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化学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普通生化实验、生化分离实验,以及一些技术水平更高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生化实验主要是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生化分离实验主要是利用层析、电泳、超速离心等方法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纯化;其他高级生化实验则包括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物质代谢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dna重组技术,等等,其中的一些技术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并成为这些学科的核心技术。
二、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
生物化学和相关的生命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实验是这些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良好手段。生物化学作为揭示生命的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是21世纪最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学科之一,其旺盛的活力离不开实验的开展和创新。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这有效地缓解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使得生物化学焕发出它本身特有的学科魅力。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上面提到的“酶的抑制和激活”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个体之间存在酶活差异,需要同学们自己对酶液进行适当的稀释。有的同学酶液稀释得正好,激活组、抑制组和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别呈现出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有的同学第一次酶液稀释过头,重新调整后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鲜明的实验结果令同学们非常新奇和兴奋,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热情和研究兴趣,并使同学们领会了酶活力的影响因素和酶活测定的关键。糖代谢是动态生化的重要内容,其中的糖酵解途径以及糖的有氧代谢需要同学们完全掌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实验,比较在三氯乙酸、碘乙酸存在下酵母的葡萄糖代谢情况,以及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的积累差异,使同学们对酵母的葡萄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有了更为生动和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动态生化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代谢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生物化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稳定性较差,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较大。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需要具备优良的实践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灵活、创新的科研作风。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的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处处可见,也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下发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品课程建设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打造出一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特色性的精品课程,为国家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合格人才。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科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理念。在我校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生物化学》被列入首批的精品课程建设课程,通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我校的《生物化学》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都发生很大的改变,《生物化学》的教学对其它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的形成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积淀的结果[3]。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关键的因素在于它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程组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生物化学”课程组由最初的2名主讲教师和1名实验技术人员发展为现在的5名主讲教师和3名实验技术人员,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本教研室积极采取措施,如对新进的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由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学期间建立教学观摩制度,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来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通过到国内外进修、留学、做访问学者或开展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
二、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4]。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争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准确定位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该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国内外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动态,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先进性,如,增加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章节,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重要地位。针对“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等课程之间存在交叉内容这一实际情况,课前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做到在课程内容上不重复。第二,优化教学内容,理顺学习思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以构成生物机体内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结构为基础,阐述物质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物质在机体的氧化分解过程。调查发现,生物化学的学习困难,其原因是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过多,化学结构和反应式错综复杂,学生难以把握“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这一学习的思路,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各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要做重点阐述,与其他课程重复内容如激素、细胞膜、光合作用等仅做概述,让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有一清晰的线条。
(二)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潜能[5]。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能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讲授,逐步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些flash 动画的添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的一些原理。目前该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已制作了4套(中文+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所有“生物化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课件已全部实现上网运行。教学方式也多样化,以前“以教为主”现改为“教师、学生并重”,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渔”而不是重“鱼”,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双语”教学是《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一项措施,《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本课程从2008 年开始,正式开设双语课堂,教材选用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坚持进行双语学习的学生不论是在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方面,其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长进,其四、六级分数普遍较高,适应了社会对生物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完整展现精品课程全貌,是学生、教师学习观摩的一种示范与交流平台,也是对外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精品课建设的水平[6]。教师需要科学构架网站的结构体系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基于这种平台,在课堂之外通过对教师教学文件的阅读,巩固学习成果。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源库的阅读,获取更多相关知识,使学习过程得以延续。作为学习平台,该课程网站总体构架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发挥辅助学习的功效。此外课程网站还建立一种评价平台,加强评价体系和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的建设,及时反馈留言板,与学生建立课程交流论坛、教师网上答疑等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学互助互补,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课程组教师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着力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比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鲜明,困扰着该专业办学和毕业生就业。 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主要应该在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方面体现。生物化学技术大实验是为体现生计专业特色而设计的实验课程,它在专业的全部实验课程中,占用较大的比重,从过去数年来的实践效果看,它在缓解生机专业办学特色的矛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客观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鲜明的专业特色是方方面面的办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门实验课程将一个专业办好,但我们的努力可以先从一门课程开始,更何况这是一门大型实验课程。基于这种思想,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我院的专家、教授,讨论了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问题,征集了一批优秀的实验项目。新大纲的组成: 新大纲包括20个实验项目,其中12个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是由征集而来。
(五)课程教学质量与管理
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材选用、主讲教师安排、考试命题及阅卷等环节上,建立了相应的保证与监控体系,制定了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及教师岗位职责。
1.教学计划的制定。授课计划是完成好课程教学内容,制备多媒体课件并落实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执行性文件。本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执行本课程教学前必须制定出规范、符合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授课计划,并经系、院审批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本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完整、规范的教案。采取集体备课、课程组成员定期讨论和相互交流心得的方式。
2.教学管理。课程考试是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实行教学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程根据考试大纲实行客观命题,建立试题库,组织考试,采取集体阅卷,评定成绩。考试结束后集体讨论和总结,作为下一轮教学改进的方向。
(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课程组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近年来,与省内外高校联合编写生物化学教材3 部,参编生物化学实验教材2 部,教学辅导资料1部。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我们均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优秀教材。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基本与基本实验技术,如: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经多年使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内部因素。师范院校的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为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程开始前,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其次,明确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具体内容及知识的扩展要靠他们自己完成,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会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多媒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根据本门课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掌握结构,理解功能; 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除了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外,教师在课上避免满堂灌,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查询,成为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新体系,全面考虑该课程教学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地对生物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加强生物化学与其他课程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渗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了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生物学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No:TS12280)和湖北省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鄂教高[2008]24号
[参考文献]
[1]袁德宁. 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03):53-57.
[2]张楚富,程汉华,刘德立.生物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桂珍.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护理研究, 2006(29):67-68.
[4]黄海午,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高教论坛.2011(12):26-28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72-01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and frontier subject of life science,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students,which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ability of them. I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secondly;secon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thir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n improve the enterprise ability of student in futur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gronomy special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improvement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作为生命科学各学科基础的实验学科,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1-2]。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涉及农业环境、作物等多种科学,均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理论和技术对实现农学专业目的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逐渐成为各专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因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在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其能力的提高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当前严峻形势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能够提高农学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农学专业人才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农业实用型人才是农学类学生教育的宗旨及目标,以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资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必然要结合在农业领域相关专业中的应用范畴,讲授最基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内容,介绍新的大农学相关的科研进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最新科研进展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寻找科研兴趣的切入点[5]。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高等农业教育中,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实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熟练分析检测技术,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2]。
3 提高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学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其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相关知识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着重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生产实践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农作物的抗旱、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响应环境的机制研究,作物农艺性状的调控机制、作物栽培模式与品种特性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后期农学类专业课程学习,为学生今后开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以及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奠定基础。总体而言,完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6],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4 结语
农林类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要大力培养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要将创新创业的精神贯穿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等课程的课程体系中,通^专业实验的开设及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要充分发挥农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国家的惠农政策,大力倡导农学类专业学生走涉农创业之路。农学类专业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走涉农创业之路,并努力获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7]。
5 参考文献
[1] 李勇超.以专业为基础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113-115.
[2] 王梦姣.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9(5):112-114.
[3] 高双成,史国安,施江,等.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50-51.
[4] 彭湘奇,王美军,王愚,等.农学类专业研究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13(1):25-28.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35-01
认知同化论主要倡导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新知识点与已经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能够将新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进行认知同化,促进学习和理解。高中生物知识系统而又分散,它讲究的是对于生物知识的充分理解和融会贯通,通过加强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充分提高教师课堂指导的有效性。
1认知同化论的基本理念
认知同化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它主要是倡导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相互关联性,从而能够建立起完整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对新知识产生新的见解。在教学课堂开展认知同化论教学的一般条件为:
(1)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拥有相应的旧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旧知识在认知结构中的基础搭建和传承引导非常重要,只有深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通过旧知识点来催生对于新知识全新的理解。生物学科是高中理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生物学科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带动了很多全新知识的涌现,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认知同化论来充分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认知同化论中,倡导学生挖掘旧知识的深刻含义和相互联系。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采用复习的方式来教授新知识点,让学生们带着对于旧知识的思考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新旧知识的认知同化,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传承和延续,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知识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将新知识认知同化到他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学生必须充满对于新旧知识联系的愿望。只有认知才能产生同化,而只有意愿才能促进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积极阐述新旧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渴望,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来理解新知识,而通过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温习旧知识。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挖掘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能将学习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将新知识点做到学习理解,将旧知识做到熟练掌握,新旧知识点认知同化。
2认知同化论的学科作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认知同化论主要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兴趣和自愿精神的基础上,倡导和开展认知同化论的教学,需要教师加强对于这三方面的充分把握,具体如下所示:
2.1认知同化论可以加强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课堂,开展认知同化论需要教师加强认知理念与学生生活场景的充分联系,这样才能教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掌握旧的知识点,通过生活中的熟悉场景去理解新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利用生活场景搭建起新旧知识点关联,就可以总结出新的认知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认知同化论进行生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物基础,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物认知思维,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对生物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对于生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有效地引导他们规避认知上的盲区,为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同化体系。
2.2认知同化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课堂,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是提高课堂认知同化程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寻求知识框架里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衔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体系的连贯性,才能真正开展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引导,加强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升华。例如,在讲述“生物进化论”这个课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侏罗纪公园”、“冰河世纪”等史前生物的电影,充分建立起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人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现代的生物界是从什么时期开始演变的?进而带入“生物进化论”这个课堂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解剖学、植物光合作用等旧的知识点入手,进而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3认知同化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高中生物课堂,学习更多地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而通过开展认知同化论的系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对于新旧知识的完整认知体系,可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知识,教师只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判,就可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了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共同提高。比如,教师在开展“植物光合作用”这一块的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复习关于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叶绿素怎么通过细胞壁来实现和阳光的化学反应,再加上实物展示和显微镜观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其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精神,喜欢植物的学生很容易在里面寻求到学习兴趣,也能充分了解我们的大气层是怎么形成和变化的,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老师应该充分掌握认知同化论这种先进的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在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旧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于新知识进行分析和把握,将新旧知识做到有效的认知和同化,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卞存维.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1).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经过长期试验与研究,建立了一套新的学习理论,即认知同化论。他提出的认知同化论是教育界的一种革新理论,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本文就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做出体会。
一、奥苏泊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全新知识的时候,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他们互相保留,互相认知。
(一)认知同化论中的认知
何为认知,认知是指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即个体中的已知,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建立在认知结构上的。
(二)认知同化论中的同化
同化(Assimilation)是生物体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奥苏伯尔将同化一词意思延伸,将皮亚杰所说的顺应的含义也加入了同化一词。
(三)认知同化论中的三种学习知识的相互作用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认知结构的关系。(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自身知识认知结构是下位,所要学习的知识处于上位。(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自身知识结构占据上位,所需学习知识处于下位。(3)并列学习:即下位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同化。在横向上互相吻合。
(四)认知同化理论核心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让学习更有意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学生表现出愿意学习的心态,就是表现出一种需要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学的内容建立联系的意愿。(2)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潜在意义,即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构成联系。
二、怎样使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生物学的教学任务,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所以,教师教授知识之前必须要根据学生已知的认知结构采取教学计划,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生物教学
根据奥苏伯尔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先将学生弄懂了什么,哪些没有弄懂,再根据其知识结构特点进行教学。
1、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在教师备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学的知识情况,与新知识有深切联系的概念与学生已掌握的原理尤其要着重掌握,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多样性,所以教师也要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课间提问、课下交流、日常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方式。
2、发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同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让新旧知识建立一个联系,实现知识的架构,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能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的支点,那么教师就必须暴露出桥接新旧知识的支点,让学生通过它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帮助没有掌握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吸收知识。
3、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参考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学习的新知识需要架构于已认知的知识结构中。就是从已知的知识中推出新的知识,再加以应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在学习中总是已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与架构新的知识。那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合其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4、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进行生物教学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教师讲授新的知识之前,先教授一个学生能够掌握所将要教学的新知识的一个能够对新知识产生引导性的知识结构,所谓先行组织者。
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拓展提炼,设计一个通俗易懂或者直观形象的一个具体模型。使学生不会机械地去记忆,理解问题透彻。
(二)建立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构成的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良好的认知结构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计划。
1、同步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取决于认知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同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按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确定知识的核心点,合理连接各个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牢牢架构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本质与概念,也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建立良好认知结构的原则
良好的认知结构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结构的组织和完善。按照奥苏伯尔建立认知结构的原则来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不光要建立深层次的结构,还要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深层次的结构使学生容易同化新知识,而整体化的结构会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三、认知同化论对高中生物教学可以起到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并实践的情况下,个人认同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确有实际教育意义。
(一)教学任务目的的分析是在开始教学活动前,预先对学生的认知架构和个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分析成功确定促使学生学习发展的策略,使学生良好吸收生物知识。认知同化理论给教师教学任务的分析与计划提供理论指导。
(二)认知同化理论使生物教学备案符合教学逻辑性。符合逻辑性的教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符,容易被学生同化吸收。
(三)先行组织者的知识可帮助学生过渡生物教材中难度过高的章节,为学生预先讲解本质,使所学知识文化层次与已有知识文化层次相符,缩小学生认知结构与教材结构知识水平差距。
(四)贯彻同化理论能助教学者确定学生吸收知识的起点与学习倾向,发现学生兴趣,使学生不易脱离原有认知结构水平,学生更易在教学活动中精力集中。
结束语
国家经济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教育工作者为了教育事业也自始至终不断追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应用无数教学方式,开创新式教育思想选取最优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并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将新的学习方式融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1]陈兰芳.利用认知同化论突破物质的量教学的重难点[J].新校园:理论版,2012(7)
这类药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有减缓作物营养生长,增加抗逆性、缩短节间、矮化茎秆、控制株型的作用。目前,在国外使用已相当广泛,主要用于矮化生长,调节地上与地下部器官的关系,增加产量。但在药剂用量太大,造成药害的情况下,施用赤霉素可以抵消其效果而使茎的生长恢复。
二、生根防落
这类一般为生长素调节剂。目前,常用促进生根的药剂是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吲哚丁酸的药性强,且较稳定,促进生根多而长,但价格昂贵;萘乙酸促进生根的作用较小,但生根粗壮、价廉,不过有抑制芽生长的副作用。若将二者混合使用效果最佳。比久、脱落酸可通过减少叶片蒸腾而促进生根。
生长素含量多的组织或器官,能够形成一个吸收营养物质的中心,而未成熟的幼果,常因生长素不足,在基部生离层而脱落。防止脱落常用的生长素有2,4-D、萘乙酸等。
另外,赤霉素也能提高果蔬作物的座果率和诱导单性结实,
棉花盛花期用20-50ppm的赤霉素点涂在花冠或开花1~2天的幼铃上,可防止落花落铃。
三、催熟脱叶
目前,生产应用的这类药剂主要有乙烯利、增甘膦、脱叶磷、赛苯隆等。乙烯利可用于番茄、辣椒、香蕉、柿子、西瓜、桃、梨、苹果、菠萝、柑桔等瓜果的催熟和脱绿着色。在棉花生产上,用乙烯利、赛苯隆催熟已大面积推广。在霜前15天以乙烯利、赛苯隆喷施棉花,可加速棉的桃发育,提早开铃吐絮,采收集中,纤维质量提高,一般多收优质霜前花二成左右。水稻乳熟期用1000ppm乙烯利水溶液喷施,能促进灌浆,加快成熟。增甘膦能加速甘蔗的成熟,增加含糖量。
四、打破休眠
赤霉素闻是打破休眠的物效药剂。在种子内能诱导多种水解酶的合成或增加其活力,如:采用0.1ppm赤霉素闻浸泡当年收获的马铃薯10分钟,即可打破休眠,进行夏季栽培。在啤酒制造业中,赤霉素处理萌动而未发芽的大麦种子,诱导α―淀粉酶的形
成,加速其糖化过程。这样可以节约粮食,降低成本,简化工艺流程。另外,赤霉素还可以代替低温,使冬小麦加速通过春化阶段的发育。
五、抑制发芽
抑芽丹、抑芽敏、三碘苯甲酸等能使作物的顶端生长点停止生长,可用于棉花、烟草等摘心打顶,萘乙酸甲酯能抑制窖藏马铃薯的发芽,延长其休眠期,从而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1999年1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校长。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正是这种文化间的交叉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丰富性。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魅力。但事实上,西方P于中国的知识总是在真实中参杂着想象,有时这种想象作用甚大,甚至会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今天我想从自身的两则故事谈起,谈谈在我的留学经历中所接触到的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1999年初,受德国阿登纳基金的支持,我有幸到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留学,师从大名鼎鼎的霍耐特教授。众所周知,霍耐特教授是哈贝马斯先生的亲炙弟子,在当代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传人,霍耐特教授致力于探讨黑格尔“承认”的概念,并深刻继承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范畴。而这样一位专门研究“承认”和“交往”的教授,却在与我的交流中问出了两个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一次课后,我与霍耐特教授到学校附近的小酒馆吃饭。席间,霍耐特教授好奇地问道:“你们中国有铁路吗?”我惊讶于教授的问题,于是很认真地向教授介绍,我们中国不仅有铁路,而且有非常完备的铁路运输系统,在中国,铁路是非常重要的出行方式。霍耐特教授听完我的介绍,多少有些尴尬而又诚恳地说:“那你们比美国人聪明,美国只有公路和飞机,他们的铁路系统非常落后。”还有一次,我与霍耐特教授在办公室聊天,说起了我的孩子将要到德国探亲。那时候孩子5岁,与霍耐特教授家的小儿子年纪相当,教授便热忱地邀请我的孩子与他的孩子一块玩耍。但随后,他又问出了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问题:“你的孩子现在还留着小辫子吗?”我说:“我的孩子是男孩,不留小辫子。”霍耐特教授说,他还以为中国孩子依旧像古时候那样留着小辫子。两则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千禧年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而这样一位在社会理论领域占据扛鼎之位的专家,却对现代中国有着如此巨大的文化误解,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一位教授尚且如此,那么在西方普通民众的观念中,中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那时候霍耐特教授的博士讨论班上共有4位亚洲留学生,两位来自韩国,一位来自日本,还有一个便是我。或许是在与我们这些黄皮肤、来自东方他者文化的留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霍耐特教授受到触动,促使他开始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他为我颁授“文学之家―德嘉银行”翻译奖的致辞中,他强调了“文化的中介者”的作用。霍耐特教授说,文化中介者的职责便是致力于在两种文化之间实现思想上的相互交流或文化上的相互接近,让自己的国家认识和理解外面的陌生世界。一方面,为了搭建两种文化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他们不断努力去发掘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共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忽略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分歧和障碍,并且要让人们对这种分歧和障碍有所了解,这样才不会抹杀异域文化所独具的特色。所以在文化交融互动的过程中,文化中介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这对于中介者自身的学识、语言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今时代,得益于互联网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进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中介者的作用也日趋重要。但反观当下,我国的文化中介者在推动文化互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未达预期效果,中外文化的沟通有待于加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译介,可以克服语言之间的障碍,帮助西方世界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然而目前我国向外输出的译介作品的质量与数量有待加强,其发挥的功效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正如当年作为留学生的我给霍耐特教授带来的触动,留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承担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现在中国每年向国外输送大量的留学生,他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在汲取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向外国民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形象。然而,这种输出是不均等的,较之于走出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引进来”的西方留学生数量则非常有限。只有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深入当代中国的实际生活,与中国民众展开广泛接触和交流,直观感受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才能彻底扭转存在于西方人观念中“梳着小辫、坐着马车”的一两个世纪前的旧中国形象,才能消除西方对于中国存在的文化误解,才能真正向世界展现21世纪开放、文明、现代的中国形象。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利用效率,并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具体作用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生活中存在的疑问与好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与交流。
第二,在增加教学课堂利用效率方面: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深入浅出等特点,其利用的资源均是来源于生活,而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与书本上的知识点所契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与传统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相比,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同时与教师的互动也更为深入,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现实案例向专业知识的转化,同时也能够完成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能够通过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更能够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应用生物以及复习生物的好习惯。根据记忆曲线我们可以得知,当在不同的场景下遇到同类知识的次数超过3次以上,大脑会形成永久记忆。而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回忆与思考正是形成永久记忆的核心方式。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对策
上文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点进行了讨论。而在具体的实现与教学模式改革层面,则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对所用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改革大纲。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选择的导课内容应该是生活中较为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此种例子的选择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可以以教研组或者更大的范围为基础单位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案例的准确性与广泛性,还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保障整体的案例库的时效性。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来进行。其中分析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课堂建设过程当中,提出问题可以作为课堂引题来进行应用,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的举例说明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分析问题就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对所举案例的实际分析来引出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第二,则需要对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以达到完成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解决问题方面,需要对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书本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最后,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应该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还需要对相关的练习课程、考核模式等相关的学生学习配套测试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教学模式为方法、教学目的为基本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有效的全新教学模式。
四、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但是,其在具体的改革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2)优化物理课堂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观察、提问、思考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创造发明的源泉、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是终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目标。因此应尽力做到这点。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提问与思考,应对电阻定律演示板加以改进,增强演示效果,优化教学情景。我采取的办法是用细铜丝把各电阻线连接起来,并接出一根导线在下面依次串联小灯泡、电源、废旧日光灯管中取下的留有底座的灯丝、 带有鳄鱼夹的适当长度的细铜线,如图2所示
1.如图1所示,给钨丝间断加热,让学生反复观察并找出加热、电流表示数、灯泡亮暗、电阻的关系,再根据电阻定义判断 “金属钨丝的电阻与温度关系”。2.讲解图2组成后,用鳄鱼夹分别接入铁丝与锰铜丝右端,让学生反复观察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的电阻线接入与灯泡亮度的关系,通过琢磨、交流与讨论后得出“电阻大小与材料关系”。3、在图2中,用鳄鱼夹分别夹住横积面积不同的两根锰铜丝右端,让学生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接入锰铜线的横积面积不同而引起灯泡亮暗变化,进而看到“电阻与横积面积有关”。4.在图2中,用鳄鱼夹接入同一根锰铜丝右端,并逐渐向左右端移动,让学生观察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长度的锰铜丝接入电路时,灯泡亮暗变化,进而提出电阻与接入锰铜丝长短有关的问题,并确定其关系。只有优化物理课堂情景,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去观察现象、叙述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
(3)课后辅导学生时,优化学生能够解答问题的教学情景。物理情景建立与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如图3所示,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弹簧弹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从A下降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减小;
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
C.物体从A下降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少;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多且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生物化学难学,但也有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本课程所用教材是杨丽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四版,绪论是第一课,是对本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讲好绪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化学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理解分析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绪论讲的新鲜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将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1]。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2)熟悉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3)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熟悉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
2教法和学法指导
2.1教法
(1)层层递进提问法:提问贯穿于本次课程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思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课程内容逐步深入、前后贯通。(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合理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了对绪论知识目标的理解掌握,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3)启发对比法:这种方法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4)列举实例法: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的四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学法
(1)学生应课前做好预习;(2)课上注意听讲、记好笔记;(3)课后做好复习。老师应介绍怎样预习、如何记笔记、及时复习和回顾已学的知识点等。把学生引导到生物化学知识的范围中来,同时教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2]。
3教学程序设计
3.1引入课题(10min)
由生物界的各种现象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在学生理解后设置问题: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化学现象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应如何分析?此处设此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能回答,则继续问:怎样揭示生物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启发学生回答:要研究生物界这个复杂结构体系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基于生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建立生命现象基本原理整体框架。进一步设置问题:如何研究?再启发学生举例回答,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3]。
3.2讲授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5min)
3.2.1生物化学研究的启蒙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酿酒、制酱、做醋等应用;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治脚气常做谷白皮粥防之”,即使用含大量维生素B1的食物对脚气病进行治疗。同时还用猪肝治疗雀目(夜盲症)。讲到此处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老师的文字叙述变得更感性。3.2.2生物化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生物化学自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后,涌现出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讲到此处,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读相关研究。原因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后续内容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质代谢等的生理现象的讲解做铺垫;(3)为之后知识拓展埋下伏笔。3.2.3生物化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生物化学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乏其人,对生物化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讲到此处可与3.2.2的内容做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设置过渡问题: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生物化学研究的什么规律?
3.3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20min)
首先设置问题如“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此处讲授人体每天都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中酶催化了绝大部分生化反应,与此同时生物体具有精密的自我调控方法。这点从几个层面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可适当举例说明。从“种瓜得瓜”推导出遗传的概念,结合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遗传的相关知识点[4]。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活跃气氛,应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同时穿插知识点覆盖的实例。
4课堂小结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教科书,不能生搬硬套、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扼杀积极性的。绪论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可介绍一些目前在基因诊断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成功事例,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是和我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绪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并融会贯通才能牢固记忆[5]。
5课堂效果分析
通过四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在分析、理解及融会贯通中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6]。
作者:朱会霞 孙金旭 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大学教育,2013(13):118-119.
[2]张艳芳,张煜,单琳琳,等.医学生物化学绪论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6):582-584.
[3]张璟,尹战海,李霞,等.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3):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