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开发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8 15:1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险产品开发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保险产品开发管理

篇(1)

深圳一家财产保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财产保险行业而言,产品创新必将带动市场全面创新,并将促进财险行业甚至其它相关金融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对于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则会丰富了公司产品链,扩大了公司的经营空间及盈利能力,提高了公司竞争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服务社会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将得以提高。据悉,外资分公司也将按新规定,今后,新产品将不必向保监会进行产品报备,只需向当地监管部门进行产品备案即可在当地保监局进行产品事后备案,这将有利于树立起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篇(2)

一、我国开发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原因

(一)从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市场需求角度分析

宋妍、何国平(2008)指出,2007年我国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为18.1‰,婴儿死亡率则为15.3‰。2005年发达国家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为6‰,而我国城市地区儿童(5岁以下)死亡率10.7‰,农村婴幼儿死亡率为25.7‰。其中,我国儿童(5岁以下)主要死因构成为:城市地区――颅内出血2.8%、肺炎8.7%、先天性心脏病14.1%、出生窒息17.6%、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7.8%;农村地区――意外窒息6.6%、先天性心脏病7.8%、肺炎13.8%、出生窒息13.8%、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8.5%。

新京报(2009)报道,有资料显示,中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并每年以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50%是儿童。

沈飞(2007)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2.9亿多的0-14岁儿童,18岁以下的则有4亿人。而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都是儿童常见的大病。治愈一例儿童白血病,需要花费15万-40万元;肾功能衰竭则需要四五十万元。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人数每年达到40万,但如果及时获得治疗,这个数字可以下降到16万。并且我国现有的2.6亿0-6的儿童,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甚至这个数字以每年1200万的速度增加着。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儿童死亡率、大病发病率、患病医疗费用还是很高的,保障高、范围广的儿童医疗保险的开发迫在眉睫。

(二)从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市场供给角度分析

张春阳(2011)指出,在对我国各城市儿童社会保险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已经为儿童建立了社会保险,但是其在保障水平方面很低,满足不了需求,儿童医疗保障还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补充。比如说天津市,少儿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为:三级医院55%、二级医院60%、一级医院65%(没有起付标准),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还要承担报销比例覆盖不到的费用。疾病门诊、手术费、自费药、意外医药费等都不能报销。一旦有重大疾病发生,家长需要在先行垫付很多医疗费后再报销,而商业保险却是确诊后立刻一次性赔付。还有就是我国儿童基本医疗保障长期空白,保障范围窄,有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儿童期意外死亡等发生率上涨。

邓军(2001)指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1)重点疾病给付型保险,优点是设计简便且可预防道德风险,缺点是投保人不能确定保险金额以支付将来医疗费用、领取保险金数额固定、保险责任范围小、一次支付后责任终止; (2)住院费用报销型保险,优点是保险责任范围广,缺点是容易诱发道德风险;(3)住院津贴型保险,优点是保障住院收入损失,缺点是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发现现有医疗保险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且保险公司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障产品最大障碍是道德风险和不完善的医疗市场。商业医疗险种供给不足。

二、影响儿童医疗保险产品开发的因素和开发的产品险种

方磊(2006)指出,儿童医疗保险产品设计影响因素是:儿童易发病种和家庭收入的不同。

首先,从少年儿童易得疾病种类入手,区别于成人产品;其次,以家庭收入为参考设计不同产品。如采用灵活的交费方式。又比如,农村家庭的收入比城市低,针对农村市场设计的保险产品,保费要低,以满足基本保障为主,产品应主要在疾病、意外等保障功能方面下功夫,将教育金等储蓄型业务作为辅助。面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可以把责任范围适度放宽。如减少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障病种,不设计返还责任,只保留主要的常见病种,以达到降低保费且能够满足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常见的病种列为可选责任项,另外厘定费率。其次,险种责任的设计要简单易懂,易于展业。

三、怎样开发儿童医疗保险产品

刘增龙、吴雪峰(2006)指出,保险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市场性原则,即保险公司必须按市场的需求进行险种的设计、开发、销售,因为市场经济和保险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存在;二,效益性原则,即开发保险新产品要同时做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合理防范、降低风险,以便给公司带来商业利润,处理好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产品开发与销售推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三,合法性原则,即开发保险产品必须坚持合法,尤其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四,规范性原则,即以提高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为目的,建立有效的保险产品开发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五,国际性原则,即开发保险产品必须积极吸收国外条款设计的先进技术,从而增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的能力,最终做到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童东虹(2004)指出,国外保险业典型产品开发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概念设计,包括创意产生、筛选、深入调查三个步骤;二,设计,是说产品设计;三,投放市场,分别是最终市场测试、投放市场;四,监控阶段,主要包括实施后评价、维护这两个步骤。

王辉(2009)认为,基于产品技术工程,制造业中,为了最终达成既定目标,产品设计、实施、审核会被反复循环实施,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被称作“问题解决循环的约束”。问题解决循环在产品开发程序中主要是表现为产品测试试验和CAE1模拟系统。除上述方法外,解决问题也依靠个人思考的循环。比方说,当我们无法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准确地在“客户需求”过渡到“产品设计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时,某种类型的思维创造飞跃就被需要,而飞跃中很容易造成偏差,导致设计出的保险产品不合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产品无法移植制造业中经典的“设计、试做、审核”的产品设计循环,所以在没有完善品质监测的情况下,产品生产就步入下一道工序,那么接下来进行的生产流程无法避免出现问题。最终也就造成了现如今保险条款漏洞百出,保险金不能及时给付的现状。

张瑞妩(2003)提出,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包括:(1)参考公司实际情况。首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财力雄厚、准备金充足的公司,可以扩大医疗险业务领域;而如果公司规模小且财力较弱,先设计几个主要险种,没有必要追求产品全面;其次考察公司的医疗险管理经验,如果公司经验不足可先开发一些功能单一、便于管理的医疗险种。反之,可以考虑开发一些综合性医疗险种。(2)在产品中设置自我保护性条款于产品中。商业医疗保险是自愿投保,逆选择风险较大,因此产品设计应加入一些自我保护条款。(3)医疗险产品设计中注重引进国际通行的医疗险精算方法,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数据,为医疗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坚实的数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妍,何国平.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研究概况[J]. 亚太传统医药,2008(8).

[2] 沈飞. 给孩子的医疗加上保险[J]. 当代医学,2007(4).

[3] 张春阳. 我国儿童保险市场潜力巨大[J]. 中国保险报,2011(5).

[4] 邓军. 谈商业医疗保险的开发[J]. 南方金融,2001(6).

[5] 方磊. 少儿保险重在生存性保障[J]. 中国保险报,2006(4).

[6] 刘增龙,吴雪峰. 论保险产品的开发[J]. 甘肃金融,2006(1).

[7] 童东虹. 保险产品开发模式探索[J]. 上海保险,2004(9).

篇(3)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53-0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险业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也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2008年的4000多种然而保险新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却遮掩不了保险产品创新不足的窘境,保险产品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吸纳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二是产品创新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一种保险产品有销路,大家就竞相模仿,导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三是营销模式制约保险产品创新。很多保险产品的开发并没有立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仅仅是依靠财务政策推动和销售激励拉动。四是保险产品供需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保险产品创新滞后的原因是什么呢?Achilladelis、Jeras和Robertson等人发表了名为Sappho的创新成败研究成果,开辟了产品创新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Cooper教授目前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调查了103家公司的102项成功的新产品和93项失败的新产品,得出如下五个因素对产品创新成功有意义:(1)对用户需求的了解;(2)对市场的注意;(3)开发的有效性;(4)外部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有效利用;(5)开发管理者的高职位与权威性。X.Michael Song和Mark E.Parry(1992)研究结论认为,成功的产品创新来源于下列因素: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在相关职能部门间关于用户对新品具体要求的信息交流,在相关职能职门间关于新产品市场测试结果的信息交流等。

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其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保险产品创新的具体方案。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1 保险企业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Cooper(1984)认为产品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产品创新有助于提升销售额、获取利润,而新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出现对企业开发新市场和创造新机会都有着重要影响。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般都是正向的、积极的。Subranlallian A.和S.Nilakanta(1996)针对不同行业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创新都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Firth and Narrayanan (1996)的研究也证实了产品创新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也越多,企业绩效也就越好。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对其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产品创新越强的保险企业,其创新绩效也越高。

2 创新意识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意识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拥有决策权的企业家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决定了保险企业是否能够进行产品创新活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则企业的创新活动较多,如果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弱,则企业的创新活动少。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创新意识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意识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3 创新资源投入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资源投入是企业家创新意识强弱的延续。如果企业十分重视产品创新,那么它必然会投入足够的资源来保证产品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反之,对产品创新不重视,则不会投入足够的创新资源。而通过增加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即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率。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新资源投入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资源投入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4 研发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研发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它是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商品化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创造性工作。实践证明,企业如果研发能力强,则它总能够比竞争对手在推出新产品上领先一步,从而率先抢占市场,取得有利地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研发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研发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5 营销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产品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创新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产品的市场商业利润,这个目标也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最终环节,同时它也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涉及到的便是企业的营销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二是销售能力。这两个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所获信息资料的反馈上,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市场的重要信息传达给企业相关部门,使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抢占先机,确保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6 创新管理能力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产品创新和组织实施产品创新的能力。它主要由三个方面反映:一是创新战略,二是创新机制,三是创新速度。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创新管理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创新管理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7 顾客导向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Lukas和Ferrell(199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顾客导向促进了全新产品的开发,降低了仿制产品引入的数量,提供的解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擅长发现潜在的顾客需要’并激励顾客提出超越通常思维框架同时又有技术可行性的新产品建议。Slater和Narver(1998)认为,如果企业能够学习用先进技术如市场试验、与主要使用者进行选择性合作、顾客观察等补充传统的市场研究工具,则他们能够提高创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顾客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顾客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8 企业家导向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是企业家导向的核心,企业家导向的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工艺的革新来开发新产品,能推动企

业获取与现有能力差异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的管理方式等,能够推动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需求。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的开发离不开新技术的学习和利用,新市场的开拓离不开市场知识。企业家导向越强,对新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就越迫切,更愿意投入资源来获取这些新技术、新知识。”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企业家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显著正相关;企业家导向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开展了问卷调研,以全国保险企业为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15份,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剔除15份填写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200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至9月。调研对象主要是保险企业的CEO或者其他高管人员,保证了调研对象对问卷内容的准确回答。

(三)测量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一般来说,可靠性系数超过0.7就是合适的。经过分析,变量的α系数值都大于0.7,变量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

本文所选用的测量量表多选取自经典文献,被很多研究证实过具有较好的效度。此外,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本文作者曾与指导教授及营销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并且得到了教授及营销研究人员的认可,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

在进行量表建构效度的测量时,本文使用的指标为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值和组合信度CR值。如果提取的AVE值大于等于0.5,则说明潜变量的测量有足够的判别效度;CR值大于0.7,为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经过分析,各变量AVE值均大于0.5,CR值均高于临界值0.7,这说明本文所使用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

信度、效度的检验结果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为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四)样本相关分析

1 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分析

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相关系数达到0.957,接近1,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线性关系(见表1)。

2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的Pearson相关分析

7个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产品绩效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这些指标与产品创新、产品绩效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五)结果分析

1 保险产品创新与产品绩效的一元回归分析

从表3看出,测定系数R2为0.886,说明产品创新可以解释创新绩效88.6%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857,非常接近1,说明拟合程度很高,创新绩效可以被产品创新解释的部分很多,不能被解释的部分非常少。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达到了23.357,P=0.001,这说明自变量保险产品创新与因变量创新绩效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数据显示,回归系数为0.0891,常数项为0.917,由此可以得到保险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方程:

创新绩效=0.0891+0.917×产品创新

2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与保险产品创新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4可得,测定系数R2为0.745,说明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74.5%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729,说明自变量可以大部分地解释因变量。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4.226,P=0.001,说明保险产品创新测度的7个指标与产品创新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从上表的回归系数结果中可以得出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产品创新=-0.972+0.279×创新意识+0.745×创新资源投入+0.346×研发能力+0.227×营销能力+0.176×创新管理能力+0.218×顾客导向+0.375×企业家导向

3 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对保险产品创新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5可得,测定系数R2为0.819,说明白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81.9%的变异;经调整后的R2为0.803,说明自变量可以大部分地解释因变量。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7.189,P=0.001,说明产品创新测度的7个指标与产品创新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各保险产品创新测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与创新绩效之间有着正线性回归关系。

从上表的回归系数结果中可以得出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创新绩效=-0.898+0.176×创新意识+0.682×创新资源投入+0.298×研发能力+0.231×营销能力+0.189×创新管理能力+0.202×顾客导向+0.411×企业家导向

三、提高我国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企业产品创新的各项测度指标与创新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提高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应从其产品创新的相关测度指标着手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以实现将保险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1 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问卷调查表明,对于那些在保险产品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其企业家的思想大多数是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有利地位奠定先机。而我国许多保险企业则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在产品创新中表现较为消极。因此,对于那些创新意识不足的企业家,要积极进行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握技术进步发展趋势,提高自身承受保险产品创新风险的能力,积极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 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品创新、创新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因此保险企业应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同时利用自身集聚的特点,以最经济的手段从企业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企业的创新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 增强保险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以产品开发部门为中枢,采取“内联外引”的协作型开发模式。可与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国外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经纪人公司开展合作,形成协作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尽快缩短与世界保险行业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与保险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准的虚拟研发队伍,采用研发项目“外包”的模式。同时,大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多种知识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保险创新专业人才。

4 提高保险产品的营销能力。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营销能力与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创新绩效均有着显著的正线性回归关系,因此保险企业营销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保险企业是否能够将生产出的产品实现市场绩效的关键。保险营销的创新应当采用一种集中和大规模的推广模式,运用整合营销的策略。整合营销是综合地、协调地运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以达到明晰的、一致的和最大化的沟通效果。同时,为推动新险的推广工作,可以考虑实行新险种单险种计划考核和差别费用率制度,以调动新险营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建立新险的示范推广期制度,加大产品推广期的辅导力度。

5 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产品创新和组织实施产品创新的能力。保险企业首先要制定明晰的创新战略,并将之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其次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通过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技能与素质;同时完善对保险企业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奖励;最后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前言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选择境外投保的人数发生了显著增加。这种现象对我国内地保险行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内地保险行业为了确保自身的良性发展,应该从当前的境外投保现象中获得一些启示,进而通过有针对性调整措施的应用促进经营利润的增加。

一、境外投保现象

(一)境外投保现象的概念

这种现象是指,我国内地公民不选择内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而是在大陆境外,与其他相关注册于境外的保险公司之间针对某种或多种保险产品签订保险合同的一种投保行为[1]。随着国内境外投保的队伍越来越庞大,2月初,外汇局和中国银联重申,银联卡持卡人在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中国银联也对境外收单机构进行了规范。

(二)境外投保现象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影响

从整体角度来讲,境外投保现象的频发对内地保险行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金外流方面

以香港保险市场为例,在2009年到2015年期间,内地客户在香港保险公司投保的保费总额发生了10的增长[2]。香港保险监理处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的总保费收入为2075亿元,其中,内地客户贡献新单保费收入总值为301亿港元,已经接近2015年316亿港元的全年保费收入水平,占个人业务新单保费的比例也达到了37%。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内地保险市场的资金外流现象愈发严重。长此以往,当内地公民的这种境外投保现象发展为一种趋势,将会对我国内地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极大的影响。

2.内地保险行业发展方面

随着境外投保保单数量以及保单金额的不断增加,境外投保现象的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冲击和抑制。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内地保险公司应该在充分分析自身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增强保险产品研发,调整经营策略。

二、境外投保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分析境外投保的优势,这里以香港投保为例,对其相对于内地投保之间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资本转移出境优势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选择境外投保的人群主要是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产生将自身资本转移出境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境外投保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保障,还可以高质量满足他们的资本转移出境需求。

(二)账户收益优势

与内地保险公司相比,在保障范围相同的情况下,香港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还能够为客户提供较高的资本收益。人们在选择保险公司之前,通过对保险公司以往运营收益、投资回报以及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分析,更可能会作出选择香港保险公司投保的决策[3]。

(三)保障程度优势

就保险公司而言,客户的保障程度主要体现在重大疾病包含范围、赔付比率等方面。与内地保险公司相比,在保费金额相同的情况下,香港保险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保障程度更高。就重大疾病方面而言,人们选择香港保险公司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第一,香港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险不仅将多种重大疾病病种融入在保障范围内,还将集定的儿童疾病和轻度疾病置于疾病保障范围中。除此之外,当客户的重大疾病处于早期阶段时,香港保险公司仍然会为其提供赔偿服务。而就内地保险公司而言,其重大疾病保险仅仅包含少数几种致命性重大疾病,且该保险并不会为客户的早期重大疾病提供赔偿服务。第二,内地保险公司对重大疾病的赔偿方式大多为一次性赔偿,而对于客户而言,重大疾病的复发率可能较高,整个治疗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内地保险公司的这种赔偿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出于实际角度考虑,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境外投保。

(四)投保费率优势

研究表明,保险公司所提供保险产品的投保费是影响人们做出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决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从香港保险公司与我国内地保险公司的投保费的对比来看,香港保险公司的保险保费相对较低。就不同的客户群体而言,香港保险公司为不吸烟的重大疾病客户提供的保险投保费比内地保险公司大约低出30%左右[4]。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香港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的可能性更高。

(五)理赔优势

与我国内地保险公司相比,香港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的优势在于:其应用“严核保,宽理赔”的经营理念开展工作,理赔成功率显著高于我国内地保险公司。香港保险只要提出适当的证明文件,全球理赔,申办理赔时也不必本人亲赴香港,理赔便捷。

三、境外投保现象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启示

这里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境外投保现象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启示进行分析:

(一)境外投保现象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启示

境外投保现象对内地保险行业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险市场管理方面

内地保险公司与境外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的劣势主要在于其管理不够完善。对此,内地保险公司可以在充分了解境外优秀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先根据当前内地保险市场的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步骤和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中的内容逐步开展管理工作,如先提升人们的投保意识,再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投保策略,以促进内地保险市场的良好拓展[5]。

2.高净值高收入人群流失应对方面

从境外投保现象的分析结果可知,通过境外投保方式满足自身投保需求的人群主要是高净值高收入人群。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现象,内地保险公司应该注重自身保险深度的合理扩展,结合引入专业人才的方式提升保险产品开发质量,实现吸引大量投保客户的目的。以香港这个境外保险市场为例,该市场部分境外投保现象的产生是通过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融入实现的。这种现象是基于香港保险市场开放化管理理念形成的。从这个过程中内地保险公司可以得到相应调整自身管理观念的启示,例如,通过与其他保险市场合作的方式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3.未来发展战略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为了应对境外投保现象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发展战略的应用促进内地保险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一,内地保险市场开发战略。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虽然部分保险意识较强的人群开始选择境外投保,但人们的整体投保意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内地保险公司为了提升人们的投保率,可以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提升人们对投保行为认识的合理性。第二,周边国家保险市场开发战略。这种战略是指,通过内地保险行业进驻境外的方式,将更多的客户吸引到投保过程中。由于内地保险行业向境外保险市场进驻的难度较高,因此在应用该发展战略的初期,内地保险公司应该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的开发。

(二)内地保险行业的调整措施

对于内地保险行业而言,为了有效应对人们的境外投保现象带来的冲击,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种调整措施的应用:

1.保险产品理赔调整措施

从影响保险产品购买人群购买决策的因素分析,保险产品理赔是多数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相对于境外保险公司而言,我国内地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理赔程序较为复杂,人们需要通过多个环节才能实现理赔目的。对此,内地保险公司应该在充分参考境外保险公司理赔流程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保险产品理赔流程进行合理简化,防止因理赔过程太过繁琐影响人们的后续投保决策。

2.保险产品开发调整措施

从我国内地保险行业现状来看,内地保险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在整个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这些公司即使按照原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仍然可以保证经济利润的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内地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足,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的主险产品选择空间很小。作为引发人们选择境外投保方式进行投保的原因之一,内地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保险产品开发的重视,通过多样化主险产品的提供,以及能够满足人们实际填充需求的有针对性附加险种的搭售,促进人们保险产品购买期限的延长以及购买率的增加[6]。

四、结论

近年来,选择境外保险公司投保的内地公民数量越来越多。分析现象,内地保险行业可以发现自身在保险产品保障程度、投保费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此,内地保险公司应该通过保险产品开发调整措施、保险产品理赔调整措施的应用,提升内地公民的保险产品购买率。

参考文献:

[1]赵静涵.境外投保现象及其给予内地保险行业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6,22:44-46.

[2]祝杰.我国保险监管体系法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5)

银行保险于20世纪80年源于欧洲,目前已成为国际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银行保险主要有四种组织形态:1.销售联盟。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销售保险产品;2.合资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3.兼并收购。将两个独立的保险公司和银行合并而成,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4.直接进入。银行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我国的银行保险起步于1995年,主要形式是保险公司与银行联盟销售保险产品。

字串5

近两年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与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等;同时还开展了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业务的合作。2002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1287.19亿元,其中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66亿元;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中有20%来自银行保险业务,金额超过100亿元;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54.1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2%;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则实现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0亿元,超过上一年保费的总收入;2001年底复业的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开业5个月就实收保费1.5亿元,其中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占60%以上。据统计,2002年全国银行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1%,可见银行保险业务已成为寿险主要销售的产品之一。

银行保险的发展给银行、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带来三赢:银行可以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率,扩大业务品种,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进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人员,得到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险公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扩大营业规模,从而降低分销成本,提高保险产品的生产率和品牌形象;而消费者可以提高安全感,并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利。但是,银行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以规避与控制。

字串2

二、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在银行保险业务中,直接的行为人是消费者、银行、保险公司。对于消费者来说,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对银行保险产品的误解,从而导致的错误购买,以及购买了搭配销售的商品。对于银行来说,作为保险公司的销售,自己并不生产保险产品,同时也不承担经营产品的风险。因此,银行承担的风险主要是银行信誉与品牌的风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作为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者和银行保险经营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及最终承担者,所承担的风险较高,而且由于消费者的某些行为,更有可能加大保险公司的风险。因此,这里主要分析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

(一)产品开发风险

新险种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信息反馈、资料收集、方案筛选、定价、营业分析到最后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这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失误,都将导致风险发生。以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趸缴的分红保险为例,2002年占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43.6%。由于分红型产品比例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导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字串6

(二)营销渠道风险

1.合作短期化。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都是一年期的协议,这种随意性很强的短期协议根本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尤其当前银保双方还不能进行资本参与或就某类特定产品的分销建立合资企业时,银保之间没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经营成本加大。为了扩张业务,各家保险公司都把精力放在与银行网点建立合作关系上,却忽视了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一关键问题。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有银行保险业务,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导

致了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保险法》规定,一家银行网点可以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如果各家保险公司的佣金差别过大,银行可能弃旧取新,选择与高回扣、高佣金的公司合作,这将导致价格竞争加剧,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加大。

篇(6)

    和开发的产品险种方磊(2006)指出,儿童医疗保险产品设计影响因素是:儿童易发病种和家庭收入的不同。首先,从少年儿童易得疾病种类入手,区别于成人产品;其次,以家庭收入为参考设计不同产品。如采用灵活的交费方式。又比如,农村家庭的收入比城市低,针对农村市场设计的保险产品,保费要低,以满足基本保障为主,产品应主要在疾病、意外等保障功能方面下功夫,将教育金等储蓄型业务作为辅助。面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可以把责任范围适度放宽。如减少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障病种,不设计返还责任,只保留主要的常见病种,以达到降低保费且能够满足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常见的病种列为可选责任项,另外厘定费率。其次,险种责任的设计要简单易懂,易于展业。

    怎样开发儿童医疗保险产品

篇(7)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网购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保险行业则是网络发展的受益者。随着网民逐渐注重自身的理财管理,更多网民愿意在网上对保险产品进行选择以及购买,互联网保险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保险产品的类型不断扩大,在原有意外险以及车险等简单险种的基础上,增加信用险、健康险以及意外险等复杂险种。本文就互联网保险展开讨论,并从受众群体,产品碎片化、产品标准化以及长尾客户四方面提出可行的开发策略。网络保险的实质就是将保险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就网络保险而言,它与实体保险最大的差异就是网络保险的销售渠道是网络。但网络保险不只是依靠网络进行销售,而是遵循网络的消费原则对实体保险的开发理念、开发模式以及销售方式进行创新,以此形成更全面的网络保险体系。基于互联网,保险公司可向客户提供网上投保、网上承保以及网上理赔等业务,以此实现在线销售以及网络服务。

一、网络保险的开发理念及模式

(一)网络保险的开发理念

就传统开发理念来讲,保险公司只是将市场调研结果作为产品开发依据,单方向分析客户的需求,并以此进行保险品开发工作。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保险公司一味从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让客户参与到保险品开发中。这种以保险产品为中心的开发方式并不符合互联网销售理念,客户只能在企业已开发的保险品中进行选择,无法选择自己所需的保险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将产品的选择权交给客户,并引导客户在网上对保险产品进行选择以及购买。只有从保险需求者的自身利益出发,将客户体验作为开发标准,才能吸引更多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因此,对于产品开发来讲,需树立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充分考虑保险需求者的自身利益以及经济情况,以此保证保险产品能够满足保险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二)网络保险的开发模式

就传统开发模式来讲,保险公司通常经过以下流程来实现保险品的开发:保险品市场调研―分析保险品的开发可行性―设计保险品的基本形态―制定保险产品的价格―将保险产品上市―保险产品的后期管理。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保险品的开发权一直掌握在保险企业,客户难以主动参与保险品的开发,这就难以保证产品能够达到客户预期。与此同时,开发工作是参照保险品的市场调研结果进行开展。但由于市场调研缺乏客户的参与,企业获取的调研报告往往较为片面,并不具备有效地参考价值。如此一来,企业开发的保险品无法切中客户心理,产品就难以大量销售给客户,严重影响保险企业的效益。就保险产品来讲,开发产品的目的是出售给保险消费者。如果产品无法满足保险客户的保险需求,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销售额。基于这一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保险需求者进行互动,分析保险需求者的体验结果,以此掌握保险需求者的购买需求。对于客户体验不满意的保险产品,公司应回到保险产品设计的起点,重新开发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以此提高保险产品的体验效果。在新模式下的影响下,保险企业开发的保险品更具有实际价值,客户也会购买自己参与设计的保险产品,以此实现保险企业以及保险消费者的双赢。

二、网络保险的受众定位

(一)准确定位保险产品的受众群体。从2015年保险行业的调查数据来看,国内接触保险产品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31至50岁年龄段,并在所有受众群体中占据60%的比例。这就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理财风险较为关注,并不断增加保险需求。对于21至30岁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来讲,他们在所有受众群体中占据的比例只有30%。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人群经济压力相对较大,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弱。因此,保险产品应定位在31至50岁年龄段群体。与此同时,给予对21至30岁年龄段群体的关注,了解这部分群体的保险需求,并使其逐步成为保险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注重长尾客户的需求。就以往保险产品的销售模式来讲,保险公司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10%的消费者,主要的销售额来源于10%的保险产品,企业也更注重10%的保险产品以及10%的保险客户。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只会加剧保险产品同质化,导致保险公司之间在10%的产品上进行激烈竞争,不利于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保险公司需关注长尾客户,也就是海量客户。尽管这部分客户的保险需求量较小,但由于这部分客户的数量极为庞大,若能通过互联网将其快速聚集,以此产生长尾效应,对保险业务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

三、网络保险的开发措施

(一)将保险产品进行碎片化处理。就保险产品来讲,将保险产品所承保的风险进行拆解,以此满足保险客户的需求。例如,将保险品以暴雨险、车险、交通意外险、旅游意外险以及癌症险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客户,让客户能够结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选择,除此之外,根据保险客户的实际情况,将保险产品的使用期限交由客户自行决定,产品期限既可以设置为一周,也可以设置为一年,保险公司只需要依照客户的保险金额、附加条件以及保险期限等制定合理的价格。因此,将保险产品进行碎片化处理,将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对保险产品进行宣传,以此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将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保险产品而言,对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至关重要。通常来讲,保险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条款、产品分类以及产品命名等方面。将保险条款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让客户更好理解保险合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将产品命名以及产品分类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快速找到自身所需的保险产品,节省客户的搜寻成本,以此提高客户的购买信心。因此,将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结合自身的收入水平灵活选择保险产品,以此获得保险消费者的追捧。

(三)合理制定保险品价格。通常来讲,产品价格是任何消费都极为敏感的问题,尤其是保险产品。就目前保险消费者来看,大多数客户的消费水平一般。如果企业将保险品价格定在过高位置,可能会失去一些潜在消费者。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在国内正处在建设的基础阶段,并且互联网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公众仍倾向选择实体保险。因此,保险企业应结合客户的消费水平,将保险品进行分级定价。例如,对价格超过一万的保险产品,企业可将目光瞄准在收入较高的客户;对于价格处在1万以内的保险产品,企业可将目光瞄准在收入一半的客户。除此之外,为满足学生、老人等客户的需求,保险企业可开发特定的保险品,并将价格设置在较低的范围内,以此满足这类客户的需求。

(四)对保险产品进行包装。对互联网保险品来说,尽管保险品是以电子化的形式所呈现,但仍需对保险品进行包装,以此吸引更多客户前来消费。第一,应简化产品的名称,使客户准确了解产品所代表保险类型。就拿差旅安全险为例,尽管差旅安全险本质上属于意外险,但在其名字中注明差旅二字,可以让客户准确了解这类保险产品主要用于出差意外以及旅游意外。第二,应将保险条款通俗化。通常来讲,保险条款给客户的第一印象就是较为专业,并且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保险条款过于专业,客户就需消耗较多时间对保险条款进行研究,这就提高了保险产品的消费门槛。因此,保险公司可将保险条款以幽默、通俗的语言呈现给客户,并将合同条款、服务流程以及产品内容进行简单演示,以此赢得客户的认可。第三,应将保险品以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客户。由于互联网客户普遍较为年轻,以80后以及90后居多,保险企业可在官网中用卡通、游戏以及动漫等形式将保险品呈现给客户,以此提高保险品的趣味性,也能吸引年轻客户前来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要想对保险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应从受众群体的定位、产品碎片化、产品标准化以及长尾客户四方面进行考虑。就受众群体而言,31至50岁年龄段的客户依然是消费主体,但仍应引导21至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进行关注;就产品碎片化而言,对产品所承保的风险进行拆解,并把保险产品的使用期限交由客户自行决定。就产品标准化而言,将产品条款、产品分类以及产品命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快速找到自身所需的保险产品,以此节省客户的搜寻成本;就长尾客户而言,利用互联网将他们快速聚集,以此产生长尾效应,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盛.巧转身推动大发展――陕西延安邮政中邮保险期交业务发展侧记[J].中国邮政. 2015(09)

[2]黄平治,赵国渡,丁恒,凌月华.对网络交易风险防范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5(08)

篇(8)

一、失衡的业务结构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中资产险公司,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有公司,受多年传统的经营方式的惯性影响,业务结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矛盾已突出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1.业务老化,产品结构比例不科学。目前,在各产险公司开办的业务中,仍然是几种老产品,有的险种条款已十多年,不适应用户需求,陈旧的产品与活跃的市场极不相称。在业务结构上,车险比例过高,财产险、货运输、责任险及其它业务比例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系统车险业务比例已超过总体业务比例的60%,而市场化程度高的企财险及其它各分散性业务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业务种类相对集中,对单项业务的依赖性过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体业务的发展。一些公司出现了车险增业务上、车险减业务降的危机状态,这种整体业务发展系车险业务于一身的格局,有很多弊端。

2,业务畸形发展。车险、企财险附加机损险所占业务比重较大,不仅造成了展业的依赖性,而且给调整业务结构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风险相对集中,影响了经营质量。据统计,2000年,全国人保系统车辆险的赔付率达55.66%,机损险的赔付率则更高。较高的赔付率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产品创新的缓慢性。由于受管理水平、政策条件、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还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情况下,产品更新难以走在市场的前面,不能及时创造出适应市场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且获利空间较大的保险新产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加速保险产品的创新,将难以应对国际强手的挑战。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业务结构

1.建立新产品创新机制,丰富保险产品市场。一是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组织力量有重点地开发新产品,更新替代滞销产品。保险产品只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不断除旧布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财产险产品的创新,应集中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和技术力量有计划地开发全国性产品(险种),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险种)。形成全国性与地方性产品并存,老产品改造、附加险、特别约定和新产品并举,集中性业务与分散性业务并行的市场格局,以加速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二是保险公司与金融保险院校及科研部门密切合作,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保险产品,促进业务结构的升级。科研院校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敏锐的市场目光,保险公司具有雄厚的实践基础、广泛的市场触角,二者有机地结合,扬长避短,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开发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适应发展趋势的保险新产品,以保险产品超前意识的更新换代带动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保护产品专利,实行必要的奖励。保险新产品是集社会性、科学性、专业性于一体的特殊商品,应当列人知识产权范畴。为调动产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活力。可设立保险新产品开发奖励基金,制定保险产品的奖励办法,视产品的推行范围、市场化程度、经营效益、社会影响等状况,确立奖励标准。其次是将新开发的保险产品纳入知识产权范畴管理,申请产品专利,设立产品标识,并入ISO质量认证体系,作为知识产权予以专项保护。

2.搞好现有保险产品的筛选,存优去劣,优化业务结构。现有的保险产品,有的已运行了十几年,产品老化,质量不高,市盈率很低,有的严重亏损。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筛选,是调整业务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前提和基础。筛选的原则是:发展骨干产品,保留有改造价值的产品,淘汰效益差、无市场空间的产品。实现保险资源的合理配置。筛选的标准:一是看产品的经济效益。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分析产品近年来的经营成果、利润水平、结构地位等。例如对经营效益突出的企财险、货运险、部分责任险等,要作为骨干业务大力发展;二是看产品市场效应。对于那些虽然效益不很高,但占市场份额较大的车辆险、大工程项目建安隆等,要在强化管理措施的同时积极发展;三是看产品发展潜力,对一些已开发但暂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品,要分析其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例如对购房贷款保证保险、购车贷款保证保险、住院医疗责任险等,随着国家宏观改革方针政策的实施,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扶持其发展。

3.因地制宜,加快区域性业务结构调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素质和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对保险的需求、业务结构组合、发展方向和调整的重点不尽相同。为做到科学合理地调整业务结构,看准市场,突出重点是十分必要的。就黑龙江省而言,其地域经济差别较大,在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上各有侧重。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要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大力开发保险新产品,开辟业务新领域,通过提高业务技术含量实现结构升级。工矿区要着眼于业务创新,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基建工程增加的机遇,在开办大工程大项目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非车险业务,努力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农林地区可积极发展个人交费型、投资连结型家财险及各类责任险业务,根据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集约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增加的特点,发展相应的保险业务。通过分类指导,使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

三、创造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的宽松环境

篇(9)

一、保险市场需求现状

(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有限

从现实现况看,中国的保险需求还是十分巨大的,保险需求没有得到应有释放,居民自愿购买保险比率相当小,各险种投保率严重不足。此外,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用度不高,承保理赔两张皮,一定程度导致居民自愿购买保险比例不高,波及对保险产品需求,在市场上难以形成规模。

(二)保险供给能力存在缺口

从保险供给方面看,保险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本身底气不足,新产品开发缓慢,相应市场规模小,资本小,满足市场的产品也少。而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有能力开发新产品,但抱着以数量和品种取胜的陈旧观念,导致目前正在市场上运行的保险产品众多,但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产品并不多。一方面是某些保险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公司忙于出售开发的产品,而不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能售出的产品,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很难达到保险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及结构平衡。保险业的供给水平和社会客观需要仍有一定的距离,市场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供求结构性矛盾。

二、保险产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保险产品创新及服务创新不仅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体现了保险市场需求与产品服务互为作用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就保险主体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产品开发与服务升级的重要性,开发出适合不同时期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并不断提升对已有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从而推动整个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一)保险产品创新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产品多数是借鉴他国的保险产品样本,缺乏独立的自我的创新研究,导致目前市场上各保险公司推出产品的相似度在90%以上,并且普遍存在“一张保单卖全国”的问题。以财产险产品为例,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人保财险产品就达1,100个。一些新成立公司为快速抢占市场,大多模仿、延用人保财险产品。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构造自身的优势,使各公司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市场需求导向来开发产品的呼声日高,进行保险产品创新已刻不容缓。

1、开发差异化产品

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保险需求,创新产品要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差异,让价格不再成为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投保人在投保时,不仅会比较不同保险产品的价格,还会比较不同保险产品的风险。因此,围绕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开发不同风险保障类别的产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第一步。

2、以特定的目标市场为重点

对保险市场和客户进一步细分,为特定保险标的、特定人群开发设计保险产品。面对客户多样化需求或偏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战略选择。

(二)保险服务创新

保险主体的服务创新并不只是单纯的服务上的一两次改进,而是要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为目的,能使公司产生竞争优势,向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能力持续改进。故对保险主体而言,服务创新应有完整的构架,全方位地贯穿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要进行服务创新,应该从创新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方面入手。

1、创新服务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

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保险主体的经营模式要实现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移。要实行一对一营销,通过与客户的不断交流,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决定如何为客户制定保险计划和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不同于传统服务。传统的服务往往是被动的,如果客户没问题,服务就不会展开。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下的服务是主动的,要主动积极与客户联络,发现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争取客户的满意。

2、创新服务手段,满足新的经营模式对服务能力的要求。

篇(10)

二、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

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

当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不再受干扰,可以高效地科学决策;二是有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培养和成长;三是可以高效率地研发专门的风险控制技术、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四是有利于形成健康保险的产品体系,有利于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能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五是有利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模式的探讨。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统计分析人才等。而目前仅靠普通大学教育是无法解决健康保险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因此,一是在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同时,不仅应在公司内部着重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各公司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建立对健康险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另外,通过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体系的平台,提升健康保险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国外及其他和健康保险相关的行业领域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能满足我国健康保险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专门的核保和理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理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理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理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应编写专门的健康险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指引,明确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

三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是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体系。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所以,保险公司应加大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为精算定价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五、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具有核保、核赔、数据分析、后期服务等诸多强大功能。我国保险公司应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六、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

目前,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和所有寿险公司,大部分产险公司都在经营健康险,健康保险产品数量超过300多个,看上去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上产品多数雷同,在市场上成气候的主要是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等少数几个产品。保险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健康险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自然无法正常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产品没有细分则意味着风险加大。健康保险产品是根本,如果没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又维护保险公司利益的健康保险产品,那专业性经营健康保险只能是空谈。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能长期、稳健地经营。保险公司必须就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切实地做好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内容。有条件的公司,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积极探讨目前我国市场少有但未来前景广阔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车险的发展经验值得健康险借鉴,车险产品已经从两年前的大一统费率发展到今天的从人从车从地域定价原则,考虑到各种风险隐患,产品高度细化了。根据风险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费,这种产品设计可以提前识别风险,也体现了定价的公平,不致于让高风险的投保人驱逐低风险者。

七、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健康险承保的是人的身体机能,其处于不断变化中,从承保前的体检、对投保人的询问,到承保过程中身体的检查、有关疾病的防治以及出险后的理赔等,都需要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其目的也在于控制风险,更好地为被保险人服务。

专业化客户服务除承保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外,还能提供日常的医疗诊治咨询服务,因为专业、细致,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现在的健康险客户服务是粗线条的,只注重出险后的理赔而缺少承保过程中的服务。有了专业化的客户服务队伍,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的,例如对那些投保长期健康险者定期回访,定期对某些项目进行体检,这种过程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说,能够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对客户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好的保障。

上一篇: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检查 下一篇: 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