特殊,粘接过程复杂,装调精度高。针对目前的发展方向,需开展高精密轴承装配、高精密透镜定心、非球面和异型光学件定心、红外和激光等光学系统装配技术。系统级装调区由于部分产品尺寸和重量较大,需配备吊车。

3.4试验与检测区

机载光电类产品根据环境试验内容,可分为气候环境试验设备、力学环境试验设备和综合环境试验设备。气候性环境试验设备所模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大自然所固有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低气压、湿热、盐雾、霉菌等试验箱。力学环境试验设备所模拟的环境因素基本上属于诱发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振动、冲击、加速度试验台等。综合环境试验设备,习惯上将气候环境与力学环境因素等综合在一起,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高度、温度-湿度-振动综合环境试验箱等设备。检测区负责对机载光电产品的尺寸、定心、轮廓、光学元件等进行检测,从而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主要配置三坐标机、干涉仪、轮廓仪等检测设备。

4、配套条件及规划方案

各功能分区由于产品特点不同,设备安装条件不同,工作环境要求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配套条件。

机加设备容易产生噪音,需注意降噪,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设置悬挂吊车用于工装夹具和产品的装卸,层高要求高。机加区气动设备较多,需配备压缩空气接口。加工及快速成型区需配置循环冷却水,满足加工过程中的散热要求,光学加工区通常要求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电装过程为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求防静电,其次对温湿度也有严格的限制要求。电装区的三防工段如清洗间、化学试剂间需设置为防爆房间,主要化学成分为乙醇、丙酮、甲苯等易燃易爆物。部件级装调区需设置大量的装调测试工位,其中光学产品装调需安装大理石台面来满足光学定心、镀膜等稳定性较高的要求。系统级装调区需配置悬挂吊车,工装夹具和产品较重,一般考虑放置在一层。环境试验区要设置循环冷却水。振动、三综合试验间注意隔音降噪处理,水冷设备配置循环冷却水,风冷设备室外风机间的设置需保证厂房整体效果美观,部分振动台使用大量压缩空气。检测区的三坐标房间温湿度要求较高,一般温度设置20±2°C,相对湿度25~75%。设备用电较多的区域包括环境应力筛选与检测区、加工及快速成型区,安装功率要预留充分。

试制中心各组成区域对专业条件的主要要求及人流物流如图-2所示:

根据厂房面积,本文提出2种规划方案:

方案1:若厂房单层面积较大,各功能区可按单层平铺规划,主要人流物流:光加、电装、机加区部件装调区系统级装调区试验检测区。试验区、系统级装调区、机加区的可设置层高较高。

方案2:若厂房单层面积较小,可考虑多层布置,其中机械加工、系统级装调、试验检测区根据需要应设置在底层,层高较高,其余各区可设置在二层或以上。

结 论

在机载光电类产品试制中心的工艺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结合试制的工艺流程,在功能分区、设备选型和设施条件等方面都要兼顾。

光电产品试制中心与批生产的需求及特点有一定差别。在工艺设计时,首先应清楚各个功能区划的特点和限制因素,对设施条件提出的明确需求,其次各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必须考虑,尽量节省时间和距离,提高试制效率,合理规划,最后在设备选型时,通常各类试制设备选用高精尖的较先进设备,为新型号新产品的性能提高提供保障。

篇(5)

一、前言

对于电力建设施工现场而言,物资管理既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对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质量,才能满足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工程施工管理实际,在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由于物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较大、仓储场地有限,要想提高物资管理质量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就要对物资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的针对性。为此,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应从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按照物资特点合理分类、把握准确性和高效性原则以及建立正确的物资管理理念等方面入手,确保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取得实效。

二、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

对于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而言,在物资分类管理中,应结合工程特点建立完善的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基于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建设实际,施工现场涉及的物资以装置性材料和消耗性材料为主,只有建立完善的物资分类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施工现场物资的有效分类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工程特点,明确施工现场的物资种类

在电力建设项目中,施工现场的物资数量较多、种类也比较繁杂,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整体效果,对施工现场的物资进行有效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从当前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来看,在物资种类划分过程中,除了要根据物资本身的种类进行合理划分之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对施工现场的物资进行分类,做到合理分类集中保管,使施工现场的各种物资能够按照类别进行统一存放和保管,提高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整体效果。因此,根据工程特点,明确施工现场的物资种类,是做好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根据物资种类特点,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

考虑到电力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在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物资分类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之所以要建立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其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物资种类多,数量大,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将无法得到有效有序开展,在具体的物资管理中势必会出现混乱,不但会造成物资管理的盲目性,同时也会制约施工项目的有序进行。因此,在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中,应根据物资种类特点,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确保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能够做到种类清楚、属性清楚、管理措施得力。

(三)提高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便于制度实施

在制定物资分类管理制度中,除了要合理考虑物资本身的类别和特点外,还要注重物资分类管理制度与施工现场其他管理制度的结合,以及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的结合。只有注重这一点,才能保证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在完善性和全面性上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提高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使物资分类管理制度能够便于实施,是保证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对于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取得实效。

(四)对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制度进行及时调整

为了提高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在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之后,应将该制度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全面实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记录和评价,通过开展定期的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掌握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为该制度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物资分类管理制度的制定只是开端,要想保证物资分类管理制度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积极效果,还要通过必要的评价和调整,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实施效果,为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物资分类管理的实际需要。

三、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按照物资特点合理分类

在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对物资进行合理分类是关键。在当前火力发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物资按照大类来分主要可以分为装置性材料和消耗性材料,按照小类和属性来分具体种类相对较多。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效果,加强对物资特点的了解,做好物资的分类十分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物资的所属大类有清楚的了解

从火力发电厂建设工程来看,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物资种类较多,按照大类划分可以分为装置性材料和消耗性材料,按照小类和属性来分还可以划分成更多的类别。为了做好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在材料进场之后,只有对物资的所属大类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按照物资的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以此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效果。因此,对物资的所属大类有清楚的了解,是做好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关键。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我们应认真分析火力发电厂建设工程特点,对涉及的物资种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制定物资管理制度过程中,对物资的所属大类合理划分及确定。

(二)对物资的特点和属性有全面的掌握

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除了要对物资的所属类别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之外,还要对物资的特点和属性有全面的掌握。之所以要掌握物资的特点和属性,主要是因为不同物资对保管条件和存放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物资的特点和属性,在施工现场保管和存放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严重时会导致物资受损无法在工程中使用,不但增加了物资成本,还对工程建设安全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物资的特点和属性有全面的掌握,根据不同种类的物资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三)根据物资的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在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中,掌握了不同种类物资的特点和属性之后,就可以根据物资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仓储办法。其中重点应选择科学的保管方法,根据物资对存放条件的要求,建立配套的硬件保管设施,以及制定良好的保管办法,保证施工现场的物资能够在使用之前得到良好的保管,使其在质量和性能上能够达到工程技术的实际要求。因此,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效果,就要对物资的种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做到根据物资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提高物资管理的针对性,满足物资分类管理的实际需要。

(四)将相似种类的物资进行系统化管理

在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中,除了要对物资进行细化管理之外,为了降低物资管理成本,提高物资管理的实际效果,还要将相似种类的物资进行系统化管理。例如,对于相似种类的物资可以采取同一种存放条件和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施工现场资源,减少物资管理中成本支出,使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能够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将相似种类的物资进行系统化管理,对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把握准确性和高效性原则

结合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物资管理实际,在物资分类管理中,要想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整体效果,不但要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对物资进行合理分类,还要把握准确性和高效性原则,保证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能够准确高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把握准确性原则

考虑到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复杂性和实际难度,在具体的管理中,只有把握准确性原则,才能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整体效果。之所以要把握准确性原则,主要原因是因为火力发电厂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物资种类较多,相似物资材质不同材料的品类较多,并且有些物资对存放和保管条件有特殊要求,如果不能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准确性,造成物资保管失误或者错发导致错误使用,将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只有把握准确性原则,才能有效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提高工程建设的有效性。

(二)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把握高效性原则

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火力发电厂工程通常对工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规定工期内要想提高施工效率,就要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基于这一现实要求,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应对到场的物资进行合理管理,提高管理的整体效果,对于急需的工程物资,应优先发放使用,为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工程建设在物资供应上取得实效。因此,把握高效性原则,是做好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应遵守的重要原则,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遵守高效性原则,才能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把握全面性原则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物资种类较多,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只有把握全面性原则,才能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全面性,使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能够做到全面有效,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应把握全面性原则,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物资分类细则,使物资分类管理细则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所有物资的有效管理,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全面性,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资保障服务,满足物资保障的实际需要,使物资保障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四)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把握针对性原则

除了要把握全面性原则之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物资的特殊性及个别性特点,对于有些特殊种类的物资,不但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还要把握针对性原则,做到根据其特殊性,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保证特殊物资能够得到特殊管理,确保特殊物资能够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把握针对性原则,对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实际效果。

五、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正确的物资管理理念

对于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而言,正确的物资管理理念是做好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关键。基于对当前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了解,在物资分类管理中,除了要认识到物资分类的必要性之外,还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物资管理理念。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实际,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只有建立正确的物资管理理念,才能提高物资分类管理的效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理念

从目前工程建设来看,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已经成为了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将物资管理作为系统化科学化,使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能够在科学性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使物资管理能够在整体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对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管理理念上入手,全面创新管理理念,积极应用科学化的管理思维,才能提高施工现场物资管理效果。

(二)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超前性的管理理念

物资作为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工程项目有效建设的关键。基于对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了解,我们不但要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对物资在工程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有全面的了解,做到提前谋划,超前准备,使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能够在整体效果上获得全面提升,为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物资分类管理的实际需要,达到提高物资分类管理整体效果的目的。因此,建立超前性的管理理念,对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现实化的管理理念

在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所有的设想和计划都需要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否则,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将成为无法实现的美好设想,于工程建设毫无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现实化的管理理念,应保证所有的物资分类管理制度和物资分类管理措施都能够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以此满足工程建设的现实需求。因此,建立现实化的管理理念,对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推动现实化管理理念付诸实施。

(四)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应建立有效化的管理理念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施工现场对物资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有效化的管理理念,并将物资分类管理作为一项专业的管理工作来开展,才能使物资分类管理成为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物资分类管理能够以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目的。因此,建立有效化的管理理念,是提高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的关键,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物资分类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物资管理既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对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物资管理质量,才能满足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工程施工管理实际,在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由于物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较大,要想提高物资管理质量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就要对物资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的针对性。为此,在施工现场的物资分类管理中,应从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按照物资特点合理分类、把握准确性和高效性原则以及建立正确的物资管理理念等方面入手,提高物资分类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11).

[2] 周启蕾,朱国宝,萧汉梁.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 2014(02).

[3] 袁丽君,张远志,李富庆.简介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J].一重技术,2014(05).

篇(6)

中图分类号:V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8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已经被列入今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以此为标志,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由一个理论问题变成了实践问题

1 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现状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议题的逐年推进,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也在我国得到关注,一些科研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建立理事会,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改革。

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率先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并制定了该理事会章程,确立了理事会监管决策的职能。而在公共图书馆领域,2010年深圳图书馆理事会成立,2012广州图书馆理事会成立,2013年深圳宝安区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均通过会议制定图书馆章程,规定了理事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明确由理事会负责确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图书馆重大事项决策权和议事权,理事长由行政主办单位分管领导或图书馆长担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图书馆法定代表人、图书馆员工代表构成。

可见,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更是鲜有尝试,但随着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明确要求图书馆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实际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成为现阶段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行理事会制度将面临的挑战

2.1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管理、财政保障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而从国外成熟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来看,其理事会制度的顺利运行都是由成熟的法律体系为支撑的。以美国伊利诺伊州为例,在该州《服务公众:伊利诺伊州公共图书馆标准》中明确规定:“图书馆由一个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任命一名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做管理者;理事会拥有控制图书馆所有财产以及资金的合理之处权力。”法律保障的缺失将导致我国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在构建、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将极大地制约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2.2 公共图书馆举办资金的单一性与理事会制度的冲突

我国公共图书馆由政府全额投资举办,因此政府是公共图书馆产权的唯一投资者和所有者,一直以来在图书人、财、物和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图书馆理事会成员的组成是多元的,但是真正掌握资源的仍然只有政府,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使所有理事成员享有同样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3 国内缺乏符合法人治理要求的相对成熟的制度范本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在国内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少数图书馆在试点实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从这些试点实施的单位来看,由于公共图书馆具有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质,在借鉴和引进发源于西方的理事会制度时,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难题,至今没有相对成熟的制度设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构建中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注重中央的顶层设计,在破解难题中不断创新思路、积累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理事会制度在我国的新发展。

3 当前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建设和类型

在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中,理事会类型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反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决策层于执行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理事会人员结构和理事会选择什么样的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直接影响理事会于执行层的权利比重。

我们从当前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理事会的职能划分,大概可分为决策型理事会、咨询型理事会、决策监督型理事会、议事与决策型理事会等模式。“咨询型”理事会类似于外部咨询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专业知识参与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其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决策型理事会”其责权类似于公司董事会,是事业单位最高权利机构,对组织发展规划及重大事件负有决策权。“决策监督型”理事则在决策型理事会行使的职能基础上,对组织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执行层的执行状况等负有监督权。(具体案例分析请见附表《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建设和类型分析》)

4 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理事会定位

文化事业单位实行法人治理、建立理事会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现在虽有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先行先试的做法,但对于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而言并没有全盘复制的可能性,因为形式上的完备不等同于实施上的有效,仅仅搭建起理事会的框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全面建立,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寻突破的方向、解决的办法。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开始步入积极推广,广泛尝试的阶段,各地区图书馆纷纷成立理事会,图书馆届正式开启了法人治理的新纪元。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需要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制度设计,需要政府配套制度的支持,也必将受到政府与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的影响。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之初的阶段,理事会被赋予的权利角色更多是咨询者,只能建言献策、扮演的只是咨询机构、智囊团角色,暂时还无法独立提出决策议案和独立进行决策论证。相反地,理事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为审议图书馆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建言献策,更好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搭建起法人治理结构是筹建图书馆理事会的首要任务。由于我们还处于试点和探索时期,各方认识未充分到位,配套制度未有效衔接,法制建设也未给予有力保障,因此从当前实际出发,将咨询型理事会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转变为决策型或决策监督型理事会,亦不失为一种实事求是之举。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近几年来,我国的公益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逐渐扩大,关于加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的需要迫在眉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公益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由财务风险引发的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加。而现在公益事业单位的危机意识淡薄,因此,针对公益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不断加强经济管理变得十分重要与紧迫。

一、公益事业单位的概述

1.公益事业单位的定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是指国家特别设立的,为社会服务的各类教育文化卫生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组织。其中,社会公益类事业是指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组织。这些单位不仅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还为其他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根据这些单位行使的职责、服务的对象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可以将公益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2.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特点:社会服务性、公益性

(1)社会服务性

一般而言,社会公益单位基本上覆盖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不是为特定人群或阶层而设立,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保证整个社会福利的组织。因此,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具有社会服务性的特点。

(2)公益性

根据社会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因此一般而言,这类的事业单位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对外提供劳动产品或者服务,它们不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不收费,它们大多按照资金提供者的期许与要求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部分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可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后的收入不用于单位组织管理层的分红,而是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1.更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我国学者大多把研究方向注重于一般企业的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较为完整与成熟,而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会计的研究仅局限于会计工作的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对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会计的整体框架与理论涉及较少。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研究分析在新时期新制度下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会计,有助于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与完善更加合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真实反映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状况,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指标,让资金提供者制定正确的分配方案。

2.节约资金,更好地为国家公益事业服务

社会公益事业是为了服务社会而产生并一直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事业单位计划与职能更好执行与完成的经济保证。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就要正确的使用社会资金。

三、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制度

(1)会计核算的范围不完整

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这类的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依赖国家政府的财政全额拨款,虽然这样,但是仍然会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的支出与收入。根据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经费核算与基本建设经费核算是两个独立的核算体系。对于同一个建设项目,有国家财政的部分拨款,还有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来源等。但是,在现行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中,只计入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单位自筹或其他来源的资金并不计入其中,这样,事业单位在基建项目中的建设成本仅仅是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单位自筹资金只是在结转“自筹基建”或“暂存款”账户时才计入其中,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实际投资核算成本与记账成本之间的差额,不利于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成本的全面准确的核算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而且,基建项目的资金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资金的重要部分,基建资金既可以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充足,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又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管理与监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会计实践中,基建资金的使用状况很少纳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这就代表,基建项目资金核算范围不一致,数目不一致的情况很难被上级单位知晓与掌握,这就会给某些人钻空子,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舞弊。

(2)会计核算的基础有缺陷

篇(8)

1.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实用主义造成的困扰。一方面,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客观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学习应用技术的同时,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致使人文学科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浮躁,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1-3]。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开设人文社科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茶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茶的实践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品味和鉴赏美,这与现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5-7]。

《茶文化》是一门面向我校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已有多年的开课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区分布、茶叶加工及分类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的选购与品质评定方法、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客来敬茶的礼仪及各种茶俗文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开拓学生眼界和心胸、培养良好品行和优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见端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现对我校茶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其他教学型省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2. 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情况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7万余人,独立学院1.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万余人。因此,以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和质量参差不齐,选课动机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就是要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主动性很强,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这类学生只需略加引导,其学习效果足以令人满意。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够学分,勉强来听课也是心不在焉,对这类学生必须要有特别的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兴趣,必要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中间,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又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对这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取舍得当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精彩的教学方式。

2.2教学内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茶叶分类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较多地体现了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对于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绍内容偏少。以“和”为核心的茶德内涵,其中的“和”不仅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理解、关心,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友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强化“茶德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 而不只是理论的说教, 但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在茶文化的教学实践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论教学,一方面是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户外茶艺活动相对缺乏,对茶艺和茶具的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体视频上,学生缺乏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也曾借鉴台湾“无我茶会”的形式,在授课班级上尝试现场多名学生参于各种茶类的泡制和品饮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备茶、泡茶、品茶等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后类似教学活动还需加强和完善。

2.4考评方式

课程评价是检验和完善课程的依据,之前的茶文化授课考评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老师将平时授课内容发给同学,同学稍微复习后参加考试,分数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判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确有较大的作用,但成绩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数,而卷面成绩又与考前突击有相当大的关系,结果是学生平时被动学习,考前随便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考评方式,将课堂或平时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将开卷考试改为课程论文,题目不限,但主题是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核心期刊杂志要求进行撰写,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3. 改革尝试

人文社科类课程是高校公选课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基础有着明显差异,这类课程又很容易让学生因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的茶文化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学活动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1)在讲授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下,着意增加讨论互动的环节。

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8]。茶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面对接受通识教育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及时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茶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2)在明确目的的同时,应强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像制品等综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论讲述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茶艺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或影像在多媒体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过音画渲染,给听众带来视听感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破被动的传统考评模式,采取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检测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审美感悟与人文精神作为茶文化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教学目标,考试时重点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审美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以课程论文代替期末笔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3)在课堂为主要授课地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引向课堂以外。

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但茶文化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辅以适当的参观实习、茶艺欣赏与表演、无我茶会等各种课外活动,则不仅使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熏陶和培养人文情怀。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这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既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众多学生,如何将茶学知识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并为学生接受,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同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长有关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守金.关于构建我院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2):5-11.

[2] 冯永泰.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1):141-144.

[3] 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学类公选课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曾斌.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0-22

[5] 邓敏. 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 43-46.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界定

1.1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概念

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概念起源于英国,称为“街道的家具”,通常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城市信息牌、饮水处、标示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2],是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的分类

商业步行公共设施常分为照明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七大类[3]。结合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实际情况,把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分为五大类(表1)。

表1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分类

公共设施类别 具体设施

休息设施 椅凳、休息廊

照明设施 街道照明、广告牌照明

卫生设施 垃圾箱、公共厕所

信息设施 广告牌、电话亭

交通设施 台阶、坡道、隔离设施

2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现状

2.1总体现状

南通市三元步行街是南通老城区内一条传统的商业性街道,沿街建筑风格古典,街道西端建有仿古的小型牌坊,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步行街中心区域设施较为齐全,基本满足行人需求,但部分设施数量不足,损坏严重;东端入口处,交通设施布置合理,建有隔离带,保证人流安全,但规格不统一,布置零乱;三元街南面设施简陋,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给行人使用带来不便;西面区域设施破旧、脏乱,影响整体环境的协调。

2.2分类现状

2.2.1公共休息设施

三元步行街公共休息设施主要有廊和椅凳。廊位于步行街中心区域,以红色为主,十分显眼;廊内布有可供休息的椅凳,椅凳的材质及颜色与廊一致,较为协调。

2.2.2公共照明设施

三元步行街的公共照明设施主要以街道照明为主。三元步行街路灯形式分为三类:一是单个圆形灯,位于南端入口处,每隔6m安置一盏,沿街两侧布置,照明效果较好,有一定的引导性;二是复古方形双灯,位于北端入口处,与周围建筑相统一,每隔6m安置一盏,沿街两侧布置,具有观赏性,照明效果不强;三是有六灯组成的花式灯具,位于中心广场,每隔8m安置一盏,沿广场四周布置,照明效果比较好。

2.2.3公共信息设施

三元步行街内公共信息设施有广告牌、电话亭。广告牌大多位于北端入口处灯柱上;在南端十字路口左侧设有电话亭,贴在电话亭上的广告由于长期风吹日晒破损严重。

2.2.4公共交通设施

三元步行街内公共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隔离带、台阶。东端及北端入口处设有岗石球形路带,保证人流的安全;进入中心广场设有台阶,由于有层次感,休息娱乐时轻松快乐。

3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存在问题

3.1数量问题

现状调查中,发现南通市三元步行街部分公共设施有所缺失。首先,休息设施欠缺,步行街沿街都没有设置休息设施,行人想要休息,必须要去中心广场休息,给行人带来了很大不便;其次,公共卫生设施太少,位置不明显,卫生条件较差。

3.2形式问题

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形式单一;还有部分公共设施设计形式老旧、不美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如座椅:只有步行街中心区域长廊内有座椅,其他地方未设,座椅为木质长椅,缺乏变化。垃圾桶:整个步行街内的垃圾箱只有一种形式(图3),而且垃圾箱破旧、脏乱,设计没有特色,影响美观。公共厕所:设计较为陈旧,在入口上方贴有“公共厕所”四字,入口狭小,不明显。

3.3布局问题

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中,垃圾桶、公共厕所等设施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步行街现状、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生理需求。如大多设施的位置占用人行道、停车位等场所,阻碍行人步行以及活动,还有些设施没有考虑周围环境,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破坏了环境协调性。

3.4管理问题

缺乏必要的管理,维修不及时,会造成了城市商业步行街道的质量、美观等问题。调查中发现,三元步行街中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存在损坏,脏乱以及乱贴广告等问题。这些公共设施不能及时维修、清理,不仅功能失效,而且严重影响美观。

4南通市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的优化策略

4.1设施增补

商业步行街不仅可以满足行人的各种需求,而且是塑造步行街个性形象重要的景观载体,完备的公共设施是步行街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6]。调查中发现南通市三元步行街目前设施还不完善,尤其休息、卫生设施存在缺失。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对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进行增补和完善。如(1)在三元步行街两侧设置双人椅,方便行人逗留;中心区域作为中心娱乐、休息区域,应适当添加单人椅、双人椅和3人椅。(2)垃圾桶沿街设置间距可在30—50m,如果中心人流较多,间距可以设置在20m。(3)公厕是一个特殊的公共设施,人们需求较大,却又潜意识的排斥其存在,必须在造型设计及使用管理上使之成为卫生、整洁的代表。目前三元步行街的公共厕所需要拆除,可按间距300—500m进行设置,因此三元步行街可以在南面和西面分别建设一个公厕,方便行人使用。

4.2多元化设计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还需要考虑精神上的感知[8]。单一化的设计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可以根据不同路段,设计不同样式,与周围环境相统一,给人舒适感。设计的多元化可以从材料、颜色、形态综合设计来实现[9]。南通市三元步行街是一条传统的商业街,建筑风格仿古,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以古典为基础,可以适当加入现代简约风格,在环境协调的同时,又不过于单调。

4.3空间布局优化

一条街道的布局能够使人一目了然,或者街道所铭记下来的城市历史都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这条街道乃至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环境就会给人以清晰优美的感觉。三元步行街公共设施中,垃圾桶、公共厕所等设施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需要通过对步行街整体现状去考虑,从人的心理和生理出发,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如(1)垃圾箱尽量设置在行人水平视觉的主要范围之外,设置位置尽量靠近行道树以及座椅旁边,可以有遮掩物,不占用人行道。

(2)公共厕所充分考虑其私密性,力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并可考虑休息座椅、花坛、绿化等配套设施。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西班牙.瑟夫.马.萨拉,周荃译.城市元素[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赵继瑛.西安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D].设计艺术学院,2009

篇(10)

城市公共设施指满足市民公共需求的设施用品,是伴随城市发展的融工业产品与环境发展为一体的公共物品或设备,主要分布于主题公园、广场、商业步行街、医院、学校、绿道、小区、快速公交等场所。从功能属性进行分类:健身类公共设施主要有小区、公园及广场健身设备;休息娱乐类公共设施主要有公园座椅;交通出行类主要有绿道、BRT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和停车场等;指示查询类公共设施主要有教育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及道路的指示查询系统;照明类公共设施主要有小区及道路公共照明。其他人们经常享用的公共设施有:具备使用功能的电话亭和垃圾桶,具备精神审美功能的主题雕塑。

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及特点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由人类的生活需求发展而来,具备丰富的造型、多变的体量和多重功能,其内在核心功能是休闲和娱乐,在公共环境空间中解决社会大众实际生活中的住、用、行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问题,因此综合反映出实用性、合理性、审美性和系统性等原则。经深入调研发现,当今国内城市公共设施并不缺乏细节特征和个性元素,但整体功能单一,机械乏味,使用体验欠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共享因素的公共设施再利用设计原则

优良精致的公共设施能直接反映个城市的生活品质与精神价值,国内城市公共设施需要在现有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再利用设计。所谓再利用设计,指的是并不需要大刀阔斧的革命性颠覆创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新改造,赋予产品新的功能和意义,需要从生活形态的角度出发,研究当今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行为和消费价值观,以及人、产品和环境空间的整体关系。

1.充分利用空闲资源建设休闲和娱乐空间

建设和美化城市空间生活环境,形成富有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居住环境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不仅仅限于重复式的资源浪费型设计,而可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的空闲资源进行再利用。最经典的案例是丹麦BIG设计事务为美国东海岸城市曼哈顿所设计的防洪规划方案中,针对高架公路下方狭长而又昏暗的通道,充分的利用这块闲置的空间,在高架桥底下巧妙的设计了下拉式展板,内嵌灯光照明并表面涂鸦处理,环境的有效提升让附近居民能在此享受前所未有的健身,游览和购物乐趣。

同样可以运用上述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公共设施加以利用,比如针对现今小车驾照学员急剧增多而驾照考场设置过少,导致驾照考试排队时间特别长的问题,则可以利用地处偏远和车辆行人稀少的公路段设置某科目的考场。城市路边的大量广告灯箱也造成定资源浪费,其空闲空间和温度如有效利用可提供给在恶劣天气中路人的短时居住。空闲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使人们共同享受创新设计后带来的便利,同时能解决一定的社会矛盾问题。

2.以物联网技术赋予传统公共设施新功能

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猛进的背景下,各种生活电器和日用品都变得“智能”起来,与之相应城市公共设施创新应将信息技术与景观设计有效的结合,具体表现在智能交互和用户体验上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应该深入分析未来社会和生活形态的走势,洞悉人们在共享生活形态下产生的新需求和生活愿景。如城市中传统电话亭的通信功能已经大幅弱化,而智能手机续航时间短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可将电话亭中植入精密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从而具备语音拨号,网络化预约出租车和查询紧急信息的功能。公共座椅是人们需要休憩的必备场所,通过植入传感技术和APP技术,则能监测环境和天气,同时具备充电和称量体重的功能。在传统的景观灯设计中加入自动过滤系统和传感器,则能净化空气和实时监控拍照。通过以上设计思路分析总结:传统的公共设施有必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人类带来诸如安全和健康监控、环境监测、信息查询和手机电量续航等新舒适和便捷的功能,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运用公共设施作为载体产生新能源

城市公共设施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占用大量的公共面积和耗费了过多的资源。公共设施设计创新的内核和外延也面临多元的转变,以应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日益复杂的问题,设计师有责任思考并提出全新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以公共设施作为载体产生新能源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2010年台湾光宝奖的金奖作品“Green Pass”将传统的三棍闸机进行再利用设计,将人通行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动能转化为电能,以供给后面通行的人提供刷卡识别的电量所需,该套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让世博会等大型赛事免去重新布置电源和线路而产生大量能源消耗。高速公路上汽车高速行驶所产生的风能和噪音能转化为电能,能提供路灯的能量供给。这种能量自给自足的设计思路在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中得以充分展现,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为人类社会节约了大量的能源,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为不发达地区的能量供给提供了新路径。

4.注重安全性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上一篇: 足球倒挂金钩教学 下一篇: 焊接的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